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十二讲(精).doc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985387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 页数:57 大小:1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十二讲(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中医十二讲(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中医十二讲(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中医十二讲(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中医十二讲(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十二讲(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十二讲(精).doc(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讲:怎么学中医 中医 “善者,吾之师;不善者,吾之资。”从古到今有无数学医之人,他们之所以成功、失败,可以给我们提供师资。先看看现状。彭佩云说:“新中国五十年来没有培养出一个真正的中医”。几乎所有的中医论文都相当于垃圾。全军尽墨呀!几个老的死去以后,良医一个也没有了,合格的中医师也是凤毛麟角。江湖骗子或者南郭先生遍地都是。若说某某是个庸医,已经抬举了,绝大多数连庸医都不够格。我常说父亲是个标准的庸医,就他这样的也都不多见了。这不是愤世嫉俗的说法,这是中医客观的标准。传统的针灸没有几个会的了,电针、针刀、砭石、刮痧之类招摇过市。有人针灸甚至埋线,连到乌龟身上,使人挥汗如雨。“造作杂术,谬言为

2、道”,如此之流,炽盛世间!中药呢,成份分析、提纯、静脉注射、经方派、时方派、火神派等等,捡个芝麻就当西瓜,乱哄哄你方闹罢我登场。傅景华先生说目前的中医界是“高位截瘫”,中央的头脑还是清醒的,想振兴中医,可是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一帮人给卡壳了。他形容眼下的中医师很多是“人妖”,三不像的都出来了。整个中医界已经乌烟瘴气、邪师充斥,学医的人要是钻进这个迷魂阵出不来,也就离丧魂落魄不远了。医道旁落到今天这种地步,其来有渐。我们上溯去找歧途所在。 我有个舅爹,是个残疾,刻苦学习,连中药的药典他几乎都背会了。中西医都学了,参遍了一个县的名师。早年第一次给人用针灸,下手太重,把自己吓着了,就只用药。晚年在县

3、城很有名气,县医院想方设法要关他的诊所,因为医院的生意受了影响。他是旧社会很多学医之人一生勤勉的写照。我有个姑父则不然,看曾祖父的针灸厉害,就跟着学,因为针灸赚钱少而且危险性大,又羡慕起某个老师的中药本事,也没学多久,西医来了,又去跟风,最后一样也没学到,穷困潦倒、夸夸其谈,成为江湖郎中。如今很多学医的人与他神似。他们二位的差别在于是否专心致志。 不要说现在邪说纷纭之际,就是明清以降,如果不是特别的根器,即使你专心致志,穷一生之力,也难有良医的成就。请看裘沛然先生的瘦因吟过万山归。穷一生之力,也只有个“一间微明”的所得,这是师道的终结呀!这个局面从金元四大家之时就开始了。中国文化也是从宋末就开

4、始剥落的,“五四运动”就是摧枯拉朽,现在则是剥极来复之时。四大家之后,各执己见、互相针砭,就都有所知障了。“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已经成为学医的人几乎都要经历 的过程。甚至读方多的还不如守几个方子一门深入的。医道分崩离析,落入了“流散无穷”的境地,学人开始了绕圈子、瞎转悠,争讼、没落之象显现,到了今天外道介入,开始妖变。这种衰败在秦汉就埋下伏笔了。秦越人、华佗遇害,针灸从此生弊,伤贤之祸,流传后世。“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蔽贤之过,药方之谛遂致暗而不彰,后人只得余绪。幸有孙真人出,一时方术全盛,但是祸根已埋,至金元四大家开始了分歧。正法就是这样式微的。

5、由真而正而邪,由大明而明亏而晦暗。到了没落之极的时候,“大师”遍地,头头是道,各说蹊径,而真正的医道就弃绝了。黄帝为何要“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因为教授非人,未得云得,欺世盗名,就会衍生旁说,遮蔽大道。医是道术,有德可能成苍生大医,无德可能成含灵巨贼。一旦道德不够,根器不具,“小人负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那就会有心生邪见、惑乱师教、引人入暗的事情了。“君子不可以小得,而可以大受”,如果“乐于小法,则蔽大道”,很多不究竟的东西把人从大道上拐走了。就如修行,根本在心地,对于气功、神通之类,应当不赞也不毁。中医医道的式微,由来已久,如果不是大心求道之人,好的结果是在不究竟中转悠一辈子而一间微明

6、,坏的结果是如人入暗则无所见。罗大伦先生写了一本古代的良医,那些良医的成就历程值得我们借鉴。张景岳、朱丹溪、徐灵胎(我象)等,没有哪一个不是文理兼备,而后半途涉医,最后在内经、伤寒杂病论上勤求经旨而有得。“秀才学医,笼中抓鸡”,是经历了印证的。最后不约而同要回归到经典上。如同学佛“不见本性,修行无益”,学医不溯本源,多闻无益。天资好,勤学拜师,都只是积聚资粮而已。张仲景、扁鹊他们有几本医书?为何他们成就?因为他们从源头上来的。 再说说我的学医路。到目前为止,我仍然只是中医的门外汉。从小我就拒绝学医,一直屏蔽自己。妈妈劝我:“艺多不压身”,我说:“艺多是累赘”。傅景华先生说你学一下中医多好,我说

