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9.利用AD转换设计一个室温温度计.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930367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3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019.利用AD转换设计一个室温温度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3019.利用AD转换设计一个室温温度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3019.利用AD转换设计一个室温温度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3019.利用AD转换设计一个室温温度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3019.利用AD转换设计一个室温温度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019.利用AD转换设计一个室温温度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019.利用AD转换设计一个室温温度计.doc(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利用A/D转换设计一个室温温度计院(系)名称 信息工程学院 专 业 班 级 06普专电子二班 学 号 学 生 姓 名 指 导 教 师 年 月 日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课程设计评阅书题目利用A/D转换设计一个室温温度计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评语及成绩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答辩评语及成绩答辩教师签名: 年 月 日教研室意见 总成绩: 教研室主任签名:年 月 日课程设计任务书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 学号: 姓名: 课程设计名称: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 利用A/D转换设计一个室温温度计 完成期限:自 * 年 * 月 * 日至 * 年

2、 * 月 * 日共 * 周一、设计依据 当用计算机来构成数据采集系统时,所经采集的外部信号往往是温度、压力、声音和位移等连续变化的模拟量,而计算机能处理不连续的数字量,因此,必须用模数转换器即A/D转换器将模拟信号变成数字量后才能送入计算机进行处理。本课题学生重点从ADC0809与89C51的扩展连接及应用方面,要求作出深入设计与研究,以为即将到来的工程设计与科研打下良好基础。 二、要求及主要内容 设计重点是应用单片机和A/D转换器设计一个室温温度计的规则要求给出相应不同的电路设计,对器件选择,线路连接,有较深入地分析探讨。 1实验仪上W1电位器提供模拟量输入,编程序将模拟量转换成数字量。 2

3、了解A/D芯片0809转换性能及编程方法,了解单片机数据采集方法。 3要求最终正确无误地完成全部软件设计,并具有一定先进性,给出进一步提高性能的深入分析,对电路设计也应提出建设性意见并写出合格的课程设计论文,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三、途径和方法 1. 硬件电路坄计 89c51应用系统设计(晶振电路, 上电复位电路); A/D转换与单片机的接口。 2. 程序设计: 先画流程图再根据流程图写程序 启动0809进行本次A/D;调用显示等待A/D转换结果;读取A/D转换结果;将结果送显示缓冲区。 3. 选芯片, 元件按设计连线 4. 调试 (1)输入程序; (2)编译、连接,用连续方式运行程序; (3)

4、改变IN0的模拟量,显示缓冲区应随之变化; (4)就ADC0809与89C51的扩展连接及应用方面,作出深入地学术讨论与研究,按规定要求完成其任务。 四、时间安排 课题讲解:2小时 阅读资料:10小时 撰写设计说明书:12小时 修订设计说明书:6小时 五、主要参考资料 1肖洪兵. 跟我学用单片机M.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2.8. 2赵晓安. MCS-51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3. 3何立民. 单片机高级教程M第1版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1. 4陈伟人.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5. 指导教师(签字

5、): 教研室主任(签字): 批准日期: 年 月 日利用A/D转换设计一个室温温度计摘 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作为计算机与被处理物理信息联系通道的A/D转换器,常用ADC表示,也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在数字信号处理、雷达信号分析、医用成像设备、高速数据采集等应用反面,对ADC的速度要求很高。随着IC工艺的改进,新材料的采用以及DSP技术的不断完善,目前高速ADC的精度可达20位以上,而超高速ADC的速度已达150MSPS以上。由于ADC的发展及应用的深入,其静态参数已不足以表征ADC的全部性能。在输入信号是时间的函数时,ADC所表现出来的性能称为动态性能。实践证明,动态性能不可由静态

6、性能来替代或推出。而在和数字信号处理一起工作的ADC、一些音频应用的ADC以及用于视频应用的ADC(称为采样型ADC)中,动态性能尤为重要。因此,分析、测试ADC的动态性能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满足各种不同的检测及控制任务的需要,各种类型的A/D转换器芯片也应运而生。本课题是利用A/D转换设计一个室温温度计,当用计算机来构成数据采集系统时,利用温度传感器的敏感特性,去检测展示的温度,所经采集的温度信号是连续变化的模拟量,而计算机能处理不连续的数字量,因此,我们必须用模数转换器即A/D转换器把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后才能送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再利用显示电路把转换后的数字信号显示出来。整个流程先通过单片

