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铝与氯化铜溶液反应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933228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铝与氯化铜溶液反应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毕业论文】铝与氯化铜溶液反应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毕业论文】铝与氯化铜溶液反应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毕业论文】铝与氯化铜溶液反应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毕业论文】铝与氯化铜溶液反应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铝与氯化铜溶液反应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铝与氯化铜溶液反应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标题】铝与氯化铜溶液反应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作者】陈瑶 【关键词】铝氯化铜溶液实验理论研究 【指导老师】张婷 【专业】化学 【正文】引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将化学实验提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实验在地位、功能、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并从实验探究、实验事实、实验史实和实验方法论等角度重新阐释了以实验为基础的涵义。实验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和兴趣。儿童的天性是好动、好奇、好学,而实验的过程和现象又具有奇特、惊险和有趣的特点,这恰好迎合了儿童的这一天性。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只有通过多种多样的实验,才能把儿童的好奇心

2、引导到学习上来,让他们边玩边实验、边学习,这才叫寓教于乐,体现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理念。实验教学促使学生有效地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从我们自身的感受中可以得知,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做,凡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在我们的记忆里是非常深刻,有些甚至是终身难忘。因此,积极地开展实验教学,让学生进入到实验的环境中,在老师的参与、引导下通过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有趣的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经历,主动地去探索、去研究,从而获取新的知识。这样学生的学习会更有效,更牢固地掌握和理解知识。实验教学能培养学生在诸多方面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知识可以通过灌输,但能力是不能灌输的,一定的能力只

3、有通过相应的实践活动才能得到发展,而这一活动就是实验活动。学生在进行实验时要组织实验仪器,认识实验材料,既要分工,又要合作等等,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必须要动手操作,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进行实验要观察、要记录,并对一些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判断、思考、推理、概括、归纳等等,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记录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归纳能力等等,同时也才激发学生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等也能得到培养。实验教学能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实验教学中学生能以自己亲身体验来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精神,在实活动中,发现问题、

4、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亲身经历以探索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自然科学的主要途径。实验教学能引导学习像科学那样探索真理、发现真理,从小就把获取知识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为了验证金属和盐发生置换反应的规律,初中化学课本安排了铝和铜盐溶液反应的演示实验,现行教材(人教社1995年版)是用CuSO4溶液和铝反应,而原用教材(人教社1987年版)是用CuCl2溶液和铝反应。那为什么会这样安排呢?发生反应时会有什么样的不同呢?因此,我查阅相关资料,并对铝和氯化铜溶液实验进行了探究,为找到更合适的条件去演示实验,使学生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从而正确的理解置换反应的概念。这个实验对学生正确理解置换

5、反应的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铝与氯化铜溶液的反应,由于铝的活泼性和氯化铜水溶液由于水解显酸性,因此许多老师在演示这个实验得到的实验的现象会有所不同。中学生和刚刚执教中学化学的青年教师,他们或多或少的缺乏了解化学事实、观察化学现象的基本素质,总喜欢做跟教科书上一摸一样、理想化、标准化的化学实验。如果自己做的实验和教科书上的实验现象稍有出入,他们不是责怪试剂不纯、仪器不好就是责怪温度不高、药量不够,甚至责怪没有找到理想的催化剂等诸多客观原因。即使是一个能顺利进行的常规实验,由于温度、浓度的不同,物质的状态是粉末或块状是,反应现象迥异的情况并不是个别的。所以如何在实验上进行改进,使学生可以更好的理

6、解、学习并掌握强置换反应的概念是极为重要。1研究铝与不同浓度氯化铜溶液反应的情况1.1仪器和试剂烧杯;试管;玻璃棒;试管架;试管夹;温度计;秒表;钥匙;托盘天平;铝片;铝箔;铝粉;氯化铜固体;氯化钠固体;铜;1.2实验方法反应试管序号 1 2 3 4 5 6 7用3ml饱和氯化铜溶液与水稀释体积比 饱和氯化铜溶液3ml 1:1(共6ml) 1:2(共9ml) 1:4(共15ml) 1:6(共21nl) 1:10(共33ml) 4滴:20ml水(体积比约为1:200)1.3实验现象室温:17反应试管序号 1 2 3 4 5 6 7反应剧烈程度 反应异常激烈并沸腾,有大量溶液冲出试管 剧烈沸腾,有

