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新解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937310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新解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新解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新解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新解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新解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新解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新解毕业论文.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新解 中文摘要: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存在是一个长久以来都被人探讨的话题,每一个人都想从这寻找到珍宝,其中也不乏对哈姆莱特性格的负面言论。本文将从人性的角度去探讨,从哈姆莱特种种表现的合理性着手去解读他的性格及形成原因。首先就作品的悲剧造诣做详细定位,再深入分析哈姆莱特的各种性格现象,成因及其合理性,以“人”的观点来研究哈姆莱特的各种性格表现。同时结合时代特征,时代的文化性格以及文艺复兴时的各种社会价值观,系统的给哈姆莱特以公正的看待。肯定哈姆莱特的智慧,并阐明其性格的时代价值所在。并以此来归正人们对哈姆利特的看法,树立一个矛盾而又另类的智慧形象。展现哈姆雷特

2、性格的矛盾而又合理的一面。关键词: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性格;多面性;合理性1.引 言:对于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的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这一形象众说纷纭,即所谓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人物形象的多面性在读者之中的讨论一直以来是千万个研究者所追踪的热点,每一次的讨论与探究都会发生某些质的变化。原因在其性格的多重性、复杂性。就因为这种复杂的性格造就了千人千说。对于前人的研究,很多地方确是真知灼见,可是对哈姆莱特性格犹豫的种种说法恕我不敢苟同。从当时的封建环境和先进思想交合的分析,从父死母嫁的家庭变革思考,从个人前途的茫茫漫漫说起。哈姆莱特的悲剧不是简单的一个悲剧,而是一系列悲剧的串接

3、,并且有可能继续发展成为更大的悲剧,他的历程是在避免这一切走向更糟糕的极端,对于如何去避免,就让我在下文中做详细分析吧。2.哈姆雷特的悲剧造诣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在他的著作诗学之中很零星地提到了关于悲剧的理论“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用的是语言,具有各种精心雕琢的装饰,各就其位用在剧的各个部分;模仿的样式是戏剧表演,不是一昧描述;通过引起怜悯和恐惧之情,而使这两种情感得到净化” 。悲剧对于现代这个社会而言是一种生活的调剂品,然而真正意义上的悲剧却只能是在剧院看到传统意义上的悲剧剧目表演。莎翁的悲剧可以称得上是后世无人所能企及的,这种成就不仅仅是莎翁在悲剧艺术

4、上的表现,也是其悲剧创作的流于后世影响之极大,而哈姆雷特就是这些众多艺术巅峰的一种主流代表。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悲剧性有他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源于其本身的人物艺术的自我表现,此外还有创作者的自我剖析和自我认识的真实展现。在现在看来哈姆雷特的人物性格的自我艺术表现在悲剧史上有着极高的评价,美国的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1930 - 年)在其不朽的作品西方正典(1994)中指出莎士比亚的悲剧代表着西方文学史上悲剧的最高成就,是经典的中心。而哈姆雷特这一主人公形象则成了这个中心的中心。3.哈姆雷特多面性格特征的深入分析3.1哈姆莱特性格的综合性3.1.1哈姆莱特性格矛盾的所在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时而的不

5、知所措,只是程度不同。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专属自己的一个哈姆雷特存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说哈姆雷特的多面性人格是一种自我与他人综合的结果,是大众的集合,不为他个人所独有。他的犹豫、优柔寡断,在他的身上,新与旧、暂时与永恒、哲理与诗情、纯正与复杂层层交织,可是又胜景迭出。他智慧、懂得应时而为、勇敢而又深思熟虑,他想追求自己的爱情可是现实不容加之客观的阻挠。所以他是一个家破、父亡、母嫁、情难的人,各种各样的不顺利都找上了他,他被各种悲剧包围着,要冲出这个包围圈,肯定不是件容易的事情。3.1.2 悲剧前后的状态 哈姆雷特初期是一个敢于追求爱情的快乐王子,他和其他一切青年男女一样自由、大胆的表达着他对

6、奥菲利亚的爱慕。这个追求自由爱情的王子在当时社会环境之下是极为难能可贵的。同时他又喜欢戏剧,而且结交众多戏剧朋友,并且能对好多戏剧内容了如指掌,精通熟练。由此可见其个人才情不错。当时人文主义刚刚起步,大家的心里还是有很多的封建疑虑。在这个阶段,他对奥菲利亚的追求却没有任何的顾虑,可是当他父王去世之后,他的心变得敏锐,他为了真相勇往直前,不惜夜见鬼魂,表现自己的悲伤但对自己的计划秘而不宣,等等。这都体现了他对父亲真挚的爱。一个孝子形象出现在我们读者的眼前,这表现他的孝义之道;哈姆雷特又是一个充满哲思,敢于面对生死、面对艰苦与奢逸的抉择,挣扎之后拥有自我,他是一个勇敢成熟的王子;他又有谨慎细密的心

