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乐智慧》时代的生态和谐研究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933123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乐智慧》时代的生态和谐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福乐智慧》时代的生态和谐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福乐智慧》时代的生态和谐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福乐智慧》时代的生态和谐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福乐智慧》时代的生态和谐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乐智慧》时代的生态和谐研究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乐智慧》时代的生态和谐研究毕业论文.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福乐智慧时代的生态和谐研究摘要:福乐智慧是尤素甫哈斯哈吉甫编写的一部维吾尔族古典长诗,它包含了盛极一时的喀喇汗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的状况。更包含了当时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关键词:福乐智慧;生态文明;和谐。 福乐智慧是维吾尔族历史的缩影与智慧的结晶,它既是维吾尔族史诗性的作品更是中国的宝贵文化遗产和民族财富。福乐智慧通过塑造四个人物形象,即国王“日出”,大臣“月圆”,月圆之子“贤明”,大臣的族人、修道士“觉醒”,他们分别代表了“公正”、“幸运”、“智慧”、“知足”,以这四个人的对话表明作者的政治和哲学观点。因

2、此,对福乐智慧的研究即是还原历史的一种尝试,亦是借古鉴今的理性思考。福乐智慧包含了喀喇汗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的状况。在经济和文化的都已奠定了厚实的基础的喀喇汗王朝,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人文知识都未达到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而福乐智慧在表现当时人民生活物质文明的同时,更表现出了当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生态文明。 一、人生在世,须会处世。 福乐智慧被誉为古维吾尔人的健康智慧,主要以对话和独白的形式进行表达,在字里行间中充满着深邃的思想和哲理。这种表现形式一方面具有说教、规劝的作用;另一方面更能在叙述、评论中拉近书中对话双方

3、,书外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因此,它的故事情节极具人情味,在这些部分中,作者为我们展示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和为人处世的原则与技巧。在此,我们从为人臣、为人父、为人友,三方面做简单论述。 1、君臣有别,张弛有道 书中重要角色国王“日出”是福乐智慧时代的统治者,在作者怀着对安宁与幸福生活的期待中,“日出”成为了广袤大地的所有者,统治着包括现金我国的新疆北部和南部与苏联的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东南部和乌兹别克斯坦东半部的广大领土。在长诗的第十二篇“故事开始关于日出国王”中有描写“有位世界的英杰,睿智之首,他在王位业已多年。他的名字叫日出,威名震惊四海。他行为端庄,处事公正,他说话诚实,心地善良

4、。他既聪敏又有才智,对穷人是火,对敌人是狂飙。他自重,品行端正,所有这些使他的威望日渐提高。他是这样的统治者,以才智和品德博得人们的称颂。他以法律管理国家,他的统治与法制相结合。”(第29页) 文中语后标出的数字为尤素甫哈斯哈吉甫著,郝关中、张宏超、刘滨译 .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03月第1版福乐智慧(汉译本)中所标诗行页数。 “日出”国王不断镇压这片土地上因权利纷争而上演的血腥战争,建立健全了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进一步产生了主要以突厥语各民族和伊朗语各民族人民组成的喀喇汗王朝的族属。于此同时,他更是喀喇汗王朝人民的精神领袖,“国王日出就是这样的人,他像日月一般光照人间。” 早在春

5、秋时期,子产便提出了“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你和。” 左传:子产论为政宽猛刘利,纪凌云译著,中华书局,2007年版.p276的政策。为君者,要在宽大仁慈和威猛严厉之间寻求平衡,宽大仁慈并不意味着软弱,它实际体现了统治者的胸襟和气度,涵养与明智;威猛严厉,也并不意味着残忍,它所蕴涵的决心与力度,是为了以强硬手段迫使不法之徒和不尊者循规蹈矩、遵纪守法。作为一个王者,“日出”既具备了上位者因具有的霸气与能力,解决争纷,安定生活,建立服务于自己、施惠于人民的政治权利体系;更拥有开拓者的高瞻远瞩与守业者的虚怀若谷“英雄需要帮手,还需要聪明精干的使者”。正是他的求贤若渴才造就了福乐智慧灵魂人物“月圆”

