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乡村治理的现状及发展探析报告.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972242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4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 乡村治理的现状及发展探析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毕业论文 乡村治理的现状及发展探析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毕业论文 乡村治理的现状及发展探析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毕业论文 乡村治理的现状及发展探析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毕业论文 乡村治理的现状及发展探析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 乡村治理的现状及发展探析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 乡村治理的现状及发展探析报告.doc(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摘 要1一 研究背景2(一)问题的提出2(二)文献回顾31当代乡村治理研究的兴起32当代乡村治理研究的发展43研究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64乡村治理研究的内容及范围7(1)乡村治理的外在条件7二 研究设计9(一)研究类型及研究方法91.研究类型及方法92、调查地概述10(二)分析单位及分析内容101分析单位102分析内容11(三)抽样方法11(四)实施过程11三 现状分析12(一)西部农村发展现状121.性别结构122年龄结构123学历结构14(二)对乡村治理的认知状况151.对组织法的了解程度152.对村干部满意度163.对村干部能力的认知184.对村内设施的满意度19(1)对交通条件的满意度

2、19(2)对医疗条件的满意度19(3)对饮水条件满意度20(4)对教育条件满意度20(三)对村内组织外出打工的了解度21(四)对村委会选举的参与度221.是否愿意参加竞选222.是否愿意进行投票233.家里由谁去参加投票23(五)关心的公共事务24(六)认为村里急需解决的问题25(七)村干部为村民做了哪些好事?26四 结论26(一)发现的问题26(二)评价与展望.27浅谈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的现状及发展探析报告以宁夏灵武市崇兴镇中渠村为例专业:社会学 姓名:杨建 指导老师:僧格摘 要 党的十六大以来,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已经被党中央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而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

3、面就是解决好乡村治理问题。县和乡镇两级政府是我国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对推动和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乡镇政府如何与县级政府实现合理科学的角色定位,如何适应新的历史挑战,对于我国实现农村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是笔者以宁夏灵武市崇兴镇中渠村为个案进行问卷调查后,在定量研究结合定性讨论的基础上撰写的研究报告。报告在系统的统计描述基础上,着重呈现了调查地乡村治理的现状,揭示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治理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对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如何构建适合新形势下乡村治理的发展前景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关键词 乡村治理, 治理, 西部地区, 区域研究AbstractSince the

4、partys National Congress,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has been referred to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s position is very important. And solve the three rural issue of an extremely important aspect i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rural governance. County and township levels of government is the p

5、ower of Chinas rural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to promote and realize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s rural areas is very crucial role. Therefore, the township government and county government on how to achieve a reasonable role of science, how to adapt to the new challenges of history, for China to ac

6、hieve modernization in rural areas of great significance.This article is the author Lingwu City in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in the town of zhong qu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for the case after the combination of quantitative research based on the qualitative discussion of the research re

7、port to write.The report describes the systems statistics, based on a survey focused on rural governance and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western ethnic minority regions has revealed the existence of village governance issues, and finally to solve the problem and how to build a new situation for the de

8、velopment prospects of rural governance actively explored.Key words: Rural Governance, Governance, Western Region, Regional studies一 研究背景(一)问题的提出治理原意是控制、引导和操纵, 现被广泛运用于政治发展和行政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领域中。乡村治理是由治理延伸出的一个新的概念和现象, 是一个由国家和社会共同作用形成公共权威,实现对乡村社会调控和治理的动态过程。搞好乡村治理、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富裕,事关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和整个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9、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 对乡村治理结构提出新的要求。实现乡村的良好治理,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成为当前重要且紧迫的课题。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基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和发展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乡村治理也获得了很好的发展和结果。同时,相关问题也逐渐显露。西部乡村的日渐发展与乡村地区治理程度滞后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便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这一问题集中体现在乡村的快速发展和乡村治理滞后发展的矛盾之上。解决这一矛盾的前提,是我们首先要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乡村这一特殊地区的乡村治理观念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发现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的问题所在,并提出有

