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保护学啮齿动物.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159825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PPT 页数:141 大小:5.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草地保护学啮齿动物.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1页
草地保护学啮齿动物.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1页
草地保护学啮齿动物.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1页
草地保护学啮齿动物.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41页
草地保护学啮齿动物.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草地保护学啮齿动物.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草地保护学啮齿动物.ppt(1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草 地 保 护 学,第一章绪 论 主讲 陈超,1-1 啮齿动物,一 啮齿动物概念 1.啮齿目和兔形目动物 2.特点 体小、门齿凿状发达,无齿龈并不断生长。无犬齿,1-1 啮齿动物,1-1 啮齿动物,1-1 啮齿动物,1-1 啮齿动物,1-1 啮齿动物,1-1 啮齿动物,鼢鼠,高原鼢鼠,1-1 啮齿动物,中华鼢鼠 地箭捕杀中华鼢鼠,1-1 啮齿动物,兔,1-1 啮齿动物,兔,1-1 啮齿动物,牙齿结构,1-1 啮齿动物,牙齿,1-1 啮齿动物,牙齿,1-1 啮齿动物,二 啮齿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1.生态系统概念 2.地位 是各种生物群落中的消费者,也是能量、物质传递者;松土,以粪便增加土壤腐

2、殖质的含量;使土壤向脱盐、碱化;密度大会导致生态失蘅。,1-2 啮齿动物的危害,一 对草原的危害 1.食优质牧草 1只布氏田鼠 干草14.5克/天 2.挖掘活动损失牧草 3.挖掘影响土壤肥力 4.植被盖度降低,促使土壤水蒸发 5.改变植被成分,引起群落演变,1-2 啮齿动物的危害,二 对农业危害三 对林业的危害四 对流行病的作用 鼠疫,1-3草原与草原啮齿动物学,一草原啮齿动物学的定义二草原啮齿动物学的研究对象,1-4草原啮齿动物学的进展,一基础理论研究的进展 1.新种发现 2.生态学研究 3.生态生理学研究 4.鼠数量变动周期性的研究 5.害鼠预测预报研究,1-4草原啮齿动物学的进展,二防治

3、方法研究的现状和进展1.杀虫剂2.不育剂3.微生物4.忌避剂和引诱剂5遗传控制6天敌7.药剂技术8.灭鼠经济学与鼠害优化管理,1-5啮齿动物学的几个问题,一灭鼠的生态观二鼠区鼠害类型区划问题,1-6啮齿动物学的研究方法,描述法比较法实验法综合法,第二章 啮齿动物的分类2-1外部形态,一体躯结构二毛被和毛色,2-2内部结构,一 头骨二牙齿三消化系统四生殖系统,2-3分类,一兔形目1.兔科2.鼠兔科二啮齿目,第三章啮齿动物的分布3-1动物分布的一些基本概念,一动物地理学二动物地理区划的原则与方法三世界动物的地理分布,3-2中国啮齿动物区系与区划,一古北界二东洋界,3-3生态地理动物群,一、寒温带针

4、叶林动物群二、温带森林森林草原、农田动物群三、温带草原动物群四、温带荒漠、半荒漠动物群五、高地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寒漠动物群六、亚热带林灌、草地农田动物群七、热带森林、林灌、草地农田动物群,第四章 啮齿动物生态学4-1啮齿动物的一般生态,一 栖息地二洞穴及其结构,4-1啮齿动物的一般生态,三活动节律和范围四营养五繁殖与生活史,4-1啮齿动物的一般生态,六越冬,4-2啮齿动物的种群生态,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集合。2.种群密度:通常以单位空间的个体数或生物量来表示。3.出生率和死亡率:(1)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动物出生个体数的百分比。分为最大出生率和实际出生率(

5、生态出生率)。(2)死亡率:是指某一时间内种群个体死亡的百分数。4.种群组成:(1)年龄组成:分为生育前期、生育期和生育后期。(2)性比:是种群中两性个体数目的比例。5.生命表和存活曲线:,4-2啮齿动物的种群生态,二、动物种群增长1.几何级数增长:dN/dt=rN N表示种群的数量,t表示时间,dN/dt 为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率,r是种群平均的瞬时增长率。2.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逻辑斯谛增长:(1)初始的低速区(2)加速区(3)拐点(4)减速区(5)饱和区,4-2啮齿动物的种群生态,三、种群数量波动1.周期性数量波动(1)季节波动:北方鼠类季节数量曲线多呈单峰型,高峰在夏季。南方在热季和冷季

