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比较研究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941339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比较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比较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比较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比较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比较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比较研究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比较研究毕业论文.doc(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绵阳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 目 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比较研究 以绵阳市三所不同类型高校为例 专 业 社会工作 院 部 法学与社会学院 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比较研究以绵阳市三所不同类型高校为例摘 要:从“创业”一词的火热,到对创业意识的积极关注,映射出大众对待创业理性程度的逐渐提高。大学生作为就业和创业大军中备受关注的群体,他们的创业意识又呈现出如何的现状呢?本研究通过对绵阳市大学生创业意识的调查,在已往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对比分析了不同学校类型、年级、科类、性别之间大学生创业意识的现状和差异。研究发现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层次较高,且对大学生创业持积极支持的态度,其中师范类院校的学生较综合类大学、高等职

2、业技术类院校的学生持更积极支持的态度;男大学生又高于女大学生;理科学生高于文科学生。大学生创业存在强动机与弱实践的矛盾,创业泡沫仍然存在,且在不同学校、年级、性别、科类之间表现出一定差异。大学生创业倾向性明显,主要目的是挑战自我和获取财富。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程度以及应对风险的能力均有所提高。研究还从趋-避型冲突结构的效价、向量、运动、生活空间场四个要素的角度出发,就如何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促进大学生合理创业提供了对策和建议。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意识 趋-避冲突A Comparative Stud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novative Undertaking Co

3、nsciousness- Take Mianyang Three Different Type Universities as the ExampleUndergrduate:ChenXiaojuanSupervisor: ZhangXingAbstract:This research through to Mianyang university students innovative undertaking consciousnesss investigation, in the foundation which previously studied, the system analysis

4、 contrasted the different school type, the grade, between the branch class, the sex to start an undertaking consciousness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difference, and from hastened - evades the conflict structure the titer, the vector, the movement, life space field four essential factor angle embarkin

5、g, how to raise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innovative undertaking consciousness, promoted the university student to start an undertaking reasonably has provided the countermeasure and the suggestion.Keywords:Colleges Undertaking consciousness Hastens - evades the conflict 目 录导言与方法1一、结果与分析1(一)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和

6、态度11.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比较准确12.大学生对创业的态度:比较支持2(二)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和创业动机31.大学生创业动机较高,但存在强创业动机和弱创业实践的矛盾32.大学生创业动机:倾向性明显4(三)大学生对待创业的理性程度41.创业形式及合伙人的选择:趋于理性42.对创业计划书的态度:谋定而行动43.创业领域及区域的选择54.大学生应对风险的能力浅析5(四)对创业意识影响因素的分析61.创业与专业的关系:呈现两极化72.大学生自身的优势73.对外部信息来源的有效性评估74.对政府和学校的期望7二、结论与对策8(一)结论8(二)对策思考81.以效价和向量为角度所做的思考82.以运动为角度

7、所做的思考83.以生活空间场为角度所做的思考9注 释10参考文献11致 谢12附 录13 导言与方法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压力也愈来愈明显。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新思路,即“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再次明确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方向。因此了解大学生创业意识的现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更好更有效的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已成为各级政府和高校的重要工作。针对大学生创业意识这一话题,众多学者已做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这类研究一部分是单针对某一类院校而进行的,一部分是针对某一地区的大学生创业意识的调查研究,它们的共

8、同点是比较详细地描述了大学生创业意识的现状,并具体分析了整个大学生群体创业意识的影响因素。而对于学校类型不同的大学生并没有进行分类研究,因而有关中国现行高等教育体制下三类主要的大学综合类大学、师范类院校、高等职业技术类院校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比较研究还十分缺乏。很显然,不同的学校类型、学科背景、甚至年级和性别都有可能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分类研究,考察影响他们创业意识的多种因素,为就业政策的制定提供合理的建议。本研究主要运用综合性的对比研究,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以问卷方式收集资料和数据,以四川省绵阳市西南科技大学(综合类大学)、绵阳师范学院(师范类院校)、

