阴阳五行学说_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906521 上传时间:2023-03-26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2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阴阳五行学说_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阴阳五行学说_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阴阳五行学说_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阴阳五行学说_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阴阳五行学说_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阴阳五行学说_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阴阳五行学说_课件.ppt(6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总称。,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界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我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法。,中医学应用阴阳五行学说,说明人类生命的起源、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用其分析、归纳疾病的本质与类型,指导临床的预防、诊断和治疗。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节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宇宙间一切事物其内部都存在着阴阳的对立统一,而且其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它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类经 阴阳类。,阴阳最初的涵义是很朴素的,只不过是指日光的向背而言。凡是向着阳光或阳光照射的地方则为阳。凡是背着阳光或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则为阴。,以后阴阳的朴素涵义逐渐得到引申。所有与“向阳”特征相类似的事物或现象都归属于“阳”。把与之相反事物或现象皆归属于“阴”。白昼为阳,黑夜为阴。温热为阳,寒冷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火为阳,水为阴。,阴阳的变化构成了一切事物,并推动着事物的发生发展。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宇宙间的

3、任何事物,都包含着阴阳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它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二、阴阳的属性,阴阳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对立统一双方属性的概括,并不指某一特定的事物。阴阳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明亮的、温热的、功能的、兴奋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晦暗的、寒冷的、物质的、抑制的都属于阴。,根据这些特征,将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归为阴阳两大类。以天地而言,则“天为阳,地为阴”。以水火而言,则“水为阴,火为阳”。以动静而言,则“静者为阴,动者为阳”。以物质的运动变化而言,则“阳化气,阴成形”。,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相对性有两方

4、面的内容:一:在一定条件下,阴阳之间可以互相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属阳的热证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属阴的寒证。属阴的寒证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属阳的热证。病变的寒热性质变了,其阴阳属性也随之改变。二:体现在事物的无限可分性。即阴阳之中还可以再分阴阳。昼为阳,夜为阴;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则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任何相关的事物都可以概括为阴阳两类,任何事物的内部又都可以分为阴阳两个方面,而每一事物中阴或阳的任何一方都还可以再分阴阳,以至无穷。素问 阴阳离合论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阴阳所

5、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应是在同一范畴同一层次,即相关的基础之上的。只有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才能构成一对矛盾,才能用阴阳来说明。,三、阴阳的相互关系,(一)阴阳的对立制约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自然界的一切相关事物和现象,其阴阳两个方面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关系。上与下、动与静、明与暗、寒与热、水与火等,这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阴阳对立的特性。,阴和阳之间的相互对立制约,维持了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因而促进了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如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春夏之所以出现温热气候,是由于春夏的阳热之气逐渐上升,抑制了秋冬阴寒之气的结果。

6、秋冬气候逐渐变得寒凉,是因为秋冬的阴寒之气逐渐上升,抑制了春夏的阳热之气。,生命的物质和功能而言,生命物质为阴(精),生命功能为阳(气)。其运动转化过程则是阳化气,阴成形。生命就是形体的气化运动,气化运动的本质就是阴精与阳气,化气与成形的矛盾运动,即阴阳的对立统一。,阴阳在对立斗争中,相互制约取得了统一,达到协调平衡状态,机体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素问 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有斗争就有胜负,如果阴阳的对立斗争激化,动态平衡被打破,出现阴阳胜负、阴阳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不平则应调之使其平,所以在治疗上也要运用阴阳对立斗争的规律,采取以阳抑阴,以阴抑阳的相应措施,使阴阳的动态

7、平衡得以恢复,疾病也就自然痊愈了。阴阳两个对立着的方面,并不是各不相关地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是互相联系又互相排斥、互相斗争,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变化。,(二)阴阳的互根互用,指阴阳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一种关系。阴依存于阳,阳依存于阴,双方均以对方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天为阳,地为阴,没有天,就无所谓地,没有地,也无所谓天。昼为阳,夜为阴,没有昼,就无所谓夜,没有夜,也无所谓昼。热为阳,寒为阴,没有热,也无所谓寒,没有寒,也无所谓热。,从个体的生理活动来看,物质与功能的演变过程,反映出了阴阳互根、互用的道理。物质属阴,功能属阳,物质是生命活动的

