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状述结构英译语义表征构建实证研究开题报告.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986207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状述结构英译语义表征构建实证研究开题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汉语状述结构英译语义表征构建实证研究开题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汉语状述结构英译语义表征构建实证研究开题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汉语状述结构英译语义表征构建实证研究开题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汉语状述结构英译语义表征构建实证研究开题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汉语状述结构英译语义表征构建实证研究开题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状述结构英译语义表征构建实证研究开题报告.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 题 报 告题 目汉语状述结构英译语义表征构建实证研究指导教师江晶晶分院人文学院专业英语班级11英语(2)班学生姓名周云洁学号114175240开题日期2014年11月29日一、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1 选题的背景状述结构是指由状态词和述词组成的修饰关系结构。状态词是修饰成分,述词是被修饰的中心词。以上对状述结构的解释是由徐悉艰(1982)提出的。本文研究的汉语状述结构是指由双音节形容词加述位动词构成的结构,它包含形容词是重叠式的如:慢慢看,弯弯下垂,隐隐看见;和非重叠式如:认真阅读,专心听。non-reduplicated disyllabicword

2、s.目前通过中国知网进行搜索和阅读手头资料,我们发现,对于汉语状述结构的研究,孙云(1983)从造句功能方面对汉语状述结构作了系统分析,王鸿滨(2009)在左氏春秋介词隐性研究中提到过古汉语的一种“N+V”类型的状述结构并对此类状述结构的语义关系作出分析。前人对形容词做状语也进行了很多描述,主要集中在形容词作状语的能力,语义指向,语义特征和语义类型。刘芳(2002)对语义指向动词中心了语的状语进行了考察,其中就对形容作状语,语义指向动词中心语的分析。刘振平(2014)对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的认知语义条件作了系统地考察。翁颖萍2006研究了AA式形容词状语在“S+A+V+O”中的语义指向分析。山田

3、留里子讨论了在能作状语的双音节形容词中哪些可带地可不带“地”,哪些一定要带“地”,哪些一定不能带“地”。对于形容词加动词结构的研究,也一直是汉语结构的研究热点。李杰(2012)对“形容词+动词”状中结构的句法特征作出解释,赵春利、石定栩(2011)考察并验证了状位形容词和述位动词结构的语义关系类型,探讨动词结构的语义类别、语义特征和句法标记。黄昌宁,姜自霞,李玉梅(2009)对汉语“A+V” 结构的歧义方面作出了分析。吕叔湘(1965)对双音节形容词作出研究,认为双音形容词修饰双音动词的较多。但至今尚未有人对汉语“A+V” 结构的英译方面作出研究,实证研究方面也一片空白。因而本文基于先人研究的

4、基础上,打算从汉语状述结构“A+V”状述结构的其中一类“双音节形容词+动词”结构出发,从语义表征入手,结合认知语义学,语义指向和双语语义表征理论,通过实证研究对不同水平的英语学习者进行测试,从句法角度深入探索其语义指向的区别,旨在探索对“双音节形容词+动词”结构在英译时不同英语水平的受试者翻译是否存在差别,存在何种差别,探究受试者翻译的心理过程。2.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主要有理论和现实两点意义:(1)理论意义:至今尚无人对汉语状述结构英译语义方面作出研究,因而本研究能够弥补这方面研究的空缺,本研究以中国学习者为研究对象,对他们大脑中存在的英译语义表征进行研究,此类研究比较罕见,希望能为英译的研

5、究带来新成果。(2)现实意义:本研究有利于平时的语言教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地理解汉语的“双音节形容词+动词”状述结构,并对其英译作出分析,了解它们在实践中各自的规律及特点,这能在汉英翻译过程中帮助我们更准确表达原文的语句,避免造成误解或歧义,希望能为英语学习者带来一点帮助。本研究有助于拓展对语言的研究思路,对教师和语言学习者来讲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二、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1基本内容介绍本文研究背景,交代选题动因和意义,文章结构及研究所依据的理论和所用的方法论。追述前人对状述结构所做的研究,总结其研究从而确定本文所研究的重点。定义状述结构并分类,搜集双音节形容词并归类,整理出

6、双音节形容词加动词结构。确定调查对象,介绍研究的问题,研究方法和研究的过程。分析实验的结果并总结。本研究的具体内容如下:第一,介绍本文研究背景,交代选题动因和意义,文章结构及研究所依据的理论和所用的方法。第二,追述前人对状述结构所做的研究,总结其研究。第三,对汉语状述结构进行术语鉴定,并对汉语状述结构中“A+V”(A为双音节形容词)进行结构分析:根据常用形容词分类词典搜集双音节形容词并归类,借助语料库归纳整理双音节形容词加动词结构。第四,对“双音节形容词+动词”状述结构的英译,采用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及定量分析进行实证研究。提出实验假设、确定试验对象、实验工具、实验执行。第五,在以上研究基础上,从

