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优化与思考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942646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优化与思考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优化与思考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优化与思考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优化与思考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优化与思考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优化与思考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优化与思考毕业论文.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本科毕业论文题 目: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优化与思考 学生姓名:学 院:专 业:班 级:指导教师:二 一四年 五 月 摘要师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师范生在校教育的一个重中之重,高校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是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本文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整体优化与思考这个角度进行的阐述,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背景分析、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优化的必要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优化的环节来对师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进行阐述与理解。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优化 思考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of education goal has alwa

2、ys engaged in the education research professtional people focus on the important issues. The goal is essential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reacts on the character and direc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of education, and provide with the basic content of the ideological an

3、d political of education. The goal is the basic question and important aspec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of education. The precise goal is the basic premise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of education .However, in terms of degree and level for the teachers college students, the goal of ideolog

4、ical and political is lack of perfection. So, we need discuss and think the goal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of education the goal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目录引言5一、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背景分析6(一)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存在的问题61.过弱的文化陶冶62.过窄的专业教育63.过重的功利导向

5、84.过强的共性制约9(二)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优化的必要性101.教育对象的精神需求102.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10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优化11(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优化的环节111.科学设置板块112.加强教材建设12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24.加强教育对象个性化建设13(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优化的意义14结论15引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一直是从事教育专业研究的人士关注的重要问题。目标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与前提,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方向,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根本问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做

6、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基本前提。但是,就当前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和程度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还不尽完善,需要我们对当前师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情况进行深入的思考与讨论。 一、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背景分析(一)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存在的问题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最重要的就是培养一个合格的师范教师,但是,师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一直都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下面就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1.过弱的文化陶冶“人的素质,包括先天遗传素质和经后天学习、训练而逐渐内化的养成素质,是一种先天遗传与后天培养相结合的人的身心特点的综合的、内在的、整体的体现面对现代社会对大学生带来的生

7、理与心理的过重负荷,面对高科技对大学生越来越高的智力与非智力要求,面对社会高层与深层决策的复杂性,人们对师范大学生的全面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期望。而教育中日益强化的功利色彩与浮漂学风和日益人文教育,使大学生素质与社会期望形成较大反差。在这种情况下,强调大学素质教育是必需的。需要指出的是,普通教育特别是普通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在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中被严重削弱了。素以“人文学术之邦”著称的中国,具有悠久的人文教育传统。而在解放后的非文科教育中,它占有的位置十分可怜,长期以来停留3门政治课,总学时不足10%。这与世界高等教育的走势不符,与中国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的地位不称。良好的人文教育不仅有助于启发学生

8、的创造思维,促进学生心智的成长与发展,有助于学生把技术问题或专业问题与社会问题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宽阔的视野,更主要的是能有助于学生学会做人,提高他们作为一个“人”的素养。对于文科教育而言,同样也存在这个问题,因为现在的文科教育,在相当程度上也变成了一种狭窄的专业教育。因此,我们认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当然,普通教育、专业教育、“临床”教育三者要有机结合,而不是偏执一端。对于当前师范教育而言,轻视文化的陶冶,轻视人文教育,给师范教育造成了很大的弊端。2.过窄的专业教育考察世界高等教育,有两种典型的模式: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通才教育,二是以原苏联为代表的专才教育。前者强调大学的普通

9、教育和较宽口径的专业面,后者强调大学的专业教育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各有其利弊,现在已有一种相互靠近的趋势。在现代信息手段与教育手段较先进的条件下,在大学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提到重要议程的社会里,有可能出现第三种模式,这就是我们在本课题研究中所提倡的“普通教育专业教育 临床教育”的构想。这种模式兼有上述两者之长,但专业口径较宽,独立工作能力要求适度,“临床”教育主要是提供一种能力训练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这种基本模式的设计基点在于要正确处理好以下三对关系:(1)普通教育与专门教育的关系:实行专业性教育与综合性教育相结合,让专业人才的成长建筑在较宽知识面的基础上;(2)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实行

10、现代科学教育与现代人文教育相结合,让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建筑在较高文化素养的基础上;(3)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关系:实行理论与实际结合,,人才的培养不囿于书本和学校的范围。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就是强调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但在人类社会发展日趋复杂多变、社会道德问题越来越突出的今天,应特别强调道德教育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优先地位。从人类教育的价值追求及其历史发展过程看,道德优先似乎已成为人们普遍认可的基本原则。赫尔巴特说:“教育的惟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的目的,因此,也是教育最高的目的。”教育目的研究专家怀特在深入研究后提

