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第五章_血液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907150 上传时间:2023-03-27 格式:PPT 页数:78 大小:2.6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解剖学》第五章_血液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人体解剖学》第五章_血液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人体解剖学》第五章_血液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人体解剖学》第五章_血液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人体解剖学》第五章_血液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体解剖学》第五章_血液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解剖学》第五章_血液课件.ppt(7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血液,第一节 概 述,一、体液与内环境体液:动物细胞内、外液体统称为体液。(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内环境:细胞外液构成了机体生存的内环境,以区别机体生存的外环境。3.内环境稳态及生理意义稳态:正常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总是在一定生理范围内变动,这种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意义: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先决条件。,二、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一),血液的组成,血浆(55%)血细胞(45%),红细胞血小板白细胞,血清,血液 血细胞(45%):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浆(55%),血浆蛋白,白蛋白:运输、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球蛋白:防御、运输纤维蛋白原:血液凝固的必需因子,无机盐,血糖、血

2、脂及其它成分空腹血糖量:4.46.7mmol/L 乳酸量:1.12.2mmol/L 总胆固醇:2.95.2mmol/L 甘油三酯:0.21.3mmol/L非蛋白氮(NPN):1425mmol/L,二、血浆的理化性质(一)血浆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指的是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决定的血浆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在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机能方面起重要作用,血浆胶体渗透压:指的是由有血浆蛋白产生一小部分血浆渗透压。胶体渗透压直接影响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水交换,对维持正常血量具有重要作用。,等渗溶液高渗溶液低渗溶液渗透性溶血:置于低渗溶液中的红细胞,水分会过多的进入红细胞,引起红细胞膨胀;当进一部降低盐溶液的浓度

3、时,部分红细胞膜将由于过度膨胀而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这种现象称为渗透性溶血。红细胞脆性:指红细胞具有的抵抗低渗溶液的特性。脆性大,对低渗溶液的抵抗能力小,反之,抵抗能力大。,(二)血浆的酸碱平衡,血浆PH:7.357.45 血浆中的缓冲对:NaHCO3/H2CO3 蛋白质钠盐/蛋白质、Na2HPO4/NaH2PO4血液缓冲系统 红细胞中的缓冲对:KHCO3/H2CO3 KHb/HbO2 KHbO2/HbO2 K2HPO4/KH2PO4,对CO2或碳酸的缓冲,主要在红细胞内进行:碳酸酐酶CO2+H2O H2CO3 H+HCO3 H+HbO2 HHb+O2,当酸度比碳酸强的固定酸类进入血浆时:H

4、+(来自固定酸)+HCO3-(来自血浆NaHCO3)HCO3 H2O+CO2,第三节 血细胞生理,一、红细胞1.形态、数量和机能形态:没有细胞核,呈中央双凹的圆盘状,红细胞形态特点:,形态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成人男性每立方毫米400500万;成人女性350450万;新生儿600700万;两岁后逐渐下降。,红细胞的数量,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男性:45%女性:40%,功能: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二)血红蛋白的组成及功能,组成:珠蛋白+4个血红素功能:Hb+O2 HbO2,PO2高PO2低,血红蛋白的含量,成人男性:125160g/L;女性:115150g/L新生儿:230g/L,

5、(三)、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1、红细胞的生成过程:造血干细胞髓样干细胞红细胞系祖细胞原始红细胞早幼成红细胞晚幼成红细胞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的红细胞 2、生成红细胞所需原料:蛋白质、脂类、糖类、维生素B12、叶酸和铁。3、红细胞的破坏与生成的调节:少量衰老红细胞直接发生溶血,绝大部分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影响生成的因素主要是促红细胞生成素,此外还有雄激素、甲状腺激素、生长素、白细胞和血小板等。,影响红细胞生成的因素,蛋白质、铁、VitB12、内因子、叶酸、遗传因素,VitB12缺乏,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叶酸缺乏,大红细胞性贫血,红细胞生成的调节,二、白细胞1.白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分类形态:白色、

