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1.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927817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1.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 录摘要2ABSTRACT3前言4一、儒和儒林的释义5(一)儒及儒的来历5(二)儒林的形成6二、史记儒林列传中的儒生形象7(一)开创儒家学派坚持理想的儒生形象7(二)曲学阿世奸诈圆滑的儒生形象7(三)治学严谨推陈出新的儒生形象9(四)以教书为业不求功名的儒生形象10 三、 司马迁对儒生儒学的看法11(一)司马迁对儒林的批判11(二)司马迁对儒家思想的肯定12结语13注释14参考文献15后记16摘 要西汉是儒学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儒学完成对专制制度适应、出现理论体系以及成为大一统思想的重要时期。是儒学地位改变的正是那些为此而奋斗的儒生,如董仲舒、叔孙通、公孙弘等人。本文通过分析史记儒林列传中的儒

2、生形象,梳理几位具有代表意义的儒生的生平事迹,在描绘出儒学师承与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儒学大师的思想主张和他们所经历的历史事件,力求准确的描述出史记儒林列传中的儒生形象。关键词:儒学 儒生形象 儒学发展 ABSTRACTWestern Han Dynasty Confucianism critical period of development is the completion of the authoritarian system to adapt to, there to become the unified theoretical system and the important thin

3、king of the period. Change of status of Confucianism is precisely this struggle that scholars such as Dong, Shu Suntong, GONGSUN Hong et al. By analyzing the Historical Records Rulin Biographyin the Confucian image of some sort with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Confucian sense of the life story of Confuc

4、ianism in the paint on the basis of studying under and development, combined with Confucian ideas and their ideological masters of history experienced by Events, and strive to accurately describe the Historical Records Rulin Biographyin the Confucian image. Keywords: Confucian; scholars Image ;Confu

5、ci前 言早在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就创建并逐步兴起,但是却无法取得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思想主张几乎得不到任何推行,究其根本是由于儒家的思想并不适用于诸侯征伐的年代,而儒家先贤们又墨守陈规,不做变通,沉醉在自己构建的理想国中,不甘向世俗低头。直到西汉时期,经过几代儒学大宗的变通进取和理论创新,儒学才得以登堂入室,获得独尊的地位,从而全面影响了社会实践以及两千年的文化传统,司马迁在史记儒林列传中记载了推动这一历史进程的儒学大家,并寓褒贬于字里行间,或歌颂其功绩,或讽刺其作为,向后世展示出了当时的儒生形象。司马迁对先秦儒与秦汉儒,其态度是径渭分明的。对秦汉儒,司马迁是鄙薄和批判的。他一再申说,有醇儒、

6、杂儒之分,有小人儒、君子儒之别,杂儒、小人儒则指那些秦汉之儒。他所记叙的一些历史人物常常对汉儒大不敬,称之为竖儒、腐儒、愚儒、鄙儒,这虽不是司马迁直发议论,但多少代表了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写儒林列传,并不怎么推崇儒家,为儒家树碑立传,而主要是记载秦汉之儒阿世求禄的行径。司马迁写这些儒者为了阿世取容,将儒学和酷法融为一体,儒生酷吏相为推引,结果朝廷虽是多文学之士,来际上多是酷吏。在游侠列传中,司马迁每每将汉儒与先秦儒对照起来写,于汉儒则多讥,云:“至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其世主,功名俱著于春秋,固无可言者。”很明显地看出司马迁对时儒的讥讽态度。可见,司马迁对先秦儒的推崇实际上反衬了对秦汉儒的讥

7、刺;对秦汉儒的批评则又表明了对先秦儒的向往。当然,司马迁对先秦儒中孔子的推崇,并不是推崇他的不顾现实,一意孤行,而是推崇他的精神、道义、为人。司马迁是要继承先秦儒的积极精神,摒弃秦汉儒的弃道求禄的庸俗行为。 一、儒和儒林的释义(一)儒及儒的来历儒者,在商周期时便已有之,最早是进行宗教活动的术士,到了周末春秋,这些人在宗教活动之外,还从事文化教育活动,周礼大宰:“儒以道教民”,道,在此除了宗教活动,更多的便是礼仪、文化等,而儒是以“道”教民的先行者,就是教师。至周王室衰微,儒师便流散各地,在各地教授六艺,将儒学普及。至孔子,开办私学,讲授六艺,因材施教,创立儒家学派,将儒学发扬光大,如此才开始了

