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象六腑奇恒之腑》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601058 上传时间:2023-08-01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1.5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藏象六腑奇恒之腑》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藏象六腑奇恒之腑》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藏象六腑奇恒之腑》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藏象六腑奇恒之腑》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藏象六腑奇恒之腑》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藏象六腑奇恒之腑》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藏象六腑奇恒之腑》PPT课件.ppt(6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电子讲稿 藏 象(六腑与奇恒之腑),第三节 六 腑 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病理证候及症状 六腑的生理特性,第三节 六腑 概说:六腑的生理特性,七冲门 一、胆 二、胃 三、小肠 四、大肠 五、膀胱 六、三焦,第 三 节 六 腑,一、概 念:,“六化腑”(“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传化物而不藏。”),二、属 性:,1、阴阳:,2、五行:,参见五脏的内容,三、结构特点:,1、结构中空,器,(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素问六节藏象论),2、彼此相互连通,传化通道,3、七冲门,七道门户或关隘、关口。,概念属性特点,1)飞门(扉门),上下口

2、唇,2)户门,上下牙齿,3)吸门,咽之上口又称会厌,4)贲门,咽之下口胃之上口,5)幽门,胃之下口小肠上口,6)阑门,小肠下口大肠上口,7)粕门,大肠下口,下极,魄门,肛门,作用?,七冲门保证了水谷的正常传输消化,维持了六腑的泻的生理功能。,七冲门,四、功能特点:,1、受盛传化水谷,泻,泻而不藏,实而不满,2、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通,降,通畅,下降,3、通降有度,度,通与降不可太过与不及,五、六腑与五脏的相互关系:,1、阴阳关系:,2、表里关系:,3、络属关系:,为什么说“六腑以通为用”“腑病以通为补”,六腑以“传化物”为其功能特点,其传化水谷需要不断的受纳、消化、传导和排泄,虚实更替,宜通不

3、宜滞,所以“六腑以通为用”。六腑有病,多为受纳、消化、传导和排泄功能障碍,故常用通的办法治疗。,一、胆的解剖形态,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中精之府,(二)胆为奇恒之腑(胆的两重性)胆所贮藏的胆汁,是精纯、清净的精微物质,称为“精汁”,故胆有“中精之府”、“清净之府”或“中清之府”之称。胆的形态结构与其他五腑相同,皆属中空有腔的管状或囊状器官,故为六腑之一;但因其内盛精汁,与五脏“藏精气”的功能特点相似,且与饮食水谷不直接接触,只是排泄胆汁入肠道以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故又为奇恒之腑之一。,胆的生理功能(一)主要生理功能 1.贮藏和排泄胆汁 胆汁来源于肝,由肝精肝血化生,或由肝之余气凝聚而成

4、。贮藏于胆腑的胆汁,在肝气的疏泄作用下排泄而注入肠中,以促进饮食水谷的消化和吸收。,胆汁的产生:,肝之余精气,胆,胆汁,泄于,贮藏,胆汁的产生及排泄:,胆汁,小肠,胆气运动,泄于,肝的疏泻,胃的降浊,肝疏泄正常胆汁分泌贮藏排泄正常脾胃功能正常,生理方面,病理方面,肝失疏泄,胆汁分泌排泄异常,胆汁上逆口苦,呕吐黄绿苦水,【临床意义】,胆汁外溢黄疸,胁下胀痛饱满,脾胃消化功能 异常,食欲不振,腹胀,湿热蕴结肝胆,胆汁不循常道,发为黄疸:(身面目皆黄)。,黄疸,2.主决断 胆主决断,是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对肝所产生的谋虑进行选择判断。)胆的这一功能对于防御和消除

5、某些精神刺激的不良影响,以维持和控制气血的正常运行,确保脏腑之间的协调关系有着重要作用。胆失决断,怯弱,善太息,或谋虑不决等。,胆的生理特性,胆气主升 胆为阳中之少阳,禀东方木德,主少阳春升之气,故称胆气主升。胆气升发条达,则脏腑气机调畅,从而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若胆失升发条达之性,则脏腑气机不畅,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出现飧泄、等病证。性喜宁谧胆为清净之府,性喜宁谧而恶烦扰。宁谧而无邪扰,胆气不刚不柔,则胆汁得以疏泄,决断得以职司。若胆为邪扰,失其宁谧,则可出现口苦、虚烦、惊悸、不寐,甚则善恐如人将捕之等症状。,二、胃 胃有“太仓”、“水谷之海”之称。胃腔称为胃脘,分为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为