6、的“贤相人生”。“月圆”作为“日出”的辅助者,便如同王的影子一般贯穿福乐智慧的始末。他怀抱智慧与抱负来到王宫为王效忠,极力辅佐“日出”处理国事,积极推荐新秀为王所用。他的忠心与能力受到国王的肯定,他的自信与自尊得到帝王的欣赏。但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出现了太多的例子,不君如晋灵公,暴戾如夏桀,多疑似魏武帝,和多数的君臣一样,“月圆”与“日出”也会存在分歧,君王的尊严和贤臣的职责成为矛盾的中心。再英明的君王也会疑心,再聪慧的权臣也会出错,一次“脚踝之现”险些酿成杀身之祸。结合“日出”的所作所为,这段插曲就更具深意,这是一次忠心的刺探,更是一回威严的表露。“月圆”并非愚忠而平庸,

7、作为近臣他时刻铭记为臣之道,在阐述自身的卑微感激与君王伟大神圣的同时更“交代”了“月圆”的自我价值观。以人生感悟表现对君王的崇敬与感激。诗经商颂列祖中说“亦有和羹,既戒既平。鬷假无言,时靡有争。”君臣相处,需像汤羹一样五味俱全才能更得长久。对君奉同便是一味的拍马相迎,这对政治来说是必须避免的,而求同存异才是君臣之间,官民之间,朝野之间,国与国之间达到相互理解、支持、协调,利益趋于一致的做法。这正是圣明的统治者和贤能的朝臣所要追寻的。 2、父慈子孝,渔人授渔 福乐智慧一向以“给人以幸福的知识” 李松茂,昌光天,韦文宣著,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故事:知识给人以幸福的福乐智慧, 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1

8、2月版,第230页 著称,全书之中幸福感与温情无处不在。除却政治的功利,君臣之间的心心相惜,父子之间的尊尊教诲更叫读者唏嘘不已。由于文体的差异,全书对环境、感情的渲染稍有不足,但正是这种对话般的独白体,使为父为师者娓娓道来的生活哲理愈见真实、更加珍贵。 教育子女是福乐智慧中玉素甫非常关注的问题之一。“因为这既是家庭不可缺少的方面,同时也是关系到子女及家庭日后是否能得到幸福的重要方面。它不仅是家庭问题,而且也是社会问题。”较于希望孩子容貌昳丽、给予孩子富足宠溺,作者玉素甫尤其看重子女的“可持续发展”和对社会的影响性。“若你有子女,要在家中给以教育,要请品德好的人当孩子的家庭教师,这样儿女才能健健

9、康康的成长。”(第210页)作者十分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重视孩子心与身的共同成长,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对孩子品行的要求。“行为要端庄,不要误入歧途,言语无狂妄,切记谦虚谨慎。”(第92页)“儿子年幼要教给他知识,幼小时懂知识能明辨路途。”(第105页)这种教育态度与很多经典的要求相似。左传石蜡大义灭亲中,石蜡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泆,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 左传:石蜡大义灭亲,纪凌云译著,中华书局,2007年版.p16良好的家教要从孩子的幼年开始,要在孩子的幼小心中树立善于恶、正与邪、是与

10、非的价值观。“若谁在幼年荒废了时光,罪责不在儿子,应怪父亲。儿女的品行如若不端,不端的品行由父亲造成。”(第76页)玉素甫对孩子品行的要求更早、更多,由此可见较之于才华的表现,品行的好坏更加受到他关注,要学知识先学做人。若是一个品行良好但缺乏知识的人,他的人生还可以以不断地学习和积累达到完美;但若是一个人只有知识却品行不端,那么他的知识就很有可能成为诱惑他坠入欲望深渊的地狱之花。当然,一个完美的孩子,需要同时具备良好的品行和丰富的学识,只有德行积淀与知识能力同步提升才能做到“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 左传:石蜡大义灭亲,纪凌云译著,中华书局,2007年版.p16成为真正有用的人。由此

