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天人关系与生态智慧.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973215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天人关系与生态智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毕业论文天人关系与生态智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毕业论文天人关系与生态智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毕业论文天人关系与生态智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毕业论文天人关系与生态智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天人关系与生态智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天人关系与生态智慧.doc(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 录毕业论文任务书指导教师审核意见评阅教师评语答辩会议记录中文摘要英文摘要文献综述正文一、天人关系的历史轨迹二、人与自然的本质断裂是人和自然不和谐的根源三、人与自然的本质同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在根据四、现代生态智慧的“东方转向”1.“东方转向”的历史演变2.东西方生态智慧与思想同与异结束语3. 生态智慧与思想的新隔合后的共识五、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参考文献16致谢17长江大学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学院(系) 政法学院 专业 思想政治教育 班级 2021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职称 1.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天人关系与生态智慧2.毕业设计(论文)起止时间:2006年2月15日-2

2、006年6月19日3.毕业设计(论文)所需资料及原始数据(指导教师选定部分)1傅华:生态伦理学探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2乐爱国:管子的科技思想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4年版3赛尔日.莫斯科维奇:反自然的社会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4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5杨德才:忧患中国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6李秀材:时代精神的哲学反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7伊壁鸠鲁:自然与快乐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8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9高秀芹:中国哲学

3、史M.北京.北大出版社,2001年版10鞠晗: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西苑出版社,2002年版4毕业设计(论文)应完成的主要内容(1)2006年3月23日4月6日 搜集整理文献资料,撰写3000字的文献综述并送交指导老师审阅修改;(2)2006年4月7日6月10日 撰写毕业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5万字,文章应具有理论性、思想性、科学性、创造性以及针对性。要求文章层次分明,逻辑严谨,语言准确,文章结构、排版及装订符合规范。于6月17日前将论文文本送交院办公室(要求装订成册,一式三份)。(3)2006年6月11日6月17日 文章质量、格式及答辩资格审查,指导老师、评阅老师评定论文成绩;

4、(4)2006年6月18日6月19日 毕业论文答辩及成绩评定。5毕业设计(论文)的目标及具体要求立足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综合运用大学四年所学的知识理论,多层次、多角度、多方法地对“天人关系与生态智慧”进行思考和探究,特别是对古今中外,特别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有较深入细致的了解。把握当前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及原因,深入的理解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生态问题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全面论述。要求观点正确,论述充分,层次清楚,文笔流畅,并争取在某一两点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6、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所需的条件及上机时数要求能够借阅80以上老师指定的参考书目与资料或自己发现的相关书籍

5、,网上查阅的时间应不少于40小时。任务书批准日期 2006 年 2 月 14日 研室(系)主任(签字) 任务书下达日期 2006 年 2 月 15日 指导教师(签字) 完成任务日期 2006 年 6 月 19日 学生(签名) 关于天人关系与生态智慧的文献综述 学 生: 长江大学政法学院思政系思政专业2021班 指导老师: 长江大学政法学院思政系思政专业教授全球化生态危机引起了地球生态环境与未来的持续恶化,这必将影响着人类文化、文明的整体选择的命运。其中导致这一后果的直接原因,就是人类历史上积累起来的反生态、反自然的文化传统和技术力量。它在持守人类中心义价值观和道德选择中,迫使人类与自然双重的崩

6、溃和死亡。反思人类所有文化文明创造的成就,尽管都或多或少的潜行着一种生态智慧和思想的力量。但仔细分析起来,它们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的生态选择却始终是破坏性的。本人拟在研读相关文献,借鉴和吸收国内国外先进研究成果的基本上,试图结合古今中外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并且进行阐述论证,特别是对当前生态问题进行较为具体的描述和系统的分析论述。一、近年来,学术界对构建和谐社会中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现状,涉及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问题受到了广大学界的广泛关注。探讨和确认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内在机制,不仅能够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价值提供行而上学根据,也