9、绵阳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技术类院校)三所不同类型高校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描述了大学生创业意识的现状,从学校的类型、科类、性别、年级等不同标准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深入解释性研究了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影响因素。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30份,剔除无效问卷并按各大高校比例进行调整后,有效问卷共315份,有效回收率为95.45%。全部问卷资料由调查员检查核实后进行编码,然后输入计算机,并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表0-1为本次调查的样本构成情况。 表0-1 样本分布情况 学校 性别 科类 年级 西科 师院 技术学院 男 女 文科 理科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频数 117 111 87 159 156

10、 126 189 84 84 90 57 频率37.1 35.2 27.6 50.5 49.5 40.2 59.8 26.7 26.7 28.6 18.1 附注0-1:技术学院不包含大四学生一、结果与分析(一)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和态度1.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比较准确创业作为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可谓家喻户晓,那么大学生对于什么是创业的理解程度又如何呢?通过对全体样本的调查发现:69%的人都选择了发现商机创造价值为创业,24.4%的人选择了独自开创一个品牌,仅6.7%的人选择了凡是自己当老板即为创业,而2.9%的人选择了其它。从总体上看,大学生对于创业的理解是比较宽泛的,并不局限于狭义的创业就是个

11、人做生意。把大学生以所属学校层次类型的不同(综合类大学、师范类院校、高等职业技术类院校)按定序变量进行排序,同对创业的理解程度(发现商机创造价值、独自开创品牌、自己当老板)也按定序变量进行排序之后进行交互分析,发现学校的层次与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程度成正相关,且关系比较强(G=0.473)。学校的层次与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程度之间的关系见表1-1: 表1-1 大学的层次与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之间的关系(n315)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 大学的层次 综合类(西科) 师范类(绵师) 职业技术类(职院) % % %发现商机创造价值(高) 55.8 29.6 28.1开创品牌(中) 27.2 43.9 40.0

12、自己当老板(低) 17.0 26.5 31.9 G=0.473 Z=3.346,P0.001(一端检验)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可以看出学校层次类型的不同,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程度也不尽相同。综合类大学的学生把对创业的理解多定位在“创” 上,把对社会的价值贡献看得比较重,高等职业技术类院校的学生却比较注重“业”字,师范类院校学生对创业的认识则比较模糊,介于两者之间。这种现象可以解释为:综合类大学的学生接受的是精英教育,在他们眼中创业成功者莫过于盖茨、张朝阳、丁磊等知识精英,这类人主要是靠聪明的头脑和敏锐的嗅觉成功创业的;而职业技术类院校的学生接受的是职业教育,他们的偶像主要是李嘉诚、王石、黄光裕

13、等凭借自己辛勤打拼和时代机遇创业成功的人士。2.大学生对创业的态度:比较支持我国大学生创业还处于探索阶段,成功的案例也不多,但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创业却持比较积极的支持态度,支持意愿的程度又在不同学校、性别和科类之间表现出不同,详见表1-2。 从调查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1.师范类院校的学生较综合类大学和高等职业技术类院校的学生更支持大学生创业,这与近年来实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有关,它打破了师范生垄断教师就业岗位的现状,使更多其他社会人员纷纷进入教师领域,这又造成了师范生更大的就业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师范生必然会寻求其它出路,而自主创业就是其主要途径之一。1其中综合类大学10.5%的人选择了中立态度,

14、明显高于另外两所高校,证明了其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可塑性更强。2.男大学生较女大学生更支持大学生创业,中国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角色分工意识是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之一。3. 理科类学生较文科类学生更支持大学生创业,调查结果再次证实了理工科大学生比文科大学生对创业持积极态度的观点。2 表1-2 学校、性别和专业对创业态度的影响创业态度 非常支持 比较支持 中立 比较不支持 完全不支持性别 男 Total% 15.2 24.8 9.5 1.0 0.0 女 Total% 8.6 29.5 8.6 1.9 1.0专业 文科 Total% 7.2 22.7 7.2 2.1 1.0 理科 Total% 1

