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本质安全模型研究毕业设计(论文) .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987812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1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煤矿本质安全模型研究毕业设计(论文)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煤矿本质安全模型研究毕业设计(论文)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煤矿本质安全模型研究毕业设计(论文)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煤矿本质安全模型研究毕业设计(论文)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煤矿本质安全模型研究毕业设计(论文)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煤矿本质安全模型研究毕业设计(论文)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矿本质安全模型研究毕业设计(论文) .doc(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名称:煤矿本质安全建设模型研究2012年5月摘 要煤矿井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人-机-环境-管理系统。本文在人的行为理论分析基础上,讨论了人失误的产生原因及其导致事故的模式,研究了人失误的辨识技术和控制方法;利用可靠性原理,建立了人员可靠性分析公式和人本质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 对设备进行了人机工程学分析,利用可靠性原理建立了设备可靠性串并联模型,建立了设备本质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 在将煤矿井下环境归类为作业环境和地质环境的基础上,对影响作业环境和地质环境的各个要素展开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建立了环境本质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并提出了实现煤矿环境本质安全的方法和措施。 根据职业健康安全

2、管理原理,以国家本质安全管理体系为指导,从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等方面对煤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评价,提出了针对危险源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提出了风险预控的应用框架和具体措施,结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等要素,建立了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阐述了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要点和途径,从人身伤害与损失、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安全措施、基本管理、企业安全文化等要素出发,全面研究建设本质安全煤矿,利用层次分析方法展开评价分析,从而有效辨识系统薄弱环节,为管理者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关键词: 本质安全 管理体系 安全措施 安全文化 ABSTRACTCoal mines are man-machine-envi

3、ronment composed systems with complex structur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4M (man,machine,environment,management), relevant elements of coal mines are studied , leading to feasible principles for application of the Intrinsic safety concept to coal mine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human behavior, the caus

4、es of human errors and accident patterns were discussed, and identification techniques and control methods of human errors are studied, the Man Assessment Index Model of Intrinsic safety is founded.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human reliabilityon the basis of the Fuzzy Synthesis Analysis

5、Method, the data of the working force in working face 601 of The No.1 HuangLin Coal Mine is investigated and analysed. Through ergonomics analysis and reliability analysis, Machine Assessment Index Model is founded, which is further adopted in the application of man-machine engineering theory to coa

6、l mines in order to assure the Intrinsic safety of machinery. The data on the machinery of working face 601 in the No.1 HuangLin Coal Mine was studied. The environment of coal mines, being classified as working environment and geological environment, is investigated to reveal the impacts put on by v

7、arious factors of coal mines. By carrying out the analysis on factors of occupational safety, the Environment Assessment Index Model was founded, and the relevant measures for the Intrinsic safety of coal mine environment are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occupation health and safety manag

8、ement and the System of National Industrial Safety Management, the hazard identification, risk assessment and risk control in coal mines are studied, and the standards of hazard management and risk control measures are proposed. The Management Assessment Index Model covering the whole series of majo

9、r influencial factors is founded. AHP method is applied to evaluate the culturial environment of intrinsic safety in coal mines, thus provides an important assistance in decision making. As the system of man-machine-environment-management being thoroughly studied, an overall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10、of coal mines is put forward. With the theory of 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s and the Wavelet Neural Networks, the Assessment Model is thus established. The research on the sustainable safety in the No.1 Hangling Coal Mine of Shaanxi Province leads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Intrinsic Safety Ma

11、nagement System, and the the evaluation model verification. The concept of Intrinsic Safety in coal mines safety management is a new ideology, which will greatly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safety management and safety control standard in coal mines to build a safer and more productive industry. KEYW

12、ORDS: Intrinsic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safety measure safety culture目录摘 要IABSTRACTII第1章 绪论11.1课题研究背景11.2课题研究意义21.3 国内外研究综述31.4 论文研究内容5第2章 煤矿本质安全建设的理论体系62.1煤矿本质安全的定义62.2本质安全型煤矿的理论基础8第3章 建设本质安全煤矿的内容体系103.1人员的本质安全103.1.1 煤矿人员素质现状103.1.2 人不安全行为的分类113.1.3人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及产生的特点123.1.4 人失误的原因分析123.2设备的本质安全143.