7、万一学会了怎么办。谭晓阳先生是知道我的,在我们一起讨论医学之后,有几次我拿起内经、伤寒杂病论,又放回去了。我不打算改变自己的初衷。很多人拼命学一辈子也学不会,我却唯恐学会了。为什么有这种天壤之别呢?只在于道路不同。我是从心而不从人的,因此天真任运而不受庸师之欺。就说自己学易经,一拿起就觉得这是象的简明推演,如果去看很多后人注解的,说这个卦是哪个变来的,越看越糊涂,你就会在里 面瞎转悠,一辈子学成个神秘兮兮的。我根本不看后人著作,自己用心,反而通达。这种个性在学校就形成了。给你们讲一段故事。以下摘录自上学记: 我在高一迷上了赌博,被老师抓住后,跑到乌鲁木齐,后来就开除去了二中。二中那两年也考上了

8、几个大学生,老师们都牛气起来了。可我偏偏是个不服管的。我自己心想,把命运悬在你们这群庸师手里,还不如我自己来呢。根本不愿意去跟着老师做那些无用功。慢慢地又开始玩了,从来不做作业,后来连课堂都懒得去打瞌睡,天天跑到野外找个草堆晒太阳睡觉。老觉得高中学业有几个月就行了,来日方长。读高三了。我越玩越管不住自己。到后头老师都没人理我。我当时暗自得计,跟着你们学习那不是死路是什么。整个高中课程我知道该怎么办,实际上半年就可以让大家都上大学。在学校连影子都找不到我了。谁知道心一野,就成了野马无疆,再也收不回来了。莫说原计划成为空纸,就是想在最后一个月背诵政治、生物都做不到。到了临近高考一周才急急忙忙死记硬

9、背。同学们都在吃补药。我心生一计。我也吃。我是典型的狮子座,书上说最好的生物兴奋剂是蜂王浆,我早就想知道那是什么感觉了。也多点劲把晚上时间利用利用。于是一下子吃了四支。你猜怎么着,脑筋蹦蹦跳得响,睡不着。那时候的东西没有次品假货。我根本就没看说明。后来才知道正常人一次最多一支,重病号才能两支呢。我那时身体非常好,爆发力惊人,虽然个子不高,比那些力士同学力气差得远,但扔标枪、丢石头却最远。这一下子哪里受得了。我也犯糊涂了,怎么脑袋里象潮起潮落呀。我还疑神疑鬼,难道我病了?我再吃几支看看,如果加重了就是这东西作怪。又下去三支。于是直到高考完毕没有睡过觉,除非是瞌睡过去了不知道。脑血管跳动的声响不停

10、,哪里还能思考、睡觉。上考场了。我心想,这回算是玩完了,但我不能乱,乱就彻底毁了。我努力把自己的思维理成一条线,不让它断,就这样慢慢答题。我原来做题速度很快的,有充沛时间检查,结果这次总是最后一分钟确定最后一个选择题,根本就谈不上检查,而且画蛇添足的事情都做出来了。考试完了,松了一口气。日后经常做梦梦见要赶考,要复读,很害怕。标准答案出来了,大家估计分数报志愿。每个人都一道道题回忆统计,有的甚至估计580-590等等,乐观的不少。我根本就不对答案,直接说,依照我感觉,大概560-570,但是我习惯过高估计自己一点,降一点就应该是真实,540-550吧。他们把这话去告诉班主任,班主任哈哈大笑,怎

11、 么可能?因为班主任知道我玩疯了。他只看重自己关心的几个尖子。分数出来了,我548分,正好压着第一批线。整个年级520分以上的除我外再无一人,就是说第三批都没有一个。到底还是讨厌的我给班主任带来了奖金。教务主任对我爸爸说,如果我每天用半小时功,600分挡不住,就可以去清华。其实如果没有那个插曲,也差不多了。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我每科分数都是平平的,没有一门特出。但是我在学校有两三科在期末总是第一的,现在竟然都是中游。后来我把复习资料留给了下一届的几个朋友,一科给一个,并且指点他们应该如何如何。这几个第二年都考上第四批的了,那一科都是全校甚至全县第一,但是其余的科一塌糊涂。我如果都给他一个人就好

12、了,他们后来都这样埋怨我。我那时候就想,庸师真是误人子弟呀,让我一个人教一所学校,只需自学两年全上大学。没有人会相信我判断的。感到愉快的是我的话后来有了注脚。前几年我看到一篇报导,有个大学生不读了回去包一个班教,统上重点。我那时就是这样想的。那时候考上大学还是稀罕事。一到大学,发现自己与同学们不是一个层次的,感到孤独。这时心病也开始了,我逐渐笼罩在灰云惨雾中。从来不上课,连课本都没有,更不要说做作业了。期末考试,有个老师到寝室来找我,他对我说:平时点名从来没你,考试却有。我敷衍他。言谈之间,他发现我压根不认识他,我猜他是刚考完的另一科老师了。于是算平时成绩而没及格。还有两周要考两科。我急着回家

