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动物地理分布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949115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11.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十三章--动物地理分布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第二十三章--动物地理分布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第二十三章--动物地理分布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第二十三章--动物地理分布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第二十三章--动物地理分布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十三章--动物地理分布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十三章--动物地理分布课件.ppt(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十三章 动物地理分布,第一节 生物圈,概念:即生态圈,是地球上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圈只占据地球面的一个薄层。范围:海面下10km、地下300m;地上垂直高度15km的大气层。组成:大气圈 水圈 土壤岩石圈 生物圈,组成,一、水圈,占地球表面71.8。水的作用:1.原生质的最主要成分:水生生物占70-80,水母和有些软体动物高达80-95,陆栖动物50以上。2.生命代谢活动的重要溶剂和物质:水是生物体内新陈代谢的一种介质,通过水把营养与代谢过程联系起来。3.为陆栖生物生存提供有利条件。水体导热较慢,贮能量大,保证了水栖生物安全过冬。,二、气圈,大气成分:氧21,氮78,CO2 0.0

2、3、水蒸气和少量惰性气体。氧:一切动物呼吸和生存的先决条件。细胞代谢中作为氢的最终受体而形成水,同时释放能量。氮:机体蛋白质的主要成分。CO2:植物光合作用主要原料;构成大气外层紫外线辐射和臭氧的屏蔽,碳酸起化学缓冲作用。,三、土壤岩圈,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构成。仅地壳表层与生命有关。地壳:地球表面的薄层,由表层土壤和底层岩石构成,厚度5100km,占地球总体积的0.5。作用:1.参与生物体的矿质代谢:生物体内的矿物质含量极微,但必不可少,有机体死后分解,矿物质又还给自然环境。2.为生物提供栖息地;3.影响气候及有机体存活。,四、生物类群,生物圈:大气圈和水圈在地壳表面彼此渗透,互相

3、作用为原始生命的产生提供了无机原料和适宜环境:34亿年前,地球上出现嫌气性细菌最原始单细胞生物。25亿年前,有了营光合作用的蓝藻。全海生。好气生物和光合生物数量增加,O2浓度达10时,在距地表1015km的大气中就逐渐形成臭氧层,为陆生生物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4亿年前,泥盆纪,陆生植物和动物产生。有机圈层形成。生物圈 形状不规则,厚度不均匀,生物种类、数量差别大。活跃生物圈:绝大多数生物集中生活在地表以上、水面以下各100m范围内。特点:阳光充足,绿色植物茂盛,动物、微生物多,生命活动最旺盛。泛生物圈:活跃生物圈往上、向下延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渐次减少,活动能力明显削弱。副生物圈:泛生物圈之

4、外的高空,仅有少量休眠孢子存在。,第二节 动物的分布,一、栖息地(生境 habitat)能维持动物生存所需要的全部条件的具体地区。如:海洋、河流、森林、草原和荒漠等。不同动物对栖息地的适应能力有广、窄之分。1.广适性动物:对栖息地的要求不严,适宜区限较宽,栖息地的范围较大。如:褐家鼠、喜鹊、北草蜥、大蟾蜍、黑斑蛙、鲤鱼、鲫鱼等。2.窄适性动物:对栖息地要求甚严,适宜区限狭窄,栖息地范围小。如:新疆北部林区的河狸;内蒙荒漠草原的跳鼠;四川、甘肃、陕西山区的大熊猫;安徽长江下游的扬子鳄和白鳍豚等。,动物对温度的耐受范围,耐受区限 适宜区限 最适区限 适宜区限 耐受区限,临界线 暂时生存 生活 繁

