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地区农村牧区的蒙汉通婚研究.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926245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赤峰地区农村牧区的蒙汉通婚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内蒙古赤峰地区农村牧区的蒙汉通婚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内蒙古赤峰地区农村牧区的蒙汉通婚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内蒙古赤峰地区农村牧区的蒙汉通婚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内蒙古赤峰地区农村牧区的蒙汉通婚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蒙古赤峰地区农村牧区的蒙汉通婚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赤峰地区农村牧区的蒙汉通婚研究.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内蒙古赤峰地区农村牧区的蒙汉通婚研究赤峰农村牧区的蒙汉通婚研究是作者于1985年夏所进行的赤峰社会调查的一部份,历经两个半月,访问了41个村于中的2089户居民,取得了丰富的数据资料,同时在实地考察了这些村庄的气候、地貌、生产、消费、居住特点、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情况。户访调查的内容包括经济、社会、人口、民族关系等等方面民族关系的研究集中在语言使用、居住类型、社会交往和民族通婚四个专题。这里简略地介绍一下这一调查有关民族通婚这部分研究在选题、理论构架的形成、调查表的设计、选点、抽样方法、户访、资料分析等过程是如何完成的,以及取得了那些主要成果。 一、选 题赤峰调查的重点之一是了解分析当地蒙汉居民之

2、间关系的现状和影响蒙汉关系的因素。根据国内外关于民族关系的许多文献介绍,民族间通婚的规模和比例是测度一个地区各民族集团整合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指标。美国教授戈登(MiltonMGordon)在他很著名的一本著作中把通婚看作是民族融合七个重要方面之一(文化、社会意识、通婚、民族意识、民族偏见、民族歧视行为的消除、价值观念和权力冲突的消除),许多国外的实际研究也说明,只有当两个民族集团就整体而言达到了相当的和谐与融合,大规模的民族通婚方才成为可能。所以蒙汉通婚情况被选作为研究当地蒙汉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二.理论架构的形成从有关民族关系及民族通婚研究的大量文献当中了解到前人总结的有关民族通婚的一般模式,

3、主要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民族通婚有那些社会、经济、文化、人口因素。除了有关这一专题的文献之外对于蒙汉关系史,赤峰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的民族结构发展史方面的文献也需要加以参考。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粗略的理论框架,用以说明在赤峰这个特定地区,影响蒙汉之间退婚的主要因素来自哪些方面影响蒙汉之间通婚的主要因素来自这几个方面:(1)历史上蒙汉这两个民族之间的关系如何,包括封建王朝(特别是清朝)。民国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在赤峰这一地区蒙汉政权、蒙汉居民之间的关系如何,对当地蒙汉之间的通婚是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有一部分被调查者的婚姻发生在三四十年代,历史因素应当被考虑在内的。(2)蒙族

4、传统的经济活动是畜牧业并以逐水草、游牧为其方式,汉族则以农业为其传统生产活动,两者差异很大,并有可能通过土地资源与水资源的分配问题影响到蒙汉关系。(3)不同的生产方式伴随的是不同的生活方式,定居或是游牧、集中居住或是分散居住,蒙汉分居或是混居,都直接或间接影响蒙汉民族相互接触的机会。(4)赤峰地区的汉族大部分是近五六十年内从南面的河北省迁过来的,蒙汉关系与本地人游民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重合的。(5)蒙汉两民族有各自的语言、文字,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同时也由于生产活动相生活方式的差异,各自的传统文化也很不相同,这一差异及其改变的程度对蒙汉关系的变化是有一定影响的。(6)政府对待各民族的政策(区域自

5、治政策、民族平等的优惠政策、移民政策、教育与优生政策、语言政策等)及其在不同时期的变化直接影响着蒙汉民族之间的关系和蒙汉青年之间的通婚。三、可供检验的因果模型前面分析了影响蒙汉通婚的主要因素,但是,如果我们试图用定量分析方法来检验这些,那么它必须进一步具体化,以构成一个可供检验的因果模型。在这个模型中的因变量是:是否与另一民族成员结婚;自变量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个体特征和群体特征。在这个调查中,群体以自然村为单位体现群体特征的两个自变量是:在本村总户数中本民族所占的百分比、本村户主的平均上学年数。第一个体现了在菜社区当中两个民族相互接触往来的客观可能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变量:“相对规模或相对数量”

