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评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部控制评价.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利用内部审计,践行内部控制评价【摘要】 内部控制评价在西方审计实务中已得到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审计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审计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内部控制评价,有利于改进审计方法,保证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效率,拓宽审计范围,使审计职能得到充分发挥。在我国的内部审计实务中,应用内部控制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内部审计 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评价近年来,内部审计不断发展,国内大公司不断实践内部审计转型,由过去的查错纠弊向审视管理和效益评价转变,从过去的规范业务向企业体制机制的健全性、有效性评价转变,内部审计的广度不断拓宽、深度不断拓展,内部控制评价活动就成了内部审计转型的实践活动之一
2、。一、内部控制评价的历史沿革(一)内部控制及内部控制评价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现代内部审计发展的基础。近期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首次科学界定了内部控制的内涵,将内部控制由狭义的会计专业控制提升为广义的企业层面控制。该规范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内部控制评价是对企业现有的内部控制系统的设计、实施及运行结果进行调查、测试、分析、评价的活动。它既是内部控制中的一个重要而且必要的系统活动,又是评价、反
3、馈、再评价的动态过程,能够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和持续完善。它同时也是一种制度性的安排,能够促使企业及其员工经常性地审视其内部控制系统,以提高企业的控制能力和管理水平。(二)内部控制评价的发展如果将内部控制评价视为企业对其自身制度的一种审视,那么在企业内部控制建立和改进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因此,内部控制评价应当自现代企业产生之日起就开始了。1、内部控制评价引入审计领域内部控制评价最初受到关注,是因为外部审计师在审计实践中发现可以将内部牵制系统的评价与审计范围、重点等的确定联系起来,利用这种评价可以减少工作量、提高审计效率。可以说,最初的内部控制评价是为了满足外部审计的需要,
4、其目标是通过审查和评价明确企业的内部牵制系统是否可以依赖,从而进一步确定测试范围和抽查数量。2、制度基础审计下的内部控制评价19世纪40年代后,随着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内部逐渐形成,制度基础审计也逐步发展期来。在制度基础审计下,内部控制评价作为审计程序的一部分,其目标主要是为审计服务,确定审计范围,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3、风险导向审计下的内部控制评价到了20世纪中后期,随着管理舞弊的盛行,审计人员面临的审计风险越来越大,与此同时,环境的变化、不确定性的增加、竞争的激烈等因素导致了被审计单位面临的经营风险越来越大,制度基础审计的弊端逐渐暴露,已不再适合于新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了风险导向
5、审计,它将审计风险分为检查风险、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此时内部控制评价的重点在于控制风险的评价,其目标主要是控制审计风险。二、建立以审计监督为主的“内部控制评价”机制(一)现行内部控制评价的局限性1、内部控制评价的范畴不应局限于内部财务控制长期以来,人们对内部控制评价的定位,一直站在制度基础审计的角度,集中于财务控制。财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最基础的控制平台,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但绝不是唯一内容。有些企业虽然财务制度比较健全,但由于忽略控制环境问题,使管理环节存在诸多缺陷。2、内部控制评价缺乏一套切实可行的指标评价体系 尽管审计机关审计事项评价准则对审计评价的内容作了总体规定,对企业内部
6、审计机构开展内部审计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但在实际工作中,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仍缺乏完善的评价内容和统一规范的评价标准。具体说来:一是审计评价内容、范围过于“大而全”,重点不突出;二是审计评价的依据(指标评价体系)未建立,这就造成了不同的审计组或审计人员面对同样的问题,可能会作出不同的审计评价,增加了审计风险,影响到审计评价报告的客观公正。(二) 构建“内部控制评价审计”机制根据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5号内部控制审计的要求,构建“内部控制评价审计”机制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建立评价标准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价,必须有一个评价依据和标准,将评价依据与实际存在的内部控制制度相对照,才能恰当地评价它的健全
