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至波层析影响因素分析.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924576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7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至波层析影响因素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初至波层析影响因素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初至波层析影响因素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初至波层析影响因素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初至波层析影响因素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至波层析影响因素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至波层析影响因素分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初至波层析影响因素分析刘玉柱 3董良国(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刘玉柱 ,董良国 . 初至波层析影响因素分析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7 ,42 (5) :544553摘要 在山地地震勘探中 ,目前广泛采用初至波走时层析方法反演起伏地表速度结构 ,但其最终反演结果受许多因素影响 。本文通过大量数值试验对影响表层模型层析反演精度的方程解法 、先验信息利用 、观测系统 、初 始模型及平滑因子等主要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比 ,总结出了最佳参数的选择原则和范围 ,并建立了内部约 束方程 。将本文方法应用于实际资料处理 ,取得了较好的成像效果 。关键词 层析反演 表层结构 初至波 先验信

2、息 正则化影响因素1引言2参数分析在山地地震勘探中 ,近地表速度结构反演是一个亟待却又很难解决的问题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该问题 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18 ,但至今仍没有很好地解决 , 从而严重影响表层校正效果及成像质量 。通过细致调研 ,我们认为应充分利用地震波的走时和波形 (包 括振幅 、相位 、频率等) 信息 ,结合线性反演 、拟线性反 演 、完全非线性反演等多种反演手段 ,在地表调查资 料和已知地质背景知识等先验信息的约束下 ,采用多 信息 、多方法联合反演的方法可望有效地解决此问题 。尽管联合反演是最终目标 ,但它仍依赖于单一反 演技术的提高 。目前广泛采用的单一反演方法包括折射层析 9

3、10 和初至波走时层析 2 ,47 ,11 ,12 两种 。折射层析以层状模型假设为基础 ,尽管折射层析有时可 以得到比较好的静校正效果 ,但层状假设的前提条件并不总能得到满足 。初至波走时层析没有层状模型 假设 ,它适用于任意表层速度结构 ,反演结果能较好 地反映表层速度的低频趋势 。鉴于初至层析仍存在 反演精度低 、稳定性差 、反演结果受诸多因素影响等 问题 ,本文通过大量数值试验 ,对影响反演精度的主要因素进行详细对比分析 ,旨在探讨各参数影响层析 反演效果的规律 ,总结出各参数优选的原则和范围 , 达到提高初至层析反演精度及反演稳定性的目的 。在线性假设下 ,初至波走时层析成像简化为求

4、解大规模线性方程组Ls = t( 1)其中 : L 为 m n 维矩阵 , 矩阵元素 l kj 代表第 k 条射线在第 j 个模型参数单元内的长度 ;s 是长度为 n 的列向量 , 代表模型慢度参数修正量 ;t 为 m 维列 向量 , 代表观测的初至波走时与理论计算的初至波 走时残差 13 。不考虑拾取误差与射线追踪误差 ,概括起来影响层析反演结果的因素包括 : 方程解法 ; 先验信息的利用 ; 观测系统 ; 初始模型 ; 平滑因子 。下面通过理论分析 、结合数值实验探讨上述各因素对层析反演结果的影响 。2 . 1 方程解法求解方程组式 (1) 通常有反投影法 (B P T) 、代数 重建法

5、( A R T) 、同时迭代重建法 ( SIR T) 、奇异值分 解法 ( SVD) 和投影类迭代方法等 14 多种算法 。其 中反投影法是最传统的一种方法 ,其基本思想是将 旅行时残差按射线在模型参数单元内的覆盖权数进行反投影 。这种方法虽然分辨率低于代数重建法和 投影法 ,但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 ,而且稳定性好 。计 算公式为3 上海市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 ,200092本文于 2006 年 11 月 23 日收到 ,修改稿于 2007 年 6 月 8 日收到 。本课题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N CEP20520384) 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 2006