10、效可行的解决措施。宁夏灵武市崇兴镇中渠村也在飞速的发展,这一地区的乡村治理状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因地制宜解决这些问题,如何通过宁夏灵武市崇兴镇中渠村存在的一些问题,揭示普遍性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的现状,这些都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二)文献回顾1当代乡村治理研究的兴起乡村治理作为一个概念,在1990年末开始被国内学界使用,不久即流行起来。乡村治理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公共权力问题上,这是与当代中国乡村治理研究兴起的历史联系在一起的。具体地说,当代中国乡村治理研究的兴起,与人民公社解体和村民自治的推行有关。人民公社解体后,如何重组中国农村基层社会,成为各界十分关注的问题。到1980年末,

11、推行村民自治已经成为各方面的共识。如何具体实施村民自治,在实施村民自治的过程中,如何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成为学界的理想研究课题。在这个背景下,1990年,国内以从事政治学教学和研究为主的一批学者开始关注村民自治,并进入农村第一线,研究村民自治制度在农村实践的过程与机制,从而较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了一起。这时,村民自治便难以概括学界的研究。学界开始使用“村治”这一词汇,来概括国内学界1990年中期以来以村民自治为中心的农村政治社会研究。 随着由村民自治到村治再到乡村治理及其基础研究的延伸,越来越多的相关研究被纳入到乡村治理的范围中来。也因此,乡村治理研究逐步由开始时的政治学界跨入到社会学、

12、人类学、法学、历史学(尤其是区域社会史)乃至经济学等学科之中,乡村治理研究成了一个问题导向的研究领域,有了相对独立、固定的问题意识。2当代乡村治理研究的发展在由村民自治到乡村治理的推进过程中,从村治立场看,发生了几次甚为重要的学科融合。一是1990年,王铭铭等人出版的人类学著作社区的历程,给了研究村治学者的全新视野,为村治的田野调查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二1990年,苏力的法治及本土的资源,使由“政治学研究下沉”而来的村民自治研究,开始摆脱政治学常见的价值偏见。三是孙立平等人在90年代后期倡导的“过程事件分析”,为我们提供了社会学的理论资源;四是2000年前后,在田野调研中发现了曹锦清所说的“农

13、民善分不善合” 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的问题;五是村治研究必然会面对同样政策在不同农村地区实践机制和后果的区域差异问题。正是在这一点上,以区域社会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区域经济社会史研究,为村治研究提供了现成的成果,也提供了研究的方法。人类学对乡村治理研究的贡献还在于,它站在农民立场看问题的视角,使乡村治理研究有了一个造福利于大多数农民的善治目标。因此,农民的日常生活甚至其精神生活成为了进一步深化乡村治理研究的重要方面。以上描述的乡村治理研究,并非中国乡村治理研究的全部。从纵向看,主要有: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派,他认为中国农民应该“从分散往合作里走,以合作团体利用外部

14、技术”。梁漱溟全集第二卷,第303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版以吴文藻、费孝通为代表的社会学本土化派,以毛泽东、陈翰生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派。而在20世纪初开展的大规模的乡村研究与建设实验,为当代的中国乡村治理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学术资源。从西部来讲,乡村治理的研究并没有很多。具体而言,西部乡村治理研究所发现的问题大概有以下几点:第一, 空壳化趋势日益明显。自1998 年国家正式颁布村委会组织法以来, 乡村治理的形式日益完善, 但内容趋于空虚。从全国的情况来看, 乡村治理空壳化的表现是, “四个民主”并未落实, 村支“两委”关系没有理顺, 乡村关系没有理顺, 民主管理机制不完善。第二、形式化的村务公

15、开并没有为村民参政和议政提供有效的保证, 村民对村干部并无实际的监督权, 从而造成村民对村务管理的冷淡。村民参与的弱化与乡村治理的空壳化互相作用, 形成自身难以克服的恶性循环, 严重威胁着乡村治理的运行。陈喜贵: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西部乡村治理结构探析,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第9卷第3期从横向看,当前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内容丰富,领域广泛,这些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当前中国乡村治理状况的理解,并充当乡村治理研究的学术资源。当前乡村治理研究的学术资源很多,如社会科学一般理论研究、农村政策研究、乡村建设试验、社会调查案例等等。如果从学科上看,则乡村治理研究几乎可以从当前中国社会科学的所有主要学科中受益,如社会学、

