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宗教信仰与社会稳定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宗教信仰与社会稳定研究.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农村宗教信仰与社会稳定研究基于对苏北L市农村的调查本文以苏北L市农村的基督教信仰为个案进行调查分析,认为改革开放后基督教在我国农村的迅速发展对农村社会的稳定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又存在着潜在的不稳定因素,为防患于未然,提出建议:政府应加强对教职人员的引导,使其教义宣传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适应;加强对农村基督教信仰监管,推动基督教健康发展;关心保障广大农民利益,丰富农民精神生活,使其自由信仰基督教但不依赖宗教;打击、防范邪教活动,使农民远离邪教。改革开放以来,宗教信仰在我国日渐兴起,其中基督教发展尤为迅猛,2010年宗教蓝皮书显示,当前中国基督教信徒总数为2305万人1。就苏北L市而言,基督教信徒
2、从1983年1.3万人发展到目前19万,其中18万人在农村。那么目前我国农村基督教的发展对于农村构建稳定和谐的社会有怎样的影响呢?本文拟通过对苏北L市农村的调查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信息参考和建设性建议。一、目前L市农村基督教信仰现状L市地处江苏东北,是江苏省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这是该地区农村基督教迅速发展的客观因素之一。全市下辖4县3区、83个乡镇、1432个行政村,截止2011年11月,四县人口333.7万人。笔者花了一年的时间在四个县选择了16个村进行了深入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直接走访信教农民、参加农村基督教徒的家庭聚会
3、、进教堂与基督教徒一起“赶礼拜”,走访农村非信教农民等方式了解了L市农村基督教基本现状。改革开放以来,L市基督教发展迅速,据市宗教局2010年统计,全市五大宗教共有信教群众26万人,而基督教约19万人,其中约18万人在农村,农村基督教信徒约占农村人口5.4%。信徒几乎遍布每个乡村,这些信众呈现“三多”特点,即多为妇女:女性约占83%;多为中老年人:60岁以上占33%,40至60岁约占33%,20至40岁约占25.5%,20岁以下约占3.5%;多为文化水平较低者:文盲约占47.5%,小学文化约占32%,初中文化约占17.5%,高中以上仅占3%。农民信仰基督教的主观原因有多种,但求神治病是最主要的
4、原因。在16个村共发放了1000张问卷,通过收回的1000份有效问卷分析,教徒中61%是因为“自身或家人疾病困扰,求主治病”,29%无病无灾的信徒是因为“相信上帝能保全家平安”,由于设计的问题可以多选,所以这里还包含19%的人同时是因为“乡村生活单调”,5%的信徒是因为“生活中遇到变故,寻求主帮助”,还有5%的人选择了“其他原因”。入教的途径主要是被动的。根据笔者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农民入教的原因和需求尽管各不相同,但95%以上是被信徒(并非专职传教士)劝说、鼓动而入教的。基督教徒有着强烈的传教意识和热情,并积极地利用各种机会“拉”亲戚、朋友、邻居、熟人入教。对没病没灾的人宣传信主能保全家平
5、安,当村里有人生病或者遇到痛苦不幸的事情时,教徒就会主动到这些人家替他们向上帝祈祷、安慰他们,宣传上帝如何灵验,劝他们信奉上帝。农村是个熟人社会,一个村子人彼此都认识,热情再加上他们现身说法,他们的劝说一般都很成功,村民极其容易被信徒“拉”进教会,这是基督教在农村迅速发展的重要的因素。二、基督教信仰对农村社会稳定的影响宗教信仰是把双刃剑,就L市农村基督教信仰来看,既有利于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有潜在的不利于社会稳定的消极甚至危险因素。(一)基督教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方面的积极作用1促进乡村道德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整个社会道德滑坡,L市农村也不例外,在市场经济的
6、逻辑下,人情淡薄,人心浮躁,急功近利,这冲击着社会秩序。而基督教教义要求爱人如己,相互友爱、孝敬父母、忠诚于家庭,这些教义对信徒有极大的道德教育和约束作用,可以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补充,有助于调整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据本课题调查,L市农村基督徒都能以“孝敬父母”、“友爱”等基本教义规范自己的言行。在我的调查中,无论是信徒自己的交代还是乡邻中非教徒的评价,都普遍反映基督教徒为人友爱、乐于助人、讲诚信、家庭和睦。在G县H镇J村有一个全家都信教的四世同堂的家庭,全村人都喜欢到他家串门,因为他家和睦的气氛让人一进他家院子就感到特别的舒服。村民都把他家的和睦幸福的生活状态归结于“他们家信教”。N县T镇
7、T村采访到的一位李姓女性教徒的经历,则典型地反映了基督教在促进乡村道德建设方面的作用。40岁的李某说她信教已经有三年,如果她哪天感觉到身体不舒服,就立刻反省自己是不是对公婆不够好,是不是对邻居不够友善,上帝又生气了;如果生意清淡,也会反省自己哪里做的不好惹上帝生气了,于是就忏悔祷告,并进一步以教义规范自己行为。据她说每次反省忏悔改正后,身体的不适症状就消失,生意就变好了,她也就愈加以基督基本教义规范自己的言行。信教的人能够以教义规范自己,关爱家庭,和睦乡邻,诚信待人,显然有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和谐。2.有助于信徒心理调试,缓解各种社会矛盾自然灾害、生理病痛、社会压力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人类