8、中国两千年儒学的正统思想史。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明确的说: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理,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理,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1。儒者以六艺为法,以六艺传道,也说明了儒者的技艺、难度、功用、问题等,儒之术与“六艺”紧密联系在一起,确切的说是与“六艺经传”联系在一起,司马谈的看法在汉代是有普遍性的。班固汉书儒林转也认为:“古之儒者,博学乎六艺之文,六艺者王教之典籍,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伦,致至治之成法也”。司马迁的写儒林列传实际上是以六艺为线索。总而言之,汉人对儒的理解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儒,具有六艺之术的士人。或者

9、:儒,懂得六艺经传技艺的人。如此,先秦至汉有无数的儒生,是不是只要懂得六艺之术或传授六艺之术的人都能被列入儒林列传?(二)儒林的形成关于“儒林”的定义,在史记正义中引姚承语云:“儒谓博士,为儒雅之林宗理古文,宣明旧意”。这给“儒林”作了明确界定。儒林之中的儒不是一般的儒,而是有“职称”的儒,就是“博士”。由博士组成的儒雅之林简称为“儒林”。博士与儒联系在一起,由博士构成儒林的主题,这是从汉代才出现的。由此可见司马迁作儒林列传,开未有之先河,也促成了这种观念的确立。博士,在古代是一个官名,这个官名在战国时就有。秦始皇时,博士有七十人,他们的职务是“通古今”,掌诗、书和百家之言。这时的博士并不专属

10、“儒”,到了汉代,情况发生了变化,汉初博士可考者有是五人,这些人大多是儒生,大多被列入史记儒林列传。根本性的变化是在汉武帝时期。先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然后是设五经博士,而后又设培养五经博士的太学。从此以后,博士开始专向儒家和经学方向发展,把秦始皇时的“通古今”和掌百家之言分了开来。这是一个急剧的转变,使得以后的博士不为“通古今”而转向“作经师”,这对中国的学术思想具有深远影响。有人说学术的道路从此只剩下经学一条,两千余年的没有生气的学术思想便在这时奠定了基础。生活在武帝时期的司马迁,把通一艺以上的博士或通经博士作为列入儒林列传的标尺,有了儒林这种类转,中国的儒学史、经学史、学术思想史便有了一

11、条极为重要的,极为清晰地历史发展线索。就此而言,司马迁创立儒林列传功不可没所以,只有那些有师承关系并具有一定地位、影响力、做出过突出成就的对儒学有贡献的人才能够被列入儒林列传。二、史记儒林列传中的儒生形象 (一)开创儒家学派坚持理想的儒生形象司马迁在儒林列传中记载:“孔子闵王路废而邪道兴,於是论次诗书,修起礼乐。适齐闻韶,三月不识肉味。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世以浑浊莫能用,是以仲尼干七十馀君无所遇,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矣。”2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以“三月不识肉味”的治学态度,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论次诗书,修起礼乐,奠定了儒学发展的根基,促使儒家学派不断壮大。然而,在孔子所生的时代

12、,社会不稳,战乱频繁,他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学说,但都无法应用于当时的政治,并没有被各国君王采纳,究其根本是由于儒家学说并不适用于群雄割据的战乱时期,虽如此,儒家学说中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对于思想、人性方面的改善等学说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并随着孔子的弟子传遍天下,流传下来。孔子虽然在他的时代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作为一代教育宗师,其“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3这样的教育成果以及修编六艺的历史功绩是伟大而辉煌的。到秦统一六后,政治上形成了大一统的局面,此时也适合儒家思想的实施,但却出现了焚书坑儒的历史劫难,“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13、4。在这种政治高压下,亿孔甲、伏生为代表的儒生却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着对儒学的传承,在秦末农民起义的时候,“鲁诸儒持孔氏之礼器往归陈王,於是孔甲为陈涉博士,卒与涉具死。”5这也开创了知识分子参与农民起义的先河。他们用实践和生命做出了对儒家学说的传承和对统治者的斗争。司马迁还细细记述了伏生这位秦时的博士,在秦焚诗书时,冒死于壁中藏尚书,而后又凭借自己的记忆整理完善,传授尚书,使这一儒家经典得以流传。尚书虽偶然性的因伏生而得传,但由此也能看出儒生在对儒家经典的延续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用实践和生命捍卫着自己的理想,推动着儒学的前行。(二)曲学阿世奸诈圆滑的儒生形象自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后,虽经过孟子

