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应象大论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811629 上传时间:2022-12-20 格式:PPT 页数:90 大小:1.8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阴阳应象大论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阴阳应象大论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阴阳应象大论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阴阳应象大论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阴阳应象大论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阴阳应象大论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阴阳应象大论课件.ppt(9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1,PPT课件,阴阳的含义 A 哲学概念规律 B 阴阳二气阴精阳气 C 相互关联对立的两类具体事物,如天地、 男女、左右、水火。 此处是指阴阳的规律。是我国古代哲学家认 识宇宙事物规律的科学抽象。是自然界一切 相互联系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题 解,2,PPT课件,形象,征象。 一致,应验。 阴阳应象 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转化、升降的规律在自然 界(包括人体)有征象可以应验。 本篇是讨论人体脏腑阴阳之气的运动,采用“取类比 象”方法,取法于自然界阴阳五行变化的道理,所以 用“阴阳应象”名篇。 大论 :篇幅较长;内容广。讲述自然和人的关系,题 解,象,应,3,P

2、PT课件,1阐明阴阳的基本概念、指出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 自然界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本源。2阐发了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指出了阴阳运动变化的 基本规律(对立、互根、升降、消长、转化、聚散等) 以及各种具体事物的属性和特点。3运用“取类比象”的方法,将人与自然的有关事物进行 五行属性归类,提出了“四时五脏阴阳”的整体观。4取法天地阴阳变化规律,论证了人体生理、病理、养 生、治疗等一些理论原则。,主要内容,4,PPT课件,1、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及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理解人体形、精、气、化的转化关系。 掌握阴阳学说在生理、病理中的运用。3、掌握根据阴阳的盛衰制定的原则。 4、掌握“四时五藏阴阳

3、”理论在内经理论体系 中的重要意义。,教学要求,5,PPT课件,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清气在下,则生飱泄;浊气在上,则生chen胀清阳实四支, 浊阴归六府。”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风胜则动冬生咳嗽。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年四十涕泣俱出矣。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感则害皮肉筋脉。 故善用针者以诊则不失矣。病之始起也气虚则掣引之。,背 诵,6,PPT课件,一、阴阳的基本概念及在医学中的应用,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 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 也, 治病必求于本。,

4、原文,7,PPT课件,1、阴阳者,天地之道阴阳是自然界的一般法则 泛指自然界 (1)本义:指道路 (2)引申:规律、规范、法则 (3)老子的哲学概念。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道,(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内经阴阳学说总纲,8,PPT课件,2、万物之纲纪事物的纲领,网之大绳 网目、浮子。 古人常以网络比喻纷繁的事物,以纲 比喻事物的要领纲举目张,纲,纪,9,PPT课件,3、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事物的发生、发展、消亡的变化在于阴阳,变化,物之渐变谓变量变;形散为气,谓之变 物之突变谓化质变;气生成形,谓之化,父母,本源、根本。阴阳是形气转化的本源。,本始,本源、起始。,生杀

5、,生:新生;杀:消亡、毁灭,“阴阳交,则物生,阴阳格则物死。”,“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10,PPT课件, “神明之府”事物变化的内在动力,神,本义指天地变化的主宰。,明,彰露于外,表现出来。,神明,使自然万物发生运动变化的内在力量。,府,府舍、场所。聚物、居住之所。,神明之府,神明出于阴阳,阴阳是万事万物发生运动变化的内在力之所在。,11,PPT课件,泛指对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 诸方面的总体认识。 阴阳 张志聪素问集注 “本者,本于阴阳也。人之藏府气血表里上下皆本乎 阴阳。而外淫之风寒暑湿,四时五行亦总属阴阳之气, 至于治病之气味,用针之左右,诊别色脉,引越高下, 皆不出阴阳