7、思,不易轻信,也不放过任何疑迹。这种敢于自我怀疑与肯定的形象在当时社会的自我封闭思想禁锢之中是极为前沿的哈姆雷特的问题张沛著。作为一位王子,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出他在当时社会下的可塑性、创新性与成就性。从他自身的不盲目结论,遇事三思后行等方面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人的形象。这与文艺复兴时代的强调人文主义的思想不谋而合,凸现了当时社会的要求。3.1.3谋面鬼魂,又一层内心激荡鬼魂的出现将哈姆莱特的命运同宗教联系到了一起。再以鬼魂诉说真相,激起哈姆莱特心中的多层矛盾。让他既悲叹父王的死于非命,倍增伤感,同时他又没有去随便相信鬼魂的话,尽管他对父王极其的爱戴崇拜,但还是对代表父王的鬼魂心有怀疑,他没有轻易

8、相信鬼魂所言是否属实。这不是多疑,这是成熟人性的第一个表象-深思熟虑,他要让所有的言论都经过实践的检验。鬼魂走后,他后来独自一个人在天台上大肆发泄心中的不快,这也是符合常理的,可以设身处地的思考一下,那时候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面对巨大的宫廷变化和家庭变化,他不可能无动于衷的继续按照往日的秩序继续生活。而且对于谁来说这都是个难以静心面对的情形。父王被害他还不知道内幕;母亲改嫁他还不能阻拦;现在鬼魂传话,谁又能告诉他这可信不可信?所以他的忧郁有不可避免的内外因。只要是属于人类的生命,在这样的境况下都会忧郁,这是很正常的,这种忧郁是当时主人公内心感情的真切流露。我们不能规定一个身负大仇的人不可以痛苦,

9、而要装出表面上的镇定和坚强,自欺欺人。还有,他没有随便相信,说明他处事沉稳理智。当听见霍拉旭等人的喊叫,立马纠正自己的状态,收束了自己哀伤的面孔,对朋友反复强调保密,然后迅速离开。这不正是一个预谋大事的人的聪明状态吗?我们肯定那个过程中哈姆莱特心中是很矛盾的,但是也不得不说哈姆莱特那样做不是聪明的,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稍有不慎走漏了消息,就会让现在的国王知道一切,那么如果鬼魂所言属实他就会大仇未报而身陷险境。如果不是真的,那么会带来叔父的疑虑和亲属之间的歧离,所以哈姆莱特当时的一切疑虑都是有必要的,都是充满智慧的。他想相信鬼魂所言,但是事关重大不能草率;他也怀疑叔父,可是证据不足难下结论。所以

10、在这种大是大非面前他必然会表现的很矛盾。也只能在后来顺理成章的从戏班子上做文章,以刺探叔父。过程中不能说他不智慧,也不能说在这个环节上他没有极其的无奈。作者前后如此布局,不可说不高明。他是从一个“人”的角度来塑造形象,而不是为了艺术而塑造形象。我们不难感觉出哈姆莱特形象的这种遭遇放到其他任何人身上都是会有别人眼中或多或少的不足的,可是那就是存在的人的真实展现,不完美才真实。谁能在父王暴卒,母后改嫁,朝政易权的情况下没有任何的内心潮动?曾经他确实发疯似的有想要跳海自尽的想法,但是总结前后的言语表现,他并不是真的在思考要不要跳海,只是一种过度的内心宣泄,-我死了算了,省得让这迷离的境况再来烦躁我疲

11、惫的心灵。当时他的脑细胞在飞速的流转,他的脑海中呈现不同的想法,他想过要保密,想过要实践去证实一切的真假,想过复仇,想过革新政治,可是从哪里开始呢?所有错综复杂的想法在戏班子的到来时在他心中碰撞出了实践的火花,他就要开始去落实。3.1.4宗教霍乱的因子他的灵魂并不软弱,他不会是神学教传的奴隶,他会将自己的心放置于现实的原野上,他不再孤单,人开始独立,人开始行动,人的价值开始明朗。他开始时和一群戏子演说往日的戏剧,其中充满开怀的笑声,表明他心中已经有了方案去证明一切需要证明的。值得庆幸的是这个计划目前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按照鬼魂所言将叔父谋害父王的情形让戏子们表演出来,然后告诉好友霍拉旭和他认真观