14、、荀子等大家的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对文化、对生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儒学一直没有走上政治舞台,没能适应统治者的需求。汉朝建立后,出现了比秦时更加稳定的大一统局面,这便给了儒学从理想到社会实践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契机。而此时便有儒学大家不甘寂寞,积极参与到以儒学思想改造社会实践的活动中去,如叔孙通、公孙弘等人,他们通过改变自我,迎合统治者的需求,让儒学真正走进庙堂,为统治者服务。叔孙通曾是秦时的博士,而后投入项羽门下,最后又为汉高祖刘邦制作礼仪。当陈涉等人在大泽乡举旗造反之后,秦二世把博士儒生等人都召集起来,商讨对此事的看法,但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是认为陈涉等人是造反,另一种认为陈涉等人无非是“

15、行盗”。这两种看法本是性质不同的事。但秦二世偏向陈涉等人是“行盗”,诸生都各持己见,而叔孙通通过察言观色,知道秦二世的想法后,故意将陈涉等人的造反说成是“行盗”,没必要看的太重,又假意的分析了秦朝面临的形式,得出了“安敢有反者”的结论。秦二世听到这番言论自然喜上心头,并给予叔孙通奖励。当秦朝即亡,叔孙通又投靠实力强大的项羽,可在楚汉相争,刘邦将胜时其又投靠了汉朝。初便以盗贼、力士向刘邦推荐,此为儒生们所不耻。后又非常合适宜的向刘邦建议制礼作乐,引荐同行儒生,史记记载:叔孙通作汉礼仪,因为太常,诸生弟子共定者,咸为选首,於是喟然叹兴於学。叔孙通认为君主在群雄并起、天下大定之前,需要的是能够打仗的

16、人才,到了太平时期,便要注重文治,文士、儒生对治国更有作用。他的建议得到了刘邦的认同,并得以推广。叔孙通的言行不是儒生所提倡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相反,他是磨去自己的棱角,尽力迎合统治者。且不论其人品如何,当他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位高权重时,他所掌握的儒家学说、思想才能有得到实施的可能。他的行为为儒生们所不耻,认为他“曲学阿世”,更有甚者时候他“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毋污我”6,但在叔孙通看来,这些人不过是“鄙儒”,于人后孤芳自赏,于世更不能有所作为,遑论推行儒家学说的政治主张。他的作为也让更多的儒生得到官职,参与时政。从这个角度来说,叔孙通“曲学阿世”的将儒家学说推

17、行至社会实践,却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也为儒家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其历史意义巨大,对于他的评价也应从“曲学阿世”的圆滑小人走出,靠近不知空谈学说的实干家。虽然叔孙通推动儒学向世俗迈进了一步,但当时并没有进入到政治核心中。“孝惠、吕后时,公卿皆武力有功之人臣。孝文时颇 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7由此可见,在汉武帝之前,儒生还不能影响到国家的决策。“及今上即位,赵绾、王藏之属明儒学,而上亦乡之,於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自是之后,言诗於鲁则申培公,於齐则辕固生,於燕则韩太傅。言尚书自济南伏生。言理自鲁高堂生。言易自菑川田生。

18、言春秋於齐鲁自胡毋生,於赵自董仲舒。及窦太后蹦,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8自汉武帝时,涌现出了众多的优秀的儒生,公孙弘具有代表意义。他一生经历非常复杂,也具有传奇色彩。四十余岁才学春秋,开始构建通往仕途的抬价。后二十余年,依然默默无闻。汉武帝即位时,他以六十,才以贤良征为博士,而出使匈奴的意见被汉武帝否定后,又回归平民,当他年以七十高龄时,上京对策,他的政治生涯才真正的刚刚开端,而后他由博士迁升为左内史,又迁升至御史大夫,最后升到丞相,并受封为平津侯,他是儒生第一个在大一统的国家中担任丞相的人,