7、机的P3.3口对LM35温度传感器进行操作,实现数字温度采集;在转换的过程中用到芯片ADC0809;最后通过发光二极管显示出所测温度。本文将讲述AT89C51芯片,温度传感器LM35及ADC0809芯片的基本原理和特点,并介绍了基于单片机的A/D转换电路的设计,对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的设计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关键词:A/D转换器, AT89C51, LM35, ADC0809, 发光二极管 利用A/D转换设计一个室温温度计摘 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作为计算机与被处理物理信息联系通道的A/D转换器,常用ADC表示,也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在数字信号处理、雷达信号分析、医用成像设备、高速数

8、据采集等应用反面,对ADC的速度要求很高。随着IC工艺的改进,新材料的采用以及DSP技术的不断完善,目前高速ADC的精度可达20位以上,而超高速ADC的速度已达150MSPS以上。由于ADC的发展及应用的深入,其静态参数已不足以表征ADC的全部性能。在输入信号是时间的函数时,ADC所表现出来的性能称为动态性能。实践证明,动态性能不可由静态性能来替代或推出。而在和数字信号处理一起工作的ADC、一些音频应用的ADC以及用于视频应用的ADC(称为采样型ADC)中,动态性能尤为重要。因此,分析、测试ADC的动态性能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满足各种不同的检测及控制任务的需要,各种类型的A/D转换器芯片也应运而

9、生。本课题是利用A/D转换设计一个室温温度计,当用计算机来构成数据采集系统时,利用温度传感器的敏感特性,去检测展示的温度,所经采集的温度信号是连续变化的模拟量,而计算机能处理不连续的数字量,因此,我们必须用模数转换器即A/D转换器把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后才能送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再利用显示电路把转换后的数字信号显示出来。整个流程先通过单片机的P3.3口对LM35温度传感器进行操作,实现数字温度采集;在转换的过程中用到芯片ADC0809;最后通过发光二极管显示出所测温度。本文将讲述AT89C51芯片,温度传感器LM35及ADC0809芯片的基本原理和特点,并介绍了基于单片机的A/D转换电路的设计

10、,对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的设计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关键词:A/D转换器, AT89C51, LM35, ADC0809, 发光二极管 目 录1 绪论11.1 课题描述11.2 基本工作原理及框图12 相关芯片及硬件电路设计12.1 AT89C51芯片12.1.1 AT89C51的功能特性22.1.2AT89C51的主要性能参数22.2 温度采集32.2.1LM35的功能特性32.2.2LM35的主要性能参数32.2.3LM35各引脚介绍42.3 信号放大电路42.4 A/D转换电路52.4.1 A/D转换器的的分类52.4.2 逐次逼近式A/D转换器(SAR)72.4.3 ADC0809的特点72

11、.4.4 ADC0809引脚功能72.4.5 ADC0809典型应用及系统硬件原理图93 系统软件设计113.1 中断程序主要流程113.2 程序设计12总 结18致 谢19参考文献201 绪论1.1 课题描述 随着电子技术,特别是随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产生而出现的微型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如果说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使现代科学研究得到了质的飞跃,那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单片机技术的出现则是给现代工业测控领域带来了一次新的技术革命。目前,单片机以其体积小、重量轻、抗干扰能力强、对环境要求不高、高可靠性、高性能价格比、开发较为容易,在工业控制系统、数据采集系统、智能化仪器仪表、办

12、公自动化等诸多领域得到极为广泛的应用,并已走人家庭,从洗衣机、微波炉到音响、汽车,到处都可见到单片机的踪影。因此,单片机技术开发和应用水平已逐步成为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就是以单片机为主要控制元件,通过温度传感器,A/D转换器,实现对温度的测量,并通过发光二级管直接显示所测温度。 1.2 基本工作原理及框图本课程设计的温度计测温系统由温度传感器电路、信号放大电路、A/D转换电路、单片机系统、温度显示系统构成。其基本工作原理:温度传感器电路将测量到的温度信号转换成电压信号输出到信号放大电路,与温度值对应的电压信号经放大后输出至转A/D换电路,把电压信号转换成数字量送给单

