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步电机的功率因数控制系统硬件设计毕业设计.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943115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 页数:54 大小:1.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异步电机的功率因数控制系统硬件设计毕业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异步电机的功率因数控制系统硬件设计毕业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异步电机的功率因数控制系统硬件设计毕业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异步电机的功率因数控制系统硬件设计毕业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异步电机的功率因数控制系统硬件设计毕业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异步电机的功率因数控制系统硬件设计毕业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异步电机的功率因数控制系统硬件设计毕业设计.doc(5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题目: 异步电机的功率因数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学生姓名: 学号: 090060621 专业班级: 电气6班 学院: 信电学院 设计起止日期: 2013年4月1日2013年6 月9 日 题目性质一: 实际工程 设计项目 科学研究 理论研究 其他题目性质二:真题 模拟题目 其他 技术要求及原始数据: 为提高异步电机运行时的效率,减少异步电机运行时的能耗,在三相异步电动机运行过程中对电动机的功率因数进行控制,在保证系统控制性能指标的前提下,实现异步电动机的高效运行。主要掌握异步电机的工作原理,晶闸管的工作原理,控制系统的组成及控制策略。所用异步电动机型号为y100L1-4. 2

2、.2kw,额定电压为380v。系统主要以89c51为控制核心;功能电路包括键盘操作、电机定子侧电压检测、电流检测、可控硅触发电路等。 主要任务: (1) 异步电机主电路硬件设计;(2) 异步电机定子侧电压和电流的检测硬件电路设计;(3) 异步电机可控硅控制的主电路设计。 学 生 (签 字): 系主任(签字): 指导教师(签字): 院 长 (签字):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工业大国。而工业的主要动力是异步电动机,异步电动机的效率取决于功率因数,所以在生产过程中,常常需要对异步电动机的功率因数进行实时、准确的测量和控制,以便提高实现异步电动机的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本文介绍

3、的是利用单片机AT89C51来对异步电机的功率因数进行测量和控制的方法硬件电路设计。本文介绍的是利用单片机AT89C51来对异步电机的功率因数进行测量和控制的方法硬件电路设计,原理是通过测量异步电机任意一相的相电流和另外两相的线电压之间的相位关系来得到异步电机功率因数的在线检测方法,给出了一种实用的功率因数测量电路,并对该测量方法的原理进行了详细说明。本设计的硬件部分由信号采集电路、模数转换电路、可控硅触发电路和显示电路等构成。硬件软件设计的主要任务是电压电流过零检测、晶闸管触发角的计算控制和功率因数的显示等。本设计具有硬件连接简单、测量快速、实现方便的特点。关键词:异步电动机;功率因数;AT

4、89C51;过零检测Abstract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China has become the worlds major industrial countries. The main drivers of industrial induction motor, induction motor efficiency depends on the power factor, so the production process, often need asynchronous motor power factor in real-time, accurate m

5、easurement and control,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asynchronous motors, 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and reduce pollution.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use of SCM AT89C51 to asynchronous motor power factor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hardware circuit design methods.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us

6、e of SCM AT89C51 to asynchronous motor power factor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hardware circuit design methods, the principle is by measuring any one phase induction motor phase current and the other two phases of the pha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ne voltage to get induction motor power factor line

7、detection method presents a practical power factor measurement circuit and the measuring principle of the method is described in detail. The design of the hardware part of the signal acquisition circuit, analog-digital conversion circuit SCR trigger circuit and display circuit, and the like.Hardware

8、 and software design of the main task is to voltage and current zero crossing detection, calculation of the thyristor firing angle control and power factor display. This design has the hardware connection is simple, rapid, and convenient features to achieve.Keywords: asynchronous motor; power factor