19、结合平津侯列传可以看出公孙弘其人“不肯殿辩”“不肯面折于庭”,不会公然表明自己的态度,更不喜欢皇帝和大臣之间的争辩,在他任职的时期,儒、道法三家在汉朝的统治中还有相互竞争的态势,在这种背景下,公孙弘凭借自己的聪明、圆滑,于风浪中保身,直到他去世。其人表面宽厚,节俭自律,与人为善,然而其内心并非如此,他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表面伪善,却在暗中报复,极力维护自己的政治地位。“杀主父偃,徙董仲舒于胶西。”便是其内心的写照。“习文法吏事,缘饰以儒术。”于他来说,儒学只是一个达到政治目的的工具,但于当时的儒家来说,却是向正统思想更靠近了一步,“自此以来,则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学之士矣。”他是一个榜样,吸引

20、着更多的儒生“学而优则仕”,这也为儒学能够成为大一统的思想提供了一个人才的根基。(三)治学严谨推陈出新的儒生形象如果说叔孙通、公孙弘等人是将儒学世俗化,那么董仲舒则是将儒学宗教化了。董仲舒经历了文景之治、汉武盛世,但在文景与汉武前期,儒家思想并没有太大作为,直到喜好黄老之术的窦太后亡故,儒学才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中,开启新的纪元。到汉武帝时,大一统的局面以稳定下来,急需要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在此时不失时机的提出了自己的思想,符合统治者的心理,更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董仲舒在汉代便有“纯儒”的称号,他对儒家、阴阳等家学说进行综合整理,形成新的儒学。新儒学将儒学与政治紧密的结合

21、,既阐述了政治,又为政治服务,新儒学又将儒学宗教化,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来更好的服务政治。董仲舒还建议统治者按照儒家的标准选拔官吏,建立太学,培养儒学的官员,通过独尊儒术的思想统一来促进政治上的统一。董仲舒治学严谨,以“三年不观于舍园”的治学态度,“进退容止,非礼不行”9的大师风范,获得了很多人的尊敬,其对儒学的改造,使得在以后的两千年中,儒学始终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正统思想,其对儒学发展的贡献更是不可估量。(四)以教书为业不求功名的儒生形象申公经历了高祖、吕后、文、景、武帝数朝,终生以讲授诗经为业,曾做过楚王刘郢之子的师傅,后回到鲁地,在家教书,谢绝宾客,终生都不出门。慕名而来的弟

22、子有一百多个。八十多岁时,经两名弟子的推荐,被汉武帝封为太中太史,后因王、赵两弟子被打击致死,“申公亦疾免而归”,几年后去世。申公一生弟子众多,官大者有郎中令王藏,御史大夫赵绾等,做到博士的也有十多位,而其他一些生平事迹不详的弟子,官到大夫、郎中、掌故的以百数。申公的例子说明,儒学大师以传经为业的职业化倾向很重,培育弟子,向国家输送大批的官僚人才。这人以教学为业,而不是从政,这些人为汉初的传播以及国家官僚的培养做出重要的贡献,也可以说正是这些儒学大师奠定了“独尊儒术”的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三、司马迁对儒生儒学的看法(一)司马迁对儒林的批判史记儒林列传按五经诗书礼乐易春秋的顺序逐一记人叙事,人物纷

23、繁却秩序井然。其中着墨多寡不一,凡述之详者,往往触及儒学内部与发展问题。如写辕固生和黄生的争论,暴露了儒家学说自身的矛盾和缺欠;写董仲舒先后遭到主父偃和公孙弘的排挤陷害,反映了一些儒者的卑鄙和儒林人际关系的复杂;写兒宽善以经义断狱而位至三公,却从不匡谏天子,说明在重用儒生的新政策下潜伏着某些令人担忧的弊病,这些都颇有耐人玩味的深意。对于儒林人物,司马迁确实也有不少微词乃至讥讽:在史记中,并没有为大儒董仲舒专立一传,只在儒林列传中提及董仲舒以治春秋名家;叔孙通制礼,不过是使专制君主感叹一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公孙弘因儒学而由白衣至三公,任学官时曾向武帝上疏倡导儒学并为武帝所采纳,使得当

24、时儒学大行,可是,这么一个儒学方面的重要人物在史记中却基本上是一个“希世用事”、“曲学阿世”、“外宽内深”的反面角色。司马迁对儒学在当时的盛行也是持一种批判态度:“太史公曰:余读功令,至于广厉学官之路,未尝不废书而叹也。”后世著名学者方苞对此有着相当精辟的分析:“其意盖曰:自周衰,王路废而邪道兴,孔子以儒术正之,道穷而不悔,其弟子继承,虽陵迟至于战国,儒学即绌焉,而孟子荀卿独遵其业,遭秦灭学,齐鲁诸儒讲诵不绝。汉兴七十余年,自天子公卿皆不悦儒术,而诸老师尚守遗经。其并出于武帝之世者,皆秦汉间摧伤摈弃,而不肯自贬其所学者也。盖诸儒以是为道术所托,勤而守之,故虽困而不悔。而弘之兴儒术也,则诱以利禄