6、之理,故曰治病必求其本。”,(二)阴阳学说的中医应用“治病必求其本”,治病,本,12,PPT课件,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 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 生寒。,二、以阴阳的征象阐明阴阳属性及其相互关系,原文,13,PPT课件,天由无形的清阳之气上升,不断积聚而成 阳积至大为天“阳化气”地为有形之质沉凝下降,浊阴之气积聚而成 阴积至厚为地“阴成形”,(一)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天地形成,14,PPT课件,(二)阴静阳躁阴阳的运动属性(互藏、对立运动),阳性刚躁:“太极动而生阳,然动极而静” 阳中有阴阴性静柔:“静则生阴,然静极而动” 阴中有阳 (静是动的条件),15,

7、PPT课件,1、含义:(1)指事物在四时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正常发 展规律气候、物候规律 春夏:天之阴阳主阳生、阴长 阴阳中复有阴阳 秋冬:地之阴阳主阳杀、阴藏(2)体现了阴阳之间的互根规律阳生则阴长,阳 杀则阴藏,孤阳不生,孤阴不长(3)体现了阴阳之间阳气占主导地位。,(三)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互根互用,16,PPT课件,2、临床意义:阳生则阴长气血关系:气旺则生血 血虚补气当归补血汤(黄芪30,当归6) 阳杀则阴藏火能灼津,泻火可以保津 当归六黄汤:生地、黄芩等,治疗阴虚盗汗。,(三)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互根互用,17,PPT课件,生理:化气:由固体、液体气体 向上外运动, 属阳(分解代谢

8、) 成形:由气体固体、液体 向下内运动, 属阴(合成代谢)病理:阳盛(化气增强)津液耗伤,(四)阳化气,阴成形阴阳的聚散作用,18,PPT课件,(1)通过自然现象的观察四时气候变化 以四时为例:春夏属阳,气候温热,夏热之极夏至,阴生, 气候由热变寒,为“热极生寒”;秋冬属阴,气候寒凉,冬 寒之极冬至阳生,气候由寒变热,为“寒极生热”。 (2)这是以寒热互变为例,说明阴阳在一定条件下相互 转化的规律。极,是转化的条件。(3)根据这一原理,用于解释人体病理,(五)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阴阳的转化,19,PPT课件,【原文】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飱泄;浊气在上,则生chen胀。此阴阳反作,病

9、之逆从也。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三、以阴阳升降运动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20,PPT课件,素问集注卷二注云:“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虽在下,而地气上升为云,天虽在上,而天气下降为雨。夫由云而后有雨,是雨虽天降,而实本地气所生之云,故雨出地气。由雨之降,而后有云之升,是云虽地升,而实本天气所降之雨,故云出天气。此阴阳交互之道也,而人亦之。”,(一)“清阳为天云出天气” 借云雨的形成说明阴阳升降、互根、转化规律,21,PPT课件,(一)“清阳为天云出天气” 借云雨的形成说明

10、阴阳升降、互根、转化规律,天气下降 气腾于上(云雾),地气上升 气流于地(雨露),升降不息,阴阳协调,22,PPT课件,第一对清阳与浊阴: 含义:清阳 指呼吸之气及发声、视、嗅、味、 听、五官发挥功能的精微物质 浊阴 指二便 生理: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二)清阳出上窍浊阴归六府 用阴阳升降规律说明人体的生理,23,PPT课件,第一对清阳与浊阴: 病理:(1)清阳不能出上窍 中气不足,清阳不升,乏力、头昏、 视物不清、耳鸣耳聋、舌淡、脉细弱 益气升阳益气聪明汤 (2)浊阴不能出下窍 大便秘结、小便癃闭承气汤 、十枣汤,(二)清阳出上窍浊阴归六府,24,PPT课件,第二对清阳与浊阴:含义:清阳