7、溶液冲出试管 反应激烈,冒气泡 产生气体速率快 产生气体 立即产生气体 慢慢产生气体反应后温度() 72 70 65 60 45 40 变化不大析出铜的量 很少 较多 多 很多 很多 很多 很少形成“桐树”的情况 很差 较差 好 很好 很好(粗大) 很好 较差反应完后生成物色样 酱油色样溶液,泥土样沉淀 酱油色样溶液,泥土样沉淀 淡酱油色溶液 蓝色溶液 蓝色溶液 蓝色溶液 蓝色溶液2研究同一浓度的氯化铜溶液与铝粉、铝块、铝箔反应过程和结果2.1实验条件选择实验1中的5号氯化铜溶液与等量铝粉、铝块、铝箔反应。2.2实验现象2.2.1猜想现象化学反应速率不仅与压强、温度、催化剂、浓度等外界条件有关

8、,还与固体的表面积和物质的内部结构等有关。取相同量的铝片、铝箔、铝粉与相同量的同浓度的氯化铜溶液反应,由于其固体的表面积大小不一样,且表面积越大反应的速率越大,则由此可以推测铝片、铝箔、铝粉与同浓度的氯化铜溶液反应的剧烈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是铝粉、铝箔、铝片;形成的桐树情况由好到坏依次是铝粉、铝箔、铝片。2.2.2实际现象反应试管序号 铝条 铝箔 铝粉反应剧烈程度(现象) 剧烈反应,冒气泡 反应较为缓慢,冒气泡 几乎不反应反应后温度(。C) 45 变化不大 变化不大置换出铜的量 很多 很少 几乎没有形成“桐树”情况 很好(粗大) 没有“桐树” 没有“桐树”生成物色样 蓝色溶液 蓝色溶液 蓝色溶液3

9、从理论上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3.1从理论上解释铝跟不同浓度氯化铜溶液反应现象3.1.1反应一段时间后有大量气泡主要从铜的表面逸出(氢气)对于产生氢气,有4点理解:(1)铝和氯化铜溶液的反应导致溶液温度升高,使铝和反应加热的水反应产生了氢气;(2)反应生成的铜和铝组成原电池,使铝更容易和水反应产生氢气;A1与反应析出的Cu以及电解质溶液组成了原电池,Al为负极,Cu为正极,发生电极反应:负极:2A1+ 6e= 2A13+正极:6H+ 6e= 3H23Cu+ 6e= 3Cu(3)铝和氯化铜溶液反应放出的热促使铜离子水解,铝和水解生成的酸反应产生氢气;2Al+ 3H2O= 2Al

10、(OH)3+ 3H2(4)课本上说铝制的容器不能盛放咸味的食物,因为食盐溶液能腐蚀铝制容器,所以此处也可能是氯离子的存在促进了铝和水的反应。对于该气体的验证:1.实验用品5号方法配置的CuCl2溶液,稀NaOH(10)溶液,铝片(过量),洗涤剂溶液(1:1),具支试管,铁架台,表面皿,火柴。2.实验装置1- CuCl2溶液 2-A1片 3一洗涤剂溶液(1:1)图1为铝片与CuCl2溶液反应的实验装置图3.实验步骤(1)按图1所示连接好装置,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向具支试管中加入3mlCuCl2溶液,再放入铝片(过量),塞上塞子,观察发生的实验现象。(3)用燃着的火柴接近洗涤剂溶液上的气泡。

11、4.实验结果反应中可见有气体产生,用燃着的火柴接近洗涤剂溶液上的气泡,有轻微的爆鸣声。可见,生成的气体是氢气。反应中铝片上有红色物质析出,此红色物质是铜。用手触摸具支试管,有温暖的感觉,可知此反应是放热反应。13.1.2反应过程中析出铜,并形成“桐树”(生成的铜并没有紧密吸附着在铝丝的表面,而是呈蓬松的海绵状)分别取表面洁净光滑的3块铝片作组和实验1中的不同浓度的氯化铜溶液反应进行比较CuCl2溶液 实验1(4)号 实验1(5)号 实验1(6)号 铜呈海绵状 铜呈海绵状 铜呈海绵状分别取表面洁净光滑的3块铝片,下半截缠上细铜丝后作组和不同浓度的氯化铜溶液反应进行比较CuCl2溶液 实验1(4)

