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南艳湖高科技研发基地规划设计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937226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肥南艳湖高科技研发基地规划设计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合肥南艳湖高科技研发基地规划设计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合肥南艳湖高科技研发基地规划设计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合肥南艳湖高科技研发基地规划设计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合肥南艳湖高科技研发基地规划设计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合肥南艳湖高科技研发基地规划设计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肥南艳湖高科技研发基地规划设计毕业论文.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录中文摘要1英文摘要21 引言32 调研篇32.1 区位32.2 道路42.3 用地现状42.4 周边用地42.5 总结 规划面临的情况43 规划篇53.1 规划概论63.2 用地规模及规划结构63.3 道路交通74. 策略篇94.1 现代科研集聚、综合服务提升、多元复合互动94.2 提供优质服务、发展高新产业104.3 凸现山水景观优势、塑造园区景观特色104.4 系内达外、动静有序105 市政工程规划115.1 给水工程规划115.2 排水工程规划115.3 污水工程规划125.4 雨水工程规划125.5 供电工程规划135.6 通信工程规划135.7 电信网络规划145.8 燃气工程规

2、划146 城市设计导则156.1 设计目标156.2 建筑设计准则156.3 滨水环境设计准则16结论17致谢17参考文献17合肥南艳湖高科技研发基地规划设计摘要:合肥经开区南艳湖高科技研发基地项目总用地面积约 724亩,分别由居住用地面积138亩和商业(科研设计研发总部)用地面积586亩组成。本次规划设计在整体结构布局的基础上,着意协调各功能区的结构,有机构成城市景观、绿化系统、道路系统和建筑组团,形成点、线、面结合的规划结构体系。方案强调规划、建筑和景观三者互动的整体设计。在总体规划思想上,把握现代高新产叶园区的发展趋势,创造现代化、生态化、园林化的科研产业园区中心。 关键词: 研发基地;

3、绿化系统;景观系统;功能核心High-tech R & D bas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hefei nanyan lakeAbstract:Hefei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high-tech R & D base in South Lake Yan total land area of about 724 acres, respectively, by area of 138 acres of residential land and commercial (research design research and developme

4、nt headquarters) land area of 586 acres of components.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overall structure and layout, based on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various functional areas deliberately structure of the organic composition of urban landscape, green systems, road systems and building group, the forma

5、tion of point, line, surface combined with planning architecture.Program emphasizes planning,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design of three interactive whole. In the overall planning ideology, the modern high-tech industrial park to grasp the development trend, creating a modern, ecological, landscape-

6、oriented research and industrial park center. Keywords: R & D base; greening systems; landscape systems; functional core1 引言产业园区作为产业集群的主要存在形式,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在我国已有二十余年的发展历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已经成为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特殊区域。我国的产业园区建设在完成了第一次创业的要素集聚和数量扩张任务后,已经进入了第二次创业的质量全面提高阶段,因此有必要结合当今国际国内经济格局变动与我国产业园区建设状况进行回顾总结,以引出我国产业园区未来建设发展

7、的对策思考。我国产业园区的实践真正开始于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下,为适应改革开放不断扩大的新形势和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的迫切要求,我国开始了兴办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区的探索与实践,从此揭开了中国产业园区建设的序幕。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工业生产中资源浪费严重且综合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对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三赢,以成为全社会共同探讨的问题。随着绿色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出现了很多新型的产业形态,如现代农业、信息产业、创意产业等等,现代产业的涵盖面已经大大拓展。多样化的产业集聚

8、形态为城市经济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形成了不同的产业空间形态。对不同类型的产业区,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本规划紧扣当前产业区发展的趋势,结合目前产业区规划编制的新要求和新特点,良好结合居住区和产业区,使之相互服务,和谐共生。2、调研篇2.1 区位基地在合肥市的位置,离合肥老城区较远,位于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在合肥“141”战略规划中属于西南部组团,集中了大量的工业园区。历史在调研的过程中,在基地的北端建立了一片农民土地征收时的安置房,再结合基地四周的用地性质以及随处可见的农民,可以推测出,基地原来是农业用地。2.2 道路基地东至宿松路(红线宽度40m)、南至光刻机项目、西至习友路(红线宽

