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阴阳五行学说研究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905836 上传时间:2023-03-26 格式:PPT 页数:208 大小:3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经》阴阳五行学说研究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08页
内经》阴阳五行学说研究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08页
内经》阴阳五行学说研究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08页
内经》阴阳五行学说研究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08页
内经》阴阳五行学说研究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经》阴阳五行学说研究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经》阴阳五行学说研究课件.ppt(20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内经阴阳五行学说研究,王国柱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2,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自然哲学观。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思想和自发辩证法观点,是古人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方法论。以阴阳作为哲学范畴是以易经开始的。庄子天下曰:“易以道阴阳”。,3,“五行”大致始于殷周之际,尚书洪范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水,四曰金,五曰土。”阴阳五行学说承认世界的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水、火、木、金、土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元素。这五种基本元素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气是构成万物的根源,是生命活动的动力。,4,阴阳学说是由精气学说衍化而来并在万物本源于气的哲学基础上,

2、来认识世界,解释宇宙的变化。五行学说在气为万物本源论的影响下,用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来说明整个物质世界的发展变化。,5,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哲学的三个重要理论支柱,都是探讨物质世界的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因而在历史上对我国各门科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甚至被各专门学科所接收,借以作为研究本学科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中医学就是其中的一个。,6,古代医家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将它们成功地引入医学领域,正确地阐明了人体的生命活动、疾病过程以及治疗作用的一般规律,丰富了阴阳五行学说的内涵,极大地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使之形成独具东方特色的医学理论体系。阴阳五行学说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

3、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们学习掌握中医的必修课、基本功。,7,阴阳学说研究,8,引言:湘云论阴阳(红楼梦第三十一回)湘云说道:“天地间都赋阴阳二气所生,或正或邪,或奇或怪,千变万化,都是阴阳顺逆。多少一生出来,人罕见的就奇,究竟理还是一样。”。翠缕道:“这么说起来,从古到今,开天辟地,都是阴阳了?”湘云笑道:“糊涂东西,越说越放屁,什么都些阴阳,难道还有个阴阳不成?阴阳两个字还只是一字,阳尽了就成阴,阴尽了就成阳,不是阴尽了又有个阳生出来,阳尽了又有个阴生出来。”翠缕道:“这糊涂死了我!什么是个阴阳,没影没形的。我只问姑娘,这阴阳是怎么个样儿?”,9,湘云道:“阴阳可有什么样儿,不过是个气,器

4、物赋了成形。比如天是阳,地就是阴;水是阴,火就是阳;日是阳,月就是阴。”翠缕听了,笑着:“是了,是了,我今儿可明白了。怪道人都管着日头叫太阳呢,算命的管着月亮叫什么太阴星,就是这个理了。”湘云笑道:“阿弥陀佛!刚刚的明白了。”翠缕道:“这些大东西有阴阳也罢了,难道那些蚊子、虼蚤,蠓虫儿,花儿,草儿,瓦片儿,砖头儿也有阴阳不成?”,10,湘云道:“怎么有没阴阳的呢?比如那一个树叶还分阴阳呢,那边向上朝阳的便是阳,这边背阴覆下的便是阴。”翠缕听了,点头笑道:“原来这样,我可明白了。只是咱们这手里的扇子,怎么是阳,怎么是阴呢?”湘云道:“这边正面是阳,那边反面就是阴。”翠缕又点头笑了,还要拿几件东西

5、问,因想不起个什么来,猛低头就看见湘云官绦上系的麒麟,便提起来笑道:“姑娘,这个难道也有阴阳?”湘云道:“走兽飞禽,雄为阳,雌为阴,牝为阴,牡为阳。怎么没有呢!”,11,目 录,一内经阴阳理论的重要性二 阴阳的基本概念和特性三 阴阳学说的形成及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四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五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六 阴阳学说的局限性七 阴阳学说的现代研究,12,一、内经阴阳理论的重要性,13,素问上古天真论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丈夫八岁,肾气实,髮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