12、号 实验1(5)号 实验1(6)号 铜呈海绵状 铜呈海绵状 铜呈海绵状实验结论:实验中的铝片表面光滑且已除去表面的氧化膜,和不同浓度的氯化铜溶液反应得到的铜都呈海绵状,说明铝和氯化铜溶液反应生成的铜的形态和氯化铜溶液的浓度无太大关系;半截缠上铜丝的铝片和氯化铜溶液反应,生成的铜基本上集中在缠有铜丝部位,说明该反应中铜铝原电池确实存在,反应会生成H2,这是生成海绵状的“桐树”原因之一。23.1.3反应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均升高,因为该反应是典型的放热反应3.1.4对反应后生成物的探究反应试管序号 1 2 3 4 5 6 7反应完后生成物色样 酱油色样溶液,泥土样沉淀 酱油色样溶液,泥土样沉淀 淡酱油

13、色溶液 蓝色溶液 蓝色溶液 蓝色溶液 蓝色溶液用滴管吸取反应溶液滴入较多的水中 大量白色沉淀 较多白色沉淀 稍有白色沉淀 蓝色溶液 蓝色溶液 蓝色溶液 蓝色溶液主要生成物 H2、Cu、 CuCl(最多)、Al3+ H2、Cu、CuCl(多)、Al3+ H2、Cu、CuCl(少)、Al3+ H2、Cu、 Al3+ H2、Cu、 Al3+ H2、Cu、 Al3+ H2、Cu、 Al3+Al和不同浓度CuCl2溶液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尽管Cu2+、H+的浓度在减小,但反应溶液最终仍呈现弱酸性,因此不可能有Cu(OH)2蓝色沉淀生成混在泥土样沉淀中,则就更不可能有Cu(OH)2的分解产物CuO生成。

14、3当铝和氯化铜反应的时候会马上发生置换反应而生成铜单质,Cu会马上与溶液中的CuCl2发生化学反应:Cu2+ 2Cl-+ Cu= 2CuCl,当铜作为还原剂时,由于难溶的CuCl附着在Cu的表面,影响反应的据需进行。4因此只要Al是足量的,浓CuCl2溶液中的Cu绝大多数要转化成CuCl沉淀,仅有极少量的Cu附着在Al条上形成桐树。因此当足量的Al与高浓度的CuCl2溶液反应时会主要生成CuCl,而在溶液中形成沉淀析出。尽管CuCl是不溶与水的,但此时CuCl会溶解在含Cl-的CuCl2和AlCl3中生成CuCl2-、CuCl32-等氯配铜酸根离子,形成像中药色样的黑色溶液,不溶部分CuCl则

15、呈浅绿色到泥土色样的沉淀析出来。5同时这也可以根据在高中讲了的氧化还原反应,特别是讲了FeCl3,Fe3+的氧化性来解释,有Fe3+ Fe= 2Fe2+作基础,对序号1序号2和序号3的实验,观察现象,可以做出一系列的分析:(1)3CuCl2+ 2Al= 2AlCl3+ 3Cu+Q反应是放热反应。(2)CuCl2的浓度大(如序号1序号2序号3),反应热多而集中,反应溶液的温度会骤然升高,此时Cu2+与Al置换生成的Cu即刻CuCl2发生相似于Fe3+与Fe 2Fe2+的反应,这里生成CuCl:CuCl2+ Cu= 2CuCl,尽管CuCl是不溶与水的,但此时CuCl会溶解在含Cl-的CuCl2和

16、AlCl3中生成CuCl2-、CuCl32-等氯配铜酸根离子,形成像中药色样的黑色溶液,不溶的部分CuCl则呈浅绿色到泥土色样的沉淀析出来。6同时还可以对实验序号1序号2和序号3进行实验分析:把Al跟CuCl2浓溶液反应生成的生成物倒入较多水的烧杯中,观察析出白色不溶于水的CuCl沉淀,这从理论上分析:这是由于加水稀释之后,Cl-的浓度降低,CuCl2-、CuCl32-离子遭到破坏,使其转化为CuCl沉淀。同时又可以向CuCl沉淀中加入少量食盐粉末,振荡几秒钟之后可以看见CuCl会因为又生成CuCl2-、CuCl32-等氯配铜酸根离子溶解成中药汤色样,当用大量水稀释之后,又会析出不溶性白色沉淀