6、CB202402) 资助 。巨大的稀疏矩阵 ,而且矩阵的条件数有时很大 (病态问题比较严重) ,则求解方程组时收敛速度慢且不稳 定 ;L SC G 法改变了对该矢量的计算方式 ,使其能够 处理矩阵为病态 的情 况 ; L SQ R 法 是利 用 L a nczo s 法求解最小二乘问题的一种投影法 ,它可压制数据 误差的传递 ,收敛速度较快 ,适合求解大型病态线性 代数方程组 14 。图 1a 与图 1 b 是基于实际数据的拾取初至采用 相同的初始模型与反演参数 ,分别利用反投影法与 L SQ R 算法得到的层析成像结果 。图 2 是图 1a 与 图 1 b 地表以下 40 m 处的速度切片对

7、比图 。不考虑 精度 ,可以看出 L SQ R 算法确实比反投影法具有更高的分辨率 , 但 L SQ R 法的计算效率仅为反投影方 法的 1/ 51/ 10 。tkl kjkksj =( 2)l kj +1k其中 : l kj 代表第 j 个网格单元内的所有射线总长k度 ; tk 表示第 k 条射线的初至波走时残差 ; Gk =l kj +2 , 代表第 k 条射线的长度 ; 1 、2 为防止计j算溢出的阻尼因子 13 。投影类迭代方法的基本思路是 :寻找方程组的近似解 , 使得该近似解属于由 n 维空间中 m ( m n) 个无关向量构成的子空间 ,而残 差量与子空间垂直 。投影类迭代方法还

8、可细分为 L a nczo s 法 、共轭梯度法 ( C G) 、最小二乘共轭梯度法 (L SC G) 及最小二乘 Q R 分解法 ( L SQ R) 。共轭梯度 法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 ,其主要问题是要求存储G2 . 2先验信息的利用地球物理反演是一个典型的混定问题 ,在走时 层析中表现为有些模型参数的射线覆盖率高 ,有些 模型参数的射线覆盖率低 ,甚至为零 。取该混定问 题的目标函数为(s) = ( Ls - t) T ( Ls - t) +2s Ts( 3)混定特性导致了模型参数的修改量与射线的覆盖密度密切相关 ,但根据第三类先验信息 ,反演结果应该 比较平坦或平滑 ,因此必须在每次迭代后

9、对模型参 数进行平滑 。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先验信息 ,应该采用正则化 方法将先验信息的约束纳入层析方程组中 ,这里称 之为内部约束方法 。基于混定问题阻尼最小二乘解(式 (4) ) ,笔者推导出包含这三种先验信息的内部约 束方法对应的阻尼最小二乘解公式 ,即其中为阻尼因子或正则化因子 。令 5 = 0, 则有5s= ( L T L +2 I) - 1 L Ttse st( 4)T2 I +2 T2 T2 Te st( L L +1 W1 W1 +2 W2 W2 +3 W3 W3 )s式 ( 4) 即为式 ( 1) 的阻尼最小二乘解 517 。上述反演中 , 先验信息的利用非常重要 。本文 将初至

10、波走时层析中的先验信息分为三类 : 根据 近地表调查资料得到的某些参数的精确值 ; 从已 知背景地质知识得到的某些参数的取值范围 ; 模型空间的参数分布特点 。针对不同类型的先验信息 构造出相应的正则化公式 , 这三种正则化公式可用 一个统一式子表达 。对于一般的走时层析 , 先验信息的应用主要是 约束更新后的速度模型 , 这里称之为外部约束方法 。 根据先验信息的不同 , 外部约束方法分为三种 : 一种是紧约束 , 即根据第一类先验信息强行将某些参数 值修改为先验值 ; 第二种为宽约束 , 即根据第二类先 验信息约束模型的每个参数到预先设定的范围之T 2 TL t + 1 W1 W1 ( s