11、指温养皮肤肌肉组织的卫气 浊阴指五脏所藏之精血津液生理: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病理: (1) 清阳不能发腠理 卫阳遏闭恶寒、无汗、周身痛、脉浮 紧宣发卫阳麻黄汤 表虚自汗益气固表(玉屏风散),(二)清阳出上窍浊阴归六府,25,PPT课件,第二对清阳与浊阴: 病理:(2)浊阴不能走五脏 五脏精气亏损(气虚、精亏、血弱、津伤) 精气不纯浊气不能输于六腑,清浊相干 精血津液代谢失常(不畅) 精瘀、气 滞、痰饮水湿、瘀血,(二)清阳出上窍浊阴归六府,26,PPT课件,第三对清阳与浊阴:含义:清阳(实四肢)水谷化生的精气(充养 四肢) 浊阴(归六腑)食物糟粕、尿液生理: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病理:清阳不

12、能实四肢 (1)脾虚气弱,精气不能充养四肢,四肢萎软无力; 治痿独取阳明补中益气汤 (2)阳气不能达于四肢,四肢厥冷温阳法 (四逆汤),(二)清阳出上窍浊阴归六府,27,PPT课件,以脾胃之气为例,说明阴阳升降的病理。清气升散,应在人体上部,现清阳不升而陷下,可发生泄泻而完谷不化之证;浊阴沉降,应在人体下部,现壅滞于上而不降,则胸腹胀满。,(三)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chen胀用阴阳说明人体阴阳升降失常病理,28,PPT课件,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

13、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四、药食气味与阴阳,原文,29,PPT课件,阳为气,阴为味;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一)药食气味的阴阳分类,原文,30,PPT课件,1、根据气与味的形质不同分阴阳: 气无形而升腾,故为阳;味有质而降,属阴。 2、根据气味之浓薄不同分阴阳: 气(阳):厚阳中之阳(纯阳);薄阳中之阴 味(阴):厚阴中之阴(纯阴);薄阴中之阳 甘味薄(阳);苦味浓(阴)3

14、、根据其在人体中的作用趋势不同分阴阳: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辛(发散)阳;酸(收敛)阴; 苦(泄下)阴;甘(补和)阳; 咸(软坚)阴;淡(泄下)阳,划分依据,31,PPT课件,味: 药食之味及其形质。气: 药食之气及其作用:“气归精”、“精 食气”、“气伤精”; 人体真气及其功能:“形归气”、“气 生形”、“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形: 人身可视、可察、可以触及的形体。 精: 泛指构成人体,维持生命机能精微物质。 化: 气化,化生,生化。此主要指气化功能。归: 滋养、充养; 生成、转化 食: 取食以喂养;,(二)药食气味在人体中的代谢过程(阴阳转化过程),32,PPT课件,(二

15、)药食气味在人体中的代谢过程(阴阳转化过程),气味归精形(精形食气味),精形归气化,(气化生精形),气味太过则伤精、伤形、伤气。,33,PPT课件,中心思想: 1这段经文论述了药食气味与人体形、气、精的关系; 即药食气味进入人体转化为精气,以滋养形体组织, 并进一步产生气化功能; 2论述了人体形、气、精之间的关系三者可相互 转化;3指出药食气味对人体形、气、精有养和害双重作用;4药食气味在人体中的代谢过程以及形、气、精之间 的相互关系体现出阴阳互根,阴阳转化的规律。,(二)药食气味在人体中的代谢过程(阴阳转化过程),34,PPT课件,厚阴中之阴(纯阴)泄泻(消导泻下) 味(阴) 薄阴中之阳通利

16、(淡渗通利) 厚阳中之阳(纯阳)发热(助阳生热) 气(阳) 薄阳中之阴发泄(解肌发表),(三)以阴阳升降阐述药食气味的作用,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35,PPT课件,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之:使;气:正气、元气。食:壮火食气:消蚀 气食少火:通“饲”。引申为“被所供养”。,(四)以火之少壮说明药食气味与人体生理、病理关系,36,PPT课件,1、 壮火、少火含义 药食气味纯阳者(本义)壮火 消蚀人体正气 病理之火亢盛阳气 药食气味温和者(本义)少火 温养正气 生理之火柔和的阳气,(四)以火之少壮说明药食气味与人体生理、病理关系,37,P

