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的葡萄酒文.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923781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中国的葡萄酒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中国的葡萄酒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中国的葡萄酒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中国的葡萄酒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中国的葡萄酒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中国的葡萄酒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中国的葡萄酒文.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中国的葡萄酒文化摘要:中国酒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中国酒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葡萄酒文化同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内涵,只是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及中西文化交流等原因影响,中国的葡萄酒文化在近现代表现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无论是葡萄酒的饮食和价值观念还是对葡萄酒的礼仪和服务观念方面,似乎都给我们以不洋不土、不雅不俗、不华不实、不创不传的感觉。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对东西方酒文化及葡萄酒酿造工艺缺乏全方位的了解,以至盲目模仿、崇洋媚外才出现众多的啼笑皆非的现代葡萄酒文化现象。当然,从另一角度来看,也正体现了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和文化发展的必然性规律,深刻认识中国的葡萄酒文化这一有

2、趣现象,对于我们从文化的深层次来了解中华民族的酒文化、了解酒文化这一开发潜力巨大的社会资源,对于我们振兴我们国内的葡萄酒酿酒企业及塑造酿酒企业文化,加强葡萄酒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及深入探索文化自身发展的一般规律,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惠义。关键词:酒文化;传统文化;中国葡萄酒文化只要提到中国独特的酒文化,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等字眼来形容是绝不过分的。在中国现存的先秦占籍中,不涉及酒的书很少,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和金文都有“酒”字。而翻开史籍,在记载着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变化沿革和天文地理、礼乐制度、科学技术的重大事件的同时,同样记载着有关酒的精彩故事,由此可知,没有酒参与的

3、事件是不可想象的。从商纣王的酒池肉林,到秦代末的鸿门盛宴,从曹刘的煮酒论英雄,到宋祖的杯酒释兵权,酒无不与政治、军事、经济、社交、礼仪密切相连。中国的56个民族,如女真族的酒宴、仡佬族的重阳酒、傣族的咂酒之俗、布依族的酒歌等等也都与酒有着不解之缘。同时,“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的千古绝句,更是数不胜数。但是,说到中国的葡萄酒文化,却是有点遗憾,这是众所周知的。在不少人眼中,葡萄酒是舶来品,代表的是西洋文化,是品位和情调的象征,我国传统的豪饮十大碗的气势与葡萄酒专家眼中的葡萄酒文化简直是格格不入。那么,中国是否有葡萄酒及葡萄酒的文化?如果有,其有哪

4、些特征?影响其形成的深层原因又是什么呢?我们试作如下分析。1中国古代的葡萄种植葡萄酒文化是指以葡萄酒作为文化的载体,而使葡萄酒具有了文化内涵,主要指葡萄酒的生产技术、人们的心理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包括葡萄洒的酿造、斟饮方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等一系列葡萄酒科学知识,政府有关政策,营销战略、战术、葡萄酒文化交流以及与葡萄酒有关的文艺作品等。从广义上讲,葡萄酒文化包括几千年来不断改进和提高的葡萄栽培管理技术、葡萄酒酿造技术,法律制度,酒俗酒礼,饮酒器皿以及文人墨客所创作的与葡萄酒相关的书画、诗文词句等,狭义上的葡萄酒文化则仅是指葡萄酒品饮的礼节、风俗、佚闻等。如果把葡萄酒文化作为西方文化的“专利”,

5、那么要问:中国有无葡萄酒及葡萄酒文化?这个问题无论从典籍上还是事实上的答案都是肯定的,中国具有几千年栽培、种植葡萄和酿造酒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葡萄酒文化并非是西方文化的专利,它与中国酒文化是分不开的,需要指出的是它们经历的是一个既交织又脱离的历史进程,进而形成了中国独特的葡萄酒文化现象。葡萄酒在中国是“古而有之”。葡萄,中国古代曾叫“蒲陶”、“蒲萄”、“蒲桃”,“葡桃”等,葡萄酒则相应地叫做“蒲陶酒”等。此外,在古汉语中,“葡萄”也可以指“葡萄酒”。关于葡萄两个字的来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葡萄,汉书作蒲桃,可造酒,人酩饮之,则酶然而醉,故有是名”。“醣”是聚饮的意思,“酶”是大醉的样

