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薄伽梵歌》的伦理道德观解析.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925955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薄伽梵歌》的伦理道德观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论文《薄伽梵歌》的伦理道德观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论文《薄伽梵歌》的伦理道德观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论文《薄伽梵歌》的伦理道德观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论文《薄伽梵歌》的伦理道德观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文《薄伽梵歌》的伦理道德观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薄伽梵歌》的伦理道德观解析.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文薄伽梵歌的伦理道德观解析论文薄伽梵歌的伦理道德观解析内容提要薄伽梵歌是印度最著名的经典,它不但是宗教文献,也是印度人从古至今的精神依靠和生活指南,被现代印度人尊为他们的“圣经”,几千年以来一直流传不断。薄伽梵歌包含着复杂的印度古代正统派的哲学思想,它还具有丰富的伦理道德的说教,是人们社会生活的规范,也是宗教修行的典范。本文根据薄伽梵歌一书,将其伦理道德思想理论做出了整理和归纳,充分挖掘其合理的成分,分析它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作用。由此使我们了解到同属东方文明古国的印度其伦理道德观是如何形成的,它又是怎样影响其社会发展进程的。关键词薄伽梵歌伦理道德种姓制修行(中图分类号B351文献标识码

2、A文章编号0447-662X(2012)02-0017-06薄伽梵歌是印度大史诗摩诃婆罗多中的第6篇(毗湿摩篇)。在印度无数的哲学、文学经典著作中,薄伽梵歌是最受印度教徒们喜爱和敬仰的福音。薄伽梵歌产生在古代印度列国纷争的时代背景下,它所反映的思想是印度王族阶层在正义、怜悯与权力、利益之间所呈现的世界观和道德伦理观。摩诃婆罗多全书共分18篇,它是毗湿摩篇的第23章到40章的18段偈颂,共有700个诗偈。其叙述的是古代印度建国之开祖婆罗多族两支后裔俱卢族和般度族为争夺王位继承权而展开的斗争。薄伽梵歌讲述的是在两族军队对垒准备开战之际,由于阿周那对战争的合法性产生了怀疑,他感到这种同族相残、破坏种

3、族法和宗教法的战争带来的只会是灾难和罪孽,于是他准备放弃战争,坐以待毙。这时,作为大神毗湿奴化身的克里希那(又称黑天)出现了,他与阿周那进行对话,消除了阿周那的种种疑虑。薄伽梵歌为印度教中一派的信徒所遵崇,其大神毗湿奴被信奉为“薄伽梵”,而信奉这一派的信徒就被称作“薄伽梵派”。该派的信徒们一直坚持延续从前的宗教信仰实践,同时又强化对神的更深层次的虔信;采用数论一瑜伽哲学的思想来丰富自身的思想背景,对本派的体系进行整理从而使其势力得到扩张。而当时的婆罗门祭司为了扩张势力认为有机可乘,于是把手伸向了这一当时的新兴教派。首先对该派实行怀柔政策,也认可薄伽梵与吠陀的太阳神毗湿奴的同一性,当然薄伽梵派也

4、不放弃他们能够成为正统派的机会,于是在确认毗湿奴神作为最高神的位置的同时,也确立了薄伽梵升格而作为婆罗门教的主神。此后在奥义书中,最高原理的梵是毗湿奴与薄伽梵的一面而具有不即不离的关系。薄伽梵派也完成了他们与婆罗门教的同化。而表现在薄伽梵歌中的思想已经是一种折衷主义的理论,其中克里希那与婆罗门教的最高神成为一致,并且作为哲学的根本原理,成为薄伽梵派信仰的中心。薄伽梵歌在现代印度也被称作是印度人的“圣经”,这主要在于它在宗教道德伦理观上所起的重要作用。对于以解脱为主要目的的宗教而言,其教义立场总会跟道德有关。从薄伽梵歌的教导可以看出,美德是可以在轮回中发挥向上的作用,而恶德则是向下的。所以,为了

5、获得解脱,薄伽梵歌教导人们要遵守自己的职责,要具有种种美德;而最终获得解脱者是超越了一切的善恶而到达了道德的彼岸。一、种姓的职责与义务薄伽梵歌不像佛教那样,它不具有种种的戒律,也不要求每个人要为他人而活着,积极行善,进行哲学冥思而悟得万物的本质都是空。薄伽梵歌强调的是个人对神的虔诚和热爱,与神合一;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个人要实行自己的职责。印度的四种姓都有自身的职责和义务,也应具有本阶级的美德。婆罗门阶级要具有自制、苦行、具有知识和信仰;刹帝利阶级要勇敢、坚韧、布施和权力;吠舍要农耕、牧牛和从事商业;而首陀罗则是要服务于前三种姓。薄伽梵歌一开始就描述到,克里希那虽然作为阿周那的车夫及朋友,

