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从翻译看言语交际过程的复杂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从翻译看言语交际过程的复杂性.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试论从翻译看言语交际过程的复杂性 论文摘要:本文从翻译及言语交际的过程出发,分析其编码、译码和获得信息的过程。从翻译角度来看,无论是从索绪尔的语言符号观分析,还是参照语言学家IAustin等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言语交际的过程都显得复杂多变却有章可循同时由于翻译中伴随着影响言语交际过程中话语信息差的宽泛的文化语境及潜在的心理因素言语交际过程的复杂性显而易见。 论文关键字:翻译 跨文化言语交际 索绪尔语言符号观 言语行为理论 信息差1、引言翻译现象复杂多变将其置于广义的应用语言学的框架内,可以通过较完整、跨学科、多方法、多层次的途径来解释这
2、种现象。Steiner(1975)曾说过:“无论在语言内部还是语言之间人类交际等于翻译。翻译研究就是语言研究。”…交际是一个编码和译码的过程,信息交流是一个编码和译码的心理活动。所谓的编码就是把思想感情和意念等编成语码的过程这种语码是以言语或非言语行为,以及书面语等符号出现这时对这些外界接受的符号或信息解释并赋予意义的过程就是译码只有交际双方使用同种语言时,沟通才有效发生。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过程还要经过对这种赋予意义的交际过程中的符号进行再解码后的编码过程。而编码与解码的前提是先要认识到索绪尔语言符号观对这些符号的解释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2、索绪尔语言
3、符号观“翻译研究就是语言研究。”语言研究离不开言语的研究。索绪尔作为现代语言学的创始人。认为言语活动具有多重属性。性质复杂,与物理、生理及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同时具备个人及社会属性。…其中索绪尔语言符号观对人类社会的交际活动就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20世纪初他指出语言符号联结的是概念和形象两者分别是语言符号的所指和能指。表示意义的形式称为能指(signiifer),被表示的概念称为所指(signified)。二者揭示符号本身的构成关系,而组合关系展现符号之间的关系。言语交际活动在索绪尔语言符号观的框架指导下呈现出的复杂性要求翻译的两种方针—&mda
4、sh;直译和意译及翻译各要素进行整合求得最佳译文。但绝对的直译和绝对的意译是行不通的首先语言作为一个符号系统是由语言的所指和能指根据横向的组合原则和纵向的联想原则在共时态的语法规则内形成。rn在这两对范畴的理论指导下。可对翻译方法进行整合,使直译和意译相互结合,交替使用,创造优秀译作,同样横向组合关系和纵向聚合关系这对范畴也可指导翻译过程各要素的整合综合考虑外在的原文本因素同时联想内在的目的语文本的各要素。因此。纵观语言学符号观中能指与所指及组合与聚合关系言语交际过程复杂多变并产生了一系列的言语行为。进一步用JAustin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分析。翻译实践将受益匪浅。3、言语行为理论翻译作为一种
5、跨文化的交际活动针对交际活动中产生的一系列言语行为,是力求用一种语言(或目的语)表达另一种语言(源语)所表达的内容,在语义和风格上保持对等。…如何在翻译中寻求最优的等值对等语,言语行为理论不仅对此做出重要解释还通过语力的不可译性进一步说明了言语交际在翻译中的复杂性。20世纪60年代英国哲学家,语言学家JAustin(1962)和JRSearle(1975)提出并完善了言语行为理论。从行为角度阐述人类语言交际对外语研究,跨文化交际及翻译研究都有积极的指导作用。JAustin将人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实施的行为分为叙事行为(1ocutionaryact)、施事行为(illocutionar
6、y act)和成事行为(perlocutionary act)7在这三种实施行为当中,言语行为理论关注的核心是施事行为因为它与说话人的因素一致而叙事行为不能构成语言交际,成事行为也有明显的不稳定性。J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对翻译实践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在翻译过程中首先要深刻理解原文的真实含义,弄清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即者的真实意图(施事行为)和表达效果(成事行为);其次,译者要在目的语中寻求一种表到方式来准确表达原文作者真实意图(施事行为)又不失原有的表达效果(施事行为);最后对所选择的表达方式进行反复修改,使译文和原文在所传递的信息上和表达效果上“等值”,也就是在表达的
7、内容(施事行为)、表达效果(成事行为)和表达形式(叙事行为)上与原文达到最大化的“等值”。这样的译文才是优秀的译作。同时施为的过程又分为显性施为和隐性施为。例如:IWaITIyou toobey和1willcometothepar-tv前者的“警告”可以明显译出而后者有种“施为之力”(illoeutionaryforce)即“答应”。但字里行间却未出现该意环境因素对言语行为的影响之差异造成了语句的“施为之力”的不可译性。Seare称这种语句的“施为之力&rdquo
8、;的不可翻译性(nontranslatability)为“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speech)即语句形式和功能与意义之间不是一对一的关系。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使言语使用的社会规范或语用规则相差甚远。从翻译看。这种言词可译,语力不可译,还要借助“语用迁移”来进一步分析。4、言语交际中影响话语信息差的因素在翻译的实践指导下综合分析言语交际过程往往会发现说写者传递信息与听读者接收的信息不等值。对话语信息核心产生偏离,即话语信息差。影响话语信息差的因素是多样的既有宽泛的交际文化环境又有潜在的心理因素,这就决定言语交际过程是一个没有起点。也没有终
9、端的动态的,不可逆转而连续的,各个因素之间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过程。41宽泛的文化语境文化语境是指某一言语社团特定的社会规范和习俗,包括当时政治、历史、哲学、科学、民俗等思想文化意识,还包括同时代的作家作品,译语文化语境对翻译有重大的影响因为翻译本身就是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翻译的过程是在译文语言中正确理解原文语言来找出等值对等语的过程翻译作为沟通的桥梁,地位显著任何一个因素的疏忽就可能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失败这些影响言语交际的文化语境因素在翻译过程需引起重视首先是中西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的差异:西方人思维方式是关注事物的规则性,系统性,精确性因此要求对客体进行形式化。逻辑性的元素分析:而中国人反之,注重整体思维和主体性思维,强调物我不分,天人合一,偏重综合性分析。同时从中西方语言文字也可看出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维模式:西方人具有单维、单向、定向、确认性强,抽象逻辑思维强等特点,容易发展时间思维逻辑:而中国人具有多维、多向、非定向、两可性、形象逻辑思维等特点,容易发展出空间思维逻辑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汉语出现对应的语序随着思维发展。句法层层递进:西方人语言呈现多样变化派生构词方法就是典型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