11、- s0 ) +=2 T2 T+2 W2 K +3 W3 W3 ( - s0 )( 5)其中 :W1 ,W2 ,W3 依次为第一 、二 、三类正则化矩阵 ;为衡量数 据误 差权 重与 模 型 误 差 权 重 的 阻 尼 因 子 ; 1 ,2 ,3 分别为第一 、二 、三类正则化因子 , ,1 ,2 ,3 可以是由尝试得到的较小量 ; s0 为当前模 型的慢度向量 ; s为期望模型的慢度向量 。为了验证不同约束方法的层析反演效果 ,本文 设计了图 3 所示的二维起伏地表理论模型 。模型中第一层 为强 烈 横向 变速 ( 1000 3600 m/ s) 的 低 速 带 ,第二 、三层为均匀介质 ,

12、速度分别为 3500 m/ s 和1900 m/ s 。本文特意设计了一个低速层 , 目的是检 验层析方法对低速层的反演能力 ,后文将看到 ,由于 炮检距小 ,初至波无法穿越低速层而不能将其反演出来 ,但这并不影响本文后续分析 。内 ( 即 若vmax , 则 vi=vmax ; 若 vivmin , 则vivi = vmin ) ;第三种为平滑处理 ,走时层析反演本身的图 3 二维起伏地表理论模型该理论模型采用 608 炮观测数据 ,均匀分布在横向 9950 39310 m 的 范 围 内 , 观 测 系 统 为 20002202022022000 m 。内部约束方法对应的阻尼最小二乘解为式

13、 ( 5) ,1 ,3 都等于 1 , W3 取一 阶 差分 矩 阵 。外部约束方法对应的阻尼最小二乘解为式 (4) 。两种方法都采用 L SQ R 算法求解线性代数方程组 。外部约束和内部约束对应的反演结果分别如图 4a和图 4 b 所示 ,目标函数值 ( 拾取初至时间与最终层 析结果的理论计算初至时间之间残差的均方根 ,单 位为 ms) 分别为 8 . 0928 ms 和 4 . 781 ms 。不难看出 , 内部约束比外部约束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反演精 度 ,特别是圈出的位置更加明 显 。图 4c 是 理论 模型 、外部约束方法 、内部约束方法层析结果 ( 地表以下 40 m 速度切片)

14、对比图 , 图 4 d 是拾取初至时 间 (绿线) 与基于外部约束层析结果 ( 图 4a ) 计算的初 至时间 (红线) 对比图 ,图 4e 是拾取初至时间 ( 绿线)与基于内部约束层析结果 ( 图 4 b) 计算的初至时间(红线) 对比图 。从这些图也可看出 ,内部约束方法 的层析结果更接近理论模型 ,而且内部约束层析成 像方法可较准确地反演出更加丰富的高波数成分 。2 . 3观测系统观测系统参数包括炮间距 、道间距 、最大炮检距 等 ,它关系到地面接收到的地震数据中信息的丰富程度 ,直接影响表层反演的效果 。理论上 ,炮点 、检波点越密反演结果越好 ,但考虑到成本问题 ,道间距 不 宜 太

15、小 。图 5 a 显示 的是 2 0 m 道 距的 层 析结 果 ,图 5 b 显示的是 1 m 道距的层析结果 。与图 3 的理论模型对比可以发现 ,除了个别地 方存在差异外 ,总体上基本一致 ,这一点从图 5c 两 者的收敛曲线也可看出 , 因为两者最终收敛到几乎相同的目标函数值 。图 5d 是理论模型 、20 m 道距 、1 m 道距层析结果在地表以下 60 m 处的速度切片对比图 ,从该图也可以看出 ,20 m 道距和 1 m 道距的层 析结果基本相当 (这可能是由平滑因子造成的 ,笔者 尽量将平滑因子缩小再对比 20 m 道距和 1 m 道距的 层析结果 ,得到相同结论) , 所以

