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论文:社会网络分析研究在中国的成就与缺憾.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925610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论文:社会网络分析研究在中国的成就与缺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社会学论文:社会网络分析研究在中国的成就与缺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社会学论文:社会网络分析研究在中国的成就与缺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社会学论文:社会网络分析研究在中国的成就与缺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社会学论文:社会网络分析研究在中国的成就与缺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社会学论文:社会网络分析研究在中国的成就与缺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论文:社会网络分析研究在中国的成就与缺憾.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社会学论文:社会网络分析研究在中国的成就与缺憾关键词:社会网络分析 后现代 转向 社会空间 结构视野 摘要社会网络分析为当代社会学研究提供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关系性视角,从而为在操作层面上解决社会学中结构与能动的矛盾提供了机遇和办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以“关系”为核心的社会网络研究对于当代社会学研究的理论和技术转向都有重大的贡献。 一、社会网络分析的实质和脉络 社会网络分析作为社会学研究领域中具有独特理论气质和方法形态的一支,自上世纪30年代初具雏形到70年代兴起,迅速成为最具潜力的社会学分支之一。从国内首篇关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论著发表至今,不过十余年的时间,社会网络分析对中国社会学界来说尚属较新的

2、领域,和许多国外的同行一样,在面对它的时候我们仍有困顿:社会网络分析到底是一项技术、一种视角、一套理论还仅仅是一种换了新词汇分析老问题的“学术策略”呢? 从对多样的社会网络分析研究成果的总结中,我们能发现针对上述问题的各种答案在认识上如此的不一致,甚至对于某些社会学研究者来说对社会网络分析还存在文本理解和方法领会上的困难,个中原因一方面是社会网络分析不同于传统社会学理论构建的思路,解释过程中强调对“结构”的把握;另一方面,来自于社会网络分析在数据分析方法中对于“关系”的重视,而非传统社会学数据分析中对属性和类别的重视,多学科交互是社会网络分析能够发展到今天并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重要原因,而从行动者

3、之间的关系切入进而实现对结构的分析,有效地促使了宏观微观进行融合,则成为社会网络分析的独到之处。 社会网络分析在理论和技术发展脉络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经典社会学的影响结构观的塑造与形成。纵观马克思、涂尔干、齐美尔等人庞大的理论体系中所包含的丰富的社会结构思想,我们能够发现一个清晰的转向过程:即由一种宏观的结构思维转向微观的结构思维,从开始注重结构的整体考察到对结构中个体互动的发掘,在这两个方向上,各自都延伸出更为成熟的结构理论,社会网络分析则受到来自宏观微观两个方向的多重影响。第二、网络理论的传统从宏观微观结构走向网络化结构。布朗和莫雷诺等人分别从人类学和心理学两方传统中催生了网络结构观,

4、人类学继承并延伸了网络概念并将对网络的测量作为自己的职责,而心理学则提供了测量的方法和呈现网络结构的有效手段。第三、社会网络分析的成熟概念、假设和命题。米切尔开创了对社会网络进行测量分析的符号、数学方法,怀特等人后来又提出了“块模型”等概念。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假设、博特的结构洞理论都使得社会网络分析作为一种范式得到了社会科学领域的广泛认可。 二、社会网络分析研究在中国的成就与缺憾 从社会网络分析引入国内到引起关注的15年里,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个阶段: 方法引入和课题的本土化阶段研究成果多是直接使用了国外的社会网络研究方法,限于对某个群体网络结构的宏观描述上。这个阶段研究者的兴趣集中在应用“网

5、络结构观”和技术分析中国转型社会中的具体问题上;研究深化阶段得益于社会网络分析理论和技术在国外的突破,国内的学者们开始意识到有必要将社会网络分析作为一种社会学研究范式加以研究,这一阶段很多研究都朝着扩大对这一领域的认知、加深其影响以及促进其发展的方向努力。 通过文献检索发现,从研究的类型上,国内社会网络分析研究多数还属于应用性的经验研究,理论研究仅占检索到全部文献的20. 8%。我们还可以发现:在研究中对社会网络分析做较为系统的回顾介绍的还是少数(26. 3%) ;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经验研究中,对经典社会网络分析的注释引用还显得不足(仅50. 0%) ;另外,多数(75. 0%)理论研究,都