13、去和哥们儿见面,一刻也不想停留。不是有补考吗?我就跑了。第二年春节后来补考。同班补考的笑话我:还不是乖乖来提前补考?于是我干脆不补考。反正还有大补考。第一学期就挂起三科,其中两科零分。这是学校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当时规定,一个学期五科不及格退学、总计四科补考不及格也退学。我以后就一直处在临界点上。每学期都四科不及格。走钢丝一样走到毕业。有一次,朋友来信说自己对高考没有信心,我想回家帮他。就让他写电报来谎称家里有事。结果电报迟迟未到,我按捺不住,决心次日就走。这时候同学告诉我,明天一早理论力学结业考试。这时已经上午8点了。我赶紧借课本、笔记本,临时抱佛脚。到了下午5点的样子,我坐在上铺说:到6点就

14、60分,7点就70分,10点就100分。到了7点多,我说60分够了,多学没用,玩去了。同室三人都笑死了,并且告诉了大家。他们认为我死到临头了还嘴硬。我平时从不学习的,都是考试前几天忙活,这次太仓促了。第二天考试,我头一个交卷。交卷前拿一 个硬币在手里抛着玩,要决定根号3等于多少。我没有计算器,开方的办法也忘记了,记不清到底是1.732还是1.742。硬币往上抛一下,老师的嘴角就往上动一下,把我逗乐了。第二天一清早,大门还没开,我就翻出宿舍楼,从旁边的收发室逾墙而下,被保安发现了。一看没有脏物,才放行。回家后被爸妈骂。农家送一个孩子读上大学容易吗。只好又回校。这一折腾就是10天。回来后大家都惊讶

15、地望着我。他们说我考了93分,第一名。有很多人不及格。有几个人问我有何秘诀?我说:我用的是囫囵吞枣法,你们学不了!班主任来了,要我交代为何人走了电报才来,我说自己有预感,眼皮跳。日后我有些同学最听不得别人吹嘘自己成绩如何如何,他们说:你牛什么,我有个同学压根不学习。 在大学的时候,我看道德经也是很吃力的,以后陷入身心黑暗,与心病作斗争,慢慢就有感觉了。这实质上是一个损之又损的过程。一切都失去了,在身心废墟上重建自己,完成了一个归根复命的过程,也与道有了契合。与中医的接触始于妈妈的一场病,我在书中写过了。后来又救了朋友的母亲。去年年底决定对中医探求宗旨、追溯本源,这个意愿也达成了。我甚至不曾学医

16、,现在却要来给中医播种。这一切都顺理成章发生了。我知道自己只是个先行者,只要人们从我的路来,在这条中医路上每个人都会比我走得远。这条路也不是我的,是张仲景、孙思邈、邵雍等先贤早就铺好了的。宗旨、本源既彻,以此慧眼就可以入于经典了,对内经、伤寒杂病论的探赜索隐、光明大昭只在目前。门看得见,钥匙也有了,我怕没有人拿钥匙开门进去,只好多走一程,进到门里招呼人。因此就要组织参学小组,带头学习二部经典。这条道路的创始是不易的,后人走起来就轻松了。 从古今学人和我的经历,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首先,学医必须要有文化资粮。中国文化是土壤,中医是树木,土不厚积是长不了乔木的,只能长出灌木荆棘。学习古文就是工具,

17、进一步才能学习人文经典,而有形象、会意思维,培养悟性、理智,形成慧眼。再进一步才能从人事参悟天道,进于道而得法。在医道的学习途中,有四种境界:肉眼、天眼、慧眼、法眼。西医形而下的就是肉眼,科学手段只是肉眼的延伸。像刘力红先生羡慕的内视,以及一些“道医”等,都是神通、巫医之类,相当于天眼。就是一个鬼神,碰到了大疾病也要求医,可见那些都是不足以为道的。中医是从根本、从究竟处来的,道无鬼神,如果“信巫不信医”,无药可救。从道德经、易经等经典 能培植出慧眼,就是通过悟性、智慧,明理而求达宗旨。法眼就是内经之义谛,伤寒杂病论是其引申。不到法眼,都是不究竟的,处于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状态中。因此,学医必须

18、要空怀、归宗、回溯,以进于道。空怀就是去除所知障,归宗就是求其真要,回溯就是回向经典之根源,这是一条“为道日损”之途。 越学越简单,执一而御万。现在的人学医则是“为学日益”的,留意于一些繁杂失真的知识,“不知其要,流散无穷”,这是背道而行的。我目前能贡献大家的有两点,一是指明学医的路,二是提其宗旨,给人一颗龙珠,若有龙象,就被点睛。有了这两点,不想学医、业余的立刻超出一世庸医,能除自己和亲人身病,因为人最关心自己;有志学医的再进一步,参学内经、伤寒杂病论,即入其门,无不成就,成就的大小就看愿力了。这个学医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渐和顿的过程,我送朋友们一程。以前的见识都是渐得的,是在反省感悟中随机缘而