16、, 为了节约计算成 本 ,可选取相对较大的道间距 。图 5c 20m (红线) 和 1 m (绿线) 道距的层析收敛曲线图 5d 理论模型 (红线) 、20 m (蓝线) 和 1 m (绿线) 道距的层析反演结果对比速度切片 ( 地表以下 60 m)另一方面 ,野外观测系统提供了足够大的炮检距 ,实际应用中可只用小炮检距的初至波进行反演 。 尽管炮检距越大反演的深度越大 ,但由于层析的平 均效应 ,反演的表层速度的分辨率会降低 ,反演的精度也会降低 。所以如果只为进行表层校正而只关心较浅的表层速度结构 ,则只需小炮检距初至信息即 可 。图 6a 和图 6 b 是最大炮检距分别为 1000 m

17、和4000 m 的层析反演结果 。两者差异较大 ,图 6a 反演深度小但精度高 , 图 6 b 反演深度大但精度低 。从图 6c的层析收敛曲线也可得出同样结论 。2 . 4 初始模型初始模型的质量直接影响最终反演结果的精 度 。现今实际资料处理的初始模型一般是通过近地 表调查资料结合先验地质知识建立起来的 。在缺乏 先验知识的情况下 ,可采用常速模型或等梯度模型 。下面以这两种初始模型的实际资料处理来说明不同 初始模型对最终层析结果的影响 。图 7a 与图 7c 分 别是采用常速初始模型与等梯度初始模型 (图 7b) 得 到 的层析结果 , 可见浅部反演结果相当 , 深部较大差图 6c 最大炮

18、检距为 1000 m (红线) 和 4000m (绿线)的层析收敛曲线图 7a 实际资料常速初始模型对应的层析结果别是由初始模型不同引起的 ,层析并没有修改中深层的速度信息 ,图 7d 表明两者在地表以下 100m 处仍具 有很好的相似性 。从图 7e 可见梯度初始模型的反演 结果好于常速初始模型 ,而且层析收敛速度快 。2 . 5 平滑因子尽管正则化方法中的一阶差分算子或二阶差 分算子已 经 对 模 型 参 数 进 行 了 平 均 或 光 滑 处 理 ,但仍有必要对更新过的模型再进行平滑处理 。平滑过程中的平滑因子对反演的质量影响很大 。平 滑窗过大 会 降 低 反 演 分 辨 率 , 平

19、滑 窗 过 小 虽 可 提高反演分 辨 率 , 但 模 型 变 化 剧 烈 可 能 导 致 射 线 追图 7e 常速初始模型 (绿) 与梯度初始模型 (红)对应的层析收敛曲线踪 失 败 , 进 而 使 下 一 轮 的 层 析 方 程 求 解 不 稳 定 。因此需合 理 选 取 平 滑 因 子 , 以 兼 顾 反 演 结 果 的 分辨率和稳定性 。下面的数值试验分别采用 100 m 和 50 m 的平滑 窗进行处理 。从图 8 可知 ,较小平滑窗得到的层析结果并不理想 ,平滑窗过小甚至会导致反演过程不稳定 。如图 8c 所示 ,50 m 平滑窗层析很快收敛 ,但 目标函 数 值 仍 然 很 大

20、。多 次 试 验 表 明 , 平 滑 窗 取100200 m 较适宜 。炮 ,炮间距与检波器间距均为 20 m 。根据前面理论与数值试验分析结果 ,本次处理 选用如下参数和设置 : 采用 L SQ R 算法求解反演 方程 ; 采用正则化处理方法修正反演方程 ,最终阻尼最小二乘解对应式 (5) ,其中第三类正则化矩阵采 用一 阶 差 分 算 子 ; 拾 取 初 至 的 最 大 炮 检 距 为1000 m ,道距为 20 m ,炮距为 20 m ; 初始模型的浅 层 50 m 左右范围是根据地表调查资料建立起来的 (图 9a) ,中深层采用常速 ( 为了验证层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也为了简便)