6、,第二个体现了整个社区的平均教育水平。其余八个自变量反映了被调查户主的个人特征:年龄、上学年数(教育水平)、职业户口登记类型(牧业劳动者还是农业劳动者)、是否移民(指1949年以后从外公社或更远的地方迁来的在此定居的人)、掌握另一个民族语言的能力、四邻当中另一个民族成员的多少、与另一个民族成员的交友情况。这十个自变量直接反映了理论模型中的四方面因素:经济活动、居民特点、人口迁移和语言文化,同时也间接反映了另外两方面因素。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现行民族政策对两民族之间的社交往来,对相互学习语言、对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对人口迁移的规模、都存在一定的影响。有些反映地区特点的历史情况和具体政策可以通过户访之

7、外的其它途径获得,并帮助我们分析和理解计算结果,并不一定需要包括在这一模型中。对于应用路径分析的因果模型来说,常常还需要提出简明扼要的理论假说提出的主要假说如下:假说1 无论汉族和蒙族,(a)年龄越大,(b)上学年数越多,(c)从事非农牧业劳动(d)外地迁来的移民,他们与另一个民族的成员有较多的社会往来有助于他们选择与另个民族的成员作邻居有助于他们学习另一个民族的语言,因此他们与另一个民族成员结婚的可能性比其他人要大。假说2 无论蒙族或汉族(a)在村中,(b)全村户主平均上学年数越多,他们与另一个民族成员的社交就越多,掌握另一个民族语言的能力就越强,会有更多的机会与另一个民族的成员为邻,与另一

8、个民族的成员结婚的可能性也越大。假说3 在农区的蒙族与汉族为邻,与汉族有较多的社会交往,通晓汉语,并要汉族女子为妻的可能性,高于在牧区的蒙族。在牧区的汉族,与蒙族为邻,与蒙族有较多的社会交往通晓蒙语并娶蒙族女子为妻的可能性,高于在农区的汉族。假说4 无论蒙族或汉族,(a)如有较多的另一民族的邻居,(b)与另一民族有较多的社会交往,(c)能说较流利的另一民族语言有更大的可能性与另一个民族通婚。除了以上四个假说之外也可提出一些次要的假说。这里就不一一列出了。有一点这里需要特别加以说明,有关以上变量的资料是1985年调查时的情况,是一个时间“横断面上的”资料,许多老年户主的婚姻发生在相当长的时间之前

9、。所以用这些资料来解释哪些因素促成或阻碍被调查人与异族结婚是有一定局限性的。不过,由于被调查的人都是已成家立业的成年人,中国农民的职业和居住地相对稳定,有些变量如上学年数、职业、户口类型等情况在当年结婚时与1985年相比变化可能很小,因此,充分利用调查中得到的资料仍然有助于我们了解赤峰地区蒙汉通婚的基本形态。 四、调查问卷的设计理论框架已经转化成了由一组变量来表现的可供检验的模型,现在进一步需要做的是从户访调查中得到有关这些变量的数据,为了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设计调查问卷赤峰调查包括了许多方面的内容,有关民族通婚情况的了解只是其中之一。1985年使用的调查表一共有三种,一种是户表,集中了解被调

10、查户的基本情况:其成员的主要社会、经济、人口特征,调查前一年即1984年)该户的收入情况、住户情况、主要财产。第二种是户主(本地居民)个人表,用来了解户主个人约基本情况:年龄、教育、职业变动、婚姻史、基本配偶情况、生育文、语言能力、社会交往、邻居情况、个人收入情况、个人对居住地的满意程度(分为四个方面)等。第三种也是户主个人表,对象是移民,除了第二种表的内容之外,还加了迁移史、迁出地与迁入地的情况比较等内容。问卷中包括的问题既不能太少,否则满足不了研究的需要,但也不能太多,因为户访时间太长,既容易使对方不耐烦,也延长了调查的时间。另外,在设计问卷时要注意问题排列的前后秩序,使其有一个内在的逻辑