9、度60m)、北至慈光路(红线宽度30m)和康健项目用地界线。2.3 用地现状基地的用地现状为农田2.4 周边用地基地周边用地的最大特色就是紧邻着南艳湖,在基地的北面有若干的居住小区,基地的东面和南面都是农田。 2.5 总结 规划面临的情况2.5.1 优势(1)基地自身为现状农田,不需要拆迁房屋等过程。(2)基地西面紧靠南艳湖生态湿地,为基地未来的建设项目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景观朝向。(3)基地南面部分临锦绣大道,西临习友路,东临宿松路,北临慈光路,四面环路,交通便利,方便居民出行以及产业的输运。(4)基地不远处就是滨湖新区,可以充分利用滨湖新区资源。2.5.2 劣势(1)基地紧靠农村置换地安置房,

10、建成后可能对农民的生活造成一定不便。(2)建成后的科技产业可能会对周边居住区的居民生活有干扰。(3)基地地势高,地势不平,对基地的土方农田整治需要较大的工程量。2.5.3 设想基地内的用地性质有居住用地,科技产业用地。可以模仿南艳湖周围的居住区设置,将西面靠南艳湖的一边留给居住用地,保证基地内居民的良好景观朝向。3 规划篇3.1 规划概论3.1.1 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1990)(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实施细则 (1991,1995)(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J137-90)(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5)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

11、范 (GB50180-93)(6)住宅设计规范 (GB50096-1999)(7)住宅建筑规范 (GB50368-2005)(8)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J16-87)(9)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45-95)(10)其它相关文件图纸和资料3.1.2 规划原则(1)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充分考虑研发基地的特点,科学布局、合理分区;预测各项建设规模,安排建设用地。(2)建筑设计方案在满足研发基地对各类功能的面积和使用要求的基础上,形成多样化的建筑形体、易于分割的内部空间、便捷的内外交通组织、舒适的工作环境;各建筑间应相互协调,相辅相成。(3)提出科学合理的交通组织模式,做好与周边

12、市政道路的衔接,内部各个功能区域间交通既有联系又有相对独立,车行、人流互不干扰。(4)建筑设计应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打造节地、节水、节能、节材的绿色建筑,创造健康、生态、环保的绿色建筑空间。3.1.3 规划目标合肥经开区南艳湖高科技研发基地紧邻规划中的南艳湖风景区,该区域是合肥市城市规划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区位优越、交通便捷。规划应充分研究项目周边环境和南艳湖风景区特点,提出富有特色的规划设计方案。规划应在功能上、空间上、环境上创造一个有品位、富有特色、充满活力的研发基地方案。优化用地、功能、空间景观,并做好交通组织、道路竖向设计、土方平衡等内容,为研发基地建设提供依据,为下一步工程设

13、计提供设计条件。3.1.4 规划内容设计内容为该地块的总体规划方案设计,达到修建性详细规划深度。3.2 用地规模及规划结构合肥经开区南艳湖高科技研发基地项目总用地面积约 724亩,分别由居住用地面积138亩和商业(科研设计研发总部)用地面积586亩组成。本次规划设计在整体结构布局的基础上,着意协调各功能区的结构,有机构成城市景观、绿化系统、道路系统和建筑组团,形成点、线、面结合的规划结构体系。方案强调规划、建筑和景观三者互动的整体设计。在总体规划思想上,把握现代高新产业园区的发展趋势,创造现代化、生态化、园林化的科研产业园区中心。 其规划结构可以概括为:(1)科技引领 服务提升规划一方面通过计

14、算机,微电子等现代化产业的整合集聚,以充分发挥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现代服务功能,完善和提升园区综合配套服务水平,从而建设业态先进、功能多元、配套完善的现代化高新科研产业中心。(2)纵横开合 点轴布局本次规划结合相关规划,利用道路形成“两纵两横”的功能轴线。内部规划注重相互轴线之间的轴线关系和景观节点的形成,塑造优美的园区景观。(3)三心辉映 两区协同规划形成主要几个功能核心,分别是社区办公中心,商务办公中心和中试试验中心。构成园区几个重要亮点,同时规划形成功能协同互动的两个片区,即专业科研区和配套服务区。(4)山水交融 绿意环拥本次规划充分考虑基地现状及周边自然环境,形成山水交

