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滑坡防治与研究现状综述.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928725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内外滑坡防治与研究现状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国内外滑坡防治与研究现状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国内外滑坡防治与研究现状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国内外滑坡防治与研究现状综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国内外滑坡防治与研究现状综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内外滑坡防治与研究现状综述.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业大学) 摘要本文对国内外滑坡分析及研究进行了总综述, 结全我国具体情况, 提出了滑坡防治及研究的方向。关键词滑坡 分析 研究月 日 本 正 式 成 立 滑 坡 协 会, 出 版 季 刊滑坡, 后又成立滑坡对策协会, 出版滑坡技 术, 这是当时国际上两种关于滑坡的专门 刊物。1964 年前苏联又召开全国滑坡会议,出版了论文集, 介绍高加索、克里米亚和西 伯利亚等地的滑坡。 1968 年在布拉格举行 第 23 届国际地质大会期间, 酝酿成立了国 际工程地质协会, 同时也成立了“滑坡及其块 体运动”委员会, 由捷克人 J P a seK 担 任主席。这是当时关于滑坡的一个国

2、际性组织, 成员尚不足 20 人, 从 1977 年到目前为 止, 国际滑坡学术讨论会已召开五次。 每次 会议, 各国专家就滑坡研究的现行方法和技1关于滑坡研究的发展滑坡研究源于 20 世纪 20 年代的瑞典,在 1928 年 1945 年之间, 世界各国对滑坡的研究是零星的和片断的。大多都是由单独 的研究人员进行小规模的滑坡研究, 只有瑞 典、挪威、前苏联是由国立土工研究所进行 滑坡研究, 并发表过一些著作和论文, 其中瑞典人取得的成果最大。 原苏联曾于 1934 年和 1946 的召开过两次全国性滑坡会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随着各国经济建设 的不断发展, 遇到的滑坡逐渐增多, 对滑坡

3、的研究也就逐渐系统而深入。 1950 年美国学者 K T e rzagh i 发表了滑坡机理的论 文, 系统地阐述了滑坡产生的原因、过程、稳定性评价方法以及在某些工程中的表现。1952 年澳大利亚 新西兰的区域性土力 学会议上, 所有报告几乎全与滑坡有关, 即研究滑坡土的强度特性。 1954 年 9 月在瑞 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全欧第一届土力学会 议, 主题就是滑坡稳定性问题, 其中 23 篇报 告中介绍了挪威、瑞典、英国等国家的滑坡。1958 年 美 国 公 路 局 的 滑 坡 委 员 会 编 写 了滑坡与工程实践一书, 是世界上第一本全 面叙述滑坡防治的专著。 1960 年日本的高 野秀夫发

4、表了滑坡与防治一书, 1964 年 3术以及突出的新进展交换观点和交流经验。我国对滑坡的系统研究是建国后才开始的。 1951 年在西北铁道干线工程局成立 “坍方流泥”小组, 1956 年成立坍方研究站,1959 年成立坍方科学技术研究所 即西 北研究所滑坡研究室的前身。 1959 1973年期间召开滑坡防治经验交流及科研协作 会议, 其 1959 和 1973 年两次实质上是全国 性学术交流会。 1958 年出版宝成铁路技术 总 结路基设计与坍方滑坡处理, 1962 年 出 版铁路路基设计手册滑坡地区路基设计, 1971 年西北研究所编写了滑坡防治一书, 从 1976 年到目前为止, 我国出版

5、了滑坡会议论文集滑坡文集十三集, 它的目的业中通用的测试手段, 如确定滑动面 (带) 的由于滑坡的发生土体性质的土工试验技术, 确定抗滑物受力性质的大坝内部观测技术和确定滑动体与 滑床地层的承载能力等, 大多数是直接应用 于滑坡研究中, 也有稍加改进用于滑坡的。另一类是研究滑坡专用仪器设备, 在滑坡测 试技术中也起到很大的作用。(2) 滑坡的稳定性评价与推力计算。对 滑坡稳定性评价, 国内外有一个共同之处就 是用有限单元法来判断滑坡的稳定性, 这是最先进的方法。不同之处是: 国外一般对 滑坡稳定性评价反映在稳定系数上, 而我国 反映在滑坡推力计算上。 我国的滑动面( 带) 除沿海的软粘土或均质

6、土中的滑坡采 用圆弧形, 计算方法与国外类同, 用瑞典条分法或近期多使用的毕肖普简化法外, 对绝 大多数山区和丘陵地区的滑坡, 一般采用符 合实际情况的折线形, 将滑动画 (带) 区分为象, 而滑体的变形是的信息, 因此, 在工程变形来预报滑坡的发塔露天大型滑坡, 以露天矿滑坡等都是利坡发生时间的成功实此外, 我国在利风险决策方面取得了苏州崖滑坡稳定性评功实例。从最新的信息可础, 在有效应力和极测模型是当今专业实于粘2塑性定律或概为普及, 在近几年将( 4) 滑坡的防治的办法基本是相同的 改变滑动面 (带) 土体的性质; 其他 (清除滑动体、防冲刷等)。 由于各国的具体条件不同, 在防治滑坡的