6、各有一个数量低谷,呈双峰型。(2)年度波动:2.非周期数量变动:(1)种群数量极不稳定的类型:包括田鼠亚科、沙鼠亚科、仓鼠亚科等。(2)种群数量不稳定的类型:包括兔科和松鼠科的某些种类。,4-2啮齿动物的种群生态,四、种群调节 影响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出和迁入。凡是能影响到种群这四个特征的因素都会影响到种群的数量。1.与密度有关的因素:种群增长速度随密度增高而减慢,是动物种群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原因。(1)种内调节(2)种间关系(3)食物关系2.与密度无关的因素:(1)气候因素(2)空间因素,4-2啮齿动物的种群生态,五、迁移 是指构成种群的个体迁入或迁出种群所占区域的活动。1.

7、周期性迁移(1)季节性迁移(2)繁殖期的迁移2.非周期性的迁移六、啮齿动物的空间格局,4-3啮齿动物的种群生态,一、群落及群落结构1.群落命名(1)根据种群中 的主要优势种,如红杉群落、云杉林群落。(2)根据群落所占的自然环境,如山泉急流群落、砂质海滩群落。(3)根据优势种的主要生活型,如热带雨林群落、草甸沼泽群落。2.群落结构(1)群落的空间结构(2)群落的时间结构,4-3啮齿动物的种群生态,二、群落的多样性及丰富度1.群落的多样性 群落的多样性是群落生态组织水平独特的、反映群落功能的重要特征。2.群落的丰富度 群落的丰富度是表征群落中包含多少个物种的量度。,4-3啮齿动物的种群生态,三、生

8、态位及种间关系1.生态位的概念:生态位即生物出现在环境中的空间范围。(1)生态位宽度:是生物利用资源多样性的一个指标。(2)生态位重叠:(3)生态位分离:是指两个物种在资源序列上利用资源的分离程度。2.种间关系:(1)种间关系的基本形式:(2)竞争排斥原理:(3)洛特卡-沃尔泰勒模型及其生态学含义,第五章 啮齿动物的调查法5-1 区系的调查,一、自然概况与生境条件的分析 如与动物生存有关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气候条件、地质与土壤、水文以及植被等的特点。二、区系组成,5-1 区系的调查,二、区系组成1.种类组成(1)标本采集:(2)标本制作:在标本制作时,须附一张注明采集时间和地点的卡片。2.数

9、量组成:即调查地区各种啮齿动物的比例关系,确定该种动物区系的优势种、常见种和稀有种。三、动物群落的调查1.动物群落组成的调查2.群落多样性调查,5-2 数量调查,一、夹日法 一夹日是指一个鼠夹捕鼠一昼夜,通常以100夹日作为统计单位,即100个夹子一昼夜所捕获的鼠类种群密度的相对指标夹日捕获率。1.一般夹日法2.定面积夹日法 夹日法适用于小型啮齿动物的数量调查,特别是夜行性的鼠类。,5-2 数量调查,二、统计洞口法 适用于植被稀疏而且低矮、鼠洞洞口比较明显的鼠种。1.方形样方2.圆形样方3.条带形样方4.洞口系数调查法三、目测统计法 适用于开阔地带统计白天活动的鼠类,如黄鼠、鼠兔等。,5-2

10、数量调查,四、开洞封洞法 适用于鼢鼠等地下活动的鼠类。1.样方捕尽法2.土丘群系数法五、沟道埋筒捕鼠法六、搬移谷物垛、草堆捕鼠法,5-2 数量调查,七、标志重捕法八、去除取样法,5-3 生态调查,一、种群组成1.性比2.年龄组成二、数量分布三、洞穴的配置与结构,5-3 生态调查,四、繁殖和数量变动1.繁殖(1)雌鼠繁殖的研究方法 生殖周期 妊娠期与妊娠率 胚胎数和子宫斑 哺乳期 繁殖系数(2)雄鼠繁殖的研究方法 性未成熟期 性活动期 繁殖末期2.数量变动,5-3 生态调查,五、食性和食量1.食性鉴定(1)分析胃的内容物(2)胃内容物显微组织学分析法(3)野外观察法(4)笼内饲养观察2.食量测定