7、性、遵循性和有效性,而这个评价标准就是要建立一套适应企业发展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包括内部组织结构的控制、财务与会计系统的风险控制等。只有建立这样的评价标准,才能全面体现一个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所具备的控制环节和控制措施,为内部审计人员客观公正地评价内部控制提供一个标准,一个尺度。2、健全评价体系健全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建立业务部门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例如财务、营销等部门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这种评价要以岗位职责和业务操作规程为中心来自我完善;另一方面要健全企业内部审计的监管评价,这种评价要以整个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为评价对象,实施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监管评价是企业内部控制
8、评价的关键和重点。 3、加强监管评价内部审计是企业综合管理和内部控制的评价职能部门,健全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和审计体系是企业加强内部控制、防范经营风险的关键所在。管理层要进一步提高对内部控制监管评价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为这项工作的开展打好基础;同时,作为评价主体的内部审计部门,应以防范和化解风险、保障企业安全稳健运行、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积极开展工作,不断提高监督水平和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4、规范评价程序为了使内部控制评价与客观实际能够有机结合,以提高评价效果,确保评价质量,内部控制评价程序应按以下四个步骤操作:一是环境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只有在适当的环境下才能发挥作用。对企业的环境进行评价,目的
9、就在于了解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思想及经营状况;二是健全性评价。主要通过各项规章制度中规定的关键控制点进行检查,以此来衡量企业各业务系统的控制程度和过程,以及针对各业务环节设置的各项控制措施是否健全、完整、有效,做出准确公正的判断和评价;三是符合性评价。即采用一定的方法,测试“健全评价”控制点在实际业务活动中的有效性。符合性评价是确定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充分发挥作用,其目的在于向进行评价的审计人员提供关于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充分发挥作用以及这些控制方法是否得以遵循等方面的依据;四是综合评价。在完成对企业内部关键控制点所作的各种测试后,评价其是否发挥了应有的控制作用或是取得了应有的控制效果。5、改进评价方法
10、在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为了快速和高效地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状况,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审计人员必须不断改进现有的方式方法,掌握和运用适合现代企业发展的专用技术方法。具体有:(1)文字描述法。就是通过现场询问、观察等手段将了解到的内部控制情况,用文字形式描述下来的方法,表述其组成控制情况的内容,再由审计人员对这个系统的控制情况进行判断分析,判断其控制点的控制措施是否完整,以确定其健全性。(2)调查法。内部控制调查表一般是审计人员针对各项具体的控制措施事先拟定一系列问题,并列于设计好的表格中,然后通过一定的方式填制问卷,请被审计单位的有关人员回答,从中检查和分析某项控制措施是否存在,
11、并以此作为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的依据。内部控制调查表法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也大大节约了审计时间,加大审计工作力度。(3)流程图法。这种方法只要把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业务处理程序以流程图的形式绘制出来,就可以反映出被审计对象内部控制系统情况。流程图用特定语言符号表示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运行状况,直观地反映各项业务流程,表明其职责分离、权责划分的状况,突出关键控制点,是审计人员据以分析、研究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方法。(三)建立“内部控制评价”程序完善公司现有的内部控制评价制度的总体实施路径是,以企业资源计划(ERP)管理系统基础,按其业务流程,逐步深入、细化,最后形成评价的指标体系,