9、; AT89C51;zero-crossing detection目 录 摘要IABSTRACTII1绪论11.1功率因数研究意义11.2国内外的研究现状11.3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22系统的工作原理32.1异步电机的工作原理3 2.1.1旋转磁场3 2.1.2旋转磁场的转向52.2影响功率因数的主要因素6 2.2.1负载变化对电动机功率因数的影响6 2.2.2电压变化对电动机功率因数的影响62.3功率因数测量原理6 2.3.1测量全阻抗法7 2.3.2直读法7 2.3.3相角差法7 2.3.4直流分量法7 2.3.5冲击系数法8 2.4本文采用的测量方法93硬件电路设计113.1 系统的整体结

10、构图11 3.2.1 5V直流电源电路12 3.2.2 12V直流电源电路15 3.2.3变压器的选择183.3驱动电路设计20 3.3.1晶闸管的触发系统20 3.3.2触发脉冲的要求21 3.3.3驱动电路设计223.4控制部分电路设计23 3.4.1 AT89C51芯片简介23 3.4.2晶振电路25 3.4.3 复位电路28 3.5.2电压过零检测电路34 3.5.3电压和电流的信号提取电路343.6显示电路37 3.6.1 CD4511 七段译码器简介:37 3.6.2 LED数码管394 软件设计424.1编程软件介绍424.2程序主题设计思路425 系统的抗干扰设计435.1硬件

11、抗干扰措施435.2软件抗干扰措施44结论46致谢47参考文献48附录491绪论1.1功率因数研究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电力需求不断提高,伴随而来的突出问题是能源无效的巨大消耗,资源利用率低下电力系统是一庞 大的系统,其电能损耗的数值相当可观,能源的合理配置是极需解决的问题。功率因数是决定发供电系统经济效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它直接反映了系统中有功功率与无功功率的分配,对于发供电系统来说,对负荷不但要求有高的负荷率,而且也要求有高的功率因数,电能紧缺成为目前的突出矛盾,所以对于风机、泵类负载等工业电机的节能改造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普通的变频调速装置在轻载或空载时效率低,不能使电动机处在

12、最经济的运行状态。因此本设计通过分析研究功率因数与电机各项参数以及运行条件的关系,论证构成电机的功率因数控制系统,达到节能目的。通过仿真数据证明在实际中实现电动机的功率因数控制,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率。通过仿真得出仿真结果,从而验证了功率因数控制系统在节能方面应用的实际意义。 1.2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功率因数校正的概念起源于1980年,但被重视和推广则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通常有两大类PFC技术:一类是无源PFC技术;另一类是有源PFC技术。前者采用无源元件来改善输入功率因数,减少电流谐波,以满足标准要求。其特点是简单,但体积庞大、笨重,有些场合则无法满足要求;后者是用一个变

13、换器串入整流滤波与DCDC变换器之间,通过特殊的控制,使输入电流跟随输入电压,从而实现单位功率因数,而且反馈输出电压使之稳定,从而使DCDC变换器的输入实现预稳。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控制复杂,但体积大大减少。另外,第二级的设计也易于优化,进一步提高性能。早期的有源功率因数校正(APFC)电路是晶闸管电路,进入70年代以后,随着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开关变换技术突飞猛进,到了80年代,现代有源PFC技术应运而生,80年代的有源功率因数技术可以说是基于Boost变换器的功率因数校正的年代,在此期间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对工作在连续导电模式(CCM)下的Boost变换器的研究上。这类变换器的各种控制方式一般

14、是基于所谓乘法器(Multiplier)的原理,连续导电模式下的功率因数校正技术可以获得很大的功率和转换容量,但是对于大量应用的200W以下的中小功率容量的情形,却不是非常合适,因为这种方式往往需要较复杂的控制方式和电路,成本高。80年代末期提出了利用工作在不连续导电模式(DCM)下的变换器进行功率因数校正的技术,由于其输入电流自动跟踪输入电压,因而也可实现接近1的输入功率因数。这种PFC技术在诸多文献中被称为自动功率因数校正技术,也称为电压跟随器(Voltage Follower)。这种有源功率因数校正技术因其控制简单(仅采用一个控制量,即输出电压)而备受青睐,但是一般不能应用于较大功率的场