17、PT课件, 2、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关系 气味纯阳的壮火之品,服之助人阳气,使之亢 盛,耗伤正气,使正气衰少。 气味温和的药物能微微生阳,温阳人体元气, 使阳气逐渐充盛。,(四)以火之少壮说明药食气味与人体生理、病理关系,38,PPT课件,程钟龄对温补药的形象描述,正体现了药物 “少”“壮”特点: “参、芪归、术,积平之性,温存之温也,春日 熙熙是也;附子、姜、桂,辛辣之性,温热之 温也,夏日烈烈是也。和熙之日,人人可近, 燥烈之日,非积雪凝寒,开冰解冻,不可近也”。,(四)以火之少壮说明药食气味与人体生理、病理关系,39,PPT课件,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

18、则寒。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 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 湿胜则濡泻。,五、发病与阴阳,原文,40,PPT课件,五、发病与阴阳,原文,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飱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41,PPT课件,1、本义说明药食气味阴阳对人体的作用 酸苦涌泄之品太过(阴)人体阴气偏盛阳气衰少 阴胜则阳病(

19、阴胜则寒) 辛甘发散之品太过(阳)人体阳气偏盛阴气耗损 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 2、引申为人体阴阳寒热盛衰的病理原则(吴崑) 根据阴阳制约消长的规律,阴邪偏胜,则导致人体阳 气亏损之证;反之阳邪偏胜,则见阴精耗伤之证,是 谓“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一)五味太过之阴阳偏胜为病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42,PPT课件, 重复、重叠; “极”,事物本质之变,转化的条件。 “重”是事物转化的条件。,(二)阴阳偏胜偏衰后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43,PPT课件,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 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风胜则

20、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 湿胜则濡泻。,(三)“五气”偏胜的致病特点,原文,44,PPT课件,“寒伤形,形伤则肿” “热伤气,气伤则痛”,1、寒热之邪与人体同气相求导致的一般疾病,45,PPT课件,(1)风胜则动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点 阳热太盛,燔灼肝经,引动肝风 病机 肝风内动 肢体动摇 肝阴血不足,血不养筋,筋脉失养 外风祛风、疏风 治疗 祛风 内风清热熄风, 2、风热湿燥寒(五气)的致病特点,46,PPT课件,(2)热甚则肿病机:热盛阳气内郁,逆于肉理 热盛肉腐 疮疡(丹毒痈肿)临床特点:红肿热痛 治疗:清热解毒、清热泻火、清热凉血、活血理气, 2、风热湿燥寒(五气)的致病

21、特点,47,PPT课件,(3)燥胜则干病机:燥邪伤津耗液,津液枯涸,内外干涩临床特点:咽干口渴,皮肤干燥治疗:补津,养阴, 2、风热湿燥寒(五气)的致病特点,48,PPT课件,(4)寒胜则浮病机:寒为阴邪,易损伤阳气,气化失司 胀满虚浮,肌肤浮肿治疗: 温阳利水附子理中汤、实脾饮, 2、风热湿燥寒(五气)的致病特点,49,PPT课件,(5)湿胜则濡泻病机:湿邪易伤脾胃阳气,脾不能运化水湿泄泻治疗: 健脾运湿参苓白术散 苦温燥湿平胃散 淡渗利湿五苓散 芳香化湿藿香正气散 温阳化性实脾饮 苦寒清泄湿热葛根芩连汤, 2、风热湿燥寒(五气)的致病特点,50,PPT课件,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

22、暑燥湿风; 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 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 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 固。,原文,(四)情志内伤的致病特点,51,PPT课件,1、天有四时五行以生寒暑燥湿风 天时变化产生了气候、物候 2、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五脏的功能活动 五气:五脏之气,(四)情志内伤的致病特点,52,PPT课件,“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喜怒: 泛指七情因素,一般多为内伤因素 寒暑: 泛指六淫,一般多为外感因素 喜怒伤气:情志由内而发,致五脏气机逆乱, 功能障碍。 寒暑伤形:六淫从外而入,侵犯形体(皮毛、腠理、 骨骼), 3、五志的病证特点,53