11、可见,玉素甫的“品行培养论”在教育孩子方面是十分必要的。 玉素甫在家庭教育方面另一个突破的思想就是“渔人授渔”思想。战国策赵策赵太后新用事中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战国策赵策赵太后新用事,卷二十一,第104页.比起选择由父母作为后盾安逸的生活方式,年幼的子女应该学会自己处理在生活中遇到或者可能遇到的种种事情。懵懂的子女可能不会理解其中的重要性,但是父母不能因为自己的一时心软就放任姑息,应该为子女的长远考虑,否则就会招来祸患。“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玉素甫福乐智慧中的教育方式就有同样的语句。“对子女别姑息,要严格要求、苟求能将知识交给子女。年幼时学到了知识,老死时也不会忘记。

12、”(第105页)“要教给儿子以本领,让他凭本领谋生。”(第210页)“办理任何事情,都要依靠智慧,须用知识驾驭时间,莫让它荒废。”(161)相较于中国传统汉族士子读书的目的,玉素甫的教育方式少了一些政治功利性,多了些社会实用的要求。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玉素甫的教学目的没有出仕为官的要求,福乐智慧毕竟是封建社会的作品,自然要为封建社会的政治统治保驾护航,必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但是作者对知识、能力的双重肯定,的确在思想方面具有进步意义。 3、友遍天下,与子同袍 在古代维吾尔族人的哲理中,人生是短暂的,生命在追寻变换不断地幸福中变得稀薄,但是永恒的是与形形色色的人相交而产生深厚情谊。 在故事的开始,贤相

13、月圆还未开始他的政治生涯。他怀抱理想与抱负来到那座吸引全国有志之士的都城,想在这里尽情的展示自己的激情和才华。但是他和很多初入社会的学子一样,在人生期待辉煌的时刻感受到了人间冷暖、世事炎凉。“他在京城里寻找住处,住处找不到,地窄天低。”(第34页)“一个人只身来到陌生人中间,没一个熟人,寸步难移。新来窄到者,无人知晓,忧愁艰难中,事事吃力。没有熟人,好比是盲人,盲人迷了路,莫将他斥责。一个人来到陌生的地方,好比新娘,又好比哑子。”(第34页)现实的种种无疑是在月圆的心中撒上了严霜,友情的温暖与感动在此时更显可贵。“为人四方都应有知交,有了知交,事事如意。”(第35页)感谢友谊,让月圆在困窘的时

14、刻得到了救助;感激友谊,为月圆打开了实现人生理想的康庄大道;感恩友谊,让月圆的一生有友相伴,有友相助。 人是复杂的生物,与人相交就成了世间最复杂的事情,朋友的定义与界限在不断地改变与模糊,不同观点,不同立场的人也可以成为朋友,但是有一点始终不会变,那就是“志同道合”,他们彼此一定会有统一的期待并为实现其而不断努力。这种立场相左、心愿一致的友谊在整部作品中就产生了一种心心相惜的同袍之谊。福乐智慧中常常有君臣之间、臣子之间为阐述某一问题而开展的辩论,对善的本质这一问题的辩论便是其中之一。这场辩论里国王日出与大臣贤明为一方,隐士觉醒自身为另一方。辩论之初,双方观点对立,分歧很大,唇枪舌剑,各不相让,