6、】和,故能有子。,14,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挚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15,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16,素问生气通天论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此寿命之本也。素问

7、五常政大论帝曰:其于寿夭何如?岐伯曰: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17,素问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乎哉!昭昭之明不可蔽,其不可蔽,不失阴阳也。【灵枢外揣】,18,素问金匮真言论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脏六腑,逆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19,素问阴阳别论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所谓阴者,真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

8、期。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谨熟【阴阳】,无与众谋。,20,素问平人气象论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素问宝命全形论帝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灵枢病传 何谓日醒?岐伯曰: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21,总之:1、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之本,养生寿命之本。2、阴阳者,医道之本。,22,二、阴阳的基本概念和特性(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有对立统一的含义。它既可以代表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又可以代表同

9、一事物内容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23,故类经阴阳类说:“阴阳者,一分为二也。”是对阴阳涵义的高地概括。,24,(二)阴阳的特性 1普遍性: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及其运动形态都可分为阴阳两个方面,阴阳的概念并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事物,而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之中。它既可以概括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如天与地,火与水,上与下等;又可概括同一事物的对立的双方,如人体内的气与血,肾阴与肾阳,中药中的气与味等。总之,阴阳学说认为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任何事物都包含着阴阳相互对立的两方面。,25,2关联性:所谓关联性是指这些事物或现象必须是相互关联的,而不是毫不相干的,这是普遍性存在的前提。如天与地可以分

10、阴阳,气与血可以分阴阳,因为它们二者都是对立的统一体。而天与血就不能分阴阳,因为二者不是一对相互关联的事物。所以,阴学说中的阴阳,仅有抽象的属性概念,而不是指具体的事物。故曰“阴阳者,有名而无形。”【灵枢阴阳系日月】,26,3规定性:是指阴或阳不仅能概括事物或现象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而且还代表着这两个方面的一定的“截然相反”的属性。即在固定的概念和范畴之内,同一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所具有的阴阳属性是不能任意配属,随便颠倒的,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按着一定的原则所规定的。可以说其阴阳属性有绝对性。,27,例如,就脏腑而言,脏属阴,腑属阳;就气血而言,血属阴,气属阳;就病证而言,里、虚、寒证属阴,表、

11、热、实证属阳等等,是不可以随便颠倒的。阴阳属性的规定是由事物或现象的性质、位置、趋势等方面所决定的。,28,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气血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其中水与火是最能体现阴阳的属性的。凡是活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功能的、兴奋的、机能亢进的都属阳;凡是沉静的、内在的、大降的、寒冷的、晦暗的、物质的、抑制的、机能减退的都属阴。,29,4.相对性:是指对具体事物或现象来讲,其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不可变的,而是相对的,可变的。它可以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相比较而确定,并随一定的时间、地点等条件的变更

12、而改变。故曰:“阴阳二字,固以对待而言,所指无定在。”【局方发挥】这种相对性表现为:,30,阴阳的相互转化 表现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以向其对立相反的方面转化。阴可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如“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事物的发展,疾病的演变正是反映了这种转化。,31,阴阳无限可分性“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素问金匮真言论】“阴中有阴,阳中有阳”【灵枢寿夭刚柔篇】“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素问、阴阳离合论】,32,以时间为例:昼为阳,夜为阴;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阳,后半夜为阴中之

13、阴。以脏腑而言:五脏属阴,六腑属阳;心、肺为阴中之阳,脾、肝、肾为阴中之阴。,33,三、阴阳学说的形成及朴素唯物辩证法思想(一)阴阳学说的形成 阴阳学说起源于远古农业的生产实践,是由精气学说衍化而来的。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34,马王堆出土的古代医书中,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已经用阴阳来命名和区分脉。并有了泰阳(太阳)、少阳、阳明、泰阴(太)、少阴、厥阴的名称,只是尚未与脏腑学说相结合。马王堆古医书以后,黄帝内经的成书则标志着阴阳医学化的完成。,35,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如“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逐渐与天地、