6、子。按李时珍的说法,葡萄之所以称为醣萄,是因为这种水果酿成的酒能使人饮后酶然而醉,故借“酷”与“酶”两字,叫做葡萄。中国最早有关葡萄的文字记载见于诗经。诗周南蓼木:“南有蓼木,葛蕞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诗王风葛蓖:“绵绵葛蕞,在河之浒。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诗豳风七月:“六月食郁及奠,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从以上诗歌里,可以了解到在诗经所反映的殷商时代(公元前17世纪初约公元前11世纪),人们就已经知道采集并食用各种野生葡萄了。周礼地官司徒记载:“场人,掌国之场圃,而树之果菔、珍异之物。以时敛而藏之”。郑玄注:“果,枣李之属。兢,瓜瓠

7、之属。珍异,蒲桃、枇杷之属”。这句话译成现代文字就是:“场人,掌管廓门内的场圃,种植瓜果、葡萄、枇杷等物,按时收敛贮藏”。这样,在约3000年前的周朝,中国已开始种植葡萄和葡萄园,人们就已经知道怎样贮藏葡萄了。在今天,葡萄的栽培在中国各地区已非常普遍,葡萄资源非常丰富,现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块逐渐形成了9个葡萄酒产区,分别是:东北产区、渤海湾(昌黎)产区、银川产区、怀涿盆地产区、清徐(黄河故道)产区、烟台产区、吐鲁番产区、云南高原产区、甘肃武威产区,这些产区差异巨大,风格各异,可谓为生产出不同种类、不同风味的葡萄酒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2中国古代的葡萄酒酿造中国葡萄酒酿造也有悠久的历史,但

8、在不同时期又有不同的发展状况,这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因素分不开,我们可从众多的历史文献中窥其概貌。21西汉中国葡萄酒业的开始据史料载:中国的欧亚种葡萄(即全世界广为种植的葡萄种)是在汉武帝建元年间著名的大探险家张骞出使西域时(公元前138至前119年)从大宛(今中亚的塔什干地区)带来的。史记大宛列传:“宛左右以蒲桃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年不败”。“汉使(指张骞)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桃”。在引进葡萄的同时,还招来了酿酒艺人。据太平御览,汉武帝时期,“离宫别观傍尽种蒲萄”,可见汉武帝对此事的重视,并且葡萄的种植和葡萄酒的酿造都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中国的葡萄栽培从西域引入后,先至新

9、疆,经甘肃河西走廊至陕西西安,其后传至华北、东北及其他地区。到了东汉末年,由于战乱和国力衰微,葡萄种植业和葡萄酒业也极度困难,葡萄洒异常珍贵。三国志魏志明帝纪中,裴松子注引汉赵岐三辅决录:“孟佗又以蒲桃酒一斛遗让,即拜凉州刺史”。孟佗是三国时期新城太守孟达的父亲,张让是汉灵帝时权重一时、善刮民财的大宦官。孟佗仕途不通,就倾其家财结交张i上的家奴和身边的人,并直接送给张让一斛葡萄酒,以酒贿官,得凉州刺史之职。汉朝的一斛为十斗,一斗为十升,一升约合现在的200毫升,故一斛葡萄酒就是现在的20升。也就是说,孟佗拿26瓶葡萄酒换得凉州刺史之职,可见当时的葡萄酒身价之高。2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葡萄酒业的

