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资料】位置随动控制系统的校正设计(word)可编辑.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927287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资料】位置随动控制系统的校正设计(word)可编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文资料】位置随动控制系统的校正设计(word)可编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文资料】位置随动控制系统的校正设计(word)可编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文资料】位置随动控制系统的校正设计(word)可编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文资料】位置随动控制系统的校正设计(word)可编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文资料】位置随动控制系统的校正设计(word)可编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资料】位置随动控制系统的校正设计(word)可编辑.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位置随动控制系统与系统校正简述1.1 位置(随动系统)伺服控制系统简述 位置随动系统又称伺服系统,主要用于解决位置跟随的控制问题,其根本任务就是通过执行机构实现被控量(输出位置)对给定量(指令位置)的及时和准确跟踪,并要具有足够的控制精度位置伺服系统应用很广,例如数控机床中的饿两个进给轴(y轴和z轴)的驱动,机器人的 关节驱动;x-y记录仪中笔的平面位置控制;摄、录像机的磁鼓驱动系统;至于低速控制或对 瞬时转速有要求时,也必须采用位置伺服控制,显然,步进电动机跟适合应用于位置控制,但是在高频响。高精度和低噪声三方面,直流电动机更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并且在位置伺服系统中,对驱动电动机最主要

2、的要求,是良好的调速性能和起、制动性能,直流电动机容易满足这一要求,能方便地、经济地在大范围内平滑地调速,所以在工业自动化装置中,直流位置伺服系统占相当的位置。1.2线性系统的校正设计所谓控制系统的校正或综合是在已选定系统不可变部分的基础上,加入一些装置(称校正装置),使系统满足要求的各项性能指标。校正装置可以串联在前向通道之中,形成串联校正,也可接在系统的局部反馈通道之中,形成并联校正或反馈校正。第二章 位置随动系统2.1位置随动控制系统的电路图图 2-1 位置控制系统原理图2.2位置随动控制系统的结构图图 2-2 位置控制系统结构图2.3位置随动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2.4等效结构图与对应的

3、传递函数图 2-3 系统等效结构图开环传递函数:第三章 校正装置设计由实际的测定得:=200 = =未校正系统开环传递函数=3.1静态误差系数的确定 =s=200 取 =200 =未校正开环传递函数对数幅频特性曲线为3.2期望对数幅频特性 将时域指标转换为频域指标: 其中 =0.16+0.4(-1)0.2 取 =0.2 则 =1.1= =arcsin= =2+1.5(-1)+2.5(-1)=2.175 取 =2 =5为了使校正装置简单化,故在=5点做-20dB/dec直线,取。中频段宽度 H= 延长-20dB/dec直线与高频段相交,得交点频率。底频段:过作-40dB/dec直线与底频段相交,

4、得交点频率。高频段:在范围内,取L与一致。据此得出对数幅频特性: 由此做出的波特图,其对应的曲线为L。G特性 G=为能使G特性简单化,故可取 G=小闭环的稳定性验证 在处,G的相角裕度 所以小闭环稳定。 小闭环在=5时的幅值: L可以看出满足G1的要求。3.3 反馈系统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G G=由此传递函数可以确定校正装置属于无源校正网络其电路图如下:传递函数: G T=(R)C T 对数幅频渐进特性曲线为:图 3-1 对数幅频特性曲线3.4验算指标由于满足近似条件,可以直接使用期望特性验算: K ,=53.4165 =74.97 K=2+1.5(M1)+2.5(M1)=2.064 t 有此可

5、确定 所确定的反馈系统满足要求3.5位置随动系统波特图:图 3-2 系统校正前后波特图结论 校正系统设计的目的就是将够成系统控制器的各元件与被控对象适当结合起来,使之满足表征控制精度,阻尼程度和响应速度的性能指标要求。本次设计中,当被控对象给定后,按照被控对象的工作条件,被控信号应具有的最大速度和加速度要求等,可以初步选定执行元件的型式、特征和参数。然后根据测量精度、抗扰能力、被测信号的物理性质、测量过程中的惯性及非线性度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测量变送元件。如果通过调整放大器增益后仍然不能全面满足设计要求的性能指标,就需要在系统中增加一些参数及特性可按需要改变的校正,使系统性能全面满足设计要求。体

6、会通过本次设计,补充了实际学习中的实践性的不足,将书本中的理论知识落实在实践中。增强了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各种实际控制系统的观察、模拟分析来确定其工作原理,将所学的知识具体形象化。对所掌握的知识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通过不断的实践发现学习中的不足,发现问题并能及时的解决问题这是我们学习的真正目的。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应大胆的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去领悟所掌握的知识积累实践经验,发展自我。参考文献1李友善编著.自动控制原理.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12梅晓榕主编.自动控制元件及线路.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3 美Katsuhiko Ogata著现代控制工程.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4李友善主编.自动控制原理360题.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5薛定宇主编.反馈控制系统设计与分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