14、日月、昼夜、四时、四方、明暗、男女、灾异、寿夭联系起来。史记中记载,太史公司马迁说:“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六家要旨】,36,内经中仍可窥阴阳的原始意识:素问四气调神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素问阴阳离合论:“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37,由于不断扩大引伸,几乎把所有的自然现象都区分为阴阳两

15、大类,“清阳为天,浊阴为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春秋战国时期,原始的阴阳概念进一步抽象化,逐步向阴阳学说发展。,38,阴阳作为哲学概念,首见于周易:“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一阴一阳谓之道。”【易系辞上】认为阴阳是自然界事物变化的根本,自然界中一切变化都可以阴阳加以概括,而阴阳本身只不过是一种说理工具。,39,由于阴阳概念的逐步抽象化,就自然地与桔下黄老学派创立的精气学说(即气一元论)结合起来。认为自然界万物的生成变化皆源于气。阴阳本是太极一气所化,“气之清轻上浮者为阳,气之重浊下沉者为阴。”阴气重浊沉降,凝聚成有形之大地,阳气轻清上升,化散为无形之太虚,阴阳相错,

16、出入升降,化生万物。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素问天元纪大论】阴阳概念发展成为阴阳学说,成为我国古代的一种唯物辩证法的哲学思想。故类经、阴阳类曰:“道者,阴阳之理也。”,40,阴阳学说被古代医家所接受,并引进医学领域,与长期所积累的解剖、生理、病理知识和疾病防治经验相结合,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医特色的阴阳学说,用以阐释生命现象的基本矛盾和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成为归纳医学经验的手段和阐述医学理论的工具。,41,(二)阴阳学说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1、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着的。“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浑浑沌沌,离则复

17、合,合则复离,是谓天常。”【吕氏春秋、大乐】“太一”是浑沌未分之气。物质世界的本始之气,“两仪阴阳”是己分之气。正是阴阳二气的上下离合永恒运动,造就了万物。中医学更明确指出:“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学说从它形成的起始就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的唯物主义观点。,42,2阴阳学说还认为物质世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其运动变化有着自己的固有规律,是一切事物构成和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如四季的依次更迭,晨昏昼夜的循环,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等等,都是阴阳的运动,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阴阳决定着一切事物的生长、发展、变化、衰败和消亡。,43,“五运有化,六气有序,四

18、时有令,阴阳有节,皆岁气也,人亦应之,以生长收藏,即天和也。”【类经】“岁气”即每年的气候变化,“天和”即自然气候的正常变化。“治病,必和天地阴阳,四时经纪。”【素问五常政大论】这些都充分体现阴阳学说的辩证思想。,44,四、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用“交感、对立互根、消长、转化”十个字,五个方面概括之。(一)阴阳交感 所谓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易传威言:“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进一步指出:“天地感而万物生。”阴阳学说认为,阴阳交感是阴阳二气运动最基本的形式,阴阳之间的运动规律一般说是阳趋于阴,阴趋于阳。上为阳,下为阴,阴趋

19、势于阳则阴升,阳趋于阴则阳降。阴阳交感质言之,就是阴升阳降,动而不已。,45,阴阳升降,动而不已 阴升阳降,阳升阴降,永恒地运动着。一般说来,这种运动规律总是阳趋于阴,阴趋于阳。上为阳,下为阴。阴升:阴趋于阳,由下由上。阳降:阳趋于阴,由上向下。素问天元纪大论:“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明确指出一切变化的发生,都来源于阴阳相错,亦即由于阴升阳降的不断运动。,46,左升右降左为阳主升,右为阴主降,上为阳,下为阴,突出说明了阴阳的运动形式是阳降阴升。素问五运行大论:“上者右行,下者左行。”藏腑气机升降:素问刺禁论:“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布于表,肾治于里,脾为

