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论文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论文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及其当代意义张兴茂【内容提要】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历史地再现了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历史轨迹,完整地展现了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思考及其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不朽贡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真学习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对于学习和研究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科学认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规律,廓清国内外学术界在若干理论热点与难点问题认识上的迷雾,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列宁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作者张兴茂(1963-),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
2、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开封475004)。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以下简称论社会主义)收入了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的相关著作35篇、相关重要论述51条。这些著述按照编年体例进行编辑,再现了列宁对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历史轨迹,完整地展现了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思考。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经济文化落后的资本主义俄国取得了成功,这与马恩的设想有很大不同。俄国为什么先于西欧北美主要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革命胜利后又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为了正确回答这些新的重大课题,列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将马恩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作
3、为努力实现的理想;另一方面,他又立足俄国的现实国情,致力于探索适合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道路。这一艰辛探索的成果铸就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不朽的里程碑:一是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一国首先胜利论”,并以这一理论为指导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二是在总结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建设社会主义的构想和基本思路,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一、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从论社会主义来看,列宁的“社会主义”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内涵:第一,共产主义的同义语。十月革命以前,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主要来自马恩的经典论述,对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未加区分,常作为同义语使用。第二
4、,社会主义革命。作为共产主义同义语的社会主义概念,在不同的场合往往有着侧重点不同的具体内涵,有时指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有时指未来社会的社会形态,有时指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即社会主义革命。列宁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中提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时,运用的“社会主义”概念就是指社会主义革命。第三,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在国家与革命一文中,列宁在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社会分为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基础上,将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明确区分开来,并把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第四,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政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 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中强调:“为了作好向
5、共产主义过渡的准备(通过多年的工作来准备),需要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些过渡阶段。”通常认为,十月革命后、至少自国家与革命发表后,列宁使用的社会主义概念就一直延续了国家与革命中赋予的具体内涵,即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实际情况并不尽然。这句话中的“社会主义”,就不是指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或社会主义社会,而是指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政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第五,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具体形式和步骤。列宁在论合作社中提出:“由于我们国家制度的特点,合作社在我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在我国的条件下合作社往往是同社会主义完全一致的。”“对我们来说,合作社的发展也就等于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
6、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如果不是单单局限于论合作社里的这句话,而是将其与论“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阶级性、论粮食税等文章结合起来,以列宁在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如何引导农民在经济文化落后条件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转变过程为语境,就不难理解“社会主义”在这里指的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具体形式和步骤,具体指合作社。因为,在当时的列宁看来,在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合作社的性质就从与国家资本主义相提并论的过渡形式转变为比国家资本主义更高的过渡形式,也就是从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组织形式转变为“与社会主义企业”没有区别的经济组织形式。所谓“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是
7、指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具体形式和步骤的改变,即合作社从过去被看作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前阶”改变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本身。 如果我们不对列宁经典著作中的这些社会主义概念的不同内涵加以科学厘清,而是想当然地按照某种固定模式抑或语言习惯进行解读,就很可能偏离列宁所要表达的真正意旨,甚至导致南辕北辙的后果。 论社会主义涉及社会主义事业的方方面面,全面反映了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及其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不朽贡献。 1对社会主义革命学说的重大发展:“一国首先胜利论”被概括为列宁对社会主义革命学说做出重大发展的“一国首先胜利论”,是20世纪20年代由联共(布)和斯大林提出并论证的。“一国首先胜利论”的基本内容集中反