6、有核,体积比红细胞大、比重比红细胞小。数量:一般成年人白细胞在400010000个/mm3血液范围变动。分类:颗粒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无颗粒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颗粒细胞白细胞 无颗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 5070%嗜酸性粒细胞 07%嗜碱性粒细胞 01%淋巴细胞 2040%单核细胞 28%,正常血象,1.淋巴细胞 2.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3.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插图:血液(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插图:血液(单核/淋巴细胞),嗜酸杆状及分叶和核粒细胞,嗜酸杆状核粒细胞,嗜酸分叶核粒细胞,嗜碱杆状及分叶核粒细胞,嗜碱杆状核粒细胞,嗜碱

7、分叶核粒细胞,单核细胞,白细胞的功能 1.中性粒细胞: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细胞,是炎症时的主要反应细胞。当急性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多,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增多。2.单核细胞: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后,其吞噬力大为增强,能吞噬较大颗粒。单核-巨噬细胞还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3.嗜碱性粒细胞:胞内的颗粒中含有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参与过敏反应。趋化因子A:吸引、聚集嗜碱粒细胞参与过敏反应,4.嗜酸性粒细胞:不能杀菌,可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致敏作用。其胞内的过氧化物酶和某些碱性蛋白质,参与对寄生虫的免疫反应。所以,患过敏性疾病和某些寄

8、生虫病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5.淋巴细胞:参与机体特异性免疫:对“异己”构型物,特别是对生物性致病因素及其毒素具有防御、杀灭和消除的能力。T 淋巴细胞主要与细胞免疫有关;B 淋巴细胞主要与体液免疫有关。,白细胞的功能,运动性和吞噬功能产生抗体参与免疫机能产生肝素参与过敏反应,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联合包裹数个真菌,三、血小板形态:形状不规则,无细胞核,直径约24um,体积仅相当于红细胞的1/31/4,是血液中最小的有形成分。数量:正常成人15万45万/mm3。机能:在血液凝固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另外,它能融入血管内皮细胞,对内皮细胞的修复具有一定作用。,四、免疫防御,(一)、非特异性免疫和特

9、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即先天性免疫,自然免疫防御系统由皮肤、黏膜等外部防御部分,以及巨噬细胞和血清蛋白等内部防御部分组成,能对入侵的病原微生物迅速作出应答,由于这种应答并不针对某一特定的抗原,无特异性,因而叫非特异性免疫。吞噬作用 炎症反应,特异性免疫: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外界物质接触后产生的,主要针对某一特定的抗原起作用,具有特异性,所以叫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二)T细胞和B细胞调节的免疫应答,1、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T细胞表面有T细胞抗原受体(TCR),其作用是识别蛋白质多肽,但它不能直接识别进入机体中游离的蛋白质多肽。这些多肽必须通过一类抗原提呈细胞(APC)的加工、

10、处理,将处理后的抗原,以特异抗原肽复合物的形式表达在抗原提呈细胞表面,提供给T细胞识别。,T细胞的分类和功能 细胞毒T细胞:又叫杀伤T细胞(Tc),它是免疫反应的效应细胞,也是T细胞中唯一具有直接攻击和杀伤其它细胞能力的细胞,具有破坏靶细胞的独特功能。也参与排斥反应和恶性肿瘤细胞的免疫监视。辅助T细胞(Th):是免疫调节细胞,能直接刺激已经结合抗原的T细胞和B细胞的增殖。抑制性T细胞(Tr):Tr是与Th作用相拮抗的免疫调节细胞,Ts释放的淋巴因子能够抑制T细胞和B细胞的活性,因而Tr的作用是抑制性的。,2、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由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称为体液免疫B细胞所释放的抗体与抗原结