15、3.4 34.0 11.3 1.0 0.0学校 西科 Total% 8.6 16.2 10.5 1.9 0.0 师院 Total% 8.6 21.0 4.8 0.0 1.0 职院 Total% 6.7 17.1 2.9 1.0 0.0(二)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和创业动机1.当代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创业冲动,但存在强创业动机和弱创业实践的矛盾,且在不同学校类型、性别、年级之间表现出一定差异。研究发现,79.1%的人有创业打算,但正在尝试和已尝试过的比例仅为21%。创业仍然存在巨大的泡沫,但相对于以往72.6%创业意愿与3.8%创业实践的落差,3此次调查结果仍然表现出比较乐观的趋势。表1-3 性别、学校和

16、年级对创业意愿的影响创业意愿 有、且一尝试 有、且正尝试 有、没尝试 不知道 没有性别 男 Total% 9.5 4.8 32.4 3.8 0.0 女 Total% 1.0 5.7 25.7 5.7 11.4学校 西科 Total% 2.9 1.9 23.8 3.8 4.8 师院 Total% 4.8 1.9 21.9 2.9 3.8 职院 Total% 2.9 6.7 12.4 2.9 2.9年级 大一 Total% 0.0 3.8 17.1 1.9 3.8 大二 Total% 2.9 1.9 15.2 4.8 1.9 大三 Total% 6.7 3.8 12.4 1.9 3.8 大四 To

17、tal% 1.0 1.0 13.3 1.0 1.9从表1-3中可以看出:1.师范类院校和综合类大学的学生有创业打算的人数比例较多于高等职业技术类院校的学生,但在是否已付诸实践的前提下,高等职业技术类院校的学生为最高。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与该类学校所设专业的性质有关,它比较注重技术和服务这一特性正好迎合了当代大学生创业的基本特点。4 2.男大学生有创业打算的比例明显高于女大学生,且在是否已付诸实践方面也表现出优势。3.大三学生有创业打算的比例最高,其次为大一、大二的学生,大四最低;在是否已付诸实践方面,从高到低排序为大三、大二、大一、大四。由于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使得大三学生将创业想法付诸实

18、践的比例达到最高,而大四的学生无论是在创业打算还是在创业实践方面都处于最低,由于成熟理性而更谨慎对待创业是其原因之一。2.大学生创业动机:倾向性明显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5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而需要作为动机的基础,当它推动人们去活动,并把活动导向某一目标时,就成为了动机。因此本是为解决就业问题而提倡的就业方式,并没有使得大学生仅仅把解决就业作为目的,相反仅有3.8%的人选择了以解决就业为目的;分别为38.1%和35.2%的人选择了获取财富和挑战自我,表现出对自我实现需要的追求,成为了大学生创业的主导性动机。同时这一现状也和现代社会到处宣传创业英雄、成功人士、杰出人物的创业事迹有关,这些

19、创业英雄既获取了财富又证明了自身的价值。同时这一观点也从另一组数据中得到了证实,在问及大学生创业想法的来源时,39%的人选择了成功案例的影响,而仅12.4%的人选择了朋友,11.4%的人选择了媒体,7.6%的人选择了家庭,15.2%的人选择了其它,如个人的兴趣爱好、专业和书本的影响等。从这组数据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大学生的创业想法大都来自于外部因素的影响,而从自我的立场出发被放在了相对次要位置。(三)大学生对待创业的理性程度1.创业形式及合伙人的选择:趋于理性在调查中发现,在面对选择何种创业形式时,77.1%的人选择了合伙创业,7.6%的人选择了家庭创业,13.3%的人选择了独自创业。这说明大