23、,PPT课件,“暴怒伤阴,暴喜伤阳”怒伤阴脏、伤血肝;喜伤阳脏、伤气心怒伤肝气机上逆,血随气涌吐衄、昏厥 (阴脏)喜伤心气机施缓,心气涣散不收神无所归附 (阳脏), 3、五志的病证特点,54,PPT课件,“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厥气上逆,使五脏之气离开了形体。 (神气离开形体), 3、五志的病证特点,55,PPT课件,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飱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五)感受四时邪气延时发生的病证,原文,56,PPT课件,1、古人对时令病的真实记载 2、后世伏气发病的理论渊源 A、“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冬寒肾(水)不病 春季阳气生发

24、, 内藏之寒毒郁积变热,与外在阳邪相合 温病 B、“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春风肝(木)不病 长夏脾土当令 木郁克土泄泻,57,PPT课件,2、后世伏气发病的理论渊源 C、“夏伤于暑,秋为jie疟”(“疟疾”) 夏暑伤人,汗不出 不病 秋季暑郁于内 新凉外感寒热交争 D、“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秋伤湿邪 不病 湿郁化热(藏肺)冬 寒外寒肺热咳嗽 3、“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的注脚,58,PPT课件,(一)以五行归类,提出“四时五藏阴阳”的系统结构 1、阴阳是一切事物变化的根本 “其在天为玄”、“玄生神 “在地为化”“化生五味” “在人为道”、“道生智”,六、阴阳五行与天地人其象相应,59,PPT课

25、件,(一)以五行归类,提出“四时五藏阴阳”的系统结构 2、以五行为中心的自然界事物的相互关系 3、以五脏为主体的五行系统 4、脏病治疗五行相胜法,六、阴阳五行与天地人其象相应,60,PPT课件,(二)进一步概括阴阳意义的广泛性及阴阳互根、互用 关系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 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阴阳者,寓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 阳在外,阴之使也。,六、阴阳五行与天地人其象相应,61,PPT课件,1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之,与也,和也。(1)张志聪:“阴阳之道,其在人则为男为女,在体 则为气为血。(2)男女即根源。阴阳是产生气血的

26、根本。,(二)进一步概括阴阳意义广泛性及阴阳互根为用关系,62,PPT课件,(二)进一步概括阴阳意义广泛性及阴阳互根为用关系,2左右者阴阳之道路阴阳指阴阳二气。古人面南站立,观察天象,由于地球从西向东自转,人类直觉所及天空日、月、星、辰的视运动方向是左升右降,因此说人体左右两侧分别是阴阳之气升降运行之道路。,63,PPT课件, 3、理解“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代表体内有形物质、营养成分精血津液阳:指人体无形的气,及由气所产生的变化、运动 的功能机能活动守:镇守于内使:役使于外,64,PPT课件,(1)各自作用 阴居内,是阳的内守:镇守于内,是各种功能活动的 物质基础、保证,

27、因此阴为阳之守。 阳在外,是阴的使役:卫士之意,保证精微物质可以 守藏。(2)互根为用关系 阴居于内,是因为阳的外守;阳在外能发挥功能,是 因为阴供给营养物质。, 3、理解“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65,PPT课件,(一)阴阳与辨证 【原文】 帝曰:法阴阳奈何?岐伯曰:阳胜则身热, 腠理閉,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煩冤, 腹滿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則身寒汗出,身常清, 数栗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满死,能夏不能冬。 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七、法阴阳,66,PPT课件,1. 阴阳偏盛的特点(1)以实证为主(2)阳盛则热热象; 阴盛则寒寒象(3)阳盛则阴病阴液耗伤; 阴盛则阳