11、出:“教育目的的中心内容应该是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道德自主性的人”,“他具有诸如审慎、关心个人利益等一般性的品质(也包括派生出的诸如勇气与克制等品质),如果从更广泛的角度来考察,还应该包括那些更具有道德意味的品德,如:仁慈、公正、诚实、宽容、讲信用”,“审慎、勇气、克制、仁慈以及明智、思想独立、智慧、幽默和活力等品质是受过教育的人的特征”。一切教育活动,都必须把学生的道德教育放在首位。20世纪下半叶以来,由于种种原因,社会道德问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因此,社会道德问题和道德教育问题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和关注,也能越来越成为当前师范驾驭的重中之重,但是目前,依旧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

12、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认为:“现代的人力资源开发,不仅意味着需要高度专业性的专门知识,而且还充分意识到全球化所带来的各种文化、环境和社会问题。加强当前师范生对于提高伦理道德价值观在社会中的作用并强调在未来的毕业生中培养一种积极参与的公民精神,对于高等教育机构本身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而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则进一步认为:“高等教育本身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且必须进行从未要求它进行过的最彻底的变革和革新,以使我们目前这个正在经历一场深刻价值危机的社会可以超越一味的经济考虑,而注重深层次的道德和精神问题。”可以说,现代或未来世界面临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不是

13、科学技术问题,也不是物质文明问题,而是精神文明问题。在精神文明中,核心是人的道德境界、道德精神和道德品质问题。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国在强调要依法治国的同时,还强调要以德治国。社会道德问题虽然并不完全是教育问题,或说单靠教育可以解决得了的问题。但道德问题确实需要教育去帮助解决。更是当前师范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因此,师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培养目标的战略调整,应充分考虑培养目标中的道德因素,强调道德优先,树立要做事先做人的理念,从这个根本上去解决社会道德问题。3.过重的功利导向针对“人”的教育的迷失。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培养人才。而所谓“人才”,首先应是“人”,然后才谈得上“才”。20世纪90年代

14、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人”的培养、“人”的教育。这种“人”的教育不只是强调人的个性发展和满足个体的需要,而且越来越强调应该教人如何“做人”,如何成为一个更有社会责任感,道德品质更为高尚,更具创新精神和敬业精神、懂得生活和与人相处的人。而这种“人”的教育的核心是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平。但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人才培养只重视对“才”的培养,忽视对“人”的培养。所谓“才”的培养就是只从社会需要出发,强调为社会服务,与职业甚至岗位“专业对口”,很少考虑人才的个性发展以及对未来不断变化社会的适应性,缺乏现代意义上的对“人”的教育。因此,必须提倡素质教育,全面提升人的素质、发展

15、人的个性和“使人成人”。中国大学教育的功利导向太重,对高等师范生更是如此。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学科设置纷纷向有利于近期市场需求方向调整。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显的功利性。诚然,教育在给人们谋求就业机会,改变社会地位,提高适应能力等方面,具有功利性。然而,教育在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确立人的理想信念、打好广博而坚实的学习基础以及丰富人的文化生活、和谐人际关系等方面,则具有很强的非功利性。从根本上说,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通过提高人的素质间接发挥的,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也是通过潜移默化实现的。因此,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要重视教育的非功利性,使偏离了的教育价值取向

16、有所复归。否则,让逐利原则无限制地扩大到教育和精神领域,必然导致人们实用主义倾向和物化心态的蔓延,其直接危害便是忽视基础,忽视人文教育,削弱教育的教化作用,迷失教育的精神目标,致使新一代缺乏关于人类与社会的整体观念及社会责任感,缺乏做人与做学问的深厚根基。素质教育思想和目标的提出,正是教育观念的一场变革。4.过强的共性制约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一种既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又强调人的个性发展的基本理论。所谓全面发展,指的是“心智的全面和谐发展”、“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个体和社会的协调统一和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客观基础和对象是每一个现实的个体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在共产党宣言中,马

17、克思说,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以各个人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又说,共产主义是“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惟一的社会”。因此,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在马克思主义中是不矛盾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从教育的角度看,教育对社会需求的满足是通过每一个全面发展且具有独特个性的个体来实现的。不能只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而忽视或压抑个性的发展。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满足个体的需要、发展人的个性问题已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和关注。因为个性的充分发展在新的世纪中有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重要的意义。个性是创新的基础,没有个性,就谈不上创新精神。而创新,正如江泽民