6、上脘,包括贲门;胃的下部为下脘,包括幽门;上下脘之间的部分称为中脘。贲门上连食道,幽门下通小肠,是饮食物出入胃腑的通道。,上脘,贲门,幽门,下脘,中脘,(一)主要生理功能 1.主受纳水谷 胃主受纳水谷,是指胃气具有接受和容纳饮食水谷的作用。饮食由胃加以接受和容纳,暂存于胃腑之中,故胃有“太仓”、“水谷之海”之称。机体气血津液的化生,都需要依靠饮食物的营养,故胃又有“水谷气血之海”之称。胃气的受纳水谷功能,既是其主腐熟功能的基础,也是饮食物消化吸收的基础。,2.主腐熟水谷 胃主腐熟水谷,是指胃气将饮食物初步消化,并形成食糜的作用。胃主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必须与脾的运化功能配合,才能使之顺利进行

7、。中医学非常重视“胃气”,认为“人以胃气为本”。胃气强则五脏俱盛,胃气弱则五脏俱衰,故又有“胃为五脏之本”的理论。,(二)生理特性1人以胃气为本胃气的涵义,主要归纳为以下四点:是指推动和调控胃或胃肠道的运动以发挥受纳腐熟水谷功能的一类精微物质和能量,是一身之气分布到胃的部分,属脏腑之气之一。是脾气与胃气的合称,即推动和调控整个胃肠道的运动以使饮食物消化及精微物质吸收转输的两类不同运动趋向的精微物质和能量,又称“中气”。是指水谷之气,即水谷之精化生的气,简称谷气。谷气是一身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谷气充盛,随脉运行,则脉反映出从容和缓之象,所谓脉有“胃气”。有胃气之脉以和缓有力,节律一致为特点。指代

8、一身之气或正气。,胃气的重要性,胃的受纳、腐熟与脾的运化功能综合,称为“胃气”。中医学强调:“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保胃气为养生治疗的重要原则。在治疗上“留得一分胃气,便存一分生机”,(二)生理特性2.主通降胃主通降,是指胃气宜保持通畅下降的运动趋势。胃气的通降作用,主要体现于:饮食物入胃,胃容纳而不拒之;经胃气的腐熟作用而形成的食糜,下传小肠作进一步消化;食物残渣下移大肠,燥化后形成粪便;粪便有节制地排出体外。,水谷,水谷浊气,水谷食糜,小肠 大肠,胃受纳腐熟,胃主游溢精气,胃主降浊,水谷清气,体外,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升胃降协调,共同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胃失通降

9、,则出现纳呆脘闷,胃脘胀满或疼痛、大便秘结等胃失和降之症。若胃气不降反而上逆,则出现恶心,呕吐、呃逆、嗳气等胃气上逆之候。,3.喜润恶燥胃喜润恶燥,是指胃当保持充足的津液以利饮食物的受纳和腐熟。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故其病易成燥热之害,胃中津液每多受损。所以在治疗胃病时,要注意保护胃中津液。胃中津液不足,称为胃津亏虚,影响饮食物的消化而见饥不欲食等症。,三、小肠,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位于腹中,其上口与胃之幽门相接,下口与大肠相连,大小肠相接处称为阑门。,三、小肠 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其上口与胃在幽门相接,下口与大肠在阑门相连。主要功能:1.受盛化物:小肠的受盛化物功能表现于以

10、下两个方面:指小肠接受由胃腑下传的食糜而盛纳之,即受盛作用;指食糜在小肠内必须停留一定的时间,由脾气与小肠的共同作用对其进一步消化,化为精微和糟粕两部分,即化物作用。,2.泌别清浊:泌别清浊,是指小肠中的食糜在作进一步消化的过程中,随之分为清浊两部分:清者,即水谷精微和津液,由小肠吸收,经脾气的转输作用输布全身,即所谓“中央土以灌四傍”;浊者,即食物残渣和部分水液,经胃和小肠之气的作用通过阑门传送到大肠。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还吸收了大量的水液,故有“小肠主液”之说。临床上治疗泄泻常采用“利小便所以实大便”的方法。,小肠中水液量 的多少与尿量有关,有“小肠主液”之说。临床应用:“利小便及所

