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教案设计.doc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913459 上传时间:2023-03-27 格式:DOC 页数:52 大小:1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犯罪心理学教案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犯罪心理学教案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犯罪心理学教案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犯罪心理学教案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犯罪心理学教案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犯罪心理学教案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犯罪心理学教案设计.doc(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犯罪心理学教案 主编:罗大华(第五版)第一章 导论组织教学:教学目标:理解几组重要概念、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意义等,掌握本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其知识的主要体系。教学重点:几组重要概念和知识体系教学内容:犯罪现象是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的严重的国际性社会问题之一。形成了犯罪科学、犯罪学、刑法学、犯罪防治学等。犯罪心理学作为它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研究什么呢?(犯罪心理结构、犯罪类型、犯罪心理、犯罪行为的特点)资料:2007年度474.6万起,从比上升1.7%,破获年内案件240.9万起,同比上升8.8%,重大案件犯罪持续下降。学什么?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动机、犯罪心理分析与矫治等。怎么学?多看电视神探狄

2、仁杰犯罪心理第季、小说富尔摩斯杂志新闻。多想央视8套2009犯罪升级陈国军怎么教?案例教学、讨论教学、视频教学等等一、几组重要概念1、非法、违法与犯罪非法:(与合法相对)法律没有明文规定如何做,但也没有按照法律规定的去做。如犯法占有、非法同居、非法集资、非法传销、非法拘禁等。违法:(与不违法相对)违反了法律明文规定禁止的某种行为。如小偷小摸等。犯罪:(刑法学的概念)一般定义为危害社会的、触犯了刑事法律的、应受到惩罚的行为。资料:如某乡镇企业一名职工深夜撬开仓库门盗走数千元物资,事发后被法院判了刑;而另一名职工在修仓库暖气时,乘人不备,盗走了近百元的同一物资,事发后却不认为是犯罪,仅以违法行为处

3、理。这两名职工的行为虽然同属于盗窃,但由于前一职工的行为社会危害性大,且盗窃数额较大,已经构成了犯罪。而后一名职工的行为则属于社会危害性较小,盗窃数额不大,情节显著轻微,不构成犯罪。综上可见,违法并非犯罪,犯罪行为必然是违法,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根本的区别就在于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情节和程度不同。行为的情节和对社会危害的程度是区分违法和犯罪的界限。2、犯罪、犯罪人、罪犯、犯罪嫌疑人、嫌疑犯、虞犯等资料:虞犯,即有可能犯罪的人.1,经常与有犯罪习性的人交往者;2,经常出入不良场所者,3,经常逃学或离家出走者;4,参加不良组织者;5,无正当理由携带凶器者;6,人格有严重缺陷者.3、犯罪心理与犯罪

4、行为犯罪心理: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犯罪行为:在犯罪心理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社会、触犯刑事法律应受刑法惩罚的各种行为总称。4、作为犯与不作为犯二、研究对象1、定义广义: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科学。狭义: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问题的一门科学。2、研究对象研究谁?犯罪人;一般违法人;刑满释放人员;虞犯等等。研究什么?犯罪心理结构;犯罪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犯罪对策等。三、学科性质1、介于犯罪科学与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2、偏于社会学的综合性学科(生理学和自然科学)资料:社会经济与犯罪心理 孔

5、丘 “贫穷”管仲“无欲则刚”人性与犯罪心理:善、忍、性三品论(董仲舒)后天习俗与犯罪心理: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晋傅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出淤泥而不染3、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4、一门或然性学科四、研究方法1观察法:客观观察法、自我观察法2调查法3实验法4心理测验法5案例分析法6经验总结法7数量统计法五、历史与现状(一)中国1、犯罪原因论述(社会经济与犯罪心理;人性与犯罪心理;后天习俗与犯罪心理)2、犯罪预防思想(身教胜于言教;重视家庭教育;重视法律意识与教化;修身自强)3、审判心理论述(“五听” “五过”)4、现状(书籍出版;犯罪心理测验技术)新中国成立前的研究;台湾学者的研究;大

6、陆学者的研究(二)西方1、犯罪心理学产生的研究2、当代教研概况(犯罪原因、动机;犯罪策略;犯罪预防、少年犯等)归纳小结 通过本次课教学,学生能从犯罪心理学立场出发,去认识什么是“犯罪”和“犯罪人”、什么是“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阐述了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方法;让学生明白了本学科发展的概况,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学科的热情和兴趣。思考题1、试述犯罪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简述犯罪心理的学科性质和应用价值。3、什么是犯罪心理学的方法论?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4、试述犯罪心理学的发展概况?第二章 犯罪心理结构组织教学:复习旧课: 1什么是犯罪心理及犯罪行为? 2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应用价值