19、生的,处在找不到堂寝安隐的路上;现要顿悟根本,自己有眼,甚至有无师智,可以登堂入室而受法了,然后再去“学思益,出才人”。 第二讲:世界观 世界观 大家知道,中医的理论是脏象经络学说,而其基础则是阴阳五行。也就是,阴阳五行是古人的世界观,脏象经络则是这种世界观下的人体观。我们学中医,要从源头上来,就要先明白阴阳五行是什么,它的所以然,有何深刻意义。 这就要从我们怎么看世界谈起了。对于意识、物质的不同偏执,有了唯心、唯物两种主义,却没有人肯去追溯意识与物质的本原。如果不清楚世界是怎样来的,做到知根知底,就武断地对世界加个判决,那是容易自欺欺人的。世界太大,因缘太复杂,每个人的感知都是非常有限的,如

20、同瞎子摸象。因此在你不具备超凡入圣的智慧之眼时,你只能是盲从的。爱因斯坦揭开了真相的一角,在没有相对论之前,人们不易理解时间、空间的相对性,无法设想质量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同理,如果没有古代的圣人教导我们去看世界的真相,我们也就局限在自己本能的认知中。唯心、唯物是不能简单地说谁对谁错的,在世俗谛上对于执持唯心见解的,唯物就是相对的真理;对于执持唯物见解的,唯心就是相对的真理;在殊胜谛上则两者都不究竟,一偏于空,一偏于有,都是边见。古人不去这么分别,而是把世界的本原归于道。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一有“唯”字,就偏离于道了。对于人们悟道的途径而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是一种自然的次第。唯物

21、、科学具有地的德性,可以 作为基础;唯心、宗教具有天的德性,可以进一步作为引领;道就代表真理、本原。“道,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道,我不知道是什么衍生出来的,好像是在上帝之前就有了。先有虚空,后有实质,先有天,后有地,在天地诞生之前道就存在了。道是一切现象的根本,无名无相,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而又不即不离。所谓修道,就是让品德与道相合。“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美丑、善恶都是现象,都是本真所取的相,对于本真而言,原本是无所谓什么名相的。“若离诸相,即名诸佛”。山河大地就不是虚幻的么?如果从不生不灭的角度看,沧海桑田,成住劫空,也只是变化的现象而已。 古人用道来

22、看世界。问题出现了,我们怎么知晓道就是真理呢?这是否需要验证?那我们必须用自己的智慧结合无可辩驳的道理,来进行推究。如果道理是如同1加1等于2的公理,也就没有争议,更谈不上验证。如果道理是真实不虚的,你验不验证它都存在,验证也就失去了意义,只是让不了解的、狐疑的一些人醒悟而已。站在道理的角度看世界,就是对一切现象加以分析。一棵树的一片叶子发生了枯败的现象,你可以拿这片叶子进行显微观察、化学分析,得出一个结论。但是这个结论只是一叶障目的。因为这片叶子与枝干、土壤、空气、昆虫、气候都有关系,你如果对全局不了解,对一个局部的专注并不足以让你找出究竟的原因。甚至你还得分析这棵树的种性,看它的基因有无变

23、异。同理,如果对世界没有根本的了解,就不足以分析其中的一个现象。因此不推究世界是怎么形成的,我们的认识就都是受局限的、片面的,所谓的道理就都有欠缺、不究竟。一旦打破沙锅问到底,推究到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就不行了。道既然能说世界的缘起,而且“其精甚信”、“不出户,知天下”,那是怎样的一种眼光和推演方式呢?它是正确的吗?我们是否也能信受奉行? 我们从童蒙时期开始认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从象开始感知的,慢慢开始识数,长大了开始懂理。象、数、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我们的认知是从形象上标注万物,又从实质的数量上加以衡量,然后分门别类区别对待。例如我们接触到黄金,首先从形象上感知与铜相似,然后知道比铜要重

24、实得多,然后归类到贵重金属的范畴中。任何一个现象,都可以加以表述,这种表述就是信息。信息就是对于空的一种进驻。在空里有了象,这个象占据一定的空间,就有了数,这个象、数属于哪个分类就有了理。我们的认知规则与世界的森罗万象是一致的。意 识与物质是同一个游戏规则的产物。人类为什么能知世界?就因为我们的认知与世界是如出一辙的,可以模拟。如同电脑屏幕上的显示,五花八门,都是现象,这些虚拟现象是在屏幕上演示的。世界的现象则是在时空背景上演示的。我们的意识则是在心体上演示的。电脑屏幕上的显示实质上是背后的二进制编码所演绎的。这个二进制编码就是信息。世界现象的纷纭变化也是信息的演绎。我们的意识也是一种信息流。

25、信息流是象、数、理的融合。因此,从信息去推演现象就是顺理成章的思维方式,中医和中国文化都是以信息学的视角去看世界,就如同从基因的编码信息去看会有什么人身现象一样。电脑的编码流是受程序支配的。世界变迁的信息是否也有程序支配?我们的心理、意识是否也有程序支配?这个程序就是道,追溯这个程序就是天人之学。我们的思维规则总是把现象进行分类,一直归类到某个种性,这就是理的根本。例如,树木可分成灌木、乔木,又可加上热带的、寒带的等等标记,然后是具体什么松、柏之类。树木就是大类,就是种性。因此,古人的形象思维、类比思维模式是非常自然的。形象思维是信息的模拟,类比思维是理智的运用,本来就是我们天生的本领。逻辑只