10、恢复及葡萄酒文化的兴起到了魏晋及稍后的南北朝时期,葡萄酒的消费和生产又有了恢复和发展。从当时的文献以及文人名士的诗词文赋中可以看出当时葡萄酒消费的情况。魏文帝曹丕喜欢喝酒,尤其喜欢喝葡萄酒。他不仅自己喜欢喝葡萄酒,还把自己对葡萄和葡萄酒的喜爱和见解写进诏书,告之于群臣。魏文帝在诏群医中写道:“三世长者知被服,五世长者知饮食。此言被服饮食,非长者不别也中国珍果甚多,且复为说蒲萄。当其朱夏涉秋,尚有余暑,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饴,酸而不脆,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渴。又酿以为酒,甘于鞠蘖,善醉而易醒。道之固已流涎咽唾,况亲食之邪。他方之果,宁有匹之者”。作为帝王,在给群医的诏书中,不仅谈吃饭

11、穿衣,更大谈自己对葡萄和葡萄酒的喜爱,并说只要提起葡萄酒这个名,就足以让人唾涎了,更不用说亲自喝上一口,这恐怕也是空前绝后的。三国志魏书魏文帝记是这样评价魏文帝的。评日:“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疆识,才艺兼该”。有了魏文帝的提倡和身体力行,葡萄酒业得到恢复和发展,使得在后来的晋朝及南北朝时期,葡萄酒成为王公大臣、社会名流筵席上常饮的美酒,葡萄酒文化日渐兴起。这在当时的不少诗文里都有反映。陆机(261-303)是三国时东吴名臣陆逊的孙子,他在饮酒乐中写道:蒲萄四时芳醇,琉璃千钟旧宾。夜饮舞迟销烛,朝醒弦促催人。春风秋月恒好,欢醉日月言新。饮酒乐中的“蒲萄”是指葡萄酒。诗中描绘的是当时上流社

12、会奢侈的生活:一年四季喝着葡萄美酒,每天都是醉生梦死。这时的葡萄酒是王公贵族们享用的美酒,已比较容易得到,决非汉灵帝时孟佗用来贿官时的价格。23唐代灿烂的葡萄酒文化盛唐时期,社会风气开放,不仅男性喝酒,女性也普遍饮酒。女性丰满是当时公认的美,女人醉酒更是一种美。唐明皇李隆基特别欣赏杨玉环醉韵残妆之美,常常戏称贵妃醉态为“岂妃子醉,是海棠睡未足耳”。当时,女性化妆时,喜欢在脸上涂上两块红红的姻脂,在那时是非常流行的,叫做“酒晕妆”。近年港台和沿海城市流行的“晒伤妆”的效行,可以说就是对一千多年前唐朝妇女的“酒晕妆”。盛唐时期,人们不仅喜欢喝酒,而且喜欢喝葡萄酒。因为到唐朝为止,人们主要是喝低度的

13、米酒,但当时普遍饮用的低度粮食酒,无论从色、香、味的任何方面,都无法与葡萄酒媲美,这就给葡萄酒的发展提供了市场空间。当时葡萄酒面临着的真正的发展机遇是:在国力强盛,国家不设酒禁的情况下,与最高统治者重视密切相关。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都十分钟爱葡萄酒,唐太宗还喜欢自己动手酿制葡萄酒。太平御览记载,唐太宗贞观13年(640年),唐军在李靖的率领下破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唐太宗从高昌国获得马乳葡萄种和葡萄酒酿制法后,不仅在皇宫御苑里大种葡萄,还亲自参与葡萄酒的酿制。酿成的葡萄酒不仅色泽很好,味道也很好,并兼有清酒与红酒的风味。盛唐时期社会稳定,人民富庶。由于帝王、大臣喜好民间酿造和饮用葡萄酒也