7、 。 教学目标:1、理解犯罪心理结构与心理现象结构、个性心理结构的关系2、了解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和形态变化3、理解犯罪心理结构的成因和发展变化4、理解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 教学难点: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教学内容:第一节 犯罪心理结构及其要素一、概念(一)含义: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缺陷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二)理解要点为什么要用“犯罪心理结构”而不是用别的概念存在状态;惯例;系统论观点;动态变化;国外观点类似心理现象个性心理犯罪心理(三)关系1、心理现象结构2、个

8、性心理结构3、犯罪心理结构二、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一)动力结构的组成要素1、反意识 精神支柱资料:某些人在网络上散布支持台独的观点;某些人认为中国应该像前苏联一样让各省独立成为具有国家功能与性质的国家;一夫多妻制应该推广;换妻俱乐部应该合法。2、强烈的畸变的需要 内在驱动力资料:被媒体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卖官案”的主角马德,在担任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副市长、绥化地区行署专员、绥化地区地委书记、绥化市市委书记期间,利用提拔任用干部等职务便利,大肆卖官,疯狂敛财2385余万元,所涉及的领导干部达260多人;内蒙古赤峰市原市长徐国元贪污受贿案在包头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市长,

9、年间涉嫌狂敛钱财约万元;因为女儿在竞聘考试中落败,阜阳某高校女大学生高某的母亲竟铤而走险,雇凶将其女儿的同学李某双腿砍伤;某乡级干部趁拜年之机给主管领导送去100万元想买副县长一职。3、犯罪动机 直接动力资料:两女子深夜在回家途中,被一青年男子抢劫手机后,又遭该男子性侮辱。几天后,刑警中队民警将犯罪嫌疑人李志鹏抓获。经查,年仅21岁的李志鹏竟然是一名兰州某高校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审讯中,李志鹏告诉记者:自己曾连续被劫,“为什么别人就可以抢劫我,我要把别人抢我的钱都抢回来”; 南京市3名干部用公款嫖娼被开除党籍和撤消职务;为“搞”钱冒充警察 拎把纸枪去抓“卖淫嫖娼”; 四川一教授嫖娼出手大方 欲包

10、养发廊小姐被劫杀。4、不良兴趣资料:经济学家、复旦经济学院院长陆德明因嫖娼辞职;因为和大声斥责自己的父母争论了几句,16岁的小朱一气之下,闷头冲出家门,整晚没回家。一周后,警察找上门来,小朱在夜不归宿的那天抢劫了6名学生。原来,小朱离家出走之后在网吧里通宵上网,但又没有钱,于是他就把手伸向了同学;16岁的高中生王某对学习不是很感兴趣,经常和朋友出入网吧和游戏厅,逐渐发展到旷课逃学。一天,他们在一家游戏厅玩,由于没有钱买游戏币,在向一个衣着光鲜的少年讨要不成后对其拳脚相加,最后将其衣兜里的钱全部抢走;中学生小林趁邻居家没人,连续几次翻墙入院撬门盗窃,偷走邻居的现金5000余元,最后法院以盗窃罪判

11、处小林有期徒刑。开庭审理前,法官找来被告人的母亲谈话,想了解被告人犯罪的原因。这位母亲说,小林从小时候起就经常偷偷从家里拿钱,少则几十元,多则数百元。(二)调节结构的组成要素1、不成熟或歪曲的自我意识(重要成分)资料:一个6名少女纠合成的“陪侍女”犯罪团伙,使用拳打脚踢,燃烧的烟头和打光机,烧灼以及关押不准回家等极其残忍的手段,强迫一名不满14岁的少女“坐台”卖淫。”2、扭曲的道德意识(良心、“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不拿白不拿”;讲哥们义气;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石榴裙下死,做鬼也风流)3、错误的法律意识(拐卖妇女儿童;法不责众;两厢情愿,爱情绝对自由;打死坏人不犯法;人生自由等)(三)特征结构

