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毕业论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途径.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937655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木工程毕业论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途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土木工程毕业论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途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土木工程毕业论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途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木工程毕业论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途径.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土木工程毕业论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途径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摘要: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整体性特点,既体现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兼顾、协调的基本上,也应体现在可持续途径中,这是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优化模式的实际需求。传统水土保持发展观突出“如何发展得更快”,创造更多的财富,以物为中心。而新时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更加关注“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得更快更好”,以人为中心,发展目标和应对措施更加明确。实施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统筹规划,切实改善生态环境,保证人与的和谐,促进协调发展;结合典型地区的具体情况,探索区域水

2、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途径  关键词:水土保持 生态建设 可持续发展      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整体性特点,既体现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兼顾、协调的基本内容上,也应体现在可持续发展途径中,这是现代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优化模式的实际需求。传统水土保持发展观突出“如何发展得更快”,创造更多的财富,以物为中心。而新时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更加关注“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得更快更好”,以人为中心,发展目标和应对措施更加明确。实施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3、,必须统筹规划,切实改善生态环境,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结合典型地区的具体情况,探索区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途径。     一、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水土流失是贫困的根源。我国592个贫困县中,山区占496个。全国90%以上的贫困人口生活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给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1991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3年国务院文件明确提出水土保持是我国的基本国策。50多年来,各级政府组

4、织广大群众开展长期的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瞩目的成效。到2003年,全国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971.36万公顷,其中小流域治理面积累计达到3562.84万公顷。水土保持设施每年可拦蓄泥沙能力15亿吨,增加蓄水250亿立方米,减少入黄泥沙3亿吨。水土保持是维系生态安全的主体措施。的水土保持工作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水土保持政策,技术路线,管理机制和建设模式。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防治方针,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的技术路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兼顾的原则,政府推动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机制。许多地区开展了丰富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实践活动,在动员社会力量综合治

5、理方面,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推进“四荒”(荒山、荒滩、荒坡、荒沟)治理;坚持征收“两费”(水土流失防治费、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增加治理投入,建立“责、权、利统一,治、管、用结合,全社会参与”的水保治理新机制,才能有效地加快治理步伐。在开展重点项目建设方面,对重点区域实施集中连片治理。对重点项目除继续推行“三制”(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外,同时增加了工程建设公示制,资金使用报账制,群众投劳承诺制,建后管护责任制。对不同类型的小流域要抓好不同类型的试点。严

6、格治理质量,建设精品工程。在推广先进技术经验方面,引进优良树种草种,推广机修梯田、果树高接换头、集雨节灌、生物护坡、鼠害防治等常规成熟技术。坚持生态优先,突出水源保护,加强河道及湖库周边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将农村污水和流域垃圾治理纳入小流域治理之中。加强“3S”技术和生根粉、保水剂等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引进试用,提高水保生态建设的综合效益。     进入新世纪,国家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把“实现生态环境改善,资源有效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系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

7、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把重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修复,封禁治理相结合,把环境改善与保障粮食安全,用水安全和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如何结合水土保持工作,扶植农民发展生产,消除贫困,既涉及技术开发,更要政策问题,充分发挥发展观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要指导作用。比如研究国家、地方和群众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问题,研究消除贫困的扶植政策问题,研究水土保持的产权制度改革问题,研究保护水土流失治理者的合法权益问题。通过水土流失治理机制改革,可以促进山区致富,再造秀美山川,推动水土保持的良性发展,实现生态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远景目标。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系统工程,应当在开展水土资源现状调查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全国生态建设规划,进行相应各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如水保建设规划、生态修复规划、城市水保规划以及山区、草原、牧区等不同类型区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要吸取国内外先进经验,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体现“天人合一”理念,加强科研与推广工作,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促进区域绿色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优化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