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咽喉科学中文版ppt课件 耳的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909794 上传时间:2023-03-27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5.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耳鼻咽喉科学中文版ppt课件 耳的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耳鼻咽喉科学中文版ppt课件 耳的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耳鼻咽喉科学中文版ppt课件 耳的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耳鼻咽喉科学中文版ppt课件 耳的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耳鼻咽喉科学中文版ppt课件 耳的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耳鼻咽喉科学中文版ppt课件 耳的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耳鼻咽喉科学中文版ppt课件 耳的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ppt(6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耳的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耳外科的业务范畴,耳聋的手术治疗 传导性耳聋:鼓室成形术、听骨链重建、人工镫骨 神经性耳聋:植入式助听器、人工耳蜗植入听神经瘤、颈静脉球体瘤等侧颅底肿瘤面神经外科:面瘫、面肌痉挛眩晕的外科治疗三叉神经痛脑脊液耳鼻漏的修补,耳解剖学,位于颅骨二侧,与顶骨、蝶骨、枕骨相接,由鳞部、鼓部、乳突部和岩部组成+茎突,颞骨,颞骨与周围结构的连接1 枕乳缝2.鳞乳缝 3.枕骨4.顶乳突缝5.鳞缝6.顶骨 7.颞骨8.蝶鳞缝9.额骨10.蝶骨11.颧骨12.下颌骨 13.外耳道,成人左侧颞骨外面观1=外耳道;2=道上三角;3=颞骨鳞部;4=乳突尖;5=鼓乳裂;6=颧突;7=下颌窝;8=

2、颞线;9=岩鼓裂;10=茎突;,成人左侧颞骨内面观3=颞骨鳞部;11=脑膜中动脉沟;12=岩骨;13=内听道;14=乙状沟;15=岩上窦沟;16=岩下窦沟;17=岩尖;18=弓状隆起;19=颈内动脉管内口,9.鼓切迹 10.道上棘11.道上三角区12.颞线 13.顶切迹 14.外耳门15.乳突部16.枕缘17.乳突鳞缝18.乳突孔19.鼓乳裂 20.乳突切迹21.乳突22.岩鼓裂23.鼓部24.茎突,左侧颞骨外面观,1.顶缘2.颞骨鳞部3.颞面 4.蝶缘 5.关节后突6.颧突7.关节结节8.下颌窝,左侧颞骨内面观,5.脑膜中动脉 后支沟6.弓状隆起 7.岩上沟8.内耳门 9.茎突,1.岩鳞缝

3、2.乙状沟 3.乳突孔 4.前庭小管口,左侧颞骨下面观,1.颈鼓小管 2.颈动脉管 3.鼓室小管开口 4.乳突小管沟 5.蜗水管外口6.乳突小管 7 颈静脉窝,8.颧突9.关节结节 10.下颌窝 11 岩鼓裂12.鼓部 13.茎突 14.外耳门15.茎乳孔 16.乳突 17.乳突切迹18.枕动脉沟 19.乳突部,内听道底解剖关系(右侧),3.面神经区4.前庭上区5.垂直嵴6.前庭下区7.单孔8.蜗中央管,1.横嵴2.蜗区(螺旋孔径),外 耳,外耳解剖,耳廓 耳前切迹可作切口(此处无软骨连接)耳廓前皮肤与软骨粘连紧 血肿难吸收 易冻 易痛外耳道 2.5-3.5cm 外1/3:软骨;内2/3:骨

4、两个狭窄:骨与软骨交界处 骨部距鼓环0.5cm处(外耳道峡)检查:成人后上提,婴幼儿向下拉,外耳解剖,1.三角窝2.耳甲艇 3.耳甲腔4.耳甲 5.耳前切迹 6.耳屏7.耳屏间切迹8.耳垂,9.耳轮10.对耳轮上脚 11.对耳轮下脚12.耳郭结节 13.舟状窝 14.对耳轮 15.耳轮脚 16.外耳道I9.对耳屏,中 耳,中耳解剖,鼓室咽鼓管鼓窦乳突,中耳解剖-鼓室划分,以鼓膜紧张部上下缘为界,上鼓室,中鼓室,下鼓室,中耳解剖-鼓室外壁内面观,1.锤砧关节2.锤上韧带 3.锤骨头 4.鼓隐窝5.锤骨前突 6.鼓膜前皱襞 7.鼓膜前窝 8.鼓索9.咽鼓管 10.鼓膜缘 11.紧张部鼓膜,12.砧

