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20世纪30代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926695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析20世纪30代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试析20世纪30代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试析20世纪30代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试析20世纪30代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试析20世纪30代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析20世纪30代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析20世纪30代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毕业论文.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试析20世纪30年代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内容摘要绥靖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德意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而普遍推行的外交政策。本文就20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出台的这一政策的深刻原因进行了分析,尤其从社会厌战思潮的推动、经济危机带来的压力、国内政治斗争的结果、外交策略的需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关键词】英国 绥靖政策 原因 Analyze the reasons of the Britain carried out appeasement policy during the 1930sAbstractPolicy of appeasement was carried out ,a

2、gainst the invasion of Fascist states by most western countries ,before The World War () broke out. The Britain was carried out this policy during the 1930s, so this article will analyze the profound reasons why the Britain took this policy during the 1930s, especially from the social ideological tr

3、end of War-weariness, pressure of economic crisis, result of national political struggle, and requirement of diplomacy strategy. 【Key Words】Britain policy of appeasement reasons目 录一、社会厌战思潮的推动1二、经济危机带来的压力2三、国内政治斗争的结果3四、外交策略的需要4五、小结5参考文献6致谢7试析20世纪30年代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 “绥靖”这个词在中国古代就已出现,一开始就有把事情压下去的意思。而它的的英文为

4、appeasement,可翻译为“讲和、调解、安抚平息斗争以及用满足要求的办法息事宁人”。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第六版),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67页。20世纪30年代国际上流行的绥靖政策(policy of appeasement),经常用来指以牺牲他国利益甚而至于本国人民的利益,来向侵略者妥协的政策。到目前为止,这一政策最彻底的充分的运用表现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以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等为代表的英、法等资本主义大国对德、意、日法西斯侵略集团奉行软弱的外交政策。1938年慕年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是这一政策的典型表现,同时也让这一政策达到了最高峰。随着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

5、二战的全面爆发,从根本上暴露了绥靖政策的弊端,它不但不能满足法西斯国家的疯狂侵略野心,反而养虎为患,终使英法自食恶果。由此可见其影响恶劣,那么英法推行这一政策的原因是什么呢?本文就英国方面从经济、政治、军事、思想、外交等领域的特殊情况进行一下分析。一、社会厌战思潮的推动首先,对战争厌恶的社会思潮。这种思潮的流行是有一定原因的,一方面,一战本身的破坏力使英国的各方面实力受到极大削弱,再加上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打击,使英国的经济状况极为惨淡。所以英国政府就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了休养生息、恢复整顿经济上,而经济发展更加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内国际环境,所以就极度排斥战争。另一方面,一战中人员财产的

6、巨大伤亡和损失,引起了人们心灵的阵痛,“可怕的战争大屠杀几乎影响到全国所有家庭”, 英麦克米伦:麦克米伦回忆录,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589页。所以从内心深处广泛地产生了对战争的极度抵触的社会情绪。当这种心理状态形成一种强大的社会思潮时,就会影响钳制整个舆论走向,进一步作用于国家的决策。“如果有哪个政党或政治家敢于采取不同路线都会无形中有大的潜在的压力,在政治就会处于竞争的不利地位”。 英温斯顿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164页。特别是历史的车轮进入30年代以后,伴随着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反战求和的社会运动也走向了高潮。“1933年2月9日,在牛津大学俱乐部组织

7、的一场约有500人参加的辩论中,凯内林迪格比提出了绝不为国王和国家而战的动议。表决结果,这项动议以275票赞成,153票反对而通过”。 美特尔福德泰勒:慕尼黑和平的代价,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36页。“1936年英国的一个组织国际联盟举行了民意调查,而近100%的人不原意加入战争”。 苏弗格特鲁汉诺夫斯基:英国现代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79年版,第247248页。如此声势浩大的运动,必然会使政府的对外政策受到牵制,进而带来决策的压力。当时鲍尔温就有这样的言论“我以自己的名誉向你们保证,将不会有大量的军备”。 英基思米德尔马斯:绥靖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第26页。所以

8、政府的这姿态最终只能使自己走向绥靖。其次,国内统治者对其它相对落后地区的歧视心理。在近代英国资产阶级凭借自身发展的优势,争夺世界霸权,并且疯狂侵略和奴役亚非拉弱小国家和民族,而不是平等对待,结果这些地区就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正如1938年的慕尼黑阴谋一样,英国不可能因为小国捷克斯洛伐克而使大不列颠卷入一场不必要的对自己不利的战争。这种心理的作用就诱使大英帝国向德国妥协、退让、进而绥靖。以上这些思想无形中对绥靖政策的推行施加了影响。二、经济危机带来的压力经济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英国的经济发展却是相当的疲软,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它的外交政策的走向。