12、用于评价和改进内部控制工作。其基本框架为:了解内部控制制度描述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及业务流程符合性测试确立管理控制点提炼关键控制点实质性测试综合评价。三、内部审计在企业开展内部控制评价的实践活动(一)电费管理内部控制审计评价1、审计调查 主要调查电费管理内部风险控制情况。(1)了解管理机构及岗位设置情况该供电公司的电费管理主要由“电费管理中心”来实现的, 电费会计岗,负责电费资金应、实收及解缴等会计业务处理;电费对账岗,负责电费资金的到账查询和对账等工作;托收结算岗,负责托收数据处理和电子对账等业务;储蓄兼银行代收结算岗,负责银行实时代收电费、储蓄代扣电费的数据处理和电子对账等业务;系统资料管理
13、岗,负责电费系统信息的准确与安全工作。(2)了解电费管理情况依托电力营销信息系统,通过电费收入账户的统一管理来集中电费实收资金,以实现电费资金的集约化管理,加强对电费资金的控制和监督,防范资金风险,加快资金运作。电费收费方式包括营业厅柜台收费、银行实时代收、电费储蓄、托收电子汇兑、一般托收、农电走收和预付费等。公司设立统一的电费资金专用账户,营业所(分所)收取的电费资金直接缴入电费专户,电费资金的归集、解缴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原则。(3)了解内部控制制度情况该公司先后制订了电费专用资金账户管理办法、电费集中管理业务管理标准、电费账务工作标准等一系列工作标准和办法,规范资金管理。电费管理中心
14、业务流程如下:营业所根据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生成的客户收费信息,收取客户电费。营业柜台收取的现金和非现金(银行进账单及其他)在营销管理信息系统中进行收费登记,每日终了汇总平账后,登记现金进账单或银行进账单回执联。手工托收和上门收费的电费资金也作相同的登记处理。营业所电费管理员每日对收费日报进行审核、平账,稽核电费的应收、实收、未收,统计相关报表后向电费中心传递数据。(4)符合性测试内部审计人员通过查阅、询问、检查、观察等审计方式,对一些内部控制系统控制点进行测试。审计发现,电费管理中心业务管理制度基本齐全,但在执行制度时仍存在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营销与财务在基层营业站所资金管理职能上权限不清,资金
15、到账考核制度执行不严等,为此,审计人员确立电费资金的收取与管理、资金的核算、发票的管理及电费结零的真实性为审计重点,并进一步确定抽样。(5)提炼关键控制点依据先期收集的电费管理中心相关文件,了解相关业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完成了审前调查报告,制定了具体的审计实施工作方案,在评价制度的基础上,将容易出现差错和舞弊的电费资金管理环节确立为最关键控制点,成为实质性测试的重点关注。(6)实质性测试内部审计人员根据已确立的审计重点,通过盘存法、询问法、调查法、分析法等,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实质性测试:各基层公司是否按照规定正确收取及归集各项电费资金及其他业务收入;是否严格执行电费资金日清月结和收支两条线原
16、则;电费资金账户管理情况;电费管理中心实收电费账面资金、应收账款余额与营销信息系统是否一致;电费结零情况是否真实;电费资金账务核算的管理情况。(7)审计结论收费依据不充分,存在乱收费问题;收费票据管理不规范;银行账户管理监控不力,出现“账外账”;资金管理监控不力,出现“表外资金”;营业所资金管理不善,出现“财物公、私混存混放”;公司财务账户资金不实;公司会计报表数据不实;基层垫资上交资金,掩盖了电费回收真实情况;公司会计基础工作不扎实,货币资金余额账表不符。2、审计评价随着“电费中心”的成立,公司的电费业务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内部控制制度逐渐完善,电费资金集聚效应逐步体现。在此同时,由于电网公司
17、系统在电费管理思想观念上还没有完全转移到防范风险和增加效益上来,指标考核体系不够科学、不合理,公司内控制度不尽完善,个别基层单位盲目追求指标、已有的内控制度执行力不够等原因,导致了电费财务管理岗位缺失,部门之间岗位职责衔接不清,业务管理出现真空,资金管理出现漏洞,部分会计信息失真。这些潜在的问题和风险如果不得到及时有效地控制,将影响到电网公司系统的经济利益和行风建设。 另外,公司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企业合作收电费,成本和风险因素考虑不足,也丢失了一些机会成本。“电费中心”是一个新生事物,是加强电费业务管理的有效方式,但新生事物在初期总是幼稚的、不完善的,需要大力地培育。作为资金流巨大的电网企业,
18、我们希望能利用好“电费中心”这个管理载体,建立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降低和控制电网公司系统的经营风险,充分发挥资金的效率,为建设“一强三优”的电网公司服务。(1)电费资金管理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性不够公司先后制订了电费专用资金账户管理办法、电费集中管理业务管理标准、电费账务工作标准等一系列工作标准和办法,规范资金管理,为全面提升公司的电费资金的管理水平奠定了基础,也降低了公司的经营风险。通过对电费中心管理制度的测试,我们发现营销部门与财务部门在营业站所电费资金管理上存在责权不明的现象,自从成立电费管理中心,取消基层单位财务科电费会计专责,基层单位财务科基本上没有对营业所收费及资金管理方面进行监督和指