14、十分普遍。这些在对葡萄酒的当时的诗歌里都有所反映。诗人李欣,唐才子传称其“性疏简厌薄世务”。他在古从军行中写道:“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李欣这首写了边塞军旅生活和从军征戎者的复杂感情,借用汉武帝引进葡萄的典故,反映出君主与百姓、军事扩张与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与人民牺牲之间尖锐而错综复杂的矛盾。自称“五斗先生”的王绩不仅喜欢喝酒,还精于品酒,写过酒经、酒谱。他在题酒家五首中写道:竹叶连糟翠,蒲萄带曲红。相逢不令尽,别后为谁空。这是一首十分得体的劝酒诗。朋友聚宴,杯中的美酒是竹叶青和葡萄酒。王绩劝酒道:今天朋友相聚,要喝尽樽中美酒,一醉方休,他日分别后,就是再喝同样的酒,也没有兴致了。李

15、白,又称“诗仙”、“酒仙”,素有“斗酒诗百篇”的名声,十分钟爱葡萄酒,甚至在酒醉奉诏作诗时,还忘不了心爱的葡萄酒。他在对酒中写道:“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实际上,李白不仅是喜欢葡萄酒,更是迷恋葡萄酒,恨不得人生百年,天天都沉醉在葡萄酒里。襄阳歌就是他的葡萄酒醉歌。他在诗中写道:“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遥看汉江鸭头绿,恰以蒲萄初酸醅。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诗人李白幻想着将一江汉水都化为葡萄美酒,每天都喝它三百杯,一连喝它一百年,也确实要喝掉一江的葡萄酒。从诗中也可看出,当时葡萄酒的酿造已相当普遍。在唐代的葡萄酒诗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王翰的凉州词了。

16、诗中写道:“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边塞荒凉艰苦的环境,紧张动荡的军旅生活,使得将士们很难得到欢聚的酒宴。这是一次难得的聚宴,酒,是葡萄美酒;杯,则是“夜光杯”。据十洲记:“周穆王时西胡献夜光常满杯,杯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鲜艳如血的葡萄酒,满注于白玉夜光杯中,色泽艳丽,形象华贵。如此美酒,如此盛宴,将士们莫不兴致高扬,准备痛饮一番。正值大家“欲饮”之际,马上琵琶奏乐,催人出征。此时此地,琵琶作声,不为助兴,而为催行,谁能不感心头沉重?这酒还喝不喝呢?这时,座中有人高喊,男儿从军,以身许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有酒当开怀痛饮!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没

17、有什么丢脸的,自古以来有几人能从浴血奋战的疆场上生还呢。于是,出征将士豪兴逸发,举杯痛饮。明知前途险厄,却仍然无所畏惧,勇往直前,表现出高昂的爱国热情。在众多的盛唐边塞诗中,这首凉州词最能表达当时那种涵盖一切、睥睨一切的气势,以及充满着必胜信念的盛唐精神气度。此诗也作为千古绝唱载人中国乃至世界葡萄酒文化史。24宋代中国葡萄酒业发展的低潮期宋代葡萄酒发展的情况可以从苏东坡、陆游、元好问等的作品中看出来。苏东坡的谢张太原送蒲桃写出了当时的世态:“冷官门户日萧条,亲旧音书半寂寥。惟有太原张县令,年年专遣送蒲桃”。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多次遭贬。在不得意时,很多故旧亲朋都不上门了,甚至连音讯都没有。只有

18、太原的张县令,不改初哀,每年都派专人送葡萄来。从诗中,我们还知道,到了宋朝,太原仍然是葡萄的重要产地。到了南宋,小朝庭偏安一隅。当时的临安虽然繁华,但葡萄酒却因为太原等葡萄产区已经沦陷,显得稀缺且名贵,这可从陆游(11251210)的诗词中反映出来。陆游的夜寒与客烧干柴取暖戏作:稿竹干薪隔岁求,正虞雪夜客相投。如倾潋潋蒲萄酒,似拥重重貂鼠裘。一睡策勋殊可喜,千金论价恐难酬。他时铁马榆关外,忆此犹当笑不休。诗中把喝葡萄酒与穿貂鼠裘相提并论,说明葡萄酒可以给人体提供热量,同时也表明了当时葡萄酒的名贵。经过战乱,真正的葡萄酒酿酒法在中原差不多已失传。除了从西域运来的葡萄酒外,中原自酿的葡萄酒,大体上