9、首先,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英国造成了深刻影响,尤其对经济的打击相当严重,使得英国开始走下坡路。英国虽然是战胜国,在巴黎和会上也竭力争取到了一些正当的或不正当的国家利益,同时背后又有国联的保障和支持,但这远不足以弥补一战对它的经济造成的创伤。“战争中英国死亡93万人,占男性壮丁的50%,战争费用占其国民财富的32%,居各交战国之首”。 法米歇尔博德:资本主义史(15001980),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第191页。“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的经济地位一再下降,欠美国借债务44亿美元,使得它的最大债权国地位沦为债台高筑的债务国。同时,世界金融中心从伦敦移到了纽约”。 王斯德:世界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

10、社,1988年5月第1版,第110页。由此可见,一战对英国经济打击较大。其次,一战之后英国经济的发展持续走低。“煤产量从1913年的28,740万吨减少为1918年的22,770万吨;生铁产量相应从1,026万吨下降为908.6万吨;造船业的总吨位也相应从120万吨跌落为77.2万吨”。 苏弗格特鲁汉诺夫斯基:英国现代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79年版,第6页。战争之后工商业虽然有所发展,但这非但没有促进经济好转反而又引发了一以贯之的通货膨胀。“1914年货币流通总额为3,300万磅,而1920年增到35,300万磅。通货膨胀引起物价飞涨:1920年物价上涨到1914年水平的225%”。

11、 苏弗格特鲁汉诺夫斯基:英国现代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79年版,第15页。最后,资本主义世界的三次经济危机使英国的经济受到很大影响。三次危机过后,农业生产严重缩减,失业率大幅度增长,国家的外贸也在萎缩。1938年又遭受了资本主义国家挥之不去的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所以二战前期的三次经济危机使得英国的经济一度低靡,甚至跌进深渊。根本无暇顾及军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英国经济出现很多问题,面临着很大的困境,所以英国政府要想统治下去,必须着手整顿经济,与此同时对军事就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1936年那时候张伯伦有言“如果我们现在采取温斯顿的主张,为了军事战备而牺牲我们的经济,我们就会使我们的

12、经济遭受不可估量的损失,要弥补这样的损失,却需要花费好几代人的时间。” 英基思米德尔马斯:绥靖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第94页。这种轻军事的态度就直接导致了预防战争的军费预算的减少,再加上经济发展极度虚弱疲软,根本没有重整军备的能力和物质基础。所以,直接结果就是英国在应对战争方面的能力落后于德国,“1939年,二战爆发时,陆军方面德国共有105个师;英国只有32个师(正规师6个师、地方自卫队26个师),只有大概4个师能立即派出海外作战。飞机方面:德国有4320架,英国只有1660架。英国只能在海军方面跟其它国家抗衡”。 英麦克米伦:麦克米伦回忆录,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25页。

13、另一方面,军事准备也明显不足,比如说:“为了节约经济,各军事机关在制定军事预算时应遵循这个方针:不英帝国在此后十年之内不会参战,不需要向外派出军队。” 英温斯顿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170页。还有说法“我们主张把集体安全建立在国联来保障的基础上。我们不赞成把政治作为工具来抵挡武力。我们坚持裁减军备和集体安全的立场我们的主张是,不整顿军备,相反的是裁减军备,去确保安全”。 苏弗格特鲁汉诺夫斯基:英国现代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79年版,第258页。所以大英帝国军事力量的薄弱使得绥靖政策成为了一种可能的甚至是必然的选择。综上我们可以看出,英国的经济状况已大

14、不如前,根本无心也无力正面应对法西斯主义者的非人道的侵略扩张屠杀政策,只能绥靖。基思米德尔马斯有言:“1938英国政府所出台的绥靖政策,我们可以看作是英国衰落的信号,是英国国内形势严峻的一种必然结果。” 英基思米德尔马斯:绥靖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第30页。三、国内政治斗争的结果首先,英国绥靖派掌握政权。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政府中由于政见不同逐渐分化出比较软弱和比较强硬的两个派别,分别以张伯伦和丘吉尔为代表。经过激烈竞争,最后,绥靖派上台。1924年组织了第一届工党政府,其一系列政策就比较软弱倾向绥靖,之后的执政党保守党,继承的也是前任的绥靖精神。1938年,艾登辞职,随后代替

