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当代文论话语的基点在哪里.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928229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建当代文论话语的基点在哪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重建当代文论话语的基点在哪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重建当代文论话语的基点在哪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重建当代文论话语的基点在哪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建当代文论话语的基点在哪里.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重建当代文论话语的基点在哪里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重建中国当代文论话语如今已成为“世纪末的隆重话题”,而之所以要重建,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文论患上了严重的失语症。对于这一诊断,文艺理论界的人士大概都能心领神会,但是,诊断清了病因是不是就能做到到病除呢?恐怕没那么简单。笔者认为,在中国当代文论话语重建之前,首先需要选准重建的基点,而基点的选取又要同时考虑性、世界性与当代性这三重因素。任何一种有意无意把某种因素当成第一乃至唯一的重建和重建计划都可能导致基点选择的失败,甚至会把整个的重建工作引入误区。基于这一认识,笔者在此文中主要想对部分流行观点提出质疑,以期我们能对重建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有一个更

2、清醒的认识。    一    谈到文论失语症,一种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失语之病根主要“在于大破坏,在于对的彻底否定,在于与传统文化的巨大断裂,在于长期而持久的文化偏激心态和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1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传统文化近百年来基本上“处于被告地位”,所以古代文论“虽有整理、研究,但蜷缩一角、奄奄一息,最后成了扫荡对象,直到80年代才算缓过气来。”2因此,“要想重建中国文论话语,关键的一步在于如何接上传统文化的血脉”,3更具体地说,便是如何做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工作。如果这一切工作做好了,重建便落到了实处,其它

3、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传统文化、古代文论长期处于被告地位,这应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让它们以一付无辜受害者的面孔登场亮相恐怕不符合基本常识,而把它们打扮成拯救当代文论的文化救星,这一角色又多少令人感到可疑。让我们先来看看传统文化,在我看来,现在大陆学术界对传统文化的普遍青睐,实际上还不是一种充分的理性选择,而是更多的带有某种情绪化的色彩。当我们与西方进行学术对话忽然发现自己一无所有无话可对时,我们情不自禁地产生了某种焦虑心理;当海外的新儒学思潮、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终于打开了大陆并在大陆找到了他们的学术代理人之后,我们又照猫画虎地拥有了某种逆反心理

4、;当后殖义的警钟长鸣、整个东方有可能陷入后殖民化的险境之后,我们又心有余悸地多了一层恐惧心理。此外,还有西方不亮东方亮、下一个世纪是东方的世纪等等之类的神话不断问世,我们似乎又平添了许多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虚构出了一种舍我其谁的侠客心理,预支出了一种得胜还朝的翻身心理。上述种种心理相加在一起,很容易冲昏我们的头脑,模糊我们的视线,进而使我们丧失对传统文化的清明判断。    如果冷静地反思一下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便会发现传统文化被告地位的形成尽管有的原因、人为的因素,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否定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理由,也不能成为我们对传统文化重大缺陷视而不见的

5、依据。9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观点和术语的进一步引进给我们带来了失语的同时,事实上也给我们带来了打量传统文化的新的视角。比如,当美国学家希尔斯把“克里斯玛”的涵义进一步扩大而用于传统方面的研究时,我们发现任何传统作为某种规范性力量,其规范性必须首先建立在某种神圣的权威之上,也就是建立在被赋予的克里斯玛特质上。这是人们信奉、敬畏它的理由,也是它能够存在并进而向人们施加其影响、呈现其魅力的前提。而“一种传统如果失去了其克里斯玛特质,不再被人们感到是超凡的、神圣的、或具有异乎寻常的价值意义的,那么人们便不会为其献身或坚决捍卫它了,同时它也逐渐失去了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和感召力了。”4如果沿着这一思路来