7、认知语义学,语义指向和双语语义表征理论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确定假设是否成立。 2.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通过定量和统计分析法,集中研究汉语“双音节形容词+动词”结构在翻译成英语过程中受试者所出现的语义表征,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有:1.汉语双音节形容词有哪些?如何分类?哪些能与动词构成“双音节形容词+动词”结构?2.对于把英语作为二外的习得者来说,由于英语程度不同,在汉语“双音节形容词+动词”结构翻译成英语时语义表征是否有差别?3.在翻译过程中,对于此类汉语状述结构的英译,翻译者构建了怎样一个语义表征系统?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1本课题主要研究方法:(1)实验对象: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英语专业与

8、非英语专业学生(2)实验工具:自制调查问卷 (3)实验方法及步骤:将具有代表性的 “双音节形容词+动词”结构编入调查问卷,采取调查问卷形式对实验对象进行调查研究。实验对象分为高低水平两组,分别为:人学学院英语专业学生(10人),人文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10人)。录音记录翻译者内心的翻译过程,根据问卷显示进一步研究这些受调查的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对这类状述结构在其翻译的过程中的表征是否不同? 2技术路线:(1)借助知网资料认识汉语状述结构,并与论文导师沟通,查找资料,整理文献,最后确定选题。(2)利用excel表格对收集来的双音节形容词加动词进行分类,归纳,整理。 (3)分析研究:依据语义指向,双语

9、语义表征理论和认知语义学分析英语学习者在汉语“双音节形容词+动词”结构英译过程中是如何构建其语义表征的,有何差异性,翻译后的对调查结果进行归纳。四、 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第一阶段:(2014.09.20-2014.10.20): 查阅、收集资料,并确定研究方向。第二阶段:(2014.10.20-2014.11.13): 确定论文题目,完成任务书。第三阶段:(2014.11.13-2014.12.12): 完成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第四阶段:(2014.12.12-2014.12.30): 搜集、分析语料,开展研究,撰写初稿。第五阶段:(2015.01.05-2015.03.18): 深入研究,修

10、改论文, 提交论文修改稿。第六阶段: (2015.03.22 -2015.04.16): 完成三稿。第七阶段:(2015.04.22-2015.05.04): 准备论文答辩。分析并找出规律。五、主要参考文献:1 Altarriba.J.&K.M.Mathis. Conceptual of stroop interference in Chinese-English language acquisition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 1997.3,397-401.2 Chen H.C.D

11、evelopment of Stroop Interference in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s 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1986,3:397-401 3 Cohen,A.&Aphek,E.Easifying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81,3:221-236.4 Goldberg,A.E.Cognitive LinguisticsJ.Mout

12、on de Gruyter,1989-2004.5 Jackendoff, R.Semantics and cognitionM.The MIT Press,1983.6 Ellis. R.Understanding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OxfordUniversityPress. 1985.7 Ellis,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8 John Lyons, Linguistic semantics : an introductionM.

13、 BeiJing :Foreign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9 Matsumoto,N.Bridges between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pedagogy:The case of corpora and their potentialJ.SKY Journal of Linguistics,2008(21):125-153.10 Shalom Lappin, The handbook of Contemporary semantic theory M.BeiJing :Foreign L

14、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539-54311 Saeed,J.I. Seman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32-35.12 Zihong,Z.The Syntactic Positions of Adverbs and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Sino-Us Teaching,2010,7(9):48-54. 13 安汝磐、赵玉玲.新编汉语形容词词典Z.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4 陈宝

15、国,双语语义表征的理论及其研究方法J. 名族教育研究,2001(1).15 陈栩茜、张积家,粤-普-英讲话者的语义表征研究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6 黄昌宁、姜自霞、李玉梅、形容词直接修饰动词的“a+v”结构歧义J.中国语文,2009(1).17 黄晓晔.性质形容词作状语的句法现象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1-46.18 李杰,“形+动”状中结构的句法特征J.理论月刊,2012(7)19 李杰、侯友,双语语义表征研究综述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20 李荣宝、彭聃龄,双语者的语义表征J. 现代外语 ,1999.21 刘芳,语

16、义指向动词中心语的状语的考察J.广西大学学报,2002(5).22 刘振平,双音节语义指向动词中心语的状语的考察形容词作状语的认知语义条件J.国际汉语学报,2014.23 刘振平,近20年来形容词作状语研究述评J.滁州学院学报,2010(3).24 束定芳,认知语义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目标与方法J. 山东外语教学,2005.25 孙云,状述结构与述补结构造句功能J.汉语学习,1983:20-22. 26 陶文好,认知语言学的定义和理论框架J. 中国外语,2007(5).27 王俊毅,陈述性和描写性形容词状语的分类J.世界汉语教学,2006(4):26-32.28 王寅,认知语义学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3):11-15.29 翁颖萍.AA式形容词状语在“S+A+V+O”中的语义指向分析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6,6(6):113-115.30 徐悉艰.景颇语中一种特殊的状述结构J.语言研究,1989(2):208-222. 31 赵春利、石定栩,状位情感形容词与述位动词结构同现的原则J.汉语学习,2011(6).32 山田留里子,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情况考察J.世界汉语教学1995.指导教师审核意见: 2014年 11 月 18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