8、映在列宁以下两段著名论述中:1915年8月,列宁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中指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1916年8月,列宁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一文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然而,由于列宁写作论欧洲联邦口号的任务是论述自己对建立欧洲联邦的看法,写作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的任务是阐
9、明自己对主张废除武装和反对任何战争的观点的看法,主题都不是探讨“一国首先胜利论”,因此上述两段论述并没有得以进一步展开,再加上对其中的“少数(国家)”、“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等关键词缺乏必要的解释与说明,给解读上述两段著名论述从而“一国首先胜利论”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 时至今日,仍不断出现对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客观必然性的怀疑论调。 正确领会列宁“一国首先胜利论”的基本内容与精神实质必须立足于文本,但又决不能拘泥于文本的字面意义。因为,列宁的“一国首先胜利论”由马恩的社会主义革命“多国同时胜利论”转变而来,没有对马恩“多国同时胜利论”文本与列宁“一国首先胜利论”文本的比较分析以及
10、对列宁社会主义革命思想演变过程的深入探究,就不能准确理解列宁“一国首先胜利论”文本中的若干关键词的真正含义、基本内容、精神实质及其重大意义。 (1)“一国首先胜利论”与“多国同时胜利论”的立论依据不同。在社会主义革命问题上,马恩的观点是:“共产主义革命将不是仅仅一个国家的革命,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的革命”。其立论依据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世界范围内的扩张,使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成为国际现象,无产阶级只有联合起来,在资本主义国家或至少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爆发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取得胜利。“多国同时胜利论”强调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革命爆发
11、的物质基础。列宁“一国首先胜利论”的立论依据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绝对规律。列宁所处的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各个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表现得非常突出,这一规律必然导致帝国主义大战,而帝国主义体系的薄弱环节则为获得社会主义革命的首先胜利提供了机会。与“多国同时胜利论”特别强调经济因素相比,“一国首先胜利论”则同时强调政治因素,即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在解释社会主义革命“一国首先胜利”发生机制中的决定性作用。 (2)“一国首先胜利论”与“多国同时胜利论”的“少数国家”的范围不同。从文本看,“多国同时胜利论”中首先获得社会主义革命的“少数国家”的范围是明确的。而“一国首先胜利论
12、”中的“少数国家”之所指却存有争论,焦点是落后的资本主义俄国是否包括在内?持肯定观点的人更多地从十月革命实践的角度进行分析;持否定观点者则着力在对列宁上述两段著名论述的解读。笔者认为,如果拘泥于两者中的任何一个分析角度,都有可能失之偏颇。应该主要以列宁在实践中对社会主义革命认识的转变过程为基础,结合文本中的“少数国家”范围进行综合探析。尽管“一国首先胜利论”在文本上没有明确“少数国家”的范围,但综合列宁与马恩在社会主义革命问题上观点一致时的著作,并不难找到答案。譬如,列宁1916年8月曾指出:“社会变革不可能是所有国家的无产者的统一行动只有西欧和北美各先进国家才已成熟到可以实现社会主义的地步”
13、,俄国是资本主义国家中最落后的国家,不可能直接发生社会主义革命。显然,如果局限于上述论述,那么“少数国家”的范围肯定不包括俄国。然而,“一国首先胜利论”的内容并不仅限于此。从列宁根据俄国实践在社会主义革命问题上的认识变化看,“一国首先胜利论”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与发展。 导致列宁的认识发生转变的是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形势的变化。二月革命胜利后,执政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不能解决和平问题、农民土地问题和面包问题,广大人民群众忍无可忍,促使俄国首先爆发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成熟。列宁分析当时的形势认为,帝国主义战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这不仅因为战争带来的灾难促成了无产阶级起义,而且因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
14、义最充分的物质准备。在这种形势下,列宁重新审视社会主义革命所需具备的条件,并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经济前提做了分析。他认为尽管俄国不是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但也不是还没有资本主义的国家,而是帝国主义阵营的落后国家。它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物质前提。而且,在革命的客观条件上,列宁更为注重上述的“政治危机”而不是“经济因素”;在革命的主观条件上,他强调无产阶级的“革命群众行动”,由此促使他产生了俄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首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显然,列宁对帝国主义阵营中落后的俄国可能首先发生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是根据新的实践对其先前的“一国首先胜利论”的
15、修正与补充。综合来看,“一国首先胜利论”的“少数国家”,既包括西欧北美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包括以俄国为代表的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革命主客观条件成熟、资本主义具有一定程度发展的落后国家。3 (3)“一国首先胜利论”是坚持“多国同时胜利论”基础上的发展与创新。“一国首先胜利论”与“多国同时胜利论”的另一个重大差别,是社会主义革命发生的历史顺序不同。马恩设想,社会主义革命将在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爆发并取得胜利,然后带动东欧和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只有在东欧和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支持下,才能保证西欧北美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最终胜利。列宁则依据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
16、平衡规律,紧扣俄国革命形势的脉搏,提出了帝国主义阵营中落后的俄国将首先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并获得胜利的思想。 这一思想并不是对“多国同时胜利论”的简单否定。列宁的解释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而且,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的一个时期内一直坚持认为,社会主义不可能在一国最终取得胜利,“从全世界历史范围来看,如果我国革命始终孤立无援,如果其他国家不发生革命运动,那么毫无疑问,我国革命的最后胜利是没有希望的”,因而寄希望于爆发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特别是西欧社会主义革命。 只是由于列宁乐观期待的西欧社会主义革命没有迅速到来,他才