5、殖 生活 暂时生存 临界线,概念:超过动物所能耐受的范围,动物将无法生存和繁殖,这个范围就是动物对本环境适应的耐受区限。如温度:,耐受区限,二、分布区,分布区:指某种(或属、科)动物所占有的地理空间。在此空间内,动物能充分生长和发育,繁衍出具有生命力的后代。为地理概念,为地球上的一定地区。栖息地:满足动物生存所必需的基本条件的地方。为生态学概念,是动物实际居住的场所。分布区 栖息地分布区有连续分布和间断分布。动物分布区能否向外扩展依赖于:(1)动物的扩展能力;(2)动物分布的阻限:非生物、生物阻限。动物扩展的主要途径:走廊 是一种大陆桥,动物双向自由移动。如修筑运河前的巴拿马与苏伊士地峡;南水

6、北调后的长江、黄河。滤道 仅允许有特殊适应能力的动物通过;机会通过 仅少数种靠机会通过,如遥远海岛动物种类少。,三、陆地动物群的地带性分布,不同自然条件的地带内,分别分布着数量占优势的代表性植物类型和生态地理动物群。,苔 原 地 带 地处极区附近;温带草原地带 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地带性分布 荒 漠 地 带 远离海洋;针叶林地带 苔原地带以南阔叶林间;阔叶林地带 亚热带温湿海洋性气候;热带雨林地带 赤道附近。垂 直 分 布:山地条件下,自然条件呈纬度带似的垂直更替。,四、水域的动物分布,(一)淡水生物群落据水的流动状况,陆地淡水水域分两个类型。1、流水水体 定向不断流动的水流。包括河流、山溪及

7、泉水等。水的流速和底质是形成及决定其动物区系组成、生态分布的主要因素。2、静水水体 指不沿一定方向流动的水体。如湖泊、池塘、沼泽(二)海洋生物群落生命的策源地,也是地球上生命最旺盛的区域,栖息着20万种以上的海洋生物,90以上是无脊椎动物。由3个大的带组成:1.沿岸带 浅海区,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的区域 2.浅海带 沿岸带以下至200m左右深的海洋 3.远洋带 为浅海带以外的全部开阔大洋。,1.沿岸带 高潮线与低潮线间浅海区;2.浅海带 沿岸带以下至200m左右深的海洋;3.远洋带 为浅海带以外的全部开阔大洋。,第三节 世界动物地理区系划分,一、动物区系: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由于地理隔离和分布区

8、的一致所形成的动物整体。即:有关地区在历史中形成和在现今生的动物群。由分类位置明确、地理分布重叠的动物种所组成。可分为海洋动物区系和大陆动物区系两大类。海洋 环境相对稳定,动物体结构简单,系统发展原始陆地 自然环境复杂,气候多变、阻碍众多,物种分化激烈。85以上的动物分布在陆地上,且身体结构复杂、高等,但高级分类阶元的动物门类不及海洋动物齐全。,大陆漂移学说,一、世界动物地理分区概述,世界陆地动物区系可划分为6个界:1、澳洲界范围:包括澳洲大陆、新西兰、塔斯马尼亚以及附近太平洋的岛屿。特点:最古老,保留着中生代晚期的特征 区系特点:(1)缺乏胎盘类哺乳动物:保存原兽亚纲和后兽亚纲(2)特有鸟类

9、:鸸鹋、食火鸡、无翼鸟、营冢鸟、琴鸟、极乐鸟、园丁鸟等。(3)有楔齿蜥原始爬行动物(4)鱼类有澳洲肺鱼中生代末期与大陆分离,2、新热带界,范围:整个中美、南美大陆、墨西哥南部及西印度群岛。特点:种类极为繁多而特殊特有种类:贫齿目、阔鼻猴、新袋鼠科、魑蝠科、吸血蝠科、豚鼠科;美洲鸵鸟、负子蟾、美洲肺鱼等第三纪与其他大陆分离,3、埃塞俄比亚界(热带界),范围:阿拉伯半岛、撒哈拉沙漠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马达加斯加岛及附近岛屿。特点:区系组成的多样性和拥有丰富的特有类群。特有动物:蹄兔、长颈鹿、河马等,4、东洋界,范围:喜马拉雅山以南,我国南部、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中南半岛、马来半岛、菲律宾群岛、苏