19、都是按北山酒经上的葡萄与米混合后加曲的“蒲萄酒法”酿制的,且味道也不好。25元代我国葡萄酒业和葡萄酒文化的鼎盛时期元朝立国虽然只有90余年,却是我国古代社会葡萄酒业和葡萄酒文化的鼎盛时期。元朝的统治者十分喜爱喝马奶酒和葡萄酒。据元史卷七十四记载,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年间,祭宗庙时,所用的牲齐庶品中,酒采用“潼乳、葡萄酒,以国礼割奠,皆列室用之”。“潼乳”即马奶酒。这无疑提高了马奶酒和葡萄酒的地位。至元二十八年五月(1291年),元世祖在“宫城中建葡萄酒室”(故宫遗迹),更加促进了葡萄酒业的发展。考虑到粮食短缺等原因,元世祖十分重视葡萄栽培与葡萄酒生产,在政府重视、各级官员身体力行、农业技术指导具备

20、、官方示范种植的情况下,元朝的葡萄栽培与葡萄酒酿造有了很大的发展。葡萄种植面积之大,地域之广,酿酒数量之巨,都是前所未有的。当时,除了河西与陇右地区(即今宁夏、甘肃的河西走廊地区,并包括青海以东地区和新疆以东地区和新疆东部)大面积种植葡萄外,北方的山西、河南等地也是葡萄和葡萄酒的重要产地。此外,为了保证官用葡萄酒的供应和质量,据明朝人叶子奇撰草木子记载,元朝政府还在太原与南京等地开辟官方葡萄园,并就地酿造葡萄酒。在元代,葡萄酒常被元朝统治者用于宴请、赏赐王公大臣,还用于赏赐外国和外族使节。同时。由于葡萄种植业和葡萄酒酿造业的大发展,饮用葡萄酒不再是王公贵族的专利,平民百姓也能饮用葡萄酒。这从一

21、些平民百姓、山中隐士以及女诗人的葡萄与葡萄酒诗中可以读到。以骑驴卖纱为生计的何失在招畅纯甫饮中有“我瓮酒初熟,葡萄涨玻璃”的诗句,尽管家贫靠卖纱度日,还是有自酿的葡萄酒招待老朋友。刘洗,多次被推荐都未能入仕,一辈子为穷先生,在他的哎葡萄诗中有“露寒压成酒,无梦到凉州”的诗句,说明他也自酿葡萄酒。 元朝政府对葡萄酒的税收扶持以及葡萄酒不在酒禁之列的政策使得葡萄酒的普及成为可能。同时,朝廷允许民间家酿葡萄酒,而且家酿葡萄酒不必纳税。当时,在政府禁止民间私酿粮食酒的情况下,民间自种葡萄,自酿葡萄酒十分普遍。元朝葡萄酒有较大发展的另一重要原因,就是中央政府的政策扶持。主要表现为税收政策上。因为葡萄酒的

22、酿造不用粮食与酒曲,所以,就是要与粮食酒区别对待,葡萄酒不消耗粮食,就是要坚决有力地予以扶持。据元典章,元大都葡萄酒系官卖,曾设“大都酒使司”,向大都酒户征收葡萄酒税。大都坊间的酿酒户,有起家巨万酒良葡萄酒多达百瓮者。可见当时的葡萄酒酿造己达相当规模。此外,元代葡萄酒文化逐渐融入文化艺术各个领域。除了大量的葡萄酒诗外,在绘画、词曲中都有表现。2.6明朝中国葡萄酒业的缓速发展时期 明朝是酿酒业大发展的新时期,酒的品种、产量都大大超过前世。明朝虽也有过酒禁,但大致上是放任私酿私卖的,政府直接向酿酒户、酒铺征税。由于酿酒的普遍,不再设专门管酒务的机构,酒税并人商税。据明史食货志,酒就按“凡商税,三十