7、能够为人们从实践上维护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提供持久的内在动力。在学术界中关于生态思想的看法不尽相同,尤其在东西方思想史上,一直以来,就发生着两种完全不相同的生态思想的形态,东方生态智慧产生于农业社会;而西方生态思想产生于现代工业社会。这两种生态观念体系所表达的对自然认识和体验,是如此的不同。这主要取决于和各自生态智慧和思想产生的知识背景和时代不同。它们从智慧与思想的不同层面,都留下了时代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思想认识痕迹与烙印。 我们东方生态智慧是指它曾经用较少的占有生态资源,在历史上创造了一种辉煌的文化和文明,表现为与农业社会的生产模式适应的生态环境和谐的社会。而西方生态思想是凸现它在近现代社会创造

8、的科学技术和产力,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给整个社会带来的从末有过的历史改变,也同时严重的破坏了生态环境,让全球经受和面临着生态环境的危机与持续的恶化。但对于面临着全球化生态危机世界,东西的生态思想的互补性日益表现的明显起来,而东西方对于生态现象的理解和描述也更趋于统一的认识,只是在一些基本理论的表达方面,人们开始注重了相互间的融贯和沟通,这就确立了在不同的环境下,达成统一的局面。“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以至中国文化中最古老、最广泛的概念。它不但是中国国家哲学(也不妨称之为国家宗教)的儒家的基本概念,而且是一切其他的思想体系,不论是属于大传统还是小传统,如道家、中国化了的佛家、法家、阴阳家、兵家、

9、农家、医家,以至风水、气功、武术、房中术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因此,中国很好的传承了古代优秀的生态智慧,它是在生态环境和资源还没有发生危机的状态下产生的,它是东方民族还没有过度消耗生态资源,造成世界世界环境普遍危机的一种智慧结晶,是对自然怀有更多的仁爱情感的表达,也是将人与自然置于一个生命共同体,并将自我融合于自然之中显现出来的生存智慧。而西方的生态智慧是基于近现代自然科学技术创造发明的时代,表现为强大科学技术创造的生产力,改变了人类社会的根本面貌,创造了社会财富和辉煌。但同时在以科技为先导的破坏下,出现明显的环境危机和生态资源枯竭的局面。能源战争频繁发生,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空气污染,臭氧

10、层发生空洞等,整个自然生态环境处在崩溃的边缘。二、本人对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框架当人类历史所有的文化思想和社会制度,被纳入到生态学重新被思考和估计的现实中来时,人们的文明选择究竟在什么地方发生错误呢?这是因为人类愈来愈脱离自然所赋予的限定地位,而占据在自然之上,成为万物之灵长,肆意剥夺其它物种的生存权力毁灭生态世界的资源,并创造了足以导致人类生命彻底毁灭的核技术力量存在。人类生命智慧的发展已经到了不仅对自然赋予人的地位和界限进行突破,也到了对整个生态环境和资源以致于地球的毁灭。完全背离了自然生态选择的进化方向。人类第一次意识到:所有已经形成的反自然、反社会的文化思想观念和制度,导致了人们一步步陷入

11、到双重毁灭历史悲剧之中。然而造成这些悲剧的原因的综合结果,是由一系列过程组成的,针对这一过程,本文在此有必要做简要的介绍和阐述。1、 人与自然的本质断裂是人和自然不和谐的根源 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一致,内隐着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以及当代人对这钟不和谐的深深忧虑。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在创造丰富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制造了人与自然的严重反抗。2、 探讨和确认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内在机制,人与自然的本质同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在根据当我们确认了人与自然的本质断裂是人与自然的分裂和对立的深层原因之后,隐含在这一分析中的一个逻辑推断就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即人与自然的内在一致应该是保证人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中

12、与自然保持和谐一致的根本性原因。也就是说人只有在本质方面与自然融合为一个整体,才能确保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出一个与自然和谐的现实世界。3、古今中外的生态思想形态比较,特别是中外之间的比较,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的构建因素,以达到内在和外在的一致。(1)东西方对于生态思想相通之处(2)东西方对于生态思想区别、隔离和暗合之处(3)东西方对于生态思想又重新回到原点上思考的一种融合之势(4)新融合后达成的共识:(共有五点分析)4、本国对生态问题的看法和以后的走向,并表示出本人对本课题的相关论述。针对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和现代的生态思想进行描述和比较分析,并且拟出相关态度,特别是我国领导人对生态问题