12、察克劳迪斯的言情举动,从而澄清之前的一切疑惑。最后,戏剧内容震惊了在场的观众,哈姆莱特被多方传叫谈话,克劳迪斯当场质问戏剧内容是否有不当之处,可是哈姆莱特极端沉稳:“他们只是假装毒死一个人而已” 。回答戏剧而又自然,可见他没有任何的恐惧,内心十分的强大。从小在封建宫廷长大的哈姆莱特,性格之中难免会有些许封建宗教的因子,正因为如此,他才会相信鬼魂之说;也正因为如此,他才会在那个绝佳的复仇机会面前有所迟疑。当时克劳迪斯正在祈祷上帝的宽恕,哈姆莱特正好遇上,正要刺杀的时候,突然宗教这根神经绷得极紧。哈姆莱特:“他现在正在祈祷,我正好下手。这一服续命的药剂只不过增加你临死的痛苦”哈姆莱特 译/所以宗教

13、的影响对他是极其深刻的,他严肃于宗教的罪孽和救赎,从这个层次上说,他的复仇境界已经远远超过了把仇人杀死那么简单,他要仇人不但死亡,而且还得不到上帝的救赎,他要让仇人的所有孽债都呈现,要让仇人颠踬在他的脚下,让他幽深黑暗的灵魂永坠地狱。在他认为,“”。 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他对父亲的爱,以及对仇敌的毫不宽恕。说起宗教折服性,那是时代的因素,他就生在那个宗教被推崇的时代,这个不由他自己选择。3.1.5对爱情纯洁的理解和坚持他为何对母后的改嫁如此愤懑不堪?一方面改嫁之人是他的亲族,而且还是杀父仇敌,另一方面源自他对爱情的极度纯洁的理解和要求。从文中的戏班子演戏的内容可见一斑,内容是他定的,是按照他的意

14、向,他的理解来编写的,其中伶王和伶后的相互海誓山盟最能说明他的爱情观。他的爱情是誓死守节,绝不背弃。哈姆莱特:“母亲,您觉得戏演得怎么样?”母后:“我想那女人发的誓太重了” 。哈姆莱特:“可是她会守约的” 。这就表明他将圣洁和不渝作为爱情的标准。说到爱情就应该说说他一向倾情的奥菲利亚,那是他心中的女神,相信如果没有那些不好的变故,他们会共同走进礼堂的。他和其他一切男子一样展开对她的追求,送去许多礼物,写了许多情诗,用很多年轻人表达爱的浪漫的方式,大胆的追求着。可是命运不济,一切都因复仇的使命而重归沉寂,包括她的即将开花的爱情,他仍旧爱着奥菲利亚,可是因为复仇的压力,迫于对手的强大,他不得不谨慎

15、从事,他不知道自己将来在何处,所以他大吼着要奥菲利亚去尼姑庵,因为那样可能就会避免这场斗争将她卷入。仇人是国君,一个国家的权利和武力的集合者,他前途未卜。他自己也不知道这份爱情会有什么结果,所以他只能含恨分离。他的爱情的夭折也有其他外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波洛涅斯反对奥菲利亚和他的交往,以及奥菲利亚没有坚持爱情的个人主见,他两个人爱情的进展过程伴随着他人的干涉,最后当然是要没有结果的。3.2哈姆莱特的人文性格3.2.1哈姆莱特的恋母情结弗洛伊德(1856-1939)是奥地利神经精神病学家,心理学领域的新学派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他认为哈姆莱特的延宕性格源自其自身不可避免的恋母情结,在父死母嫁

16、、朝政易权的情况下,哈姆莱特处境苦难,前途漫漫不明,自从鬼魂传话,实践证明叔父就是杀父仇人后,他还是保持的很内敛,还是在继续等待时机,在有些人的眼中,这种等待是不需要的。但是话说回来,仇人是一国之君,他只是孤身一人,复仇的胜算渺茫难计。就是复仇胜利了,他母亲必然守寡,并再次面对丧夫之痛,还要承受嫁给杀夫仇人的灵魂煎熬,就是勉强活了下去,肯定是内心的自责难以平息,如果因为各种压力而丧失性命,他就成了一个真正的孤儿,他的行动就是在用悲剧来结束悲剧。现在父亲已经去世,仅留的母亲是真正的唯一的亲人,他不想再次面对失亲之痛,同时还要考虑自身的前途问题,这些都是他必须考虑的问题。虽然说他母亲嫁给了杀夫仇人