19、导工作。而营销部门关注的是各项营销指标的完成情况,也没有关注电费资金风险的管理,使营业所在电费资金管理方面形成了一个真空地带。财务部未按制度审核电费管理中心凭证进行审核,对于未达账项的管理,没有权限严格的控制,仅凭资金管理专责每月审核电费管理中心的银行调节表,不足以达到电费资金运行情况的监督与检查作用。(2)电费资金管理控制不严,资金安全存在风险电费资金账户方面由于电费结零任务重、压力大,基层单位有部分营业所没有按时间要求销户,有的在销户时转移电费资金到多经,或假借多经公司名义开立新户。现金管理方面公司没有制定保险柜管理相关制度,使得营业所资金管理的指导与监督在新形势下出现了真空,存在公私款混
20、存、私开存折、截留收入等现象。银行调节表方面未按照电费集中管理实施细则文件规定应予及时处理未达账项。电费结零方面由于省、市公司加强了资金集中管理,资金控制权上移,使得营业所失去了对电费资金的控制。为完成电费回收指标,基层单位采取了向多经单位借款、截留预收电费、挪用经费等方式垫支电费,使得电费结零的真实性受到质疑。电费资金核算方面财务部为完成省公司月末货币资金余额考核指标要求,营销部为完成电费结零指标要求,公司期末调节汇编报表,造成账表不符,违反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3、审计建议(1)明确财务部门对营业所资金管理的指导权和监督权,修订电费中心管理制度;(2)对调查发现转移、截留主业资金,应予立即
21、收回资金;(3)制定公司的保险柜管理办法,规范保险柜的使用;(4)营销部应尽快制定出“双修日”的收费管理制度,规范“双修日”的电费的保管;(5)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地域经济因素,用电环境,社会经济因素、月末存在在途资金等客观因素,制定一个合理的、科学的考核指标。(二)配网台区改造工程效益审计评价 1、审计调查项目概算投资33,000,000元。建设规模为改造台区148个,改造用户41,666户,改造主干线297公里,改造分支线121公里,更换电能表41,666只。项目于2008年4月开工,11月竣工。通过审查工程项目投资的真实性和对工程投资绩效进行评估,促进工程管理合规、合法,进一步促进工程投资
22、效益和省公司配网台区改造工程管理水平的提高。(1)了解工程基本情况内部审计人员通过收集项目立项、批复文件,及相关结算资料、竣工决算资料等,对公司的项目投资、批复及规模情况进行了了解,并作出相应的工作记录。(2)审前调查分析通过已取得的资料,审计人员对工程效益进行了初步分析:2007年该项目月均供电量为486.91万KWH、月均售电量为376.58万KWH、月均损失电量为110.33万KWH、综合线损率为22.66%。改造后所有台区线损率基本达到标准。根据2008年12月提供数据表明,供电量为425.79万KWH、12月售电量为388.59万KWH、损失电量为37.2万KWH、综合线损率8.74
23、%。经改造后,线损降低13.92%,按2007年月均供电量486.91万KWH测算,少损失电量67.78万KWH, 以售电均价536.12元/kkwh估算,月净增电费收入36.34万元,收回148个改造台区投入的概算资金3300万元,需要91个月。审计组决定从四个方面进行全面现场审计: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相关内控制度的建立执行情况;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物资管理情况;工程投资效益情况。(3)符合性测试内部审计人员通过查阅、询问、检查、观察等审计方式,对一些内部控制系统控制点进行测试。审计发现,工程项目立项未按相关文件要求,申报项目数据与营销系统数据不一致,工程造价与实际不符。为此,审计人员确立工程结
24、算及造价、物资管理、投资收益作为审计重点,并以等距抽样方式确定对8个台区进行现场审计。(4)提炼关键控制点依据先期收集的相关文件,了解存在的主要问题,完成了审前调查报告,制定了具体的审计实施工作方案,将投资收益确定为最关键控制点,成为实质性测试的重点关注。(5)实质性测试内部审计人员根据已确立的审计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实质性测试:工程结算工程结算是否真实,与现场工程量是否相符;工程结算编制是否符合相关规定,取费是否符合标准;采取现场勘查法、复算法和审阅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审查,首先随机抽出5%-10的台区,结合工程图纸进行现场核实,然后将核实的工程量与工程结算进行比较,对其真实性进行确认。
25、并依据相关文件规定对结算编制和取费进行复核。台区造价构成,汇总分析工程总体造价。采取对比分析法,根据城市和农村不同的台区改造结构,测算台区主要工程材料占总体造价的比例,综合分析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物资管理物资是否存在违规加价的行为;物资的进、销、存手续是否合规;废旧物资是否登记造册,处置是否符合相关规定。采取审阅法,审查物资出入库、保管记录是否真实和及时,手续是否完备。工程投资效益重点对项目投资、投资与电量比、改造前后防窃电效果、投资回收期、项目全过程管理的评价,形成项目总体投资效益评价结论。采取审阅法和对比分析法,收集2007年各月份及累计线损和营销管理资料,与完工后2008年12月至200