16、政治学、经济学、法学、人类学、历史学、宗教学、心理学、地理学等等。杜赞奇的文化、权力与国家一书中提出的国家政权建设与政权内卷化,正是揭示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乡村治理的核心命题。3研究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相对复杂多样,加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存在的社会问题更为复杂。而乡村治理在缓和甚至消除这些问题的时候又有着突出的作用,它是农村社会安全的稳定器、是经济运行的减震器、是社会公平的调节器,乡村治理成为当前解决农村问题尤其是解决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问题的突出要求,乡村治理也最终会有效的促进西部地区“新农村”的建设。同时当前国内学者对笔者所选调查地的乡村治理状况没有涉及

17、,所以笔者以该地区为个案,并因地制宜的提出符合该地区自身情况的建设措施,这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这是本次研究的现实意义。同时,大多学者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乡村问题的关注多集中于乡村经济发展这一结构性因素上,属于结构性的分析,而较少地考虑到了西部农村的治理问题。本文笔者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等进行分析时不仅考虑了社会经济发展这一社会结构性因素,而且兼顾了治理的问题,将人们对乡村治理的认知、参与、评价等与人们的需求动机有机结合起来,将它们视为一种社会行为,从个体行动角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这也是本次研究的理论意义所在。4乡村治理研究的内容及范围描述当前中国乡村治理研究的现状,就需要弄清楚乡村治

18、理研究的范围。乡村治理研究的核心是要理解乡村治理的机制及其内在逻辑,但我们必须同时理解乡村治理的外在条件和内生基础。所谓外在条件,就是宏观的结构性条件,它决定了乡村治理的空间及其资源限度。所谓内生基础,就是乡村社会性质及农民生活状况为乡村治理提供的可能性。从某种意义上,上述三方面很难清晰地划分开来。不过,为了讨论的方便,下文仍按这一初步标准,分别从乡村治理的外在条件、内在机制和内生基础三个方面,对当前中国的乡村治理研究方面做一个划分。乡村治理研究的这三个方面刚好构成了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1)乡村治理的外在条件所谓乡村治理外在条件的研究,就是对乡村治理得以展开的历史现实条件及其可以获取治

19、理资源的研究。乡村治理外在条件的研究,要回答乡村治理得以展开的宏观历史现实条件,乡村治理的目标与任务,和乡村治理可以获取的治理资源能力与状况。不理解乡村治理得以展开的外在条件,我们无法评论乡村治理的好坏。(2)乡村治理内在机制所谓乡村治理内在机制的研究,就是要对乡村治理的内在运作逻辑做出解剖,要研究乡村治理究竟是怎样展开的,不同地区乡村治理展开的内在逻辑是怎样的,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度和法律在乡村实践的过程、机制和后果。乡村治理内在机制研究的核心,是要理解乡村社会究竟是如何获得秩序的,其获得秩序的逻辑是什么。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众多,也是乡村治理研究的核心部分。展开来讲,我们可以从三个侧面来描述当前

20、学界对乡村治理内在机制的研究,一是对乡村治理机制的理论性讨论,二是对历史上的乡村治理机制的讨论,三是对不同区域乡村治理机制的理论性讨论。第一个侧面是基础,后两个侧面则分别是从时间与空间两维的进一步展开。从乡村治理内在机制研究三个侧面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到,乡村治理内在机制研究所要回应的核心问题是,中国乡村治理的真实逻辑究竟是什么,农村社会究竟是如何运转及为什么会如此运转,自上而下、自外而内的各种政策、法律和制度,究竟会如何影响和究竟是如何影响乡村治理逻辑的,我们如何理解真实的乡村治理机制,以及我们能否将对乡村治理内在机制的理解概念化,从而形成一个理论的体系。(3)乡村治理内生基础所谓乡村治理内生基