18、同志指出的那样,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世界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使得人的个性和创新精神问题越来越突出。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对本科教育的人才需求看,最迫切需求的人才是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最近,牛津大学校长科林卢卡斯在谈到大学教育的使命时说,大学的教育使命在于“寻求培养学生这样一种能力:就事情做出自己的判断,而不是简单地接受他们此刻生活中必须说是或无比重要的东西。大学的教育使命之所以存在,是为了教会青年思考。如果我们认为创新带来未来的繁荣和稳定,我们就必须接受这样一种观点,创新只能来自以不同方式思考的人们,来自为自己考虑的人们”。(二)师范生思

19、想政治教育目标优化的必要性1.教育对象的精神需求学生对本专业的选择与期望,无疑主要基于本专业的就业前景这种考虑的合理性在于: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只有让学生充分就业,才能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才算达到了教育目的;而学生只有运用所学知识为社会服务,才算实现了个人价值因此,课程体系的建构一定要着眼于实现个人价值,充分应答学生的现实诉求,由于每个学生的成就取向,学习背景,知识基础,兴趣爱好等方面存有差异,确立一种完全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固然难度很大,但满足大部分学生的愿望诉求是可能的事实上,虽然高师政教的毕业生大都有能力胜任中学政治课教师之职,但由于面临中学教师严重供大于求的压力

20、,政教专业学生的就业选择日益趋于多向度:一方面,毕业生的实际工作去向,与国家关于专业培养目标的规定颇有出入:他们不限于从事中学教学,而是在学校,党政机关,企事业等各类单位从事各种工作一项对政教专业毕业生的最终工作去向的调查显示:59%的毕业生走上了教育岗位,27%的毕业生在政界工作,还有一小部分在出版社,报社等社会管理界工作,而商界人士则相对较少据此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政教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是到中小学从事思想政治教学,其次是通过参加组织部门和人事部门联合组织的选调考试或参加公务员考试到党政机关或基层事业单位工作,三是报考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当然,硕士毕业后的工作去向与以上两点大致吻合,另一方面

21、,在读生的工作预期,与毕业生的实际去向基本一致,在读生对本专业的就业去向还较模糊,他们对自身未来就业的能力和就业计划缺乏可靠的定位,而往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是眼前可及的参考,从而使他们的工作预期与毕业生的实际去向趋于一致,鉴于上述两方面,政教专业课程体系的重建只有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把培育中学师资与满足学生考研,考公务员的愿望相结合,才能做到以学生为本,实现其应有的价值。2.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服务,其目的就必须反映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最终是由生产力推动的。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为人的体力、智力以及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且也对人的体力、

22、智力和思想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最终为生产力水平所制约。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水平也将越来越高。同时,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又是直接为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决定的。因此,形态各异的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不同的,有的甚至又质的差异。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依据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依据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其他具体目的也就是如此,最终反映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优化(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优化的环节高师政教专业现有的课

23、程体系虽然在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基本内容等方面与国家、社会的要求基本一致,但从具体的教学实践看,它本身还存在不少缺陷,如课程结构失衡,有失系统性;专业特色模糊,有失师范性;课程内容陈旧,有失时代性;培养口径过窄,有失复合性。针对这些缺陷,欲实现上述重建目标,必须抓好如下四个基本环节:1.科学设置板块课程设置是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环节和重中之重,根据目标教学计划,充分考虑社会和学生的实际需要,须建构如下模块式的课程组织形态:一是通识课模块,通识课是课程体系的基础,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和可迁移性等特点,它既重视知识的逻辑结构和横向融合,又重视知识的发展进程和纵向更新,对于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拓宽教育口

24、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是专业课模块,专业课是课程体系的核心,体现一定的职业倾向,旨在增进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三是选修课模块,选修课作为专业课的补充,有利于学生知识视野的拓展和知识结构的优化。四是实践课模块,为革除现行课程体系重理论!轻实践之弊病,必须强化实践课的比重,注重课堂实践教学环节与课外实践教学环节的结合,把课堂讨论、说课评课活动、社团辩论、教育实习、教育见习、义教活动、专业考察、学术活动、社会调查与实践等过去分散进行的实践课程纳入研究性学习课程统一管理,并加强对研究性学习成果的总结和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加强教材建设教材是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指导下的