12、的组成要素1、特定的气质暴力犯罪中(胆汁质);诈骗犯中多血质较多,贪污犯罪(粘液质);危害国家(胆汁质与粘液质)2、消极的性格特征态度行为习惯性格命运3、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能力4、不良的行为习惯三、犯罪人的心理状态(实施犯罪的必备心理条件)1、消极不良的心境 情绪色彩、持久性、寻求解脱的自我体验 2、实施犯罪时异常的心理状态 注意力 高度集中,情绪亢奋,能量充沛。 “杀一个是杀,杀一百个也是杀”四、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1、动力结构中的潜意识 “激情状态,青春期的性躁动”2、特征结构中的潜意识 “藏头露尾,蛛丝马迹”3、心理状态中的潜意识 “无名烦恼,怒火三丈”第二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及形态

13、变化案例1:被告人王某,男,某厂保卫科干部。1998年7月4日晚8时许,王某见几个男学生爬在他家玻璃窗外往里看,认为是在看其女儿洗澡,很生气,大声喝斥想把他们赶走,几个学生一边走一边起哄。王某更加生气,于是回到屋里拿出一支手枪,想吓唬吓唬他们,王某出来见学生已跑开,便将枪口朝下开了一枪即转身进屋去。结果学生李某被打在水泥地上反弹起来的子弹打中头部当场死亡。试分析:王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如构成犯罪,王某的行为构成故意犯罪还是过失犯罪?为什么?(首先确定它是过失,因为王某主观上没有杀害被害人的故意,但客观上造成了被害人死亡的事实,所以只能是过失。意外事件与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有相似之处,表现在都没

14、有预见自己行为的结果,客观上又都发生了结果,但前者是不能够预见、不应当预见,后者是能够预见、应当预见,只是疏忽大意才没有预见。)案例2:女赌徒假“团购”两年内狂骗27人800万。问:她的犯罪行为有何特点?案例3:张某深夜客车路过工地,刚好看到父亲的同事在搬运工地里面的一些铁料,问他要不要赚点零用钱,所以张某就下车跟着他一起搬,中途被人发现并报警,他们被送交警察局,判处盗窃罪。问:张某的犯罪行为有何显著特点?案例4:近日碰一案例,是一盗窃案件,某人曾因盗窃被判处有期三年,缓刑两年,在缓刑期满后两年,又因盗窃被公安抓获。问:该犯有何特征?案例5:李某为南京某大学研究生,因家庭条件有限,不能像其他同

15、学那样潇洒玩乐。看到同寝室的肖某买了一台崭新的笔记本电脑,顿生盗窃之意。于是趁同学外出之际,将电脑偷走,并到电脑市场把卖得了6000多元。案例6:湖北师院案例 火车上结情缘因爱成恨挥起菜刀资料:偶犯心理指由于某种特殊原因而偶然犯罪者的心理。一种特殊形式的初犯,其与一般初犯的区别在于:对犯罪者来说,既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而一般初犯的第一次作案,则是其犯罪生涯的开始。偶犯的心理与一般初犯心理基本类似,其明显的特点是具有突发性和冲动性。突发性即事先没有预谋和预备过程,只是遇到某种特殊场合或者由于某种特殊原因而突然发生的犯罪;冲动性一般是指当主体受到某种强烈刺激或遭受某种挫折,由于情绪的冲动而引起

16、犯罪活动。通常所说的“一念之差”、“一气之下”即指这种情况。偶犯心理在某些青少年犯罪者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模式传统分类:1、有无故意犯罪动机: 故意犯罪模式与过失犯罪模式2、以其稳固程度:稳固的与不稳固的犯罪心理结构 惯犯、累犯与初犯、偶犯(资料:累犯与惯犯区别,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法律规定上:(1)行为人有前科是成立累犯的必要条件,而惯犯则不存在这种限制;(2)惯犯反复实施的必须是同种犯罪,而累犯则没有同种犯罪和异种犯罪的限制;(3)累犯要求前后罪须为被判处一定刑罚之罪,而惯犯则无此要求;(4)在主观方面,累犯实施犯罪行为所持的心理态度,既可以是直接故意,又可以是间接故意。惯犯实施犯罪行为

17、所持的心理态度则只能是直接故意;(5)构成累犯的犯罪种类多,而构成惯犯的犯罪种类仅限于盗窃、赌博等罪。)3、以组成要素多寡:完全犯罪心理结构与不完全犯罪心理结构(与稳固型一致)4、以行为的动力:需要型与情绪型犯罪心理结构(1)生理物质需求为内驱力及反常精神需求为内驱力。皆为获取利益,寻求满足。(2)不为获取直接利益,只为宣泄消极情绪,恢复心理平衡。(一)一般模式(常见模式与典型模式)隐藏在大多数犯罪者头脑中与常见犯罪学能够为后面的内在心理驱动力有关。1、故意犯罪心理结构(最常见的狭义的理解)需 要意 向行 为能 力情 绪(条件)(条件)反社会意识不良习惯2、稳固的、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功能稳定

