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尿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924564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尿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尿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尿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尿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尿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尿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尿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尿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 【摘要】 目的: 比较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尿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观察血尿酸与超敏C反应蛋白二者的相关性。 方法 :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将15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颈动脉硬化程度分为颈动脉正常组、颈动脉内膜增厚组和颈动脉斑块形成组,分别测定各组血尿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浓度,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尿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结果:各组的血尿酸及超敏 C反应蛋白的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超敏C反应蛋白与血尿酸浓度呈正相关。结论:血尿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浓度与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关。 【

2、关键词】 高血 动脉粥样硬化 血尿酸 超敏C 反应蛋白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损害全身大、中动脉内膜的慢性疾病,最初是内膜中层厚度(intima media thickness,IMT)增厚,内膜粗糙,继而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病变的严重程度受心血管多种危险因素 影响 1。近年来,许多 研究 表明血尿酸(BUA)升高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 发展 ,并与心血管疾病相关联。C反应蛋白(CRP)是重要的炎症标记物之一,它可预测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的颈动脉IMT可作为冠状动脉及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窗口”,颈动脉IMT增厚是一种反应早期动脉粥样硬化

3、的无创性指标,能作为心血管患病率和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本研究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及血压(BP)、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BUA、超敏CRP的检测,研究BUA、超敏CRP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2。 1 对象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 实验对象为XXXX年6月XXXX年12月住院60岁以上高血压患者150例,男83例,女67例。高血压诊断标准采用1999年“ 中国 高血压防治指南”标准,即:收缩压140mmHg(1mmHg=0.133kPa)或舒张压90mmHg。所有病例排除肿瘤、

4、痛风、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各种急慢性炎症、免疫系统疾病和继发性高血压。 1.2 分组方法 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常规探测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的颅外段血管。颈动脉狭窄程度判定:IMT0.9mm为正常;IMT0.9mm,但1.2mm为内膜增厚;IMT1.2mm为斑块形成。将150例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内膜正常组、颈动脉内膜增厚组和颈动脉斑块形成组。 1.3 实验室检查指标 所有患者空腹测Scr、BUN、TC、TG。患者住院期间详细记录3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住院期间BP。空腹12h后清晨取空腹静脉血5ml,分离血清,测定Scr、BUN、TC、TG、BUA、超敏CRP的数

5、值。BUA的测定用尿酸酶终点法,超敏CRP的测定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 1.4 仪器采用及指标的测定 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采用美国Philips公司生产的5000 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频率2.0MHz。Scr、BUN、TC、TG的检测采用日本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仪。BUA的测定用试剂由北京科美东雅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超敏CRP的测定试剂由中生北控生物 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统计 分析 均由SPSS13.0软件包进行。计数资料以xs表示,多个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多个样本均数量两两之间比较采用q检验。超敏CRP(y)与BUA浓度(x)的相关性采用直线相关分

6、析。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3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收缩压、舒张压、TC和T水平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3组患者BUA水平及超敏CRP 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详见表1、。表1 各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与颈动脉内膜正常组比较,1)P0.05,2)P0.01;与颈动脉内膜增厚组比较,3)P0.01,)P0.0 将超敏CRP(y)与BUA浓度(x)作直线相关分析:y = 3.246 + 0.006x ( r =0.582, P 0.01)。结果显示二者呈正相关。 3 讨 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病理基础,有 研究 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严重程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冠

7、状动脉病变的程度。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及斑块形成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人,且颈动脉内中膜增厚与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相关3,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升高4,所以,对高血压患者,尤其是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应予高度关注。 目前 ,常用的无创检测周围动脉粥样硬化主要是超声测量颈总动脉IMT和粥样斑块形成。因此,颈动脉IMT 增厚是一种被用于作为检测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无创性的指标2。 近年来许多研究57 表明,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高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等相关。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高于BUA正常者,提示高尿酸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同时

8、也有较多的研究810表明,炎症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炎症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每一个时期,从发生到 发展 ,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及血栓的形成11。炎症也参与高血压的病理生理过程,两种疾病可通过炎症反应相联。炎症反应是多种炎症细胞、递质、细胞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临床上常用CRP作为炎症反应的标志物。超敏CRP明显增高的患者,其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超敏CRP正常者,故超敏CRP可作为心血管事件的重要预测因子。由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促进了脂质和炎症细胞在动脉内膜下沉积,脂质浸润,巨噬细胞进入内皮下层,使一氧化氮(NO) 功能降低失活,NO 很快分解并释放大量的自由基,引起血

9、管痉挛;抗氧化物的减少致使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升高,从而导致对血管壁产生免疫样反应,刺激单核细胞吞噬沉积于内皮下的低密度脂蛋白,成为泡沫巨噬细胞,逐渐形成动脉壁的粥样斑块12。 本研究结果显示,颈动脉内膜增厚组和颈动脉内膜斑块形成组的BUA和超敏CRP显著高于颈动脉内膜正常组。直线相关 分析 显示,BUA浓度与超敏CRP浓度二者呈正相关关系。尿酸增高和由此所导致的血管内皮炎症反应,可能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而围绕降BUA及保护血管内皮的 治疗 能否减缓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进度,以及对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的 影响 有待进一步研究。 【 参考 文献 】 1张光星,林云. 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

10、粥样硬化程度与血尿酸浓度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海南医学,2006,17(5):6263. 2邹艳华,戈小华 .颈动脉超声多普勒实用手册M.北京:学苑出版社 ,1996:. 3ZIZEK B,POREDOS P. Dependence of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the carotid arteries on essential hypertension and accompanying risk factorsJ. Int Angiol,2002,21:7077. 4SUN Y, LIN C H, LU C J,et al. Carotid atheroscleros

11、is,intima media thickness and risk factors.An analysis of 1781 asymptomatic subjects in TaiwanJ. Atherosclerosis,2002,164:8994. 5张兴平,陈庆伟,郑陵. 高血压病患者合并高尿酸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重庆医学, 2004,33(1):3536. 6党爱民,刘国仗.尿酸与心血管事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6): 478 480. 7杨峥,华琦,邢绣荣,等.高血压患者血尿酸与血脂水平的关系及临床意义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6,27(3):36937

12、1. 8VIGNA G B,BOLZAN M,ROMAGNONI F,et al. Lipids and other riskfactors selected by discriminant analysisin syptomatic paients with supraaortic and peripheral atherosclerosisJ.Circulation,1992,85:2205. 9KULLER L H,TRACY R P,SHATEN J,et al. Relation of Creactive protEin and coronary heat disease in th

13、e MRFIT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J.Am J Epidemiol,1996,144:537. 10RIDKER P M,CUSHMAN M,MEI J,et al. Inflammation,aspirin,and th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apparently healthymenJ.N Engl J Med,1997,336:973. 11LIBBY P, RIDKER P M, MASERI A. Inflammation and atherosclerosisJ . Circulation, 2002,105 (9) :11351143. 12董艳玲,黄从新,王风.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尿酸及C反应蛋白的关系探讨J.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6, 28(6):93994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