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专业论文论网络传播的信息可信度.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944686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学专业论文论网络传播的信息可信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闻学专业论文论网络传播的信息可信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新闻学专业论文论网络传播的信息可信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新闻学专业论文论网络传播的信息可信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新闻学专业论文论网络传播的信息可信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闻学专业论文论网络传播的信息可信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学专业论文论网络传播的信息可信度.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年论文题 目:论网络传播的信息可信度 学 生: 指导老师: 系 别: 文化传播系 专 业: 新闻学 班 级: 新闻0803 学 号: 1108102304 目 录中文摘要2英文摘要3引 论4本 论4一、网络媒体信息传播的特性4(一)网络媒体的兴起41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42互联网传播在中国的发展5(二)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特性51受时空的限制52受国家垄断的控制53传播的单向性5(三)网络媒体的传播特性5 1信息的海量性和不受时空的限制性5 2强交互性和个性化63多媒体化和超文本化6二、网络媒体信息可信度降低及负面影响6 (一)网络媒体信息可信度降低的原因61网络传播信息的共享性和交互性62网民

2、的身份异化和群体极化6 3网络水军和网络推手的发展7 4监管机制的不完善和查找、取证难7(二)信息可信度降低带来的负面影响7 1虚假新闻横流和色情信息泛滥72隐私权和著作权的侵犯83网络黑客与病毒犯罪8三、对网络环境的整顿8 (一)技术层面8 (二)道德层面91网民自觉做好传者与受者的角色92网络运营商要做好本职工作 9(三)法律法规层面9结 论10注 释11参考文献12中文摘要网络媒体进入传播领域对传统媒体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冲击波,它以其独特的传播手段正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然而,在这信息量膨胀、监管机制尚不完善的网络时代,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备受质疑。本文通过对网络媒体传播特性的剖析

3、,探讨了网络信息的可信度和由此产生的影响,为各方共同营造一个有序、和谐的网络媒体环境提出一些建议以供参考。关键词:网络;信息;可信度Concern of Information Credibility in Network TransmissionAbstractNetwork media which accesses to the transmission field formed a powerful shock wave inevitably to the traditional media.With its unique communication means which are ch

4、anged peoples life quietly. However, in the network times whice its information is expansive and supervision mechanism is still not perfect,the credibility of network information is debated. By analysis of network media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this article claims the credibility of network inf

5、ormation and the influence generated.The information credibility needs the cooperation of the network operators execution and government regulation. And they can work together to build an organized and harmonious network media environment.Keywords:Network,Information,Credibility引 论随着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

6、已经家喻户晓。网络时代的到来无疑对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造成一定的影响,然而网络媒体传播的信息是否可信则又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由于网络传播的开放性、匿名性等特点,使得网络信息传播的门槛低,由此产生了一些虚假信息,影响到受众对其信息的信任度。所以本文主要是对网络媒体的信息可信度的一些研究,包括对网络媒体传播特性的理解,对网络媒体信息可信度降低的原因的调查以及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的解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信息的可信度,共创一个良态的网络环境。通过对网络媒体信息可信度的调查,可以让受众更理智地对待网络信息,防止上当受骗,同时也方便政府对其进行规制,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一、 网络媒体信息传播的特性(一

7、)网络媒体的兴起1.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互联网的出现是人类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化社会,那它又是如何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呢?自1946年世界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一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惠顾互联网在全球的发展历史,它历经了四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20世纪6070年代基于军事需求的萌芽阶段。从某种意义上,Internet可以说是美苏冷战的产物。由当时的美国总统Dwight Eisenhower成立了高级研究计划署(简称ARPA)。ARPA可以有效地遏制军事部门各势力间为争夺研究开发项目间产生的激烈摩擦。第二,20世纪7080年代科研领域的应用与完善。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

8、社会过渡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人们对信息的意识,对开发和使用信息资源的重视越来越加强,这些都强烈刺激了ARPAnet和NSFnet的发展。而各类学术团体及中小网络的不断加入,更是使Internet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第三,20世纪90年代后的商业化发展。“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使大企业看到了互联网发展的前景。风险投资的注入使互联网得到了商业化的开发。互联网的潜在价值正在被开发,网络作为媒体的价值也被传媒界日益关注。第四,20世纪初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与技术的新发展。 2.互联网传播在中国的发展中国是第70个通过国际专线接入互联网的国家。1987年9月20日22时55分,钱天白教授发出我国第一封电子邮件“越