15、融的景观环境,利用城市快速路形成的防护绿地,形成基地绿环,另外强调功能轴线的景观塑造,打造生态化的园区环境。3.3 道路交通 3.3.1 规划指导思想和依据 3.3.1.1 规划指导思想(1)强化区内和高新区的交通联系,构建一个完善、便捷、独具特色的道路交通网络体系。(2)区内道路系统规划应与用地规划向结合,以促进新城的土地升值,带动土地开发和城市建设。(3)制定合理的道路网密度,重视支路的建设,发展科学和有机的交通体系。(4)解决好南艳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域对外交通的衔接问题。(5)结合交通构成的具体状况,合理设计道路断面。 3.3.1.2 规划依据(1)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GB 5022

16、095(2)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CJJ 3790(3)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规范 CJJ 1587 3.3.2 道路交通规划3.3.2.1 道路交通规划概述 地块承担着居住生活,商业办公等职能,高效顺畅的交通组织至关重要。交通组织的核心是:处理好交通和景观两种关系,协调好过境和内部两类交通,处理好机动和非机动两个系统。区内交通应树立“以人为本”的交通观念,提高交通设施客流及货流运输效率,快速、便捷、高效地集疏运区域里的客货流,保持交通畅通,客货流分离。道路交通的规划和建设从传统的设施供应为主向以强化交通需求管理的供需平衡的规划和建设。促进交通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保持区域发展活力。 3.3.2

17、.2 道路交通规划目标(1)建立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公共交通是解决城市压力的最有效途径,项目开发所带来的陡增人流量只有通过高效率的公共运输体系解决。规划努力建立以地面公交为核心的高效率公共交通系统。今后可以再建设轨道交通,进一步提高交通效率。(2)规划综合道路系统划分道路交通系统,明确规划对策。项目的道路交通由进出区域的疏散交通及区域的内部的集散交通所组成,首先明确区域的疏散道路系统和集散道路系统的规划重点,做到商业、办公与住宅区的交通分离,这样有助于防止交通的混乱,减少中心区的交通负荷,减轻交通组织难度;形成完善的道路系统。区内道路交通规划建设,首先应根据客货流分布特征,构建快速交通系统,提高

18、片区间的交通联系能力;其次满足区内、外部道路需求,规划形成布局合理、建设水平较高的道路网络。3.3.2.3 道路网络布局规划规划道路由城市支路,科技园区路,居住区路组成。居住区的两个车行出入口均设置在城市支路上。科技区在城市支路上开两个出入口,在地块南部的路开出入口,在地块东西边的道路上各开一个出入口。3.3.2.4 道路交叉口设计规划范围内主次干道与支路交叉口全部采用平面交叉口形式,主要交叉口采用渠化交通。主干道上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道行驶。尽量减少主干道两侧支路及公共建筑出入口。3.3.3 公共交通规划3.3.3.1 公共交通规划原则(1)纳入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统一规划建设将南艳湖科技产业园纳

19、入城市公交系统中进行统一规划设计,结合合肥城市发展规划和用地布局变化,逐步形成公共交通的大发展格局和网络布局。(2)提高土地可达性与高新区的用地发展模式相协调,公交的发展应有利于提高沿线的土地可达性,促进高新区内部空间结构的完善。(3)均衡公交客流分布紧密配合高新区道路建设,及时增加和调整公交路线,提高公交网络覆盖率,有序引导公交客流,均衡公交客流分布。(4)优化设置公交首末站优化设置公交首末站,公交首末站尽可能布设在周边区域的交通集散点。(5)加强对周边地区的公交联系按照整体发展要求,满足高新区客运交通需求,加强对周边地区的公交联系。3.3.3.2 公交网络布局规划(1)常规公交网络线网规划

