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范本.doc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921277 上传时间:2023-03-2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范本.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范本.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范本.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范本.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范本.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范本.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范本.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完整 正式 规范)编制人:_审核人:_日 期:_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说明:本文是指根据预测危险源、危险目标可能发生事故的类别、危害程度,而制定的事故应急救援方案,能及时、有效地统筹指导事故应急救援行动。本文档可直接下载后修改使用。总则 编制目的 高效有序地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 避免或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 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编制依据 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 制定本预案。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处置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

2、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地质灾害。 工作原则 预防为主, 以人为本。建立健全群测群防机制, 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在各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 有关部门各司其职, 密切配合, 共同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 分级管理, 属地为主。建立健全按灾害级别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地方人民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 组织体系和职责 国务院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 出现超出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处置能力, 需要由国务院负责处置的特大型地

3、质灾害时, 根据国务院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建议, 国务院可以成立临时性的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总指挥部, 负责特大型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的指挥和部署。 省级人民政府可以参照国务院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总指挥部的组成和职责, 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成立相应的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 发生地质灾害或者出现地质灾害险情时, 相关市、县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地质灾害抢险救灾的需要, 成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 预防和预警机制 预防预报预警信息 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建设 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快建立以预防为主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建设, 开展地质灾害调查, 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建设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和专业监测网络,

4、形成覆盖全国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国务院国土资源、水利、气象、地震部门要密切合作, 逐步建成与全国防汛监测网络、气象监测网络、地震监测网络互联, 连接国务院有关部门、省(区、市)、市(地、州)、县(市)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 及时传送地质灾害险情灾情、汛情和气象信息。 信息收集与分析 负责地质灾害监测的单位, 要广泛收集整理与突发地质灾害预防预警有关的数据资料和相关信息, 进行地质灾害中、短期趋势预测, 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等资料数据库, 实现各部门间的共享。 预防预警行动 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本级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成员单位, 依据地质灾害

5、防治规划, 每年年初拟订本年度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要标明辖区内主要灾害点的分布, 说明主要灾害点的威胁对象和范围, 明确重点防范期, 制订具体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确定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责任人。 地质灾害险情巡查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和专业监测网络的作用, 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 加强对地质灾害重点地区的监测和防范, 发现险情时, 要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当地县级人民政府要及时划定灾害危险区, 设置危险区警示标志, 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根据险情变化及时提出应急对策, 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或采取排险防治措

6、施, 情况危急时, 应强制组织避灾疏散。 “防灾明白卡”发放 为提高群众的防灾意识和能力,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当地已查出的地质灾害危险点、隐患点, 将群测群防工作落实到具体单位, 落实到乡(镇)长和村委会主任以及受灾害隐患点威胁的村民, 要将涉及地质灾害防治内容的“明白卡”发到村民手中。 建立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制度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气象主管机构要加强合作, 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 并将预报预警结果及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 同时通过媒体向社会发布。当发出某个区域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后, 当地人民政府要依照群测群防责任制的规定, 立即将有关信息通知到地质灾害危

7、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该区域内的群众;各单位和当地群众要对照“防灾明白卡”的要求, 做好防灾的各项准备工作。 地质灾害速报制度 速报时限要求 县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接到当地出现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报告后, 应在小时内速报县级人民政府和市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同时可直接速报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国土资源部接到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报告后, 应立即向国务院报告。 县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接到当地出现中、小型地质灾害报告后, 应在小时内速报县级人民政府和市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同时可直接速报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速报的内

8、容 灾害速报的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出现的地点和时间、地质灾害类型、灾害体的规模、可能的引发因素和发展趋势等。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 速报内容还要包括伤亡和失踪的人数以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分级 地质灾害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四级: ()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级)。 受灾害威胁, 需搬迁转移人数在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人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灾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级)。 受灾害威胁, 需搬迁转移人

9、数在人以上、人以下, 或潜在经济损失万元以上、亿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大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人以上、人以下, 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万元以上、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级)。 受灾害威胁, 需搬迁转移人数在人以上、人以下, 或潜在经济损失万元以上、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中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人以上、人以下, 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万元以上、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中型地质灾害灾情。 ()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级)。 受灾害威胁, 需搬迁转移人数在人以下, 或潜在经济损失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小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人以下, 或

10、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小型地质灾害灾情。 应急响应 地质灾害应急工作遵循分级响应程序, 根据地质灾害的等级确定相应级别的应急机构。 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应急响应(级) 出现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的县(市)、市(地、州)、省(区、市)人民政府立即启动相关的应急防治预案和应急指挥系统, 部署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与救灾工作。 地质灾害发生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依照群测群防责任制的规定, 立即将有关信息通知到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该区域内的群众, 对是否转移群众和采取的应急措施做出决策;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 设立明显的危险区警示标志,

11、 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 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或采取排险防治措施, 根据险情和灾情具体情况提出应急对策, 情况危急时应强制组织受威胁群众避灾疏散。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的应急防治工作, 在本省(区、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 由本省(区、市)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具体指挥、协调、组织财政、建设、交通、水利、民政、气象等有关部门的专家和人员, 及时赶赴现场, 加强监测, 采取应急措施, 防止灾害进一步扩大, 避免抢险救灾可能造成的二次人员伤亡。 国土资源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赴灾区现场指导应急防治工作, 派出专家组调查地质灾害成因, 分析其发展趋势, 指导地方制订应急防治措施。 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应