11、,5-3 生态调查,六、巢区和迁移1.标志流放的方法和其他示踪法(1)标志重捕法(2)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3)荧光粉示踪法(4)无线电追踪法2.巢区面积的估算 用标志重捕法研究啮齿动物的巢区,一般认为应捕捉510次,吴德林(1987)等提出用10次捕捉估算巢区面积比较合理。(1)平均活动距离法(2)最小面积法(3)周边地带法(4)活动中心法或圆形法(5)平均值法,5-4 害情调查,一、破坏量的计算1.抽样2.填图3.记录和计算二、鼠害情况的估计和危害分布图,第六章 鼠害的预测预报6-1 预测的基本原理,一、预测的基本概念 预测是根据对事物过去发展变化的客观过程及所表现出的规律性的分析,运用适当

12、的方法和技巧,对事物未来状态所作的一种科学分析、估算和推断。二、预测的特点1.科学性2.近似性3.局限性,6-1 预测的基本原理,三、鼠害预测预报的类别1.按预测方法的特征分(1)定性预测(2)定量预测(3)综合预测2.按预测时间长短分(1)短期预测(2)中期预测(3)长期预测,6-1 预测的基本原理,四、预测的基本步骤1.收集和分析资料2.选择预测方法并进行预测操作3.分析评价,6-2 几个实用的预测模型,一、一元线性回归预测法1.相关与回归2.一元线性回归模型3.预报因子的确定4.建立预测模型5.相关系数及其显著性检验6.回归方程预测及其置信区间,6-2 几个实用的预测模型,二、多元线性回

13、归预测法 多元回归预测的程序为:1.建立预测模型 2.模型显著性检验 3.实施预测三、模糊聚类预测法,6-3 预报工作的组织,一、加强预报工作的领导二、建立和健全预报机构三、建立预报档案,积累情报资料四、有计划地培训预报专门人才五、逐步把纵横交错的测报机构联成网络,第七章 鼠害预防的原理和方法7-1 物理灭鼠法,一、灭鼠器械1.鼠夹2.弓形夹3.环形夹4.捕鼠笼5.暗箭6.地箭7.扎鼠环8.挑竿,7-1 物理灭鼠法,一、灭鼠器械9.活套10.压板11.三角闸12.粘鼠胶13.电子捕鼠器,7-1 物理灭鼠法,捕鼠笼,7-1 物理灭鼠法,捕鼠笼,7-1 物理灭鼠法,鼠夹,7-1 物理灭鼠法,二、利

14、用普通工具灭鼠法1.挖洞法2.灌水法3.灯光捕鼠法4.跌洞法5.竹笪围捕法6.人工捕打法三、枪击法,7-2 化学灭鼠法,用药物控制或消灭害鼠的方法叫做化学灭鼠法。灭鼠药包括杀鼠剂、绝育剂、驱鼠剂及增强毒饵诱鼠力的引诱剂等。一、毒饵灭鼠法 是使用胃毒剂配制成各种不同的毒饵,诱鼠取食,使鼠中毒死亡的灭鼠方法。1.对胃毒剂的要求(1)毒力(2)适口性(3)耐药性(4)药物的作用速度(5)药物的稳定性(6)解毒剂(7)其他,7-2 化学灭鼠法,一、毒饵灭鼠法2.常用的急性胃毒剂(1)磷化锌(2)甘氟(3)毒鼠磷(4)灭鼠优(5)灭鼠安(6)环庚烯(7)生物毒素,7-2 化学灭鼠法,一、毒饵灭鼠法3.缓

15、效杀鼠剂:这是一类具有较长潜伏期的杀鼠剂。其毒理基本相同,均有抗凝血作用,所以又称为抗凝血杀鼠剂。(1)杀鼠灵(2)杀鼠迷(3)敌鼠(4)氯敌鼠(5)鼠得克(6)溴敌隆(7)大隆(8)杀它杖,7-2 化学灭鼠法,一、毒饵灭鼠法4.诱饵、药量、粘着剂、引诱剂和警戒色(1)诱饵(2)浓度(3)粘着剂(4)稀释剂(5)引诱剂(6)警戒色5.胃毒剂的使用,7-2 化学灭鼠法,二、熏蒸灭鼠法1.常用的熏蒸剂(1)磷化氢(2)磷化苦(3)氰化氢(4)溴甲烷(5)其他熏蒸剂二、熏蒸灭鼠法2.烟剂灭鼠(1)主药(2)燃料(3)阻燃剂(4)降温剂和惰性物质,7-2 化学灭鼠法,三、灭鼠的安全使用1.安全规则(1