15、合。80年代是现代有源功率因数校正技术发展的初期阶段,这一时期提出的一些基本技术是有源功率因数校正技术的基础。从90年代至今,有源功率因数校正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单相功率因数校正技术在电路拓扑和控制方面已日趋成熟,仍在发展,而三相整流器的功率大,对电网污染更大。因此三相高功率因数技术的研究近年来成为研究热点。国外九十年代初开始涌现大量的有源功率因数校正的文献,国内在有源功率校正方面起步较晚,直到近年来才出现一些有关有源功率因数校正的文献,其中关于三相功率因数校正的文章不多。总之,应用现代高速开关器件及高频功率电子电路构成的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已经成为PFC电路的主流。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

16、,PFC技术也在发展。从资料上看,近几年功率因数校正技术的研究热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电路拓扑结构的提出; (2)把DCDC变换器中的新技术应用到AFC电路中(如:软开关技术、开关电源功率网络等); (3)新型控制方法以及基于新电路结构的特殊控制方法; 单级PFC以及稳压开关变换器的稳定性研究。 现有的功率因数校正技术给整流设备带来的附加成本和其复杂性,极大的限制着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因此低成本、结构简单、容易实现、具有软开关性能、响应速度快、低输出纹波的单级隔离高功率因数变换器是目前科研人员所追求的目标。1.3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功率因数是反映电气设备从电源取得有功功率的物理量。提

17、高异步电机的功率因数,降低其无功损耗,是电动机节能、高效率工作的有效方法。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本文采用AT89C51单片机实现异步电机的功率因数的采集与控制,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本文在绪论中首先解释了异步电机功率因数的重要意义,以及国内外对功率因数研究的发展与现状。在第二章中,本文着重介绍了实现功率因数控制的原理,简要地概括了各自方法的优点、缺点及应用范围等。本文在第三章中介绍了本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及控制方法。在第四章中,介绍了单片机控制系统中有关抗干扰设计的问题。2系统的工作原理2.1异步电机的工作原理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定子绕组是一个空间位置对称的三相绕组,如果在定子绕组通入三相对称的交流

18、电流,就会在电动机内部建立起一个恒速旋转的磁场,称为旋转磁场,它是异步电动机工作的基本条件。因此,有必要先说明旋转磁场是如何产生的,有什么特性,然后再讨论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2.1.1旋转磁场(一)旋转磁场的产生 最简单的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定子绕组,每相绕组只有一个线圈,三个相同的线圈U1U2、V1V2、W1W2在空间的位置彼此互差120,分别放在定子铁心槽中。如图 2-1: 图2-1 三相异步电动机最简单的定子绕组 为当把三相线圈接成星形,并接通三相对称电源后,那么在定子绕组中便产生三个对称电流,即: iU=Imsint iv=Imsin(t120) (2-1) iw=Imsin(t+120

19、) 其波形如图2-2所示: 图2-2 三相电流的波形 电流通过每个线圈要产生磁场,而现在通过定子绕组的三相交流电流的大小及方向均随时间而变化,那么三个线圈所产生的合成磁场是怎样的呢?这可由每个线圈在同一时刻各自产生的磁场进行叠加而得到。假如电流由线圈的始端流入、末端流出为正,反之则为负。电流流入端用“”表示,流出端用“”表示。下面就分别取t=0、T/6、T/3、T/2四个时刻所产生的合成磁场作定性的分析(其中T为三相电流变化的周期)。 当t=0时,由三相电流的波形可见,电流瞬时值iU=0,iv为负值,iw为正值。这表示U相无电流,V相电流是从线圈的末端V2流向首端V1,W相电流是从线圈的始端W

