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教学教案.doc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961778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 页数:169 大小:6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学教学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9页
中医内科学教学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9页
中医内科学教学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9页
中医内科学教学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9页
中医内科学教学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学教学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学教学教案.doc(1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医内科学教案课程名称中医内科学教学对象教 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 周仲瑛主编(第一版)授课内容第一章 导言课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1 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定义,2 明确中医内科学的任务。3 熟悉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命名及发病学特点。 4了解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重点、难点重点: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明确中医内科学的任务难点: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课 型理论课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教学过程设计1讲解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任务和地位。1学时2讲解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及其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3讲解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及命名特点。1学时 4强调说明中医内科疾病的发病学特点。复习思考

2、题1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任务和地位。2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 4中医内科疾病的发病学特点。参考文献1 董建华主编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0年5月2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8年10月课后记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课程名称中医内科学教学对象教 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 周仲瑛主编(第一版)授课内容第二章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第一节 中医内科疾病辨治原则课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疾病的辨证原则。2掌握标本缓急治则。3掌握审证求机施治原则。4掌握顺应异法方宜治则的具体应用。5熟悉据证因势利导、先期治未病治则。重点、难点重点:疾病的辨证原则、标本缓

3、急治则、审证求机施治原则。难点:顺应异法方宜治则、据证因势利导、先期治未病治则等。课 型新授课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结合自习教学过程设计1讲解内科疾病主要以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的病机进行辨证。讲解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重要性与要点。(5分钟)2讲解调节整体平衡原则。(10分钟)3强调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及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等治则的具体应用。(10分钟)4强调甚者独行、间者并行的含义。(10分钟)5讲解内伤病证初、中、末三期不同的治疗原则。(10分钟)6强调顺应异法方宜治疗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与因人制宜三方面。(10分钟)7讲解因势利导治则,要求顺其病势,就近祛邪,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10分钟)

4、8讲解先期治未病概念。先期治未病包括“早期诊治”、“既病防变”两大方面,介绍“既病防变”的具体内容。(10分钟)9讲解重视调摄护理的意义,风寒表证及里实热证护理上的不同要求。(5分钟)复习思考题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疾病的辨证原则、标本缓急治则、审证求机施治原则、顺应异法方宜治则、据证因势利导、先期治未病治则等。参考文献3 董建华主编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0年5月4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8年10月课后记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课程名称中医内科学教学对象教 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 周仲瑛主编(第一版)授课内容第二章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第二节

5、 外感六淫病证辨治概要课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1熟悉六气和六淫的基本概念,分清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和内生风、寒、湿、燥、火五种病理因素的不同概念。2了解六淫致病的季节性,但亦有不限于季节者,六淫既可各自单独为患,亦常常夹杂致病;3熟悉六淫的致病特点及其所致各证的临床表现,并掌握其治法方药。重点、难点重点:六气和六淫的基本概念,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和内生风、寒、湿、燥、火五种病理因素。难点:六淫致病的季节性,六淫既可各自单独为患,亦常常夹杂致病;六淫的致病特点,各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课 型新授课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结合自习教学过程设计1讲解“六气”和“六淫”的基本概念。

6、(10分钟)2讲解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和内生风、寒、湿、燥、火五种病理因素的不同概念,后者是由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的,其临床表现虽与外感六淫有相类之处,但不属外感致病范围。(10分钟)3讲解外感六淫致病的四个特点:较明显的季节性。如春主风,夏主暑,长夏主湿,秋主燥,冬主寒等。有阴阳不同的属性。如风、暑、燥、火属阳,湿与寒属阴。“风为百病之长”,故有风寒、风热、风燥、风湿等。“风为百病之始”,许多外感时病,在起病时常有头痛、恶寒、发热等风邪伤卫的症状。火为温病、暑病、热病等进一步转化而来,而且寒、暑、燥、湿、风等证候,郁久不散,皆可转化为火证。(20分钟)4讲解外感风、寒、暑、湿、燥

