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冰点思考语文教学中的多媒体热》.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926429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冰点思考语文教学中的多媒体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冰点思考语文教学中的多媒体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冰点思考语文教学中的多媒体热》.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冰点思考语文教学中的多媒体热》.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利 剑 善 用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冰点思考语文教学中的多媒体热美国苹果公司总裁斯卡利曾声称: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人类将要迎接一次比印刷术、电话和电视更大的技术革命”。教育的发展鲜明的证明了这一点,多媒体技术一进入课堂,便以其集成性、控制性、多元化、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它具有突破时空,增加范围,扩大容量的特点,增加了教材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并借助形、色、声、情的神奇配合,不仅为教师提供直观、形象、高效率的教学手段,也同样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智力培养、素质提高提供了有效途径。从教学方式或手段来看,它有别于传统教学。它可以使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

2、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的审美对象,并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容量,使学生直接受到美感熏陶,以期取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因此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也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的生机。 正因为多媒体技术的这些优点,公开课、创优课、示范课没有了多媒体似乎就不成课,教师们学电脑、用电脑备课、上课蔚然成风。但当前语文教学中也出现了盲目追风,为求新而求新的现象。在教学实践中,为了标示“改革”而刻意求“新”,尤其在一些“公开课”、“示范课”上,执教老师为了张扬“人文性”,增大教学内容的“文化含量”,于是一会儿播音乐,一会儿放图像,一会儿看电视剧片断,花花哨哨,热热

3、闹闹,但一篇课文教下来,学生读课文仍然结结巴巴,丢三落四,如同没学过,问及课文语句,更是茫然不知所答。不少语文课上快餐式的“读图”、“看画”几乎取代了“读文”的训练,使学生几乎脱离了对“文本”的阅读,感悟过程,根本谈不上对学生语文基本功的培养与训练。所以,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必须考虑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民族语言的学习,而不是相反。一些教师们是“众体皆罢,独尊多媒体”,纯粹以多媒体替代小黑板与挂图用,以用多媒体时髦而自得。对这一番“热”,我觉得有必要对语文多媒体教学,作一些冷静的思考,引起我们的重视。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教师的教学观念及计算机能力所限,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

4、、限制思维,不利能力拓展。多媒体能给语文教学带来“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图式”教学方式。但是,对于语文课而言,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都能够用多媒体技术来“形象生动”一下的。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指那种“由近及远,以所见知所不见”的想象能力。在文学审美的过程中,人们由于生活体验、情感经历的不同,往往“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汉姆莱特”。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完全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 母语教学的

5、规律告诉我们: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方式来实现。“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包含的诗意,只可“意会”,是很难用声音和画面来表现的。所以传统语文教学强调“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一点。朱熹提了“涵泳”的读书方法,强调通过“诵读”,读出“情”、悟出“理”,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从而深刻体会文章的文意、文思、文气、培养“语感”。二、削足适履,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在使用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一些教师,为图方便,将教学内容输入电脑,把教学环节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时只需按一下鼠标,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这样上出的课便是“流水课”,教师总要想方设法

6、将学生的思路引到电脑的既定流程上来,忽略了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流探讨。更有趣的是,如果在操作电脑时多按一次键或出现其他意料之外的情况,电脑便上演“蒙太奇”手法,令教者尴尬不已。如我一次使用多媒体上晏子使楚,教学即将结束,突然有学生提出“晋、秦围郑,楚为何不出手援助”,这就需要再次展示“战国七雄形势图”,但由于只注重外表,未能注意课件的内在结构联系和使用智能手段,“电影” 来来回回倒了好几次,学生哄笑不止。此类现象实在是多媒体教学的悲哀。究其根源,实质上是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演变成了“电脑+教师”教学思想,并且它更强化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被动性,非但未能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反而是课越上越

7、死了。 三、制作困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一个优秀的多媒体课件,需要对声音、画面、视频、文字作综合加工处理,这就需要制作者至少掌握超级解霸、Acdsee、Authorware 、Powerpoint 、Flash等应用软件,这对一个语文教师来说,并非易事。再者就是素材难找,要找到一幅理想的图片、一段切合课文的视听材料非得花九牛二虎之力不可。虽说市场上有课件出售,但由于制作者仅熟习软件,却不了解教材、教学规律与学生具体情况,所以制作的课件是精美有余效果有限。这些都限制了多媒体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 总之,技术再先进,也应该是为人服务的,人不能自己创造了新技术,再反过来用新技术束缚自己的手脚,使自

8、己沦为新技术的奴隶。正确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用不当,就得不偿失。从这个意义上说,多媒体就像一把“双刃剑”。我们应该做的是积极学习新的技术,并通过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完美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从而真正实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有鉴于此,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整改。1、各取所需,物尽其用。 在大力使用多媒体的同时,其他常规媒体的许多特色功能也不能一概否定。如投影的静态展示功能、录音机的播音功能及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许多优点也不是多媒体所能完全替代的,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特点选好用足合适的多媒体。 2、以生为主

9、,优化设计。教师在设计课件时,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在课件结构上尽可能地使用多元化的超级链接,将教学过程变“线性结构”为“网络结构”,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可逆性,使课件的流程能根据教学实际随时调取,同时考虑到各个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馈情况。条件允许的话,还可增加课件的智能化。 3、素材共享,优势互补 教师要克服畏难心理,积极参加计算机学习。这种学习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来说,并不需要掌握太多的理论,而应试把重心放在具体操作上,力求掌握几种常用的多媒体软件。课件制作的难,难在无素材,因此平时应注意素材的积累,发现相关的素材应及时分门别类的加以保存,同时还要打破学科的界限,实现资源共享,只要

10、合适,就要为我所用。为制作出既生动精美,又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情况的课件,教师还必须与专业多媒件制作人员紧密配合。一个提供教学素材、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一个提供技术支撑。现有的课件,虽说有时并不适用,但可以利用抓图、抓动画等软件,截取其中所需要部分,重新组合加工,提高多媒体的使用价值。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而现代化必须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能大大增强教学的效果,提高教学的效率,但我们在大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也要冷静,忌盲目,不能忽略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特点和传统的教学规律,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努力寻求它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真正发挥其现代性特点,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1顾健,试论网络阅读的特征及其对阅读教学的启示,中国电化教育,2002年03期,24-262朱凯,计算机在人类社会中的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1988.11,42-453刘儒德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合的进程,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9,18-234刘向永解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3,20-2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