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综合实践基地建设:呼唤“乡土网络化”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综合实践基地建设:呼唤“乡土网络化” .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综合实践基地建设:呼唤“乡土网络化”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体现了整个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课程新理念,这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各地区的学校能开发本地区的教育资源,构建一个有乡土特色的综合实践基地网络,将对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实现课改的教育目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关键词: 综合实践基地网络 “乡土化”正文: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首次将综合实践活动列入中小学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成为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的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体现了整个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课程与生活世界的统一、学生是课程的主体、每个人的学习方式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课程的目标就是个性的健全发展
2、等价值追求。它将以一种与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崭新课程形态出现在我们面前,各地区的学校如何根据本校本地区的情况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这是新课改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性与综合实践基地的“乡土化”建设息息相关,各地区的学校能因地制宜构建具有特色的实践基地教育网络,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措施。“乡土”这一概念承载着一份对故土的依恋、一分回报家乡的责任,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内涵。究其文化内涵,其实它包含两个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方面,一是乡土的自然地理环境,另一个是有关乡土的一切人类活动,俗语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一方水土”和“一方人”就是乡土内涵的具体所
3、指。“乡土”这种文化内涵须有一定的承载空间,即一定的地域范围。这地域范围还因人的年龄、生活经验、情境而异。(这是容易理解的,余光中先生生于南京,其实,南京、福建、台湾、中国都可以说是他的乡土。)可在学校教育中,乡土的地域范围一般以县(市)一级的行政区为主,这主要是为便于乡土教育基地的培育和管理、评价和管理等。早在20世纪20-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兴起了乡村教育运动,其培养的目标是“健康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这与现在新课改的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相近)20世纪60-70年代,全国各县市中小学曾设计乡土历史、乡土地理等地方课程。20世纪80年代后期,乡土教育曾引起广泛关注。1990年5月,原国家教委在南京师大召开的全国乡土教材建设经验交流会,参加评比的优秀乡土教材达200种之多。全国第8次课改给乡土教育的创新发展注入了生机。新课程强调课程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呼唤生活世界的回归,正使乡土教育在新理念的引领下进入中学教育改革的视野。因此,学校综合实践教育的“乡土化”实际是我国“乡土教育”的一种继承和发展,这种“乡土化”综合实践教育也就催促着带有地方特色即“乡土化”综合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完善。系列乡土教材的出版是基地建设的需要“
5、乡土化”综合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完善首先需要一系列的相关教材作为理论指导,于是建设新型的乡土教材成为首要任务。我们对乡土教材的定位是:1)它是学生与家乡对话的指南,是中学生进行参与性、体验性、探究性实践活动的指导书2)它是中学生更科学、更理性地认识家乡和周围社会的文本,是整合了乡土及社会教育资源的系列知识读物3)它是中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汇编,将在“乡土化”实践教育活动中继续生成、不断厚实。新型的乡土教材需要对乡土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整合包括以下方面:1)整合史地政学科,主要包括乡土历史、乡土地理(即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2)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对乡土旅游、环境、民俗、战争、名人等
6、感兴趣话题的探究需要来组织教材3)服务于实践活动,为学生开展本乡本土的实践活动和探究性学习提供参考选题和必需的背景知识。树立本土资源意识,充分挖掘本土极为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选择对学生有益的项目内容,编印独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课程教材,有效地整合本土宝贵的资源,综合实践教育才能密切联系学生生活,更好地面向全体学生,才能够使全国教育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多元化师资网络是基地建设的基础综合实践活动课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综合性能力,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必须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实践基地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可以是学生的学生,学生也可以是教师的教师。学生可以凭自己的兴趣和关心
7、点,自定课题,自请教师,自主选择适合的项目,亲历生活实践的过程。教师也不是“教活动”,而是离开讲台,走到学生中间,不断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境。近年来,随着新课标的学习,新教材的实验,各级师资的培训,各地区学校教师的业务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这仍不能适应实施“乡土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需要。上好具有乡土特色综合实践活动课除了依靠专门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的教师,还需要构建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多元化的师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可以安排经过培训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也可以聘请本学校本地区的学生家长中有各种技术专长或实践经验的担任指导教师,还可以聘请学校周围小区的领导、专家、工程师、农艺师、大学教师、技术能人
8、等担任指导教师。这些家长和当地的各种“能人”成为学生走向生活、实践的引领者,他们同教师一起把自己的有效引导和鼓励与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平等、融洽、自主、和谐中得到发展。当然,在这些特殊的指导教师中,可以实行长期聘用制和短期雇用制,有的可以聘用一个学期或一学年,甚至还可以聘请只指导一两次实践活动课。在各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学校可以从社会上寻求各种人才来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开发乡土教师资源,从而构建一个适合本土学校综合实践教育的灵活而有序、专业而全面的师资网络。多彩的乡土化基地网络综合实践活动课涉及到“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小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