7、、火六淫之邪入侵为病,各有其不同的发病特点。如风性善动,上先受病,善行速变;寒性收引;暑热发泄;湿性濡滞趋下,重浊腻滞;燥胜则干;火性炎上等。(10分钟)5强调六淫各种证型的治法和选方。风:风寒,治以祛风散寒解表,方用荆防达表汤加减。风热,治以疏散风热、解表宣肺,方用桑菊饮加减。风入经络,治以祛风通络,方用防风汤、牵正散、教学过程设计玉真散加减。寒:寒邪袭表,治以辛温发汗,散寒解表,方用麻黄汤加减。中寒,治以助阳破阴,温里祛寒,方用四逆汤加减。暑:中暑,治以清暑生津,方用人参白虎汤加减。暑热,治以清暑益气、养阴生津,方用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暑湿,治以解暑化湿,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湿:湿困卫表,

8、治以芳香化湿,方用藿朴夏苓汤加减。湿滞经络,治以祛湿通络,方用薏苡仁汤加减。湿毒浸淫,治以化湿解毒,方用二妙丸加味。燥:温燥,治以辛凉清润,方用桑杏汤加减。凉燥,治以宣肺达表、化痰润燥,方用杏苏散加减。火:治以泻火解毒,方用黄连解毒汤加减。(20分钟)6提示常见六淫病邪的兼夹和转化规律。(5分钟)7提示六淫证治,应与各论互参。(5分钟)复习思考题1 外感六淫致病的四个特点。2 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入侵为病,3 各有其不同4 的发病特点。5 六淫各种证型的治法和选方。参考文献1 董建华主编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0年5月2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8年10

9、月课后记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课程名称中医内科学教学对象教 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 周仲瑛主编(第一版)授课内容第二章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第三节 内生五气病证辨治概要课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的基本概念及其与外感六淫的异同点。2熟悉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的发病机理,掌握其临床特征和相互关系。3掌握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的治法、方药。重点、难点重点: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的基本概念。难点:与外感六淫的异同点、发病机理、其临床特征、相互关系、治法、方药。课 型新授课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结合自习教学过程设计1讲解内生五气的概念

10、,内生五气是指“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是在疾病过程中由于人体气、血、津、液和脏腑生理功能的异常,从而产生类似风、寒、湿、燥、火等外邪致病的病理现象。(15分钟)2讲解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等内生五气与外感六淫的异同点。认识到两者临床表现虽多相似之处,却有本质差异。(15分钟)3强调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的临床特征。内风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肢麻,四肢抽搐或震颤,甚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内寒表现畏寒肢冷,面色苍白,泛吐清水,下利清谷,小便清长,懈怠倦卧,局部冷痛,舌苔白滑,脉沉细等;内湿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纳呆,胸闷,或见腹胀,肠鸣,

11、泄泻,舌苔浊腻,面色垢秽等;内燥的临床表现以口咽干燥,皮肤干涩粗糙,毛发干枯不荣,肌肉消瘦,大便干结等津伤血少的症状为主;内火的临床表现,属实者为头痛目赤,心烦易怒,口干且苦,口舌糜烂,咽喉干痛,齿龈肿痛等;属虚者为五心烦热,低热盗汗,颧红,咽干目涩,头晕耳鸣等。(20分钟)4强调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各证型的治法和选方。内风:肝阳化风,治以平肝潜阳熄风,方用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加减。热极生风,治以清热凉肝熄风,方用羚角钩藤汤加减。阴虚风动,治以滋阴养血,柔肝熄风,方用大定风珠、补肝汤加减。内寒:阴寒内盛,治以温中祛寒回阳,方用四逆汤加减。脾肾阳虚,治以温补脾肾,方用附子理中汤加减。内