20、学生越来越具有了团队意识。 当问及合伙人的选择时,59%的人选择了有经验的人,这可能与大学生自身缺乏经验有关,6这种优势互补性的选择是大学生趋于理性的表现之一;15.2%的人选择了有资金基础的人,10.5%的人选择了同龄人,10.5%的人选择了其他诸如志同道和以及有合作意识的人,只有1%的人选择了学历高的人。从这组数据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创业合伙人的选择是趋于理性的,不再是仅仅只注重外部条件,如学历、资金基础等,而是更加看中合伙人的自身能力。同时这种理性选择趋势又在不同科类、学校之间表现出差别,具体为:1.理科类学生较文科类学生更趋于理性。在选择创业形式方面,48.5%的理科类学生选择了合伙创

21、业,文科类仅为28.9%;在选择创业合伙人时,40.4%的理科类学生选择了有经验的人,文科类学生为22.3%。2.综合类大学的学生较师范类院校和高等职业技术类院校的学生更为理性。在选择创业形式方面,选择合伙创业的比例分别为34.3%、24.8%和18.1%;在选择创业合伙人时,综合类大学和高等职业技术类院校的学生并未表现出明显差异。2.对创业计划书的态度:谋定而行动创业计划书使创业有规划而行动,从而增加了创业成功的概率,也有利于避免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浪费。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于创业计划书都有很高的认同感,在问及创业之前制定计划书是否必要时,56.2%的认为非常必要,37.1%的人认为比较必

22、要,1.9%的人认为无所谓,而认为比较不必要和完全不必要的人仅分别为2.9%和1%,表明了大学生创业并不是盲目的和冲动的。其中理科类学生又较文科类学生对创业计划书持更积极态度,综合类大学的学生(34.6%)较师范类院校(31.7%)和高等职业技术类院校的学生(27.9%)持更积极的态度。3.创业领域及区域的选择大学生在创业领域的选择上表现为理性化和多样化。调查发现21.9%的人选择了娱乐业,19%的人选择了餐饮住宿业,18.1%的人选择了IT业,11.4%的人选择了保健业,6.7%的人选择了房地产,20%的人选择了其它如服务业。可以看出,大学生选择创业的领域很宽泛,不仅有传统的商业,还有新兴的

23、高科技产业,表现出多样性。同时对于当前火热的房地产,大学生还是有一个比较理性的认识,仅有6.7%的人做了选择,大学生眼高手低的状况正在得到改善。具体在不同性别、科类、学校之间又表现出差异:1.男大学生和理科类学生更多选择了IT业,女大学生和文科类学生则较多选择餐饮住宿业和娱乐业,不同性别之间表现出的这种差异可能和男大学生更富有冒险精神有关,7而不同科类学生延续不同性别学生这种选择趋势的原因,一方面是受制于中国文科女生多、理科男生多这一现状,另一方面还决定于文理科不同的学科性质。2.在不同学校之间,综合类大学的学生较师范类院校和高等职业技术类院校的学生更表现出多样化,这可能和它的学校综合性性质有

24、关。 大学生创业区域的选择分化明显。54.3%的人选择了西部,这与这几年国家政策的倾斜支持发展有关,有大学生认为选择西部是由于西部具有更多市场空间未被开发。另外有27.6%的人选择了东部,12.4%的人选择了中部,2.9%的人选择了海外,1%的人选择了港澳台。4.大学生应对风险的能力浅析当面对困难时,大学生处理方式表现出灵活性。在创业过程中当涉及资金困难时,25.7%的人选择了向银行贷款,24.8%的人选择了风险投资,31.4%的人选择了向亲朋好友借,7.6%的人分别选择了向政府部门申请和自己积累,这种多样性的处理方式将有利于大学生处理资金困难问题。其中男大学生和理科类学生在面临资金困难时更多