6、是在2003年之后浮现的。另一个数据,从论文质量的角度证实了国内社会网络分析研究的进步:历年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的社会网络分析研究论文为42篇,占总论文数量的55. 3%。 当前国内社会网络分析研究所存在的不足和缺憾在于: 1. 概念的统一和标准化工作尚未完成。由于翻译、言语习惯等问题造成了概念不一致,如cliques,有研究者译为“派系”1 ,还有的译为“小团体”2 ,还有的译为“小圈子”3 。尽管从字面上有些概念间的差异甚微,但缺少统一的标准化的概念也是目前制约社会网络分析理论和方法传播的一个障碍。 2. 方法应用不足。国内社会网络分析研究在方法上多数都停留引用、借用的国外已有的经验性应用上

7、,仅对社会网络进行了概化的描述和解释,缺乏对结构形成的动因的深度探讨。另外多数研究还限于对早期分析方法的借助,缺少对最新的网络分析解释模型和分析方法的介绍和应用,可以说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潜质还急待发掘。专业的社会网络分析的软件,如UCINET、PAJEK、STOCNET、GRADAP、STUC2TURE等,在国内的应用研究中还十分鲜见,对这些技术的介绍、传播和教学也相对滞后,凸显出社会网络分析领域专门人才的不足和对最新技术的掌握乏力。社会学论文同时,社会网络分析研究也急待在网络数据 收集与分析方法、数学模型构造和应用方法等方面,出现理论性和工具性的研究成果,以提高国内社会网络分析的整体学术应用

8、水平。 3. 深层研究不足。缺少针对本土环境的社会网络结构的命题研究。既有的一些本土研究多是直接借用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换到国内环境中进行检验,而真正以中国转型社会为背景提出的各种社会网络假设和命题,以至有分量的理论建树还告阙如。缺少对社会网络深层结构的分析,既有的分析应用多是对网络结构浅层指标分析,如规模、密度等,而对网络结构中的深层结构,如各种结构间的参数估计、复杂的模型构建和检验等,还未触及。 三、社会网络分析推进社会学研究理论和技术转向 正如我们在本文第一部分对社会网络分析发展脉络的总结中看到的,一种理论范式都是在汲取其他理论的核心思维并融合了自身独有的社会学想象力后,形成了具有自己特

9、色的理论分析系统。任何理论的构建,都是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面向特定的社会经验事实素材完成的,这一过程中又附上了研究者所处时代的知识基础、自身的研究志趣和角度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因而“他们的设问亦有不同的侧重点和表达方式” 4 。从涂尔干的“实证”到韦伯的“理解”,从齐美尔的“形式”到米德的“互动”,以至于从传统 社会学理论到后现代社会学理论,不论其间的跨度多大、对立多尖锐,他们各自的构成也没有脱离上述规律和因素的影响。 社会学研究理论范式的演进发展,本身就蕴涵了富有规律性的“转向”过程,这在本文第一、第二部分对社会网络分析衍生和国内研究发展的回顾中也有所体现了。在社会学研究中,这种转向进程是伴随

10、理论和方法研究发展始终的,首先转向是历史性的,今天社会学研究是站在历史上研究范式更替的结果中,因而转向思维不是隔绝历史,相反是发现找回历史的过程;其次,转向是动态的,转向思维既是社会学研究进步的动因又是范式更替的过程,转向思维的停滞必然引起社会学研究思路的匮乏;第三,转向思维最终是面向研究使命的,是与未来相关的,因而它是与社会理论的批判和重构统一的。 对于社会学研究来说,研究转向在这样四个维度上进行着:思维或者说研究视域的维度代表着当代思维、研究视域转向特点的是对传统社会学研究主客分立的消解,以“多元视角代替一元视角以及与整体化研究的对立”5 等;理论构建的知识基础维度代表着当代社会理论知识基

