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因子的发现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922420 上传时间:2023-03-27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1.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遗传因子的发现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遗传因子的发现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遗传因子的发现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遗传因子的发现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遗传因子的发现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遗传因子的发现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遗传因子的发现课件.ppt(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孟德尔,现代遗传学之父,是这一门重要生物学科的奠基人。1865年发现遗传定律。,(Mendel,1822-1884),第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人们曾认为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和,使子代表现出介于双亲之间的性状。就像把一瓶蓝墨水和一瓶红墨水倒在一起,混和液是另外一种颜色,再也无法分出蓝色和红色。这种观点也称作融合遗传。,讨论:,1.按照上述观点,当红牡丹与白牡丹 杂交后,子代的牡丹会是什么颜色?2.你同意上述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问题探讨,一 孟德尔为什么选择豌豆,闭花传粉,自花传粉,异花传粉,一 孟德尔为什么选择豌豆,1.豌豆是自

2、花传粉植物,而且是闭花受粉。,在自然状态下是纯种,结果既可靠,又易分析。,2.豌豆有一些稳定的易于区分的性状。,种子形状,子叶颜色,花的颜色,豆荚形状,豆荚颜色,花的位置,植株高度,隐性,同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性状:生物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征,相对性状,(一),孟德尔的杂交实验,二 一对相对性状(茎的高矮)的遗传试验:,一 走近孟德尔,高茎豌豆的花,异花授粉,去雄,(一)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母本去雄 套袋 采集父本花粉 人工授粉 再套袋,套袋,套袋,(一)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亲本(P),子一代(F1),787高茎 277矮茎,3 1,子二代(F2),(二),几个基本概

3、念:,杂交:,指基因相同个体之间的交配过程。(植物中指自花传粉和雌雄异花同株受粉),自交:,杂种子一代中显现出来的性状。,显性性状:,指不同品种个体间的相互交配或传粉过程。,(二),几个基本概念:,隐性性状:,杂种子一代中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性状分离:,(三),1.子一代(F1)只表现出显性性状;,2.子二代(F2)出现了性状分离,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3:1。,结果,为什么子一代中只表现一个亲本的性状(高茎),而不表现另一个亲本的性状或不高不矮?,F2中的3:1是一种规律现象还是一种巧合呢?,(三),结果,七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数据

4、,性状,茎的高度,种子的形状,子叶的颜色,花的位置,种皮的颜色,豆荚的形状,豆荚颜色,显性性状,787(高),5474(圆滑),6022(黄色),651(叶腋),705(灰色),882(饱满),428(绿色),隐性性状,277(矮),1850(皱缩),2001(绿色),207(茎顶),224(白色),299(不饱满),152(黄色),F2之比,2.84:1,2.96:1,3.01:1,3.14:1,2.95:1,3.15:1,2.82:1,F2表现型之比31是不是巧合呢?,其结果同样在子二代发生性状分离,并且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于3:1。,二 一对相对性状(茎的高矮)的遗传试验:,三

5、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1,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既不会相互融合,也不会在传递中消失。,显性遗传因子(如D)隐性遗传因子(如d),二 一对相对性状(茎的高矮)的遗传试验:,三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1,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既不会相互融合,也不会在传递中消失。,显性遗传因子(如D)隐性遗传因子(如d),2,在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1)纯合子(如DD或dd):遗传因子组成相 同的个体(2)杂合子(如Dd):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 个体,三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3,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每个配子中只含有成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

6、的。,F1形成的配子有 种、比值是,受精机会均等。,2,1:1,三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P,高茎,DD,dd,三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P,高茎,DD,dd,配子,三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P,高茎,DD,dd,D,d,配子,三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P,高茎,DD,dd,D,d,配子,F1,三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P,高茎,DD,dd,D,d,配子,F1,Dd,三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P,高茎,DD,dd,D,d,配子,F1,Dd,高茎,三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P,高茎,DD,dd,D,d,配子,F1,Dd,高茎,Dd,高茎,高茎,Dd,F1,三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P,高茎,DD,dd,D,d,