25、选择吸引风险投资,而女大学生和文科类学生则选择向亲朋好友借贷。表现出面对风险时更为谨慎的一面,同时这也是与男生比女生更具冒险精神这一传统观点相符的。 大学生对待创业也表现出一定的恒心和毅力,如当问及创业失败后会怎样时,73.3%的人表示会积极面对,并为下次做准备;时也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还是有26.7%人没有考虑过。总的来说,大学生应对风险的能力表现出乐观的一面,同时大学生对创业提出的几点建议也证实了这一点。如认为大学生应该有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要有自信心和责任心等。同时这又在不同性别、科类、学校之间表现出差异,其中男大学生表示会积极面对,并为下次做准备(38.1%)的比例略高于女大学生

26、(35.2%);理科类学生(47.4%)高于文科类学生(24.7%);综合类大学的学生(25.7%)高于师范类院校生和高等职业技术类院校生(均为23.8%)。总的看来,大学生对待创业的理性程度虽因科类、性别、学校类型的不同而表现出差异,其中理科类学生较文科类学生更趋于理性,综合类大学学生较师范类院校和高等职业技术类院校学生更趋于理性,男大学生较女大学生更敢于冒险和承担风险。但就整体而言,大学生对待创业是越来越趋于理性的,表现出“合作而成功谋定而行动上下而求索”的智慧。(四)对创业意识影响因素的分析在涉及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六个指标中,通过赋值方式可以发现:8个人能力得分为2.49,成为影响大学生创

27、业的最大因素,也说明大学生比较注重课本知识和社会经验的积累,但同时也侧面反映出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不足和欠缺;其次为经济条件得分为2.9。在调查中,多位大学生也表示“不能创业就是因为没有资金和经验”,在对影响大学生创业的最大两项障碍的选择中,也证实了这种排序,认为资金不足(46.1%)和经验不足(29.4%)是影响大学生创业的最大障碍。机遇因素排列第三,得分为3.07,这与大学生认为没有好的创业方向有关(15.7%),同时也看出大学生对市场洞察力的欠缺和挖掘市场潜力能力的不足。紧接着依次是市场环境,创业伙伴和政府政策,得分分别为3.074.444.58,从这一结果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并没有局限于狭隘

28、的市场思想,过度受制于市场环境。政府的政策则排在最后一位,这与近年来为鼓励大学生创业政府也出台了大量相关政策不无关系。为了从这六个因素中抽象出更精密的概念,我们对赋值后的个人能力、经济条件、机遇、市场环境、创业伙伴和政府政策进行了基元分析,见表1-4。表1-4 创业意识影响因素的因子矩阵()指标 F1 F2 共量X1 0.90 0.20 0.84X2 0.70 0.10 0.56X3 0.40 0.70 0.66X4 0.30 0.90 0.77X5 0.50 0.80 0.88X6 0.10 0.60 0.85本征值 1.44 1.12 2.56平均方差 30.6% 21.7% 52.3%附

29、注1-1:X1、X2、X3、X4、X5、X6分别依次指代个人能力、经济条件、机遇、创业伙伴、政府政策、市场环境、这六个因素 从表中可以看出X1和X2对F1的贡献最大,而F2代表的是X3、X4、X5和X6。我们可以将六个影响因素分为两组,一组包括X1和X2,另一组包括X3、X4、X5和X6,通过进一步观察每组变量的性质,可以发现第一组反映的是大学生创业的内在条件,第二组则反映了大学生创业的外部环境。因此,我们分析影响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各种因素,应该从内在条件和外部环境两方面入手。内在条件如经验、知识的积累,外部环境如学校、政府、社会的支持等,具体分析如下:1.创业与专业的关系:呈现两极化大学生认为

30、自己所学专业与创业非常相关和比较相关的比例分别为6.7%和34.3%,认为比较不相关和完全不相关的比例分别为32.4%和18.1%,8.6%的人选择了不清楚。创业与专业的关系呈现两极化趋势。经过进一步分析发现,理科学生(25.8%)较文科学生(15.4%)更多的选择了非常相关和比较相关两项,这是造成创业与专业关系呈现两极化趋势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大学生创业主要是依靠技术和服务,同时新产品的开发又离不开工程技术方面知识和技能这一现状,又成为创业主体主要为理工科学生的原因之一。2.大学生自身的优势改革开放以来,在政府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的引导下,我国社会出现了个人创业的浪潮,一部分创业成功人士率