11、础的无疑是所谓后现代学术理论,它们包括:“现象学”、“常人方法论”、“语言学”等等:研究方法的维度代表这一维度上转向的是定性与定量方法的分化和结合,两者各自在其方向上发展出更具解释力的研究模式,实证与理解的在分立中又包含了融合;学科对话、交互与融合的维度代表着学科交互上转向的是社会学研究与数学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深度交流,突出表现在具有自然科学背景的学者转向到社会研究上来。 从这四个维度的核心内容来看,前两个属于理论范畴,后两个属于方法、技术范畴。纵观社会学研究的发展史,理论的突破必然带来方法的革新,反之亦然。如果一方有不足不能适应另一方的发展,那也最终会在整个学科中反映出来。因而,某一领域社会

12、学研究的转向过程,必然是理论转向与技术转向同步的过程,这种同步能够在社会学研究的理论与技术相互启发和验证中显现出来,理论转向与技术转向的同步将能够实现各自发展成果的共享以此推动整个社会学研究的进步。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兴起,通信技术手段的革命性进步导致了人类社会生活方式、交往沟通方式、社会规范的制定和执行方式以及社会结构的构成方式等多个层面上的形态变革。这些变革最终体现在个体、群体间的日常生活关系中,一方面是部分传统关系和关系构成形式的崩解,另一方面,是新型关系的建构。这种建构的基础是个体间“联系”的更趋紧密,个体在获得前所未有的独立性的同时,也置身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最复杂的社会l联系中。尽管在

13、关系的实质是“结构”还是一种“实体”的认识上还存在着争论,但其的影响力以及关系背后的结构必然被纳入社会学研究的视野。于是,在这一情形下,“自由与秩序”的经典社会学设问被替换为“主体性和结构性”的问题,从而引发了社会学研究本身在全新时代的再思考。研究人、研究人际关系本来就是社会学不可回避的主题,在这所谓“后现代”或“后后现代”的社会环境中,社会学仍然必须担负其学科的历史使命面向经验事实、进行实证的研究,但这种研究所需的具有强大解释力的理论支持和工具支持又在哪里? 去传统社会学理论脉系和方法框架中去寻找难以获得有效的答案。传统社会学研究的思维方式是主客分立的二元思维,在它的研究视域中,对关系的解读

14、是从被物化了的个体或群体出发的,这种纯静态客观化的视域,把行动者的能动性排除在外,难以对复杂关系里主体行动形成有效理解;当代社会经验事实的变革,还直接导致了人类知识结构的变化,传统知识基础中并未提供理解当代社会的文本和启迪,实证主义哲学、生物进化论、普通物理学的主流话语权已经让位于现象学、语言学、数学计算机等学科话语;传统社会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是在高级统计学领域不断深化的,在这里个体和群体,甚至社区、国家都被以“变量”的形式呈现出来,对属性的分析是这种技术的核心。尽管统计学在弥补不足上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发展出越来越多的复杂统计模型,如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Mode

15、l) 、多层线性模型(Hierarchical linearModel)等,但技术上的精致并不消能解释上的空洞。 社会学研究不能在站在传统的禁锢中,当传统社会学研究不能给予研究者在所处环境中所需的理论和技术支撑的时候,转向在我们前面提出的四个维度上已经启动了。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学研究视域需要超越二元对立论,并非彻底否定它,而是转向在人际交往构成的主体关系中追求所存在的客观性。这一转向要求研究者首先从人与人的交往联系中发现社会生活的客观性,在人与人的主观关系里,对社会生活进行分析、概括和阐释。社会学研究应用价值也体现在它能够转向更有解释力的范式上,将关系至于社会学研究的首要位置,恰当的消解了二

16、元思维的困顿和不足。 在所有已经浮现的理论与技术转向中,社会网络分析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支。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已经将社会学研究转向动力和环境已经明确了,但仅具备动力和环境,并非就能促成转向的真正实现,社会学研究转向还必然具备转向所需的能力。 社会网络分析是具有这种转向能力的,因为: 社会网络分析具有网络化的结构思维。将社会结构不论是行动者间关系构建出来的,或是外在于行动者实在的结构视作网络,认为世界是由网络而非群体构成的,这就超越了从群体或个体出发的简单结构论,能够解释复杂联系中的社会行动和过程。“用对行动的结构限制分析人类行为的结构性决定因素” 6 适应了对多元的关系构成描述的要求。网络化的