9、过长城,通向世界”,成为“中国的第一上网人”,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1990年10月,钱天白教授代表中国正式在国际互联网信息中心的前身DDN-NIC注册登记了我国的顶级域名CN,并且从此开通了使用中国顶级域名CN的国际电子邮件服务。据美国知名的行销市调公司尼尔逊网络调查显示,中国的网络使用人口是快速成长,到2001 年时便有三千七百万人使用网络。随着我国科技教育事业与国际交流的进一步发展和人们对Internet认识的提高,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先后建立起NCFC、CERNET、CHINANET和CHINAGBN四大骨干网,实现了与Internet的全功能联结。中国互联网喜入的现状

10、和强劲的发展势头,为中国网络传播的发展创造了优良的大环境。(二)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特性 1.受时空的限制 传统媒体在时间上相对于网络媒体是比较弱势的,如报纸是以日刊、周刊为主;在空间上,如广播、电视只能局限在小小的演播厅传播信息,因此在时间上受到很打的限制,不利于信息的及时、快速地传播。 2.受国家垄断的控制 传统媒体传播信息内容受到国家的管制,如党报是政府的喉舌,其他报纸也是受到政府的控制。传统媒体的内容的出版和播报都是受到层层的把关和控制,具有较强的垄断色彩。如报纸的出版则受到层层的监管审核后才能出版,并非如网络出版相对比较自由。 3.交互性不强传统媒体的信息一般只是让受众被动接受,传播信

11、息具有单向性。如报纸,读者只能被动地接受报纸传递的信息内容,互动程度相对较低。广播也同样如此,是一种听觉的传播工具,传播的单向性比较强。(三)网络媒体的传播特性正是由于传统媒体的这些传播劣势,网络媒体才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它包括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 1.信息的海量性和不受时空的限制性世界上任一时间任一地点发生的任一事件都有可能成为网络的信息而被广泛传播。由于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以及网络的数字化传播,使得人人都可以随时更新信息。由于数据库的存在,得以纵向保存历史新闻信息,正是信息集纳的广度与深度形成了网络传播的海量特征。2.强交互性和个性化网络传播是一种开放式的传播,受众可以自由地选择和发布信

12、息,对传播内容可以自由地讨论。网络传播既可以是单向传播,也可以是双向甚至是多向传播,信息的传播具有很强的交互性,网民和网站之间,网民与网民之间可以利用BBS、聊天室、网络电话、电子邮件等实时沟通,实现互动,对新闻内容也可以随时展开讨论,可以举行网络会议。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曾指出:大众传媒应该重新定义为“发送和接收个人化信息和娱乐的系统”,所以说网络传播的个性化特征也是非常明显的。3.多媒体化和超文本化媒体的表现形式多样化,是一种非线性的信息组织方式。人们的思维活动是多维的、发散的,而不是线性的。与传统媒体不同,网络传播是建构在超文本、超链接之上的全新传播模式。它形成网状的复杂信息结构,系

13、统能按不同查询条件链接,从而使网络传播拥有强大的检索功能。二、网络媒体信息可信度逐渐降低及负面影响(一)网络媒体信息可信度降低的原因 1.网络传播信息的共享性和交互性互联网构建的初衷就是信息共享,所以对于网民来说,网上的信息都是公开开放的,受众可以在网站留言,可以参加论坛发表自己的意见。正是基于这些特性,使得一些信息真假难辨。如去年的“小月月事件”,只是一个网络写手的一篇文章,最后竟然沸沸扬扬地在网上红火了一阵子,不少论坛、贴吧竞相出现了“极品女”“拜月神教”等字眼,最后证实这些都只是子虚乌有的。2. 网民的身份异化和群体极化网民的匿名性更是让一些人找到了保护伞,由此也使得一些团体成员在某些事

14、的看法上有某些偏向,最后可能形成极端的观点。网络仇恨言论的产生,表现出一种极度的情绪化,这种情绪化由于网络的纵容而加倍地夸大,缺乏包容的心理,“许多极端组织和仇恨团体网站被彼此互相链接,并鼓励网络成员,让沆瀣一气的人相互谈论”,就如网上的人肉搜索和一些恶意诽谤等。关于“虐猫女事件”,正是由于一些网民的群体化,使某些人由于受到人肉搜索而精神不振,严重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这些都值得我们反思。3. 网络水军和网络推手的发展网络媒介的快速发展催生了“网络经济”,越来越多的人感悟到网络经济这块巨大的利益蛋糕的诱惑,由此也就造就了一批“网络水军”。“网络水军”是指通过雇佣大批人手在互联网上集体炒作某个