13、片机系统,单片机系统根据显示需要对数字量进行处理,再送温度显示系统进行显示。基本工作原理框图如图1.1所示。温度传感器信号放大电路ADC0809 A/D转换器89C51单片机系统发光二极管显 示电路图1.1基本工作原理框图2 相关芯片及硬件电路设计2.1 AT89C51芯片AT89C51是美国ATMEL公司生产的低电压,高性能CMOS 8位单片机,片内含4k bytes的反复擦写的Flash只读程序存储器和128 bytes的随机存取数据存储器(RAM),器件采用ATMEL公司高密度、非易失性存储技术生产,兼容标准MCS-51指令系统,片内置通用8位中央处理器(CPU)和Flash存储单元,功

14、能强大AT89C51单片机可为您提供许多高性价比的应用场合,可灵活应用于各种控制领域。AT89C51引脚图如图2.1所示。 图2.1 AT89C51引脚图2.1.1 AT89C51的功能特性AT89C51提供以下标准功能:4K字节Flash闪速存储器,128字节内部RAM,32个I/O口线,两个十六位定时/计数器,一个5向量两级中断结构,一个全双工串行通信口,片内振荡器及时钟电路。同时,AT89C51可降至0Hz的静态逻辑操作,并支持两种软件可选的节电工作模式。空闲方式停止CPU的工作,但允许RAM,定时/计数器,串行通信口及中断系统继续工作。掉电方式保存RAM中的内容,但振荡器停止工作并禁止

15、其他所有部件工作直到下一个硬件复位。2.1.2 AT89C51的主要性能参数AT89C51主要性能参数如下:l 与MC51产品指令系统完全兼容l 4K字节可重擦写Flash闪速存储器l 1000次擦写周期 l 全静态操作:0Hz24Hzl 三级加密程序存储器l 1288字节内部RAM l 32个可编程I/O口线l 2个16位定时/计数器l 6个中断源l 可编程串行UART通道l 低功耗空闲和掉电模式 2.2 温度采集LM35是NS公司生产的集成电路温度传感器系列产品之一,从使用角度来说,与用开尔文标准的线性温度传感器相比更有优越之处,它无需外部校准或微调,在各类民用控制、工业控制以及航空航天技

16、术方面得到了广泛使用。在很多工作场合,元器件工作温度指标达不到工业级或普军级温度要求,可以通过设计加温电路的办法得以解决。小型、低功耗、可靠性高、低成本的LM35温度传感器已经越来越受到设计者的关注。 2.2.1 LM35的功能特性LM35是一种内部电路已校准的集成温度传感器,其输出电压与摄氏温度成正比,线性度好,灵敏度高,精度适中其输出灵敏度为10.0MV/,精度达0.5其测量范围为-55150。在静止温度中自热效应低(0.08)工作电压较宽,可在420V的供电电压范围内正常工作,且耗电极省,工作电流一般小于60uA输出阻抗低,在1MA负载时为0.1。2.2.2 LM35的主要性能参数LM3

17、5的主要性能参数如下:l 工作电压:直流430V; l 工作电流:小于133A l 输出电压:+6V-1.0V l 输出阻抗:1mA负载时0.1; l 精度:0.5精度(在+25时); l 漏泄电流:小于60A; l 比例因数:线性+10.0mV/; l 非线性值:1/4; l 校准方式:直接用摄氏温度校准; l 封装:密封TO-46晶体管封装或塑料TO-92晶体管封装; l 使用温度范围:-55+150额定范围。 2.2.3 LM35各引脚介绍LM35引脚介绍如下:l 1脚正电源Vcc;l 2脚输出;l 3脚输出地/电源地。LM35电路原理图如图2.2所示: 图2.2 LM35电路原理图2.