9、技术教育”等领域,广泛的活动领域及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等特点,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多元化。以学校为主,本土环境为辅的“乡土化”综合实践基地网络,可极尽各地方资源之能事,为学生活动的触角提供更广阔的领域。 学校是基地建设的主要部分。在学校基地建设中,首先要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必需的场地、设施、器材、教师,同时还要创设整洁优美而富有教育性的情境,陶冶学生美的情操,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综合实践的兴趣。1)学校综合实践教育的形式可根据活动内容与课程特点灵活安排,集中体现本学校的特色。校内可建立“学校年级班级个人”综合实践活动网,在这个网络中,既有培养独立精神的个人活动,又有体现合作精神的小组活动、班级
10、活动,还有跨班级的学校活动。2)安排好学生的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生活。能在节假日接纳学校附近小区内的学生开展文娱、体育、科技活动,做到“一室多用”、“一校多用”、“一师多责”。节假日利用学校的设施组织青少年开展文娱、体育、科技活动,这种共享和优化教育资源的措施也是提高综合实践教育有效性的路径之一。家庭也是基地建设的重要部分。学校可选择居住条件许可、家长素质较高、教育背景良好的家庭,设立各种类型、各具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基地。可按“居住区域”、“志趣爱好”、“性别秉性”、“课题类别”等组织若干个各具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小组,聘请指导教师或学生家长开展实践性很强的小区服务与劳动技术活动。例如导游、饭店
11、厨师、果园花圃技术员等家庭均可建设成综合实践活动课基地,充分利用这些家庭的场地、家长的技术特长,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与家庭的互动交往活动中,让学生获得自主创新的机会,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和自己的智能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让其充分体验父母生存劳动的艰辛。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能使学生了解和反省自己的能力、兴趣、情绪、理想、价值观等个性质量, 提高自我认识,学习生活技能,养成自理、自律、自省的习惯,发展生存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树立自信、自尊、自立等良好的质量,有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社会是基地建设的又一个重要部分。在综合实践教育活动中,充分利用本地社会资源和自然条件,加强社会化的
12、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建设,才能拓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育管道。这样的实践活动基地可分为持久性的常规型、系统性的阶段型和实时性的选择型。1、持久性的常规型基地具备综合实践、科普教育、学习培训、体育健身或文化娱乐等功能,场所和设施齐全、配套。本地区科技馆、互联网站、多媒体信息中心单位等可建设成持久性的常规教育型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学生任何时候都可以到基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2、系统性的阶段型基地力求做到时间、场地、师资、经费、安全和规范运作“六个确保”。如沿海地区可将水产养殖场、科学实验田、果园花圃等设置为实践基地,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中可安排学生在不同季节定期到这些基地参加综合实践活动。3、卫星发射中心、核
13、电站、导弹基地等单位受保密、安全等条件限制,可建设成实时性的选择型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如沿海地区的学校就可因条件选择海军潜艇基地或陆军训练基地作为军训参观学习地,可选择火力电厂、潮汐发电厂或风力发电厂作为科学研究基地。 本地区一场艺术演出、招商引资或国家及省、市大型体育赛事活动、社会实践公益活动、某名胜古迹都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自觉地转化为道德行为。这样的实践基地能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关注社会,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同时,随着对综合实践活动认识的不断提高,教育资源的不断开发,综合实践基地可根据更新颖、更特色、质量更高的活动项目而改变。这样,课程项目在动态中调整,基地在动态中生存和发展,与
14、时俱进,更具有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文件中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小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除此还有非指定的活动内容:如班团队活动,学生间的交往活动,环保教育等。“乡土化”综合实践基地的建设正是以融合的形态来组织这些活动内容,使指
15、定区域的内容与非指定区域的内容彼此渗透,相互配合、补充,构建一个具有丰富多彩活动内容的网络来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的。合理的评价体系是基地建设的保证笔者认为,构建一个全面评价、全员评价、全程评价的评价体系是 “乡土化”综合实践基地网络建设和完善的有利保证。全面评价是对学生参与相关实践活动的整体素质进行评价。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不仅要对学生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实际问题的灵活解决、实践创造能力进行评价,还要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评价。全员评价指学生的“自评”、“互评”结合本校教师、家长、基地管理者及有关专家“参与评”的多层次评价网络。可建立学生的“个人活动档案袋”。学生将自己的“活
16、动档案”展现出来自评、互评。本校教师、家长、社会基地指导教师可根据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情况予以评价,也可以在学生展示“活动档案”时进行评价。结合多样的实践基地条件,多渠道的信息回馈能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全程评价有微观评价和宏观评价两种。微观评价是伴随于每次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评价,需要教师、家长、社会基地指导教师随时关注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评价。宏观评价是对一个阶段、一个学期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进行评价,以便总结经验、展示成果、反思过程、调整计划。不论是微观评价还是宏观评价,为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都需要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他人评价为辅的方式,充分体现学生自主
17、参与的原则。 春雨润物细无声。“乡土化”综合实践基地网络是各地区的学校就本校本地资源开发和建设的教育基地,必将在课改试验中扮演重要角色。当然,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崭新的课程,综合实践的“乡土网络化”构建也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动态工程,要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的重要标志,还有许多问题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参考文献1新课程:呼唤乡土教育创新张言顺 选自新课程研究期刊2加强综合实践基地建设 发挥基地教育功能 吉林省长春市教育局 选自基础教育课程2005年3期60-61页3实践的园地 创新的舞台 选自河北教育 2005年12月46页4我们快乐 我们成长 我们成功毕唐书 选自山东教育5开展生活教育实践活动探索 周建新 王晓燕 选自教育科研论坛2006年第四期 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多元化育人网络的构建傅玉斌 选自教学与管理2003年7夯实实践教育基础 发挥基地育人功能王喜元 选自普教研究2004年第六期34-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