20、建成“经纬交织、线面结合”的公交网络布局结构,站点300米半径覆盖率为50%,500米半径覆盖率为90%。(2)公交站点规划根据线路走向及与轨道交通的“零距离换乘”原则进行统一规划。(3)步行系统规划区内设有一个高效率的步行及自行车系统。步行系统规划宜人,区内大部分地区都可以步行到达。步行系统连接区域内主要的建筑物,或是沿着步行小道,或是沿着绿化带,又或是沿着河道旁的步道,从步行者的角度出发来设计人性化的合理步行系统。4 策略篇本次规划根据现代科研产业园区的特点,形成功能结构、服务支撑、景观塑造和交通组织四个方面的规划策略。4.1 现代科研集聚、综合服务提升、多元复合互动本产业园以办公、科研、

21、试验、展示等功能为基本功能,以管理、咨询、商务、商业为辅助功能,通过政府引导把电子科技交易在空间上集中,发挥集聚效益、规模效应。通过第三方科技企业发展现代产业,逐步拓展研发能力,培育更加先进的研发生产方式。4.2 提供优质服务、发展高新产业“T”型综合服务带,结合现状用地条件,发挥基地自然景观优势,围绕专业物流功能板块形成“T”型综合服务带,提供优质服务。促进企业发展。商务管理功能核,本着高起点、现代化、信息化理念,根据现代高新科研产业园区的配置需求,布置管理中心、商务办公、星级酒店、滨水休闲中心等现代化服务功能,形成山水交融,具有标志性、园林化的景观风貌特征,不仅是高新区建设的亮点,同时是城

22、市风貌的重要展示空间。4.3 凸现山水景观优势、塑造园区景观特色规划强调“山水林城”的景观特色,着力于园区景观环境的塑造,通过自然与人工要素的有机组织,建构完善的绿化景观系统框架,塑造具有标志性和示范作用的现代产业园景观风貌。结合防护绿带,形成园区生态绿环,通过景观主轴、若干次轴线形成完善的景观轴线体系。各具特色的景观节点串联与轴线上,共同形成系统有效的绿化空间网络。4.4 系内达外、动静有序规划加强区内外交通联系,依托外围快速交通线和内部交通辅道及环路,形成便捷高效、系内达外的干道系统。增加区内路网密度,通过步行网络系统建立避免人流、货流拥挤交叉。妥善解决静态交通,静态交通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

23、合的方式。5 市政工程规划5.1 给水工程规划5.1.1 原则及方法与项目区周边给水工程紧密衔接,并具有超前意识,为远景发展留有余地;给水管网以环状布置为主,确保用水安全,给水管位置和管径等根据规划进行确定。水量预测方法采用定额指标法单位用地面积指标法。5.1.2 需水量预测本区为物流市场、服务配套区,区内有市场、办公等项目。用水量标准根据给水工程规划规范等规范,并参照其它类似地区的用水情况确定。5.1.3水源及管网规划给水管网系统在规划区按街坊地块分呈环状管网建设,主要水源为城市市政给水管网。给水管网埋深按0.8-1.0m控制。规划区主要给水管管径DN200300,地块内给水管DN10015

24、0.为提高给水可靠性和水质标准,给水管材采用球墨铸铁管,入户管道采用pvc管或钢塑复合管。在水压较低区域,调整局部压力,可采用水池变频调速水泵直接供水方式。给水管网具体布置详见给水工程规划图。5.2 排水工程规划排水体制选择本规划区的排水体制严格按雨、污分流制规划建设。5.3 污水工程规划5.3.1 污水量预测规划区的污水包括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和其它污水,生活污水主要来自各建筑内的卫生间、洗涤池;工业污水主要来自基地内的科技实验用水;其它污水包括场地清洗废水、洗车废水等。污水量按污水排供比60%计,并考虑地下水入渗。5.3.2 污水管网规划根据规划区的地形特点和总体布局,污水按片区采用分散和集