12、湿:寒湿困脾,治以温中化湿利水,方用实脾饮、胃苓汤加减。湿热蕴中,治以清热化湿,方用甘露消毒丹加减。脾虚湿困,治以健脾化湿,方用香砂六君汤加减。教学过程设计内燥:肺胃津伤,治以滋养肺胃、生津润燥,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减。肝肾阴虚,治以滋补肝肾、养阴清热,方用六昧地黄丸加减。内火:实火,治以清热泻火,方用泻心汤、龙胆泻肝汤加减。虚火,治以滋阴降火,方用百合固金汤、知柏地黄汤加减。(20分钟)5提示内生五气的兼夹和相互关系。(5分钟)6提示内生五气证治,应与各论互参。(5分钟)复习思考题1内生五气的概念。2内生五气与外感六淫的异同点。3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的临床特征。4内风、内寒、内湿、内燥、

13、内火各证型的治法和选方参考文献1 董建华主编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0年5月2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8年10月课后记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课程名称中医内科学教学对象教 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 周仲瑛主编(第一版)授课内容第二章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第四节 脏腑病证辨治概要(肺系病证)课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本系疾病在病因病理上的一般概念,熟悉外感、内伤的病理特点。2掌握病证之间的共性。3了解证与证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转化与兼夹。4掌握辨治原则和具体证治。重点、难点重点:外感、内伤的病理特点、掌握病证之间的共性。难点:证与证之间的联系与区

14、别,转化与兼夹、辨治原则和具体证治。课 型新授课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结合自习教学过程设计1讲解肺系生理病理的一般概念。(5分钟)2讲解肺系病证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病理性质,外感六淫属实,但风燥、瘵虫可有例外;内伤多为本虚标实。病位,外感在肺卫,但某些疾病可传变涉及它脏;内伤主要在肺,但关系到脾、肾、心、肝。其病理变化主要是肺气的宣降功能失常。(5分钟)3强调本系病证的辨证原则,首辨外感内伤,次辨主症咳嗽、喘、痰、咯血、胸痛等。并列述风寒、风热、风燥、痰热、气火、痰湿、痰饮、阴虚、气虚证九类证候。提示证与证之间的联系与区别。(10分钟)4强调说明治疗原则应分寒热虚实。肺实,宜疏邪祛痰利气;肺

15、虚,宜滋阴补气。常用治法:宣肺散寒法,麻黄汤、三拗汤加减。疏风清肺法,桑菊饮、银翘散加减。清肺润燥法,清燥救肺汤加减。清肺化痰法,清金化痰汤加减。清肺降火法,泻白散加减。燥湿化痰法,二陈平胃汤加减。温肺化饮法,小青龙汤加减;饮停胸胁用逐水法,控涎丹加减。涤痰祛瘀法,苇茎汤合桃仁红花煎加减。滋养肺阴法,沙参麦冬汤、百合固金汤加减。补益肺气法,补肺汤加减。益气养阴法,生脉饮加减。(15分钟)5提示外感、内伤可以互相影响;注意寒热、虚实之间的兼夹与转化;重视脏腑之间的关系,采取整体治疗。(5分钟)复习思考题1如何理解肺系病证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2肺系病证的辨证原则治疗原则。3如何对肺系病证进行

16、寒热虚实的辨证。4如何理解肺系病证外感、内伤的互相影响。 参考文献1 董建华主编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0年5月2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8年10月课后记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课程名称中医内科学教学对象教 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 周仲瑛主编(第一版)授课内容第二章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第四节 脏腑病证辨治概要(心系病证)课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心系疾病的病因病理以及虚实转化错杂情况。2掌握邪犯心包及厥脱等危重变化。3掌握心系病的辨治原则及各类证治,注意各证之间的联系。重点、难点重点:心系疾病的病因病理。难点:虚实转化错杂、邪犯心包及厥脱

17、等危重变化、辨治原则及各类证治。课 型新授课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结合自习教学过程设计1讲解心系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的一般概念。(5分钟)2讲解心系病证的病因,多由体虚、情志、外邪所致。病位在心,与脾、肾、肺互有联系。病理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心不藏神,以精神、神志变化为主;一是不能主血脉,而致气血循行障碍。(5分钟)3强调说明心系病证的辨证,首辨虚实,次辨主症。虚证为气血阴阳亏虚,实证有痰(饮)、火(热)、瘀的不同。主症应辨心悸、真心痛、昏迷、虚脱、气喘、水肿、失眠等。列举心气虚、心阳虚、心血虚、心阴虚、心血瘀阻、心火上炎、痰蒙心窍、痰瘀痹阻、水饮凌心、热人心包等证型的特点,提示虚实各证之间的转化与