11、合后,能够激起一个直接的超敏反应。,补体系统:是广泛参与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反应的一类血浆蛋白。正常情况下,补体以非活化的的前体形式存在于血浆中。B细胞激活后,形成浆细胞,分泌大量的抗体(免疫球蛋白),抗体经血液运送到全身各处,直接与抗原产生抗原抗体的作用,(三)、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1.主动免疫:血液中的抗体浓度在初始反应几天后达到一个高峰,并在几个星期内逐渐下降,在这个过程中被激活的淋巴细胞能够连续分裂并产生一个特异性可隆,这成为主动免疫。是机体在抵御病原微生物过程中,自然获得的强有力的保护机体的能力。2.被动免疫:是一种免疫保护,它是将机体免疫应答产生的火性物质,如血清或抗体传输给非免疫

12、的个体,以达到抵御同一抗原的作用。,第四节 血液凝固,生理止血是一个连续发生的过程,人为分为以下阶段:1、受损部位血管收缩,血流减缓或停止 2、血小板聚集在受伤部位,形成血栓 3、血栓周围形成纤维蛋白原 4、血凝块收缩和血栓溶解,生理止血过程示意图,一、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和原理,(一)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加血凝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凝血因子特点:除因子外,都是血浆中的正常成分;除因子和外,都是血浆中含量很少的球蛋白;除因子外,正常情况下都不具有活性;,凝血因子一旦被某些物质激活,将引起一系列连锁酶促反应,按一定顺序使所有凝血因子先后被激活,而发生瀑布式的凝血反应;在维生素参与下,因

13、子、由肝脏合成,缺乏维生素或肝功能下降时,将出现出血倾向;因子是重要的辅助因子,缺乏时将发生微小创伤也会出血不止的血友病。,(二)凝血过程: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大体是:多种凝血因子经过一系列酶促化学反应,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又称凝血酶原酶。可激活无活性的凝血酶原变成有活性的凝血酶。凝血酶是一种酶,催化在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变成不溶解的丝状纤维蛋白。即:凝血酶原激活物 a(+Ca2+)凝血酶原凝血酶 a(Ca2+)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a,内源性凝血 外源性凝血 血管内膜暴露胶原纤维 血管外组织释放因子,(形成凝血块),网络血细胞及血小板吸附凝血因子,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凝血酶原,凝血酶原

14、酶复合物形成,凝血因子-复合物,激活因子,因子X,激活因子 结合因子,两种凝血途径的区别,二、抗凝系统,正常情况下尽管血液中含有多种凝血因子,但血液不会在血管中凝固。原因在于:体液抗凝系统:最重要的是抗凝血酶和肝素 抗凝血酶是肝脏合成的球蛋白。能与凝血酶结合形成复合物,使凝血酶失去活性;能使激活的因子、a、a失活;与肝素结合后作用2000倍,肝素:是由肥大细胞产生的粘多糖。作用:与一些体液抗凝物质结合后,增强抗凝血酶物质的抗凝活性;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大量TFPI和其他抗凝物质来抑制凝血过程;能增强蛋白质C的活性和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与释放。

15、,1.正常血管内皮完整光滑,不易激活因子,不易使血小板吸附和聚集;血液中又无因子,故不会启动内源或外源性凝血过程。2.血液不断流动,即使血浆中有一些凝血因子被激活,也会不断地被稀释运走。3.血液中具有纤溶系统,能促使纤维蛋白溶解。,正常情况下,血流在血管内不凝固的原因,加速凝血的措施(1)加钙:Ca2+在凝血过程中,不仅具有催化作用,而且参与形成催化激活凝血的复合物。(2)增加血液接触粗糙面:利用粗糙面激活因子和促进血小板释放血小板因子,加速凝血。(3)应用促凝剂:维生素、止血芳酸等。维生素能促使肝脏合成凝血因子、,以加速凝血。(4)局部适宜加温:加速凝血酶促反应,加速凝血。,延缓凝血的措施(