18、、结构完整)惯犯、累犯3、需要型犯罪心理结构(最常见、典型性、普遍性)(二)特殊模式(相对一般模式而言)缺少犯罪故意、动机 犯罪心理不稳定、结构不稳定,只是为了发泄不满情绪1、过失犯罪心理结构2、不稳固、不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3、宣泄型犯罪心理结构(三)论明几点1、犯罪心理结构是犯罪人个性的一个层面而不是全部。多数犯罪人同时存在犯罪心理与常态心理,与社会控制与自我控制力有关。思考:普通公民的个性心理中是否从来不存在犯罪心理?2、犯罪心理结构的存在与犯罪行为发生存在因果联系。存在必然或者或然的因果关系,同时具备主观坚决性与外部机遇契合,方可发生。3、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某些消极因素,也可能存在于社会上

19、其他公民的心理结构中。4、个体犯罪心理结构不是凝固不变的。案例(形态变化):邱兴华,男,已婚,农民,40余岁,汉阴特大杀人案的疑凶。邱自幼丧父、母亲是间歇性精神病。丧失父爱,不能感受母爱的温暖,从小生活在担惊受怕的日子里。娶妻生子后,邱兴华由于童年的不幸遭遇加上后来生活上的不如意,周围环境对其的排斥,他多次搬家,归咎邻居看不起自己。后因承包工程赔钱,致其情绪低落,变得脾气暴躁,性情古怪,夫妻之间常有摩擦。其哥哥邱兴富说到,大部分情况下,特别是在外人面前,邱兴华很少发脾气,受到欺负时,尽管心里恼火,却一般不会外露某次,外出打工期间,邱兴华夫妇到石泉县城散心,碰到一个头发、胡子花白的老头。老头说出

20、邱兴华的心事并为他算卦,让邱到凤凰山上,找到两块刻有姓邱祖先的石碑,多烧些香火就好。邱兴华生活多遇磨难,颇不顺心的境况被言中。事后,邱兴华再次专程到石泉县城,想寻白发老头再次问卦,但最终未果。被告人邱兴华与其妻何冉风先后两次到汉阴县铁瓦殿道观抽签还愿。其间,因邱兴华擅自移动道观内两块石碑而与道观管理人员宋道成发生争执,加之邱兴华认为道观主持熊万成有调戏其妻的行为,由此心生愤怒,遂产生杀人灭庙之恶念。竟为此在某个深夜连续残杀10人,作案后又放火焚烧道观,制造了轰动全国的陕西汉阴县铁瓦殿道观惨案,嗣后案犯在潜逃过程中再添血案,在湖北随州市又持刀抢劫杀人,杀死一人,重伤两人。在看守所里,邱兴华对警方

21、说,他在一夜间残忍地连杀10人的理由,竟是因为铁瓦殿道观住持熊万成“摸了他媳妇一下”。后来他又说,他承认自己没拿到证据,但他坚定地认为这是事实。在没有足够证据的情况下,枉下判断,并认为就是事实,这样小的一个刺激量就成了邱兴华杀人的犯罪的导火索、催化剂。分析案例中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态变化过程及其依据。从邱兴华的犯罪过程,我们可以对一个人犯罪过程简述如下,首先是犯罪心理的逐步形成,在犯罪动机的驱动下,当出现一定量的刺激后,而情境又符合犯罪实施时,犯罪就开始实施了,这四种因素缺一不可(过失犯罪除外),即使是激情犯罪也离不开这四种因素的相互“配合”和作用。 以上四种因素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

22、犯罪行为的最终实施,必须是四种因素“搭配”的结果,是四种因素“组合”的结果。首先,犯罪心理的形成是犯罪实施的前提因素,是犯罪动机形成的基础,没有犯罪心理就没有犯罪的发生;其次,犯罪动机促进犯罪心理的进一步升华,是犯罪行为实施的内驱力,伤害、杀人类犯罪的报复欲、盗窃、抢劫类犯罪的物欲、强奸类犯罪的淫欲等都是犯罪行为实施的内驱力;刺激量是犯罪是否被实施的重要因素,是否有足够量的刺激量将直接决定犯罪是否被实施,当然这里的“足够量”是可变量,不可定量化,有人可能会因为一句话而杀人,有人可能会因为一块钱而杀人,累见不鲜,不一而足;适当的情境是犯罪实施的关键因素,适当的情境会促使犯罪心理成熟,犯罪动机膨胀