8、基础,功能是生命的主要标志。物质是功能的基础,功能则是物质的反映。脏腑功能活动健全,就会不断地促进营养物质的化生,而营养物质充足,才能保证脏腑功能活动的健全。只有物质(阴)和功能(阳)的协调平衡,才能保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中任何一方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使阴阳双方的这种互根互用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导致所谓的“孤阴”、“独阳”,甚则出现“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情况。阴阳的相互依存关系消失了,人的生命也就停止了。,(三)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两者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所谓“消”,意为减少、消耗。所谓“长”,意为增多、增长,指的是数量的变化。阴阳学说认为:阴

9、和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处于静止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以消长来概括阴阳的运动变化。其基本形式包括两类:一是阴消阳长,阳消阴长,表现为阴阳双方的你强我弱,我强你弱,这种形式主要是和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相联系的。二是阴阳皆消,或者阴阳皆长,表现为阴阳矛盾统一体的我弱你也弱,你强我也强,它主要是和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相联系的。,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是绝对的,它存在于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中医学认为其基本形式就是阴阳的消或长。以人体生理活动而言,白天阳气盛,故机体的生理功能以兴奋为主;夜晚阴气盛,故机体的生理功能以抑制为主。子夜一阳生,日中阳气隆,机体的生理功能由抑

10、制逐渐转向兴奋,这是“阴消阳长”的过程;日中至黄昏,阴气渐生,阳气渐衰,机体的生理功能也由兴奋逐渐转向抑制,这是“阳消阴长”的过程。这是与阴阳对立制约关系相关的阴阳消长。,以人体气血变化而言,气为阳,血为阴,气能生血,故气虚发展下去常常可使血的生成不足而表现为气血两虚;相反,若通过补气,促使气旺生血,则又可使气血都有所恢复。前者表现为“阴阳皆消”的过程,后者则表现为“阴阳皆长”的过程,这是与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相关的阴阳消长。,世界上的事物十分复杂,变化万千,性质各异,因而各类事物中的阴阳关系也各有侧重。某些事物中的阴阳关系以互根互用为主,如精与气、气与血。另一些事物中的阴阳关系却以对立制约为主,

11、如寒与热、水与火。前者多表现为此消彼也消、此长彼也长,而后者多表现为此消彼长、此长彼消。阴与阳之间的互为消长是不断进行着的,是绝对的;而阴与阳之间的平衡是相对的,是动态的平衡。,(四)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事物的发展变化,表现为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量变的互变过程。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过程,那么“阴阳转化”便是一个质变过程。,阴阳转化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阴阳的相互转化是有条件的,这种条件中医学称之为“重”或“极”。“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阴阳的消长(量变)和 转化(质变

12、)是事物发展变化全过程密不可分的两个阶段,“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而“阴阳转化”则是“阴阳消长”的必然结果。,阴阳的转化可以表现为渐变形式,如四季中的寒暑交替,昼夜中的阴阳转化等。可以体现为突变形式,如急性热病过程中,高热至极可以突然出现虚脱,四肢冰凉,由阳证急剧转化为阴证。不管哪种转化形式,都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是阴阳之间最基本的几个关系。这些关系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四、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作用,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学的各个方面,广泛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着历代中医学家

13、的理论思维和诊疗实践。,(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成人体的组织结构,既是有机联系的,又可根据其所在部位、功能特点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就部位而言,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就腹背四肢内外侧来说,背部为阳,腹部为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就筋骨皮肤来说,筋骨为阴,皮肤为阳。就脏腑来分,六腑为阳,五脏为阴。就五脏本身而言,心、肺居于胸腔,为阳,肝、脾、肾居于腹腔,为阴。具体到某一脏,可继续分阴阳,如心阴、心阳,肾阴、肾阳等。,总之,人体的一切组织结构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各部分之间,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人的正常生

14、命活动,是阴阳对立双方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协调平衡的结果。物质属阴,功能属阳,二者体现着对立互根的关系。物质是功能的基础,没有物质的摄入就没有生理功能。生理活动既消耗物质和能量,又有助于物质的摄入、化生和能量的贮藏。如果人体内的物质和功能这阴阳两者之间不能相互为用而分离,人的生命活动也就终止了。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以气血生理为例,气属阳,血属阴。气具有生血、行血和统摄血液等功能,气的功能正常,则能确保血的化生和运行正常。血具有载气和养气等功能,血的功能正常也有助于气的化生和充分发挥其功能效应。气血之间这种生理关系就可以用阴阳之间的关系来概括说明。,(