11、以实大便”。,小肠功能 失调,腹胀,腹痛,呕吐,便秘;便溏,小便短少,泄泻等。,小肠,受盛食糜,化物,分清,水谷精微,全身,别浊,剩余水分(浊中之清),残渣糟粕(浊中之浊),膀胱,脾,尿,肾的气化,大肠,粪便,小肠的生理特性,升清降浊小肠主化物而泌别清浊,能将水谷化为精微和糟粕,精微赖脾之升清而输布全身,糟粕靠小肠之通降而下传入大肠。升降相因,清浊分别,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的功能得以实现。小肠升清降浊的生理特性,实际上是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功能的具体体现。故小肠升清降浊失常,多从脾胃论治。,四、大肠,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四、大肠 包括结肠和直肠,其上口在阑门处接小肠,其下端连肛门。生

12、理功能:1.传化糟粕大肠接受由小肠下传的食物残渣,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大肠之气的运动,将粪便传送至大肠末端,并经肛门有节制地排出体外,故大肠有“传导之官”之称。,与大肠的传化糟粕功能相关的脏腑功能: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大肠承接);胃气的通降,实际上涵括了大肠对糟粕排泄的作用;肺气的肃降,有助于糟粕的排泄(肺与大肠相表里);脾气的运化,有助于大肠对食物残渣中水液的吸收;肾气的蒸化和固摄作用,主司二便的排泄。,魄门亦为五脏使,心神的主宰 肝气的条达魄门启闭赖 脾气的升提 肺气的宣降 肾气的固摄,大肠传导糟粕功能失常:大便秘结或泄泻。湿热蕴结大肠: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等。,2.大肠主津

13、大肠接受由小肠下传的含有大量水液的食物残渣,将其中的水液吸收,使之形成粪便,即所谓燥化作用。大肠吸收水液,参与体内的水液代谢,故说“大肠主津”。大肠主津功能失常,则大肠中的水液不得吸收,水与糟粕俱下,可出现肠鸣、腹痛、泄泻等症;若大肠实热,消烁津液,或大肠津亏,肠道失润,又会导致大便秘结不通。,大肠的生理特性,大肠接受小肠下移的食物残渣形成粪便,并不断地将其排出体外,故大肠必须保持通降下行的生理特性。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尤以大肠为最。,五、膀胱,膀胱者,州督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五、膀胱 膀胱又称“脬”,位于下腹部,居肾之下,大肠之前,是一个中空的囊状器官。生理功能:1.贮存尿液

14、:代谢后的浊液(废水)则下归于肾,经肾气的蒸化作用,升清降浊:清者回流体内,重新参与水液代谢,浊者下输于膀胱,变成尿液,由膀胱贮存。2.排泄尿液:膀胱中尿液的按时排泄,由肾气及膀胱之气的激发和固摄作用调节。,津液,膀胱,前阴,尿液,肺脾肾肝,三焦 小肠,气化,肺气宣发,肾主气化,肾主封藏,闭,开,促进,抑制,膀胱的生理特性,司开合膀胱的贮尿功能,有赖于肾气的固摄,若肾气不固,则膀胱失约,可见遗尿,甚则小便失禁。膀胱的排尿,有赖于肾与膀胱的气化作用,若气化失司,则膀胱不利,可见尿痛、淋涩、排尿不畅,甚则癃闭。,六、三焦(一)六腑之三焦三焦作为六腑之一,位于腹腔中,与胆、胃、小肠、大肠、膀胱等五腑

15、相同,是有具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脏器。三焦的形态结构:大多认为是指腹腔中的肠系膜及大小网膜等组织。三焦的功能是:疏通水道,运行水液。三焦充填于胃肠道与膀胱之间,引导胃肠中水液渗入膀胱,是水液下输膀胱之通路。,(二)部位之三焦三焦作为人体上中下部位的划分。部位划分之三焦,包含了上至头下至足的整个人体,已经超出了实体六腑的概念。某些医家将其附会为分布于胸腹腔的包容五脏六腑的一个“大府”,并因其大而称之为“孤府”,实际上也已指明此三焦并非一个位于腹中的实体性脏器。,1.部位三焦的生理功能(1)通行诸气:通行诸气,是指部位三焦是诸气上下运行之通路。(2)运行水液:运行水液,是指部位三焦是全身水液上下

