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其它相关毕业论文试析作为文化批判的技术批判—马克思技术观的文化哲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其它相关毕业论文试析作为文化批判的技术批判—马克思技术观的文化哲学解析.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X X 大学毕业论文试析作为文化批判的技术批判马克思技术观的文化哲学解析姓 名:_2014年6月25日试析作为文化批判的技术批判马克思技术观的文化哲学解析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技术观技术批判文化批判 论文摘要:马克思的技术观集中表现为对技术的批判。技术批判作为马克思技术观的主题,根植于现代性背景下人的现实生活世界。通过对技术的批判,马克思反省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生存境遇。在此意义上,马克思的技术批判超越了政治经济学批判而表现为更为深刻的文化批判。立足于实践哲学,马克思的技术观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哲学意蕴。同时,对马克思的技术观进行文化哲学的解析,也正是基于现代性背景中对技术本质的深层次哲学和文化的追
2、思。 马克思对技术的思考是在其实践哲学的框架中进行的。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使用“文化哲学”一词,但从他的实践哲学的基本精神来看,“他的哲学立场已经超越了意识哲学和思辨哲学范式,开始转向实践哲学或文化哲学的理解范式。”川文化哲学关注的对象是人的生活世界,通过对人的现实感性的文化活动的反思和批判,探寻人的合理性的生存模式。马克思生活的时代正是资本主义工业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人类日益陷入的现代文化困境是马克思哲学批判的现实背景。马克思的技术批判思想也正根植于这一时代背景之中。透过对技术的批判,我们看到的是马克思对作为文化存在的人的整体生存方式的关注与思考。同时,对马克思的技术观进行文化哲学的解析
3、,也正是基于现代性背景中对技术本质的深层次哲学和文化的追思。 一、技术批判马克思技术观的主题 在现当代哲学家看来,技术聚焦了今天人类所有的问题,现代技术已经构成人类生存的整体环境背景,无论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或思想的研究,都必然会涉及技术。作为一位哲学家,马克思也毫不例外地把技术包含在他的哲学思考中,并赋予其重要地位。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曾断言: “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的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也就是说,在马克思看来,对技术的形上之思是通往人的本质的切实之路。对此,法国哲学家阿克斯勒(Kostas Axelos)在其1969年
4、发表的卡尔马克思思想中的异化、实践和技术中认为,技术是马克思全部思想的关键和核心。 对于技术,马克思持双重的态度。一方面,马克思充分肯定了科学技术对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也深刻地洞见了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而对其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新发现的财富的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根源。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
5、。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现代工业、科学与现代贫困、衰颓之间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庸争辩的事实。”这样的一种对技术的批判成为马克思技术观的主题,同时也作为马克思技术哲学的基调而“贯穿于他的全部的学术成果和整个学术活动中” 马克思的技术批判理论集中表现为他对技术异化的批判。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技术异化的概念,但他的著作中却包含着关于技术异化的丰富思想,对资本主义技术异化的批判是马克思技术批判关注的焦点。早在马克思18
6、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中,就已经包含了对技术异化的批判:随着资本的积累,工人在精神和肉体上被贬低为机器;工人的劳动(技术活动)越有力,工人越无力;劳动(技术活动)越机巧,工人越愚钝;工人在劳动(技术活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实现自己的本质,而是与自己的本质相疏离在以资本论为代表的马克思成熟时期的著作中,对技术异化的批判更为直接而尖锐:“在工场手工业和手工业中,是工人利用工具,在工厂中,是工人服侍机器。在工场手工业中,工人是一个活机构的肢体。在工厂中,死机构独立于工人而存在,工人被当作活的附属物并人死机构。”“机器不是使工人摆脱劳动,而是使工人的劳动毫无内容。”机器
7、劳动“侵吞身体和精神上的一切自由活动。 马克思没有把技术异化归结为技术本身的异化,而是揭示了技术异化的深层原因,即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一个毫无疑问的事实是:机器本身对于把工人从生活资料中游离出来是没有责任的。机器使它占领的那个部门的产品便宜,产量增加,而且最初也没有使其它工业部门生产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发生变化。同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不可分离的矛盾和对抗是不存在的,因为这些矛盾和对抗不是从机器本身产生的,而是从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产生的!因为机器就其本身来说缩短劳动时间,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延长工作日;因为机器本身减轻劳动,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提高劳动强度;因为机器本身是人对自然力的胜利,而它的资本主义