18、兼夹。(5分钟)4讲解心系病证的治疗原则应分虚实。虚者分别采用补气、养血、滋阴、温阳等法;实证治以清火、化痰、祛饮、行瘀、开窍等法。虚实夹杂,标本同病者予以兼顾。并根据心神不安的特点酌加镇心安神之品。(5分钟)5强调心系病证的常用治法:益气养心法,养心汤加减。温补心阳法,参附汤四逆汤加减。养血宁心法,归脾汤加减。滋养心阴法,天王补心丹加减。活血通脉法,血府逐瘀汤加减。清心泻火法,朱砂安神丸、导赤散加减。豁痰开窍法,温胆汤加减。通阳泄浊法,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化饮宁心法,苓桂术甘汤加味。清心开窍法,安宫牛黄丸加减。(20分钟)复习思考题1心系生理功能、病理表现。2心系病证的病因病理表现。3心系病

19、证如何辨证。4心系病证的治疗原则。5心系病证的常用治法参考文献1 董建华主编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0年5月2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8年10月课后记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课程名称中医内科学教学对象教 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 周仲瑛主编(第一版)授课内容第二章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第四节 脏腑病证辨治概要(脾胃病证)课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本系统病因病理的一般概念,明确脾胃病的主要原因是饮食,病理因素是湿,脏腑病机与肝肾有关。2掌握脾胃系病证的辨治原则,区别虚实标本的主次,熟悉脾、胃、肠的病理特点。3熟悉脾胃病常用证治方药。重点、难点重

20、点:脾胃病的主要原因、病理因素、脏腑病机。难点:辨治原则、虚实标本,脾、胃、肠的病理特点、脾胃病常用证治方药。课 型新授课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结合自习教学过程设计1讲解脾胃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脾与胃的相互关系。(5分钟)2讲解脾胃系病证的病因有外感、饮食、情志、病后、劳倦等,而以饮食为主。病理因素是湿,病理表现为脾胃运纳、升降功能失常。病位在脾、胃、肠,涉及肝、肾。(5分钟)3强调脾胃疾病的辨证以虚实为纲,区别食、湿、气、血的病理因素,列述脾、胃、肠病证的不同主症脘腹痛、呕吐、泻利、便秘、肿胀等,提示与其他脏腑病证的相关性。(10分钟)4强调脾胃疾病虚寒证、气虚证、阴虚证、气滞证、湿困脾胃

21、证、湿热中阻证、胃热证、食滞证等证的证候特点,强调脾胃病证的治疗原则,当分别虚实主次,采用健脾或祛湿法,并指出脾宜健运、胃宜濡润的治疗要点。分别介绍补气运脾法,参苓白术散、六君子汤加减。益气升阳法,补中益气汤加减。温运脾阳法,附子理中汤、理苓汤加减。燥湿运脾法,平胃散、胃苓汤加减。清化湿热法,茵陈蒿汤合四苓汤加减。和胃降逆法,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加减。温胃散寒法,良附丸、温胃饮加减。清中泄热法,清胃散加减。消食化滞法,保和丸、木香槟榔丸加减。泻下通腑法,三承气汤加减。温胃建中法,黄芪建中汤加减。甘润养胃法,沙参麦冬汤加减。(20分钟)复习思考题1脾胃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2脾胃系病证的病

22、因、病理因素、病理表现。3脾胃疾病的辨证要点、证候特点、治疗原则及方药。参考文献3 董建华主编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0年5月4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8年10月课后记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课程名称中医内科学教学对象教 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 周仲瑛主编(第一版)授课内容第二章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第四节 脏腑病证辨治概要(肝胆系病证)课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肝胆系统的病理变化,注意肝病涉及它脏之变。2熟悉肝胆病证之间的联系与区别。3掌握肝胆病证辨证施治的基本规律。重点、难点重点:肝胆系统的病理变化、肝胆病证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难点:肝胆

