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文模糊性在现代汉语数量表达中的运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论文模糊性在现代汉语数量表达中的运用.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模糊性在现代汉语数量表达中的运用 模糊性在现代汉语数量表达中的运用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模糊性在现代汉语数量表达中的运用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模糊性在现代汉语数量表达中的运用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语言反映的客观现实是无究无尽的,而语言单位却是有限的,而且又相当概括,语言中不可能具有反映外界一切事物的词。模糊性是现代汉语数量表达的重要特点。关键词:表达
2、方式;模糊量;量词事物本身是客观确定的,但又是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有的无法精确表达数量,有的没有必要精确表达,有的在用语言描述、规定单位量时会产生模糊性。人们根据社会交际的需要,从不同角度对客观事物作量的切分,或精确表量,或约略表量,或修饰性表量,这样就产生了数量表达的模糊性。我们可以将模糊量分成模糊全量、模糊多量和模糊少量三种。一、模糊全量的表达模糊的全量经常是以全量为观察基础,在语形上加上“大约”、“左右”、“上下”、“以上”、“以下”、“来”、“把”等约数标记词来表示。模糊的全量带有估计推测性,“大约”用在数目前,其他标记词用在数目后,“左右”、“上下”可接整数、分数、倍数,量词可有可
3、无。如:他们大约三十人。“来”、“把”也都表示全数不定,但在用法上它们不同:“来”、“把”都可以放在数词和量词之间,“来”也可以放在数词和量词之后,“把”可以放在量词后头,如“十来块钱、十块来钱、百把块钱、块把钱”。同“把”连用的量词限于“个”和少数用的度量词,我们可以说“个把星期、个把月”,但不能说“个把年”。“来”可接小的整数目,“把”要接大整数目,同“把”连用的数词限于“百、千、万”,而且前面不能再加别的数词,我们不说“十把块钱、五百把块钱”。二、模糊多量的表达1零形式由名词性语素或动词性语素与形容词语素构成的双音形容词具有含量特征,表示一种强量级,如:“雪白”、“冰凉”、“漆黑”、“滚
4、热”、“滚圆”、“笔直”、“通红”、“煞白”、“碧绿”、“湛蓝”。2标记式约数标记词“了”。用“大约”、“左右”、“上下”、“以上”、“来”、“把”等约数标记词之后再带上“了”可表多量。如 “有五十人左右了”,数目越大,多量的程度越高。多量标记数目。数目前加“不下”、“成”、“上”、“近”可以自由地表示模糊的多量,是专用的多量标记。如:“成百的人挤在那里”,这种形式要求数目不能为“一”,我们不说“不下一个”,此外“不下”可接系数词,其他几个多量标记后面都要接位数词。数目多量标记。数目后加“多”也是专用的多量标记。这种形式对数词的要求为位数词,系数词后面不加“多”,如“十多个人”、“二十多辆车”
5、。“多”与“来”的不同在于“多”表示余数不定。“十多块钱”是多于十,余数不定;“十来块钱”指接近十的数目,全数不定。3连用式邻近数目字连用。如“八九十个人”、“两三百斤”、“千万小心”、“百儿八十”,这种形式总要有位数才能显示多量性,如果不用位数词则表少量。数目词连用后再加“成”则不需要位数,如“有七八成把握”,这里的系数词越大多量性程度越高,系数词最小也不能是“一”。数目“七”和“八”可以重叠后再连用也表示多量,如“七七八八”。邻近的时间性成分连用。如“十天半月地不回家”、“成年累月地奔波”。4词类式副词。经常用来表示模糊多量的副词如:频度副词“再三”、“经常”、“频频”、“屡屡”、“老”、