15、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中医学把人体内的各个环节的阴阳交互作用、消长变化处于平衡和协调状态视为健康。“阴阳平,则天地和而人气宁”中藏经 阴阳大要调神论。由于种种因素导致人的阴阳失去平衡和协调时,进入病态。中医学把“阴阳失调”作为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基本机制,并借此进一步分析不同疾病的具体病变情况。,中医学概括出的阴阳失调类型主要有:1.阴阳偏胜(盛)“胜”指邪气亢胜,指阴邪或阳邪偏盛,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偏于亢奋的病理状态。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胜则热:是指阳邪侵犯人体,“邪并于阳”而使“阳”亢奋所致的一类疾病。由于阳的特性是热,病症表现出一派

16、热象,故曰“阳胜则热”。阳热胜,极易耗伤阴液,引起阴的不足,故曰:“阳胜则阴病”。,阴胜则寒:是指阴邪侵犯人体,“邪并于阴”而使“阴”亢奋所致的一类疾病。由于阴的特性是寒,病症表现出一派寒象,故曰“阴胜则寒”。阴寒胜,最易损伤阳气,引起阳的不足,故曰:“阴胜则阳病”。,2阴阳偏衰“衰”指正气不足,即指阳气或阴液的不足,属于阴或阳的某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阳虚则寒:阳虚是人体阳气虚损,由于阳虚不能制约阴,则阴相对偏盛而出现寒象,所以称“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阴虚是人体的阴液不足,由于阴虚不能制约阳,则阳相对偏亢而出现热象,故称“阴虚则热”。,阴阳偏胜(盛),都是指邪气胜(盛)。“邪气盛

17、则实”素问 通评虚实论。阴阳偏胜(盛)所形成的病证是实证。阳邪偏胜(盛)则导致实热证,阴邪偏胜(盛)则导致实寒证。阳偏衰和阴偏衰,即阳虚、阴虚都是指正气虚损。“精气夺则虚”素问 通评虚实论。阴虚则出现虚热证,阳虚则产生虚寒证。,3阴阳互损,指体内正气中阴液与阳气之间的病理性失调而致虚损不足,包括阴损及阳和阳损及阴。,阳损及阴,阳虚到了一定程度,因阳气不足,无力化生阴液,进一步出现阴液亦虚的现象。阴损及阳,阴虚到了一定程度,因阴虚不能滋养阳气,进一步导致阳气亦虚。“阴损及阳”,“阳损及阴”,最终都表现为“阴阳两虚”,只不过阴阳两虚中有着先后及主次的不同。阴阳互损是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的失调。,4阴阳

18、转化,疾病的发展过程中,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阴证转化为阳证。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四)指导疾病的诊断,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内在原因是阴阳失调。任何疾病其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千变万化,分析症状、体征时,色泽、声息、脉象等都可用阴阳来加以概括说明。望、闻、问、切四诊都应以分清阴阳为首要任务。望诊中色泽鲜明者属阳;色泽晦暗者属阴。闻诊中语声高亢洪亮者为阳,语声低微无力者为阴。切脉中浮、数、洪、滑者属阳,沉、迟、细、涩者属阴。,(五)指导疾病的治疗,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调整阴阳,补偏救

19、弊,恢复机体的阴阳相对平衡与协调,就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素问 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阴阳学说指导疾病的治疗,确定治疗原则。阴阳偏胜(盛)的治疗原则:阴阳偏胜(盛)形成的是实证,总的治疗原则是“实则泻之”,损其有余。阳偏胜而导致的实热证,用“热者寒之”的治疗方法。阴偏胜而导致的寒实证,用“寒者热之”的治疗方法。,阴或阳偏胜(盛)的同时,已导致另一方的虚损不足,不宜单纯“损其有余”,而须兼顾对方的不足,于“实则泻之”之中配以滋阴或壮阳之品。,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阴阳偏衰出现的是虚证,总的治疗原则是“虚则补之”,补其不足。阴偏衰产生的虚热证,治宜补阴以制阳,用“壮水之主,以

20、制阳光”的治法,内经称之为“阳病治阴”。阳偏衰产生的虚寒证,治宜补阳以制阴,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内经称之为“阴病治阳”。,第二节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所构成的。自然界各种事物或现象的发展和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是前人用以解释世界和探求自然规律的一种自然观和方法论。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的“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即运动变化、运行不息的意思。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木、火、土、金、水五种物

21、质是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最为常见和不可缺少的基本物资。尚书 洪范:“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也称其为“五材”。,二、事物的五行分类,古人在日常生活实践中,通过长期观察,发现木、火、土、金、水各有其特性。尚书 洪范:“水日润下,火日炎上,木日曲直,金日从革,土爰稼穑”,是对五行特性总的概括。五行的特性,虽然来源于对木、火、土、金、水五者的具体观察,但五行学说中的木、火、土、金、水,已经不是这五种具体物质本身,而是古人对这五种物质不同属性的抽象概括,超脱了它们本身的具体性质,而具有更为广泛更为抽象的涵义。,古人把自然界的事物或现象以及人体