23、,从而促使犯罪行为实施,比如本案,邱兴华选取的犯罪情境是深夜,这样环境就很适合他实施犯罪,在看到他的仇人都已经睡着时,他的报复欲立刻膨胀,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从而实施犯罪,试想如果是在白天可能就不会酿成如此大祸。 二、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态变化(一)潜在形态-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1、意向形成(忍耐是有限度的)2、具有有序结构的雏形3、结构尚不稳定(内心斗争激烈,焦虑不安等)(二)恶变形态-犯罪行为的实施1、外界不良诱因是导致恶变的条件和契机2、动机的产生是潜在转变为恶变的标志3、心理整合功能是恶变的内部机制(自我调节)4、动机外化为行为是恶变的结果(三)衰落阶段-犯罪活动的结束1、常态心理因素由抑制

24、状态逐渐恢复2、犯罪心理结构松散、乏力3、衰落有可能是下一犯罪的积蓄过程第三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成因犯罪心理结构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通过对犯罪心理结构要素、形态、模式的学习,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其实对于 “犯罪心理结构”一直以来有两种不同的观点,那就是“有”和“无”。一、国外学者的观点(一)生物学的原因论纯生物角度研究犯罪产生原因。苏格拉底“凡面黑者,大都有为恶倾向”;亚里斯多德发展了骨相学说;拉法特人相学认为,脸部构造及位置与反社会行为有关,如无胡须男子与有胡须的女子、狡猾的眼神、薄下颚及傲慢的鼻子者有犯罪倾向。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理论,认为犯罪者生理构成与常人不同,如面部不对

25、称,额骨和觀骨过大,嘴唇肥厚外凸等,这些缺陷使他们退化到原始野蛮阶段一样的生活方式(返祖)。资料:关羽取长沙时,因黄忠没有用百步穿杨之箭射杀他,被太守韩玄推下问斩。正在这当紧时刻,帐外闪进一将,手起刀落斩杀韩玄救了老将黄忠。这人不是别人,正是军阀割据时蜀汉名将魏延。然而,当关羽引魏来见时,孔明却“喝令刀斧手推下斩之”。刘备问何故,孔明说:“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故而斩之。”后虽经刘备求请救下,魏延保住了性命,却再没有被大用过。直到诸葛亮死后,魏延果然反了,马岱受军师遗命于军前斩之。(多比喻)1、体型说(1)德国精神病学家克雷奇默尔观点:肥胖型(不易犯罪); 瘦长型; 健壮型; 障碍型 欺诈型 盗窃

26、诈骗 暴力犯罪 性犯罪累犯较少 累犯较多 性犯罪 (2)美国谢尔顿 中胚叶体型 健壮型 ;内胚叶型 肥胖;外胚叶型 瘦长型2、遗传说3、生物化学因素与犯罪即营养和化学因素影响行为。此外,在这个领域中还有许多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如低血糖和其他生物化学元素的不平衡造成强奸、抢劫、放火和凶杀;或几乎所有被确定为凶杀的罪犯都是维生素缺乏或低血糖患者,这些命题还有待于用完整的、严谨的、具备精密控制条件的实验来证实。曹恩特所开创的事业还需后人去验证、批判。(二)社会学的原因论冲突 矛盾(三)学习理论的原因论二、我国学者的观点(略)1、内外因素论2、动力因素论3、多因素论4、综合动因论三、犯罪综合动因论(一

27、)含义:个体犯罪原因是一个整体系统,这个整体体系是由若干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着的主体内外因素所构成的形成多层次多性质的原因网络结构。(二)犯罪心理形成因素1、主体因素生理因素:年龄、性别、神经类型异常生物学因素,如内分泌异常,物质代谢异常,脑损伤,药物依赖,酒精中毒等。心理因素:个性倾向,性格结构(态度 意志 情绪 理智),人格障碍等。行为因素:有害活动,欺骗,赌博,欺负弱小,撒谎,好逸恶劳,爱占便宜或模仿等。2、主体外因素社会环境因素:政治,经济,文化,法治以及家庭,学校,工作,居住等。自然环境因素:地域因素,季节因素,时间因素,自然灾害等情境因素(即周围环境因素):侵害对象,现场其他人(包括