20、1流向末端W2,这一时刻由三个线圈电流所产生的合成磁场如图2-3所示。它在空间形成二极磁场,上为S极,下为N极(对定子而言)。设此时N、S极的轴线(即合成磁场的轴线)为零度。图2-3 两极旋转磁场 a)t=0;b)t=T/6;c)t=T/3;d)t=T/2当t=T/6时,U相电流为正,由U1端流向U2端,V相电流为负,由V2端流向V1端,W相电流为零。其合成磁场也是一个两极磁场,但N、S极的轴线在空间顺时针方向转了60。当t=T/3时,iU为正,由U1端流向U2端,iv=0,iw为负,由W2端流向W1端,其合成磁场比上一时刻又向前转过了60,如图33c所示。用同样的方法可得出当t=T/2时,合

21、成磁场比上一时刻又转过了60空间角。由此可见,是一对磁极的旋转磁场。但电流经过一个周期的变化时,磁场也沿着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即在空间旋转的角度为360。上面分析说明,当空间互差120的线圈通入对称的三相交流电流时,在空间就产生了一个旋转磁场。国产的异步电动机的电源频率通常为50Hz。对于已知磁极对数的异步电动机,可得出对应的旋转磁场的转速,如表2-1所示: 表2-1 异步电动机磁极对数和对应的旋转磁场的转速关系表p123456n1(r/min)300015001000750600500 2.1.2旋转磁场的转向由图33中各个瞬间磁场变化,可以看出,当通入三相绕组中电流的相序为iUiviw,旋

22、转磁场在空间是沿绕组始端UVW方向旋转的,在图中即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如果把通入三相绕组中的电流相序任意调换其中两相,例如,调换V、W两相,此时通入三相绕组电流的相序为iUiwiv,则旋转磁场按逆时针方向旋转。由此可见,旋转磁场的方向是由三相电流的相序决定的,即把通入三相绕组中的电流相序任意调换其中的两相,就可改变旋转磁场的方向。(1)异步转动原理由上面分析可知,如果在定子绕组中通入三相对称电流,则定子内部产生某个方向转速为n1的旋转磁场。这时转子导体与旋转磁场之间存在着相对运动,切割磁力线而产生感应电动势。电动势的方向可根据右手定则确定。由于转子绕组是闭合的,于是在感应电动势的作用下,绕组内有

23、电流流过,如图34所示。转子电流与旋转磁场相互作用,便在转子绕组中产生电磁力F。力F的方向可由左手定则确定。该力对转轴形成了电磁转矩Tem,使转子按旋转磁场方向转动。异步电动机的定子和转子之间能量的传递是靠电磁感应作用的,故异步电动机又称感应电动机。转子的转速n是否会与旋转磁场的转速n1相同呢?回答是不可能的。因为一旦转子的转速和旋转磁场的转速相同,二者便无相对运动,转子也不能产生感应电动势和感应电流,也就没有电磁转矩了。只有二者转速有差异时,才能产生电磁转矩,驱使转子转动。可见,转子转速n总是略小于旋转磁场的转速n1。正是由于这个关系,这个电动机被称为异步电动机。由上式可知n1与n有差异是异

24、步电动机运行的必要条件。通常把同步转速n1与转子转速n二者之差称为“转差”,“转差”与同步转速n1的比值称为转差率(也叫滑差率),用s表示,即s=(n1n)/ n1 。2.2影响功率因数的主要因素2.2.1负载变化对电动机功率因数的影响由异步电机等效电路求得的总阻抗是感性的,所以对电源来说,异步电动机相当于一个感性阻抗,其功率因数小于1。空载时,定子电流基本上是无功的励磁电流,所以功率因数很低。当负载增加时,转子电流的有功分量增加,定子电流的有功分量随之增加,功率因数上升,由于在空载到额定负载范围内,电动机的转差率很小,所以转子功率因数角几乎不变,但负载超过额定值时,转差率变大,功率因数角也增