6、“总”、“老是”、“总是”、“一直”,范围副词“一起”、“一同”、“一概”、“一味”,程度副词“很”、“十分”、“太”、“格外”、“更加”、“越发”,情态副词“百般”,时间副词“早已”。代词。疑问代词“若干”可以表示模糊的多量,“几”前加上“好”的形式也表多量。如:有若干问题等着解决。5结构式“一量词名词”结构。这一结构也可表模糊多量。如“一系列活动”、“一半天不说话”、“一席话”。重叠结构。数量重叠式可表模糊的多量,如:灯一片一片地亮起来。小句形式重叠表多量,如:“你一句我一句”表示不定量的多数。形容词重叠一般表示强量,如:“紧紧的”、“空空的”、“干干净净”、“规规矩矩”、“雪白雪白”。“
7、V时量词”结构。如果时量词为“天”则时间数没有限制,如“想了一天”、“等了半天”都表多量,如果时量词为“分钟”则时间数不能为“一”,“等了一分钟”不表示多量。三、模糊少量的表达1数量结构“一”、“半”不定量词。此式构成的一般性数量结构常用来表少量。如:“等了一会儿”、“半点也不知道”、“有一点失态”、“带来一些问题”,这种非大数的数量特征也可能在主观认定上是多量的,语形上往往会伴有多量性标记,如“半个都多了”。“一就”结构。此结构需是条件紧缩式,强调两个动作是紧接着就发生的。结构前项极言少,如:这天太热,一动就出汗。还有一种特殊的“一”字条件式,表示“只就”的关系,前项也是极言数量小,整个格式
8、还表示时间快、程度重。如:“一屁股坐在地上”、“一拳打在头上”。“名词一形容词”结构。这是由“一”带上形容词构成,“一”表示时间上的少量,相当于“一下子”,如“手一松”、“鼻子一酸”、“脸一红”、“脸一热”。由“两”构成的约数式。表约数的“两”字句都可换成“几”,表示心理认定的少量。如:我跟你说两句话。由“两”与“下子”构成的数量结构表示心理认定的偏多的少量,如“有两下子”整体上是不多,但心理上的认可性使少量度弱化,可加“真”说成“真有两下子”。如:“别看他眼睛不好,干活儿可真有两下子。”2标记式副词性标记。“才数词量词名词”、”才数词来/把量词名词”都表示少量,如“才一百人”、“才十来个人”
9、、“才百把块钱”。弱方位标记。“以下”、“以内”是与“以上”互补的数量性方位词语,用在数量词语后总是趋于表示少量,如“十以下”、“百步以内”,这种形式表少量也是与心理标准相联系的。表示概数的“左右”、“上下”前加“不多”类标示词表示相对于某个参数而言,该数为少量,如:“人不多,五十左右”、“年纪不大,三十上下”。动词性标记。“不足/不够/不满/小于/少于/低于数词量词”结构总是用来表示模糊的少量,这种格式表示与心目中的目标量有距离,没有达到目的。如:“这孩子不足一个月”、“人数低于十个不开班”。动词重叠式总是弱量形式,如“看看”、“走走”、“想想”、“闻闻”、“试试”、“尝尝”、“听听”、“打
10、打球,看看报”。3词类式代词。疑问代词“几”,孤立的“几”字句表量的多少是两可的,如“打了几下”、“看了几眼”、“批评了几次”一般表少量,也可能是表多量的。如果句尾再加“了”则不表少量而表多量,我们比较:有几个人没来。(少量或多量)有几个人没来了。(多量)等了几天。(少量或多量)等了几天了。(多量)模糊代词“某”与不定量词组合也表示少量,如“某些地区”、“某些方面”、“某些人”。时间词。有的时间名词或时间副词本身就具有短时性,如“短期”、“临时”、“暂时”、“有时”、“偶尔”、“一时”、“间或”、“一旦”。四、结语模糊性在现代汉语数量表达中广泛运用,其表现形式散乱地存在于语言的各个层面,深入描
11、写难度大,意义也大,有待我们继续深入地进行探索和研究。参考文献:1张向群.量词的模糊美J.陕西师大学报.1994,(2).2张国宪.形容词的记量J.世界汉语教学,1996,(4).3杨雪梅.“个个”、“每个”、“一个(一)个”的语法语义分析J.汉语学习,2002,(4).4李宇明.论数量词语的复叠J.语言研究,1998,(1).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
12、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
13、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
14、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