28、同案犯与旁观者),机遇3、主体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犯罪行为受到主体外因素影响到同时,具有主观能动性。资料:中学生小林趁邻居家没人,连续几次翻墙入院撬门盗窃,偷走邻居的现金5000余元,最后法院以盗窃罪判处小林有期徒刑。开庭审理前,法官找来被告人的母亲谈话,想了解被告人犯罪的原因。这位母亲说,小林从小时候起就经常偷偷从家里拿钱,少则几十元,多则数百元。(三)影响犯罪行为发生的因素1、犯罪行为人因素:体格、知识技能、工具等2、犯罪行为情境因素:侵害对象、现场条件气氛等。犯罪行为人 犯罪行为情境 犯罪行为(结果)第四节 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一、犯罪行为发生机制的概念犯罪行为发生机制的概念:是犯罪心理特别

29、是犯罪动因引起犯罪行为的工作方式与心理过程的总称。二、内外化机制(一)犯罪心理的机制1认识的选择和加工机制2模范学习机制3角色扮演机制4自我强化机制(二)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 1预谋发动机制 2情境互动机制 3挫折攻击机制三、犯罪动机、犯罪目的与犯罪行为 (一)犯罪动机、犯罪目的与犯罪行为 (二)犯罪动机的形成 (三)犯罪动机的确定 (四)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联系与区别 (五)犯罪动机、犯罪目的与犯罪行为的相互影响 四、犯罪行为发生机制模式 (一)特殊模式 1渐变型:原发型、继发型 2突变型 3基础型 (二)特殊模式 1习惯型 2朦胧型 3变态型第五节 犯罪心理发展变化 (一)犯罪人在不同犯罪阶

30、段中的心理状态 犯罪人在不同犯罪阶段中的心理状态1犯罪前:自我辩解、犯罪决意形成形态、等待发展时机的焦虑状态2犯罪中:心理失衡3犯罪后:情绪表现(二)犯罪过程中动机的发展变化犯罪过程中动机的发展变化1影响犯罪动机变化的条件:主体因素、客体因素、动机冲突2犯罪动机变化的方向:犯罪动机的强化、犯罪动机的弱化(三)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1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强化的条件、强化的特征、强化的阶段2犯罪心理结构的弱化:弱化的条件、弱化的类型归纳小结 通过本章教学,学生理解了犯罪心理结构的概念,明确了犯罪心理结构是主体发动犯罪行为的内在动力;了解了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及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

31、和形态;阐述了犯罪综合动因论含义及要点。思考题1、试述犯罪心理结构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2、犯罪心理结构包括哪些构成要素?它与人的个性有哪些关系?3、犯罪心理结构区分为哪两种模式?有何形态变化? 4、谈谈你对犯罪心理动因论的理解。5、什么是犯罪行为发生机制? 第三章 犯罪类型理论组织教学:复习旧课: 1犯罪心理结构区分为哪两种模式?有何形态变化? 2谈谈你对犯罪心理动因论的理解。教学目的与要求1 掌握多元统一犯罪类型理论。2 理解犯罪类型划分的必要性和划分犯罪类型的基本观点。教学内容:第一节 犯罪类型论概述一、犯罪类型的概念(一)按一定原则和标准,将犯罪现象的某些共同性质、特点所作的不同分类就是

32、犯罪类型。(二)研究犯罪类型的必要性1提高包括犯罪心理学在内的犯罪学科理论水平的需要2可为刑事立法提供依据3有助于刑事司法实践4有助于犯罪的心理预测和预防二、犯罪类型化的困难1法律标准的局限性2心理学本身的困难3类型间的重叠交叉三、划分犯罪类型的基本观点1明确划分犯罪类型的目的2注意犯罪事实行为分类和犯罪人分类的区别和联系3采用多元统一标准划分犯罪类型第二节 不同类型的犯罪理论一、犯罪行为的分类1社会危害性标准2反社会性标准3犯罪行为性质标准4犯罪行为模式标准二、犯罪人分类1人类学、生理学标准2社会学标准3伦理学标准4精神病学标准5精神分析学标准6心理学标准7多元标准第三节 多元统一类型理论1

33、 性别标准2 年龄标准3 犯罪动机标准4 犯罪经历标准5 犯罪主体数量标准6 心理状态标准7 犯罪行为实体形态标准8 犯罪主为方式标准9 精神状态标准第四章 不同动机的犯罪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物欲型动机、情绪型动机、性欲型动机、信仰型动机及集合型动机犯罪的概念。2熟悉物欲型动机、情绪型动机具体犯罪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征。教学难点:性欲型动机、信仰型动机具体犯罪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征。教学内容第一节 物欲型动机犯罪一、物欲型动机犯罪的心理特征物欲型动机犯罪,又称得欲型动机犯罪或贪利型动机犯罪,是指为了满足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需要,或者为了聚敛财富而引起的犯罪行为。心理特征1明显的利己主义倾向2畸形