8、应用使人受自然力奴役;因为机器本身增加生产者的财富,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生产者变成需要救济的贫民。” 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虽然着重批判了技术异化的根源,即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但却不能对此作狭隘的理解,即仅仅理解为一种政治经济学批判。否则,马克思技术批判理论的真实精神及深层价值就会被遮蔽。事实上,马克思没有像其他人本主义技术哲学家那样,把批判停留在技术及其后果本身,而是把技术作为社会的一个基本要素来理解,从而对现代技术存在于其中的整个文化情境进行了全面的现实的批判,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层面的批判。与人本主义技术批判理论最终陷人虚无不同,马克思通过对技术的批判最终寻找到一条摆脱技术对人的
9、奴役状态的现实道路,即通往“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的共产主义之路。由此可见,透过对技术的批判,马克思批判地反思了现代性背景下人的现实活动和生存方式。因此,马克思的技术批判实际上表现为一种更为深切的文化批判。 二、马克思技术批判的现代性根基 对技术的批判之所以成为马克思技术观的主题,是源自其哲学本身所固有的批判性,马克思哲学的宗旨就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哲学作为“批判的武器”,离不开“武器的批判”实践,马克思的哲学批判(包括技术批判)理论,亦离不开它的时代根基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现实生活世界。 马克思生逢资本主义工业蓬勃发展的时代,这个时代正如马克思本人所剖析的,是一
10、个财富与贫困同生、文明与愚昧共在的充满矛盾的时代。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个时代的内在矛盾和基本特征,就是引起了当代哲学家普遍关注的“现代性”。马克思的哲学批判从本质上讲就是对现代性的批判(当然,马克思的批判不是对现代性的彻底否定,而是为了更高意义上的现代性重建),现代性成为马克思哲学批判乃至技术批判的根基。 “现代性”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概念,不同学科、不同学者对其作出了不同的定义,但正如吉登斯所言:“在其最简单的形式中,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或工业社会的缩略语。也如利奥塔所指出的:“资本主义是现代性的名称之一。也就是说,现代性体现了人们对于现代化(工业化)实践的文化反省。马克思正是在反思现代性的基础之
11、上开始了对技术的批判。马克思在其著作中经常使用“资产阶级时代”、“现代资产阶级社会”、“资产阶级文明”、“现代文明”等概念,当马克思使用这些概念的时候,他所意指的正是西方“现代性”社会。在马克思看来,西方社会已经陷人到一种危机当中,这不仅表现为频繁爆发的经济危机、日益激化的政治危机(阶级斗争),更表现为普遍而深刻的文化危机现代性危机。异化现象便是西方现代性危机的最深刻表现。在对危机的诊断中,资本主义技术活动(工业活动)成为马克思切人现代性的独特视角。这不仅因为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突出地位,更重要的是,马克思认为,技术是人追求自由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实践活动,通过对技术的省思,人可以展开对现实生
12、活世界的全面反省和批判。在此意义上,“技术就是现代性的象征和标志”,对技术的批判实质上就是对现代人生存命运的反省。也正是在此意义上,马克思的技术批判由于指向更为深切的现代人的生存境遇而成为一种文化批判。 虽然马克思被当代哲学家公认为“第一位使现代与前现代形成概念并在现代性方面形成全面理论观点的主要社会理论家,但是对现代性以及现代技术展开批判的却不止他一人。面对异化现象的日趋严重,技术批判之声不断高涨。法兰克福学派、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存在主义等流派均提出了自己的技术批判理论,而且不约而同地指向了对技术的文化批判。法兰克福学派从科学技术发展与理性演变的层次上分析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技术理性异化所造成
13、的种种矛盾,并依此寻找现代文化危机的根源;海德格尔则在批判之余开出了克服技术异化的药方,即通过艺术的深思、始源性之思正确认识现代技术的本质,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拯救地球与人类未来。不管是法兰克福学派还是海德格尔,都提出了很多创造性的观点,但他们的理论也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他们的技术批判均指向技术本身而最终陷人了对技术的抽象批判。他们或者把对技术负面效应的批判变成了对技术的否定,或者把摆脱技术异化的途径诉诸于艺术的沉思,却没有把技术置于现实历史背景中特别是社会关系中来考察,因此他们不能正确揭示技术的本质及其异化的根源,也就不可能找到现代人走出生存困境的道路。 一与人本主义的技术批判不同,马克
14、思对技术的关注,“不是因为出自对技术事物本身的偏好,或者是像其他技术哲学家那样打算阐述一种以技术为研究对象的哲学,而是他的哲学思考方式和批判指向在内容上的需要。这种需要直接来自于现实生活世界。关注人的生存境遇、对人的当下存在进行批判反省进而构建人的未来发展,是马克思一生的理论创作主题。在马克思看来,任何理论研究如不能有益于这一探索就没有任何意义。在马克思的时代,人的生存境遇最根本地表现为资本主义工业生产以及由此造成的社会关系现状。正因如此,马克思的技术批判没有像其他人本主义技术哲学家那样停留在技术本身,对其进行本源性之思,而是从现实的生产活动人手,把技术视为工业的本质、社会的一个基本要素以及人
15、类追求自由的手段和工具;造成技术对人的奴役的根本原因也不在于技术本身,而是现实社会关系的内在矛盾性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技术的异化以及人的异化;解决这一间题也不能祈求通过对技术的简单否定或艺术的沉思,而必须通过现实生产关系的合理化或理性化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改造除了诉诸工人自己的武器批判之外别无他途,“工人要学会把机器和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区别开来,从而学会把自己的攻击从物质生产资料本身转向物质生产资料的社会使用形式。摆脱技术奴役的道路也正是人走向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的道路。因此,马克思并没有花很多的精力去对技术进行本源性追思,而是把精力放在探讨技术在人的现实存在中的地位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等
16、问题上。 综上所述,马克思立足于现实历史性的维度,对技术进行了彻底、全面、现实的批判,并且找到了解决技术异化的现实途径。而执着于形上之思的人本主义技术批判却最终陷人困境。这表明,虽然同为立足于人的生存视界的文化批判,马克思的技术批判与人本主义技术批判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三、马克思技术观的文化哲学意蕴 马克思在对技术进行批判的过程中,提出并解决了有关技术的一系列问题,包括技术的本质、技术与人的关系、技术与文化的关系、技术异化的根源以及摆脱技术异化的途径等等。立足于实践哲学的维度,马克思回答了这些问题,这使得他的技术观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哲学意蕴。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观点。在人类思想史上,