21、; 平滑因子取 100 m 。图 9 b 是该 测 线 近 地 表 速 度 的 最 终 层 析 反 演 结果 , 图 9c 显示了该测线拾取初至 ( 绿线) 与据最 终反演模型计算的初至 ( 红线) 的对比 。从该图可 见 , 拾取初 至 与 理 论 计 算 初 至 吻 合 较 好 , 说 明 层析反演结 果 基 本 反 映 了 真 实 的 近 地 表 速 度 结 构 。 图 10a 、图 10 b 分别是在折射层析静校正与初至层 析静校正基础上得到的水平叠加剖面 。两张剖面 的主要构造基 本相 同 , 但 图 10a 比 图 10 b 的 分 辨 率更高一些 。另外 , 两者在细节上有些差别

22、 , 图中图 8c 平滑因子分别为 50m (红) 和 100m (绿)对应的层析收敛曲线3实际资料处理为了验证以上分析结果 ,本文选取了中国西部地区一条二维测线的地震资料进行了实际地震资料 处理 。该 测 线 所 在 地 区 地 表 起 伏 剧 烈 , 海 拔 为11003500 m , 地表结构复杂 , 横向速度变化严重 。测线长约为 35000 m ,排列长度为 15000 m ,共计 556图 10b 实际数据初至层析静校正叠加剖面圈出部分图 10 b 比图 10a 反映得更加细致 。4结论与讨论初至波走时层析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种近地表速度结构反演方法 ,但影响层析反演效果的因素很 多

23、 。本文通过大量的数值试验分析了走时层析中的五大主要影响因素 ,即方程解法 、先验信息的利用 、观测系统 、初始模型及平滑因子 。文中从理论分析与数值试验结果得出以下结论 :(1) 投影类比反投影法和迭代类反演法更适合 求解初至波层析中的大型方程组 ,分辨率更高 ,但效MinDo ng2J ooa ndShinCha ngsoo . Ref ractio nto mo grap hy using a wavefo r m2inver sio n back2p ropagatio n tech2nique . Geo p h y s ics , 2006 , 71 : 2130Ivano vJ

24、.J oint a nalysi sof ref ractio ns wit h surf acewav2es : A n i nver se sol utio n to t he ref ractio n2t raveltime p ro blem. Geo p h ys ics , 2006 , 71 : 131138Zho u H ua2wei . Multi scale t raveltime to mo grap hy .Geo p h y s ics , 2003 , 68 : 16391649Zho u H ua2wei . Fir st 2 break vertical sei

25、 smic p rofili ng to mo grap hy fo r Vinto n Salt Do me . Geo p h y s ics ,2006 , 71 : 2936李录明等. 初至波表层模型层析反演.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 2000 , 35 (5) : 559564李录明 , 罗省贤. 复杂三维表层模型层析反演与静校正.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 2003 , 38 (6) : 636641井西利等. 建立速度模型的层析成像方法研究. 石油物探 , 2002 , 41 (1) : 7275Shtivel man V . Kinematic i nver sio n of fir

26、 st a r rival s of ref racted wave s A co mbined app roach . Geo p h y s ics ,1996 , 61 ( 2) : 509519杨海申等. 复杂区三维折射静校正技术与应用效果.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 2005 , 40 (2) : 219225Sheng J ia n2mi ng. Ea rly ar rival wavefo r m to mo grap hy o n nea r2surf ace ref ractio n data . Geo p h y s ics , 2006 ,71 ( 4) : 4757Zha

27、ng J ie a nd To k soz M N . No nlinea r ref ractio n t raveltime to mo grap hy. Geo p h y s ics , 1998 , 63 ( 5 ) :17261737Sto r k C. L inear a sp ect s of to mo grap hic velocit y a nal2ysi s. Geo p h ys ics , 1991 , 56 ( 4) : 483495吴律著. 层析基础及其在井间地震中的应用.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 1997Ta rantola A and Valet te

28、B . Generalized no n2li nea r in2 ver se p ro blems solved using t he lea st2squa re s criteri2 o n. Re v o f Geo p h y s an d S p ace P h ys ics , 1982 , 20 :219232Fo mel S. Shaping regula rizatio n in geop hysical esti2matio n p ro blems. E x p an de d A bs t racts o f 75 t h S E G M t g , 2005 ,