34、的亨乐观3膨胀的物质占有欲4强烈的虚荣心5意志薄弱6不良行为习惯二、物欲型动机犯罪的行为特征行为特征1犯罪行为手段的多样性2作案手段的性3作案习惯的顽固性三、几种主要物欲型动机犯罪人的心理特征(一)盗窃犯罪人的心理特征1错误、消极的认识特征2恐惧与兴奋并存的情绪特征3相对简单的动机特征4熟练的盗窃技能5不良的性格与习惯6侥幸心理严重(二)抢劫犯罪人的心理特征1野蛮的英雄观2暴躁、兴奋的性质3复杂的动机特征(三)诈骗犯罪人的心理特征1高自我评价的认识特征2虚伪性和狡猾性个性倾向3高冒险性的个性特征4稳定的情绪特征 5形成一定期的诈骗习惯(四)贪污、受贿犯罪人的心理特征1错误的社会心理2复杂的动机

35、冲突3消极的职业人格特征4职务优越感(五)毒品违法犯罪人的心理特征1吸毒者的心理特征(1)动机简单(2)感性认识有余,理性认识不足(3)低级情感居主导地位(4)自我控制力差(5)依赖性强2毒品犯罪人的心理特征(1)追逐金钱的动机(2)淡漠的法律意识(3)侥幸心理强烈(4)情绪不稳定(5)意志具有两级性(6)明显的内倾向性格第二节 性欲型动机犯罪一、性欲型动机犯罪概述性欲型动机犯罪:又称淫乱型动机犯罪,是指以淫乐型动机作为主要犯罪动机,以满足性欲为目的或以性行为手段达到其他目的犯罪行为。二、性欲型动机犯罪人的心理形成和主客观因素1诱发性犯罪的信息泛滥2性道德规范教育的薄弱3恋爱、婚姻、性生活方面

36、的障碍三、性欲型动机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一)心理特征1歪曲的性意识、性观念2腐朽的人生观与世界观3犯罪动机特征满足性欲;侵犯的欲望;报复;好奇、追求刺激4情绪情感特征:情绪不稳定;情感方面缺乏修养5消极的意志品质6利用被害人的心理(二)行为特征1作案方式的差异性2作案手段的复杂性3犯罪行为的残忍性第三节 情绪型动机犯罪一、情绪型动机的概述情绪型动机的概念是指心理的或心理社会的动机,是以非生理变化为特征而以社会交往需要为基础的动机。二、情绪型动机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一)心理特征1异常的自尊心水平2消极的情绪情感品质不稳定性;高强度性;缺乏原则的情感倾向性;情感的肤浅性3挫折耐受力

37、差(二)行为特征1盲目性2冲动性3戏虐性4情绪性5残暴性三、几种主要情绪动机犯罪人的心理特征1反社会情感的犯罪2挫折情绪状态的犯罪3激情犯罪4应激状态的犯罪5消极心境的犯罪第四节 信仰型动机犯罪一、信仰型动机犯罪人的心理特征信仰型动机犯罪:是对某种主义、思想、宗教或学说的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此作为信念来支配其犯罪行为。(一)政治信仰型1严重的反社会认识2强烈的反社会情感3意志特征的两级性4动机的反社会性(二)封建迷信信仰型1错误的认识2情绪情感的狂热性3坚定的犯罪意志4动机的荒谬性二、信仰型动机犯罪人的行为特征(一)政治信仰性1行为实施方法的智能性2行为方式的集团性3犯罪行为的狡猾性4犯罪行为

38、的预谋性5犯罪行为的疯狂性6犯罪行为的模仿性(二)封建迷信信仰型1犯罪行为的迷信色彩2犯罪行为的公开性3犯罪行为的狂暴性第五节 集合型动机犯罪一、概念及常见类型(一)概念集合型动机犯罪,是物欲型动机犯罪、情绪型动机犯罪、性欲型号动机犯罪和信仰型动机犯罪等的复合或综合,它的产生及其心理、行为特征是十分复杂的。(二)类型1危害国家安全罪兼一般刑事犯罪2强奸兼杀人犯罪3盗窃、抢劫兼杀人犯罪4盗窃、抢劫兼强奸犯罪5盗窃、聚众斗殴团伙犯罪二、集合型动机犯罪人的心理特征1动机斗争的复杂性2犯罪体验的综合性3反社会个性进一步发展三、集合型动机犯罪人的行为特征1犯罪行为侵害对象特征2犯罪行为实施的时间特征3两