25、大,转子电流的无功分量增加,使电动机的定子功率因数有所下降。2.2.2电压变化对电动机功率因数的影响 由于电压的降低总是使励磁电流减小,转子电流增大。尽管定子电流可能增大或减小,但定子电流与电源电压之间的相角总是减小的,所以,功率因数将随电压的增加而减小,随电压的减小而增大。2.3功率因数测量原理 交流试验电路的电流及电压波形为正弦时,其功率因数为试验电源电压U(空载)与试验电流I之间的夹角的余弦。功率因数的测量方法有很多种,其中较为常见的有以下五种测量方法。2.3.1测量全阻抗法 测量全阻抗法是在冲击变压器的一次侧施加一低电压,用电压表、电流表和瓦特表直接测量功率因数。测量时,外施低电压电源

26、的电压应尽可能高,以消除附加的测量误差。该方法实质上忽略了电网部分的阻抗,只适用于电网短路容量与试验容量之比大于10的情况。2.3.2直读法 直读法其实是将全阻抗法的测量仪表全部移到变压器二次侧,使得该方法测得的实际上只是负载电路的功率因数,而不是全电路的功率因数。另外,当试验电流较大时,负载阻抗和连接导线严重发热,导致负载阻抗增大。故此方法只能在试验电流不大的情况下使用。2.3.3相角差法相角差法是通过测定电源的空载电压与电流的周期分量之间的相角差来确定功率因数。该方法的优点是电路的功率因数在很大的范围内都能测量;缺点是未计入电网部分的阻抗对功率因数的影响,所测得的功率因数不是全电路功率因数

27、。但是如果电网短路容量比试验容量大10倍以上,该影响可以忽略不计。2.3.4直流分量法预期电流由周期分量(交流分量)和非周期分量(衰减的直流分量)两部分组成。其中非周期分量电流在理论上可用下列式子表示: (2-2)式中 的初始值;试验电路全电路的时间常数。 根据全电流波形,分别量取第一个与第二个电流峰值(和)和相应的时间(和)以及电流周期分量(即达到稳态的电流)峰值。对应于时间和的直流分量和为: (2-3)由式(2-3)可得到下列二式: (2-4) 将上述二式相除并变化可得: (2-5) 式中 试验电路的时间常数(即)。而功率因数可表示为: (2-6)将式(2-5)中计算得到的数据代入式(2-

28、6)中即可算出。直流分量法的优点是测得的是试验全电路的功率因数,缺点是只适用于非周期分量电流值较大时。越小,越大,故此方法只适用于值较小的情况下。从式(2-6)中可以看出,还与电源频率值有关。因此,采用此方法时还必须测量实际电源的频率。2.3.5冲击系数法冲击系数法与直流分量法相同,都是利用电路闭合初始过程中电流呈现不对称这一特性。冲击系数法同样适用于值较小的情况。冲击系数法的测量过程如下:首先,利用电路中的选相合闸开关,选取电源电压过零瞬间闭合电路,拍摄相应的预期电流波形,接着,从预期电流波形上量取第一半波峰值电流()和电流周期分量(即稳态电流)峰值()。最后,根据和的比值计算出冲击系数,即

29、 (2-7)接着根据值查表2-2,即可得到电路的功率因数值。表2-2 冲击系数与功率因数功率因数冲击系数功率因数冲击系数功率因数冲击系数功率因数冲击系数02.0000.141.6520.241.4810.341.3500.051.8560.151.6330.251.4670.351.3390.061.8310.161.6140.261.4520.401.2860.071.8060.171.5960.271.4380.451.2390.081.7820.181.5780.281.4250.501.1980.091.7580.191.5610.291.4120.601.1270.101.7360.

30、201.5440.301.3990.701.0730.111.7140.211.5280.311.3860.801.0320.121.6930.221.5120.321.3740.901.0070.131.6720.231.4960.331.3621.001.000 该方法具有实现过程十分简便的特点。只需在预期电流的波形图上测量出两个数据,且所测得的是全电路功率因数。但是缺点是必须配备选相合闸开关,对选相合闸开关的精度要求较高,以确保在电压过零瞬间闭合电路。在本次设计中,将选用适合于数据处理系统以及具有较广应用范围的相角差法进行功率因数的测量计算。2.4本文采用的测量方法利用相角差法求功率因数