13、的提出与要求。三、本人在该课题研究中拟突破的重难点(1)中国的生态走向以及全世界关于生态问题的基本走向(2)如何改善生态危机的悲剧产生参考文献1傅华:生态伦理学探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2乐爱国:管子的科技思想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4年版3赛尔日.莫斯科维奇:反自然的社会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4杨德才:忧患中国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5李秀材:时代精神的哲学反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6伊壁鸠鲁:自然与快乐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7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8高秀芹:中国哲学史M.北京

14、.北大出版社,2001年版9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10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11恩格斯:自然辨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12莱斯利.史蒂文森:人性七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13鞠晗: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西苑出版社,2002年版14曹孟勤: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在机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年版15诗哲魂:融贯东西方生态智慧与思想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年版16方克立:“天人合一”与当代生态环境问题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年版17李慎之:对“天人合一

15、”的一些思考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年版18姜国柱:中国哲学史上的人性思想的发展J, 辽宁大学学报,1989年版19张世英: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M,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20赵建文:中西古代思想家对人的认识的比较J.青海社会科学,1994年版天人关系与生态智慧学 生: 杨 柳 长江大学政法学院思政系思政专业2021班 指导老师: 戴金祥 长江大学政法学院思政系思政专业教授摘 要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人类的生存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也影响着自然的结构、功能与演化过程。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

16、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因此,人类为了持续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必须科学认识人与自然关系,改变生产方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键词 天人关系;生态智慧;天人合一people and nature relations and ecology wisdomStudent : Yangliu The major of politics in the Political and Law department in Yangtze University Class 2021Counselors: Daijinxiang The major of politics in

17、the Political and Law department in Yangtze University ProfessorAbstractThe human societys development history indicates that the relation of the human and the nature is the human survival and the development basic relation. Humanity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relies on the nature,on the other hand i

18、t affects the natural structure, the function and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es. When human behaviors violate with the natural law, the resources consumption surpass the natural bearing capacity, the pollution discharges surpass the environmental capacity, the relation of the human and the nature will

19、lost their balance and result in inharmoniousness. Therefore,If the humanity want to make a lasting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their own life quality in cresingly,they must realize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human and the nature scientifically,they must change their production methods and Promote this de

20、velopment to a harmonious degree.Keyword people and nature relations ecology wisdom the union of people and nature天人关系与生态智慧 学 生: 杨 柳 长江大学政法学院思政系思政专业2021班指导老师: 戴金祥 长江大学政法学院思政系思政专业教授随着自然环境不断遭到破坏,生态危机不断加剧,当代社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重挑战,人们愈来愈清楚的认识到:人类为了谋求幸福和富足,过度地开发自然资源和改造自然环境,其后果正日益走向自己理想目标的反面,大规模地剪草伐树、垦殖农田、开山采矿、建造

21、工厂、建设城市,大量地使用化学产品和利用核能等等,固然使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但也使世界付出了失去碧空蓝天、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和清新空气的沉重代价,而同时表土流失、洪水泛滥、淡水短缺、空气食品污染、生物资源锐减、土地沙漠化、沙暴尘暴、核辐射等等,正日益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社会发展竟因对自然所曾取得的巨大成功而危机四伏,甚至前景暗淡。日益严峻的形势,迫使人们反思自己成功的历史,重新估量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本课题所要论述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即天人关系。“天人关系”本来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论题,现在我们借用它来讨论生态史上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天人关系,或者说人与自然的关系,近

22、年来普遍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其原因在于这个问题不仅与现实存在的生态危机有关,而且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因此可以说生态危机是生存危机,是发展危机。针对这种危机,有人主张根本不应该把人与自然区别开来,天人应该浑然一体。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首先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然后又在实践的基础上把人与自然统一起来。有人主张人与自然具有同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同是价值的主体,但是,主体具有意识,自然界的万物只有人具有意识,只有人才能成为价值主体。实践是人安身之基,立命之本,只有实践活动才能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是自然生命之网上的一个环节,人类必须遵从自然的生成、发育、成熟、收藏的规律,遵循