26、是帮助分别的,但是正如一句名言所说:“逻辑的心虽然有趣,却是迷惑的种子”,为何?逻辑是为了严谨地分别,把一切建立在是与非的基础上,假如有一种存在既不是也不非,那就有根本问题。在我们对自己审视之后,我们知道自己除了见多识广之外,并不见得比孩子聪明。“下下人有上上智”,一个教授比一个老农可能愚蠢多了,因为他可能偏执于有遗漏的逻辑,却丢掉了本能的认知。我们既然明白了古人是用信息学的眼光来看待世界,运用对象、数、理的形象、类比来进行模拟,从而追溯于道的,现在我们就来看古人追溯出了一个什么来。 请参看文明的对话335页。世界是怎么来的,穷其本始,必然先有一个最初的1。如果以0表示无、虚空,1表示最初的有

27、,定义这个1为一个实点,占据同样虚空的一个0为一个虚点,这个实点与虚点就有了1个1和1个0的现象差别。也就是二进制的11与10的差别。是在空的基础上先分1、0,又有了1个、0个的分别,进行了两次区分。11的实质是3,10的实质是2,也就是实有和虚无的差别。世界就是实点和虚点累积而成的。实点累积成实有,虚点累积成虚空。这就是老子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皆生于有,有即三,有生于无,无即二;有名万物之母,无名万物之始,同归于玄,玄即本初的一,玄之 又玄,众妙之门。真正的1不可见,是真正的无象,可见的是3与2,显示出1有、0无的表象。这个1先天地而存在。这个1不可见,非空非有,即空

28、即有,无所从来,也无所去。这一推演,我们知道了世界的本源是1、2、3,太极1不可见,可见的有2、3两仪。2的虚象就是阳,3的实象就是阴。阴阳贯穿于一切的现象中,互相交流而相依存,太极则作为生生不息的根本。 站在我们栖息的这个天地之间来看,天主要是虚的,也有些星辰是实的,地主要是实的,也隐藏着虚,因此天为阳,阳中有阴,地为阴,阴中有阳。以阴阳言天,以刚柔言地,刚者充实而象气多,柔者不充而象气少,就有了阴阳、太少的差别。假如天地不交流,也就没有天地之中的纷纭万象。天地之间的一切物象都是天地气交的产物,因此就有了四象。四象继续分演,就有了先天八卦。乾属天,坤属地,处天地阴阳之交的有六个卦,就是我们所

29、处天地之间的六种变化,也就是说在天地之间将演生出六种大象。风寒暑湿燥火是这六种大象的表现。这六种大象可以通过六个卦来表述,而卦象又是三才的阴阳,因此把我们所处的这个天地之间分为三才,三才各分阴阳,就有了与六种大象对应的三阴三阳,天地的交流就通过这三阴三阳的流转而实现。这就有了厥阴风、少阳火、少阴热、太阳寒、太阴湿、阳明燥的匹配。三阴三阳匹配的气化现象有多有少,就成了十二地支。 这个阴阳是就象而言的。世界的本源是1、2、3,相继还会生成4、5、6、7、8、9、10。1是无象而有的,2是虚的,3是实的。1在于3中生出了4,这个1是多的,故4是实而有余的。2与3结合成5,5是虚实之中的界,也是成形的

30、基础。请参看文明的对话336页。界上载1的无象而实有就是6,界上载虚就是7,界上载实就是8,界上载实而有余就是9,界复制而成空间就是10。接着又在空中继续这个生成的循环。以这十个数为基础,可以衍生出不同的数值,显示出实质的千差万别。这十个数都有一定的个性和现象,可以参照八卦来理解。1为坎卦,是隐没不见的;2为坤卦,是容纳的,虚就是含一而孕生的;3为震卦,是能动的,实就是动于虚空无碍的;4为巽卦,是发散的,实而有余要逸散;6为乾卦,为天,界上无象而实有;7为兑卦,为泽,界载虚;8为艮卦,为山,界载实;9为离卦,为热,界上实而有余要辐射。这十个数既然生成了,它们各有性格、品质,是否杂乱无章地漫游在

31、虚空之中呢?不是的,它们会按河图的形式组织起来。1与6居于北,2与7居于南,3与8居于东,4与9居于西,5与10居于中。这五对为何配合在一起?一个是奇数 一个是偶数,阴阳类别不同;相差是五,个性类同。我们可以理解为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志同道合走到一起。这是我们从人事的通理去领悟的。究竟为何会发生这种组合?首先1与6是一对生成关系,1结合了5成为6,就像成家有居室了,若离开家还是1,1与6是以家5为媒界而聚的,由于5的寓意是有无得失之间,故1与6同宗共处。余皆类此。为何这五对有五方的部署?这是由四象的分布原理决定的。请参看文明的对话340页、341页。8代表实的增加虚的减少,7代表实的减少虚的增多

32、,5代表虚实的中和,9代表实的极限,6代表实的隐遁。以四象而言,8应少阳,7应太阳,9应太阴,6应少阴,太少是多少的意思,8、7应虚的少多,9、6应实的多少。由于在对我们这个小世界的观察中,北极星是不动的,星系围绕北极而左旋。轻虚者动为阳,重实者静为阴,众星有向心归附之势,阴而内凝,故北极应少阴之象。北极又名太一,就是因为其象为天中之一。少阴既然位北,对应的太阳就在南,左旋而动阳进阴退,故少阳在东,太阴在西。5是阴阳的和合分界,故在中央。 这五对组合就是五行。行是什么意思?是运行的意思。运行意味着状态、趋势以及对状态、趋势的主导。例如我们常关心某个事体行进得如何了,就是想知道其状态、趋势以及怎