25、中汇流的原则。近期考虑城市污水管网尚未形成,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工业污水经专门处理后与其它污水一起混合进入地埋式污水处理装置。远期待园区周边市政污水管网具备接管条件后,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工业污水经专业处理,全部污水混合后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三级标准后可以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 规划区主要污水管径为DN400DN500,地块内污水管300400.污水管布置在机动车道下,位于道路西、南侧。排水管材采用钢筋混凝土管、丹麦管或玻纤缠绕管,以防止污水漏失或地下水渗入。污水管网具体布置详见污水工程规划图5.4 雨水工程规划5.4.1 采用合肥市暴雨公式:q=29331+0.57lg(p-0.09)/(

26、t+13.45)0.79其中:设计重现期(p)取2年,t为设计降雨历时。则管道、沟渠、涵洞的设计雨水量采用下列公式计算:Q=&*q*F(升/秒)式中:q暴雨强度(升/秒*公顷) F汇水面积(公顷) &径流系数,一般取0.50.7.5.4.2 雨水管网规划 规划区雨水排放利用地形和道路布置的特点,分区域汇集排入基地的排洪沟渠。规划区内主雨污水干管管径为DN400600,地块内雨水管DN300400.雨水管网具体布置详见给排水工程规划图。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15.5 供电工程规划5.5.1 用电量预测本规划区采用单位面积负荷密度法预测用电量。市政及不可预计用电量按上述用电量的10%计。同时系数采用

27、0.7,则本规划区用电负荷为2.37万kw。5.5.2 电源规划本规划区以周边城市道路电力线作为本区电源。根据用电负荷预测和地块的划分,规划设置一座10kv开闭所,作为整个一期电源控制中心。同时区内结合用地性质的划分分地块设置中心站和变电所,变电所内设有高压开关柜、变压器具和低压配电柜等。另在部分地块设置分变电所。为确保消防及计算机系统用电,部分容量采用双回路。计算机系统需另设UPS备用电源。5.5.3 电网规划10kv电源线尽量采用单环网方式接线。规划的电缆沟采用覆土式,电缆沟断面型号主要为0.8*0.8,地块内电缆沟断面型号主要为0.6*0.6.电缆布置在绿化带或人行道下,埋深0.60.8

28、m。电缆沟具体布置详见供电工程规划图。5.6 通信工程规划电信发展预测规划区建筑按1对线服务40m2面积计,则本规划区共1.65万对线的使用容量。按实装率85%计,则设备容量需打1.40万线。发展光纤接入网,光纤画率达80%;实现光纤进街坊、入大楼的目标。在规划区内建设移动通讯和微波通讯站,位于信息中心内,实现网络全球化。根据物流业发展的要求,结合我国电信事业发展趋势和当地电信规划,实现从铜缆向光纤,从模拟向数字化,以分散网向综合网发展,建立信息高速公路,是本规划区电信发展的目标。5.7 电信网络规划发展光纤接入网,以大芯数光缆接各交换局,本区出局管道为1624孔,地块内管道为12孔。远端光节

29、点机进入地块,主要办公室等建筑实现光纤到大楼。通讯电缆全部埋地敷设;布置在城市道路人行道的西、南侧0.81.2m。有线电视电缆应与通讯电缆平行敷设,不另设管位。电信管网具体布置详见通信工程规划图。5.8燃气工程规划5.8.1 气源选择城市燃气建议采用天然气。5.8.2 燃气设施一期燃气主要集中设置一处燃气调压房,大型公建可以根据使用量设置独立的箱式调压设施。其用气量可以根据开发规模情况确定。5.8.3 管网布置根据园区特点和上层次规划要求,城市中压燃气管道的管径200mm。低压燃气管经调压之后,呈枝状进入各使用单元。燃气管布置于道路的西、南侧,埋深0.71.2m。6 城市设计导则6.1 设计目

30、标城市设计导则是指导城市空间环境建设的通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建筑设计准则从建筑的尺度、形式、材料、色彩、交通的设计要素着手,规定共同遵守的准则,以保证建筑间的彼此协调,强化地块总体意向特征。2.街道景观设计准则通过规定街道断面、地面铺设,沿街建设、交叉口的街道空间等诸要素方面的设计,创造出舒适宜人特色鲜明的高品质街道景观。3.滨水环境设计准则为创造良好的滨水空间特色,对提升滨水空间的环境质量和景观特色的一些要素提出设计准则。6.2 建筑设计准则6.2.1 建筑尺度、体量建筑物的整体尺度应依照城市设计有关控制要求执行,以保证正常的土地开发秩序,形成协调的建筑物群体形态。建筑体量根据建筑物在