16、输布运行的通道。部位三焦的通行诸气和运行水液的功能,是相互关联的。,2.上中下三焦部位的划分及其生理特点上焦:一般将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两脏,以及头面部,称作上焦。上焦的生理特点是主气的宣发和升散,布散水谷精微和津液以营养滋润全身。“上焦如雾”。中焦:中焦是指膈以下、脐以上的上腹部,包括脾胃和肝胆等脏腑。中焦具有消化、吸收并输布水谷精微和化生血液的功能。“中焦如沤”。下焦:一般以脐以下的部位为下焦,包括小肠、大肠、肾、膀胱、女子胞、精室等脏腑。下焦的功能主要是排泄糟粕和尿液。“下焦如渎”。,辨证之三焦三焦还作为温病的辨证纲领,称为辨证之三焦。三焦辨证的三焦,既不是六腑之一,也不是人体上中下

17、部位的划分,而是温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由浅及深的三个不同病理阶段。究其概念的来源,可能是由部位三焦的概念延伸而来。,六腑在饮食物消化吸收排泄中的作用示意图,胃,小肠,大肠,膀胱,胆,饮食物,肝,三焦,受纳腐熟,受盛化物泌别清浊,传化糟粕,胆汁,水液,水道,贮尿排尿,食糜,食物残渣,水液,水液,第四节 奇恒之腑,概说一、脑二、髓(在“肾”中已讲)三、骨(在“肾”中已讲)四、脉(在“心”中已讲)五、胆(在“六腑”中已讲)六、女子胞(精室),概说奇恒之腑,是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总称。它们都是贮藏精气的脏器,似脏非脏,似腑非腑,故称。奇恒之腑的形态似腑,多为中空的管腔或囊性器官,而功能似脏,主藏精

18、气而不泻。其中除胆为六腑之外,余者皆无表里配合,也无五行配属,但与奇经八脉有关。,奇恒之腑中存在的问题:1.男女之数不同:故男子加“精室”。2.脑、髓作为奇恒之腑,只能是指颅腔和脊髓腔。3.脑作为奇恒之腑之一,而不是五脏之一,可能与五行学说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影响有关。,一、脑,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素问五脏生成亦说:“诸髓者,皆属于脑。”,一、脑 脑,又名“髓海”,深藏于头部,居颅腔之中,其外为头面,内为脑髓,又称“元神之府”(元神与欲神相对,有先天与后天之分)。(一)主要生理功能 1.主宰生命活动 脑系生命活动的中枢,统领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诸如心搏、呼吸、吞咽、排泄二便等生理活动

19、,均由脑所主宰和调节。素问刺禁论”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2、主管精神思维脑具有精神、意识、思维功能,为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枢纽,“为一身之宗,百神之会”(修真十书)。“头者,精明之府。”素问脉要精微论“脑为元神之府”,3、主持感觉运动听觉、视觉、嗅觉以及思维、记忆言语、肢体运动等功能都归于脑。“五官居于身上,为知觉之具,耳目口鼻聚于首,最显最高,便于接物。耳目口鼻之所导人,最近于脑,必以脑先受其象而觉之,而寄之,而存之也”(医学原始)。“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脑;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脑;鼻通于脑,所闻香臭归于脑;小儿周岁脑渐生,舌能言一二字”(医林改错)。,(二)与脏腑精气的关

20、系脑与肾的关系密切,因脑髓主要由肾精化生。又因肾精赖脏腑之精的充养,故与五脏六腑之精也有关。虽然精神由脑主司,但中医学又将精神活动分由五脏主司,以利临床辨证治疗。心藏神:精神思维由心主司。肺藏魄:运动主要由肺主司。肝藏魂:知觉主要由肝主司。脾藏意:意念智慧的产生主要由脾主司。肾藏志:意志坚定和记忆主要由肾主司。,脑与五脏的关系,脑的功能隶属于五脏,五脏功能旺盛,精髓充盈,清阳升发,窍系通畅,才能发挥其生理功能。1、心脑相通 心主神明,脑为元神之腑;心主血,上供于脑,血足则脑髓充盈:故心与脑相通。临床上脑病可从心论治,或心脑同治。2、脑肺相系肺主一身之气,朝百脉,助心行血。肺之功能正常,则气充血