33、样去主导。在这种变趋之中会派生出很多现象。五行就像是主干,现象就像是分支。这就是天干地支的由来。五行主导时有太过有不及,故为十天干。如果仅有阴阳的现象,变化就没有根本;如果仅有五行的代谢,也就失去了变化的灵活。既有现象的变迁,又有实质的规范,才导致了世界变化的多姿多彩而又合乎规律。我们用阴阳之象、五行之数去看世界,也就把住了世界的脉搏。例如一个周期性的现象变化我们认为是阴阳五行的一次往复。一年地球围绕太阳一周,对于万物既有生长化收藏的一个主干代谢,又有一个从属三阴三阳现象的支派轮回。从象、数两个角度能够准确表述一个信息,因此阴阳五行就是从信息角度表述现象的根本。天地之间没有现象不在它的范畴、不

34、在它的经纬之中。信息与现象一一对应,信息的变化也意味着现象的变化,因此从信息角度发起变化,就会影响到该信息所类属下一系列现象的相应变化。这就如同改变基因,最终会改变生物的形态。 我们这个世界是在怎样的一个程序下演绎出来的?五行的实质、阴阳的现象,是信息流的根本。然而又是什么决定了阴阳的分演、往复与平衡以及五行的生成、部署与代谢?这就是道了。观于太极图可知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相交流又保持 动态的平衡。河图五行是太极图阴阳部署数的响应。先天八卦图是太极图在三才之象中具体的分演示意,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阴阳保持对立平衡。太极图代表了道。只要有分别,此与彼、是与非就是相对立相依存的。道法自然

35、,自然而然,我们不必知道为何世界的根本原理是这样的,因为这与一分为二是公理一样无需求证。太极图是一切信息的源程序,是公理,阴阳五行是这个世界的根本信息,也是从公理推导出的这个世界的定理。 正因于此,才有了太始天元册文:“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我们这个婆娑世界从本初的1开始造化,取法于道而生成世界。太极图之道先天地就存在了,所以说“道,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佛家有五方佛之说,也许与五行的信息有某种关系。既成天地之后,因为太一的移宫,又有了后天八卦图对世界的转运。这就像成人以

36、后,行为会受到国家、社会的支配与转化。阴阳、五行、八卦、六十四卦这个信息系统成了古人推演世界一切现象的纲领,是道的演绎。 第三讲:阴阳 阴阳 “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阴阳是这样的深刻简易而又无微不至,真是大明呀。一明阴阳,立刻就不是“一间微明”的状态了,而是恍然大悟、豁然贯通。对这样根本的学问不得其要,就是“受以明为晦”。 阴阳源于3、2之数,一个是实点,一个是虚点。我们就以实点、虚点作为基本来理解阴阳。天为阳,地为阴。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阳中杂阴为气,阴中杂阳为质。轻虚而浮者易动,重实而沉者易静,故动为阳、静为阴。火为阳,水为阴。上为阳,下为阴。阳主充塞,阴主凝实,如天与地,故阳在

37、外包,阴在内凝。“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阳有阴牵故不脱走,阴有阳化故生机不竭。阴阳不即不离,相吸引又相排斥。离则不能统一相须而用,即则不能对立而行分化。在人阴阳相脱、关格、阴阳交都会死。故曰:阳者卫外而为固,阴者藏精而起焏。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观于原子核与电子关系即知。对于一个生命而言,阴作了阳的归附,故为之主;阳作了阴的消息和守护,故为之正。阴阳如同夫妻,妻把夫套牢,夫为妻的保护。生化出入是阴阳的往来,因此乾坤立而生化无穷。 以上是阴阳的基本原理。由于水火、寒热为阴阳的征兆,外为阳,内为阴,当我们判断一个人的阴阳虚实(此虚实是少多之意)的时候,从寒热就知道了。阳实则

38、表热,阳虚则表寒,阴实则里寒,阴虚则里热。八纲辩证与此相关。喜就热则阳虚,喜就寒则阳实,喜热饮则阴实,喜冷饮则阴虚。等等,皆可阴阳观之。 在天地之间阴阳变化最鲜明的现象就是昼夜、春夏秋冬。我们现在知道昼夜是地球的自转造成的,春夏秋冬是地球的公转造成的。研究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是天文学的范畴。支配它们的原理还是阴阳五行,具体怎样的一串连锁反应我不清楚。只知道站在我们人的参照角度,这种日月的往来远近正是阴阳规则的体现。天人地三才有了空间的划分,昼夜、春夏秋冬有了时间的划分,一定的时间在人的视角会有什么主要的现象,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 以天之征象而言阴阳,则寒热、日月为阴阳的征兆。因此昼为阳、夜为阴;