6、审视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以为传统文化发展到后来,其主要缺陷正是在于那种克里斯玛特质的逐渐流失所形成的严重匮乏,而这种匮乏又导致了权威的弱化、道德理想的异化和精神的僵化,于是,才有了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才有了种种“求新声于异邦”的切实行动。假如把五四时期的激进姿态看作是一解构行为,那么这种行为本身并无罪过,有罪的恰恰是它解构的对象。然而,现在一种令人费解的现象是,我们一方面享受着五四文化革命给我们带来的现代文明成果,一方面却又对五四本身耿耿于怀,对五四革命的对象含情脉脉。这种为了旧传统而不惜否定、抛弃五四文化新传统的心态起码不是一种健全的心态,而在这样一种心态下去重建当代文论话语,恐怕会带来

7、许多后遗症。    指出这一点,当然不是说我们的重建工作就可以完全置传统于不顾,而是说在我们试图接通传统文化血脉之前,首先应该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清醒的判断,其次还需要一个使之进一步剥离的过程。经过了近百年的沉淀,特别是通过了与世界其它文化的碰撞、交往之后,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东西确乎呈现出了一种优越于他种文化的面目,但是一方面由于如前所述的重大缺陷不可能不播散于文化的各个层面,一方面也由于近些年来总体观念上的民族主义姿态和具体操作上的功利主义心态,所以我们在对传统文化的优越性成份进行认同的同时,也仍然需要对其实践价值抱一种谨慎的态度。比如,我们现在

8、谈到魏晋风度、盛唐气象、天人合一、中和之美等等之类和中的传统文化精神时,常常缅怀之、追慕之、肯定之,甚至把它们当作医治当代精神软骨症和现代文明病的灵丹妙药,但是那里面无疑也存在着一种与现代文明走向相悖的东西。当我们把它们作为一种人文资源加以开发利用时,我们在光大它们的建设性因素的同时,无疑也会放大它们的消解性因素。因此,依笔者之见,传统文化的精髓现在还远远没有充分显露出来,它还需要一个自然剥离,进一步沉淀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完成之前,贸然使之成为重建当代文论话语的文化前提,必然显得草率和匆忙。    按照我的理解,当代文论话语的重建没法不涉及一个文论的现

9、代化和世界化的问题,而谈论文论的现代化和世界化又无法游离于我们现在已经出现和正在出现的总体文化语境。如果以历史和发展的眼光回顾和前瞻一下我们的现代化之路,我们现在恐怕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现代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西化的过程。这一事实一方面表明我们民族文化中的“实质性传统”5在这一过程中并未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一方面也暗示了我们的民族文化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所改造了。当我们意识到这一尴尬的境况时,我们固然可以以更充足的理由来拒绝西方文化的进一步渗透。但是,我们却无法拒绝信息革命之下的种种文明成果,也无法阻止世界文化的生成和来临。而世界文化生成的前提虽然意味着各种民族文化会以其独特的作风和气派顽强地

10、显示其个性,却同时也意味着个性的消解、共性的生成以致使各种民族文化全面抹平。由于这种景象是人们所不愿看到的,也由于世界文化的初始阶段更多地呈现出了一种时尚化、通俗化、大众化甚至粗鄙化的特征,所以许多人对世界文化抱有相当程度的戒心乃至敌意。而照这种势头发展下去,各个民族中的高雅文化、尖端文化或许也终将会被世界文化所整合,因此,不愿看到是一回事,不得不面对是另一回事。假如我们在世界一体化的浪潮中无法绕道而行,我们就必须面对这样一种文化景观。而在这一文化景观上来思考我们的文论话语重建问题,我们就不仅需要一种民族意识,纵向思维,而且也需要一种世界意识、横向眼光。也就是说,当我们长期把“愈是民族的便愈是世界的”这一口号喊得过于浪漫之后,我们不应该忘记“愈是世界的便愈是民族的”这一主张的现实意义。在这一层面上,讨论话语进口多输出少之类的文论问题将显得意义不大,因为话语的公有化和据为己有,为我所用本来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二    与形而上的传统文化相比,中国古代文论在思维方式、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