23、病证辨证施治的基本规律。课 型新授课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结合自习教学过程设计1讲解肝胆的生理特点和病理表现。(5分钟)2讲解肝胆病证的病因多由情志所伤,并与素质、饮食、感受外邪有关,病理表现有气郁、化火、动风、耗血伤阴之变,并易累及脾、肺、心、肾等脏。(5分钟)3强调辨证以虚实为纲,分别阴阳气血,并介绍肝病主症如头痛、眩晕、痉厥、胁痛、黄疸、癥积等的辨证以及肝气郁结、肝火旺盛、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肝阴不足、肝血不足、肝络瘀滞、肝胆湿热,寒滞肝脉等证的证候特点,提示各证的转化与联系。(10分钟)4强调治疗原则,肝实治以疏泄平降,肝虚治以滋柔补养,并从肝气、肝火、肝阳、肝风等病理变化,联系有关病证讲

24、述治疗大法。疏肝理气法,柴胡疏肝饮加减。清肝泻火法,龙胆泻肝汤加减。平肝潜阳法,天麻钩藤饮加减。熄风潜阳法,羚角钩藤汤加减。养血柔肝法,归芍地黄汤加减。清肝化湿法,蒿芩清胆汤加减。温胆宁神法,温胆汤、安神定志丸加减。养血祛风法,当归饮子加减。(20分钟) 复习思考题1肝胆的生理特点和病理表现。2肝胆病证的病因、病理表现。3如何理解肝胆病证辨证以虚实为纲,分别阴阳气血。4肝胆病证的治疗原则、治法方药。参考文献1 董建华主编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0年5月2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8年10月课后记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课程名称中医内科学教学对象教 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

25、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 周仲瑛主编(第一版)授课内容第二章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第四节 脏腑病证辨治概要(肾系病证)课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肾系病证的病理特点以虚证为多。 2熟悉肾与其他脏腑的关系,“五脏之伤,穷必及肾”的病理变化,但亦可出现因虚致实的本虚标实证。 3掌握肾系病的辨治原则和各类证治,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兼夹情况。 重点、难点重点:肾系病证的病理特点,肾与其他脏腑的关系,病理变化,本虚标实证。难点:肾系病的辨治原则和各类证治,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兼夹。课 型新授课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结合自习教学过程设计1讲解肾系生理、病理的一般概念。(5分钟) 2讲解病因多属内伤,以虚为多,病理表

26、现有二个方面,一为肾虚封藏失职,一为主水和气化功能失常,病理性质有肾阳(气)虚和肾阴(精)虚的不同,病久相互影响,表现为阴阳两虚。同时,往往因虚致实,阳虚多兼水泛,阴虚多兼火旺。(5分钟) 3强调肾系病证的辨证以阴阳为纲,多见虚证。并列述水肿、淋浊、尿血、小便异常、腰脊酸痛、痿软、耳鸣耳聋、气喘、遗精、阳痿等主症的辨证。强调肾阳虚弱、肾气不固、肾不纳气、肾虚水泛、肾阴不足、阴虚火旺、湿热下注、阴阳两虚等常见证型的证候特点,提示各证的转化与联系。(10分钟) 4强调治疗原则以补肾为主,分别应用滋阴、温阳之法。本虚标实者兼予利水、降火、清泄等法,根据主次酌情兼顾。治疗大法:温补肾阳法,金匮肾气丸、