23、四季的气候变化的循环规律,与自然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只有如此方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古人认为,自然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所,天道的自然是人道的社会根基,也是建立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效法的榜样。人类只有与自然建立起和谐的关系,才能在世界中找到一个值得依赖的最深刻的根源,找到一个安顿精神和生命的最适宜的精神家园。德国文学家席勒从理论上论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他说,人对自然,总是充满了爱与尊敬的感情,一个具有优美感情的人,只要他在明朗的天空下散散步,就能够体会到这一点。至于诗人,那更是一直从自然那儿得到灵感。“即使在现在,自然仍然是燃烧和温暖诗人灵魂的唯一火焰。惟有遵从自然,它才能得到它全部的力量,也惟有向着自

24、然,它才能人为地在追求文化的人当中发出声音。”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深刻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对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1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变化,并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从而充分认识统筹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立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天人合一”新构架。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崇尚自我身心、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全方位、多

25、层面和谐。于是,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和谐式思维模式。通常,我们把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哲学概称为“天人合一”。事实上,“天人合一”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因而是一种不恰当的生硬表述。所以我认为,将传统和谐精神表述为具有时代意义的“天人合一”。循天则天兴地育,逆天则天诛地灭!具有时代意义的“天人合一”表达了人们对万有存在最佳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向的期盼。“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万物协同进化的最伟大的自然力。2一、天人关系的历史轨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如同小康社会一样,是中国人追求的一种理想生存境界。中国周朝时期的“天人合一”观念,就蕴涵着人与自然融融相处的愿望,就强调人们应该依循自然之法生活。公元前11世纪,周朝

26、颁布过保护水源、动物、森林的法令;孟子提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枯木不可胜用也”,明确主张蓄水养鱼、反对“竭泽而渔”;秦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林木及雍堤水”,为保障山林在春天更好地生长,用法律限制了损害山林的行为。但在生产力低下、温饱尚难以满足的封建时代,天人合一终归也只是一个乌托邦式的梦想。人们为了生存,或在大自然的重压下苦苦挣扎,或无所顾忌地向自然巧取豪夺,人与自然的关系总难有一个和谐的时候。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古人的许多美好愿望,如登月之梦、小康之梦等都逐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重新成为中国人关注的焦点。因此,在探讨人与自然和

27、谐发展的天人合一新构架时,有必要回溯一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轨迹。3当人类处于原始蒙昧状态时,其抵御自然的能力十分有限。人类敬畏神灵和自然,往往把自然现象就视为神灵的活动。在古希腊,人们崇拜日神,把自然看成生命的、能运动的、有感觉的、有意识的有机体,人类与自然是同一的。在中国左传 中有“民受天地之中以生”的记载,肯定了人是自然的产物。当时,人类用敬畏之心看待自然环境,把天地看成自己的父母。图腾文化就是一个很好的见证早期人类几乎所有的图腾都是自然之物。因此,人过多地依赖自然,也十分顺从自然。在古代,人们凭借着简单的知识,产生了一些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朴素认识。例如,我国先秦时期周易中有“裁成天地之道

28、,辅相天地之宜”的提法;老子也曾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断遇到新的挑战。早期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依附关系,即人依靠自然而生存、发展,而随着人的能力的增长生产力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一度变成征服与反征服的关系。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移山倒海的伟力,人类不满意过去匍匐在自然脚下的角色,而要成为自然的主人,并大肆向自然母亲掠夺。人追求“人定胜天”,希冀通过征服自然而获得更大的发展。但是,当人们一度以为可以凭借大机器凌驾于自然之上而沾沾自喜时,当人类惊叹自己与天地

29、斗争所开创的辉煌伟业时,自然的疯狂报复也接踵而至:频繁的水旱灾害、臭氧层被破坏带来的温室效应、频频发生的沙尘暴、屡屡肆虐流行病毒等,已经极大地危及人类的生存。人们这才猛醒,人成为驾驭大自然的主人之后,并不能带来真正意义的发展,人们以为已经被驯服了的大自然,却以更加疯狂的反扑报复它的征服者,让人措手不及。在生态环境愈来愈恶化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觉醒。人们开始认识到,自然环境的恶化,实际上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4在几千年的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的过程中,具有对象性关系的人与自然之间,古今中外基本上受到三种思想的指导和行为方式的支配:(1)古代社会,以“人”消极适应自然、听天由命为特征的