23、而取一”的标准征收。这样,极大地促进了蒸馏酒和绍兴酒的发展。 而相比之下,葡萄酒则失去了优惠政策的扶持,不再有往日的风光。明朝人顾起元所撰写的客座赘语中对明代的数种名酒进行了品评:“计生平所尝,若大内之满殿香,大宫之内法酒,京师之黄米酒一绍兴之豆酒、苦篙酒,高邮之五加皮酒,多色味冠绝者”。并说:“若山西之襄陵酒、河津酒,成都之郸筒酒,关中之蒲桃酒,中州之西瓜酒、柿酒、枣酒,博罗之桂酒,余皆未见”。客座赘语多载明朝故都南京故实,而于嘉靖、万历年间社会经济、民情风俗的变化尤为注意。顾起元所评价的数十种名酒都是经自己亲自品过的,包括皇宫大内的酒,可葡萄酒却没有尝过,可见当时葡萄酒并不怎么普及,然而也

24、要看到,尽管在明朝葡萄酒不及白酒与绍兴酒流行,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毕竟已有相当的基础。例如明朝李时珍所撰本草纲目,对葡萄酒的酿制以及功效也作了研究和总结,大致有以下几方面:葡萄酒有3种不同的酿造工艺;葡萄酒的质量与葡萄品种有密切关系:“葡萄皮薄者味美,皮厚者味苦”;认识到葡萄酒的产地属性,即由于葡萄酒产地不同,质量也有区别;葡萄酒经冷冻处理,可提高质量;对葡萄酒的保健与医疗作用的认识。李时珍提出的这些见解,已被现代医学的理论和实践所证实。27清末民国初期我国葡萄酒业发展的转折期清朝,尤其是清末民国初,是我国葡萄酒发展的转折点。首先,由于西部的稳定,葡萄种植的品种增加。据清稗类钞:“葡萄种类不一

25、,自康熙时哈密等地咸录版章,因悉得其种,植渚苑御。其实之色,或白或紫,有长如马乳者。又有一种,大中间有小者,名公领孙。又有一种小者,名琐琐葡萄,味极甘美。又有一种日奇石密食者,回语滋葡萄也,本布哈尔种,西域平后,遂移植于禁中”。清朝后期,由于海禁的开放,葡萄酒的品种明显增多。除国产葡萄酒外,还有多种进El酒。据清稗类钞:“葡萄酒为葡萄汁所制,外国输入甚多,有数种”。据清西域闻见录载:“深秋葡萄熟,酿酒极佳,饶有风味”。“其酿法纳果于瓮,覆盖数日,待果烂发后,取以烧酒,一切无需曲蘖”。这可是地道的葡萄蒸馏酒。清末民国初,葡萄酒不仅是王公、贵族的饮品,在一般社交场合以及酒馆里也都饮用。这些都可以从

26、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反映出来。曹雪芹的祖父寅所作的赴淮舟行杂诗之六相忘写道:“短日千帆急,湖河簸浪高。绿烟飞蛱蝶,金斗泛葡萄。失薮衰鸿叫,搏空黄鹄劳。蓬窗漫抒笔,何处写逋逃”。曹寅官至通政使、管理江宁织造、巡视两准盐漕监察御史,都是些实实在在的令人眼红的肥缺,生前享尽荣华富贵。这首诗告诉我们,葡萄酒在清朝仍然是上层社会常饮的杯中美酒。费锡璜的吴姬劝酒中也写出了当时社交场合饮用葡萄酒的情景。1892年,爱国华侨实业家张弼士在烟台芝罘创办了张裕葡萄酒公司,并在烟台栽培葡萄。这是中国葡萄酒业经过2000多年的漫长发展后,出现的第一个近代新型葡萄酒厂,贮酒容器也从瓮改用橡木桶。1914年,公司正式酿酒产品