11、联系,使访问者和被访者在整个访问过程中感到思路流畅条理清晰,前后连贯。收入的调查在任何国家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在我国农村如你问一下农民去年全家收入多少,得到的回答往往与实际情况差距甚大。但如果逐项细问他去年收多少麦子、多少玉米、卖了几头猪、各重多少斤、卖了几枫树、卖了几只羊村里是否对他有经济补助等等,农民一般会如实讲出,再从村干部和商业人员那儿了解一下这儿种主要物品的政府及购物价,和市场平均价格,这户农民一年的主要收入就可以大致计算出来了。五、调查地点的选择对于一个局部地点的社会调查而非普查来说,选择调查地点是非常重要的。根据人力、物力和时间我们计划在赤峰地区调查2500户,以提供一个比较可靠

12、的数据基础,使我们的分析结果在赤峰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全部人口当中用分户随机抽样的办法这在理论上能够成立,但在实际中却相当困难。比较简单易行,同时也比较可靠的方法是根据赤峰地区各旗县的地理、经济、民族结构等方面的基本情况,选择几个有典型意义的旗县)。我们把赤峰分为三种地区,选了翁牛特旗(半农半牧区)、喀喇沁旗(农区)、克什克腾旗和巴林右旗(牧区)。选定了旗(县)之后,还需要在这几个旗中选择有代表性的乡(相当于原来的公社一级的基层行政单位,在农区算为乡,在内蒙古牧区称为“苏木”。我们一共选择了五个乡苏木)基本上是一个旗一个,只有翁牛特旗由于其位于赤峰中部是半农半牧区的典型代表,选择了两个苏木

13、。这五个乡仍然相当大,在各个乡中又需要选出有代表性的村民委员会(嘎查,相当原来的大队)共选出了十二个村民委员会(嘎查)。在地、县及统计部门保存着下至村民委员会的许多基本统计资料,例如人均耕地亩数、亩产量、人均牧畜拥有量、教育水平分布情况、出生率、死亡串、迁出迁入率、民族成分比例等,有的还有人均收入,百人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等资料,根据这些资料,我们可以选出在各个方面部居于中等水平的乡和村民委员会,这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保证这些被调查地点的代表性。六.抽样根据调查户籍登记情况,在这十二个村民委员会有居民3201户,稍多于预定的调查户致,所以我们采用了在户籍登记名册(按小队排列)中等距抽样的方法抽出243

14、9户。每四户中调查前三户,第四户不调查。这种抽样的缺点是在同样的调查总户数下,抽样面小一些但优点是调查对象集中,接近于整个村子的普查,可用于各个村于的社区分析和村于之间的比较研究,在调查时跑路少、省时间,对被调查村子的印象也更深一些。在赤峰调查中,我们从3201户中抽了2439户,为全体居民的762,由于户访时户主外出等原因,实际调查户数为2089户,为全体被抽户数的856应该说比例还比较高。七.户访赤峰调查采取的是户访的方式,调查组共有五人,在各村选好抽样名单,然后由调查组成员去被抽到的户中与户主交谈,用调查民口间手写的方式填写调查表。这种方法比发表格下去由当地居民自己填写有明显的优越件。第

15、一,对问题的理解比较淮确,调查员本身对问题的含义是很清楚的,在询问过程中可以随时澄清问题。第二在不少情况下,被调查户由于不理解社会调查是干什么用的,不愿回答有关个人的问题或填表。在户访中,调查员可以耐心解释调查目的,资料的用途,基本上可以说服这些人,如果是用发表格让人们自己填的方式,回收率往往不高第三问卷设计时常不够全面户访过程中调查员有可能发现一些在当初设计问卷时没有考虑到但又十分重要的问题。如果这是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调查员就应当提出修改问卷;如果是个案但很有趣,能说明某个问题调查员可以记在问卷或笔记本上作为研究时的参考资科。第四,有一些问题在一个村于里问一两户就可了解而不必每户都问到。如各

16、村农户的“摊派”标准、内容、各种主要农畜产品在自由市场上的一般价格,娶亲丧葬费用的一般水平等等。了解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理解居民的生产、生活、社会交往等方面的情况,有助于我们解释计算结果。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户访的内容可以包括两部分,一是准确地填好问卷,二是通过交谈了解问卷之外的种种情况。第五,这种户访可以便调查员观察到各个农户的住户庭院、消费水平、摆设情趣、甚至观察到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如儿媳对婆婆以及邻居之间的关系等等,这对了解这个地区的社会结构,文化背景等等很有帮助。人口学常常使用大规模普查或抽样填表的调查方法,研究人员不一定要与被调查者见面,人类学则强调观察法,认为没有充分的观察就谈不