7、配子,F1,Dd,高茎,Dd,高茎,高茎,Dd,F1,配子,三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P,高茎,DD,dd,D,d,配子,F1,Dd,高茎,Dd,高茎,高茎,Dd,F1,配子,D,d,三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P,高茎,DD,dd,D,d,配子,F1,Dd,高茎,Dd,高茎,高茎,Dd,F1,配子,D,d,D,d,三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P,高茎,DD,dd,D,d,配子,F1,Dd,高茎,Dd,高茎,高茎,Dd,F1,配子,D,d,D,d,F2,三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P,高茎,DD,dd,D,d,配子,F1,Dd,高茎,Dd,高茎,高茎,Dd,F1,配子,D,d,D,d,F2,DD,三 对分离

8、现象的解释:,P,高茎,DD,dd,D,d,配子,F1,Dd,高茎,Dd,高茎,高茎,Dd,F1,配子,D,d,D,d,F2,DD,Dd,三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P,高茎,DD,dd,D,d,配子,F1,Dd,高茎,Dd,高茎,高茎,Dd,F1,配子,D,d,D,d,F2,DD,Dd,Dd,三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P,高茎,DD,dd,D,d,配子,F1,Dd,高茎,Dd,高茎,高茎,Dd,F1,配子,D,d,D,d,F2,DD,Dd,Dd,dd,三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P,高茎,DD,dd,D,d,配子,F1,Dd,高茎,Dd,高茎,高茎,Dd,F1,配子,D,d,D,d,F2,DD,Dd,

9、Dd,dd,高茎,高茎,高茎,矮茎,三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P,高茎,DD,dd,D,d,配子,F1,Dd,高茎,Dd,高茎,高茎,Dd,F1,配子,D,d,D,d,F2,DD,Dd,Dd,dd,高茎,高茎,高茎,矮茎,3,:,1,三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四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1、提出问题,三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四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实验:,1、提出问题,三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四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以验证假说是否正确。,测交实验:,1、提出问题,三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四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以验证假说是否正确。,测

10、交实验:,1、提出问题,Dd,X dd,杂种子一代,隐性纯合子,测交,三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四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以验证假说是否正确。,测交实验:,2、作出假设,1、提出问题,Dd,X dd,杂种子一代,隐性纯合子,测交,三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四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以验证假说是否正确。,测交实验:,2、作出假设,3、演绎推理,1、提出问题,Dd,X dd,杂种子一代,隐性纯合子,测交,三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四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以验证假说是否正确。,测交实验:,2、作出假设,3、演绎推理,1、提出问

11、题,Dd,X dd,杂种子一代,隐性纯合子,测交,d,配子,D,d,三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四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以验证假说是否正确。,测交实验:,2、作出假设,3、演绎推理,1、提出问题,Dd,X dd,杂种子一代,隐性纯合子,测交,d,配子,D,d,Dd,测交后代,dd,三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四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以验证假说是否正确。,测交实验:,2、作出假设,3、演绎推理,1、提出问题,Dd,X dd,杂种子一代,隐性纯合子,测交,d,配子,D,d,Dd,测交后代,dd,高茎,矮茎,1:1,三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四 对分离现

12、象解释的验证:,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以验证假说是否正确。,测交实验:,2、作出假设,3、演绎推理,4、实验检验,1、提出问题,Dd,X dd,杂种子一代,隐性纯合子,测交,d,配子,D,d,Dd,测交后代,dd,高茎,矮茎,1:1,三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四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以验证假说是否正确。,测交实验:,2、作出假设,3、演绎推理,4、实验检验,1、提出问题,Dd,X dd,杂种子一代,隐性纯合子,测交,d,配子,D,d,Dd,测交后代,dd,高茎,矮茎,1:1,实际结果:30 34,三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四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让F1与隐性纯合子

13、杂交,以验证假说是否正确。,测交实验:,2、作出假设,3、演绎推理,4、实验检验,5、得出结论,1、提出问题,Dd,X dd,杂种子一代,隐性纯合子,测交,d,配子,D,d,Dd,测交后代,dd,高茎,矮茎,1:1,实际结果:30 34,三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四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以验证假说是否正确。,测交实验:,假说演绎法,2、作出假设,3、演绎推理,4、实验检验,5、得出结论,1、提出问题,Dd,X dd,杂种子一代,隐性纯合子,测交,d,配子,D,d,Dd,测交后代,dd,高茎,矮茎,1:1,实际结果:30 34,五 分离规律的实质,在生物的体细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分离规律适用哪类生物?,P,配子,减数分裂,受精,高茎,矮茎,F1,高茎,减数分裂,F1配子,F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