27、右归丸加减。补肾固摄法,桑螵蛸散加减。补肾纳气法,人参胡桃汤、参蛤散加减。温肾利水法,真武汤、济生肾气丸加减。滋补肾阴法,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加减。滋阴降火法,大补阴丸、知柏八味丸加减。清利湿热法,八正散加减。补肾益气法,大补元煎加减。(20分钟)复习思考题1肾系生理功能、病理变化。2肾系病证的病因病机。 3如何理解肾系病证的辨证以阴阳为纲。 4如何理解治疗原则以补肾为主,分别应用滋阴、温阳之法。参考文献1董建华主编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0年5月2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8年10月课后记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课程名称中医内科学教学对象教 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

28、划教材中医内科学 周仲瑛主编(第一版)授课内容第二章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第五节 气血津液病证辨治概要课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气血津液病证的基本概念、发病机理及各自之间的联系与区别。2熟悉气血津液病证的发病特点及其辨证要点。3掌握气血津液不同病证的辨证施治大法及其选方用药规律。重点、难点重点:气血津液病证的基本概念、发病机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气血津液病证的发病特点、辨证要点。难点:气血津液不同病证的辨证施治、选方用药。课 型新授课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结合自习教学过程设计1讲解气血津液病证的基本概念、发病机理及各自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许多疾病的发生,常与气血不调有关。属气病者有气虚、气滞、气

29、逆、气陷;属血病者有血虚、血热、血寒、血瘀、血溢。气滞血瘀、气血亏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等,为气血俱病。(5分钟)2讲解津液病证的基本概念、发病机理及各自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津液病证即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等代谢环节失常所引起的病证。津液的代谢失常主要表现为亏损不足和输泄障碍两大方面。津液不足属于燥证范畴,体内水津不归正化、停滞贮留则形成痰饮。并说明痰与饮的异同。(10分钟)3强调气血津液病证的发病特点及其辨证要点。辨证应从虚实着眼,如气病实证有气滞、气逆;虚证有气虚、气陷。血病实证有血热、血寒、血瘀、血溢;虚证有血虚。痰留于体内,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其临床表现颇为复杂,约而言之有痰涎、痰核、痰

30、瘕之不同。除分辨虚实外,还应辨其发病脏腑,只有把辨证落实到具体的脏腑,才能使治疗丝丝人扣。(20分钟)4强调气血津液不同病证的辨证施治大法及其选方用药规律。气:气虚,治以益气补中,方用四君子汤加味。气陷,治以益气升提,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气滞,治以行气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气逆,治以降气镇逆,根据气逆在肺、在胃、在肝之教学过程设计不同,分别选用苏子降气汤、旋覆代赭汤、五磨饮子、四七汤加减。气脱,治以益气固脱,回阳救逆,方用参附龙牡汤。血:血虚,治以补血养血,方用四物汤加味。血热,治以清热凉血,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减。血寒,治以温经散寒,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减。血瘀,治以活血化瘀,方用桃核承气汤,或

31、抵当汤,或血府逐瘀汤加减。血溢,应辨证求因,审因论治。血热妄行者,宜凉血止血,方用三黄泻心汤加味;气不摄血者,宜补气摄血,方用归脾汤加减;阴虚火旺者,需滋阴降火宁血,方用茜根散加味。痰:痰阻于肺,治以利肺化痰,方用止嗽散加减。痰蒙心窍,治以开窍化痰,导痰汤合苏合香丸加减。痰蕴脾胃,治以健脾化痰,药用六君子汤加味。痰郁于肝,治以解郁化痰,方用四七汤、加减泻白散加减。痰动于肾,治以补肾化痰,阳虚方用济生肾气丸,阴虚方用金水六君煎。痰留胸胁,治以通阳泄浊,豁痰降逆,方用瓜蒌薤白半夏汤。痰阻骨节、经络,治以化痰通络,方用指迷茯苓丸加减。痰气互结,治以理气化痰,软坚散结,方用四海舒郁丸、海藻玉壶汤加减。

32、(30分钟)5提示气血津液同病的常见病证及其转化规律。(10分钟)6提示气血津液证治,应与各论互参。(5分钟)复习思考题1如何理解气血津液病证的基本概念、发病机理及各自之间的联系与区别。2试述气血津液病证的发病特点及其辨证要点。3试述气血津液不同病证的辨证施治及选方用药。4试述气血津液同病的常见病证及其转化。参考文献1董建华主编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0年5月2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8年10月课后记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课程名称中医内科学教学对象教 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 周仲瑛主编(第一版)授课内容各论第一章 肺系病证第一节 感冒课时3教学

