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文汉代文学的趋同与模拟现象.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927772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论文汉代文学的趋同与模拟现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文学论文汉代文学的趋同与模拟现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文学论文汉代文学的趋同与模拟现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文学论文汉代文学的趋同与模拟现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文学论文汉代文学的趋同与模拟现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学论文汉代文学的趋同与模拟现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论文汉代文学的趋同与模拟现象.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汉代文学的趋同与模拟现象 汉代文学的趋同与模拟现象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汉代文学的趋同与模拟现象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汉代文学的趋同与模拟现象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一、汉代文学中趋同模拟作品的继承和发展(一)汉赋的趋同模拟现象西汉初年,汉代的统治者大多是楚人,因此对于“楚声”十分爱好,他们创作了大量的楚歌,如刘邦的大风歌、戚夫人的舂歌、刘章的耕田歌等,形成

2、了楚歌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据汉书艺文志所载,西汉乐府所演奏的乐章,除汉高祖唐山夫人以“楚声”为基础创立的安世房中歌和武帝时的郊祀歌外,还有遍及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各地民歌五十首。统治者的爱好,对当时的时代思潮也起了一定的引领作用。在儒家思想尚未占据统治地位的时期,辞赋继承楚辞的传统,内容以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为主。特别是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的骚体赋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模拟屈原创作的作品。如淮南小山的招隐士,其气象、格调逼近屈宋,为汉代辞赋的佼佼者。贾谊的吊屈原赋和服鸟鸟赋,渗透着个人的身世感叹,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特别是后者,在体制和写法上,因显示了由楚辞到汉赋过渡的痕迹,而被

3、称为“骚体赋”。还有许多作家则主要从艺术方面来学习屈原,他们仰慕屈原赋艺术上的“可与日月争光”的成就,于是进行模拟。如贾谊的惜誓、王逸的九思等。对于这种模拟现象,宋代的朱熹批评到:“虽为骚体,然起词气平缓,意不深切,若无所疾痛而强为呻吟者。”但是这并不代表它们就无可取之处,贾谊的吊屈原赋在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方面就都是上乘之作。 汉赋发展到大赋阶段,模拟现象则主要体现在了同代文人的作品中。据史记司马相如传载“上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基于这种赞扬与认同,文坛上就掀起了一股强大的模拟之风。如杨雄,他对司马相如极为欣赏,曾评说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曰:“长卿赋不似从人间来,其神化所至也。

4、”于是,他写的羽猎赋长杨赋甘泉赋河东赋等都是学习的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虽然他模拟古人,其文学理论也主张要拟古,但是由于他知识渊博,又不受模式的拘泥,所以有自己的创建。而且他的这些模拟之作实际上也促进了文学及文学观念的创新与发展,文学发展也只有在竞争中才能进步。(二)散文的趋同与模拟现象提到两汉的散文,就不得不说史记和汉书,它们代表了史传文学发展的高峰,其中仍不乏有模拟的现象。司马迁著史记继承了屈原的“发愤以抒情”而提出 “发愤著书”说。他把文学创作视为抒发抑郁之情的一种方式。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称之为“绝唱”,因为在当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情况下,作者能“不拘于史法

5、,不囿于字句”(鲁迅语),广据见闻,独抒己见,敢于直言,而成为“实录”。称之为离骚,因为作者更多的看到了历史上的不公,人世间的不平,于是愤世嫉俗,忧思甚广,不仅是个人的牢骚。可见,汉代的散文和楚辞也存在着趋同现象。后来班固作汉书以儒家正统思想为原则叙述了汉代王朝的发展史,同样记叙了历史的真实画面,而且以史家的“实录”精神为指导。其中的司马迁传还几乎全部采用司马迁的观点,武帝本纪和郊祀志的观点也与司马迁一致。在体例上,汉书也继承了史记的体例,并且使之更加完善。因此,成为后来人效仿的榜样,后代史书的修订基本上也以史记和汉书为准。(三)文学对儒家命运论思想的趋同汉朝建立初期,惠帝废除了秦朝的挟书律,

6、“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汉书艺文志),加之战国以来百家之学的影响,各地侯王也仿效战国诸公子,招致各种人才于自己的门下。文人的命运就正如杨雄所说:“当涂者入青云,失路者委沟渠,旦握权则为卿相,夕失势则为匹夫。”这种群体遭遇使他们对自身命运进行不断的思索。董仲舒的士不遇赋就首倡此风。董仲舒提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策略,确立了儒家的正统地位。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对汉代王朝做出重要贡献的人,最后也因写灾异问题来劝谏汉武帝而差点丧命。这对他自身和汉代的整个知识阶层不能不说是一个打击。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与董仲舒的悲叹并无二致,都是以“遇”和“不遇”为主题,悲叹自己的生不逢时。到了西汉后期,文人对命