8、尚不能完全把握自己的命运时,往往会产生恐惧感、无助感。另外我国正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分化加剧、贫富差距拉大、相对剥夺感的弥散、现实生活的困顿等往往给处于弱势地位的小农造成心理失衡,可能会对现实产生不满与愤恨。心理的失衡可能会导致极端行为,破坏社会安定团结的局面。而基督教可以使信众在对上帝庇护的想象中获得安全感和慰藉感。所有被调查者都认为自己信教后“变乐观了”或者“心态更平和了”。如L县L乡D村的李某说“自从信了耶稣之后,有了爱人如己的心,有了可以诉说心事的神,信了他就好像婴儿躺在母亲怀抱里一样,感到温暖,无风又无浪”。由于信教,教徒心灵获得了抚慰,从而消除心理上的焦虑与恐惧、积愤与不平,化解内
9、心世界的紧张和怨怼,所以基督教徒即使现实生活不如意,但仍然拥有一个平静、乐观的心、拥有热爱生活的勇气,而不是用极端手段制造事端宣泄不满对抗社会,从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3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基督教徒的现实困难目前L市农村大部分青壮年都外出打工,留下妇女、孩子和老人守望家园,现实生活、生产中会遭遇许多实际困难,需要有帮助。而基层组织功能弱化,一些基层组织工作作风恶劣,不为农民谋利。因此当这些留守的老、妇、幼遇到困难时,除了亲戚个体的帮助外,缺少组织的帮助。以信仰耶稣为中介的社会支持网络不仅增加了教徒之间的联系和交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基督教徒的现实困难。如G县Z镇W村信教妇女组成互助团体,谁
10、家遇到红白事,其他教友就一起去义务帮忙。D县Q乡Q村信教的子女在外打工的老人去世,教友便以基督教的丧葬仪式帮助安葬,我采访的几位信教老人表示他们去世以后也不要在外地打工的儿女回来操办,就交给教友安排。教友间的相互帮助解决了教徒的实际困难,实际上也化解了许多矛盾,从而有利于社会稳定。(二)基督教信仰中潜在的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因素1.信徒精神容易被控制从而被利用所有宗教信仰本身对信徒都有强大精神控制力,而L市农村基督教信徒70%以上是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他们并不能真正理解基督教的教义,甚至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信的是基督教,他们只知道他们信的是耶稣、是主,只要信主,主就能为你降魔驱邪,就能治病去灾、
11、能保佑全家平安顺利,所以如果有人或组织集团为某种经济或政治目的以耶稣为名误导信徒将他们引上邪教之路,信徒极容易误入歧途。这是基督教在农村迅速发展可能给社会稳定带来的最大潜在危险。笔者在N县T镇T村、Y县L乡访谈中都了解到有人以耶稣的名义、神灵的威慑力动员一些教徒转入另一个教派。不少信徒在他们几次三番的以神灵的名义恐吓中,内心开始不安,有的便因此加入了邪教。2.教徒对耶稣的的虔诚信仰可能会排斥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基督教是一神论,教徒相信上帝才是他们的救世主。本人多次在礼拜天进入乡、镇、村教堂考察,发现布道者在讲经过程中无论讲什么内容,最后都会归结为“主会保佑我们”,“因为主的保佑,我们才能有今天的平
12、平安安”之类的话语。而在问卷调查以及与教徒访谈中,发现70%的信徒表示如果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是寻求主的帮助,他们不相信政府可以帮他们解决面临的困境,认为只有上帝才能全心全意的帮助他们。此外,他们把生活中一切好的事情都归结为主对他们的恩赐,过上好日子不是因为党和国家的政策好,而是上帝赐予的!所以他们感谢上帝而不是党和政府。信徒在祈祷时,首先祈祷的也不是国家兴旺,而是祈祷神的国越来越大,子民越来越多。党和政府在教徒中的权威远在上帝之下,国家的利益也排在神的国之后,这将大大削弱党和政府对信教民众的号召力。而“基督教作为一种制度性宗教,有自己基本的观念和结构体系、仪式、组织,独立于其他社会组织之外
13、”2,具有高度的组织性,教会团体对教徒有很强的组织号召力,再加上一些村委会不作为,不能成为群众依靠的组织力量,所以在一些地方,基督教会的动员能力甚至超过了地方政府基层组织。李浩昇在苏北调查时发现“基层管理者曾经利用基督教的组织系统来实现管理的目标”3。任其发展下去,农村基层有失控的危险。3.许多家庭聚会可能存在隐患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教徒必须在合法的宗教场所进行集体活动,但在我调查的村庄,每周除礼拜天外的两次集体活动都就近在某个基督徒家中进行已经是普遍现象,我曾在熟人带领下多次参加家庭聚会,他们在一起一般会读段圣经,然后唱赞美诗,聊聊天。这样的活动正常情况下没有什么问题。但由于其活动地点是在最基
14、层的村民家里,比较隐蔽,又为数众多,政府难以监管,所以隐患很大。如果有人利用这机会进行非法宣传和活动,政府很难及时察知,一旦形成气候,必会给社会稳定带来危害。三、趋利避害,发挥基督教积极作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在急剧的变化之中,基督教信仰所含的隐患一旦变成事实,对社会的破坏性远大于其积极的一面,因此,在尊重农民宗教信仰自由的前提下,必须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使基督教真正能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政府应加强对教职人员的引导,使其教义宣传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适应只有当宗教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适应时,才能有利于社会结构的稳定。而宗教教职人员作为宗教思想的传播者,信教群众