20、之使,胃为之市。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傍,中有小心”脾生胃降,肝生肺降,心肾升降同在;,47,阴阳和这种升降运动相互作用推动着事物运动发展而无终时。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气之升降,天地这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48,“天有阴阳,地亦阴阳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素问天元纪大论】明确指出一切变化的发生,其源于阴阳相错即阴升阳降阳升阴降的不断运动。,49,(二)阴阳对立 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

21、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素问阴阳离合论亦说:“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50,以及:上与下,左与右,动与静,出与入,升与降,昼与夜,寒与热等等。阴阳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统一是对立的结果。而且,一切生命现象的存在都源于本身阴阳的对立统一,“生之本,本于阴阳”【素问生气通天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保命全形论】正提示了这一客观存在,51,阴阳对立制约在中医学中主要表现在:1、阴静阳躁:阴阳学说认为阴静阳动是阴阳的根本属性,是阴阳互相制约的基本形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静阳躁”;素问阴阳

22、别论曰:“静者为阴,动者为阳。”“阴争于内,阳扰于外。”,52,类经附翼则讲的更明白:“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阳主刚躁(“躁”比“动”要形象生动),阴主柔静,正是动与静的相互制约、相互斗争,产生了事物的正常运动。,53,2、阴阳之要,阳密乃固素问生气通天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素问疏五过论:治病之道,气内为宝,张景岳发挥:“阳之为义大矣。夫阴以阳为主,所关于造化这原。而为性命这本者,惟斯而已。凡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非阳能死物也,阳来则生,阳去则死矣”(类经附翼)阳气为本

23、,正气为本,出于此。,54,(三)阴阳互根 阴阳互根是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联系,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开另一方面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另一方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和前提。如没有阴,就无所谓阳;没有阳,亦无所谓阴。,5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根于阴,阴根于阳。”类经亦说:“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医原则更明确地指出“阳不能自立,必得阴而后立,故阳以阴为基。而阴为阳之母,阴不能自见,必待阳而后见,故阴以阳为统。而阳为阴之父,根阴根阳天人一理也。”,56,这种阴阳互根互用的观点,广泛应用于自然界,人体的生理、病理和治疗等各方面,主要有:1、阳化

24、气,阴成形:气,指功能;形,指形体。阳能化生功能,阴能构成形体。就是说,人体摄入消化吸收的一系列功能活动(阳),产生了营养物质,构成形体(阴),是阴依存于阳。营养物质(阴)释放能量于机体,产生机能活动(阳),是阳依存于阴。这种物质与功能,阴与阳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的辩证关系,保证了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形与神俱”重要理论的基础。,5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

25、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58,素问上古天真论: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59,2、阴为阳之基,阳为阴之统:在阴阳变化中,阴(物质)是阳(功能)的基础,没有物质就无所谓功能。反之,阳是阴的统帅,物质的形成也必须通过功能的作用,功能是物质存在的客观表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

26、之使也。”,60,3、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主萌动,阴主成长,只有阳气生化正常,阴气才能不断滋长,自然界万物生发。阳气肃杀收束,阴气封蛰潜藏,自然界秋收冬藏之义也。又:阳杀,病理上又指“壮火食气”之意。,61,4、体阴而用阳:是指脏腑生理活动阴阳互根互用的具体体现。“体阴”指内脏器官的实体及精、血、津液等有形之物质,“用阳”指它们的功能表现。体阴而用阳,即指这些物质基础的生理活动(或功能)是物质转化功能的过程,而其生化活动的结果,则又不断地化生和补充着精、血、津液,又是功能化生着物质。,62,5、阴平阳秘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至真要大论:夫【阴阳】之气,清静