7、运的感叹更是加深了,正如杨雄所说“遇不遇命也”(汉书杨雄传)。对于文人地位变化及其原因的分析在东方朔的答客难和扬雄的解嘲中都有具体而全面的阐发,揭示了汉代文人命运的变化以及其内在的深层原因。这一类主题趋同的作品实际显现的是同一时代氛围作用于不同文人的结果。二、 汉代文学的趋同与模拟现象产生的原因(一)时代风貌对汉代文学趋同现象的影响汉代文学是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的,但在这多元化的发展中也存在着趋同现象。汉朝的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疆域广袤,使那个时代的作家充满了豪迈情怀。反映在文学上就是:古往今来、天上人间的万事万物都要置于自己的关照之下,加以艺术的再现。司马相如说过:“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

8、人物。”(西京杂记卷二) 司马迁称他写史记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一个是辞赋大家,一个是传记巨匠,他们处于文学创作的不同领域,却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基本相同的主张,对作品都追求广大的容量、恢弘的气势,欣赏那种巨丽之美。在大赋中,凡是能够写入作品的事情,都要囊括包举,细大无遗。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创造出了与大汉帝国气象一致的博大壮阔的体制,完成了讴歌时代的责任,成为海内汉赋第一人。汉代文学的巨丽之美,体现的是对大一统帝国辉煌业绩的充分肯定,它的表现对象、领域和范围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这种“以大为美”的审美要求是和汉代的时代特征分不开的。(二)经学思想对汉代

9、文学的影响汉代的官学和私学都以讲授儒家经典五经为主,汉代经学的繁琐解读习尚也就形成,以致出现“一经说至百万言”的事实,解释经书上的五个字要用二三万字。更有甚者,秦近军解释尚书尧典标题两字之义,竟至十万言。他们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都是不厌其繁,多多益善,铺天盖地而来。这种繁琐的风气体现在文学上就形成了汉赋在表现形式方面的趋同现象。两汉文学思潮也很少超越经学的樊篱,而且很大程度上是经学的延伸和具体化,许多作家兼有经师和文人的双重身份。毛诗序阐述的基本观点,成为汉代文学思潮的灵魂和主调。汉代文学批评也主要以毛诗序的上述观点为尺度,对各种文学现象作出判断。即使像王充那样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家,在评论各种文

10、学现象的时候也经常以儒家经典为依据。可见,汉代经学对汉代文学思潮有很深的影响。在传授方式上,汉代经学重承袭,强调传授先师之言。不依先师之言而断以己意,就会被视为轻侮道术,受到学界的谴责。汉代文学情况相同,许多文人不但模拟前代的作品,而且同时代的文人也相互模仿。流行于汉代的大赋、骚体赋、七体、九体、体辞等,都留下了前后蹈袭的痕迹。(三)儒家致用思想的影响随着中央集权的日益加强,在新儒学的掩盖之下,汉武帝实行多欲政治,爱听颂扬之词,汉代的文人满怀积极的入世之心。他们一方面要实现自己的理想,一方面又要避免杀身之祸,因而许多汉赋的写作目的就是供上层统治阶级阅读,为他们服务。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是

11、写给汉武帝看的;杨雄的羽猎赋、甘泉赋是写给汉成帝看的;班固的两都赋同样也是为帝王服务的 汉代文学的趋同与模拟现象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汉代文学的趋同与模拟现象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汉代文学的趋同与模拟现象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这些作品都有相同的写作目的,虽然也有讽谏的意图,但都只是委婉曲折地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此外,还有一些文人,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忍辱负

12、重,赴汤蹈火,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胸襟开阔、思想恢弘,具有高度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左传记载记载穆叔的话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这就指出了文人们实现自身价值的三种途径。但是,这三种途径根本上还是与他们辅佐君土实现安邦定国的理想有关。总的来说, 汉代文学上趋同现象的出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繁琐、重复的文风,不利于文学的创新。但是这种趋同现象,也在竞争中促进了文学技巧的进一步发展,使作家们对某些文学题材的性质有了一定的共同认知,积累了一定的文学经验。在这种文学趋同现象经验的积累下,出现了一大批的文学理论著作,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1朱熹 楚辞集注

13、楚辞辨证上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2周勋初 王充与两汉文风见于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二辑M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 第122140页3班固 汉书扬雄传M 中华书局 20024尚学锋 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史M济南教育出版社 20015郭预衡 历代散文丛谈M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6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版 第一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刘黎明中国文学先秦两汉卷M四川出版社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14、.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

15、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16、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