10、门达腊岛、爪哇岛、加里曼丹岛等大小岛屿。特点:具大陆区系特点,气候温暖,植被丰富,动物种类多。特有科:长臂猿科、眼镜猴科、树鼩科等,5、古北界,范围:欧洲大陆、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及阿拉伯半岛、喜马拉雅山以北的亚洲。有人将古北界与新北界合称为全北界。特点:不具固有的陆栖动物科。特有种多:熊猫、金丝猴、鼹鼠、狼、狐、貉、鼬、猩、骆驼、獐、麂、羚羊、旅鼠以及山鹑、鸨、毛腿沙鸡、百灵、地鸦、沙雀等。,6、新北界,范围:墨西哥以北的北美洲特点:本界动物区系所含科别总数不及古北界有一些特有科。例如:叉角羚羊科、山河狸科、美洲鬣蜥科、北美蛇惭科、鳗源科、两栖鲵科、弓绍鱼科和雀鳝科等。,六大陆地动物地理界特点

11、归结:,1大陆同一纬度动物区系由北往南差异越来越大。2古老动物类群现仅存于北回归线以南,但以北有化石发现(如肺鱼、喙头蜥、鸵鸟、鸭嘴兽和袋鼠)。北回归线以北现存动物,在此线以南未曾发现过化石。3.非洲、澳洲和南美洲隔离前曾接壤,因而具类似动物区系。以后漂移逐渐分开。到第三纪末,南、北美洲再次联结。4.欧亚大陆与北美曾有过相连,故具某些共同特产种,如短吻鳄科和白鲟科等。5.澳洲与泛大陆的分离较早,故哺乳纲中的真兽亚纲动物未曾侵入。,第四节 我国动物地理区系概述,我国分属古北界和东洋界。两者分界线:西起横断山脉北端、经川北岷山与陕西秦岭,东达淮河一线。广东属于东洋界东部地区地势平坦,缺乏自然阻隔,

12、为广阔的过渡地带,动物类群极为丰富,且第四纪以来,未遭到大陆冰川覆盖,动物区系变化不剧烈,保留了一些比较古老或珍稀种类,如: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褐马鸡、扬子鳄、鳄蜥和大鲵等,均为世界所仅有的珍贵动物。,据我国自然地理区划、动物区系和生态动物地理群综合特点,我国分7个区:东北区 古北界 蒙新区 华北区 青藏区 西南区 东洋界 华中区 华南区,第二十四章 动物生态,第一节 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是指生物有机体外界周围所有一切有机和无机环境因素。它直接地或间接地影响着动物的生命活动和生活周期。间接因子:对动物的影响表面不明显,但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如降雨量多寡植物生长动物的食料、栖息地条件等,有时

13、导致动物的休眠和迁徙。环境的生态因子通常可分为:一、气候因子1、温度2、湿度3、光二、化学因子1、盐度2、pH三、生物因子,第二节 种群,定义:占有一定地域(空间)的一群同种个体的自然组合。,一、种群特性,1、种群内个体的空间分布,2、种群的年龄结构,3、出生率:单位时间内,一种群所产后代个体的平均数。4、死亡率:指单位时间种群内的个体死亡的平均数。影响死亡率的因子:气候食物条件疾病栖息环境的恶化,二、种群的增长及调节,1、种群的增长特性种群存活曲线,2、种群数量调节,第三节 群落,概念:是一定地区内所栖息的各种生物种群)的自然组合。一、群落特性1、物种多样性2、生态优势3、生态位4、群落的分层5、群落演替,二、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1、竞争2、捕食3、干扰4、岛屿效应,第四节 生态系统,概念:群落连同其所生活的物理环境所构成的能量、物质的转化和循环系统,就是生态系统。一、生态系统的结构1、非生物物质和能量2、生产者3、消费者4、还原者,二、食物链,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转,世界各大陆地生态系统的净生产力,四、环境保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