27、则生化治,动则苛疾起,此之谓也。,63,还有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疾病发展上的“阳损及阴,阴损及阳”。临床上对大失血的病人,首要大补元气,以生血,即所谓“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此外,阴阳互根互用,又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因为阴阳对立的双方如果没有相互联结、相互依存的关系,也就不可能各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64,总之,如果阴阳双方失去了互为存在的条件,有阳无阴(独阳)或有阴无阳(孤阴),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生命也就停止了。,65,(四)阴阳消长 消长,是指事物或现象对立的阴阳两方面不是处于静止的状态,而是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由于阴阳对立双方一动一静的运动,便形

28、成了阴阳的消长变化,即“阳消阴长”或“阴消阳长”是阴阳运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事物发展的量变过程。故朱熹在语类中说:“阴阳虽是一气之消息,一进一退,一消一长”,类经图翼则说:“太极分开,只是两个阴阳,阴气流行则为阳,阳气凝聚则为阴,消长进退,千变万化。”,66,阳得阴济,则不致亢盛;阴得阳助,亦不致衰沉,阴阳消长使事物相对的平衡稳定,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属正常现象。若阴阳消长失控,超过一定的界限,就会出现某一方面的偏盛偏衰,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盛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内经就是用这种观点来说明自然界的气候、物候的变化,以及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67,例如,由于一年四季有规律的

29、正常的阴阳消长,从而产生了寒热温凉的气候变化。以人体而言,各种机能活动(阳)的产生,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营养物(阴),此即“阴消阳长”的过程;而种营养物质(阴)的新陈代谢,又必须消耗一定的能量(阳),此亦即“阴长阳消”的过程。这种阴阳消长正是人体正常的生理、生化过程,无病态出现。我们将人体生理或病理上的阴阳消长作示意图,以加深理解。图如下:,68,(五)阴阳转化 转化是阴阳运动的最高形式。除了有突变的因素外,大多数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素问六微旨大论“夫物之生从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己则变作矣。”“成败倚伏”,说明新事物生成之时,已倚伏着败亡的因素

30、,旧事物败亡之时,也孕育着新事物产生的因素。,69,特别要指出的是,阴阳的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灵枢论疾疹尺说:“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故曰:冬伤于寒,春生瘅热;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肠澼;夏伤于暑,秋生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是谓四时之序也。”,70,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则说:“动复则静,阳极反阴。”这种“极”、“重”、“甚”,以及“久郁”、“病深”等等,都是转化的条件,没有这些条件是不能转化的。,71,就疾病而言,阴阳转化的证候变化则更为常见。如外感热病

31、(中毒性肺炎、中毒性痢疾等)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正气,在持续高热的情况下,可突发出现体温下降,而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阳气暴脱的阴寒危象,这就是从阳证转变为阴证。若抢救及时,元气恢复,四末转温,则由阴转阳,出现转机。,72,又如某些迁肝病人,面色萎黄,畏寒、肢冷,便溏、呕恶、舌淡,苔白腻,一派寒湿的阴证,若病势发展,则可出现身热、而潮红、口干喜饮、便结、舌红、苔黄厚腻的湿热阴证,中医称之为“郁久化热”从阴转阳。其他如寒热、表里、虚实,气血等的转化,无一不是以一定条件为前提,诊治疾病也正是提供有利的条件,使疾病向好的方面转化。,73,总之,阴阳的消长(量变)和转化(质变)是事物发展变

32、化全过程的密不可分的两个阶段。阴阳的对立斗争,依存互根,消长转化等方面的关系,是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它的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兹将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归纳成简表:,74,见阴阳五行图件,75,四、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阴阳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人体的上下、内外、表里、脏腑及一切组织结构,以及每一组织结构本身,无不以阴阳划分归属,所以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保命全形论】。,76,现将人体组织的阴阳属性归类如下:,77,(二)说明人体生理功能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生理功能:一方面表现为机体整体的卫外机能另一方面表