30、“宿命论”;(2)近现代,以“人”无节制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资源为特征的“征服论”;(3)当代和未来,以“人”合理利用、保护资源而与自然协调发展为特征的“和谐论”。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由“宿命论”走向“征服论”,再到“和谐论”,是历史的必然,也是20世纪内最大的进步,它显示着人类的思想认识、道德水准、实践能力与科技水平在不断地完善和提高,并不断地调整着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但是,到目前为止,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理念上,仍有两种极端的认识。一种是过分抬高人类的地位,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绝对主体,人类应当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发展要求,更加彻底地改造自然,而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认

31、为只是一种空谈。另一种是过分贬低人类的地位,认为人类只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成员,改造自然是干扰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应当尽量使自然环境恢复到人类发展前的原始状态,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认为还不能解决问题。这两种极端认识在现实生活中都是行不通的。5二、人与自然的本质断裂是人和自然不和谐的根源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一致,内隐着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以及当代人对这种不和谐的深深忧虑。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在创造丰富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制造了人与自然的严重反抗。6在工业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进入紧张状态。工业社会创造了农业社会无法比拟的社会生产力,人类占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大大提高。人类

32、活动不再局限于地球表层,已拓展到地球深部及外层空间。科学技术与工业发展创造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产品,极大降低了人口死亡率,延长了人的寿命,促使世界人口急剧膨胀。工业社会创造了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人类已不再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而是不断追求更为丰富的物质与精神享受。但是,工业社会的发展曾严重依赖于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和化石能源)的大规模消耗,造成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导致自然资源的急剧消耗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很不和谐。生态危机作为人与自然不和谐的标志正在诅咒着人类,威胁着人类的在世生存。因此,构建和谐社会从而营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解除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正在承受的生态危

33、机苦难,成为时代的呼唤和价值追求。在人类早期观念中,人与自然之间并不存在一种价值关系意义上的紧张和分裂。在原始社会,人与自然曾保持了一种原始的和谐关系。当时,人类以采集、狩猎为生,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由于天然食物供给的有限性和不均衡性,人类为了生存,聚居在自然条件优越、天然食物丰富的区域,形成了利用原始技术获取基本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仅能维持个体延续和繁衍的低水平物质消费方式以及以家庭与部落为主的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与平均寿命都很低,人类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人类的生产力水平与消费水平不能超越自然的再生能力,人与自然处于原始和谐状态,人类对自然有着一种强烈的依赖,人类往往把自己当作自然的儿

34、子与奴仆。原始时代的图腾崇拜就昭示了人与自然的这种关系。原始图腾多是自然物,而许多原始部落的图腾,是被当作他们的祖先祭祀与崇拜的,或者说,人类希望通过祭祀与崇拜与自然处理好关系,从而获得自然的恩赐。而在农业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整体保持和谐的同时,出现了阶段性和区域性的不和谐。农业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较原始社会有很大的提高,产生了以耕种与驯养技术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形成了基本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以及以大家庭和村落为主的社会组织形式。随着人们数量的增加和活动范围的不断拓展,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同时,在一些人口密集的地方,出现了过度开垦与砍伐等现象,特别是为了争夺水、土资源而频繁发动战争,使得人与自然

35、的关系出现了局部性和阶段性紧张。但从总体上看,由于农业社会生产力仍然处于低下状态,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能力仍旧有限,人与自然的关系仍能基本保持相对和谐。然而在近五十年里,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在全球范围内更呈现扩大的态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模式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复杂多样,协调与自然的关系更为困难。二是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走了一条只考虑当前需要而忽视后代利益、先污染后治理、先开发后保护的道路。三是通过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发达国家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在全球扩散。由于各个国家与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发展中国家往往难以摆脱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现实,面