17、结构思维,搭建起了分析结构的宏观视角和微观操作之间的联系。 社会网络分析具有与属性、类别分析不同的关系分析思维。社会网络分析强调在人和人的互动关系中理解行动的原因和意义,它关注的焦点是单位之间的关系,而不是试图将单位还原为其内在属性和本质特征的范畴,而类别分析以个体或群体的属性阶级地位、教育程度、性别等解释其行动,将分析单位孤立起来,隔绝了社会行动者之间广泛存在的各种联系,忽略了人们在日常行为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内容建立和经营“关系”。社会网络分析并不否定类别和属性的意义,网络中的行动者也是可以分类的。只是认为行动者的类属反映了其所在的结构关系,因为关系建立之后,他就为网络成员提供了直接或间接接近

18、其他人或其它资源的机会,连接资源的差异造成行动者类别分层。 不仅如此,社会网络分析还发展出一套与传统社会学研究大为不同的方法,作为对其理论的有效表达。社会网络分析技术有别于传统的社会学研究技术,它更加依赖于数学、几何学与图论,而非传统的统计分析。因而在抽样、数据资料收集、问卷的内容结构、资料的整理、数据的分析等各研究实践的每个环节上,都不同于普通“调查统计”的要求。最终的分析结果,也由传统社会学研究习惯的因果分析转到复杂的网络模型的建构和分析上。 社会网络分析还远非一个已经完善了的理论和方法,在对待一些关键问题的认识上争论和对立依然存在,社会学研究在社会网络分析这一支上具备了转向的能力与路径,

19、但进程不会是没有波折的。 国内社会学研究处在高速变革的复杂社会环境中,更有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使得“现代”与“后现代”在社会学研究的思维中交织并存。从与社会网络密切相关的社会资源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组织理论等众多分支那里,中国社会学的本土研究汲取了不同侧面的解释力。社会网络分析的兴起,为研究者们重塑了后现代环境中的结构视角,促使我们从传统的概念化的结构理论转向形式化、操作化的新结构观,同时促使我们由个体和群体的属性相关分析转到一种个体间和群体间的关系的分析上,从这一角度上讲,社会网络分析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当代国内社会学社会学论文研究正在从多方面实践着传统理论到现代理论、传统方法到现代方法的

20、转向,其中包括了:语言学、解释主义和建构主义等流派的兴起和发展。从理论和方法上,现代社会学研究转向社会网络分析倡导的领域,是社会学研究在思维方式、社会现实、知识积累以及方法应用上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刘军. 社会网络分析导论M .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158. 2 罗家德. 社会网分析讲义M .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134. 3 李林艳. 社会空间的另一种想象社会网络分析的结构视野 J . 社会学研究, 2004 (3). 4 郑杭生,杨敏. 社会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与拓展简析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学理论研究中的意义 J . 社会学研究, 2004 (

21、2). 5 刘少杰. 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 .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8. 6. 6 Wellman B. ed. Social Structures: A Network Approach M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31 - 37. 本文由无忧论文网(会计)发表中心独家提供资源,如有雷同,纯属盗版。欢迎各位光临获取更多有用资料。无忧论文网:英语论文网:http:/www.51lunwen.org教育论文网:医学论文网第一论文网英国论文网http:/www.ukthesis.org留学作业网http:/www

22、.ukassignment.org留学论文网留学生论文网留学论文公司http:/www.ukessay.org上海论文网:http:/www.shlunwen.org会计论文发表网http:/www.ukessay.org核心论文发表网:http:/www.51fabiao.org古玩网http:/www.china-中国元素网http:/www.china-蜂朝网蜂朝商务网蜂朝百科蜂朝教育导航代写论文价格:代写硕士论文价格:无忧公文网:毕业论文网:收集一些比较经典的论文发表网站与教育资料网供大家多多交流哦。无忧论文网QQ:357500023 发表:15221741752 QQ:8691563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