33、现为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这一切都是阴阳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协调平衡的结果。,78,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阳主卫外,阴是阳的物质基础。从脏腑功能来说,五腑主藏精气为阴,六腑转化物为阳。脏腑的功能活动属阳,产生这些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属阴。,79,内经对于生理上的阴阳关系,主要强调协调平衡。如兴奋与抵制,亢进与减退均是阳与阴的协调平衡。又如阳气与阴精的转化,营养物质(阴精)是产生功能活动的基础,而功能活动(阳气)又是营养物质的能量表现,无阴精不能生阳气,无阳气亦不能生阴清,因而阳气和阴精,结构与功能,物质与

34、能量即阴与阳相互转化,相互为用,并保持相对的平衡。,80,对于生理过程亦用阴阳关系来说明,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81,另外,“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素问金匮真言论】人与天地相应的理论也是建立在自然界阴阳消长运动变化与人体阴阳消长运动相应的认识基础之上的,并用阴阳学说加以论述。,82,如“心者,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至阴之类,通于土气。”【素问六节藏象论】五脏之气,通于四时之气。总之,中医学是从整体、系统的水平来阐述人体的生

35、理功能的。,83,(三)说明发病与病机内经认为:邪正交争,正不胜邪则阴阳失衡,造成阴阳的偏盛偏衰则发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寒热又有虚实之分,素问调经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素问调经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84,因此,不论病有多么复杂,但就阴阳来说,不外阳盛、阴盛、阳虚、阴虚四大类。一般来说:外感邪盛多导致机体阴阳某一方面亢,使另一方受损;内伤体衰则多导致机体阴阳某一方不足,使另一方相对偏亢。,85,阴阳偏盛指机体阴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

36、病变,主要表现为: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邪气盛为病。阴阳偏衰指机体阴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变,主要表现为: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正气虚为病。,86,此外,机体阴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则导致对方不足,即谓“阳损及阴”、“阴损及阳”乃至“阴阳两虚”,为病势进展,病情深重的表现。,87,当然,正邪之间的斗争是复杂的,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变化也是复杂的,寒热交错,虚实夹杂阴阳相移等等,都是阴阳之间的变动,正确认识这些变动才能把握病机,提高疗效。,88,(四)用于诊法辩证由于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在于阴阳失调,所以任何疾病,不论其临床表现多么复杂,变化多端,均可用阴阳来概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

37、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生。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中医诊断学的望、闻、问、切四诊,首当辨别阴阳。,89,如望色:光滑润泽、黄、赤属阳;沉浊晦暗、青、白、黑属阴。闻诊:气粗声高属阳,气弱声低属阴。脉象:浮、大、滑、数属阳,沉、涩、迟、细属阴。辩证:表证、热证、实证属阳,里证、寒证、虚证属阴。,90,总之,诊察辩证首别阴阳是第一要义。张景岳说:“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故证有阴阳,脉有阴阳,药有阴阳没能明彻阴阳。则医理虽玄

38、,思过半矣。”【景岳全书】,91,(五)用于疾病的治疗内经强调:“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是中医治疗学的基本原则,也是治疗学的最高目标。,92,1、确定治疗原则 主要的治疗原则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从阳引阴”、“从阴引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 翳”【素问至真要大论王冰注】,9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94,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傈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写之。审其【阴阳】,

39、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引之。,95,总之,要遵循阴阳互根的原理,求得阴阳的平衡。张景岳提出:“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景岳全书】我们认为,这不仅是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而应成为治疗学的根本指导方针。,96,2、归纳药物的性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97,素问至真要大论:“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这是用阴阳学说来概括药物的性能,归经,作为临床用药的根据。药物的四

40、气、五味,以及升降浮沉都具有阴阳不同的属性。,98,张元素首创中药引经报使理论 张氏将引经药称为“的药”,即现在所谓具有“靶向”、“导向”作用的药物。医学启源各经引用:“太阳经,羌活;在下者黄柏,小肠、膀胱也。少阳经,柴胡;在下者青皮,胆、三焦也。阳明经,升麻、白芷;在下者,石膏,胃、大肠也。太阴经,白芍药,脾、肺也。少阴经,知母,心、肾也。厥阴经,青皮;在下者,柴胡,肝、包络也。已上十二经之的药也”。,99,医学启源随证治病用药:“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蔓荆,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看何经,分以引经药导之。”,100,四气:寒凉、滋润的药物属阴,如大