28、病阳气不足(4)邪有出路汗出、泄下(5)与自然界阴阳成相关性,七、法阴阳,67,PPT课件,2. 阴阳偏盛的症状(1)阳胜: 身热阳盛则热 腠理闭表实 喘粗为之俯仰邪热迫肺,呼吸急促 汗不出而热 腠理闭则无汗; 热伤津液,无以作汗 齿干以煩冤齿属于肾,邪热过盛,肾阴不足; 烦闷热在胸中,心神被扰 腹滿邪在中焦,热结阳明,腑气不通 邪无出路,预后不良,68,PPT课件,2. 阴阳偏盛的症状(2)阴胜:汗出,身常清冷汗出阳虚不能固表数栗而寒屡屡战栗寒則厥四肢厥冷腹满阴寒内结,脾阳虚衰,腑气不通,69,PPT课件,(二)阴阳与摄生 【原文】 帝曰:調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 可調,不

29、知用此,則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 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聰明矣。年六十,阴痿, 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虛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則 强,不知則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 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則耳目聰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 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 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70,PPT课件,故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 治肌膚,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 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 邪风之至:邪气侵犯人体。邪风,泛指外感六淫之邪。 至,入侵之意。 半死半生:指邪深病重,预后较差。,八

30、、论述外邪致病的传变规律,提出早期诊治 的基本观点,原文,71,PPT课件,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九、阴阳与针刺,原文,72,PPT课件,1. 解释经义: 引:诱导之意,指引经络之气调节虚实。 阴:泛指阴经,五脏、胸腹、下部、血分等 阳:泛指体表、六腑、阳经、背部、上部、气分等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针刺阳分或阴分,以调节相对一方经脉的 虚实盛衰。 2. 立论依据: 由于人体阴阳气血,上下表里内外交相贯通,可引阴分之气, 调治阳分之病。针刺的目的,就是要通过针刺促进机体阴阳 表里上下气血的贯通与平衡。正如素

31、问调经论所云: “阳注于阴,阴满于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 曰平人”。,(一)从阴引阳,从阳引阴,73,PPT课件,3. 举例:从阴引阳:病在阴,取之阳:五脏病治背部俞穴, 哮喘:肺俞上病下取:面N麻痹之口眼歪斜,刺合谷;下病上取:气虚脱肛:灸百会,(升提中气); 小便不利:开宣肺气(提壶揭盖)还有如可取背部的俞穴以治胸腹之病,可取胸腹部的俞穴以治背部之病;,(一)从阴引阳,从阳引阴,74,PPT课件,刺法一种,病在左,刺之右;病在右,刺之左。左病右取、右病取左:先针健侧,后针病侧。,(二)以右治左,以左治右,75,PPT课件,根据疾病初起时的轻微征象诊察疾病的发展变化。 微:指病

32、之初起,轻微之征象。 过:疾病的发展变化。,(三)见微得过,76,PPT课件,【原文】 善診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濁,而知 部分;視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按尺寸, 覌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診則 不失矣。,十、阴阳与诊法,77,PPT课件,察色: 鲜明红润阳 色黯枯槁阴 按脉: 浮滑数洪阳 沉涩迟细阴 审清浊: 清鲜明朗阳 秽浊粘黯阴,十、阴阳与诊法,78,PPT课件,权衡规矩(四时脉象):春应中规脉象圆滑夏应中矩来势去衰,脉象方盛秋应中衡脉不上不下,平衡于中冬应中权脉象沉伏,十、阴阳与诊法,79,PPT课件,按尺寸:尺(尺肤):滑尺肤润滑津液充足 涩尺肤枯涩津液不足寸(寸口

33、):浮在表 沉在里,十、阴阳与诊法,80,PPT课件,【复习思考题】,1怎样理解阴阳的概念及其基本内容? 2如何理解“治病必求于本”? 3试分析气、味、形、精之间的关系。 4举例说明“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 薄为阳之阴”。并背诵之。 5怎样理解“壮火”与“少火”的含义,它对中医学 发展有何意义? 6试分析“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7怎样理解“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治疗原则? 临床实践中如何运用?,81,PPT课件,选择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大便濡泻是由于A风邪为胜 B寒邪为胜 C热邪为胜 D燥邪为胜 E湿邪为胜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征兆”的表现是: A天地 B水火 C左