31、同一平面的总面宽和最大对角线的尺度范围,建筑基本体量分为小尺度、中尺度、大尺度三种。6.2.2 建筑型式区内建筑形式应与各区的风格及风貌定位相统一,应体现将地方特色与时代特色相结合的特点。鼓励建筑形式的个性化同时,强调建筑之间形式的协调与对话。重点关注建筑的裙房、主体与屋顶三部分,讲究“明快、丰富、有序”利用有特色、易识别的裙房,增强城市肌理和地面空间利用;裙房要强调体现城市“街墙”景观,相邻建筑物裙房应在高度、色彩、材质、雨棚、标识等方面取得统一或协调。裙房以上的建筑物后退,在满足设计构思和使用功能的同时,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光线遮挡。标志性建筑的建筑形式应突出强化其个性特征,一般建筑在相邻地块

32、之间应具有相似性。不允许建筑随意退让,以保障街道空间界面的完整性。6.2.3 外墙材料建筑外墙材料原则上不作限制,鼓励新技术与新材料。除标志性建筑外,一般建筑主体外墙装修材料应与毗邻建筑相协调,同时,注重于自身裙房的配合关系。公共建筑裙房建议采用稳重的石材或仿石材料和透明或浅色玻璃。建筑外墙装饰材料宜采用金属、玻璃、石材等。6.2.4 建筑色彩不宜大面积使用明亮耀眼或沉闷的颜色。玻璃和金属的颜色,宜采用柔和中性的色调,为突出建筑的门窗、入口、节点,可用一定程度的对比色。石料和砖石块宜保持自然的色彩。6.3 滨水环境设计准则6.3.1 规划目标调整局部河网,形成合理的环状水系网络。整治河道水质,

33、恢复水清、树绿、鱼跃的生态水体。再现并提升滨水空间环境质量与景观特色,形成水、绿结合,水、街交融的充满活力与生机的环境与景观。营造城市滨水空间形象,构筑新城环境景观特色。6.3.2 滨水岸线设计根据滨水地段的功能环境特征,提出滨水建筑界面、环境绿化、设施、岸线的设计意向与控制引导要求,确定控制蓝线及规划设置绿化带。滨水休息、漫步带包括漫步道、亲水平台、休憩场地等,要求有良好的绿化遮荫和座椅、垃圾箱等设施。滨水不设或只设简洁通透的低栏杆。景观绿化带布置草坪、花坛、树丛植物配置要求采用自然式,不宜过于图案化。设施带布置为休憩、漫步游人服务的公用电话亭、照明灯、垃圾箱、自动售货机等设施。休憩绿化带由

34、草坪、游戏、健身、休憩场地,绿化树丛等组成,设有售货亭、座椅、公厕等设施,要求有良好的遮荫,滨水商业街的绿化休憩带可以设吕天茶座。滨水岸线考虑生态护岸和石质驳岸相结合,滨水休憩带的标高控制在不低于最高洪水位,高出河道常水位40厘米以内为佳。滨水绿化配置以自然式草坪、林植、群植为主。每个滨水地段应有23种主导景观树。滨水建筑界面尽量向水体空间跌落,建筑造型及色彩要求轻巧通透、淡雅,建筑群天际线起伏变化,有韵律,有节奏感。结论本次规划历经2个月,在我们组员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南艳湖地块的规划设计,体现了基地的地域特色和原始的规划思想。致谢谢谢这次方案设计过程中冯四清老师的悉心指导,我们学到了很多,对城市规划有了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参考文献【1】 (美)约翰O西蒙兹. 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 (英)卡伦著. 城市景观艺术.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3】 朱家瑾.居住区规划设计.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3】 中国城市住宅小区建设试点丛书编委会. 规划设计篇1.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4】 李德华主编.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同济大学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