36、临着资源被进一步掠夺、环境被进一步破坏的严峻局面。7综观整个社会发展史,人类对于自然的每一次不合理使用,都导致了自然界做出报复性的反应。特别是现代人不在向古人一样,以自然宇宙为背景认识自己与自然的同一性,而是将人与自然的对立、不同作为人之为人的标志。这意味着,启蒙之后的人从本质方面与自然发生了彻底的断裂,或者说从人的本质方面与自然世界划清了界限。人不再是自然世界之中的存在,而是收缩到以自身为参照系统并仅仅向自身认同的独立存在,从而扭曲了生物进化的意义,把大自然恩赐给人类的理性,以及生物进化最为辉煌的一幕人类的诞生,理解为人优越与自然界和强暴自然物的固有资本。这中价值取向不可避免地引发人类对自然

37、的促逼和宰制,并直接造成人与自然的现实不和谐。8所以,人与自然在本质方面发生断裂是人与自然最根本和最深刻的分裂和对立,这种断裂直接规定了人类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取向,并为人类占有自然和统治自然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合理而正当的理由。作为人与自然现实不和谐标志的生态危机,正是这种本质断裂的直接逻辑后果。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类在自然的“报复”中不断学习,开始尝试建立一种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原有意义上人对自然的依赖和征服被相对削弱了,这时候,人对自然的依赖则主要建立在自然或生态持续性的基础上,更

38、加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协调、和谐发展。事实上,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已成为当今世界高度关注的议题之一。人们普遍认识到,人类目前所面临的人与自然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但是,人类绝不可能退回到被运适应自然的道路上去,只有依靠发展,才能实现新形势下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此下去,地球也有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9三、人与自然的本质同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在根据当我们确认了人与自然的本质断裂是人与自然的分裂和对立的深层原因之后,隐含在这一分析中的一个逻辑推断就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即人与自

39、然的内在一致应该是保证人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中与自然保持和谐一致的根本性原因。也就是说人只有在本质方面与自然融合为一个整体,才能确保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出一个与自然和谐的现实世界。尽管古人提出了人与自然在本质上同一的思想,但这仅仅是一种天才的猜测,其中还不乏泛神论糟粕,以及人屈从于自然的自卑心态。真正科学而合理地揭示人于自然的内在一致是人于自然和谐的基础,进而是人类社会和谐基础的是马克思。马克思早在1844年就提出了这一思想,但由于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的分裂、对立的“权利意志”和话语霸权,遮蔽了其思想的灵光,造成现代人对人与自然在本质方面的同一性产生了遗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

40、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人是一种“对象性的存在物”,并以此作为历史的逻辑起点和分析社会和谐与不和谐的人性论基础。人作为“对象性存在物”包含着两种规定性:一方面他必须以其他自然存在物为对象表现自己的生命本质,“说人是肉体的、有自然力的、有生命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这就等于说,人有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另一方面人也必然是其他自然存在物表现它的生命本质对象,“假定一种存在物本身既不是对象,又没有对象。这样的存在物首先将是一个唯一的存在物,在它之外没有任何存在物存在,它孤零零地独立存在着。因为只要有对象存在于我之外,只要我不是独立存在着,那么我就是和在我之外粗壮对象不同的他物、

41、另一个现实,也就是说,我是它的对象”。10在马克思看来,人作为对象性存在物象所有自然生命一样,在以它物为对象表现自己生命本质的同时,又作为表现其他自然物生命本质的对象而在世生存。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但人又是“人与自然存在物”。人是自为存在的存在物,是超越自然本性的存在物。“对象性的存在物进行对象性活动,如果它的本质规定中不包含对象性的东西,它就不进行对象性活动。它所以只创造或设定对象,因为它是被对象设定的,因为它本来就是自然界。”这就是说,人化自然的同时也被自然化,客体被主体化的同时主体也被客体化。由于人是改造自然界实践活动的主体,人被自然所设定也是通过人领悟自然并对自身设定实现的,所以人与