25、,而曰以文学礼义为官,使试于有司”,以圣人之经为艺,以多诵为能通,而比于掌故。由是儒之道污,礼义亡,而所号为文学者,亦与古异矣。”(二)司马迁对儒学思想的肯定司马迁对周公孔子这样的圣人、对于“六经”这样的儒家经典其实评价很高:并无侯国、封地的孔子被列入“世家”,而且,孔子摄鲁相事在“迭见法”中多次出现;儒家的经典“六经”是司马迁作史时的重要参照“考信于六艺”,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还多次提到自已写作史记正是效法春秋。以上所述看似矛盾,其实不然。司马迁是有着深刻理性精神的学者,他心中并没有先验地悬搁任何权威,不仅仅秦皇汉武等有着特殊政治地位的人士不是权威,就是在当时已被定为官学的儒学也不是权威。在

26、他看来,孔子固然值得钦敬,但也没必要全以圣人之是非为是非 ,儒者其实也有着“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博而寡要,劳而少功”、“用文乱法”、“不知时变”、“文多质少”、“怀诈饰智”等缺陷弊病。而且,从孔子世家、孟子荀卿列传、仲尼弟子列传等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发现,司马迁最为称赞的是先秦儒以“道”抗“势”、以“德”抗“力”的人格精神。而这种人格精神在儒林列传所记述的汉儒那里则失落了,汉儒们得到显赫地位是因为“曲学阿世”、“阿人主取容”、“希世用事”,儒学在成为官学的同时也沦落为利禄之学。可以看出,司马迁并非不分青红皂白地贬低

27、儒学、指谪儒林,而是对异化、扭曲、堕落了的儒学与儒林人物予以理性化的解剖与批判,重新以“道”与“德”而不是“势”与“力”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所以,司马迁不仅“是非不谬于圣人”,而且还是对圣人学说之真精神的承继与弘扬,与他笔下的堕落了的儒生形成鲜明对比。 四、结 语史记儒林列传中为我们展示出来的儒生形象,既有坚持理想,舍身忘我的形象,也有“曲学阿世”、圆滑狡诈的形象,更有不求功名、传道授业的形象,他们都学经、传经,汉朝是儒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没有众多儒生的收藏、整理、注释、创新,到现在我们可能已经读不懂五经了,更不会有传承至今的无尽的思想文化瑰宝。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1注 释1司马迁.史记M.

28、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625.2司马迁.史记M.同1,684.3司马迁.史记M.同2.4司马迁.史记M.同2.5司马迁.史记M.同2.6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2127.7司马迁.史记M.同2.8司马迁.史记M.同1,685.9司马迁.史记M.同1, 688.参 考 文 献1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2 司马迁.史记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3 袁德良.思想史视野中的公孙弘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 丁毅华.从叔孙通到公孙弘儒学在汉代演变的轨迹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5.5 顾颉刚.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上

29、海古籍出版社,1987.6 赵吉惠.海内外学者论儒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7 傅剑平.儒学起源论.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4(5).8 林剑鸣.秦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9 皮锡瑞.经学通论.台湾文津出版社,1992.10 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人民出版社,1957.后 记四年的读书生存在这个季节即将划上一个句号,而于我的人生却只是一个逗号,我将面对又一次征程的开始。四年的修业生活在师长、亲朋的大力支持下,走得辛劳却也劳绩满脑冬在论文即将付梓之际,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安静。 巨人、名流为我所崇拜,可是我更急切地要把我的敬意和称赞献给一名平常的人,我的导师。我不是您最出色的门生,而您倒是我最恭敬的教员。您治学严谨,学识渊博,脑筋艰深,视野雄阔,为我营建了一种杰出的精神氛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置身其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使我不仅接受了全新的脑筋观念,树立了宏伟的学术方针,领会了基本的思考方式,从论文标题的选定到论文写作的引导,经过您悉心的点拨,再经思考后的意会,经常让我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感谢我的爸爸妈妈,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康乐是我最大的心愿。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没法安静,从开始进进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窗、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谢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