15、话题或人物,以达到宣传、推销或攻击某些人或产品的目的。最具代表性的是“蒙牛的陷害门事件”, 乳业巨头蒙牛集团高管和一些“网络推手”(通常是网络公关公司负责人)通过雇佣“网络水军”损害另一乳业巨头伊利集团的商业信誉,煽动群众抵制伊利,这也类似圣元的“性早熟事件”。总之这种炒作恶意信息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网络水军”其实就是“网络黑社会”,呼吁官方通过完善法律,打击这种“网络黑社会”。4. 监管机制的不完善和查找、取证难网络传播的虚拟性和信息传播者的匿名性大大增加了网络犯罪的查找和取证难度。有一些具有登载新闻信息资质的商业网站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譬如,网站提供淫秽色情网站的链接或与之开展业

16、务合作;网上论坛、聊天室、交友栏目管理松懈,有的甚至沦为传播色情信息和进行情色交易的场所和渠道;一些网站的贴图专栏,张贴色情图片的现象十分严重;一些手机短信格调低下;在社会新闻栏目中堆积色情、凶杀、暴力等不健康报道,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极具负面作用,等等。由于网络管理员对这类信息未能及时依法删除,而具有网络执法职权的公安机关又面临获取相关信息、介入追查违法者相对困难的状况,这就会造成在网上“贩黄无人管”的错觉,使在合法网站有关网页、聊天室公然传播淫秽色情信息的行为愈演愈烈。互联网上的信息污染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的一大公害,败坏社会风气,污染社会环境,毒害思想,涣散精神,严重影响互联网作为新媒体传播作用

17、与功能的正常发挥。(二)信息可信度降低带来的负面影响1.虚假新闻横流和色情信息泛滥由于网络发布信息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和随意性以及缺乏必要的、类似传统媒体的严格审查制度,因而导致众多信息良莠杂陈,网络虚假信息、网络色情新闻等泛滥成灾。在谈到网络虚假信息泛滥的原因时,大多数学者与网络管理人员都普遍认为,其主要原因是,“(网站)只顾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自身的社会责任”。虚假新闻不仅损害了受众的切身利益,而且也损害了媒体自身的形象。如果说近现代文明带来全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污染问题,那么当代的网络文明也在产生着无数的信息垃圾,而且正日益演变成信息污染。一些冗余信息、污秽信息、黄色信息等亦可借助互联网而广为

18、流传,构成了严重危害人们身心的健康公害。还有就是垃圾信息,有人更具体地将其定义为“废弃的邮件或其他同时向25个以上的新闻组发表的文字”。垃圾邮件造成巨大的宽带浪费,使网络服务器负荷超重影响正常的网络运行,也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2.隐私权和著作权的侵犯随着全球网络的快速发展,个人信息的跨国传递基本无障碍,而侵犯个人隐私的问题也表现越来越突出,网络隐私权受到严重的挑战。网络传播利用现代技术抹杀了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界限,在网络文化商业化指向、新媒体喧嚣尘上的娱乐化和受众窥私欲望的满足中带给被曝露者极大的伤害。正如轰动一时“艳照门事件”,我觉得这完全是个人隐私问题,这样的曝光给那些明星造成了很大的

19、伤害。而网络的监视功能也必然造成个人隐私的泄露,埃瑟戴森就说过:“警察轻易要求打开用户信箱去查找犯罪是一种隐私侵犯”。作品传播的方式已经发生变化,加上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网络上著作权受到侵犯的事件已经越来越多。如冒牌授权人网上卖电影5000部,涉案金额2000万,这是全国第一例著作权虚拟授权的刑事案件。随着著作权侵权案件的屡屡发生,著作权保护也就成为网络传播负面效应影响之下的产物和急需解决的问题。3.网络黑客与病毒犯罪在针对网络的袭击中,黑客是攻击的执行者,计算机病毒则是他们主要使用的武器。现在世界上几乎每天都产生新的计算机病毒。它一旦执行,会修改系统信息,影响系统运行,甚至夺取整个计算机的

20、控制权,一些恶性病毒还会是系统崩溃,甚至损毁硬件,使设备报废。如2006年年底,我国互联网上大规模爆发“熊猫烧香”病毒及其变种,中了病毒的电脑内部会生产带有熊猫图案的文件,盗号者将会盗取电脑里的游戏账号密码,取得虚拟货币进行买卖。三、对网络环境的整顿(一)技术层面对于网络空间信息传播的无序发展,加强一定的控制是必要的,首先要从技术层面上入手,有完善合理的技术措施,以技术对抗技术,进一步加强技术控制。在技术应用方面,着力抓好网络安全方案设计。综合运用虚拟网技术、防火墙技术、入侵监控技术、网络防病毒技术、加密技术、认证和数字签名技术等多种安全技术,形成多层次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对付各种信息垃圾,实