41、黄、石膏、生地等;温热、燥热的药物属阳,如附子、细辛、麻黄等。五味:酸、苦、咸味药属阴;辛、甘、淡味药属阳。升降沉浮:重镇敛降作用的药物属阴;轻浮升散作用的药物属阳。,101,(六)用于防病摄生在“人与天地相参”“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理论指导下,使人体的阴阳与自然界的四时阴阳协调,成为防病摄生的观点。强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素问上古天真论】,102,认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矣。故四时阴阳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素问四气调神大论】,103,五、

42、阴阳学说的局限性中医药理论体系是哲学和自然科学高度结合的产物。哲学之阴阳与医学之阴阳的关系,由于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医理论的哲学基础,二者之间密不可分。,104,阴阳理论作为哲学观和方法论被黄帝内经引入中医学:一方面有力地促进了中医理论的建构与发展,并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等各个方面,是中医理论与临床思维的重要方法。另一方面,黄帝内经又深化、发展了阴阳理论,创立了脏腑阴阳、三阴三阳、理法方药等医学阴阳的理论,充分展现了阴阳辨证思维的特点。黄帝内经创立了中医药理论体系,也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05,但是,阴阳学说作为医学理论的弱点

43、是过于抽象化、哲学化,以及有些概念的不准确性。这也是自然哲学充当自然科学理论的不足之处。,106,六、阴阳学说的现代研究(一)从分子生物学角度 美国生物学家于1973年提出了“阴阳学说与CAMP及CGMP双向调节关系的假说”,并推论CAMP及CGMP这两种双向控制系统是统一许多不同生物调节现象的阴阳学说的基本原理所在。有的提出CAMP为阴,CGMP为阳。,107,国内学者对一组阳虚人进行血浆核苷酸的测定,发现CAMP低于正常,CGMP高于正常,CAMP/CGMP比值降低,而阴虚的甲亢病人则相反。有的观察到各种疾病的共同规律是:阴虚时CAMP含量升高,阳虚时CAMP/CGMP比值降低。,108,

44、(二)从神经体液调节角度 有人认为阳虚、阴虚分别与副交感、交感神经占优势有关。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功能紊乱是肾阳虚发病的一个重要环节。,109,(三)从免疫学角度 认为免疫反应的物质基础包括骨髓、胸腺、淋巴结等组织,以及T、B细胞和吞噬细胞皆为有形之物,属阴。调节、控制免疫反应,维持免疫稳定的系统(主要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多为无形之物,属阳。免疫缺陷类疾病属阴虚阳胜。自然免疫性疾病属于阳虚阴胜。,110,(四)关于几种阴阳学说 一、稳态阴阳学说:认为中医的阴阳学说对于理解自然系统包括人体各系统相对平衡过程稳定的建立有重要价值。地球上几种重要自然系统的每一种系统,在调节和控制方面都有二重性的功

45、能,各个系统的正常活动都有赖于阴阳两种力量的平衡。健康是活动有机体与其所处的环境互相协调的结果,是阴阳两大活跃力量处理于衡状态的结果。,111,二、应激阴阳学说:认为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作为应激系统的核心,具有维持生命和恢复的功能。而中医的阴阳学说非常重视对立因子阴阳的相互作用与互化,重视“正气”,重视不同疾病的共同表现,采取非特异性的异病同治。故与应激概念有类似之处。,112,三、阴阳定律:国外学者还把阴阳学说归纳为三个定律:第一定律:在一个稳定系统中的阴阳平衡;第二定律:阴阳互根;第三定律:阴阳转化,并从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能量守恒定律、原子结构状态来论证,并以体内酸碱调节系统