17、不得不开始思考社会主义革命首先胜利的俄国如何学会与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共处的战略与策略问题。 2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从“直接”到“迂回”以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决定停止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改行新经济政策为标志,列宁关于俄国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践,实现了从“直接过渡”到“迂回过渡”的重大转变,形成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理论成果。 (1)列宁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思想及实践。列宁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思想主要体现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和论“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阶级性等著作中,核心内容是对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全民的计算与监督。在列宁看来,借助国家资本主义的计算和监督机关,对
18、全国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全面的计算和监督,可以使国家尽可能多地掌握产品和产品的分配,通过工农业、城乡之间的实物交换,限制直至消灭市场,保证在全国范围建立一个生产消费公社网完全的产品交换制度,从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应该说,列宁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这一初步计划是审慎的。然而,从1918年春开始的帝国主义武装干涉与国内反革命叛乱,迫使苏维埃政权采取了较初步计划严厉得多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为抵抗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赢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列宁分析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不是而且也不能是一项
19、适应无产阶级经济任务的政策。”他坦然承认“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必须采取另一种途径过渡到社会主义。 (2)列宁向社会主义“迂回过渡”的思想及实践。在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中,列宁从理论上分析了向社会主义“迂回”过渡的意义。他认为,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存在有历史形成的农业雇佣工人阶级,而只有在这个阶级相当成熟的国家里,才能够实现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而“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决定停止实行“战时共产主义”,积极探索向社会主义“迂回”过渡的新经济政策。贯穿于这一探索过程有两条主线。
20、第一,从直接过渡退却到国家资本主义、再退却到由国家调节商业和货币流通。1921年春,列宁提出从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退却到国家资本主义,明确把国家资本主义作为从小生产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的教训时,列宁进一步认识到,农民占大多数的俄国国情,决定了在根本改造小农之前必须给农民一定的流转自由,使他们获得同他们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刺激和动力。列宁指出:“粮食税,是从极度贫困、经济破坏和战争迫使我们所实行的特殊的战时共产主义向正常的社会主义的产品交换过渡的一种形式。而正常的社会主义的产品交换,又是从带有小农占人口多数所造成的种种特点的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一种形式。”因此,改行新经济
21、政策是从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开始的。不过,列宁同时也认识到,既然粮食税意味着可以自由出卖剩下的(纳税以后的)余粮,贸易就等于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将是不可避免的。不过,在苏维埃掌握政权的情况下,利用资本主义并不可怕,私人资本主义可以成为社会主义的帮手,关键在于找出正确的方法把资本主义纳入到国家资本主义轨道。他论证了将私人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的四种具体形式:租让制、合作制、代购代销制和租赁制。为了学会振兴农业、工业和发展农业与工业间流转的各种方法,列宁号召要向资产阶级专家学习,向商人、向办合作社的小资本家、向资本家学习。然而,由于当时的国家资本主义给予资
22、本主义活动的范围是相当狭小的,合作社是实行商品交换的主要机构,事实上所谓的交换并没有把国家资本主义同商品和货币流通联系起来,货币的流通范围和商品的自由买卖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合作社内所进行的工农业产品直接的物物交换实际上是不等价的,农民吃亏。到1921年秋,粮食税政策的局限性便以苏维埃俄国发生严重粮食收购危机的形式暴露出来。列宁勇于承认政策的失败,并敏锐地指出:“我们应当认识到,我们还退得不够,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由国家资本主义退却到由国家调节商业和货币流通,使此前的国家资本主义所没有建立起来的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相结合的“点”终于被找到了。 第二,合作
23、社的国家资本主义性质转变到“社会主义”性质。在论合作社的篇尾,列宁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结论:“现在我们有理由说,对我们来说,合作社的发展也就等于(只有上述一点小小的例外)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列宁之所以得出“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的结论,缘起于新经济政策期间他对合作社性质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十月革命胜利至改行新经济政策之前,列宁从社会主义必须加强计算和监督的角度,强调过发展消费合作社甚至生产消费合作社网在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中的重要性。改行新经济政策时,列宁在论粮食税中认为:“在苏维埃政权下,合作制资本主义和私人资本主义不同,是国
24、家资本主义的一个变种”,是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种形式。但它与国家资本主义的另一种形式租让不同,租让的基础是大工业,合作社的基础则是手工的,部分甚至是宗法式的小生产。“由小业主合作社向社会主义过渡,则是由小生产向大生产过渡,就是说,是比较复杂的过渡,但是它一旦获得成功,却能包括比较广大的居民群众,却能把根深蒂固的旧的关系,社会主义以前的,甚至资本主义以前的即最顽固地反抗一切革新的那些关系彻底铲除。”因而,合作社能够把农民自由出售余粮必然产生的资本主义纳入合作制资本主义的轨道。在论合作社一文,列宁对合作社的性质做了进一步分析。他说:“从实质上讲,在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条件下,使俄国居民充分广泛而深入地合作
25、化,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一切,因为现在我们发现了私人利益即私人买卖的利益与国家对这种利益的检查监督相结合的合适程度,发现了私人利益服从共同利益的合适程度”,虽然“这还不是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但这已是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需而且足够的一切。”他通过比较分析合作企业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性质,认为“在我国现存制度下,合作企业与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不同,合作企业是集体企业,但与社会主义企业没有区别,如果它占用的土地和使用的生产资料是属于国家即属于工人阶级的。”他的结论就是“如果把租让单独划开,那么在我国的条件下合作社往往是同社会主义完全一致的。”显然,与写作论粮食税时相比,列宁这时对合作社的看法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26、他不再把它看作国家资本主义性质,而是把它看作“社会主义”的性质了。当然,这里的“社会主义”还不是社会形态意义上的概念。因为,论合作社仍是在解决新经济同农民经济如何结合的问题,列宁这里强调的是合作社作为“使农民感到简便易行和容易接受的方法过渡到新制度方面”的重大意义,合作社的“社会主义”性质指的是向社会主义制度过渡的具体形式和步骤,还不是作为新社会制度的社会主义本身。因为合作社“还不是建成社会主义社会”,而只是“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需而且足够的”过渡环节。在列宁看来,在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合作社的性质就由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比国家资本主义更高级的过渡形式,即从向社会主义过渡