33、目的与要求1了解感冒属外感疾病,明确临床主要特征。2掌握感冒的病因病机为六淫入侵,卫表不和。3掌握风寒、风热、暑湿三个常见证型的证治方药。4熟悉治疗虚体感冒的变法。重点、难点重点:感冒的临床主要特征、感冒的病因病机。难点:风寒、风热、暑湿感冒的证治方药;虚体感冒治疗的方法。课 型新授课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结合自习教学过程设计1讲解感冒的特征,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痛、身楚为主症,并明确感冒与时行感冒的区别。(5分钟)2讲解感冒病因以风寒、风热为主,夏令多属暑湿致病,病理重点为卫表不和。(20分钟)3讲解感冒的诊断要点,与某些温病早期的区别。(20分钟)4强调本病辨证属实证,治疗大法为

34、解表达邪。(20分钟)5强调感冒常见三证的症状特点。风寒证用辛温解表法,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风热证用辛凉解表法,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暑湿证用清暑祛湿解表法,新加香薷饮加减。(20分钟)6强调虚体感冒当扶正达邪,区别气虚、阴虚等不同表现,治以益气解表或滋阴解表。(20分钟)7讲解感冒的治疗禁忌,以及并发症和夹杂症的处理要点。(5分钟) 复习思考题1感冒的特征,感冒与时行感冒的区别。2感冒的病因、病机。3感冒的诊断要点、治疗大法。4感冒常见三证的症状特点、治疗方法。5虚体感冒的治疗方法。参考文献1董建华主编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0年5月2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 1

35、988年10月课后记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课程名称中医内科学教学对象教 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 周仲瑛主编(第一版)授课内容各论第一章 肺系病证第二节 咳嗽课时4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咳嗽的一般概念。2掌握咳嗽有外感、内伤之分,其病变重点在肺,而关系到它脏。3了解咳嗽的诊查要点。4掌握外感咳嗽治疗以疏散外邪,宣通肺气为主;内伤咳嗽治疗重在调理脏腑功能,祛邪止咳或补肺养正。 5熟悉常见各类咳嗽的辨证论治。重点、难点重点:外感、内伤咳嗽的区别;咳嗽病变重点在肺,而关系到它脏;咳嗽的诊查要点。难点:外感咳嗽的治疗原则;内伤咳嗽的治疗原则;各型咳嗽的辨证论治。课 型新授课教学方法

36、课堂讲授法结合自习教学过程设计1讲解咳嗽的概念,咳嗽是指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20分钟)2强调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分,外感有风寒、风热、燥热的不同,内伤多为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以痰湿蕴肺、肝火犯肺为多。病位在肺,但与肝、脾等其他脏器有关。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有互为影响的关系。(30分钟) 3讲解咳嗽的诊断要点,提示相关辨病知识。(30分钟)4强调咳嗽的辨治原则。外感咳嗽属于邪实,治以祛邪利肺。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治以祛邪止咳,兼以扶正。(30分钟)5强调咳嗽各证型的辨证论治。外感咳嗽:风寒袭肺证,用疏风散寒宣肺法,三拗汤、止嗽散加减。风热犯肺证,用疏风清热肃肺法

37、,桑菊饮加减。风燥伤肺证,用疏风清肺润燥法,桑杏汤加减;若属凉燥用温润法,杏苏散加减。内伤咳嗽:痰湿蕴肺证,用健脾燥湿化痰法,二陈平胃汤、三子养亲汤加减。痰热郁肺证,用清热化痰肃肺法,清金化痰汤加减。肝火犯肺证用平肝清肺降火法,用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肺阴亏耗证用滋阴润肺法,沙参麦冬汤加减。(30分钟)6提示咳嗽治脾、治肝、治肾的整体疗法,以及外感忌用敛涩、内伤忌用宣散等治疗要点。(20分钟)复习思考题1如何理解咳嗽的概念。2试述咳嗽的病因病机。3试述咳嗽的诊断要点。4试述咳嗽的辨证治疗原则。5试述咳嗽各证型的辨证论治。6如何理解咳嗽治脾、治肝、治肾的整体疗法。参考文献1董建华主编中医内科学人民