46、及半导体效应为例,说明阴阳定律有坚固的科学基础。,113,阴阳学说认为机体是阴阳两种力量对立的统一体,疾病即阴阳失调。“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为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本原则。,114,与此理论一致,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癌的发生与正常细胞中的原癌基因(p ro to-oncogene)和抑癌基因(tumo r supp resso rgenes)有关,:如前者激活成为癌基因,异常表达,或后者缺失不能发挥正常细胞生长调节和终止分化作用,就可导致肿瘤发生。当含有ras 癌基因的恶变细胞与正常细胞含正常抑癌基因融合,即进行细胞杂交,可使恶变细胞恢复正常。这说明癌基因与抑癌基因两者间平衡失调对肿

47、瘤发生起重要作用。,115,从细胞激素调节来看阴阳学说的意义:激素发挥作用时信息传递是按:激素激素受体复合物G 蛋白某些酶第二信使的产生多种生理效应产生而进行的。国内学者研究证明阴阳与cAM P cGM P 密切相关,阴虚证患者cAM P 增高,阳虚证患者cGM P 增高,而cAM P cGM P 平衡失调。,116,cAM P 产生系统由受体、G蛋白及腺苷酸环化酶部分组成。腺苷酸环化酶可催化ATP 转变成cAM P,而G 蛋白可抑制或激活腺苷酸环化酶活性,据此G 蛋白分为激活型(Gs)及抑制型(Gi)。G 蛋白由A、B及C亚基组成。Gs为例,其BC亚基既有刺激,又有抑制GsA亚基的作用,而后

48、者具有激活腺苷酸环化酶的作用。,117,现代医学治疗疾病与“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观点亦相当一致。例如1977 年Cushman 和O ndet t i 研制了治疗高血压的新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 I),临床应用证明ACE I 治疗高血压不仅安全有效,其应用范围远远超出最初的设计。ACE I 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被称为里程碑。目前,治疗慢性肾衰、肾性高血压的首选药物。,118,实验还表明ACEI可增加动物识别能力,因而可能对A lzheimer 病和老年性痴呆有保护肾脏作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和缩小心肌梗塞(MI)面积、可增加肥厚心肌中毛细血管密度、治疗动脉硬化,这些治疗作用的主要机

49、制是ACE I 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及影响肾血管紧张素系统。,119,时振声病案:慢性肾炎合并支气管扩张案 翟某,男,54岁,工人。因下肢浮肿,尿检不正常17个月,于1981年7月7日以慢性肾炎肾病型入院。入院时见下肢浮肿,按之凹陷,腰酸胀痛,神疲无力,溲黄而少,大便溏薄,纳食尚可,口渴而不欲饮,睡眠不好。入院后经用健脾益肾之剂治疗四个多月,浮肿明显消退,腰酸亦减,大便成形,睡眠转佳。,120,然于11月中旬和翌年元月下旬,两度外感发烧,致病情反复。烧退后仍咳嗽气喘,尤以晨起为甚,咯痰量多,色黄而粘,且浮肿加重。查舌质偏红,脉弦略滑,遂以清解肺热、健脾利水之剂,调理两月余,然症状未见明显改

50、善,121,4月22日诊:胸闷气喘,咳嗽痰多,色黄而粘,偶挟血丝,大便溏稀,手足欠温,下肢微肿,舌淡苔白腻,脉沉弦。脉证合参,证属上热下寒?当以清上温下为治。麻黄升麻汤主之。麻黄6克,升麻10克,当归6克,知母6克,黄芩10克,玉竹10克,炒白术10克,干姜6克,白芍10克,天冬6克,桂枝10克,茯苓15克,生石膏10克,甘草6克。(原方)4月30日诊:上方连进8剂,咳喘明显减轻,痰中已无血丝,大便转软,手足渐温,但下肢仍有轻度浮肿。原方加桑白皮10克,冬瓜皮15克,再进5剂。于5月5日病情好转出院。,122,按:麻黄升麻汤载于伤寒论356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