5、骨体13.砧骨短脚14.鼓窦 15.砧骨窝内的砧骨后韧带16.鼓膜后皱襞 17.砧骨长脚 18.鼓膜后窝19.砧骨豆状突 20.鼓索的径路 21.鼓膜张肌止点 22.锤骨柄,中耳的解剖-外壁-鼓膜,鼓膜:半透明膜,约9*8*0.1mm3 上为松弛部,下为紧张部 三层结构:上皮层 纤维层 粘膜层,右侧鼓膜1.松弛部 2.锤骨短突3.锤骨柄4.紧张部 5.光锥,中耳解剖-鼓室内壁,内壁-即内耳的外壁 中央-鼓岬 后上方-前庭窗(卵圆窗)-前庭 后下方-蜗窗(圆窗)-鼓阶 前庭窗上方-面神经管水平部 面神经管上后方-外半规管凸 前庭窗前方-匙突,中耳解剖-鼓室内壁,鼓窦入口,中耳解剖-鼓室前壁,前壁

6、-即颈动脉壁 下部与颈动脉相隔 上部两口:鼓膜张肌半管开口(上)咽鼓管半管鼓室口(下),中耳解剖-鼓室前壁,1.鼓隐窝 2.镫骨 3.鼓室盖 4 鼓膜张肌肌腱5.匙突6 岩浅大神经 7.岩浅小神经 8.肌咽鼓管隔 9.鼓膜张肌 10.咽鼓管 11.鼓室颈动脉壁 12.鼓室的迷路壁,13.锤骨头 14.锤上韧带 15.锤骨颈 16.锤前突和锤前韧带 17.锤骨外侧突(锤骨短突)18.锤骨柄19.鼓膜脐20.鼓膜缘 21.纤维软骨环 22.鼓沟,中耳解剖-鼓室后壁,后壁-即乳突壁 上部小孔-鼓窦入口 砧骨窝-面神经管水平段垂直段交界处后方 前庭窗高度-锥隆起 面神经隐窝-后鼓室径路,中耳解剖-鼓室

7、后壁,1.镫骨 2.砧骨 3.鼓索神经 4.面隐窝 5.鼓索嵴 6.鼓索隆起 7.锥隆起 8.外侧鼓室窦9.茎突隆起,10.锤骨 11.鼓室窦 12.蜗窗小窝,中耳解剖-鼓室上壁、下壁,上壁-即鼓室盖 与颅中窝大脑颞叶分隔 婴幼儿的岩鳞裂未闭合 中耳感染进入颅内的途径之一,下壁-即颈静脉壁 与颈静脉球分隔 有缺损-蓝鼓膜,中耳解剖鼓室内容物,听骨(人体最小的小骨):锤骨,砧骨,镫骨-听骨链听骨韧带:锤骨的韧带,砧骨的韧带,镫骨的韧带鼓室肌肉:鼓膜张肌、镫骨肌鼓索神经,1.锤骨上韧带 2.锤骨前韧带3.鼓膜张肌,4.砧骨上韧带5.砧骨后韧带6.镫骨肌,中耳解剖咽鼓管,鼓室与鼻咽的通道,外1/3骨

8、部,内2/3软骨部。骨部与软骨部交界为峡部在肌肉收缩作用下咽口开放,以调节鼓室气压小儿咽鼓管接近水平,管腔短,内径宽,咽部感染易传入鼓室,1.砧骨2.鼓膜 3.下颌窝4.茎突5.颈内动脉,6.鼓膜张肌 7.咽鼓管咽口,中耳解剖鼓窦,鼓窦:上鼓室与乳突间的通道,鼓室后上的含气腔,1.鼓窦2.鼓室盖 3.外半规管4.面神经管5.前庭窗6.鼓膜张肌管7.肌咽鼓管隔8.面神经管裂孔9.颈动脉管10.咽鼓管骨部11.鼓岬12.锥隆起13.蜗窗14.鼓沟15.茎乳孔16.乳突气房,中耳解剖乳突,乳突:颞骨内的气房分型:气化型,板障型,硬化型,混合型分布:乳突尖群,乙状窦周围群,窦脑膜角群,迷路周围群,硬膜

9、外群,颧突群,面神经周围群,内耳解剖,内耳又名迷路,含有听觉与平衡觉感受装置内耳又分为骨迷路与膜迷路,膜迷路位于骨迷路内膜迷路与骨迷路之间充满外淋巴,膜迷路内有内淋巴内淋巴高钾低钠,外淋巴低钾高钠,两者互不相通,内耳解剖骨迷路前外侧观,致密骨质,包括前庭、半规管、耳蜗,1.前半规管 2.总脚 3.外骨壶腹 4.壶腹端脚 5.单脚 6.外半规管 7.前庭窗 8.后半规管 9.后骨壶腹,10.前骨壶腹11.椭圆囊 12.球囊13.前庭14.蜗顶15.耳蜗中周 16.耳蜗顶周 17.蜗底18.前庭嵴19.蜗窗,内耳解剖骨迷路内面观,1.前半规管2.总脚 3.外半规管4.后半规管5.壶腹6.前庭水管口