17、,但是她并不知道这些,她也是受害者之一。从这个角度上说,他在复仇的过程中应该抛开无辜的人,他也这么做了,可见其思维缜密,是非分明。3.2.2仁义孝道的坚持者他对孝道也是坚持不弃,因为孝而谋面夜鬼,不顾生存或是死亡,装疯卖傻,处心积虑甚至被流放。尤其鲜明的一幕是在母后的寝室里,当他为不满母后的改嫁而破口大骂时,态度极端不恭顺,虽然面对的人是他的母后,但是在孝义和正义的贞操之间,他会忽视罪孽的亲情而投向真正的孝义。他的孝义是有条件的,是绝对不混杂的,是超脱了凡事的束缚、忘记了死亡的威胁的。所以当时以为幕后之人是国王时,单刀直入,且在后来发现是波洛涅斯时没有一丝的悔意,没有一丝的抱歉,反而说:“你这

18、倒霉的、粗心的、爱管闲事的傻瓜,再会!我还以为是一个在你上面的人”(哈姆莱特 译/ )。言语之中多出的是理直气壮,没有丝毫的歉意。正当他说的起劲的时候,鬼魂再现,让他想起当时承诺不对母亲有任何的伤害。鬼说:“你的母亲全身都是惊愕,快去安慰安慰正在交战中灵魂吧!”应着鬼魂的这句话,他立刻态度大转变,“您怎么啦?母亲”。表现的极为亲切,可见他对父王的爱可以将自己的感情进行一个极度的转折。说明他对孝义也是绝对坚持,就是父王的灵魂的教诲,他也是奉行不讳。当时对于鬼魂传话相信说出去很少有人相信,包括他的母后,而且说出后会传到克劳迪斯的耳中,给自己带来危险,所以他只能自己一个人去面对。心中的事情不能说出来

19、,同时又要复仇,所以他注定要孤独奋战,要在秘密的尘封中去击倒敌人。这是他孤苦和悲哀有一面。4. 哈姆莱特的智慧4.1智慧的内敛从他和鬼魂对话后的万分谨慎,到装疯卖傻不为人理解,是他智慧的内敛,让一切人都将注意力转移到对他的疯傻的思考上,从而掩饰了他内心的潮动,为复仇节省不少的心理机会,而后又接着带进戏班子,顺其自然的安排一出刺探真假的演出,最后确定了叔父的阴谋。戏剧演出明白了自己,也震动了观众。但是即便是这个时候,他还是在不动神色的忍耐,他没有大肆喧闹着说出克劳迪斯的罪行,而继续着他的计划-保存实力,伺机而动。而且在知道英国之行凶多吉少后,仍旧含而不发,结果巧使掉包计,除了吉尔登斯吞他们二人,

20、借助海盗船回到丹麦。从这一切的事件中我们看到的都是一个形象高大的哈姆莱特。他智慧过人。4.2无助但是不忘坚持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哈姆莱特是一个无助的人,面对强大的对手没有让害怕动摇坚定的信念,他也拥有一个整体的规划。虽然前途迷茫,过程中没有一个强烈的依靠,孤身一人,但是他一直都在继续。哈姆雷特大胆申斥母后,说明他的强烈的正义感和爱父之情;对死去爱人的悲悼,说明纯真的他,并没因仇恨逝去起码的人情;他深明大义:友情、误会、正义之间他懂得孰重孰轻;哈姆雷特死时的话语,说明他的行为不再是报私仇,而是对正义光明的坚持。哈姆雷特人性的多面性伴随着他成长的历程,这种历程放入大背景之下,就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思

21、想成长的历程。4.3迟疑与延宕的必然哈姆雷特在复仇过程中的逐步蜕变,凸显各种人性。人性有恶有善,只是他坚持自我,坚守正义,发掘了更多光明的人性。所以说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他有美好的理想,品格高尚,且多才多艺,坚守孝道,对目标持之不移。作者给了哈姆莱特以新文化新思想的熏陶,让他对于世界和人生都有一套与传统的教会观念不同的新看法。对人、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爱情、友谊等都有了新的看法。哈姆雷特的多面人性更是当时社会之下的产物。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思想的混杂和不定性造就了哈姆雷特的性格。所以哈姆雷特的忧郁与精神危机,行为上的迟疑与延宕是现实与理想发生冲突时的表现。父死、母嫁,友谊

22、、爱情的破灭,现实与他的人文主义理想相悖,思想危机的阶段也是思考与探索的阶段。他所思考的不光是复仇的事,还有人的价值、实现理想的道路等。其中最有名的一 句“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句话绝对不是对生存或是死亡的思考,而是对生命意义的思索。“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这也是理解哈姆莱特全部行动的关键。包括迟疑与延宕的原因。为父复仇与重整乾坤相结合。在复仇上,他有行动且有一个伟大的目标,但在这个伟大的目标前,他想行动但不知如何行动。 哈姆雷特的行动的徘徊正是这种思想的混杂与不确定性所造成的,这种不确定性给他造成了思想的与行动的不相协调。关于人的解放