34、右 D男女 E血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实四肢”中的“清阳”是:A卫气 B水谷精气 C营气 D宗气 E肾精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春伤于风”,至夏天易患病变是: A飧泄 B濡泄 C温病 D疟疾 E中暑,82,PPT课件,选择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天气通于:A、肝 B、心C、脾 D、肺E、肾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北方生寒,在地为:A、木 B、火C、土 D、金E、水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的“道”之含义是:A、道路 B、本原 C、道理 D、规律 E、导向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论述阳偏盛的临床表现,哪项除外?A、身热 B、汗出 C、喘粗为之俯仰 D、齿干 E、烦心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疮疡痈肿是由于A

35、风邪为胜 B热邪为胜 C寒邪为胜 D燥邪为胜 E湿邪为胜 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飧泄”的含义是A寒湿泄泻 B湿热泄泻 C下利脓血 D暴注下迫 E泄泻而完谷不化,83,PPT课件,选择题,“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的现象说明 A阴阳消长 B阴阳互根 C阴阳对立 D阴阳转化 E阴阳格拒 “ 胀”的病机是A浊气在上 B腑气不通 C清阳不升 D肝胃不和 E肺气失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阳实四肢”之“清阳”的含义是:A清气 B卫气 C水谷精气 D阳气 E宗气 “治病必求其本”的“本”之含义是:A病因 B病位 C阴阳 D体质 E先天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气薄则”:A发热 B发汗 C泄 D通 E发泄 素问阴

36、阳应象大论曰:冬伤于寒,春必A温病 B飧泄 C疟 D咳嗽 E痿厥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神明之府”之“神明”是指:A精神爽慧 B自然万物运动变化的内在动力 C心神 D精神意识思维 E眼神,84,PPT课件,选择题,A、麻黄 B、大黄 C、木通 D、陈皮 E、附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味厚则泄”,代表药物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气薄则通”,代表药物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气薄则发泄”,代表药物如: A、真元之气B、阳气 C、药食之气 D、气机E、阴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味归行,形归气。”经文中“气”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气归精,精归化。”经文中“气”指:,85,PPT课件,选择题,A、君

37、火 B、少火 C、阴火 D、壮火 E、相火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使元气耗散的火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使元气升发的火是: A天之邪气 B地之湿气 C喜怒之不节 D寒暑之太过 E水谷之寒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感则害人五脏”的致病因素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感则害人六腑”的致病因素是,86,PPT课件,填空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气薄则发泄,厚则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_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水火者,阴阳之_也。左右者, 阴阳之_也。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盛则身热,腠理闭汗不出而热 能_不能_。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傈而寒 能 不

38、能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气味 为阳, 为阴。,87,PPT课件,名词解释,chen胀 阴阳应象 壮火之气衰壮火 破jun脱肉 阴阳反作七损八益 飧泄 见微得过神明之府,88,PPT课件,判断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外邪侵犯人体,其依次治疗顺序 是治皮毛治筋脉治肌肤治六腑治五脏。 五气各有阴阳属性,风、热、燥属阳,寒、湿属阴。 由于四时之气更迭变化,所以造成了自然界阴阳二气的升降 消长运动。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之“清阳”指饮食化生的精微,“浊阴”指食物糟粕和废浊的水液。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热胜则肿”与“寒伤形形伤肿” 两句经文中的“肿”均指形体肿胀。,89,PPT课件,【作业题】,1. 治病必求于本的“本”是何义? 2. “清阳出上窍”对临床有何启发? 3. 如何理解“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4. 如何理解“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5. 如何理解“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经文原义 是什么?后世对此是如何发挥的? 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如何对药食气味进行阴阳 分类? 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味归形,形归气精化为 气,气伤于味”经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8. 如何理解“从阴引阳,从阳引阴”?,90,PPT课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