29、16731676姚姚著. 地球物理反演基本理论与应用方法.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2005Sheng J ia n2ming. H i g h resol ut i on seis m ic t om o g ra p h y w i t h GR T a n d e a rl y a r ri v al w ave f o rm t om o g ra p h y . Di ssertatio n fo r docto r degree of U ta h U niver stiy ,2004Woo dwa r d M J . Wave2equatio n to mo grap h

30、y. Geo p h y s2ics , 1992 , 57 ( 1) : 1526Va sco D W. Beyo nd ray to mo grap hy : Wavepat hs andFre snel vol ume s. Geo p h y s ics , 1995 , 60 ( 6 ) : 1790 1804Zho u Bi ng. Cro sshole inver sio n wit h no r malized f ull 2wavefo r m amplit ude data . Geo p h y s ics , 2003 , 68 ( 4) :13201330(本文编辑

31、:朱汉东)率较低而且占用内存较大 。(2) 为了保证走时层析的线性假设条件和更有 效地利用先验信息 ,应该采用正则化方法将先验信 息融入反演方程组中 ,替代传统的外部约束方法 。 (3) 观测系统关系到能够采集哪些地震信息 ,进 而影响到能够反演出哪些信息 。理论上讲 ,观测系 统的炮点 、检波点越密集 (小道距 、小炮距) 反演结果越接近于真实 ,但小道距的层析结果相对于大道距 的改进并不明显 ,出于成本考虑 ,可以使用较大道距 (20 m) 数据进行层析反演 。另外 ,由于层析的平均 效应 ,炮检距与反演的浅层速度的分辨率成反比 ,为 了提高浅层的分辨率需要舍弃大炮检距初至波信息 ,而只用

32、小炮检距 (小于 2000 m 甚至更小) 信息 。 (4) 初始模型制约着反演的精度 ,初始模型越精 确越好 。通过理论模型试验发现 ,如果没有任何初 始模型的信息 ,那么利用梯度初始模型比常速初始 模型能得到更好的反演效果 ,收敛速度也较快 。一般来讲速度是随深度增加而增加的 ,所以梯度模型 比常速模型更准确 、有效 。(5) 无论是否进行正则化处理 ,都有必要对更新 过的模型进行平滑处理 。平滑窗过大会降低反演分 辨率 ,平滑窗过小会降低层析的稳定性 。理论模型试验表明 ,100200 m 的平滑窗在确保层析稳定性 的同时可得较好的反演结果 。综上所述 ,文中给出了一个比较好的层析参数

33、组合 。最后 ,通过实际资料的处理验证了初至波走 时层析方法解决近地表速度模型的有效性和本文总结的最佳参数组合选择的合理性 。另外 ,走时层析的分辨率限制问题普遍存在 ,这 是由子波的高频假设与观测数据的局限性所致 。为 了能够得到精度更高 、分辨率更高的反演结果 ,需要 从地震波传播的物理本质出发 ,并考虑地震数据的多频特征 ,将地震走时 、振幅和波形等观测信息结合 起来 。当然 ,这些信息的利用有待菲涅耳体层析成 像与波动方程层析成像方法的进一步发展与实用化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参 考 文 献 21 1 Sc

34、huster G T. Fer mat s interf ero met ric p rinciple fo rtar get2o riented t raveltime to mo grap hy. Geo p h y s ics ,2005 , 70 : 4750作 者王建民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61 年生 ;1982 年毕业于华东 石油学院物探专业 , 1999 年毕业于长春科技大学地球 探测与信息专业 ,获硕士学位 ; 2004 年毕业于吉林大学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 ,获博士学位 ;现为清华大学在 站博士后 。主要从事地震资料采集 、处理 、解释及石油地 质综合研究工作 。陈学