16、)毒剂运输(2)毒剂保管(3)毒饵的加工配制(4)毒剂施用规则,7-2 化学灭鼠法,三、灭鼠的安全使用2.中毒急救(1)排除毒物 用清水洗去皮肤粘膜上的毒物,更换衣物。催吐 洗胃 导泻(2)对症治疗 镇痛 呼吸衰竭 循环衰竭 其他,7-3 生物和生态防治,一、生物灭鼠生物灭鼠包括利用天敌好微生物两个方面。1.保护天敌2.微生物灭鼠二、生态灭鼠1.恶化鼠类的生存条件2.发生地灭鼠,7-4 常用的灭鼠试验方法,一、实验室试验1.致死中量的测定2.适口性试验3.再遇拒食情况的观察4.蓄积中毒观察5.耐药性观察6.残效期观察二、野外试验,第八章 灭鼠决策与规划8-1 灭鼠决策,一、目标的选择1.彻底消

17、灭害鼠2.控制害鼠的数量二、灭鼠活动的经济分析1.有关危害的几个概念(1)最低危害密度:(2)经济损害水平:指害鼠可以造成经济损害的最低种群密度。(3)经济阈值:,8-1 灭鼠决策,二、灭鼠活动的经济分析2.经济损害水平的测定3.灭鼠时机的选择4.灭鼠措施的决策,8-2 灭效检查与灭鼠规划,一、灭效检查1.如何估计灭鼠效果 灭鼠工作的成绩,通常用灭鼠率来衡量。2.灭鼠率的测定方法(1)堵洞开洞法(2)鼠夹法3.弓形夹定面积法,8-2 灭效检查与灭鼠规划,二、灭鼠规划1.确定灭鼠区和重点灭鼠区2.确定重点灭杀对象3.确定灭鼠时间4.确定灭鼠方法5.组织和措施,第九章 主要有害啮齿动物的生物学特性

18、及防治方法9-1 兔和鼠兔,一、草兔1.形态特征:体形中等大小。耳前折可达到或稍超过鼻端。尾较长,尾长占后足长的80%。尾背部有长而宽的大黑斑,其边缘及尾底面毛色纯白,直至毛基。上颌门齿唇面的纵沟较浅。2.生态特性:主要栖息于农田或农田附近沟渠两岸的低洼地、草甸、田野、树林、草丛、灌丛及林缘地带。无固定栖所,不会挖洞。3.地理分布:自黑龙江与内蒙古向南可达长江流域,甚至云南和贵州也有发现。4.经济意义:可食用,味鲜美。毛皮是一种好的裘皮。5.防治方法:通常用枪击法,其次可用活套、弓形夹、张网等办法捕捉。,9-1 兔和鼠兔,草兔,9-1 兔和鼠兔,二、高原兔1.形态特征:体形较大,被毛柔软,底绒

19、丰厚。耳长超过颅全长,前折时明显超过鼻端。臀部毛短,且与体色不同,呈灰色,故又称灰尾兔。夏毛体背为暗黄灰色,冬毛长而密,头骨粗大。2.生态特性:通常栖息于海拔较高的高山草甸和草原地区,是青藏高原的代表动物。3.地理分布:我国青藏高原及四川西部,柴达木盆地和昆仑山。4.经济意义:毛长绒厚,皮板张幅大,是一种优质皮张。5.防治方法:与草兔同。,9-1 兔和鼠兔,高原兔,9-1 兔和鼠兔,三、达乌尔鼠兔1.形态特征:体形短粗,四肢短小,冬毛较长,夏毛较短,颅全长不超过45mm,上门齿2对。2.生态特性:一般栖息于沙质或半沙质的山坡、平原和高山草甸。3.地理分布:内蒙古、华北北部、陕甘宁及青海高原部分

20、地区。4.经济意义:是主要的草原害鼠。5.防治方法:参照高原鼠兔的防治方法。还可用鼠夹、挖洞等法捕杀之。,9-1 兔和鼠兔,达乌尔鼠兔,9-1 兔和鼠兔,四、高原鼠兔1.形态特征:与达乌尔鼠兔相似,但体型较大。2.生态特性:在其分布区内,主要栖息在高山、亚高山草甸、草原化草甸、草甸化草原和干草原上。3.地理分布: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4.经济意义:对牧业、林业危害极大。5.防治方法:当前化学灭鼠法是消灭鼠兔的主要方法。毒饵法、喷雾法或熏蒸法均可应用。,9-1 兔和鼠兔,高原鼠兔,9-2 旱獭和黄鼠,一、喜马拉雅旱獭1.形态特征:体躯肥大,呈圆条形。头部短而阔,成体头顶部具有显著的黑斑。耳壳短小