18、3 信号放大电路由于温度传感器LM35输出的电压范围为00.99 V,虽然该电压范围在A/D转换器的输入允许电压范围内,但该电压信号较弱,如果不进行放大直接进行A/D转换则会导致转换成的数字量太小、精度低。系统中选用通用型放大器A741对LM35输出的电压信号进行幅度放大,还可对其进行阻抗匹配、波形变换、噪声抑制等处理。系统采取同相输入,电压放大倍数为5倍。A741原理图如图2.3所示 图2.3 A741原理图2.4 A/D转换电路A/D转换器(Analong to Digit Converter)是一种将模拟量转换为与之成比例的数字量的器件,常用ADC表示。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飞速发展

19、,A/D转换器新的设计思想和制造技术层出不穷,为了满足各种不同的检测及控制任务的需要,各种类型的A/D转换器芯片也应运而生。2.4.1 A/D转换器的的分类1、根据A/D转换器的原理可将A/D转换器分成两大类。一大类是直接型A/D转换器,另一类是间接型A/D转换器。直接型A/D转换器的输入模拟电压被直接转换成数字代码,不经任何中间变量;在间接型A/D转换器中,首先把输入的模拟电压转换成某种中间变量(时间、频率、脉冲宽度等),然后再把这个中间变量转换为数字代码输出。2、根据输出数字量方式,A/D转换器可分为并行输出转换器和串行输出转换器两种:并行ADC的特点是占用较多的数据线,但转换速度快,在转

20、换位数较少时,有较高的性价比。串行ADC具有输出占用的数据线少、转换后的数据诸位输出、输出速度较慢的特点。3、 根据输出数字量表示形式,A/D转换器可分为二进制输出格式和BCD码输出格式。二进制输出格式一般要将转换数据送单片机处理后使用。BCD码输出格式采用分时输出万、千、百、十、个位的方法,可以很方便的驱动LCD显示。A/D转换器的分类如图2.4所示。A/D转换器直接A/D转换器间接A/D转换器电荷在分配型A/D转换器反馈比较型A/D转换器非反馈比较型A/D转换器逐次逼近时A/D转换器跟踪计数式A/D转换器串联方式A/D转换器并联方式A/D转换器串并联方式A/D转换器电压-时间变换型A/D转

21、换器电压-频率变换型A/D转换器单积分型A/D转换器双积分型A/D转换器双重积分型A/D转换器脉宽调制积分型A/D转换器图2.4 A/D转换器的分类框图2.4.2 逐次逼近式A/D转换器(SAR)逐次逼近式A/D转换器SAR(Successive Approximation Register)是由结果寄存器、比较器和控制逻辑等部件组成。采用对分搜索逐位比较的方法逐步逼近,利用数字量试探地进行D/A转换、在比较判断,从而实现A/D转换。N位逐次逼近型A/D转换器最多只需N次D/A转换、比较判断,就可以完成A/D转换。因此,逐次逼近型A/D转换器最多只需N次D/A转换,比较判断,就可以完成A/D转

22、换。因此,逐次逼近型A/D转换速度很快。2.4.3 ADC0809的特点ADC0809是NS(National Semiconductor,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生产的初次逼近型A/D转换器,ADC0809具有以下特点:l 分辨率为8位;l 误差1LSB,无编码;l 转换时间为100s(当外部时钟输入频率为640KHz时);l 很容易与微处理器连接;l 单一电源+5 V采用单一电源+5 V供电时量程为05 V;l 无需零位或满量程调整;l 带有锁存控制逻辑的8通道多路转换开关,便于选择8路中的任意路进行转换;l DIP28封装;l 使用+5 V或采用经调整模拟间距的电压基准工作;l 带锁存器的三

23、态数据输出。2.4.4 ADC0809引脚功能ADC0809为DIP28封装,芯片引脚排列如图2.5所示。图2.5 ADC0809引脚图各引脚功能及含义如下:l Vcc:工作电源输入。典型值+5 V,极限值6.5 V。l VREF(+):参考电压(+)输入,一般与Vcc相连。l VREF(-):参考电压(-)输入,一般与GND相连。l GND:模拟和数字地。l START:A/D启动转换输入符号,正脉冲有效。脉冲上升沿清除逐次逼近寄存器;下降沿启动A/D转换。l ALE:地址锁存输入信号,上升沿锁存C,B,A引脚上的信号,并据此选通转换IN7IN0中的一路。l EOC:转换结束输出引脚。启动转