22、的组织结构和生理病理现象的性质或特点,与五行相类比,通过取类比象和推演络绎的方法将其分别归属于木、火、土、金、水“五行”之中。从而将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联系起来,用以说明人体脏腑之间在生理、病理上的联系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三、五行的生克乘侮,五行学说,以五行相生、相克来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互资生和相互制约的协调平衡关系;以五行相乘、相侮来探索事物之间的协调平衡被破坏后的相互影响。五行生克,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正常规律,在自然界属于正常情况,在人体则属于生理现象。五行乘侮,是反常情况下的相克现象,在自然界属于异常情况,在人体则属于病理现象。,相生,即相互资生、助长、促进的意思。五行

23、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依次孳生,循环无尽。在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有“生我”,“我生”两方面的关系,可比喻为“母子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以土为例:生“我”者火,火能生土,则火为土之母,“我”生者金,土能生金,则金为土之子。,相克,即相互制约、克制、抑制的意思。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有“克我”、“我克”两方面的关系。以木为例,“克我”者金,“我克”者土。,相乘,乘即乘虚侵袭,相乘即相克太过,超过正常制约程度,使事物之间失去了正常协调关系。五行之间相乘的次序与相克同,即:木乘土,土乘水

24、,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引起相乘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五行中某一行本身不足,如土虚木乘。二是五行中某一行过度亢盛,如木旺乘土。,相侮,侮即欺侮,有恃强凌弱之意。相侮是指五行中的任何一行本身太过,使原来克它的一行,不仅不能去制约它,反而被它所克制,即反克,又称侮。其次序与相克相反,即: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引起相侮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过强,使克它的一行相对为弱,弱者不能克制强者,反而被强者所克制。如正常情况下金克木,现木行太过,可发生木反克金。二是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过度衰弱,被克方相对过强,弱者不仅不能克制强者,反而本身被强者所克制。如正常情况下是木克土,因

25、木行不及,可发生土反克木。,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作用,(一)阐述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五行学说将人体的内脏分属于五行,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活动特点。如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泄的功能,木有升发的特性,故以肝属“木”。心阳有温煦之功,火有阳热的特性,故以心属“火”。,五行学说还可以说明各脏腑组织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生理关系。肾(水)之精以养肝(木)。肝(木)藏血以济心(火)。心(火)之热以温脾(土)。脾(土)之谷以充肺。肺(金)清肃下行以助肾(水)。是五脏相互资生的关系。,肺(金)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木)阳上气。肝(木)的条达,可以疏泄脾(土)壅郁。脾(土)之运化,可以制止肾(

26、水)泛滥。肾(水)之滋润,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太过。是五脏相互制约的关系。,(二)说明脏腑间的病理影响,五行学说可说明在病理情况下脏腑间的相互影响。肝病可以传脾(木乘土)。脾病也可以影响肝(土侮木)。肝脾同病,相互影响(木郁土虚或土雍木郁)。肝病还可影响心(母病及子)、影响肺(木侮金)、影响肾(子病及母)。他脏都可以用五行生克乘侮的关系,说明它们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三)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脏有病可以从人体的外在表现反映出来。五脏与五色、五音、五味以及相关脉象的变化,与五行分类归属上有着一定的联系,临床诊断疾病时,就可以根据四诊所

27、得的资料,联系五行所属及生克乘侮的变化规律,来推断病情。,面色青、喜食酸、脉弦,就可以诊为肝病。面呈赤色、口苦、脉洪数,就可以诊断为心火亢盛。脾虚患者,面色青黄,多为木乘土。心病患者面见黑色,多为水乘火。,疾病的发生发展有时与脏腑生克关系异常有关,因此在治疗时,除对所病之脏进行治疗外,还应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来调整各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控制其传变,以达到治疗的目的。难经 七十七难:“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是运用五行生克关系指导治疗的具体体现。后世医家运用五行生克乘侮关系又制定了很多治法,如培土生金、滋水涵木、扶土抑木、壮水制火。,思考题,1.阴阳基本概念、基本特性?2.阴阳的相互关系?3.阴阳失调的主要类型?4.阴阳偏盛、偏衰的治疗原则?5.五行的概念?6.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