6、但实际上他是神的化身。阿周那是刹帝利王族,他来到俱卢之野的大战场,准备与他的堂兄弟决战一场。因为他们都是亲族,却又面临流血,阿周那就不愿意开战以免伤害自己的亲人。他说,即使在世间乞讨为生,也强似杀害亲族。但是克里希那反对他这一观点,克里希那说,灵魂是不死的,所以他不会杀死任何一个人。一个刹帝利必须要作战,因为这是他的职责和义务所规定的。薄伽梵歌的基本观点认为,尽管慈悲是美德之一,但是它更强调的是人的职责与义务。种姓制度是神所创造的,这是神圣的;而进行正义的战争则是刹帝利王族阶级的职责与义务,如果你违背了自己本阶级的职责和义务,那你就是在犯罪。这种观点在当时的社会是无可争辩的,根据传统的观点,人

7、是不能够反抗神的意志的。所以,阿周那并没有自由也不能违背神的意志。即使是下等种姓阶层,他也应该坚守自己的职责与义务。为自己种姓的职责和义务去死,那也比转去为他人尽义务更重要,因为后一种做法只会对自己有害。因此,阿周那如果坚守他自己作为刹帝利阶层的职责和义务,在战场上跟他的亲族刀兵相见,血溅四野;如胜,他就可以成为一国之王,如败被杀,他也尽到了他的职责义务,可以死后升天。但是,如果他坚持不作战,他则丧失了自己的名誉,并且违背了自身的正法。薄伽梵歌将种姓制度神圣化,认为这种社会阶层的划分是在上古贲典梨俱吠陀中神定的,是亘古不变的。印度教将人生分为四个阶段:梵行期,又称学生期;家庭期;森林期;云游期

8、(比丘)。在每一个阶段都有各人应尽的职责和义务。这些职责和义务构成了种姓阶层的法,相对这些法的还有一般之法,那是来自于摩奴法典。关于两者的关系,可以说,一般之法是基础,而种姓之法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必须要遵守。也即:当一般之法与种姓之法相冲突时,首先服从种姓之法;只有当一般之法不与种姓之法相冲突时,才可以执行一般之法。在薄伽梵歌中克里希那劝说阿周那进行战争,并且指出刹帝利王族的职责就是进行战争,这是他应尽的义务。薄伽梵歌要想阐释的教义是:如果以不执着的心去作出行为的话,那即使行为有所不周也不会影响到行为者。由此可见,任何行为的善与恶都不取决于行为的外在因素,而是决定于行为的内在动机。薄伽梵歌在文

9、中一再表明,要人们放弃正常的义务、职业、职责是没有意义的,而应该使人们不执着于一切行为。于是,在薄伽梵歌第二章中不断讲述如何运用瑜伽来控制人们的感官,如果不能控制住,则会发生问题:“如果思念感官对象,也就会产生执著,从执著产生欲望,从欲望产生愤怒。然后由愤怒产生愚痴,由愚痴而记忆混乱,记忆混乱则智慧毁灭,智慧毁灭则人也毁灭。”因此,薄伽梵歌强调职责义务的遂行,而反对行为的执著。二、平等观平等是薄伽梵歌所讲的美德之一,在书中多次得到强调。业瑜伽肯定平等观。智者认为对牛、象、狗、贱民等等都要平等看待。无论黄金还是石头,喜好还是嫌恶,敌人还是朋友,毁灭还是赞誉,对人而言都没有差别,所以不能因为个人的

10、好恶来决定,还必须要以精神来进行统制以克服欲望和愤怒。要想达到平等,就必须要超越三德;要像旁观者那样,不受三德活动的影响。只有超越了三德,才能与梵合为一体。平等观的理论基础最终归结于梵我观念,它是由博爱主义发展而来的。吠檀多派的梵我观认为,每个人的自我都是一样全等的;万物之中可见自我,自我之中也见万物。因此,由于自我的本质都是一样的,那么,无论是婆罗门也好,还是狗也好,本质都是同一的,都与本来就是平等的梵的本质是一致的。如果把自己与他人同等看待的话,那么你加害他人也就等于加害于你自己。因此吠檀多派的梵我观提倡的就是博爱主义,通过对自己的类推及至对他人的爱,对一切万物的幸福都表示欢喜。持此种“一

11、如观”而敬爱安住于一切之中的神的人,他就是与神生活在一起,也是修习业瑜伽的最上者。在薄伽梵歌中平等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种是内在的层次,就是在个人心灵上的平等,平等看待苦乐、毁誉,保持一种心理上的平静。另一种是外在的层次,即平等地对待他人。无论是好人坏人,敌人朋友,都同等对待;以自我同质同源为理论基础。最后一个层次也是最高的层次,它超越了三德,达到了自我与梵的合一,这也是获得了解脱的最后阶段。薄伽梵歌说:“智者对痛苦和快乐,一视同仁,通向永恒;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人中雄牛啊!这些东西不会引起他们烦闷。”克里希那要求阿周那要认识到苦乐、得失、胜败是同等的,并且要持这种心情去作战;因为如果阿周那能够以这种认识来做的话,他就不会有任何罪过执著于他。接下来克里希那还告诉阿周那:“你的职责就是行动,永远不必考虑结果;不要为结果而行动,也不固执地不行动。摒弃执著,阿周那啊!对于成败,一视同仁;你立足瑜伽,行动吧!瑜伽就是一视同仁。”这里,克里希那告诉阿周那尽职责义务是最重要的,而不是要寻求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