21、础的研究,就是对乡村治理得以发生的具体时空条件的研究。乡村治理不是凭空发生的,而是在具体的时空中,在特定的人民和社会基础上发生的。乡村治理的内生基础,构成了自上而下政策实施得以发生的条件,自上而下的政策在特定乡村社会实践的过程、机制和后果,构成了乡村治理的大部分内容。除了自上而下的政策在农村社会实践的后果以外,乡村社会内部也会自发地内生秩序,这种内生秩序构成了乡村治理的另一部分内容。乡村治理内生基础研究,重在研究构成乡村治理得以发生的微观基础,而不是研究乡村治理本身。展开来说,乡村治理的内生基础要研究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人的条件,二是物质条件,三是社会和文化条件。所谓人的条件,是指在乡村生活的

22、人们的状况,他们的观念、信仰、爱好、习惯、道德、知识、偏好等;所谓物质条件,是指构成乡村治理得以展开的物质基础,如地理区位、公共设施、种植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类型,等;所谓社会和文化条件,是指构成特定乡村社会文化特点的社会分层状况与地方性共识,如乡村精英状况、村庄舆论、共同体的强度、村庄生活习惯和习惯法等。二 研究设计(一)研究类型及研究方法1.研究类型及方法本次调查研究旨在对当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治理(认知度、参与度、评价度、需求度)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并对影响乡村治理状况的诸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发现乡村治理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去中存在的问题,为政府健全乡村治理制度提供建设性的意见。所以

23、本次调查研究从研究的性质角度讲为定量研究,具体为统计调查研究;从研究的目的角度讲为描述性研究;从调查对象的范围上讲,此次研究为抽样调查,主要是通过配额抽样的方法抽取被调查对象进行调查。 2、调查地概述本次调查选择的地点是宁夏灵武市崇兴镇中渠村。宁夏灵武市地处宁夏引黄灌区的精华地带,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誉。全市总面积4639平方公里,总人口23.7万,其中农业人口12.2万人,占总人口的51.5。灵武市崇兴镇 位于灵武市南5公里处,辖区12个行政村,耕地4.6万亩,人口44046人,到2004年末,全镇社会总产值达4.1亿元,农业总产值1.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50元。而中渠村近几年通过奶牛

24、养殖业和羊绒加工业的快速发展,逐渐成为崇兴镇发展的领头者,中渠村的治理问题也成为关注的话题。所以选择中渠村为调查地是比较合理的,也能够说明灵武市乡村治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二)分析单位及分析内容 1分析单位本次调查研究的分析单位是中渠村村民(以户为单位)。2分析内容主要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的认知度、需求度、参与度和乡村治理现状的评价度等进行统计描述分析,进而总结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的需求现状。(三)抽样方法本次调查主要通过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样本。所谓简单随机抽样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二版,145页.,是概率抽样的基本形式。按等概率原则直

25、接从含有N个元素的总体中抽取n个元素组成样本(Nn)。然后依据这一解释从总体中抽取样本。(四)实施过程 1年前工作:试调查阶段 2009年3月1日2009年3月14日,在崇兴镇中渠村进行了实地试调查。旨在了解该村的总体情况,为正式调查作准备。2年后工作(1)2009年3月16日2009年3月25日收集村民名单,进行简单随机抽样。 考虑到笔者 个人能力和现实研究中的困难,本次调查采用定额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通过实地调查深入该村进行观察和访谈得到该村共有195户,然后根据随机抽样抽取了50户进行调查。(2)2009年3月26日2009年4月3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根据收得的样本数,深入到中渠村,进行了

26、简单随机调查。在每个家庭中,根据实际情况,笔者依据样本的数量,选择了最容易找到的人作为本次调查对象发放了问卷。总计发放了50份问卷,实际有效回收50份。 (3)2009年4月20日2009年4月25日数据录入。(4) 2009年4月26日2009年5月10日数据统计分析和论文撰写。三 现状分析(一)西部农村发展现状1.性别结构就现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发展的状况来看,乡村治理多以少数人决定为主,主要是以村委会成员决定。而从中渠村的人口分布来看,男性占主要成分,男女比例不平衡。表1 性别 频次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计百分比男3672.072.072.0女1428.028.0100.0总计50100.