42、自然互相“设定”也是人的一种有意识的自由活动。人将自己的本质对象化,意味着自然界是人的自然界,人在自然世界之中;人被对象所设定,意味着人“本来就是自然界”本来就是表现自然界本质的对象,即自然世界也在人之中,人在自然世界之中,自然世界在人之中,这表明人与自然界在本质方面是一体的,是内在一致的。人以自然界为对象和作为表现自然界本质的对象,是人作为对象性存在物不可分割发两个规定性,割裂了这两个规定性也就割裂了人的本质存在,使人成为“非存在物”。11马克思在确立了人与自然本质一致这一人性论观念之后,就用这一观念来审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发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这种一体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发生了

43、异化,意味着人与自然的本质断裂和人的对象性本质的丧失:自然界不再是人的自然界,而变成了支配人的异己力量,“对象性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所奴役”,即“他给予对象的生命是作为敌对的和相异的东西和他相对立”;人也不再表现自然界的本质,而成为自然界的占有者和掠夺者,“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感觉都被这一切感觉的单纯异化即拥有的感觉所代替”。人与自然发生本质断裂,人类在加工改造自然界的活动中就与自然处于严重的对抗状态。用恩格斯的话说,我们对自然界的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人与自然的严重对抗导致人类对自然物的疯狂剥夺,这使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更为惨烈。而马克思表达出人与自然一体的思想,并认为人与

44、自然在本质方面融合为一个整体是共产主义社会内在本质,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依据。“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无疑是最和谐的社会,其中人与自然间的矛盾得到真正解决。通过马克思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生成的人性是人与自然现实关系的内在根据,也是社会和谐与不和谐的基础。当人与自然界的本质统一,才能产生人与自然的和谐。12四、现代生态智慧的“东方转向”随着全球范围生态危机的加剧,人们不得不重新认识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反思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而西方现代生态运动的兴起就是这种认识和反思的一种结果。现代生态智

45、慧的出现是西方乃至人类生态思想史和一般观念史上的一个重大变革.而其中,又出现了所谓“东方转向”问题,那么,这种“东方转向”是如何发生的?它具有什么样的思想背景和内在逻辑理路?东西方生态智慧与思想的区别又是怎样的呢? 1.“东方转向”的历史演变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出现是西方伦理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进展。现代生态伦理与传统伦理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它将人类对伦理道德问题的关注、思考及规范从以往仅限于社会领域扩展到了自然领域,从而给传统的伦理观念带来了一场革命性的转变。同时,以这种新思潮为指导形成了一系列涉及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应秉持的全新的伦理规范和要求,引发了诸如生态运动、绿色运动等旨在从根本上改变现行

46、的人类实践模式和价值取向的社会运动。13那么,这么一场深刻重大的思想观念变革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除了现在已众所周知的由那些现当代生态环境极度普遍恶化引起的生态危机作为客观原因之外,它还具有什么样的思想背景和精神资源?针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必须从西方学者对现代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源的分析认识入手。西方学者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即所谓浅层生态学和深层生态学的观点。浅层生态学认为造成现代生态危机的根源主要在于不合理的经济、法律制度和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失控,而没有触及这些制度规则和行为背后最核心的价值观层面的原因,所以它的生态危机问题的解决方案并没有起到有效的作用。但是到目前为止,以这种方式

47、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生态危机的方法仍是工业社会的主流。这是一种浅层次的生态保护观念和生态运动形态。然而,这种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方式遭到了其他主张走自然保护路线的生态主义者的反对。在他们看来,这种改良的做法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他们认为应该把目光更多地转向道德领域,对造成生态环境危机的原因、对生态环境危机的解决进行道德观价值观的思考。他们得出的主要结论是:第一,认为生态环境的破坏是由于人类有意识的活动特别是近代工业化以来人与自然的疏离、对立活动造成的;而利益驱动造成了人类的狭隘短视,并使人们片面追求眼前利益和个体利益,只注重微观局部,缺乏全球意识、长远眼光和对人类整体利益的关注,是造成生态环境危机的重要原因;第二,认为强调主客二分的哲学认识论、科技理性过度发展的唯科学主义、单纯追求物质生产水平和生活水平提高的价值观是造成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本原因;第三,生态环境危机的解决要靠人类世界观、生活观、价值观、发展观等的观念变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