17、上理解。赤峰调查的户访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介乎二者之间。另外一件值得注意的事,是“试调查”在检验问卷设计方面的作用。有的问卷在问题的次序上设计得不够合理,有的问题的提法经常使被调查者对问题产生误解,有的重要问题在起初设计时不慎遗漏,诸如此类的事通过20户到50户的“试调查”就可以被察觉到并及时得到纠正或补充。在赤峰调查中,我们先以问卷初稿在翁牛特旗二爷府村进行20户的“试调查”,然后修订了问题,再进行正式的户访调查。八、数据的编码、输入与计算调查所得的有些数据如年龄、收入、上学年数等可直接输入、但也有许多资料须经编码才能输入计算机并进行计算分析,如职业。编码设计得是否得当,直接影响计算结

18、果。举职业为例,在研究职业与其它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时,职业必须被当作定序变量。判断职业“高低”的一个标准是经济收入、平均收入高的职业在各个职业名次上也比较高,另一个标准是社会地位和受人尊敬的程度或掌握权力的大小)。这两个标准并不一定一致,挣钱多的人不一定社会地位高,这就给编码带来了困难如果这种不一致的情况很普遍,我们就很难把职业作为定序变量应用于相关或多元回归分析中,但仍可能被用于对数线性分析。 九、居民个人的社会、经济状况与蒙汉通婚在2089被调查户当中,有50户的户主未婚,除了这一小部分之外,有14的户主与其他民族通婚。一般来说,在城镇工厂当中,民族通婚会比较多些,在农村牧区,14的民族通

19、婚率是相当高的。从汉族男性户主来说,132娶了蒙族妇女为妻,从蒙族来说,152娶了汉族妇女。蒙族男子的民族通婚率略高于汉族。有九个可能影响到其与另一个民族的成员通婚的因素:(1)年龄(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文化和民族政策的变化),(2)教育水平(反映学校体制,教学内容对民族意识的影响和对民族政策的理解),(3)职业(反映本人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工作与居住环境);(4)收入(反映本人经济地位与消费水平);(5)户口登记类别(分为牧区、农村和城镇三类,反映居住环境和传统的生产活动);(6)迁移情况(由于本地移民多为汉族,反映了移民本地户关系如何影响民族关系),(7)掌握对方语言的能力(反映相互

20、思想交流、文化交流的程度),(8)邻居中是否有其他民族(反映当地社区的民族混居情况和本人与其他民族成员接触的客观条件);(9)有无其他民族的朋友反映民族之间的社会交往)。增加了一项人均收入。前四项常见于西方民族关系研究文献后五项主要是根据赤峰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来的。1年龄 由于人们一般在20至30岁之间结婚,人口中不同年龄组的通婚比例和类型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情况、政府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的变迁以及各民族对待通婚态度的变化。2教育水平 教育水平与民族通婚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两方面考虑。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相近教育程度的人往往有较多的共同语言和更多的接触机会(在学校里

21、或毕业后在工作场所),这种认同感和结识的客观条件增加了通婚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具有较高教育水平的人一船接受民族政策的教育多一些民族偏见少一些,他们与其它民族通婚的可能性也因此增加。在蒙古族当中随着上学年数的增加,与汉族妇女结婚的比例呈线性增长。受到较多学校教育的蒙族青年,眼界较开阔,对祖国民族大家庭和党的民族政策有更多的了解,同时在学校中他们也学习了汉族语言,接触了汉族文化,这是与汉族女青年进行思想交流和共同生活的基本条件。3.职业 职业常常与人们的工作性质和收入有密切关系,因此可能间接影响人们对配偶的选择。蒙汉两民族在通婚的职业特征上有相近的地方。如技工和手艺人都很少与外族人通婚。这些人是村