10、 7.蜗管隐窝,8.总脚口9.椭圆囊隐窝 10.前庭嵴 11.球囊隐窝 12.耳蜗13.鼓阶 14.骨螺旋板 15.前庭阶 16.蜗水管口17.蜗窗,内耳解剖前庭,耳蜗和半规管之间,3个骨半规管的5个开口球囊隐窝,椭圆囊隐窝外壁:前庭窗镫骨底板封闭,内耳的解剖骨半规管,3个弯曲的骨管:外、上、后半规管两侧外半规管同一水平,内耳解剖膜迷路,由膜管和膜囊组成,可分为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及膜蜗管,各部互相连通,1.前半规管2.总脚 3.内半规管 峡部4.后半规管5.外半规管6.内淋巴囊,7.壶腹8.椭圆囊9.椭圆囊管10.球囊11.球囊管12.联合管13.前庭盲端14.内淋巴管 窦部15.壶腹,内

11、耳解剖膜迷路,椭圆囊 前庭后上方,囊壁有椭圆囊斑,感受平衡觉球囊 前庭前下方,内前壁有球囊斑,感受平衡觉膜半规管 附于骨半规管的外侧壁,借5孔与椭圆囊相通,膜蜗管 位于骨螺旋板与骨蜗管外壁之间,内含内淋巴,18.基底膜 19.螺旋器隧道 20.内、外柱细胞 21鼓阶 22.鼓唇 23.内螺旋沟,1螺旋缘 2.前庭唇 3.螺旋神经节内束 4螺旋神经节5.前庭阶 6.前庭膜,7.内毛细胞 8.外毛细胞 9.盖膜 10.Hensen细胞 11.Claudius细胞,12.前庭膜嵴 13.血管纹 14.螺旋凸 15.外螺旋沟 16.基底膜嵴 17.螺旋韧带,内耳解剖膜迷路,基底膜 其上有螺旋器(Cor

12、ti器),由内、外毛细胞等组成,11.Claudius细胞 12.Deiters细胞 13.外柱细胞 14.螺旋器隧道 15.基底膜 16.螺旋血管 17.内柱细胞 18.鼓唇19.神经纤维 20.弓状带 21.梳状带,1.螺旋缘 2.前庭唇 3.盖膜4.外毛细胞 5.外隧道 6.Henson细胞7.内螺旋沟 8.缘细胞 9.内毛细胞10.NueI间隙,内耳解剖膜迷路,人听觉传导径路模型,1.内侧纵束 2.上核 3.外侧核 4.内核5.下核 6.前庭脊髓束 7.前庭神经节,人听觉传导径路,1 听皮质 2 听纹背侧3.听纹中间 4.听纹腹侧5.网状结构 6.内侧膝状体 7.下丘 8.背核9.外侧

13、丘系 10.腹核11.上橄榄复合体 12.耳蜗背核 13.耳蜗腹核,前庭神经的中枢通路,1.听皮质 2.四叠体下臂 3.耳蜗 4.内侧膝状体核 5.下丘核6.外侧丘系核 7.上橄榄复合体8.耳蜗神经核,耳的生理学,听觉平衡觉,声音传入内耳的途径,空气传导 声波耳廓外耳道听小骨前庭窗外、内淋巴螺旋器听神经各级神经核团听觉中枢,声音传入内耳的途径,骨传导声波经颅骨途径使外淋巴相应振动,并激动耳蜗螺旋器产生听觉 移动式骨导 压缩式骨导,外耳的生理,集声作用辨别方向共振作用保护作用声波增压,中耳的生理,变压增益传声变压结构:鼓膜与听骨链,中耳生理鼓膜的生理功能,有效振动面积:55 mm2,解剖面积的2

14、/3镫骨底板面积:3.2 mm2,1/17倍,中耳生理听骨链的生理功能,锤骨柄与砧骨长脚长度之比为1.3:1,可使声压传到前庭窗时增加1.3 倍,故声波达到镫骨底板时可提高1.317=22.1倍,相当声强级27dB,声波从空气达内耳淋巴所衰减的30dB通过中耳的增压作用得到了补偿,中耳生理鼓室肌的生理功能,镫骨肌 收缩时牵引镫骨头向后,使底板前部向外跷起,导致外淋巴压力减低,中耳生理咽鼓管的生理功能,保持中耳内外压力的平衡引流作用防止逆行性感染的功能防声作用,听觉生理,传音功能感音功能,Basilar membrane displacement for a 1 kHz tone,Basilar membrane displacement for a 250 Hz tone,Basilar membrane displacement for a 4 kHz tone,平衡生理,人体维持平衡主要依靠前庭、视觉及本体感觉,其中前庭系统最为重要前庭是特殊分化的感受器,主司感知头位及其变化,半规管的生理功能,感受正负角加速度的刺激,球囊及椭圆囊的生理功能,感受直线加速度,维持人体静态平衡球囊斑:感受头在冠状面上的静平衡和直线加速度椭圆囊斑:感受头在矢状面上静平衡和直线加速度,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