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延安时期知识分子群体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探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延安时期知识分子群体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探析.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试论延安时期知识分子群体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探析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论文摘要延安时期知识分子群体在理论研究过程中发挥着当时领袖人物群体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该文主要探讨当时知识分子致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过程,分析延安知识分子群体基本概况,正确认识该群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贡献及产生影响等,对当今我们正确对待知识分子仍有重要借鉴意义。论文关键词延安时期;知识分子群体;中国化深人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前提,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途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有领袖人物群体和知识分子群体“两大创作主体”,当前学界对该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作主体的研究呈现“
2、重领袖人物群体、轻知识分子群体”特点。关于延安时期领袖人物群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探索与贡献,学术界已有较充分的研究,而关于该时期知识分子群体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宣传,学术界的研究则较为薄弱。该文试图系统梳理延安时期知识分子群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探索与贡献,相信对当今正确对待知识分子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仍有重要借鉴意义。一、延安时期知识分子群体概况分析延安知识分子群体是指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延安为中心形成的、在思想上接受与诠释中国共产党革命意识形态为特征的知识分子的集合体。自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开始,来自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奔赴延安。“1938年夏秋之间奔向延安的有志之士可以说是摩
3、肩接踵,络绎不绝的。每天都有百八十人到达延安”,抗战后到延安的知识分子总共四万余人,就程度而言,“初中以上71(其中高中以上19,高中2l,初中31),初中以下约30”,延安知识分子群体基本形成。(一)延安知识分子群体的成因首先,抗战救国使命感的必然抉择是延安知识分子群体形成的直接因素。在当时空前严重的危机下,知识分子把振兴民族的希望寄托于共产党身上,延安便成为有志于抗日救亡知识分子所向往的地方。“我是反对国民党不抗战,对人民实行高压政策才放弃学业来投奔共产党的,他们应该相信绝大多数知识青年来延安都是这样的动机”。其次,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政策的调整是延安知识分子群体形成的内在动因。为扩充队伍组
4、织抗日,党中央把吸引、组织知识分子到延安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时任中组部部长的陈云呼吁,“谁抢到了知识分子,谁就抢到了天下”。中央制定知识分子政策,对知识分子的使用、生活待遇等作了具体规定。如在当时物资供应紧张情况下,“著名学者何干之到达延安后,中共中央给予何干之很高的待遇:每月20元津贴费,还派给他一名警卫员”。第三,对、自由、平等新生活的追求是延安知识分子群体形成的现实因素。当时延安是平等自由民主的“乐园”,“在中国共产党治理下,延安成为一个在、军事和社会生活方面充满革命色彩的相对独立的世界。”政治上,延安是“民主中国的模型”,特别是“中共领袖之间那土生土长的民主,和重庆是一个惊人的对比”。经
5、济上,实行以平均主义为特征的军事供给制生活。社会生活上,革新社会旧俗,主张男女平等。这些都让全国各地追求平等自由民主的知识分子热血沸腾,纷纷冲破家庭束缚奔赴延安寻求新生活。(二)延安知识分子群体的基本特征第一,凝聚各界大批专家学者。当时一大批家、家、学家、家、作家、家等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活跃在艺术界、理论界、学术界等领域。例如,在学术界,哲学家有艾思奇、何思敬、何干之、张如心等,经济学家有王学文、王思华等,历史学家有范文澜、吕振羽等。在文学艺术界,延安汇集了几百位国内一流的文学艺术家,诗人有何其芳、艾青、柯仲平等,作家有吴伯箫、周立波、刘白羽、沙汀等,他们为延安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第二,实现
6、与工农群众的结合。知识分子只有依靠广大工农群众,才能在抗战中发挥先锋作用。“没有工农这个主力军,单靠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这支军队,要达到反帝反封建的胜利,是做不到的。所以全国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一定要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和他们变成一体,才能形成一支强有力的军队。”党中央号召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结合,做到知识分子工农群众化,最终从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第三,思想上达成鲜明的共识。近代以来,广大知识分子为探求民族发展道路,曾提出与实践过各种主义和主张,但均以失败告终。延安时期,知识分子在共产党人的影响下,形成了新的文风,改变了过去“言必称希腊”的教条主义,在思想上达成鲜明共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统一思想,认为只有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才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第四,阶级属性实现彻底改变。为了抗日救亡事业,在共产党的和帮助下,知识分子肃清自身小资产阶级思想意识,实现了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到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彻底转变。通过延安整风完成了在思想意识、精神气质、价值取向和阶级归属上的群体转型,最终实现了从“旧我”到“新我”的蜕变。如有许多人人党,“抗大第四期共有知识分子学员4655人,入学时仅有党员530人,仅占11,但到毕业时党员增加到3304人,占知识分子总数量的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