21、行网上信息分类登记安全保护措施。在技术开发方面,过滤软件的使用,能够限制用户对互联网上特定网址的获取。类似电影分级审查制度,可以将一些暴力、黄色、不良等信息过滤,以保证所获取的信息是安全无害的。(二)道德层面1.网民自觉做好传者与受者的角色这是一种软性的管理和控制手段,但这也是一种相当有效的手段。人是社会的决定性因素。个体要自觉维护网络秩序,就必须意识到网络行为与自己的利益密切相关。这里的利益除了包括经济利益外,还包括自己的健康成长,自己的身心健康。即使个别人通过不正当手段在短时间内获得利益,但是总体上却降低了互联网的信任程度,到自己也将成为受害者。网民应该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如不应用计算机去伤

22、害别人、进行偷窃、作伪证等,应为社会和人类作出贡,公正并且不采取歧视性行为,尊重知识产权和他人的隐私等。要加强网民的“网德”教育,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靠网民自身,要自觉做好传者与受者的角色,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2.网络运营商要做好本职工作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行业组织。对于网络传播,行业组织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一个追求经济利益的时代,很多人会为了商业利润而不择手段,因此就出现网络的虚假、不良等信息,特别是商业网站更是要起到示范性的带头作用,做好本职工作,不应该为了私利,而放弃专业肩负的社会责任,远离媒体独立思考,营造一个规范的网络运营环境。(三)政策和法律层面这是一种硬性控制手段。管理是各国政府的

23、一项重要职能。管理的前提是必须有可供社会共同遵守的法律规范。目前,世界各国的计算机和网络立法才刚刚起步,总体上说来网络法律法规、相关政策还缺乏实践检验后修正完善的过程。我国的政府可以采取实际措施,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对互联网进行管理,如实行网络实名制。对于进行网络传播的控制和管理也不失为一种有效、合理的手段。一旦法律法规健全和完善了,对于网络的犯罪行为等将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结 论今天,网络已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介登上了历史舞台。在后现代浪潮的冲击下,“真理”日益下降为“意见”,“思想”越来越演变为“观点”。我们目睹着许多新生事物的出现,这些新生事物为我们的生活与工作带来积极的改变与贡献。当然,网络

24、传播也是一把双刃剑,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也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网络传播的管理和控制是一项极其复杂、艰巨而又重启的任务。任何一种管理手段都只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而不能够完全地解决网络有害信息传播的问题。而对互联网网络进行管理和调控,目的是保护国家的安全和社会发展的有序性,同时也是为了保障现实生活中的个体利益。如技术调控,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部分网络传播中的问题;个体自律和行业自律,人是社会的决定性因素,都要自觉维护网络秩序,意识到网络行为与自己的利益密切相关;政府监管,法律的手段具有一定的威慑作用。但不管是自律还是他律,他们都各自都有一定的局限,都不是百分百的奏效。因此,为了能够给人

25、类社会带来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信息交流环境,则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努力。注释:(美)凯蒂哈芙纳,马修利昂.术士们熬夜的地方M.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6-9.李晓欣.正在起草的电信法将严惩虚假信息J.新闻传播,2003(03):40.(美)普拉特.郭立峰译.混乱的联线-因特网上的冲突与秩序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121.(美)凯斯桑斯坦.黄维明译.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4.(美)埃瑟戴森.胡泳等译.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2.参考文献:1 刘红霞.网络传播的负面效果及对策J.安阳师范学

26、院学报,2003,(04):55-65.2 李建国.浅谈网络信息传播的监督和管理J.图书馆论坛,2003,(03):75-78.3 孟庆兰.网络信息传播效果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7,(11):8-11.4 牛春颖,徐锡安.加强网络传播的规范和管理N.中华新闻报 ,2006-03-15(2).5罗莹,刘冰.网络信息传播效果研究J.情报科学 ,2009,(10):15-21. 6李文明.突发事件网络信息传播:自由与监管并存J.声屏世界,2010,(01):81-84. 7曲志红.网络传播在京创刊N. 新华每日电讯,2004-04-21(3).8张玉.论网络传播的十大特征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

27、报,2004,(01):44-46. 9郑淑荣,赵培云.网络信息传播中的问题及对策N.网络世界,2000-10-30(02).10苏娟.网络信息传播期待新秩序N.中国计算机报,2006-03-20(03).11金劲松.论网络舆论监督及其规范化管理D.华中师范大学,2004.12张迎.网络环境下版权法律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5.13严励.网络传播学概论M.河南: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15-25.14钟瑛.网络传播伦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7-18.15金震茅.网络广播传播形态研究M.江苏:江苏大学出版社,2007.188-190.16周家群,张惠.网络新闻与传播教程M.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295-303.17巢乃鹏.网络媒体经营与管理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14-20.18谢毅,陈冠兰.网络传播基础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8.6-10.19杨慧霞.网络传播监控的难点及其对策N.中华新闻报,2004-03-17(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