31、先在我国社会富裕起来,他们中间大部分都是社会中下阶层的人,相对于他们,大学生认为自己的优势在于年轻有活力勇于拼搏(43.8%)和学习能力强(41.9%)。3.对外部信息来源的有效性评估知识经济时代也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信息的畅通是创业成功与否的又一关键所在。在对创业信息的评价上,同样通过赋值方式发现,9网络媒体得分为2.16分排列第一,这与大学生接触网络的频率有关;其次是报刊煤体为2.26分;接下来依次是电视媒体、自学学校教育亲朋好友的推荐其它。从这一结果可以看出,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的学校并未为大学生提供畅通的信息来源,从各个信息来源的得分来看,大学生均不能很好的通过这些途径获

32、得创业信息。4.对政府和学校的期望在政府已经提供了大量政策优惠并设立了创业基金的前提下,大学生对政府提出了新的期望。41.7%的人认为政府须建立社会化、专业化的管理机构以提供服务,27.6%和24.8%的人选择了基金的设立和税收、注册优惠等作为政府应该承担的职能,侧面反映了政府的相关政策还需要细化和可操作化。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主要场所的学校,57.1%的人认为对创业的作用主要在于提供课程指导。这种想法与目前学校还缺乏相应课程体系的设置现状有关;22.9%的人认为学校应该建立创业园,作为与课程相配套的实践基地,这将有利于大学生社会经验的积累;15.2%的人认为学校应该提供配套资金,调查结果表明大

33、学教育社会化的现实性和紧迫性。二、结论与对策(一)结论 通过本次调查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层次较高,且对大学生创业持积极支持的态度,其中师范类院校的学生较综合类大学、高等职业技术类院校的学生持更积极支持的态度;男大学生又高于女大学生;理科学生高于文科学生。大学生创业存在强动机与弱实践的矛盾,创业泡沫仍然存在,且在不同学校、年级、性别、科类之间表现出一定差异。大学生创业倾向性明显,主要目的是挑战自我和获取财富。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程度以及应对风险的能力均有所提高。大学生对创业信息来源的有效性评估较低,资金、经验不足仍然是影响大学生创业的最大两项障碍。大学生对政府提出了新的期望,即希望

34、政府建立专业化、社会化的管理机构以提供服务。对学校,则希望能设立相应的课程体系,建立创业园。(二)对策思考 趋-避型冲突,是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的四种冲突结构模型之一。10它是指一项活动或物体既有有利的一面使人们趋向它,又有不利的一面使人们回避它。在这个冲突结构中,包括四个要素,即效价、向量、运动和生活空间场,它们共同影响着行动者是否最终导向某一活动或物体。从这四个要素出发,结合本次调查结果,对于如何提升大学生创业意识,从而更好更合理的导向创业这一活动总结出以下几点建议:1.以效价和向量为角度所做的思考所谓效价是指物体或活动本身具有的积极特性或消极特性;向量是指驱使个体朝向或离开效价物体。创业

35、这个趋-避型冲突,从宏观的角度,能带动整个社会的就业,创造社会价值;从微观的角度,能解决个人就业问题,实现自我价值、获取财富。这些正的效价对大学生群体产生了强烈的吸引。然而大学生还应该认识到,创业成功率很低且风险高。首先,就大学生自身而言,在选择是否创业时应做理性的思考,应该认识到“创业并不是适合每一个人,而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其次,报刊媒体等不应过分渲染创业。在大学生的创业想法来源中,70.4%的人是受到了来自外界的影响,其中成功案例就占到了39%。这种对成功案例的过分渲染,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学生盲目创业,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应该认识到“鼓励创业,并非人人创业”。2.以运动为角度