39、春夏日来近为阳,秋冬日去远为阴。以地之气化而言太少,则冬春地气在下而为少,夏秋地气在上而为太。这个地气的盈缩是因为地热的张弛。当日靠近时,地气得热而升,当日远离时,地气失热而缩。天地交流,就有了少阳春、太阳夏、太阴秋、少阴冬的四象。天为阳,阳中有阴,故天有寒,真空寒;地为阴,阴中有阳,故地有热,地核热。因为寒热的推荡构成了四季变化。当春日渐增,地气升而寒冰化;当夏日渐盛,地气张而天气盈;当秋日盛极而减,地气浮弛而同天气降;当冬日渐衰,地气缩而天寒沉。天地间气的这种升降浮沉造成了春夏秋冬物候的变化。南方烤炭火,立春之前,火种要放在炭上,立春之后,火种要放在炭下。 为何少阳对应8,太阳对应7,太阴

40、对应9,少阴对应6呢?八为加法,实增,艮山象,地气增而天气减;七为减法,实减,兑泽象,地气减而天气增;九为乘法,暴实,离浮象,地气大张而天高远;六为除法,暴虚,乾大寒象,地气大缩而天寒凝。因此四象与8796所代表的春夏秋冬各个对应。春夏秋冬实际上就是四象在天地间的一个轮回推移。 我们知道了四象是天地或者说阴阳交流发生的四种大象,既代表了一个周期的四个阶段,即四时;也代表了天与地的阴阳原配,天气为太阳中含少阴,地气为太阴中含少阳,因此天有星辰,有寒,地有空隙,有热。这虽然说明了四季,却还未说明人间的昼夜,虽然说明了阴阳在天地间的支配,却未详细说明人间发生的现象。这还不是就三才角度而立论的。从先天

41、八卦图可以看出,阴阳在三才中分演成为八卦,除去乾坤二卦在天地定位,有六子卦六种阴阳杂糅的象在天地之间呈现,风寒暑湿燥火是这六象一种气的呈现。先天八卦、六子卦就是阴阳在三才中的具体分演。 从先天八卦图我们可以看出,阴 阳按一阳、二阳、三阳、一阴、二阴、三阴的次第衍生,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天地者,万物之上下,左右者,阴阳之道路。西北为艮,东南为兑,西北阴多故山高,天不足西北,天之星辰往焉,东南阳多故泽深,地不满东南,潦水归焉。这个先天八卦总天地阴阳的分演而言之。那么它与三阴三阳是个什么关系呢? 我们先看看中医是怎样看三阴三阳的。天有太阳、少阴,地有太阴、少阳,天地交汇,在人之位,少阳、太阳两阳

42、合明,为阳明,少阴、太阴两阴交尽,为厥阴。怎么理解这个阳明、厥阴呢?少阳之热升于天之太阳,犹如火得虚空而明照,故言阳明。因天之虚能容少阳之虚热,故合而盛明。少阴之寒降于地之太阴,犹如水土相交,土中之虚热尽丧,故嫌于无阳;水为土壅而逆其沉凝下趋之性,故名厥阴。故阳明当昼,厥阴当夜。昼则日丽于天,夜则月交于地。厥阴、阳明有寒暑之异、幽明之配,故而昼暖夜凉、昼明夜暗。春夏秋冬四象的变化反映在昼夜阴阳交合的程度上,则昼夜出现长短变化。这样,按照三才就分出了三对阴阳。这三对阴阳代表了阴阳之气的多少。少阳为阴之衰阳之始,太阳为阳之壮、阳之纯粹,阳明为两阳之杂合故而大盛,厥阴为两阴交尽,故而为阳之衰阴之微,

43、少阴为阴之壮,太阴为阴之大盛。这与先天八卦图的三阴三阳之分布相应。我们可以从“方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角度看,阴阳不同而又志意类聚的有情,故少阳与厥阴、太阳与少阴、阳明与太阴相因应。其实这种配对是三阴三阳的气化现象,也就是六子卦所决定的。巽为风,坎为寒,艮为湿,震为相火,离为热,兑为燥,如果厥阴响应风,少阳响应相火,太阳响应寒,少阴响应热,太阴响应湿,阳明响应燥,则这三对就须按照先天八卦图上的三对冤家方位来部署流通。 前文说到,从四象而言,天地之间,阴阳升降,天有少阴之寒故天气能降,地有少阳之热故地气能升,在天地之交,若寒水之气积成湿,则表示阳象极少,若寒水之气甚乏而成燥,则表示阴象极少。故太阴

44、应湿,阳明应燥。天地为阴阳之大象,寒热为阴阳之征兆,少阴,阴之壮也,故当显地气之壮而应热;太阳,阳之壮也,故当显天气之壮而应寒。厥阴者,阳之衰而阴之始也,热减退而寒滋生,故应风;少阳者,阴之衰而阳之始也,寒减退而热滋生,故应火。这一配系,我们就完全清楚了这三对阴阳互为配合,发生联系。先天八卦图表示的是三阴三阳自有的标象,六子卦、六气表示的是三阴三阳响应的本气。 若以先天八卦图的八卦进行三阴三阳之象的划分,大致是一阳 少阳震兼离,二阳阳明兑、离,三阳太阳乾,一阴厥阴巽兼坎,二阴少阴坎,三阴太阴坤、艮。这样一划分,关于三阴三阳性情的描绘尽皆了然。三阳为父为经,乾也,君主之经纶,三阴为母为表,坤也,