27、的“前阶”转变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本身。 3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进行全盘的改革1923年1月2日到3月2日,列宁口授的日记摘录、论合作社、论我国革命、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和宁肯少些,但要好些等五篇被称为列宁“政治遗嘱”的文章,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在列宁看来,社会主义建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最终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对于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来说,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以经济建设为核心,坚决进行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文化革命在内的互相配套相互促进的全面改革。 (1)改革国家机关。苏维埃国家机关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应该是先进的
28、政治制度的体现。但由于它是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不可避免地保留有根源于旧式机关的缺点,必须进行改革。改革的目标和意义就是要使国家机关不断增进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胜任繁重的社会主义建设任务。对于如何改革国家机关,列宁不仅提出了“宁肯少些,但要好些”的原则,而且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明确党政职权划分,精简国家机构,缩减工作人员数量,克服官僚主义,切实改进作风,提高国家机关的工作效率;严格选拔人才,通过长期的培养使他们学会工作方法和胜任工作任务,加强对他们的工作是否符合现代科学水平的考核,设法使国家机关能够把具有多种素质和不同优点的各种类型的人员结合起来;应当使国家机关厉行节约,把遗留
29、在国家机关中的一切浪费现象铲除干净;加强对领导机关的纪律检查和监督;向英国、德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先进的管理科学;等等。 (2)进行文化革命。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导致俄国存在着先进的政治制度与落后的经济文化之间的独特矛盾。在列宁看来,把一个大多数居民都是文盲的国家变成一个人人识字的文化发达国家,不是一般的文化建设任务,而是一场深刻的“文化革命”。他强调,“没有一场文化革命,要完全合作化是不可能的”;相反,“只要实现了这个文化革命,我们的国家就能成为完全社会主义的国家了。”然而,对于俄国来说,无论是在纯粹的文化建设方面,还是在文化建设的物质支持方面,基础都是相当薄弱的,进行文
30、化革命是一项异常艰难的任务。列宁提出必须高度重视国民教育工作,努力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一方面,要把其他部门缩减出来的经费转给教育部门,使国家预算首先满足初级国民教育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达到资产阶级社会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的高度。此外,还要加强城乡文化联系工作,使城市在农村的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思想的若干关键问题对于列宁的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历来有着不同的看法。现选取若干热点与难点问题进行剖析,以使我们更为全面、客观和准确地理解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与历史地位。 1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经济文化落后
31、的俄国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这是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探索的重大问题。一种观点认为,列宁晚年实现了从俄国不能单独建成社会主义到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思想转变;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不是一国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因而他并没有俄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思想。后种观点之所以存在,无非有理论与现实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理论上的原因。此种观点死死抱着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具有完备的客观经济前提的成见不放,断言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众所周知,俄国是个介于发达资本主义和前资本主义的国家,俄国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走向社会主义道路,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特殊历史条件下,不失时机地用革命手段取得其政治前
32、提的。的确,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一定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但俄国由于其自身的历史条件,完全可以先取得革命的胜利,再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提高生产力和文化水平,进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列宁指出:“既然建立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虽然谁也说不出这个一定的文化水平究竟是什么样的,因为这在各个西欧国家都是不同的),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列宁不仅从理论上回答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可能性问题,而且进一步就如何将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即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入探索。列宁依据俄国实际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33、的角度,果断地实现了从“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创造性地提出了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在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崭新构想;形成了适合俄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列宁的这些思想为苏联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对其他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也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其二,现实的原因。苏东剧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暂时处于低潮。在探讨苏东剧变的原因时,有论者将其归因为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条件的不成熟,怀疑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成社会主义的可能性。诚然,与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肯定要面临更多的困难与问题,但由此断言经济文化落后国家不能建成社会主义,显然是缺乏充分理由的。与苏东国家相比,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起点更低,然而社会主义中国不仅经受住了考验,而且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中国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机勃勃。这在一定意义上证明了在经济文化落后基础上完全有可能建设基础稳固的、前途光明的社会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暂时低潮,反映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但决不能因此而怀疑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然性。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