17、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提升为哲学的根本原则,这使得他的哲学区别于以往一切哲学。实践哲学从本质上讲已经转向文化哲学的理解范式,把人的文化世界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马克思坚信:“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从文化哲学的视阐来理解“实践”,就不能将其仅仅理解为一种工具性操作活动,否则就抹煞了“实践”范畴的价值性。事实上,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范畴具有更为丰富而深刻的意蕴。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及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构想逐步确立。实践哲学构想的理论基点在于,它从人之为人的最本质的规定性,即从实践活动人手,
18、来确定人生活于其中的文化世界的根基。这种实践活动,“不是仅仅以主体客体结构为核心的,改变外在对象的,简单的工具性的操作活动(practice),而是以主体间的交往为核心的,人的基本的生存活动(praxis)换言之,实践作为规定人的本质的活动,不仅体现人对客体的理性把握和技术征服,也建构和生成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从这一角度理解实践,就不能把它把握为纯认识论范畴,而应把它当成关于人的历史性生成的总体性范畴,其丰富意蕴远非狭隘的知识论理解所能概括。马克思正是在这样的“实践”范畴基础上来理解技术的。 一方面,马克思对技术本质的追问具有文化哲学意蕴。技术批判首先就包含着对技术本质的追问,
19、这正是马克思技术观的首要问题。马克思对技术本质的追问是与对人的本质的追间结合在一起的。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不是由天生的确定的本能规定的,而是在劳动实践活动中,在文化创造中形成的,它体现为人的自我创造性、历史生成性和整体性。马克思对于技术的理解与对人的本质的理解相辅相成。他不是简单地把技术看作物质手段和工具,而是将其理解为人对世界的活动方式,人确证自己本质的现实的积极的活动。在1845年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马克思强调:“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到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这表明,马克思特别强调在实践活动意义上来理
20、解全部社会生活,对技术的理解当然也不例外。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工艺学揭示出人对自然的活动方式,人的物质生活的生产过程,从而揭示出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起源。由此可见,马克思虽然也关注静态意义上的技术,但这不是重点,他更关注的是在人的现实社会历史关系中形成的技术活动(即工艺学)以及技术活动(工艺学)在人的本质生成和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离开人的现实历史活动就无从理解技术。 在此,怎样理解技术与怎样理解实践相一致。如果把实践单纯地理解为改变外在对象的物质性活动,相应地就会把技术仅仅看作物质手段和劳动工具;相反,如果我们能够从文化哲学的视角,把实践理解为超越物质活动的人的基本生存活动,
21、了解实践范畴所蕴涵的主体间性,那么我们对于技术本质的认识就会更为深刻。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只有把技术置于人的现实感性的实践活动中才能真正理解技术,而这样的技术就不仅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必然地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另一方面,马克思对技术价值的追问具有文化哲学意蕴。在马克思看来,技术无疑是负荷价值的,技术的价值与文化的价值相统一。根据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内在生命和终极价值正在于其中所蕴涵的人的自由。正
22、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中所指出的:“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技术作为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文化活动,它的终极价值也指向人的自由。如前所述,马克思的技术批判实质上是在现代性背景下对人的生存现状的反省以及合理性生存模式的探寻,摆脱技术奴役的过程就是人类追求自由和解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技术承载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马克思把技术置于产生它的人类社会生活关系和历史文化背景之中,因此,马克思总是站在人类整体文明进步与社会发展的高度来理解作为生产力的技术在人的自由和解放中的巨大作用,总是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与现实的密切关联中去认识技术、生产力与人类劳动的意义。技术的价值首先就表现为它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表现为推动资本主义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表现为人类追求自由的工具。在对技术的正面价值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马克思也看到了技术的负面价值,特别是资本主义背景下的技术异化。在马克思看来,技术异化或者说人本身的异化也是技术或工业的一个必然结果,这与人的自由本性相悖。要摆脱异化,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首要的基本的前提就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而这又必须依赖于技术的巨大进步。由此看来,马克思是在人的发展与文化进步的层面上来定位技术价值的,这再次表明了马克思实践哲学(文化哲学)的基本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