25、具体而系统的教学依据,是践行教育理念、推进教育目标、反映课程体系的重要载体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优化与思考也必须从教材出发。对于高等师范大学的师范生来说,加强教材建设,是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进行教材的编写,应符合三个基本要求:一是“高”,即高起点,高质量#体现在编写人员组成上,要选用学历高、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骨干教师,并注意发挥群体优势,进行联合攻关;体现在教材的内容上,要紧紧围绕思政专业的师范性、专业性特点,从整体上考虑和设计教材的内容体系,编写出真正能够反映教学大纲要求能够呈现给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教材。二是“精”,即繁简适宜,避免内容冗繁和低水平重复三是

26、“新”,即体现时代特点,保持内容的创新性和先进性。在内容上,要基于国内外形势发展、理论创新和实际教学的需要,不断更新教材内容,注重反映国家的价值导向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并根据教学一线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进行教材的修订和完善;在形式上,要搞好主干教材与辅助教材、文字教材与音像视听教材、实物教材与电子网络教材之间的配套协调,充分发挥各类教材的特点和长处,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于高师政教专业的师范生来讲,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优化,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在优化过程中各个程序以及模块都顺利进行,如果教师出现问题

27、,整个过程就得被迫中止。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优化就难以实现。所以教师队伍的建设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造就一支政治业务素质高!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优化的重要一环。为此,一要尽量选用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专门人才以及教学技能娴熟的师范类人才;二要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培训、进修,加强校内同行之间和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互学;三要举办经常性的讲课大赛,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相互交流和强化提高;四要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进行科研创新,将科研成果纳入教学内容之中,使学生能够接触到该学科、该专业的最新成果。在此基础上,可考虑建立课程负

28、责人制度。可从每一门课程或相近课程的所有任课教师中,选聘科研能力强和教学效果优异的教师作为课程负责人,并在课程建设内容的确立、课程建设措施的落实、课程建设经费的支配、课程建设效果的评估、课程建设资料的管理等方面,赋予其特定的权力和义务。这样做,利于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明确到人,从而提高优化过程的实效作用。4.加强教育对象个性化建设在上文我们重点描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存在的问题,其中一个就是过强的共性制约,所谓过强的共性制约,就是使教育对象缺乏基本的个性化的发展,我们知道,教育对象的特点是具有层次性,我国著名的学者陶行知也曾说过要因材施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那么怎么样加强对教育对象的个性化

29、建设呢?我们应该采用历史分析法来认识教育对象,所谓的历史分析法,就是对教育对象进行多层次的、多侧面的、全方位的法分析的方法。运用历史分析法,首先认识到教育对象是多层次的。根据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把教育对象分为不同的层次或类型。不同类别和层次的教育对象,其思想和行为及特征都会有差异。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根据不同的类别、不同的层次的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应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要认识到作为教育对象的个体,其自身也是多面体。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是“立体人”,其思想行为受到多层面、多角度的社会关系的制约,于是就造成了个体思想意识的复杂性、思想观念的多样性、个体行为

30、多变性等情形。教育者对此一定要有充分的认识,切不可将教育对象复杂的思想行为问题简单化。最后,要看到影响人们思想行为的因素也是立体的和多层次的。人的思想行为往往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既包括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制度层面的因素,又包括思想观念、文化教育、民族心理、风俗习惯等文化层面的因素,还包括家庭、学校社区、大众、传播媒体等环境因素,甚至还包括一些自然环境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在考察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的变化发展时,对于其相关的各种因素作多变量的综合考察。只有从多角度、多层面对人的思想行为进行综合分析,才能较全面的把握教育对象的思想特点,进而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

31、力,发挥出协同效应。(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优化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的成长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一,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人的活动不是盲目的随意的,而是要有目的的。有了目的,人的活动就有了明确的方向、持久的动力。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他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方向也是有其目的性所决定的。第二,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了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实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边活动中进行的,只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积极参与与互动,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取得

32、较好成果。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就为激发这种双边活动提供了动力。第三,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为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成效提供了动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判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否有成效或者成效的大小,其主要依据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结论师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一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与思考。如何进行优化以及优化之后的成果如何也是我们一直要考虑的问题。师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这样才能达到为学生服务的宗旨。另外,也应考虑社会的现状。在社会能承受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进行优化参考文献:1.周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教育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J2010年第2期2.孙迪亮,李安增论高师政教专业课程体系的重建目标J第14卷第2期3.石瑛,米庆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初探J第11卷第7期4.文辅相我国本科教育目标应当作战略性调整 “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系统和规格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摘要J2011年第12期5.杨志坚,中国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研究(之六)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战略调整J2011年第10期6.蒲丽萍,新时期高中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体系的合理组合J2009年第4期第11卷7.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