21、,颈粗短。尾短而末端扁,四肢短而粗。背毛深褐青黄色,腹毛灰而稍黑。2.生态特性:在青藏高原上,它的栖息地多自河谷地带向两侧山地阳坡伸展而避开阴坡,因而仿佛呈双面锯齿状.3.地理分布:分布于青藏高原和四川、甘南、云南等地的草原地区。4.经济意义:可供食用、工业用及药用。5.防治方法:(1)化学防治:一般采用熏蒸法。(2)机械捕捉:可采用弓形夹或活套法。(3)枪击法:(4)挖洞法:,9-2 旱獭和黄鼠,喜马拉雅旱獭,9-2 旱獭和黄鼠,二、灰旱獭1.形态特征:体形较大,体短身粗,四肢短。足较宽大,爪粗而短小,拇指十分退化,尾耳皆短。2.生态特性:主要栖息于高山草甸、森林草原和山地草原中植被生长茂密

22、的地方。3.防治方法:参照喜马拉雅旱獭的防治方法进行。,9-2 旱獭和黄鼠,灰旱獭,9-2 旱獭和黄鼠,三、西伯利亚旱獭1.形态特征:外形与旱獭相似,背部褐色,腹部草黄色,尾背、腹棕褐色,四足背部为浅灰黄色。嘴四周有不完整的圈,全身色调变异大,由褐灰色到深褐灰色。2.生态特性:栖息于海拔1500m以上的山区或600m以上的丘陵草原地带。3.地理分布: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内蒙古的锡盟和呼盟靠近中蒙、中苏边境一带。4.经济意义:毛皮是优质裘皮,肉和脂肪可食用。5.防治方法:可参照防治喜马拉雅旱獭的方法进行。,9-2 旱獭和黄鼠,西伯利亚旱獭,9-2 旱獭和黄鼠,四、蒙古黄鼠1.形态特征:体长约200m

23、m,尾短,不超过体长的1/3,尾毛蓬松,头大,眼大而圆,耳壳短小,前足拇指不显著,但有小爪,爪色黑而强壮。2.生态特性:在草原多栖居于低矮禾草、禾草-蒿草草地,农区栖于田埂、道旁和田间草地。3.地理分布:广泛分布于我国北部的草原和半荒漠等干旱地区。4.经济意义:是北部地区主要害鼠之一。5.防治方法:主要采用化学灭鼠法。,9-2 旱獭和黄鼠,蒙古黄鼠,9-2 旱獭和黄鼠,五、长尾黄鼠1.形态特征:前后掌裸露,耳壳短,夏毛较深,背部毛色灰褐,毛基多为黑色或暗褐色。体侧较体背毛长而毛色较浅,体腹与前、后肢表面的毛色相近,多为棕色或锈棕色。头骨大而宽,上门齿趋于圆形,后无切齿。2.生态特性:主要栖息于

24、17003000m的高山地带和较为湿润的山前丘陵、林缘及河谷地带。3.地理分布:分布在黑龙江省北部和新疆天山山脉西段、阿拉套山和阿尔泰山的草原和高山草原地带。4.经济意义:是新疆主要害鼠之一,其皮毛质量不佳,目前尚未利用。5.防治方法:可采用熏杀剂对其进行熏杀。,9-2 旱獭和黄鼠,长尾黄鼠,9-2 旱獭和黄鼠,六、赤颊黄鼠1.形态特征:形态与其他黄鼠相似,仅体形较大。2.生态特性:主要栖息于山地平原、荒漠、半荒漠草原,河谷地和与河漫滩相嵌的阶地上。3.地理分布:在我国仅分布于内蒙古的北部和新疆的北部。4.经济意义:高密度时会造成农牧业的危害。5.防治方法:春季毒杀效果较秋季好,可用毒饵法,在

25、靠近水源的地方还可用灌洞法。,9-2 旱獭和黄鼠,赤颊黄鼠,9-3 仓鼠,一、大仓鼠1.形态特征:成体体长大于140mm,体形似褐家鼠的幼鼠,但尾较短,其长度不超过体长的一半。耳短、圆形,有较窄的白色边缘。2.生态特性:广泛栖居于土质较为松软的农田、菜园以及与之相邻的荒地、草原、河谷、沼泽以及灌丛和林缘。3.地理分布: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地区。4.经济意义:是主要的农业害鼠。5.防治方法:(1)捕杀(2)毒杀(3)熏杀,9-3 仓鼠,大仓鼠,9-3 仓鼠,二、灰仓鼠1.形态特征:体形中等大小,尾长约为体长的30%左右。耳圆形,无明显的白边。足掌裸露。具颊嚢。乳头8个。2.生态特性:栖息于森林草原