27、0100.0 表一的显示内容验证了以上的假设即在目前的大多数西部农村中男女比例不协调。本次调查中,回收50份问卷中,男性36份,女性14份,分别占总数的72%和28%。2年龄结构本次调查随机抽取以户为单位,但笔者在调查过程中选择每户中最容易找到的人进行调查。因此,本次调查按一定的年龄段来划分。表二年龄 频次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计百分比152048.08.08.0 2025918.018.026.0 25301122.022.048.0 3035816.016.064.0 3540714.014.078.0 4045612.012.090.0 4550510.010.0100.0 总计50100.

28、0100.0 从表二可以看出,本次调查对象年龄大多数处于20-40岁之间,占总数的70%,这样可以说明当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对家庭有重要影响的对象大多数处于这一年龄段之间。而从图一可以看到,农村的人口年龄结构日趋年轻化,从前期查访上来说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对象对“新农村”和乡村治理的认识要高于40-50这一年龄段的对象。因此,以这一年龄段为调查主题,更能体现当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的现状和发展。3学历结构从总体上来讲,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相对比较落后,这样的局面也使得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的滞后性。因此,教育对于乡村治理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表3-文化程度 频次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计

29、百分比文盲及半文盲1530.030.030.0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小学1122.022.052.0初中1326.026.078.0高中612.012.090.0大专及以上510.010.0100.0总计50100.0100.0 从表三所显示的数据表明,本次调查的对象,高中和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数只占总体的22%,而小学、初中、文盲及半文盲学历的人数却占总体的30%。这可以说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历结构严重的不和谐。因此,乡镇企业职工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初中文化程度以下占总体的78%。对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如此的学历结构因素势必影响到对乡村治理的认知度及对政府实施乡村治理措施的评价情况。从图2可以

30、看到,高中学历的人数不及文盲及半文盲学历的一半,这说明调查地的教育水平比较低。这也从客观上说明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程度。(二)对乡村治理的认知状况1.对组织法的了解程度表4-组织法了解 频次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计百分比了解2652.052.052.0不了解2448.048.0100.0总计50100.0100.0 笔者对组织法的了解程度分为两种即:了解和不了解。调查显示,回答“了解”占总体的52%,回答“不了解”占总体的48%。可见当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对组织法有一定的了解。(如下表显示) 表5-文化程度 * 组织法了解 Crosstabulation 组织法了解Total了解不了解文

31、化程度文盲及半文盲20.0%80.0%100.0%小学27.3%72.7%100.0%初中76.9%23.1%100.0%高中83.3%16.7%100.0%大专及以上100.0% 100.0%Total52.0%48.0%100.0%那么文化程度和对组织法的了解两者呈现何种关系?从表5中可以看出,文化程度与对组织法的了解呈正相关。文化程度越高对组织法的了解就越明确。反之,则越模糊。从上表中我们看到,在所调查的所有群体中对组织法了解的占52.0%,在大专及以上学历的调查对象中,对组织法“了解“占这一群体的100%,“不了解”为零,。而在高中学历调查对象这一群体中,“了解”占该群体人数的83.3

32、%,回答“不了解”的占16.7%。而在初中学历调查对象中,表现的就更为明显。对组织法“了解”占该群体的76.9%,对组织法“不了解”占23.1%。小学学历的调查对象对组织法“了解”占27.3%,对组织法“不了解”占72.7%。文盲及半文盲的调查对象对组织法“了解”占20%,对组织法“不了解”占80%。2.对村干部满意度表6-对村干部满意度 频次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计百分比满意1020.020.020.0 非常满意1122.022.042.0 一般1326.026.068.0 不满意918.018.086.0 非常不满意714.014.0100.0 总计50100.0100.0 笔者将对村干部满意