38、卫生出版社 1990年5月2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8年10月课后记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课程名称中医内科学教学对象教 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 周仲瑛主编(第一版)授课内容各论第一章 肺系病证第三节 哮病课时3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哮病的概念和特征。2熟悉哮病的发生是痰伏于肺,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而诱发。3掌握哮病病理因素以痰为主,发作期的病理关键是痰阻气道,肺失宣降。4熟悉病理性质有虚实之不同,而实多虚少,邪实正虚。5掌握发时当治标顾本,平时当治本顾标的治疗原则。6掌握发作时区别寒、热、寒包热、风痰、虚哮,平时着眼肺脾气虚、肺肾两虚的具体辨证

39、及治法方药。重点、难点重点:哮病的概念和特征;哮病的发生与痰伏于肺的关系;哮病的病理因素。难点:哮病的病理性质的虚实、治疗原则;哮病发作缓解期治法。课 型新授课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结合自习教学过程设计1讲解哮病的概念是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特征。(10分钟)2讲解古代医家对哮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法方药的特点。(10分钟)3强调发病的内因痰伏于肺是关键,每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而诱发。病理变化是内伏之痰遇诱因触发,以致气因痰阻,痰随气升,气道狭窄而致喘息哮鸣有声。病位主要在肺,而关系到脾、肾、肝、心。(20分钟)4讲解哮病的诊断要点,注意与喘证、支

40、饮相鉴别,提示辨病诊查知识。(20分钟)5强调哮病的辨证属邪实正虚,发时以邪实为主,一般多见寒、热、寒包热、风痰、虚哮五类,而未发时主要为肺脾气虚、肺肾两虚。但久病每多虚实错杂,当按病程新久及全身症状以辨别其主次。(20分钟)6强调哮病发时当治标顾本,平时当治本顾标的治疗原则。邪实为主者,治当攻邪治标,祛痰利气。寒痰宣肺散寒,化痰平喘,用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加减;热痰当清肺泄热,化痰平喘,用定喘汤、教学过程设计越婢加半夏汤加减;寒包热当解表清里,用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加减;风痰当祛风涤痰,降气平喘,用三子养亲汤加味;虚哮当补肺纳肾,降气化痰,用平喘固本汤加减。平时以正虚为主者应扶正治本。

41、肺脾气虚者,健脾益气,以六君子汤加味进治;肺肾两虚者,当肺肾双补,以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20分钟)7讲解喘脱危证的处理。(10分钟) 8提示哮病寒热、虚实相兼转化和风痰为病的治疗,以及有关哮病夹瘀血的认识。(10分钟)复习思考题1哮病的概念及特征。2如何理解哮病发病的内因痰伏于肺。3试述哮病的诊断要点。4试述哮病的辨证要点。5试述哮病的治疗原则、治法及方药。参考文献1董建华主编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0年5月2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8年10月课后记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课程名称中医内科学教学对象教 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 周仲瑛主编(第一版)授课内容各论第一章 肺系病证第四节 喘证课时3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喘证的概念和临床特征。2掌握喘证的主要成因是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不调,久病劳欲所致。病理机制,实喘在肺,虚喘在肺肾两脏。 3掌握实喘、虚喘的鉴别和各型证治。4熟悉寒热互见、虚实夹杂和正虚喘脱的治疗。重点、难点重点:喘证的概念、临床特征;喘证的主要成因、病理机制。难点:实喘、虚喘的鉴别和各型证治;喘证寒热互见、虚实夹杂和正虚喘脱的治法。(授课依据为董建华主编的教学参考书)课 型新授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