35、强 高级工程师 ,1973 年生 ;1995 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学士学位 ,2005 年获中国石油大学硕士学位 。一直从事陆上地震勘探数据采集技术与方法研究工作 。印兴耀 教授 ,博士生导师 ,1962 年生 ;1982 年在华东石油学院物探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 ,1989 年和 1998 年分别获兰州大学无线电专业硕士学位和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固体地球物理专业博士学位 。参与或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 ,发表论文 30 余篇 。现在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从事科研 、教学与管理工作 。王 棣 高级工程师 ,1969 年生 ;2006 年获同济大学固体地球物理专业博士

36、学位 。一直从事物探方法技术研究和地震资料叠前成像处理工作 ,发表论文 10 余篇 。李振春 教 授 , 博 士 生 导 师 , 1963 年 生 ; 中 国 石 油 大 学 ( 华东) 地球物理系主任 。主 要从事地震波传播与正演模拟 、地震成像与偏移速度分析 、多尺度地震资料联合反演 、CF P2A V P 分析理论与方法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梁 锴 1982 年生 ;2004 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 ( 华东)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 ,获学士学位 ,2006 年于该校获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硕士学位 。现为中国石油大学 ( 华东) 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各向异性介质地

37、震波传播与成像 。王立歆 高级工程师 ,1971 年生 ;现为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地震资料处理及叠前成像方法研究 。郭 栋 高级工程师 , 1967 年生 ; 1991 年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石油地质专业 , 2006 年获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构造地质学专业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油气地震地质综合研究工作 ,发表论文 20 余篇 。孙伟家 1984 年生 ; 现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 ,研究方向为地震勘探方法和应用 。刘玉柱 讲师 , 1979 年生 ; 2001 年和 2004 年先后从同济大学获得地球物理专业学士和硕士学位 。现为同

38、济大学地球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地震层析成像与反演研究 。魏建新副教授 , 1958 年生 ; 1982 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 ,2003 年获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专业博士学位 ; 长期介绍从事地震物理模型和岩石物理超声波实验工作 ,在岩石 各向异性测试模型实验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 ,发表论文20 余篇 。现在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从事地震物理模型方面的科研工作 ,研究重点为岩性 、多孔和各向异性介质物理模型 。陈秀梅副教授 , 1966 年生 ; 1988 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数学系 ,2004 年获同济大学固体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 。曾在胜利油田物探研究院从事物探方法研究与开发工作 ,

39、现在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 ,研究方向为固体介质中弹性波的传播与成像 。佘德平 高级工程师 ,1963 年生 ;1985 年获成都地质学院深部地球物理专业学士学位 , 1990 年获成都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专业硕士学位 。现在河海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波场数值模拟和地震属性技术研究 。尚新民高级工程师 , 1970 年生 ; 1992 年毕业于石油大学(华东) 物探专业 ,获学士学位 ; 现为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在读博士 。目前在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从事地震资料分析及处理工作 。王西文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 1956 年生 ; 2000 年获中科院地球物理研

40、究所理学博士学位 。现在中油股份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从事地震数据处理方法应用研究 、精细储层预测技术应用研究工作 。王宝彬工程师 , 1974 年生 ; 1997 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应用地球物理专业 ;现为中国石油大学 ( 北京)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在读硕士 。目前在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物探技术研究中心从事地震数据处理方法研究工作 。薛国强 博士后 ,1966 年生 ;现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工作 ,主攻方向为瞬变电磁探测理论与应用 。在国内外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 30 余篇 。许淑梅副教授 , 1970 年生 ; 1992 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地

41、学部) ,发表论文 20 篇 ,长期从事沉积学和储层描述与预测工作 。现在中石化胜利油田物探研究院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物探方法研究 。魏继东 1974 年生 ; 现为中国海洋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复杂油气田物探方法实验室在读博士 ,从事地震勘探野外采集方法研究工作 。张军华 教授 ,1965 年生 ;1987 年获华东石油学院物探专业学士学位 ,1995 年获中国石油大学应用地球物理专业硕士学位 ,2002 年获中国石油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方法研究 ,有较长的从事工作站解释的经历 。并出版地震数据处理方法和地震属性分析技术两部专著 。曾在多种杂志上发表论文30 篇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