36、所做的思考所谓运动是指个体采取的行动方式。对待创业,大学生应做到有备而战。首先,大学生应该认识到资金、经验、业务、相关法律及其他知识的积累是前提,社会关系是保障,勤奋努力是关键,坚定信念是动力。其次,大学生应注重自身责任心、博爱心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创业不仅仅是为了个人价值的实现或财富的单纯增加,同样也是一份社会责任的承担。大学生应培养自己做为企业家而非商人的价值尺度。最后,大学生应加强自己风险意识的培养。在此次调查中发现,26.7%的人从没有考虑过创业失败之后该怎样,这对于即将成为创业大军当中一员的创业者来说是极其危险的。3.以生活空间场为角度所做的思考影响大学生创业的生活空间场主要为三个方面

37、,即政府、学校和社会。首先,政府应该建立社会化、专业化的管理机构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服务和指导,为大学生创业规避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其次,政府应继续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减少大学生创业人为屏障。最后,政府应加强市场的整顿,健全市场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约束各种行政管理机关干扰市场经济运行的不良行为,优化纯净大学生创业环境。 知识和经验的不足是影响大学生创业的主要障碍,大学生对创业的全面认识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创业的盲目性。学校首先要尽快构建创业教育的基本框架,包括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和相应课程体系的设立。其次,积极建设创业实践基地,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最后,

38、进行创业信息网站建设,开辟创业信息专栏。结合大学生网络信息能力强的特点,进行创业网站建设是行之有效的,同时创业信息专栏的开辟作为弥补网络的不足也是必不可少的。大学生创业除了来自政府和学校的扶持和帮助外,也离不开社会的支持。社会要关心大学生创业;提倡正确合理的创业观念,设立民间风险基金,协助政府和学校帮助大学生克服创业资金难题。注释1 徐捷. 师范自主生创业心理品质的现状与思考J. 大学生就业研究. 2007,(7):1102 郭必裕. 我国大学生创业的特征及其分析J. 白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16 (1):14 3 何婷英 张丽萍. 大学生创业意识的调查与研究-以温州大学生为例J

39、. 中国青年研究. 2007,(1):46-474 郭必裕. 我国大学生创业的特征及其分析J. 白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16 (1):14 5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基本需要划分为五类,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6 黄志刚 张汉龙 孟鹰. 大学生创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 科技广场. 2005,(9):647 李红军 蔡丹 王美艳. 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调查J. 教育与职业. 2005,(25):478 从1-6分赋值,其中1为最高分,依次递减9 从1-5分赋值,其中1为最高分,依次递减10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将冲突划分为四种类型,即双趋型冲突

40、、双避型冲突、趋避型冲突、多重趋避型冲突参考文献1 李浙红. 高职学生创业意识调查与分析.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 2006,(2):5-10.2 欧清华. 从嘉应学院的一次调查看大学生的创业意识J. 人才开发. 2005,(2):48-50.3 徐捷. 师范自主生创业心理品质的现状与思考J. 大学生就业研究. 2007,(7):109-112.4 任金珍 张玉珍 尹振君. 关于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创业意识的调查与思考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23(10):5-6.5 风笑天. 现代社会调查方法M. 第三版.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3):50-78.6 屈炜 沈

41、嘉. 西部大学生创业意识调查J. 青年研究. 2003,(7):9-13.7 李国珍 宋波. 武汉市大学生创业意识调查J. 青年探索. 2007,(4):68-72.8 郭必裕. 我国大学生创业的特征及其分析J. 白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16(1):14-17.9 何婷英 张丽萍. 大学生创业意识的调查与研究-以温州大学生为例J. 中国青年研究. 2007,(1):45-48.10 李红军 蔡丹 王美艳. 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调查J. 教育与职业. 2005,(25):46-48.11 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354-355.12 岳泳. 从大学生就业现状谈创业意识的培养J. 江苏理工大学学报. 2000,(4):61-63.13 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