39、种以上不同类型犯罪人之间的关系4犯罪的组织形式5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小结归纳: 通过本次课教学,学生对犯罪类型的概念及犯罪类型的理论有了概况的了解;理解了物欲型动机、性欲型动机、情感型动机、权欲型动机、信仰型动机及集合型动机的概念及心理特征、行为特征。思考题: 1什么是犯罪类型?研究犯罪类型的意义何在?2什么是多元统一犯罪类型论?3试把几种物欲型动机犯罪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进行比较。4试述激情状态的犯罪与一般情绪型动机犯罪的异同。第五章 不同犯罪经历的犯罪心理组织教学: 复习旧课:1什么是多元统一犯罪类型论?2试把几种物欲型动机犯罪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进行比较。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初犯、偶

40、犯、累犯、惯犯及职业犯的概念。2明确初犯和偶犯、累犯和惯犯的区别3掌握初犯、偶犯、累犯、惯犯及职业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教学难点:职业犯罪心理特征教学内容第一节 初犯和偶犯的心理一、初犯和偶犯的区别1年龄差异2犯罪人的心理结构差异二、初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二)心理特征1激烈的动机冲突2认知特征 (1)认识水平较低 (2)认识内容错误1犯罪技能不熟练2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 (1)犯罪前侥幸心理 (2)犯罪中恐惧心理占优势 (2)犯罪后惊恐、心虚、悔罪、自暴自弃3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1)良性转化 (2)恶性发展(三)行为特征1犯罪行为的预谋性2犯罪行为的幼稚性3作案手段简单4共同犯罪较多

41、三、偶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一)心理特征1不合理的需要2动机产生的瞬时性3偏执的性格特征4意志的两级性5犯罪时的心理状态(1)紧张 (2)恐惧 (3)兴奋(一)行为特征1 冲动性2盲目性3偶发性4单独性5简单性第二节 惯犯和累犯的心理一、 惯犯的经验1 作案的经验2 参加诉讼的经验3 被监禁的经验4 重返社会的经验二、 惯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一)心理特征1畸变的需要结构2强烈的反社会意识3动机斗争不明显4情绪情感特点 (1)情绪活动稳定 (2)情感低级5典型的犯罪性格6意志的两级性(二)能力特征 1必要的生活技能2犯罪技能熟练3犯罪定型(三)行为特征1习惯性2行为计划的周密性3类似性4狡

42、诈性5连续性6残忍性7坚决性三、累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一)心理特征1需要特征 (1)贪婪的物欲 (2)畸变的性欲 (3)低级的交往需要2强烈的反社会意识3动机特征 (1)再犯时动机斗争由强趋弱 (2)犯罪“合理化”4情绪情感特征 (1)情绪:比初犯冷酷;比初犯谨慎 (2)情感:自私感;无同情和怜悯心5意志特征6能力特征7法制观念8性格特征(二) 行为特征1流窜作案2犯罪行为的谨慎性3犯罪行为的残忍性4善结团伙、犯罪多方向性发展第三节 职业犯罪心理一、 西方学者对职业犯罪的理解(一)两种观点1犯罪是职业犯罪人的专门职业2职业犯罪人是一些经历过特殊“社会化”的犯罪人二、职业犯的心理特征(二)心

43、理特征1动机特征 (1)动机产生的自觉性 (2)动机产生的无意识性2双重性格特征(二)行为特征1严密性2残酷性3多方向性归纳小结通过本章教学,同学们对初犯与偶犯、惯犯与累犯的概念有了明确的认识。掌握了初犯与偶犯、惯犯与累犯的区别。并对其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有了充分的认识。思考题 1什么是初犯和偶犯、惯犯和累犯。 2试比较初犯和偶犯、惯犯和累犯的异同。3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职业犯罪人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征。第六章 不同行为方式的犯罪心理组织教学:复习旧课 1什么是初犯和偶犯、惯犯和累犯。 2试比较初犯和偶犯、惯犯和累犯的异同。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智能犯罪在行为方式上的特殊性。2掌握智能犯罪人和暴力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3了解智能犯罪的概况与危害教学内容:第一节 智能犯罪心理一、智能犯罪的概念与特点(一)概念:智能犯罪是指在现代高科技条件下,行为人借助计算机等高科技工具和先进技术,实施的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二)智能犯罪的特点1高犯罪率数2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