15、争论的十分激烈。然而,随着辩论的展开,双方的观点开始互相渗透、互相影响,辩论的气势有所减弱,逐渐趋向于相互探讨的形式,辩论的结果到最后已不被双方坚持,可以说双方均有被对方征服之处。在思想碰撞的瞬间,无论是激辩还是妥协都是对对方的尊重与肯定,这种别样的共处之情对于一个人的人生经历同样弥足珍贵。 二、社会人生,人生社会 社会是人的集合,也是人们相互关系的集合。人的生产、生活活动创造了社会,而社会又不断的影响着人。对于一个人来说,社会是他生存的环境,对他的生存与发展都存在着很大的影响。对于一个民族来说,社会是其存在的根本,是这个民族在大时代下不断传承、昌盛的先决因素。福乐智慧对人与社会的思考,对人与

16、社会关系的重视,也是体现其生态文明,和谐共处的重要环节。 在诗中,作者把知识作为认识社会、理解社会、治理社会的的主要手段,宣传知识就是统治世界力量,“假如你想取得统治世界的权利,必须有卓越的才华和丰富的知识。”(第21页)认为有了知识和智慧,就优秀于其他物种,奠定了做人的基础,“人类有知识今天变得高大,因有知识才解开了自然的奥秘”。同时作者强化了掌握知识和真理的目的,升华了知识的作用,认为知识的可贵在于其能促进社会幸福。“谁若具有知识,就会尊贵。”(第23页)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 对知识的肯定是本书社会和谐的思想基础,在这种思想基础之上作者更提出了种种进步的思想。首先,施行“仁政”是儒家治国

17、的重要手段,“施仁政,平天下”“君依于国,国依于民。”这些都是儒家经典中阐明君民利害关系的语句。福乐智慧的作者深受儒学影响。他力主仁政,对国君治理天下提出了“仁”的要求,提出了为政以德,宽厚待民,施以恩惠,有利争取民心的政治方略即指仁慈的统治措施。“臣民是羊群,君主是牧人,牧人对羊群要宽厚宏仁”(第83页)“暴政如火,会把人焚毁;礼法如水,会养育万物”“牧民的国君要有威严,同时也还要宽厚宏仁。”(第124页)作者对这种仁政思想的继承与发扬,是统治国民政治主张的重要提出,这有利于君民关系和谐,有利于各阶层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更有利于全民性的休养生息,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存在与发展至关重要。 其

18、次作者在书中淡化了阶级观念,他虽然认为劳动者低下无知,却承认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的劳动者是社会存在的基础,提倡仁爱,相互尊重。他重视农业,相信国家大计、农耕为本:“农人们个个都慷慨大方,满足于真主的赐予,心怀宽广。”(第251页)对当时各族人民依靠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活动,诗人也予以高度评价和热情讴歌:“商人从东方周游到西方,会助你实现美好的愿望。”世界上无数的珍宝和绸缎,全都来自他们的身旁。”(第252页)大力支持、发展其他产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品,并对这种生活加以肯定:“牧人们可靠、诚挚、心地纯正,不会把自己的负担转嫁别人。”(第254页)与此同时,诗人极力反对保守,“无常对我来说不算缺

19、点,大力革新我最喜欢”等不少诗句,都说明了这一点。对社会各个行业、各种身份人的肯定与重视,无疑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只有让民众感到自己被国家所需要,被上位者所重视,才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提高自我自尊心、自信心,产生民族认同感。这种社会软实力的产生与壮大在短时间中的表现可能会明显,作用可能会不显著,但是作于一个处于上升期的民族,这种思想上的进步与开放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在不少段落中,诗人还从国家兴亡的高度强调了法制的作用。对国民思想与职业的赞同与支持有利于国家的发展与繁荣;而对国民行为和意识的规范与约束更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君主对人民执法公平,定会实现愿望,万事如意。”(第55页)等