45、包容孕育。二阳为维为卫,兑、离也,悦言而附着,故为维络;言斥而甲胄相向,故为护卫。二阴为雌为里,坎也,蛰隐之静,故为雌;陷凝沉伏,故为里。一阳为纪为游部,震兼离,动而视察。一阴至绝作朔晦,为独使,巽兼坎,风寒散热而月失明,又因坎精入而月得资生,绝灭终又复苏故为至绝作朔晦;潜幽入宣故为独使。 既然把三才划分阴阳,得出了三阴三阳,表征了春夏秋冬昼夜现象的变化,也体现了风寒暑湿燥火的实质气化,但是我们还不清楚三阴三阳是怎样在三才中流转的,与十二地支、十二月、十二时辰是何关系。 三阴三阳在三才中按照司天在泉左间右间的关系配置。实际上就是先天八卦图。先天八卦图配属三阴三阳之后,如图: 太阳 阳明 厥阴

46、少阳 少阴 太阴 大家以后学习五运六气就会明白,司天在泉左间右间之气是这个图的旋转推移。如果要研究,注意其中有面北、面南、右旋、左旋的不同,最终结果就是太极图在天地间的部署和轮转。 那么问题又出来了,是什么在推转着它呢?还是因为太极图的这种阴阳递生,造成了天地的阴阳演变。冬至日最短,阴极而阳生,故少阳当王;夏至日最长,阳极而阴生,故厥阴当王。从冬至日起算,少阳、阳明、太阳、厥阴、少阴、太阴各王60日。这个王是得神而昌之意,开始生聚壮大,相当于发起变化的生力军。从地的角度,若少阳生聚多了,取代太阴在泉之位,则推动上图轮转一步,厥阴就当司天,风气就当机出现了。正因为天地这种阴阳的推移变化,将带来对

47、于万物的主气六步。如图: 太阳 阳明 少阳之位 太阴升此 太阴之位 少阳降此 少阴 厥阴 这六位实际上既是万物阴阳的内外部署,又是先天八卦图对五行的主导。风、热、火、湿、燥、寒,是木火土金水的次第表达。为何太阴、少阳在中间位有一个交互呢?不仅是遵循五行的规则,而且代表阴阳的上下交流,太之气多故外承,少之气少故内合。这也代表了六爻。从初始而微、显现、变动、阻滞、大行其道、终结,正是三阴三阳的反映。初爻为厥阴巽,为入,故“潜龙勿用”;二爻为少阴离,为见,故“见龙在田”;三爻本太阴艮止之位,而少阳震动来客, 故“终日乾乾,夕惕若”,虽戒备而不宁处;四爻本少阳震动之位,而太阴艮止来客,故“或跃在渊”;

48、五爻为阳明兑,为悦,故“飞龙在天”;上爻为太阳坎,为险,故“亢龙有悔”。“六位时成”,故“易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 以上既说明了三阴三阳在天地间司天在泉左间右间的部署,又说明了这种部署的推移原理,以及这种推移原理给万物带来了一年来风热火湿燥寒的常规气化。但是对于处于人位的万物在一年来具体会有什么样的阴阳现象相继当政呢?天地之气升降于人间,上半年气升为阳,天气主之;下半年气降为阴,地气主之。按阴阳在三才中的部署,天之太阳在上,厥阴、阳明相左右,地之太阴在下,少阳、少阴相左右,故上半年太阳、厥阴、阳明主之,下半年太阴、少阳、少阴主之。阳明、少阴之象处天地之中,又阳为始为先至,阴为终为后至,故有太阳

49、、厥阴、阳明、少阴、少阳、太阴的轮流次序。阳极盛于五月,阴极盛于十一月,次序明确。脉解篇已经说了太阳当寅、厥阴当辰、阳明当午、少阴当申、少阳当戌、太阴当子,但是人们不清楚为何另外六个地支没有对应。实际上这是说明了三阴三阳配合的气化多或平的六个地支,而没有说明气化少的六个地支。因为有主气六步的五行气化来相克制,使得气化少,六个地支虽然仍归三阴三阳主导,但是已经不能作为三阴三阳的代表。就如87596代表五行一样,不能用3241作代表,虽然3241属于木火金水,是木火金水的不足之数。卯属太阳寒气不足,巳属厥阴风气不足,未属阳明燥气不足,酉属少阴热气不足,亥属少阳火气不足,丑属太阴湿气不足。为何确定是这样的?需要从十二地支的意思谈起。 子为儿在襁褓中足并之象,万物孳孽,意为孕生。丑为扭曲挠动之象,意为胎动。寅为阳气领出黄泉之象,意为开演。卯为开门之象,意为冒头。辰为万物伸舒之象,意为发展。巳为卷舒自如之象,意为章法。午为阳盛遇阴之象,意为遭逢。未为木升有阻之象,味是口在协洽,昧是日光在协洽,故未之意为协洽。申为上下贯通之象,阴阳和济志意畅达,意为得志。酉为上盖之坛象,收藏果实,意为闭关。戌为阳下入地之象,意为入灭。亥为核心凝结之象,意为种子。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