22、里的电工、瓦工、木匠、司机等收入高在村里受人尊重,很容易在本民族中找到妻子。又如在国营或集体企业的职工当中,蒙汉两族的通婚率都比较高他们的工作场所和工作性质有助于蒙汉男女青年之间的相互接触和结婚。但蒙汉两民族的基层干部在通婚方面却存在着很大差别。三分之一的汉族干部娶了蒙族妻子,与之相比只有不足10的蒙族干部与汉族结婚,这个差别是值得注意的。由于赤峰属内蒙古自治区,旗县干部和群众中蒙古族比例很大,对于乡以下的各级汉族干部,有一个蒙古族妻子,对自己开展工作是十分有利的,而蒙族一方面是本地的主体民族,在权力结构上处于优势,没有汉族干部类似的考虑。另一方面在人数上逐步变成少数,如1985年赤峰地区蒙古

23、族占总人口的H,心理上容易产生被汉族在文化上同化的担心,这两方面相结合便有可能导致蒙古族干部的族内婚倾向。4户口登记状况 这项指标实际上反映的是生产活动类型:是农业劳动还是牧业劳动汉族传统的生产活动是农业,蒙族是畜牧业。汉族熟悉土地耕作和栽培技术,在掌握农业时令、选种施肥、防治病虫害等方面都有一定经验,而蒙族熟悉牲畜和放牧技术;在接羔、配种、抓膘、合理使用草场和防治畜病等方面有一定经验从晚清到解放之前,河北、山东汉族农民曾大量迁入赤峰地区,开垦荒地,变草场为农田。留在这些新开垦农业地区的蒙古族则逐渐开始务农,与此同时,深入到北部牧区的汉族农民也入乡随俗,学习从事牧业。户口登记状况反映了这种种变

24、迁。由于蒙古族在畜牧业生产中具有优势,又是牧区居民的多数,所以在牧区的汉族男户主与蒙族结婚的比例是农区的两倍多(225,106)。而在农区的蒙古族则有38娶了汉族妻子,大大高于牧区的蒙汉通婚比例(83)。 5收人 初看起来,对男性户主来说,民族通婚似乎利于汉族而不利于蒙族,汉蒙通婚家庭人均收人为398元,稍高于汉族夫妇的385元,而蒙汉通婚家庭人均收入为586元,低于蒙族夫妇的446无。但如区分开农业地区和牧业地区,情况就比较清楚了。在农业地区,最富裕的家庭是汉族夫妇,娶了汉族女子的蒙族男子,其家庭收入明显高于蒙族夫妇,收入最低的是蒙族夫妇。汉族妻子的娘家及其亲友时常会在生产、生活各方面给予蒙

25、汉家庭许多帮助,这就是为什么在农区的蒙古族中娶汉族妻子的比例较高的原因。在牧业地区,没有家底和生产技能的汉族夫妇收人最低,蒙族夫妇收入较高,但人均收入最高的是汉一蒙家庭。这类家庭往往在畜牧业上得到蒙族岳父家的帮助,同时汉族丈夫本人总有一些特殊技能,如开拖拉机、当电工等自己也可以得到高收入。一般来说,没有特殊技能和高收入的保障汉族男子在牧区是娶不到蒙族妻子的,这类家庭的人均收入甚至高于蒙族夫妇。6迁移情况 本地出生的汉族男子,娶蒙族妇女的比例高于移民。这些人出生在本地与当地蒙族孩子一同长大,一起上学,其中不少会讲流利的蒙古语,这样就自然增加了他们与蒙族通婚的可能性。与此相反,从外地迁来的蒙族男子

26、,在本地没有根基一般也比较穷与汉族通婚的比例低于本地出生的蒙族。移民要进入当地的社会组织,并与当地人联姻,总是比当地出生者要困难。7语言 在农业地区,96的蒙族会讲流利的汉语,同时有34%的蒙族已经完全不会讲蒙语了。在牧业地区,有472的汉族户主会讲一些蒙语或蒙语很好,而精通汉语的蒙族比例也达到732。由此可见,在农区汉语是通用的语言,蒙语已很少使用;在牧区的蒙族内部,蒙语依然是主要语言,但蒙汉之间的交流多用汉语进行。熟悉对方的语言是民族通婚的必备条件,农业地区的通婚比例高,有它的语言基础。8蒙汉民族混居和互交朋友的情况 在邻居和平时交往多的朋友当中,如有许多其它民族的成员,无疑会促进相互之间