33、度分为五类即: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调查显示,回答“非常满意”占总体的22%,回答“满意”占总体的20%,回答“一般”占总体的26%,回答“不满意”占总体的18%,回答“非常不满意”占总体的14%。这可以说明,大部分调查对象对村干部较为满意。下面我们来看年龄与对村干部满意的关系,因为从年龄来看,年龄大的人对多届任职村干部了解较多,所以村干部的满意度可以从年龄的角度分析。表7-年龄 * 对村干部满意度 Crosstabulation 对村干部满意度总计 满意非常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 年龄152025.0% 25.0%50.0% 100.0% 202522.2%22.2%2

34、2.2%22.2%11.1%100.0% 2530 36.4%54.5% 9.1%100.0% 303537.5%12.5%12.5%12.5%25.0%100.0% 354014.3%28.6%14.3%42.9% 100.0% 404533.3%16.7%16.7%16.7%16.7%100.0% 455020.0%20.0%20.0% 40.0%100.0%总计20.0%22.0%26.0%18.0%14.0%100.0%从表7可以看出,年龄与对村干部的满意度呈正相关,调查对象年龄越高对村干部就越满意,反之,则越不满意。在30-35年龄段调查对象对村干部“满意”占该群体人数的37%,对村

35、干部“非常满意”、“一般”以及“不满意”均占该群体的12.5%,对村干部“非常不满意”占该群体的25%。30-35年龄段调查对象对村干部“满意”以及“一般”均占该群体的14.3%,对村干部“非常满意”占28.6%,对村干部“不满意”占该群体的42.9%,对村干部“非常不满意”的比例为零。40-45年龄段调查对象对村干部“满意”占33.3%,对村干部“非常满意”、“一般”、“不满意”以及“非常不满意”均占该群体的16.7%。45-50年龄段调查对象对村干部“满意”、“非常满意”以及“一般”均占该群体的20%,其他两项均为零。25-30年龄段调查对象对村干部“满意”以及“不满意“均为零,对村干部“

36、非常满意”占该群体的36.4%,对村干部“一般”占该群体的54.5%,对村干部“非常不满意”占9.1%。20-25年龄段调查对象对村干部“满意”、“非常满意”、“一般”以及“不满意”均占该群体的22.2%,对村干部“非常不满意”占该群体的11.1%。15-20年龄段调查对象对村干部“满意”以及“一般”均占该群体的25%,对村干部“不满意”占该群体的50%,其他两项均为零。3.对村干部能力的认知 表8-对村干部能力 频次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计百分比优秀1326.026.026.0 称职1122.022.048.0 一般918.018.066.0 不称职1224.024.090.0 非常不称职510

37、.010.0100.0 总计50100.0100.0 我们对村干部能力认知度分为五项即:优秀、称职、一般、不称职以及非常不称职。调查显示,回答“优秀”占总体的26%,回答“称职”占总体的22%,回答“一般”占总体的18%,回答“不称职”占总体的24%,回答“非常不称职”占总体的10%。这可以说明,大部分调查者认为村干部是称职的。4.对村内设施的满意度 我们对村干部满意度分为五项即: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1)对交通条件的满意度表9-交通条件满意度 频次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计百分比满意36.06.06.0 非常满意1224.024.030.0 一般1122.022.052.0

38、不满意1836.036.088.0 非常不满意612.012.0100.0 总计50100.0100.0 从上表可以看出,对交通条件“满意”占总体的6%,对交通条件“非常满意”占24%,对交通条件“一般”的占22%,对交通条件“不满意”占总体的36%,对交通条件“非常不满意”占总体的12%。这可以说明,调查对象对村内交通条件不满意,主要原因是路面太窄。(2)对医疗条件的满意度表10-医疗条件满意度 频次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计百分比满意1122.022.022.0 非常满意714.014.036.0 一般816.016.052.0 不满意1734.034.086.0 非常不满意714.014.01