24、换后自动变低电平,转换结束后跳变为高电平,可供AT89C51查询,如果采用中断法,该引脚一定要经反向后接AT89C51的INT0或INT1引脚。l OE:输出允许。高电平有效。高电平时,允许转换结果从A/D转换器的三态输出锁存器输出数据。l CLK:时钟输入,时钟频率允许范围为10KHz1280kHz,典型值640kHz,当时钟频率为典型值时,转换速度为100s(128s50s)。l C,B,A:选通输入,选通IN7IN0中的一路模拟量。其中。C为高位。l 2-82-1:8位数据输出。其中,2-1为数据高位,2-8为数据低位。l IN7IN0:8路模拟量输入。ADC0809一次只能选通IN7I

25、N0中的某一路进行转换,选通的通道由ALE上升沿时送入的C,B,A引脚信号决定。ADC0809的地址输入端和模拟输入通道的对应关系如表2.1所示。表2.1 ADC0809 地址端与模拟输入通道的对应关系C B A被选通的通道0 0 0IN00 0 1IN10 1 0IN20 1 1IN31 0 0IN41 0 1IN51 1 0IN61 1 1IN7 2.4.5 ADC0809典型应用及系统硬件原理图ADC0809典型应用如图2.6所示。图2.6 ADC0809典型应用由于ADC0809输出含三态锁存,所以其数据输出可以直接连接AT89C51的数据总线P0(无三态锁存的芯片是不允许直接连数据总

26、线的)。可通过外部中断或查询方式读取A/D转换结果。写P2.7口有两个作用;其一,写P2.7口脉冲的上升沿使ALE信号有效,将送入C,B,A的低3位地址A2,A1,A0锁存,并由此选通IN0IN7中的一路进行转换,其二,写P2.7口脉冲的下降沿,清除逐次逼近寄存器,启动A/D。读P2.7口时(C,B,A低3位地址已无任何意义),OE信号有效,保存A/D转换结果的输出三态锁存器的“门”打开,将数据送到数据总线。注意,只有在EOC信号有效后,读P2.7口才有意义。CLK时钟输入信号频率值为640kHz。鉴于640kHz频率的获取比较复杂,在工程实际中多采用在8051的ALE信号的基础上分频方法。A

27、DC0809与单片机的接口电路如图2.7所示。图2.7 ADC0809与单片机的接口电路3 系统软件设计3.1 中断程序主要流程图3.1是中断程序主流程图,当信号输入时,置内部RAM起始存储单元,其地址为(R)=20H,经内部RAM存储单元处理后,将数据采样计数设置初始值为(R2)=30,将此初始值送入A/D转换器的IN3通道,A/D转换器打开中断,并启动A/D转换,而后调用延时子程序,将刚才RAM内存放的数据输入到P1接口,保持显示2S,送入计数器进行判断,当计数器-1的值为0时,结束此流程,当其值不为0时,将数据送入IN3口,重新打开中断,依次循环,直至计数器-1=0时结束。图3.1 主程

28、序流程延时子程序流程以及中断服务程序流程如图3.2,图3.3所示。开始开始延时160 s恢复现场EX0位置0R0内容加1A/D转换结果存入内部RAM保持现场返回返回图3.3 中断服务程序流程图3.2 延时子程序流程3.2 程序设计读出温度子程序的主要功能是读出RAM中的9字节,在读出时需进行CRC校验,校验有错时不进行温度数据的改写。温度转换命令子程序主要是发温度转换开始命令,当采用12位分辨率时转换时间约为750ms,在本程序设计中采用1s显示程序延时法等待转换的完成。计算温度子程序将RAM中读取值进行BCD码的转换运算,并进行温度值正负的判定。显示数据刷新子程序主要是对显示缓冲器中的显示数

29、据进行刷新操作,当最高显示位为0时将符号显示位移入下一位。程序如下:ORG 00HMAIN: MOV 30H,#00H MOV 31H,#00H LCALL RESET ;复位 MOV A,#0CCH ;跳过ROM LCALL WRITE MOV A,#44H ;启动转换 LCALL WRITE ;延时 MOV R7,#100D1: MOV R4,#20D2: MOV R5,#248 DJNZ R5,$ DJNZ R4,D2 DJNZ R7,D1 LCALL RESET ;复位 MOV A,#0CCH ;跳过ROM LCALL WRITE MOV A,#0BEH ;启动转换 LCALL WRI