27、的了解并为通婚创造客观条件。在这里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在实际过程中,民族通婚很可能又反过来促成民族混居并有助于与其它民族的成员交朋友。二是调查中有关邻居的情况是客观可靠的,有关交友情况则是由被调查人提供的与实际情况可能会有出入,但这里至少也可反映被调查人主观上希望的与其它民族成员的交往情况。三是交友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当一个村子里没有蒙族居民时,有蒙族邻居是不可能的,与蒙族交朋友也受到限制。农区与牧区在民族退居和交友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农业地区,汉族在人数上和经济活动中处于优势,聚族居民中有35.6的四邻中,三家以上是汉族314%宣称自己平时来往较多的朋友中汉族比蒙族更多这与农区的蒙族娶汉

28、族比例高是直接关联的。在牧区汉族居民则有较多的蒙族邻居和蒙族朋友,虽然只有41.3%的汉族四邻中有一半以上是蒙族但自称朋友中蒙汉各半和蒙族为多的有521,这表明在牧区的汉族居民积极与蒙族交流的倾向。在这种背悬下,牧区的汉族中汉藏通婚比例较高也是十分自然的了。十、社区的结构特征与民族通婚无论是赤峰的农村或牧区,自然村是基层的社区单位。自然村的户数有多有少,但每个自然村都由耕地或草场把它与其它村子分隔开,形成一个天然的社区组织。各个村子具有的特征,如自然资源拥有情况、生产类型、交通条件、平均收入与消费水平、平均教育水平、民族结构等,构成了社区社会、经济、文化结构和成员之间交流的环境,对村内居民中的

29、民族通婚地具有很大的影响。这里仅使用六个变量来分析社区特征与社区内户主民族通婚比例之间的关系。这六个变量是:(1)蒙族户主中与汉族结婚的百分比;(2)汉族户主中与蒙族结婚的百分比;3)全村户主的平均上学年数;(4)生产类型(农业1,牧业2);(5)全村总户数中蒙古族的百分比;(6)全村总户数中汉族的百分比。社区的单位是自然村。赤峰调查共包括了41个自然村,内有17个农业村和24个牧业村。由于农业村落一船比较大,户数多于牧业村所以农业村数目少,但占被调查户的57,牧业村仅占43。十一、蒙汉通婚因果模型的检验结果使蒙古族男子与汉族结婚的最主要的两个因素是与汉族的社会交往(交朋友)和生产类型(本人生

30、活在农区还是牧区)。第三个直接影响通婚的因素是年龄,蒙族中年轻人与汉族结婚的比中者年人要多。此外,还有四个因素通过影响社会交往而间接影响通婚。有较多汉族邻居有助于与汉族交朋友。居住在农业地区、村中蒙族比较少,增加了蒙族青年与汉族交往的机会。教育水平高即在学校里(那儿有许多汉族老师和同学)度过较长时间的蒙族青年也有较多的汉族朋友,这是四个间接影响通婚的因素。十二.总结和理论上的进一步探讨以上三个部分的计算与讨论,大致为我们勾画出赤峰农村牧区蒙汉通婚的一个基本面面。建国以来,随着党的民族政策的落实,随着蒙古族和其它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迅速发展民族之间的交往逐步扩大,赤峰地区民族

31、通婚也达到了一个相当的规模而且还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这在城镇当中比农村、牧区更为显著。这说明这个地区的民族关系总的来说是比较好的而且仍在改善之中。根据调查资料所作出的关于民族间社会交往和居住情况的其它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关于这些计算结果的综合讨论关于从这些总结出一些更高理沦层次上的新观点,新思路,甚至提出一个新的理论模型框架,是实证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赤峰调查的结果对前面提出的理论假说进行了检验,表明蒙汉两民族在民族通婚这一问题上既有共同点又存在着不同点,下面筒略地进行一下总结,并试图在更高的层次上对这些计算结果进行讨论。在具体影响通婚的社会、经济、人口因素方面,可以简略总结出以下几条:1

32、.年轻蒙族人当中通婚比例较高、但年龄这一因素对于汉族却不明显解放后年轻人都或多或少在学校中读过书学校中的蒙族学生学汉语和广泛接触汉族文化,而汉族学生不学蒙语。一方面蒙族年轻人比较愿意选汉族为妻,也较容易为汉族家庭所接受,另一方面语言在通婚中对蒙族不重要,在汉族却成了最重要的因素。由此看来目前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体制(包括民族中、小学)有助于少数民族吸收汉族语言和文化,但在促进汉族了解、吸收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方面作用很小。我国的各少数民族几千年来也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应当是双向的。同时,对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生活的汉族干部职工,通晓少数民族语言,熟悉少数民族的文化,是开展各项