12、急响应(级) 出现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大型地质灾害灾情的县(市)、市(地、州)、省(区、市)人民政府立即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指挥系统。 地质灾害发生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依照群测群防责任制的规定, 立即将有关信息通知到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该区域内的群众, 对是否转移群众和采取的应急措施做出决策;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 设立明显的危险区警示标志, 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 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或采取排险防治措施, 根据险情和灾情具体情况提出应急对策, 情况危急时应强制组织受威胁群众避灾疏散。 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大型地质灾害灾情的应急工作, 在本省(区、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 由本省

13、(区、市)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具体指挥、协调、组织财政、建设、交通、水利、民政、气象等有关部门的专家和人员, 及时赶赴现场, 加强监测, 采取应急措施, 防止灾害进一步扩大, 避免抢险救灾可能造成的二次人员伤亡。 必要时, 国土资源部派出工作组协助地方政府做好地质灾害的应急防治工作。 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应急响应(级) 出现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和中型地质灾害灾情的县(市)、市(地、州)人民政府立即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指挥系统。 地质灾害发生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依照群测群防责任制的规定, 立即将有关信息通知到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该区域内的群众, 对是否转移群众和采取的应急措施

14、做出决策;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 设立明显的危险区警示标志, 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 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或采取排险防治措施, 根据险情和灾情具体情况提出应急对策, 情况危急时应强制组织受威胁群众避灾疏散。 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和中型地质灾害灾情的应急工作, 在本市(地、州)人民政府的领导下, 由本市(地、州)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具体指挥、协调、组织建设、交通、水利、民政、气象等有关部门的专家和人员, 及时赶赴现场, 加强监测, 采取应急措施, 防止灾害进一步扩大, 避免抢险救灾可能造成的二次人员伤亡。 必要时, 灾害出现地的省(区、市)人民政府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害现场, 协助市(地、州)人民政府

15、做好地质灾害应急工作。 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应急响应(级) 出现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小型地质灾害灾情的县(市)人民政府立即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指挥系统, 依照群测群防责任制的规定, 立即将有关信息通知到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该区域内的群众, 对是否转移群众和采取的应急措施作出决策;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 设立明显的危险区警示标志, 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 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或采取排险防治措施, 根据险情和灾情具体情况提出应急对策, 情况危急时应强制组织受威胁群众避灾疏散。 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小型地质灾害灾情的应急工作, 在本县(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 由本县(市)地质灾害应

16、急指挥部具体指挥、协调、组织建设、交通、水利、民政、气象等有关部门的专家和人员, 及时赶赴现场, 加强监测, 采取应急措施, 防止灾害进一步扩大, 避免抢险救灾可能造成的二次人员伤亡。 必要时, 灾害出现地的市(地、州)人民政府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害现场, 协助县(市)人民政府做好地质灾害应急工作。 应急响应结束 经专家组鉴定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已消除, 或者得到有效控制后, 当地县级人民政府撤消划定的地质灾害危险区, 应急响应结束。 应急保障 应急队伍、资金、物资、装备保障 加强地质灾害专业应急防治与救灾队伍建设, 确保灾害发生后应急防治与救灾力量及时到位。专业应急防治与救灾队伍、武警部队、乡镇(

17、村庄、社区)应急救援志愿者组织等, 平时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防治与救灾演练, 提高应急防治与救灾能力。 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与救灾费用按财政应急保障预案规定执行。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储备用于灾民安置、医疗卫生、生活必需等必要的抢险救灾专用物资。保证抢险救灾物资的供应。 通信与信息传递 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系统建设, 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手段, 把有线电话、卫星电话、移动手机、无线电台及互联网等有机结合起来, 建立覆盖全国的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信息网, 并实现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 应急技术保障 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专家组 国土资源部和省(区、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分别成立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专家组,

18、为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和应急工作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地质灾害应急防治科学研究 国土资源部及有关单位要开展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与救灾方法、技术的研究, 开展应急调查、应急评估、地质灾害趋势预测、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工作力度和投资, 同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应急防治与救灾演习和培训工作。 宣传与培训 加强公众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和培训, 对广大干部和群众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教育, 增强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信息发布 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的发布按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应急预案执行。 监督检查 国土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对上述

19、各项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保障工作进行有效的督导和检查, 及时总结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实践的经验和教训。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组织各部门、各单位负责落实相关责任。 预案管理与更新 预案管理 可能发生地质灾害地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 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参照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各省(区、市)的应急预案应当报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备案。 2预案更新 本预案由国土资源部负责每年评审一次, 并根据评审结果进行修订或更新后报国务院批准。 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更新期限最长为5年。 责任与奖惩 奖励 对在

20、地质灾害应急工作中贡献突出需表彰奖励的单位和个人, 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相关规定执行。 责任追究 对引发地质灾害的单位和个人的责任追究, 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相关规定处理;对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中失职、渎职的有关人员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追究责任。 附则 名词术语的定义与说明 地质灾害易发区:指具备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 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地质灾害危险区:指已经出现地质灾害迹象, 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区域或者地段。 次生灾害:指由地质灾害造成的工程结构、设施和自然环境破坏而引发的灾害, 如水灾、爆炸及剧毒和强腐蚀性物质泄漏等。 生命线设施:指供水、供电、粮油、排水、燃料、热力系统及通信、交通等城市公用设施。 直接经济损失:指地质灾害及次生灾害造成的物质破坏, 包括建筑物和其他工程结构、设施、设备、物品、财物等破坏而引起的经济损失, 以重新修复所需费用计算。不包括非实物财产, 如货币、有价证券等损失。 本预案有关数量的表述中, “以上”含本数, “以下”不含本数。 预案的实施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