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审美意识对后世的影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魏晋审美意识对后世的影响.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魏晋审美意识对后世的影响 魏晋审美意识对后世的影响魏晋时期在中国美学史上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它所展现的美学风貌和形成的审美意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世说新语中总结的魏晋审美意识或许还不够全面,但世说新语本身所记载的魏晋士人的审美风貌经过历史长河的沉淀也已经受到了后世众多文人学士的顶礼膜拜。世说新语所揭示的魏晋审美意识对后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美学概念的源头魏晋时期是中国美学史上众多的美学范畴诸如“味”、“韵、” 等的孕育或形成的时期,后世许多审美概念都缘此而发。 世说新语中的一些故事记载了魏晋人在审美实践的过程中对某些美学概念的
2、体认,这些概念在后世蔚为大观。如魏晋人在审美实践中对形而上的追求中体现的就是一种对老庄哲学的美学意味的挖掘,其在琴棋书画等艺术的创作中就已经包含了对“味”、“象外之象”的追求,如顾长康言作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等等。还有在人物品藻中产生的对神明之美的爱好、对形体玉质之美的赏慕。前者在宗白话先生的论著中早就概括为“神韵”之美,后者似乎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人们觉得中国的美学是不屑于谈论形的东西的。然而世说新语里记载有“掷果潘安”和“看杀卫玠”的
3、故事,他们都是当时肤质玉白的美男子。而后来中国人对人物的外貌的欣赏上的这种嗜好似乎依然存在。 (二)审美体系的引线魏晋审美意识还对后世的美学理论体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一、“任我”的审美意识,它在本质上属于道家的美学观念。在中国历史上,以儒家思想作为统治阶级思想纲领的时代是占绝大多数的。然而“弃彼任我”的道家美学观在历朝历代的文人中都不乏追随者。它代表的是中国美学的一条脉络。其二、尚“情”的意识对后世悲剧理论的启发。魏晋时期,文学领域里就有陆机的“诗缘情”的说法。在世说新语的审美世界里“
4、情”在多数状况下被赋予了“悲感”的含义,魏晋人对悲情的体验伴随的往往是对生命的伤逝,而宇宙自然的流转是催生一切伤逝的根源。从魏晋时期开始,中国人的悲感意识就开始了与时间的联姻,其影响深远。试读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29一种宇宙洪荒中人生短暂的慨叹由此而生,这种淡淡的却又挥之不去的悲伤如同长江的流水传给了一代又一代的江畔的望月之人。其三、尚“自然”,由于前人在这方面的论述非常之多,本文不再赘述,但它在中国美学史上
5、的重要性是不容抹杀的。自然成为了魏晋人精神流连的场所,比如兰亭集会,“死生亦大”的感叹在情景交融的审美实践中直接启发了后来山水诗的诞生,对后世意境理论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三)审美实践的范本 魏晋时期审美实践活动的最大收获就在于其中诞生了一大批的具有美学符号意义的魏晋名士,世说新语中所记约626人,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的不下百人。其中有深情的桓子野、通达的谢太傅、痴绝的顾长康、飘逸的王右军、还有任诞的竹林七贤等等。后世的文人把世说新语作为案头必备之书,在一次次的翻检中加深着对中朝名士的仰慕。这种直接的影响最为明显地表现在后人做诗作文时对其中典故的运用。如&ldqu
6、o;新亭对泣”、“支公放鹤”、“刘伶病酒”等等典故都是人们耳熟能详并被反复引用的。其直接的影响还表现在后人在为人处世中对魏晋名士行为的效仿。后世不是有个自称“梅妻鹤子”的林和靖么?他的归隐就是直接效法魏晋名士而又自得心源。总的来说,魏晋人的审美实践活动足以产生一种示范的作用。他们在与黑暗现实的抗争中内蕴悲情又以自然为介,向前发现了老庄,同老庄一道成为了后世持审美化之人生态度的文人们的不祧之祖。魏晋时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社会的变动,士人心态的变化,使得这个时期形成了特殊的审美风貌,对古人而言,这些美的实践、美
7、的观念是自然而然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情感、精神的需要。对于今人而言,试图从世说新语一书中窥其全貌,微其大义又是多么的愚拙啊,因为对于任何一个追求美的人来说美的王冠上的宝石从来都不是可以轻易采撷的。也许,我从中得到的只是盲人摸象似的片面的欢娱,无奈兴趣之下,只能尽我的全力作一点粗疏的分析,也算是在美的历程中一个初涉者的小小探询吧。注释:1 吴中杰. 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论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8.(第一卷,3-4)2 朱立元,易存国. 书写中国审美意识史的成功尝试——读吴中杰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论 EB/OL. http:/www.ewen.cc/boo
8、ks/bkview.asp?bkid=57228&cid=110616, 2004-3-113 余嘉锡,周祖谟,余淑宜,周士琦. 世说新语笺疏(修订本)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本文所引世说新语的条目均出于此处,后不加注)4 王能宪. 世说新语研究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65 参见刘强.二十世纪世说新语研究综述J. 文史知识,2000.46 朱立元.谈谈美学和审美活动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2.1261317 房玄龄.晋书•谢安传M/OL 8 宗白华. 美学散步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9 王元化,吴俊. 鲁迅学术论著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10 李泽厚. 美学三书M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11 房玄龄.晋书•羊祜传M/CD 12 罗宗强、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3 王羲之诗选M/OL 14 (清)沈德潜.古诗源M.北京:中华书局,200015 山海经海外北经M/OL 16 庄子天地篇M/OL 17 陈寿.三国志•魏志卷二十八钟会传M.长沙:岳麓书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