15、的引领者,他们的思想认识必然直接影响到农村宗教信仰价值观的取向,所以要对他们加以引导。截止2011年4月L市正式登记的教职人员874人,但未按立传道人就达777人,传道人总体宗教学识水平不高。所以要定期组织宗教团体领导及教职人员学习、座谈,帮助他们了解和掌握党的宗教政策,坚定与党和政府团结合作的信念。要通过讲经、研讨座谈、外出学习等多种形式提高传道人的宗教学识水平,使其能对基督教义思想做出符合时代进步的阐释。这样建设起一支既懂宗教学识、又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宗教教职人员队伍,由他们引导广大农村信徒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从而促进农村和谐社会的构
16、建。(二)加强对农村基督教信仰监管,推动基督教健康发展要在乡(镇)、村设立专门宗教管理机制。基督教信徒分布在广阔的农村,仅依靠市、县级宗教部门监管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应该在乡(镇)、村成立专门的宗教工作小组,并确定一位宗教信息员,以此加强与广大信徒的联系与沟通,信息员要多留心,多观察,及时了解掌握村民信教情况、村里宗教活动情况、是否有邪教活动等,并及时反映给宗教工作小组。上级政府相关部门也需加大对宗教活动场所的监督检查,通过上下联动,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有针对性展开工作,确保农村基督教健康发展。(三)关心保障广大农民利益,使其自由信仰基督教但不依赖宗教基层干部作为党和国家在农民群众中的形
17、象代表,要关心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对信教群众更要特别关心,通过实际行动,使群众感觉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从而拥护党和国家的政策,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而不是一味相信神灵的力量。要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乡村医疗水平,使农民医得起病,医得好病,使农民更相信科学。61%信徒是因为“自身或家人疾病困扰,求主治病”,实际上他们的病大多不是疑难杂症,而是没有进行正规积极治疗。这主要是由医疗费用高和乡村医疗水平低导致的,虽然从2008年起L市农村已经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但到大医院门诊看病无法报销,住院治疗个人还是要负担大概50%的医疗费用,所以农民有病一般能抗就抗着,或者去村卫生所求诊,而卫生所简陋
18、的医疗条件和不高的医疗水平又无法治愈一些病,这些人在别的教徒劝说之下,就信了耶稣。因此政府可以再适当降低个人承担的医疗费用比例,使农民有病看得起。同时有关部门应该采取措施,提高乡村医疗水平,使农民一般的病在家就能看得好。有病的农民如果能少花钱又方便地在当地医院治好病,就不会去寻求神的庇护了。增加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丰富农民精神生活。改革开放30多年,农民温饱早已解决,闲暇时间增加了,但由于乡村公共活动的锐减,村民变得无所事事,同时也没有了归属感。因此加入基督教成了不错的选择。我的调查证实了这一点。19%的信徒就是因为“乡村生活单调”感到无聊,到村里人多的公共空间教堂看教徒们活动、聊聊天,去次数多
19、了,受到影响,再加上教徒一拉拢就参加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实证研究也表明,“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与农村宗教发展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村级水平,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和农村公共文化活动供给的增加能够显著地降低农村信教比重。”4因此政府部门应在乡村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如阅览室、文体活动中心,多搞些文化娱乐活动,搞些技术培训等,让闲暇的农民不无聊,让他们有更多的有意义的活动可做,同时找到了集体归属感,从而可以减少农民对宗教的过度依赖。(四)打击、防范邪教活动,使农民远离邪教邪教不是宗教,但邪教都是披着宗教的外衣欺骗群众,如L市农村存在的门徒会、全能神、哭灵教等就是打着基督教的旗号,而广大农民对五大宗教的真正教义也不清楚,所以往往会被邪教组织蒙蔽,上当受骗加入邪教组织,给自己和家庭带来了不幸,给社会造成恶劣影响。要维护社会稳定,必须严厉打击邪教活动,同时更要通过宣传使农民明白邪教是犯罪组织,不能参加,使农民认识到邪教的危害并且帮助农民鉴别宗教与邪教,从而自觉抵制邪教,远离邪教。综上所述,农村迅速兴起的基督教信仰对农村社会稳定的影响是双面的,既可以促进和谐新农村的构建,也有危及农村社会秩序稳定的隐患,因此在尊重村民宗教信仰自由的基础上,采取措施趋利避害,发挥基督教积极因素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