33、工作的更要条件。2在职业方面蒙汉民族在通婚中的差异明显反映在干部当中汉族干部的三分之一娶了蒙族妻子,是各职业中最高的蒙族干部娶汉族妻子的不足十分之一,比例大大低于其它职业。在民族间的交往中,大民族的成员容易有自信心并比较开放在通婚问题上也是如此。3. 村中本民族的“相对数量”在同婚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如果本村中同族人少,在同族中择偶的范围和可能性也随之缩小,这就是“婚姻市场”的影响。另一方面如果本民族在村中居于少数或极少数,与其它民族联姻有助于改善自己在社区中的地位。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其中有些基本上与汉族混居,如满族和回族,有些则基本上保持着自己的传统居住地,如藏族和维吾尔族。这两大类

34、民族由于其居住形式不同,与汉族的关系是各有特点的。但即使是有自己聚居区的民族,在共聚居区的边缘地带仍然存在着民族混居现象。许多经验研究表明民族居住形式对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很重要的一个指数是通婚)有很大的影响,所以研究“相对数量”不同的各种地带(如聚居区的中心和边缘地带)的民族交往、民族通婚可以帮助我们研究民族关系变化的条件。4.由于蒙族在牧区较富裕而且是人口的多数,汉族在农区收入高并且是人口的多数,两个民族在各自的传统生产活动中发挥各自的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农区的蒙族和牧区的汉族与另一个民族通婚的比例大于牧区的蒙族和农区的汉族。在美国民族关系研究中社会学家们发现了一个类似的现象。在美国社会中

35、可以说存在着在社会权力分配、职业结构等方面居于劣势地位的民族集团(如黑人)和居于优势地位的民族集团(如白人)。人们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富裕的、有社会地位(因为在体育、艺术方面的成就)的黑人男子娶了出身比较贫穷和社会下层的白人女子一种理论认为这说明“白人”这个种族身份在婚姻市场上可以作为一种价值来抵消社会地位和收入的不足。黑人娶白人妻子从而开始步入白人社会,这是黑人所追求的,贫穷的白人女子嫁了在社会上被很多人看不起的黑人但因此提高了生活水平。这是一种公平的“交换”,在社会学中校称为女子的“上嫁”现象。从我们在赤峰的调查结果看,似乎存在着这种“上嫁”现象,不过在农区和牧区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在西方两个民

36、族之间只有单向的“上嫁”。这是因为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不管在那个局部地区,不同种族、民族并不享有真正的平等权利,而不管他们的法律条文如何规定。在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如赤峰)存在着双向的“上嫁”现象,也许可以说这是由于不同民族利用其传统生产技能和与其相联系的经济因素所造成的,在政治上和权力分配方面各民族就整体而言是平分秋色,不存在绝对的“高等民族”。否则,经济因素必将附属于政治因素,而导致单向的“上嫁”。从这个意义上讲,存在着双向的“上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族间的平等和社会的进步。关于今后调查的改进意见一个调查完成之后,特别是当所有的编码输入和计算过程完成之后,我们一定会发现在我们当初的调查设计

37、中(如问卷设计、调查地点的选择、抽样方法、编码方法等)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比较重要的问题在研究结果或论文的结尾,可以介绍一下并提出今后(自己或其他人)如再开展类似的调查研究,可以试图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能有助于推进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根据赤峰地区41个村子的调查结果,我们感到有必要对当地小城镇居民的情况进行一次补充调查,把所得的资料与农村居民的资料进行比较,从而确定一下哪些是农村中蒙汉关系所不同于城镇的特点,哪些是整个地区的共同点同时我们也感到在编码中也有不少地方需要改进。正因为如此,我们在1987年夏组织了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学生,在翁牛特旗六个镇进行了1300户的调查。上面所介绍的,大致可以说明一个调查研究的完成过程,同时也介绍了作为案例的赤峰农村牧区蒙汉通婚研究的具体设计过程和主要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