26、、干草原、河谷、荒漠、半荒漠和高原地带。3.地理分布:国内仅新疆、甘肃、宁夏、青海,向东达内蒙古中部。4.经济意义:鼠疫等疾病的主要宿主,对农牧业危害极大。5.防治方法:与小家鼠相同。,9-3 仓鼠,灰仓鼠,9-3 仓鼠,三、黑线仓鼠1.形态特征:体型粗壮,体长约95mm。耳圆,尾短。2.生态特性:在草原、半荒漠、农田、山坡及河谷的林缘、灌丛中都可栖息。3.地理分布:在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区均有分布。4.经济意义:影响牧草更新,是鼠疫等疾病的宿主。5.防治方法:可采用毒饵。,9-3 仓鼠,黑线仓鼠,9-4 鼢鼠,一、中华鼢鼠1.形态特征

27、:体形粗短肥壮,呈圆筒状。体长146250mm,一般雄鼠大于雌鼠。全身有天鹅绒状的毛被,无针毛。头骨短而宽,有明显的棱角。2.生态特性:主要栖息在我国华北、西北各省区的农田、山林及草原中。3.地理分布:分布于甘肃、青海、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四川、湖南等省区。4.经济意义:对农业、林业和畜牧业均有严重的危害。5.防治方法:可采用地箭法、毒饵法。,9-4 鼢鼠,中华鼢鼠,9-4 鼢鼠,二、东北鼢鼠1.形态特征:体型与中华鼢鼠相似,但前肢较粗大,爪也较长。毛被细软而有光泽,夏毛一般为浅棕灰色。颧骨相当宽大,上门齿相当强大。2.生态特性:主要栖息在草原及农田中,有时在丘陵地区斜坡上的荒草地与灌丛

28、中,沙质土壤的荒地与树丛间、森林边缘地区也有。3.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内蒙古、河北及山东等地区。4.经济意义:是农业、畜牧业的主要害鼠,毛皮可加工制衣帽和手套。5.防治方法:可参照防治中华鼢鼠的方法进行。,9-4 鼢鼠,东北鼢鼠,9-4 鼢鼠,三、草原鼢鼠1.形态特征:与东北鼢鼠相似,但尾较长。前足的爪极粗大,第三趾上的爪长约1620mm,眼小,耳隐于毛被之下。毛色为银灰色,头骨与东北鼢鼠相似。上门齿末端伸至臼齿的前方。2.生态特性:主要栖息于各种土质较为松软的草原地区。3.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北以及河北等地区。4.经济意义:皮毛绒细柔软,可以制衣帽和手套等。5.防治方法:

29、可参照防治中华鼢鼠的各种方法防除之。,9-4 鼢鼠,草原鼢鼠,9-5 沙鼠,一、大沙鼠1.形态特征:成体体长150200mm,是沙鼠亚科中体型较大的种类;耳短小,不及后足长之半;尾粗大,几近体长。2.生态特性:是中亚型典型荒漠啮齿动物。栖息环境与固沙植物相联系。3.地理分布:分布于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等省区。4.经济意义:是鼠疫的主要宿主。5.防治方法:可用毒饵杀灭,灭鼠时机以34月份为好。,9-5 沙鼠,大沙鼠,9-5 沙鼠,二、长爪沙鼠1.形态特征:体长100130mm。尾巴小于头躯的长度,披有密毛,爪黑褐色,毛尖白色,毛基灰色,尾毛黄色,颅骨前窄后宽,鼻骨较狭长。成体上下颊齿有齿根,

30、咀嚼面由于磨损而形成一列菱形。2.生态特性:常见于荒漠草原,也分布在干草原和农业地区。3.地理分布:内蒙古、甘肃等地。4.经济意义:是我国北方农牧业的主要害鼠之一。5.防治方法:在草原高密度地区可采用毒饵法,在农区采用综合防治的方法。,9-5 沙鼠,长爪沙鼠,9-5 沙鼠,三、子午沙鼠1.形态特征:体长100150mm,尾长几与体长相等。耳壳明显突出毛外,向前折可达眼部。体背面为沙黄色或前棕黄色,背毛基部为暗灰色,中段沙黄色,毛尖黑色。腹毛为白色,尾毛密,呈棕黄色或棕色。2.生态特性:常见于非地带性的沙地和农区。3.地理分布:在我国北方,如河北、陕西、山西、内蒙古等省区均有分布。4.经济意义:

31、会传播鼠疫,危害农作物。5.防治方法:毒饵法。,9-5 沙鼠,子午沙鼠,9-5 沙鼠,四、红尾沙鼠1.形态特征:体型较大,体长一般为120180mm,尾长等于或大于体长,一般为123180mm。2.生态特性:主要栖息于以蒿属、假木贼为主的粘土荒漠和荒漠草原中。3.地理分布:在我国仅分布在新疆的塔城盆地、伊犁谷地、天山北麓的山前冲积扇、吐鲁番盆地、哈密盆地。4.经济意义:是新疆农业区的主要害鼠之一。5.防治方法:毒饵法、熏蒸法。,9-5 沙鼠,红尾沙鼠,9-6 田鼠,一、布氏田鼠1.形态特征:体长90135mm,尾和四肢较短,尾长1828mm,后足长1720mm,掌和趾下部裸露,耳较小,外形与狭

32、颅田鼠相似而毛色较浅,头骨较狭颅田鼠宽大。2.生态特性:常见于针茅草原。3.地理分布:在我国主要集中在大兴安岭以西和集二线铁路以东的地区。4.经济意义:农牧业害鼠。5.防治方法:毒饵法。,9-6 田鼠,布氏田鼠,9-6 田鼠,二、狭颅田鼠1.形态特征:体长100135mm,四肢短小。耳较小,尾短,夏毛沙灰色,冬毛较浅,头骨狭窄而长。2.生态特性:一般栖息在植被覆盖较好的草原。3.地理分布:分布在新疆、内蒙古、河北北部等地。4.经济意义:为牧业害鼠之一。5.防治方法:可用喷洒内吸性药液的方法消灭之,亦可采用毒饵法。,9-6 田鼠,狭颅田鼠,9-6 田鼠,三、草原兔尾鼠1.形态特征:体形小,成体长

33、80120mm,尾短于后足长。耳短圆,微露于毛被之外,四肢亦短。2.生态特性:主要栖息于亚高山草甸和高山草原地形微有起伏的丛生禾草地段,以及荒漠草原和荒漠中植被生长较好的地方。3.地理分布:在我国仅分布在新疆。4.经济意义:为新疆地区主要害鼠之一。5.防治方法:一般采用化学防治法,如毒饵法。,9-6 田鼠,草原兔尾鼠,9-6 田鼠,四、黄兔尾鼠1.形态特征:体形较大,体长大于100mm,耳极短,耳廓不突露于毛外,尾短于后足长,四肢短小,前足拇指爪很小。头部与背毛色一致,头骨粗壮而短宽。2.生态特性:最喜栖息于低山丘陵的荒漠草原。3.地理分布: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准格尔盆地。4.经济意义:是新疆北部

34、主要害鼠之一。5.防治方法:采用化学灭鼠法消灭之。如毒饵。,9-6 田鼠,黄兔尾鼠,9-6 田鼠,五、鼴形田鼠1.形态特征:体形短而粗,呈圆筒状,全身披毛短而厚密,无针毛。尾很短,稍显露于毛被外。外耳壳退化,毛被之下仅有一外耳孔,眼极小。上颌门齿突出于口腔之外,前足5指,拇指极短,第二、三指较长,前后足外侧密生长毛。2.生态特性:栖息于森林草原、山地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中。3.地理分布:内蒙古、甘肃和新疆各省区均有发现。4.经济意义:主要危害表现在对草场的破坏。5.防治方法:铁钎插洞投饵法,鼠夹捕打法,药物喷草法。,9-6 田鼠,鼴形田鼠,9-6 田鼠,六、棕背鮃1.形态特征:体长97127m

35、m,体形粗胖,四肢短小,毛长而蓬松。尾短,约为体长的1/3,尾毛短而尾椎小,后足短小,足掌上生毛,北侧生长到趾端,耳较大,但大部隐于毛中。2.生态特性:栖息于各种森林之中。3.地理分布:分布在东北、内蒙古、河北、陕西、山西、甘肃、新疆、湖北及四川等省区。4.经济意义:是造林业的一大祸害。但对优良树种种子的传播不无积极作用。5.防治方法:毒饵法。,9-6 田鼠,棕背鮃,9-6 田鼠,七、红背鮃1.形态特征:身体较棕背鮃小,四肢短小,后足长度小于18mm。足掌前部被毛,足垫6枚,尾密生长毛,耳较小,隐于毛下。2.生态特征:典型的林栖种类,分布于各种森林生境中。3.地理分布:东北及内蒙古东部,新疆天