27、问世,即在当年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上获得最高优质奖章。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张裕所产的“红葡萄酒”、“白兰地”、“味美思”,以及用欧洲著名优良葡萄品种命名的“雷司令”、“解百纳”葡萄酒等荣获金质奖章,自此,烟台葡萄酒名声大振。此后,太原、青岛、北京、通化相继建成葡萄酒厂。这些厂的规模虽不大,但中国葡萄酒工业已初步形成,葡萄酒的消费面扩大。但随后由于军阀连年混战,帝国主义的摧残,官僚资本的掠夺,中国的葡萄酒业难以生存,连赫赫有名的张裕葡萄酒公司也难以维持,于1948年公司宣告破产。纵观汉武帝时期至清末民国初的2000多年,中国的葡萄酒产业经历了从创建、发展到繁荣的不同阶段,中,有

28、过繁荣和鼎盛,也有过低潮和没落,但积淀了灿烂的中国葡萄酒文化。它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华的民族文化,并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又不得不指出的是,清末半殖民地时代,中华民族再一次面临生存的危机,文化被践踏,虽然难以摧毁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汉文化,而葡萄酒却在这一时期,从此披上西方文化的外衣,以一种特殊面貌登上中国历史的舞台。3中国葡萄酒文化的误区 酒的文化,一般来说它总的体现在科技观念及饮酒礼仪这两个元素中,对葡萄酒文化而言,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固然在饮酒礼仪上形成了其明显特征,仅从餐桌礼仪上讲,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西方人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一套享受葡萄酒的餐桌礼仪。如注重酒杯与葡萄酒种的搭配、葡萄

29、酒种与菜肴的搭配;讲究在恰当的温度范围内饮用香槟酒,干红、干白等各种葡萄酒。另外,他们在斟酒,倒酒,品尝,菜肴的配搭各方面都有近乎严格的要求。这些可谓繁琐的餐桌礼仪显然还不能被中国人普遍接受。如中国的葡萄酒文化是集体主义的,讲究的是呼朋引伴,开怀畅饮。而西方的葡萄酒文化更为侧重个人主义,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既有群聚而饮,也颇多浅尝独酌;二是产品多样化,个性化,突出酿酒师的作用;又如中国葡萄酒文化的权力距离大,表现在饮酒礼仪上,就是尊卑、长幼、主客、亲疏分明,一旦破坏距离,就会有人不爽。而西方葡萄酒文化的权力距离较小,更为率意随心;再如中国葡萄酒文化是偏男性主义的,“醇酒美人”都不过是男人舒怀、消

30、愁的玩物。而西方葡萄酒文化更多加人了女性主义的因素,偏于中性等。但其在科技观念的影响更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前面述及,由于多种原因,虽然中国古代有着很灿烂的葡萄酒文化,可是遗憾的是,它却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前进而进步,当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人们还在为温饱奔忙,葡萄酒遥不可及,远远不能充当“信号商品”,这是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情况。中国葡萄酒市场的真正兴起是在20世纪90年代,葡萄酒仅仅被作为一个新酒种来推广,人们多出于猎奇心理和跟风心理来购买葡萄酒,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对葡萄酒的认知度还很低,甚至可以说葡萄酒在中国的发展,更多的还是作为一种奢侈品或者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对葡萄酒本身的追求者则是寥寥无几,尤其对葡萄酒的酿造工艺及品质更缺乏了解,人们总习惯于用中国的白酒文化来对待葡萄酒。由于缺乏对葡萄酒的欣赏与辨别能力,缺乏科技文化的支撑,缺乏有关的标准、监督和引导,很多人喝葡萄酒还是一种尝鲜的心理,尝鲜最重要的是感受与自己所习惯的截然不同。因此,葡萄酒无论从颜色到口味、从标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