23、,在某种理论上则是人类自我的解放,但是长期处于封建思想的影响之下思想的混杂性在人性的多面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这种淋漓尽致是作者对文艺复兴时期主流思想的肯定以及发扬光大。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则成了这种不确定性的混杂的思想的代言人。5. 哈姆雷特性格多面性的价值因素每一个人物的悲剧都存在一定的社会价值,当然这种价值是后人给予挖掘的。在当下的社会中多面人性的存在能够让人在这个社会中更加灵活,这就是当下小人物应该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身上能够学到的一种自我圆润的生存方式-勇敢的自我实现和理想的大胆尝试。哈姆雷特的这种性格还是值得我们去学习与效仿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向哈姆雷特那样敢于去实现自己的理想,都应该

24、勇敢的去面对现实。虽然有人说哈姆雷特有些优柔寡断,我认为哈姆雷特这种形象向我们揭示了人文主义的时代悲剧。客观阶级力量对比的悬殊、敌强我弱让他左右为难,这种情况下的人是不可能不显示出忧郁、犹豫等弱点的。因而他的毁灭,不只是个人的原因,而是那个时代人文主义者不可超越的历史局限性所导致的。哈姆雷特人性的优柔寡断正是这种社会的产物。优柔寡断并不是绝对的残破的思想,这在当时人文主义思想正在慢慢壮大的社会环境之中是有益于哈姆雷特自身的。从莎士比亚生活得年代和社会思想的广大背景之下我们可以这样下一个极为平常的结论:一方面,反动势力强大。哈姆莱特是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少数先进人物的代表,他与以克劳迪斯为首的宫廷

25、集团的斗争,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先进人物(少数)为实现美好理想与社会恶势力(强大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社会罪恶与封建势力交织)所进行的斗争。另一方面,哈姆莱特所代表的人文主义思想在起初之时的步履维艰。他身上有人文主义所追求的个性解放、个性自由,但同时又面临理想与现实矛盾的复杂交困,一方面为现实中的罪恶与理想不能实现而痛心,另一方面也是为个人所遭到的不公平的待遇、个人在精神上的打击而痛心。总之对于哈姆雷特的人性的多面性存在的合理性分析还是从当时大的社会背景入手,这样的分析较为符合实际与逻辑思维,社会环境是一个人物思想成长的主要外因,而哈姆雷特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下必然有追求自由人性,思想在主要的意识上还

26、是存有一定的封建意识,即便勇敢的哈姆雷特也有优柔寡断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自我困惑时期,总会在某一个三叉路口徘徊。哈姆雷特在文艺复兴时期人物成长的历程中必然会有徘徊的时刻,但是社会思想的混杂和不确定性不会阻止新的思想在一定的时候凸现出来。6. 结语莎翁的每一部悲剧中的人物性格都是经过苦思冥想的,有些人物的性格虽然表面上看来是极其的显著,很是明显,但是这样的人物背后却隐藏有巨大的玄机与奥秘。假若莎翁所创作的悲剧中所有之人物的性格之特征都非常明显的暴露在读者的面前,那么这样的作品也就称不上是传世之经典,有着百科全书之衔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也不会称其为“经典的中心”了。哈姆莱特的个人遭遇以及在实现

27、理想过程中各种矛盾的体现都有不可避免的必然,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不是一个没有内心澎湃的机器。倘若以一个正真的现实的人的角度来说明,那请问你的孩子突然病的严重,正好公司又有不可缺席的重要的项目要公开,这时候你是选择上班还是带孩子去看医生?肯定绝大多数人最后会带孩子看病,但是在这之前我肯定大家都会又或多或少的犹豫。这个例子的情形远不及哈姆莱特的遭遇那么严峻,但是给人类的内心骚动是一样的。7. 参考文献1:诗学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著罗念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2:破译哈姆莱特疯癫之迷_文学论文 徐群晖/浙江大学学报 2003年3:哈姆雷特的问题张沛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4:哈姆雷特莎士比亚/(英)著 卞之琳等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0年5:莎士比亚全集莎士比亚(英)著 朱生豪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6:西方正典哈罗德布卢姆著 江宁康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7:论哈姆莱特延宕和复仇中的圣经思想王毅/国外文学(季刊)2003年8:行为主义 华生/ 1925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