20、不少名言警句,既形象又简练的表达出对“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作者对社会公德、伦理道德的教育和其对社会功用也极为关注。尽管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诗中时而流露出轻视无知人民,并抬高统治者和贵族地位的倾向,但从总体看,仍是瑕不掩瑜。 三、讴歌生命,感恩自然 福乐智慧一书中对于人与自然关系阐述的篇目十分多,也可以说这种赞美自热、崇敬自然、敬畏自然的思想也应经深深地浸驻在作者的血液中。当然,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者,玉素甫不会像平庸的古人那样在自然面前只会展现自己的虔诚和崇拜,他与生俱来的启迪世人的使命使他对自然地力量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在此,我仅从福乐智慧中对自然生命地赞美和对自然力量的思考

21、两个方面做简单论述。 玉素甫所生活的哈撒王朝具有广阔的领域和独特的风貌,这里位于欧亚大陆腹地,极端干燥的大陆性气候影响着生活在这片领域上的所有生物。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上的约束同样是作者考虑的重要问题。福乐智慧中作者展现出对所有具有生命力、具有生命活力的事物的热爱,正是这种特殊自然地理环境下所产生的别样的感情。当然这种感情的产生不排除是受原始宗教信仰的影响,古维吾尔族人相信有“真主”存在相信“全能的真主,超绝一切,感恩和赞美全归于我主。至大、至强、至尊的真主,创造繁衍了世间的万物。”“一切飞走兽,一切生灵,依赖你的养育而获得生命。”(第1页)作者所阐述的“真主”与我们的自然极其相似,他对“真

22、主”的赞美就是对自然伟力的崇拜,更表达出他对具有自然生命力的事物的热爱。“对明丽的春天和伟大的布格拉汗的赞颂”一章中作者赞美到“东方吹来了和煦的春风,为装点世界,打开了天国之门。”“五彩缤纷的花朵绽开了笑脸,大地弥漫着兰麝的芳馨。”(第7页)更有“太阳一出,大地温暖,百花朝阳而放,争妍斗奇。”等语句。这些语句无不表现出作者对身处美妙自然界的欣喜之情,其真挚的情感和灵动的笔触充分描绘了人在自然界中的美好生活。 除此之外,大自然也为人类提供赖以其生存一切物质条件,对于大自然的馈赠,人类表示感谢并加以利用。福乐智慧中涉及到的动植物多不胜数,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可以为人类所使用的。如:花朵、兰麝、游鱼

23、、雪鸡、熊、骆驼、毒蛇、毒蝎等等。这些动植物大多可以被人用于欣赏、食用甚至治病。在文中多次出现了果浆、食物、酒类、药物等对动植物加工而产生的物品,并且要求以虔诚的心,洁净的将这些食物、药品食用,足以看出作者对自然赠予的感激。吕氏春秋曰:“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自然条件奠定了环境的基础,提供了生存发展的物质保证,而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对自然的利用则决定了人与自然关系,人类自身命运的变化和发展。良好的人与自然的认识,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在自然界良性发展、不断繁荣的根本。 福乐智慧将人与自然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将人的作为与自然界的变化相统一,这在意识上是一种进步,体现现出崇尚自

24、然、感激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相互利用的积极心态。讴歌生命,感恩自然,这是古维吾尔族民族保障其生生不息的物质前提和世代流传的精神财富。 对福乐智慧中生态和谐的研究有利于我们了解维吾尔族民族历史,维吾尔族民族文化,有利于我们加强民族交流,推进民族团结,对构建边疆多民族和谐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对增强新疆文化软实力,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一定助推作用和现实意义。同时,借鉴维吾尔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多样性统一,观照整个中华民族所仍同的价值和道德底线,从而为中华民族文化寻根和探源,使中华民族文化历久弥新,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参考文献:1尤素甫哈斯哈吉甫著,郝关中、张宏超、刘滨译、福乐智慧(汉译本)M.新疆: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03月第1版2陈青萍,:古维吾尔人的健康智慧M.著中国社会科学院 2008年第一版3孟充实、讲唐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张克武、的婚姻、家庭观J.民族研究,1985,5.5彭清、中的和谐思想J.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