21、足,髓海有余,故脑与肺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在临床上脑病可以从肺论治。,3、脑脾相关脾胃健旺,化源充足,五脏安和,九窍通利,则清阳出上窍而上达于脑。脾胃虚衰则九窍不通,清阳之气不能上行达脑而脑失所养。所以,从脾胃入手益气升阳是治疗脑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李东垣倡“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开升发脾胃清阳之气以治脑病的先河。4、肝脑相维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又主藏血,气机调畅,气血和调,则脑清神聪。若疏泄失常,或情志失调,或清窍闭塞,或血溢于脑,即“血之与气并走于上而为大厥”;若肝失藏血,脑失所主,可变生他疾。,5、脑肾相济:脑为髓海,精生髓,肾藏精,故肾精充盛则脑髓充盈,肾精亏虚则髓海不足而变生诸症。所以

22、,补肾填精益髓为治疗脑病的重要方法。,(三)脑与气血精津液的关系,脑与气血:人体气血通过经络的传注,都上达于头面部,而分别入于各个孔窍之中,以发挥其濡养脑髓和孔窍的作用。功能障碍。脑与精:肾藏精,精生髓。髓分布于骨腔之中,由脊髓而上引入脑,成为脑髓,脑与精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脑与津液:津液中稠厚而流动性较小的液能灌注骨节、脏腑和脑髓,具有充养脊髓、脑髓和脏腑的作用。,二 髓,髓是骨腔中的一种膏样物质,有骨髓、脊髓和脑髓之分。其藏于一般骨腔之中的髓称为骨髓;藏于脊椎管内的髓称为脊髓;脊髓经项后复骨(指第颈椎以上的椎骨)下之骨孔上通于脑的髓称为脑髓。脊髓和脑髓是上下升降,彼此交通的,合称为脑脊髓。

23、髓由先天之精所化生,又为后天之精所充养。,(一)髓的生理功能养脑:髓分布于骨腔之中,由脊髓而上引入脑,成为脑髓。脑髓充盈,脑得髓养。充骨:髓藏骨中,骨赖髓养。肾精充足,骨髓生化有源,骨其养。化生血液:精生髓,髓化血,精髓为血液生成的重要物质基础。临床上,某些血虚证可以采用补肾填精的方法来治疗。(二)髓与五脏的关系髓由肾精所化生,肾中精气的盛衰与髓的盈亏变化有密切的关系。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髓的盈亏与脾胃功能活动亦有一定关系。气、血、精、髓可以互生,故髓与五脏皆有关,其中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三、女子胞 又称“胞宫”,即子宫。位于小腹部,在膀胱之后,直肠之前,呈倒梨状。,生理功能,1、

24、主持月经:月经的产生,是脏腑气血作用于胞宫的结果。胞宫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月经的来潮,所以胞宫有主持月经的作用。2、孕育胎儿:胞宫是女性孕产的器官。两精相合,构成胎孕。受孕之后,月经停止来潮,脏腑经络气血皆下注于冲脉、任脉,到达胞宫以养胎。,女子胞与脏腑经络的关系,女子的月经来潮和胎儿的孕育,是一个复杂的生理活动过程。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的生理因素:1肾中精气的作用女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功能的维持,全赖于肾中精气的作用。具有促进性腺发育而至成熟的生理效应的“天癸”,也是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物质。“天癸”的至与竭,是月经来潮与否的前提条件。,2冲、任二脉的作用 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

25、。冲脉与肾经并行,与阳明脉相通,能调节十二经气血,与月经来潮相关,故言“冲为血海”;任脉与足三阴经相会,调节全身阴经,为“阴脉之海”,主胎儿的孕育,故言“任主胞胎”。冲、任二脉气血充盈,注入胞宫,而发生月经。3心、肝、脾三脏的作用 心主血、肝藏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而统血,对于全身血液的化生和运行均有调节作用。月经的来潮和周期,以及孕育胎儿,均离不开气血的充盈和血液的正常调节。因此,女子胞的功能还与心、肝、脾三脏的生理功能状态密切相关。,肾精肾气天癸五脏经脉与女子胞的关系,肾精,肾气,天癸,女子胞,化,肝主疏泄藏血心藏神主血脉脾气生血统血,冲脉为血海任脉主胞胎督脉与肾通带脉固胞胎,激发,【附】精室,精室,亦名精脏、精宫、精房,系男子奇恒之府之一。精室“居直肠之前,膀胱之后,当关元气海之间”,外与前阴之精窍相通。主要生理功能:化生和贮藏精液,主司生育衍,故精室是男子生殖器官之一。精室的生理功能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与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和冲脉关系密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