16、1)除钙剂:柠檬酸钠与Ca2+形成不易电离的可溶性络合物血Ca2+;草酸铵或草酸钾与Ca2+结合成不易溶解的草酸钙血Ca2+。(2)降低血液温度。(3)应用抗凝剂:如肝素,抗凝血酶等。(4)保证血液接触面光滑。,纤维蛋白溶解概念:纤维蛋白在水解酶的作用下溶解的过程。意义:使血液经常保持液态,血流通畅,防血栓形成。,第五节 血型,一、人类的血型,血型:指红细胞膜上特异的抗原类型。分为血型和血型凝集原:人类红细胞膜上存在不同的特异糖蛋白抗原,称为凝集原。凝集素:血浆中存在着能与红细胞膜上相应凝集原发生反应的抗体,称为凝集素。凝集:将含有不同凝集原的血混合,将会发生红细胞聚集成簇,这种现象称为红细胞

17、凝集。,二、ABO血型,1.ABO血型系统由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A和凝集原B决定。A型:红细胞膜上只含凝集原AB型:红细胞膜上只含凝集原BAB型:同时存在A和B两种凝集原O型:既不存在凝集原A也不存在凝集原B2.检测方法:根据有无凝集现象检测,ABO血型系统的凝集原与凝集素,血型 凝集原(红细胞表面)凝集素(血清中)A A 抗BB B 抗AAB A、B 无O 无 抗A、抗B,ABO血型之间的关系,供血者红细胞 受血者血清(凝集素)(凝集原)A型(抗B)B型(抗A)AB型(无)O型(抗A、抗B)A型(A)_+_+B型(B)+_ _+AB型(A、B)+O型(无),三、Rh血型系统(一)Rh血型抗原:

18、人类RBC膜上有C、D、E六种抗原,以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分型:Rh+:有D抗原为Rh阳性(汉族99)Rh-:无D抗原为Rh阴性(苗族12,塔塔尔族16)(二)Rh血型抗体:主要是IgG,属免疫性抗体,故可通过胎盘。特点:血清中不存在“天然”抗体。当Rh+的RBC进入Rh-的人体内,通过体液性免疫,产生抗Rh的抗体。,(三)临床意义:1.输血:第一次输血不必考虑Rh血型 第二次输血需考虑Rh 血型是否相同 2.妊娠:Rh-的母亲 若输过Rh+血,怀孕后其孕儿为Rh+者,孕妇的抗Rh+的抗体,可通过胎盘导致胎儿溶血。第一次孕儿为Rh+,胎儿的RBC因某种原因(如胎盘绒毛脱落)进入母体,或分娩时进

19、行胎盘剥离过程中血液挤入母体,孕妇体内产生抗Rh+的抗体。第二次妊娠时,孕妇体内的抗Rh+的抗体,通过胎盘 导致胎儿溶血。,四、输血的原则和意义,输血原则:供血者的红细胞中的凝集原和受血者血清中的凝集素能否相互作用而发生红细胞凝集现象。一般以输同型血为原则。意义:补充血量,恢复正常血压,并能反射性地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强心血管的活动和改善机体的新陈代谢。临床上对于急性大失血等病输血是重要的抢救措施和治疗方法之一。,输血原则,结论:供血者RBC不被受血者血浆所凝集为原则。,成分输血所谓成分输血,就是把采集的全血或血浆用不同的方法制成纯度和浓度较高的血液制剂或制品,根据病人的临床需要,缺什么成分就补充什么成分。,几点好处:针对病情合理选择,缺什么输什么,提高治疗效果。如:贫血输红细胞,粒细胞缺乏输粒细胞、血小板减少输浓缩血小板、烧伤患者输血浆等。,减少输血不良反应,提高输血安全性。因为输入不需要的血液成分不仅是浪费,而且可引发输血不良反应。,便于保存,使用方便。,一血多用,节省血源。,减少输血传染病:由于血液中一些致病因子多藏在白细胞、冷沉淀和凝血因子等制品中,而不少输血患者并不需要这些成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