17、CuCl。CuCl的这种性质实验具有很好的重复性。因此当铝和浓度较大的氯化铜溶液反应时,其生成的物质中的主要成分不是H2、Cu、 Al3+,而是CuCl2-、CuCl32-、Al3+,加水稀释之后其只要成分就是H2、Cu、CuCl、Al3+。3.2从理论上解释同一浓度的氯化铜溶液跟铝粉、铝块、铝箔反应现象同一浓度的氯化铜溶液与铝粉、铝条、铝箔反应现象不同,其原因之一是由于铝粉、铝条、铝箔的物质结构不太相同:铝箔是用993995工业纯铝加工制成,提高铝的纯度可以提高伸长率,但抗拉强度下降。伸长率或抗拉强度减小都将增加铝箔的断带频率,降低铝箔特别是双零铝箔的成材率;铝箔的化学成分应按技术标准进行配

18、方,不可按照纯度一个指标作为划分牌号的依据。工业纯铝的力学性能不仅受纯度的影响,而且受杂质相对含量的影响,例如FeSi比偏低时,材料就呈脆性。在同样的轧制工艺条件下,压下量变小,断带次数增加。含cu量建议以002作为最大含量;在技术标准所中规定的最大含量允许下,可以试验在工业纯铝中加入003以下的Mn或者Mg,以消除Si、Fe的有害影响;铝箔的加工工艺对产品性能有重要影响,可以对铸轧坯料进行一次均匀化退火,使过饱和的杂质元素从固溶体中析出;也可在双张叠轧以前增加一次不完全的中间退火,以改善材料的塑性和压下能力。7铸轧坯采用均匀化处理可使其箔材最终退火后的晶粒尺寸减小,快速空冷条件下晶粒尺寸的减

19、小更为明显。退火铝箔位错坑密度随均匀化温度升高而增加,而冷却速度对位错坑密度影响较小。铸轧坯进行均匀化处理,对其箔材最终退火后的立方织构分数有很大影响,均匀化后采用慢速炉冷,铝箔退火后的立方织构分数可达90以上。83.3铝与氯化铜溶液反应的实质“氯离子效应”从上述实验与理论分析中不难看出不同状态的铝(除铝粉之外)对析出桐形成桐树的实验现象影响不是很明显,而对该实验影响较大的是氯化铜溶液的浓度。同时为了验证金属和盐发生置换反应的规律,初中化学课本安排了铝和铜盐溶液反应的演示实验,现行教材(人教社1995年版)是用CuSO4溶液和铝反应,而原用教材(人教社1987年版)是用CuCl2溶液和铝反应。

20、9那为什么会这样安排呢?该反应会有什么样的不同现象呢?其实这也涉及到铝与氯化铜溶液反应的本质。下面就进行实验来进行验证:10金属种类 CuSO4溶液(0. 5 mol/ L 4 mL) CuCl2溶液(0. 5 mol/ L 4 mL) Cu(NO3)2溶液(0. 5 mol/ L 4 mL)Al(砂纸打磨) 少量气泡,铝片上缓慢沉积红色铜, 4 min左右形成铜树,溶液逐渐变为无色,温度上升到4050 大量气泡,铝片上迅速沉积红色铜, 2 min左右形成铜树,溶液逐渐变为无色,温度上升到6070 少量气泡,铝片上缓慢沉积红色铜, 5 min左右形成铜树,溶液逐渐变为无色,温度上升到4050铝

21、是一种较为活泼的金属,铝能否置换出铜盐溶液中的铜,这是由二者的还原电位决定的,已知: E Al3+/Al=- 1. 66V;E Cu2+/ Cu= 0. 34V,所以,反应2Al+ 3Cu2+= 2Al3+ 3Cu将正向进行并较为彻底,实验时似乎只要打磨掉铝表面的氧化膜,将铝放入任何铜盐溶液中都可以获得好的效果,但在实际的实验中,将铝片表面氧化膜用砂纸打磨干净后放入硫酸铜溶液和硝酸铜溶液中反应,在不太长的时间只发现有少量的铜析出。11但是,如果将铝片表面氧化膜用砂纸打磨干净后放入氯化铜溶液中,效果却很好,放入后发现铜迅速析出并可在几分钟内形成铜树,这和将铝与硫酸铜溶液和硝酸铜溶液反应出现巨大的

22、反差。那么,这种显著差异的本质是什么?我在实验中发现除去氧化铝膜的铝丝和硫酸铜溶液和硝酸铜溶液反应速率很慢,几乎观察不到明显现象,而用除去氧化铝膜的铝丝和CuCl2溶液反应,能观察到有较多气泡产生,铝丝表面很快有红色固体析出,用手触摸试管明显感到反应体系温度升高,反应完毕试管中除了有红色固体外还有少量白色沉淀。再对其上面的实验现象再应用实验进行补充进一步的分析:实验1:(加入少量稀HCl溶液)CuSO4溶液(0. 5 mol/ L 4 mL)(加入3滴稀HCl溶液) CuCl2溶液(0. 5 mol/ L 4 mL)Cu(NO3)2溶液(0. 5 mol/ L 4 mL)(加入3滴稀HCl溶液