7、办法上也有所差异和侧重。在欧美各国以 改变滑协体外形和水平钻孔排地下水为主,故对减轻、加载的位置和防治钻孔的堵塞研 究得较好。美国和日本新近发展了非开挖型管道放置方法 ( 直径 100 500 mm ) , 用于 浅部水平排水, 在这方面, 他们处于明显的领先地位。 日本由于年降雨量大和钢材较 多, 故钢管桩研究得也较好。 我国由于滑坡规模大, 故对大截面挖孔钢筋混凝土抗滑桩研究得较深入, 并有不少成功的实例。 对于 中小型滑坡大部分是用挡土墙与排水相结 合的方法。目前, 各国的研究表明, 对于大型滑块,深部大规模排水仍是一种最有效的整治手 段。垂直大孔径 (1. 5 2. 0 m ) 密集型

8、 (5 7 m 间距) 的垂直排水孔和水平廊道相结合 的方法是一种新的更有效的地下排水方法, 在西欧有些国家得到了应用。对于移载加固 滑 坡, 即“削头压脚”加固滑坡的工作量较 大, 因而, 在过去几年中, 西欧国家采用化学 工业方法制作地质复合材料, 以“压脚”原理治理滑坡有了新的进展, 该方法的整治费用 仅是传统方法的一半。 在阻止、加固的具体措施上, 西欧国家主要采用锚固, 而东欧国家侧重于使用抗滑桩加固方法, 美国和加拿 大则一般很少采用阻止、加固措施整治滑 坡。我国近年来, 为增大挖孔桩的抗滑力, 已试验成功排架桩等新的型式。 从当前国际研究滑坡治理的动态表明,下面几个课题是滑坡治理

9、研究的热点:积、速度、运动距离, 后退极限位置的预测。在 1994 年 7 月中旬第五届国际滑坡学术讨论会上, 我国在相对灾害评价方面的研究引 起了世界同行的重视。在确定性模型和随机 概率模型上, 与会者展开了广泛的讨论, 认为目前两种模型应相互补充, 不应相互取 代。 同时, 概率模型还在进一步加以完善和 发展。3我国滑坡研究的特点边坡稳定性研究无论从理论上、工程实践上均是重要研究课题, 我国发生的大量滑 坡不但丰富了滑坡工程实践的内容, 亦推动 了滑坡及其稳定性研究。 几十年来, 我国在滑坡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50 年代, 我国的边坡稳定性研究工作的重点侧重于 滑坡历史资料的分析及滑

10、块形态分类, 探讨 不同类型边坡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及相应的 变形破坏机制。 在此期间, 边坡的稳定性分析多藉用土力学理论, 而很少考虑岩体的结 构特性及岩体中的地质结构面, 特别较弱结 构面对边坡岩体稳定性的影响。 自 60 年代 开始, 由于我国边坡工程实践的不断发展, 从而比较强调和重视边坡的地质状况, 即边坡的地质工程条件及岩体结构特性对边坡 稳定影响的研究。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提 出的岩体结构理论及相应的边坡岩体稳定 性分析的岩体工程地质力学方法, 是一项具 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该方法以岩体结构理论为基础。强调岩体中结构面特别是软弱结 构面对边坡岩体变形及边坡失稳破坏的控 制作用, 运用

11、赤平投影及实体比例投影的作石, 因此仅描述其强风化岩供参考。褐色, 裂隙发育面上碴样从- 30 m 左右即可见到, 直至终60 m )。 从碴样的矿物成份可判该岩1 cm 以上; 弱风化岩孔 ( -细小长石角砾。由于压强度可达 20 M P a限于条件无法判断,为叶腊石化的细晶花岗岩岩脉。由于叶腊石硬度小, 导致岩石强度小。 岩石中石英矿物 尚新鲜, 长石风化强烈, 仔细辨别可见叶腊石化和高岭石化。 叶腊石则为蚀变产物, 矿物岩碴粒度小, 均为小于 1 mm 的岩粉, 无 衍生矿物, 据以上情况判别该种岩性强度 低, 钻孔未揭到硬质岩石。 岩石强度低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为蚀变引起, 部分长石叶 腊石化, 叶腊石本身硬度低, 碾碎后粘性大, 可造浆; 二是风化所致。该岩性抗压强度低, 估计抗压强度低于10 M P a。因此, 钻孔加深仍未揭露有满足桩 基承载力要求的新鲜基岩。2. 4 硅化构造角砾岩角砾岩仅见于 7# B 桩孔。 强风化岩呈造活动为地质历史上阶段已处于稳定期,动。综上所述, 对于布区的嵌岩桩终孔岩只要抓住其中易变矿矿物在风化作用下发反应生成另外一些矿程度分类的确定就可工程建设项目中应该风化程度分类标准,的入岩判定问题, 便 是否终孔, 从而确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