31、,最主要的就是求出电源电压与试验电流的相角差。在单片机上可以对相角差进行计算。在对波形信号的处理中,首先对电压信号进行分析,并记下过零点的位置,记为K。接着对电流信号进行分析,从K值开始计数,寻找电流从正值转变为负值的采样点,记为K1。则所经过的采样点数为(K1-K)点。如图2-4所示:图2-4 相位前推法则相位角差为: (2-8)式中 电压信号频率; 波形信号采样频率。此时,算出来的相角差的数值是大于的。为了得到较为规范的相角差,可考虑将减去的整数倍。根据得到的相角差,求其余弦值,即可得到电路的功率因数。3硬件电路设计3.1 系统的整体结构图系统的主电路由电流过零检测电路、电压过零检测电路、

32、电源模块电路以及驱动电路构成,控制部分以单片机芯片AT89C51为核心,辅以抗负载干扰电路加上显示电路来实现异步电动机的功率因数显示、检测、控制。系统由单片机负责收集电压电流相位差值,计算电动机功率因数,同时输出控制信号,经过光电隔离电路后,驱动晶闸管产生期望的输出电压波形来控制电机运行。系统整体结构图如图3-1:图3-1系统整体结构图3.2电源电路设计电源电路的分析:功率因数表工作电压范围很宽,所以对稳压电源有特殊要求。一般电网电压在130250V或250500V之间,考虑到一定的余量,其电压适应能力至少在3倍以上,此外还要有一定的安全区,电源部分可采用专门设计的可控硅式3或磁饱和式宽动态范

33、围稳压电源。可控硅式电源工作电压动态范围宽,损耗小,性能好,技术要求较高;磁饱和式电源技术要求较低,但总损耗较大,工作电压动态范围也较窄。3.2.1 5V直流电源电路5V直流电源采用LM7805集成稳压器的,这是一个输出正5V直流电压的稳压电源电路。采用集成稳压器7805,Cb、Cc、C8、C9分别为输入端和输出端滤波电容,R为负载电阻。当输出电较大时,7805应配上散热板。D5、D6、D7、D8都是作为整流使用。电源电路图如图3-2:图3-2电源电路 LM7805资料和典型电路图表3-1 LM7805资料Parameter参数 Symbol 符号 Conditions条件MC7805/LM7

34、805 单位最小典型 最大 Output Voltage 输出电压 VO TJ =+25 oC 4.8 5.0 5.2 V5.0mA Io 1.0A, PO 15W VI = 7V to 20V 4.75 5.0 5.25Line Regulation 线性调整率(Note1) Regline TJ=+25 oC VO =7V to 25V -4.0 100 mV VI =8V to 12V -1.6 50 Load Regulation 负载调整率(Note1) Regload TJ=+25 IO =5.0mA to1.5A -9 100 mVIO =250mA to 750mA -4 50

35、 Quiescent Current 静态电流 IQ TJ =+25 -5.0 8.0 mA Quiescent Current 静态电流变化 IQ IO =5mA to 1.0A -0.03 0.5 mA VI=7V to 25V -0.3 1.3 Output Voltage 输出电压 Drift VO/T IO=5mA -0.8 -mV/ Output Noise Voltage 输出噪声电压 VN f =10Hz to 100KHz, TA=+25 -42 -V/Vo Dropout Voltage 电压差 VDrop IO =1A, TJ =+25 -2 -V Output Resi

36、stance输出电阻 rO f =1KHz -15 -m Short Circuit Current 短路电流 ISC VI =35V, TA =+25 -230 -mA Peak Current峰值电流IPK TJ =+25 -2.2 -A 内部电路图如图3-3:图3-3内部电路图外形引脚排列图管脚图图3-4:图3-4外形引脚排列图管脚图3.2.2 12V直流电源电路12V直流电源采用LM7812集成稳压器的,这是一个输出正12V直流电压的稳压电源电路。采用集成稳压器7805,Ca、C5、C7分别为输入端和输出端滤波电容,R为负载电阻。当输出电较大时,7805应配上散热板。电源输入端采用整流