23、)铝片表面迅速产生气泡,同时铝片表面颜色发生变化,由银白色逐渐变成红色,反应剧烈。 大量气泡,铝片上迅速沉积红色铜, 4 min左右形成铜树,溶液逐渐变为无色,温度上升到6070 铝片表面迅速产生气泡,同时铝片表面颜色发生变化,由银白色逐渐变成红色,反应剧烈。实验2:(加入少量稀食盐溶液)CuSO4溶液(0. 5 mol/ L 4 mL)(加入3滴稀食盐溶液) CuCl2溶液(0. 5 mol/ L 4 mL) Cu(NO3)2溶液(0. 5 mol/ L 4 mL)(加入3滴稀食盐溶液)铝片表面迅速产生气泡,同时铝片表面颜色发生变化,由银白色逐渐变成红色,反应剧烈。 大量气泡,铝片上迅速沉积

24、红色铜, 4 min左右形成铜树,溶液逐渐变为无色,温度上升到6070 铝片表面迅速产生气泡,同时铝片表面颜色发生变化,由银白色逐渐变成红色,反应剧烈。通过实验1和实验2可以看出加入稀HCl或食盐固体的铜盐溶液与铝反应现象明显加快,在加入稀HCl或稀食盐溶液的铜盐溶液中其实是加入了相同的成分Cl-离子,反应现象明显加快这是由于氯离子对铝置换铜离子的反应有十分强烈的促进作用。由于有氯离子存在,铝表面的氧化膜易被破坏,将其称为“氯离子现象”或“氯离子效应”,铝片表面的氧化膜不但能被酸中H+所破坏,也能被溶液中的阴离子所破坏。不同的阴离子对氧化膜的破坏能力不同,Cl-对氧化铝的破坏能力较其他阴离子强

25、。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阻止氧化膜的形成将铝片插入水中,这些极性水分子就会接近铝的表面,进行定向排列,氧原子离金属中铝最近。如图所示:金属表面的Al3+穿过膜面进入密集排列的氧原子之间,Al3+与水分子结合时将H+取代出来,形成氢氧化物膜,使保护膜加厚。如果水中存在着阴离子,它们将移向金属表面,而把密集阵中的水分子替换出来,阻止氧化膜的形成。由于Cl-这种替换能力较其复杂阴离子(如OH-、SO42-、NO 3-)为大,因此铝放在含有Cl-的溶液中就不易形成保护膜。(2)破坏已生成的氧化膜因为Cl-离子穿过膜孔或裂缝的能力比其他离子强,同时还能使氧化膜呈胶体分散状态,从而增加了Cl-离子的

26、穿膜机会。当Cl-进入金属铝表面时,使铝的电极电位降低而活泼性增大,裂缝处成为原电池的负极,被氧化膜覆盖的铝的表面成为原电池的正极。由于这种原电池的作用,加快了铝的腐蚀,在这些部位就会首先被腐蚀掉。其次,由于铝片往往不纯,其中含有微量的Cu、Fe等杂质,所以这时在氧化膜已有孔隙,而含有微量杂质,则成为原电池的正极,也会促使铝的腐蚀。另外,Cl-有较强的配位能力,易与Al3+形成配离子AlCl4-,也容易使氧化膜破坏。12不同的阴离子对氧化膜的破坏能力不同,Cl-对氧化铝的破坏能力较其他阴离子(SO42-、NO3-)强,甚至可以说对破坏铝表面氧化膜起抑制作用,这也可能是因为Al2O3是立方面心密

27、堆积构型的离子晶体(氧化铝有多种变体,最主要的有- Al2O3和-Al2O3,其中-Al2O3是亚稳定的,溶于酸、碱并具强的吸附性,在铝与碱溶液的反应中,表面Al2O3与碱(OH-)的作用本质上是一个亲核取代的过程:Al2O3+ 2OH-=2AlO2-+ H2O或Al2O3+ 2OH-+ 3H2O= 2Al(OH)4-,最终使铝与水反应:2Al+ 2NaOH+ 6H2O= 2 NaAl(OH)4+ 3H2,铝与铜盐溶液反应,阴离子与铝表面氧化膜作用也与OH-类似,阴离子作为亲核试剂进攻Al2O3晶体中高电荷、小半径的Al3+,削弱Al3+与O2-之间的静电作用,最终使这种阴离子取代O2-与Al