15、艾登的是哈利法克斯。张伯伦还进行了人事调整,将英国的驻德大使换为汉德森,哈利法克斯和汉德森对英国和德国合作比较有兴趣。所以,这些人的绥靖政治倾向会必然影响到政府的决策。其次,英国国内问题层出不穷,直接牵制了政府的对外注意力。一方面,频繁的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使得英国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危及到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另一方面,2030年代被压迫人民多次进行了反英运动。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几乎同时都出现了或大或小的困扰着英国政府的问题。这一切都会威胁到英国的国家利益,从而使得英国政府在整个30年代都献身于应对繁杂的国内问题,这样就极大地牵制了对外的注意力,不能够对国际形势作出应该有的恰当

16、的决策,而是集中于解决棘手的国内问题,维护甚至是维持统治上。最后,英国国内的政治势力对国家政策无形中的渗透。比较有名的是克莱夫登集团,其中的成员经常利用与英国政府要员的亲密关系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他们坚信,“英德和解才是欧洲美好未来的关键”。 英MartinGilbert:The Roots of Appeasement,London1966年版,第145页。所以,在这样一群人的影响下,绥靖政策的运用就更有可能了。政治方面的以上三点相互交织深刻影响了英国政府的决策。四、外交策略的需要首先,英国要维护既得利益。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以战胜国的身份在巴黎和会上收获颇丰,同时又与法国一同控制了国联

17、,为此就要想方设法去维护当时存在的对英国有利的欧洲均势与和平,但是英国经济发展起色不大,实力不足,军事方面的准备更是迟缓,因此,避战求和和一味地妥协退让也即对外绥靖就成为了大英帝国迫不得已的选择。1926年,英国对外办事处有资料显示“我们拥有了我们所期望的可能比这还多。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是保持我们所拥有的东西并安安稳稳地过日子”。 英Paul M. Kennedy:The Realities behind Diplomacy ,London1981年版,第229页。其次,扶持德国抑制法国的对外战略。英国传统的对外政策就是均势,一战以后,德国在巴黎和会上接受的是宰割性的惩罚,对英国或者欧洲大陆基本

18、构不成什么威胁,而法国一向陆军比较强大,在这个时期当然也不例外,所以英国对法国就有很大的戒备之心,所以推行了在不过分削弱德国的同时又可以抑制法国强大的对外政策,即扶持德国抑制法国。最后,意图把德国的侵略引向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政治上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而且在经济建设方面也取得了辉煌的令西方国家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却遭受着经济危机的深刻影响和巨大打击,整个国家形势一片混乱。在这种强烈反差下,苏联就引起了西方国家的极端仇视。再加上,社会主义制度跟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尖锐对立以及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差别,更有在十月革命鼓舞下的反对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所以以上种种都使得英

19、国等西方国家表现出恐苏的态势,极力想把苏联扼杀于萌芽中。英国希望利用德国反对苏联,自己获得好处。鲍尔温就曾说过:“假如一定要打仗的话,我希望看到布尔什维克和纳粹大起来。” 齐世荣:绥靖政策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页。英国资产阶级的这种险恶用心促使他们一味地放纵纳粹,向法西斯妥协,进而去绥靖。英国资产阶级的以上三种对外政策使他们深深地陷入了绥靖的泥潭,最后穷途末路,被迫参战,自食恶果。五、小结通过分析英国在经济、政治、军事、思想、外交五大领域的若干复杂情况,绥靖政策出台的原因也就一目了然了。张伯伦扛起的绥靖大旗并没能够阻止战争的爆发, 反而加速了二战的到来,英国自身也未能幸免

20、于难。参考文献英麦克米伦:麦克米伦回忆录,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英蒙哥马利:蒙哥马利元帅回忆录,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英基思米德尔马斯:绥靖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英温斯顿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英约翰惠勒贝内特:慕尼黑悲剧的序幕,北京出版社,1978年版。英MGilbert: The Roots of Appeasement,London,1966年版。英Paul Kennedy:The Realities behind Diplomacy ,London,1981年版。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王斯德:世界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齐世荣:绥靖政策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周卫新:社会思潮与绥靖政策的产生,读与思杂志2009年2月第6卷第2期。王 敏:20世纪30年代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探析,时代人物理论探索2008年8月。欧阳杰:20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推行绥靖政策的多维原因解析,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第27卷第11期2006年11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