30、TE LCALL READ MOV A,3DH MOV 30H,A LCALL READ MOV A,3DH MOV 31H,A ;- MOV 36H,#00H MOV 37H,#00H MOV 38H,#00H MOV 39H,#00H ;- ANL A,#00000111B MOV 36H,A MOV A,30H SWAP A ANL A,#00001111B MOV 37H,A MOV A,36H SWAP A MOV 41H,A MOV A,37H ADD A,41H MOV 41H,A MOV B,#10 DIV AB MOV 46H,A MOV 47H,B MOV A,30H AN

31、L A,#00001111B MOV 39H,A JNB ACC.3,JIN MOV A,38H ADD A,#50H MOV 38H,AJIN:MOV A,39H JNB ACC.2,JIN1 MOV A,38H ADD A,#25H MOV 38H,AJIN1:MOV A,39H JNB ACC.1,JIN2 MOV A,38H ADD A,#12H MOV 38H,AJIN2: MOV A,39H JNB ACC.0,JIN3 MOV A,38H ADD A,#06H MOV 38H,AJIN3: MOV A,38H SWAP A ANL A,#00001111B MOV 38H,A S

32、JMP $ ;数据处理RESET: NOPL0: CLR P1.4 MOV R2,#200L1: NOP DJNZ R2,L1 SETB p1.4 MOV R2,#30L4: DJNZ R2,L4 CLR C ORL C,p1.4 JC L3 MOV R6,#80L5: ORL C,p1.4 JC L3 DJNZ R6,L5 SJMP L0L3: MOV R2,#250L2: DJNZ R2,L2 RETWRITE: MOV R3,#8WR1: SETB p1.4 MOV R4,#8 RRC A CLR p1.4WR2: DJNZ R4,WR2 MOV p1.4,C MOV R4,#20WR3

33、: DJNZ R4,WR3 DJNZ R3,WR1 SETB p1.4 RETREAD: MOV R6,#8RE1: CLR p1.4 MOV R4,#6 NOP SETB p1.4RE2: DJNZ R4,RE2 MOV C,p1.4 RRC A MOV R5,#30RE3: DJNZ R5,RE3 DJNZ R6,RE1 MOV 3DH,A SETB p1.4 RETEND 总 结经过近多日的努力,终于将本次课程设计做完了,但由于水平有限,文中肯定有很多不恰当的地方,请老师指出其中的错误和不当之处,使我能做出改正,我会虚心接受。在本次课程设计过程中,我增强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跟

34、老师和同学的交流,也通过自己的努力,我按时完成了这次课程设计。在此过程中,我学会了很多,也看到了很多自己的不足之处。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完善自我,为将来的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总之,在这次课程设计中,我受益匪浅,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所没有的东西,懂得了理论和实际联系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不仅要把理论知识掌握牢固,更要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 致 谢通过一周的努力,终于将单片机课程设计完成了,在完成课程设计的这一周中,乐丽琴老师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她不仅是指导我完成了设计,还教会了我做设计的一般步骤、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当我对此课程设计无从下手的时候,乐老师专心地为我

35、讲解,为我解决了很多实际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她在单片机实验室里为我们梳理流程,讲解原理,使我对此次的课程设计能圆满完成增添了很多信心,真正的从心理和解决实际问题上为我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我为能有这样的好老师而感觉到骄傲,每每对课程设计的撰写产生疑问时,她为我提纲挈领、梳理脉络,使我确立了本文的框架。在此我衷心的感谢一直不辞辛劳为我指明方向的乐丽琴老师,也要感谢教会我知识的学校为我提供实践的场所和实践器材。通过这次的课程设计,不仅使我学到了很多专业方面的知识,也让我明白了不畏困难、勇于攀登艰难的重要性,这对我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此,再次感谢我的学校和乐老师。参考文献1 肖洪兵. 跟我学用单片机M.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2.8. 2 赵晓安. MCS-51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3. 3 何立民. 单片机高级教程M. 第1版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1. 4 陈伟人. 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5. 5 张鑫.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