28、3+结合为配位络离子而溶解,同时这种络离子又阻隔Al3+与O2-间的接触,促使 O2-在溶液中与水作用转化为OH-并使氧化膜出现裂缝,在Cu2+以及水分子、H+穿透孔隙与铝反应的协同作用下,使铝表面氧化膜溶解,最终置换出铜并同时置换出氢气。那么,为什么Cl-离子破坏铝表面氧化膜有较大速率,而SO42-、NO3-反而会抑制氧化膜的破坏呢?我认为,也可能是因为溶液中阴离子与铝表面氧化膜作用,是这种阴离子与Al2O3晶体中O2-争夺Al3+的竞争反应,要能有效地进攻Al3+并削弱Al3+与O2-的化学键,这种阴离子必须有与氧离子相抗衡的与铝离子结合的能力。13Cl-相对SO4 2-、NO3-具有较小

29、的离子半径和较大的电子密度,在进攻Al3+时可取得一定优势;同时,能与Al3+生成有较大热力学稳定性AlCl4-,所以,氯离子破坏铝表面氧化膜有较大能力。铝在存在氯离子的海水中易生锈这一事实也支持我的这一看法。虽然SO42-、NO3-离子同样带有负电荷,也可作为亲核试剂进攻Al3+,但它们具有较大体积,由于负电荷的分散(体系中电荷越分散,体系越稳定),有效的电子密度很小(也可以说是极弱的路易斯碱),使得它们向铝离子进攻的能力很弱,甚至弱于水分子,这决定了它们在溶液中对其他离子,甚至包括水分子破坏铝表面氧化膜的抑制作用。当然,这也可能与它们的体积过大,在空间上无法穿过O2-的屏蔽进攻Al3+有关

30、。在实验中无论是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或是硝酸铜溶液反应或是与氯化铜溶液反应,在保证铜离子浓度一定时增加SO42-、NO3-离子浓度,都不会加快与铝的反应速率。上述看法还可从铝盐溶液中难于形成SO42-、NO3-的络离子但易形成Al(H2O)63+获得支持。故铝片与氯化铜溶液反应的速率比硫酸铜溶液和硝酸铜溶液快,在硫酸铜溶液和硝酸铜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或者稀食盐溶液之后再与铝反应的反应速率明显加快,其主要原因就是氯离子的影响,即“氯离子效应”。因此,影响铝与氯化铜溶液反应速率快慢的最根本原因是由于“氯离子效应”。“氯离子效应”不仅对于铝与氯化铜溶液的置换反应有促进作用,对于其他活泼金属与氯盐溶液反应氯

31、离子具有相同的作用,也就是氯离子有加速腐蚀金属的作用,比如由于FeCl3中Fe3+的强氧化作用和Cl-离子对金属表面的特殊活化作用,这才使FeCl3,特别是酸化了的FeCl3成为广泛应用的金属刻蚀剂。实际上Fe(NO3)3或者是Fe2(SO4)3溶液中加入盐酸或任何一种可溶性盐酸盐(向反应溶液提供Cl-),都可以使这些铁盐成为代替FeCl3的金属表面刻蚀剂。14Cl-离子对金属表面的活化理论之所以能够成立,正是有这些不可辨驳的事实为基础的。因此铝与氯化铜溶液反应的实质就是“氯离子效应”,于是对于铝与氯化铜溶液反应的历程可以简单的概述为:2Al+ 3Cu2+= 3Cu+ 2Al3+Cu+ Cu2+= 2CuCl(白色不溶于水的沉淀)3CuCl+ Al= Al3+ 3Cu+ 3Cl-CuCl+ Cl-=CuCl2-(CuCl溶解在含高浓度Cl-离子的溶液中)CuCl+ 2Cl-=CuCl32-(CuCl溶解在含高浓度Cl-离子的溶液中)8CuCl+ O2= 2Cu2O+ 4CuCl2(用水洗涤后的CuCl在空气中一部分氧化而呈现褐色沉淀)4CuCl+ 4H2O+ O2= 3CuO?CuCl2?3H2O+ 2HCl(用水洗涤后的CuCl在空气中一部分水解成氯氧化4CuCl+ 4H2O= Cu2O+ Cu+ CuCl2+ 2HCl(由于铝与氯化铜溶液反应过程中放热,因此该反应可能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