39、00.0 总计50100.0100.0 由上表可知,调查对象对医疗条件“满意”占总体的22%,对医疗条件“非常满意”占总体的14%,对医疗条件“一般”占总体的16%,对医疗条件“不满意”占总体的34%,对医疗条件“非常不满意”占总体的14%。这说明调查对象对村内医疗条件不满意,主要原因是医疗设备不完善。(3)对饮水条件满意度表11-饮水条件满意度 频次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计百分比满意714.014.014.0 非常满意714.014.028.0 一般1530.030.058.0 不满意1326.026.084.0 非常不满意816.016.0100.0 总计50100.0100.0 从上表显示,

40、对村内饮水条件“满意”以及“非常满意”均占总体的14%,对饮水条件“一般”占总体的30%,对饮水条件“不满意”占总体的26%,对饮水条件“非常不满意”占总体的16%。这说明调查对象对村内饮水条件不满意,主要原因是经常断水。(4)对教育条件满意度表12-教育条件满意度 频次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计百分比满意918.018.018.0 非常满意1122.022.040.0 一般2040.040.080.0 不满意714.014.094.0 非常不满意36.06.0100.0 总计50100.0100.0 由表12显示,调查对象对村内教育条件“满意”占总体的18%,对教育条件“非常满意”占总体的22%,

41、对教育条件“一般”占总体的40%,对教育条件“不满意”占总体的14%,对教育条件“非常不满意”占总体的6%。这说明调查对象对村内教育条件比较满意。(三)对村内组织外出打工的了解度表13-是否组织外出打工 频次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计百分比是2040.040.040.0否1530.030.070.0不清楚1530.030.0100.0总计l50100.0100.0 我们对村委会是否组织外出打工了解度分为三项即:是、否和不清楚。由上表显示,对村委会是否组织外出打工回答“是”占总体的40%,回答“否”占总体的30%,回答“不清楚”占总体的30%。这说明大部分调查对象知道组织外出打工的活动。表14-户口

42、* 是否组织外出打工 Crosstabulation 是否组织外出打工总计是否不清楚户口城镇50.0%30.0%20.0%100.0%农村33.3%30.0%36.7%100.0%总计40.0%30.0%30.0%100.0%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户口为城镇户口的调查对象更为关心村委会组织外出打工,城镇户口关心外出打工的占总体的50%,而农村户口却只占总体的33.3%。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户口为城镇户口的更为关心村委会组织的外出打工活动。(四)对村委会选举的参与度1.是否愿意参加竞选从上图中可以得知,愿意参见竞选的调查对象占总数的66%,而不愿意参加竞选的调查对象却只有34%。以此,我们可以认为还是

43、有绝大多数调查对象愿意参加村委会所进行的竞选活动。而从下表中我们可以得出,男性比女性更愿意参加村委会进行的竞选活动的。表15-是否愿意竞选 * 性别 Crosstabulation 性别总计 男女 是否愿意参加竞选愿意69.7%30.3%100.0% 不愿意76.5%23.5%100.0%2.是否愿意进行投票从图4我们可以得出,愿意进行投票的调查对象占总体的74%,而不愿意的却只占总体的26%。以此,我们可以认为还是有绝大多数调查对象愿意参加村委会所进行的投票活动的。3.家里由谁去参加投票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家里由谁去参加投票中,选择自己参加投票的占总体的28%,选择父母参加投票的占总体的22%,女性中选择丈夫参加投票的占总体20%,而男性中选择妻子参加投票的却只有10%。(五)关心的公共事务根据图6显示,调查对象所关心的公共事务中,科学教育占总体的34%,医疗卫生占总体的24%,村民选举占总体的12%,集体福利占总体的6%,而其他的却只占总体的4%。由此,笔者认为科学教育、医疗卫生以及村民选举成为当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民最为关心的公共事务。(六)认为村里急需解决的问题表16-村里急需解决问题 频次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计百分比选举714.014.014.0教育2040.040.054.0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