37、桥整流。电源电路图如图3-5:图3-5电源电路LM7812资料和典型电路图三端稳压集成电路lm7812。电子产品中,常见的三端稳压集成电路有正电压输出的lm78系列和负电压输出的lm79系列。顾名思义,三端IC是指这种稳压用的集成电路,只有三条引脚输出,分别是输入端、接地端和输出端。它的样子象是普通的三极管,TO- 220 的标准封装。用lm78系列三端稳压IC来组成稳压电源所需的外围元件极少,电路内部还有过流、过热及调整管的保护电路,使用起来可靠、方便,而且价格便宜。该系列集成稳压IC型号中的lm78或lm79后面的数字代表该三端集成稳压电路的输出电压,如lm7806表示输出电压为正6V,l

38、m7909表示输出电压为负9V。 因为三端固定集成稳压电路的使用方便,电子制作中经常采用。 最大输出电流1.5A,LM78XX系列输出电压分别为5V;6V;8V;9V;10V;12V;15V;18V;24V。图3-6 LM7812内部电路图在实际应用中,应在三端集成稳压电路上安装足够大的散热器,小功率 稳压管温度过高时,稳压性能将变差,甚至损坏。 当制作中需要一个能输出1.5A以上电流的稳压电源,通常采用几块三端稳压电路并联起来,使其最大输出电流为N个1.5A,但应用时需注意:并联使用的集成稳压电路应采用同一厂家、同一批号的产品,以保证参数的一致。另外在输出电流上留有一定的余量,以避免个别集成

39、稳压电路失效时导致其他电路的连锁烧毁。 在lm78 * 、lm79 * 系列三端稳压器中最常应用的是TO-220 和TO-202 两种封装。 表3-2 LM7812电参数 参数符号测试条件最小值典型值最大值单位输出电压VoTj=254.85.05.2V5.0mA<1o<1.0A,Po<15W Vi=7.5v to 20v4.755.005.25V线性调整率VoTj=25,Vi=7.5V to 25V4.0100mVTj=25,Vi=8V to 12V1.650mV负载调整率VoTj=25,lo=5.0mA to 1.5A9100mVTj=25,lo=250mA to 750m

40、A450mV静态电流IQTj=255.08mA静态电流变化率IQlo=5mA to 1.0A 0.030.5mAVi=8V to 25V0.30.8mA输出电压温漂Vo/Tlo=5mA 0.8mV/ 输出噪音电压VNf=10Hz to 100KHz,Ta=2542V纹波抑制比RRf=120Hz,Vi=8V to 18V 6273dB输入输出电压差Volo=1.0A,Tj=252V输出阻抗Rof=1KHz15m短路电流1SCVi=35V,Ta=25230mA峰值电流1PKTj=252.2A 3.2.3变压器的选择(1) 单相控制隔离变压器HS-35-24 220V/15V简介:表3-3变压器参数

41、外形结构:立式电源相数:单相铁心形状:EI型加工定制:是冷却形式:液/油浸式频率特性:低频应用范围:防水防潮方式:灌封式铁心形式:壳式冷却方式:油浸自冷式型号:RCO绕组形式:自耦品牌:瑞科变压器外观如图3-7:图3-7变压器外观(2)单相变压器RCO220V/9V简介:表3-4变压器参数外形结构:立式电源相数:单相铁心形状:E型加工定制:是冷却形式:干式频率特性:低频应用范围:控制防潮方式:开放式铁心形式:壳式冷却方式:油浸自冷式型号:BK SBK DG JBK5 QZB绕组形式:自耦品牌:宏名变压器外观图如图3-8:图3-8变压器外观3.3驱动电路设计 晶闸管因受其自身工艺条件的限制,晶闸管的耐压不可能无限制地提高,但晶闸管的应用环境所要求的耐压却越来越高。为了满足高耐压就不得不采用晶闸管串联技术,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