36、山,阿尔泰山。4.经济意义:喜吃种子,对红杉直播危害较大。5.防治方法:同棕背鮃。,9-6 田鼠,红背鮃,9-7 跳鼠,一、三趾跳鼠1.形态特征:体型中等,体长约101155mm,尾长超过体长1/3以上。头大、眼大,耳较宽,前折不超过眼的前缘。体背毛色变异较大,颅骨短而宽,上门齿几乎与上颌垂直,前面黄色,中央有浅沟。2.生态特性:喜沙种类,栖息在沙地中。3.地理分布:我国北部大部分省区都有,东界为吉林和辽宁二省的西部,南界约为万里长城、祁连山与昆仑山脉。4.经济意义:是荒漠草原和沙地的主要害鼠之一。5.防治方法:(1)化学防治:毒饵法和熏蒸法(2)人工捕打:挖洞、杆钩法、火诱法,9-7 跳鼠,

37、三趾跳鼠,9-7 跳鼠,二、五趾跳鼠1.形态特征:是跳鼠科中体型最大的一种,体长约140mm左右。耳长与颅长几乎相等。头钝,眼大,后肢较前肢长,尾长约为体长的1.5倍,末端呈“旗”状。后足5趾,其第一、五趾大达于其他3趾的基部。2.生态特性:主要生活在干旱的半荒漠地带,荒漠地带偶尔也能看到。3.地理分布:黑龙江、辽宁、吉林、河北等省区均有分布。4.经济意义:影响草原植被的更新,给农牧业带来一定的危害。5.防治方法:与三趾跳鼠同。,9-7 跳鼠,五趾跳鼠,9-8 家鼠和姬鼠,一、褐家鼠1.形态特征:体型粗大,尾比较短,耳短而厚,后足粗大,后足趾间有一些雏形的蹼。乳头6对,胸部2对,腹部1对,鼠蹊

38、部3对。2.生态特性:是主要栖息于人类建筑物内的鼠种,在住室、厨房、厕所、垃圾堆和下水道经常可以发现。3.地理分布: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鼠种,除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的寒冷地区外,凡是人类居住的地方都可以找到。4.经济意义: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有害动物。5.防治方法:毒饵法、器械法、熏蒸法,9-8 家鼠和姬鼠,褐家鼠,9-8 家鼠和姬鼠,二、小家鼠1.形态特征:体型较小,尾长变化较大,毛色变异亦较大,头部的吻部短,上门齿内侧有一缺刻,上颌第一臼齿甚大,最末一个臼齿较小。2.生态特性:常见于房舍、田野。3.地理分布:遍及全球。在我国,除了西藏等少数地区外均可看到。4.经济意义:对农业的危害很严重,还

39、是疾病传播的病原。5.防治方法:多用捕鼠器。,9-8 家鼠和姬鼠,小家鼠,9-8 家鼠和姬鼠,三、大林姬鼠1.形态特征:体长70120mm。尾长稍短于体长,尾毛稀疏,鳞片裸露,可看到明显的尾环。耳前折时可达到眼部,前后足各有足垫6枚,胸腹部有乳头2对。头部和背部通常为灰黄色,头骨的吻部稍钝圆,牙齿比黑线姬鼠稍大。2.生态特性:喜居于土壤较为干燥的林区。3.地理分布:东北各省、内蒙古及阴山山脉一带,河北北部,陕西、山西、甘肃、青海等地。4.经济意义:影响林木的天然更新,但有利于种子的发芽与出土。5.防治方法:采用毒物拌种、控制播期、清理迹地以及对种子进行催芽。还可采用毒饵法。,9-8 家鼠和姬鼠,大林姬鼠,9-8 家鼠和姬鼠,四、黑线姬鼠1.形态特征:大小与大林姬鼠差不多,体长约65117mm.尾长约为体长的2/3,尾环较明显,耳短,四肢不及大林姬鼠粗壮,胸部和腹部各有2对乳头,背部有一条黑线。头骨微凸,较狭小,上臼齿齿突形成弯曲弧形的三列状。2.生态特性:喜居于环境湿润、种子食来源丰富的地区。3.地理分布:遍及全国各省区。4.经济意义:是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宿主,也是农业的主要害鼠。5.防治方法:搬移草堆消灭姬鼠是一种好方法。,9-8 家鼠和姬鼠,黑线姬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