26、9年2月供电量、售电量、售电均价、线损、窃电和违章用电等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台区投资成本对总体投资效益进行汇总分析和评估,特别关注工程验收中不合格或基本合格的台区的情况及后续整改情况。(6)审计结论项目立项不符合要求;工程造价与实际不符;物资结算不实;投资效益不佳。2、审计评价随着“效益审计“的进一步推行,内部审计对电网建设工程投资的监管力度也逐步加强,内部控制制度逐渐完善。但受于现行指标考核体系和审计人员素质的局限性,在审计过程中,有些指标无法收集,有些则无法进行测算,导致最终得到的结果并不那么精确。这些潜在的问题如果不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将影响到电网公司系统的经济利益和行风建设。作为资金
27、流巨大的电网企业,我们希望通过“效益审计”,兼顾“有效性投资”和“社会需要”两大原则,建立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降低和控制电网公司系统的经营风险,充分发挥资金的效率,为建设“一强三优”的电网公司服务。(1)项目立项不符合要求,投资必要性不大工程项目立项未按相关文件要求,申报项目数据与营销系统数据不一致,项目变更尚未批准。(2)工程造价有虚假,工程投资不实工程造价与实际不符,工程造价管理不严;现场抽查无标准工程竣工图,未标示电缆规格型号及长度,只作电表、表箱示意参考图。未见施工、监理单位的签证。现场设备材料用量,监理签证把关不严,存在多结、多列现象。未按工程项目核算废旧物资处置收入,未见废旧物资处
28、置收入按规定冲减工程成本。(3)物资结算造假,工程成本不真整个窃电重灾区改造工程物资由于经过前期多次对收、发、存的整改,竣工决算表、购货合同、材料结算表、物资平衡表、出入库记录数据均达到一致。但与实际台区用料抽查相结合,发现存有多计列设备、材料现象。(4)投资回收期超过资产寿命,投资基本无效益按照相关文件,2007年供电量5842.92万千瓦时,线损22.66%,预计年改造效益855万千瓦时(以8%线损目标测算),2007年售电均价561.92元/千千瓦时测算,收回概算3300万元,“静态投资回收期”为82个月;按照改造台区营销系统数据2007年供电量5666.86万千瓦时,改造前线损17.8
29、7%,改造后线损8.05%,降幅9.82%,2007年售电均价561.92元/千千瓦时测算,收回工程投资3661.53万元,“静态投资回收期”为140个月。3、审计建议(1)重新审视工程立项,兼顾“有效性投资”和“社会需要”两大原则,对投资失败、失误的项目进行深入分析,吸取教训。(2)对工程项目的工量及物资据实核定,重新办理项目结、决算,财务部门依据结决算实际情况编制竣工决算报告。(3)强化工程项目设计、监理的管理工作,按照签订合同条款全面履行职责,对工程项目竣工资料予以严格把关,做好相关审核记录。(4)建立健全工程造价管理内控制度,严格控制“以决代预”工程出现。四、内部审计评价的前景“企业内
30、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颁布,为内部控制评价奠定了基础。财政部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将于2009年7月1日实施,它为加强和规范大中型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价也就有了一个全面和基础的对象。“内部审计准则内部控制审计”实施,为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评价提供了理论指导。通过内部控制审计,为评价被审计单位的控制环境,评价组织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评价控制活动的适当性、合法性、有效性,评价组织获取及处理信息的能力等方面提供了规范。内部审计相对独立的评价方式,为企业内部控制更上水平起到了促进作用。内部审计评价活动有别于
31、其他评价,他本身不是内控制度的策划、制定和执行部门,其评价有其独立、正确性,更有助于企业纠正错误,完善内控,进而控制风险,提高效益。现代企业风险经营增加,凸现风险控制评估的重要性。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市场越来越开放,现代企业的风险经营越来越越多,这就要求企业内控要更加重视风险控制,内部审计对风险控制的评估将显得尤为重要。参考文献1 杨雄胜、夏俊等,内部控制评价,大连出版社,2009.01第1版2 王如燕、李冬梅,内部控制理论及实务,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08第1版3 常大根,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对策,中国审计,2009.08总第375期4陈新宁,内部控制评价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实务,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04第12卷第7期5沈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的企业内部控制测试与评价,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第4卷第5期6代彬,浅析风险导向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中国内部审计,2009.05总第1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