13、2.1 设备故障定义143.2.2设备本质安全程度提高153.3环境的本质安全163.3.1煤矿环境危险源特性173.3.2 煤矿环境主要危险源辨识183.4 管理体系的本质安全193.4.1 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概述193.4.2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203.4.3建立必要的本质安全管理机构和保障体系253.5本质安全文化26第4章 煤矿本质安全建设提高途径284.1加强培训,提高职工的标准化意识和操作技能284.2大力推进手指口述操作方式294.3 “以人为本”,打造“三基九力”团队30结论31谢 辞32参考文献33第1章 绪论1.1课题研究背景煤炭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我国的主要能

14、源。2008 年,全国煤炭产量完成 27.16亿吨,同比增加1.93 亿吨,同比增长 7.65%。其中,山西、内蒙古、陕西等8个省区煤炭产量超过亿吨,神华集团、中煤能源、大同煤矿等 35 家大型煤炭企业产量超过1000万吨。2009年,全国原煤产量 29.65亿吨,同比增长12.69%。煤炭工业的迅速发展,保证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支撑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煤炭工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必须加强安全生产,确保煤炭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但煤炭行业是高危行业,高瓦斯和瓦斯突出煤矿占一半左右,煤矿安全是整个工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安全是煤矿生产永恒的主题。

15、煤矿企业具有人员多、作业分散、设备设施多、分布面广、自然条件恶劣、不安全因素多、作业环境复杂、管理困难等特点,工作场所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自然灾害和生产事故的危险因素始终影响和制约着煤矿的安全生产。我国长期坚持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指导方针,煤矿事故的频繁发生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争取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的根本好转是全社会、特别是全行业的当务之急。 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了对煤矿安全生产的投入,特别是取缔大量非法小煤矿,增加了安全投入费用,我国煤矿生产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6 年煤矿企业发生2945起,死亡4746人,同比减少361起、1192人,分别下降 10.9%和

16、 20.1%。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 2.041%;2007 年煤矿事故死亡 3786 人,同比下降20.2,百万吨死亡率 1.485%;2008年, 煤矿事故总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 19.3%和 15.1%; 2009 年煤矿死亡人数为 2700人,同比下降 18% 1。从 2006 年到 2009 年,我们可以看到,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在逐年好转,死亡人数逐年降低,我国安全生产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成绩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与国外先进国家差距很大,以 2009 年数据来说,我国煤炭工人死亡率是南非的 30 倍,美国的 150倍。因此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事故总量依然偏大,重大事故起数和死亡

17、人数有所增长,一些地区安全状况还不稳定,重大和特大事故仍然不断发生,严重威胁着煤矿工人的生命安全。煤矿事故不仅夺走了无数矿工的生命,使遇难家庭、煤矿企业和社会担负沉重的经济压力,甚至已经上升为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后果严重,影响深远。如何有效遏制重大矿难的发生,是我国煤矿生产当前需要解决的头等问题,本质安全理论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下提出,煤矿本质安全是煤矿安全管理的新理念。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国煤炭行业开展煤矿质量标准化工作,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办法,煤矿企业在建设本质安全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创建煤矿本质安全是对现有安全管理模式和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发展和升华。

18、1.2课题研究意义随着国际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和方法越来越不适应当前的煤矿安全管理,开展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研究,建设本质安全煤矿,是加强安全管理,与国际先进管理体系接轨,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其重要意义主要如下: (1) 开展本质安全研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安全发展指导原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措施。建立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是建立在对煤炭工业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科学判断的基础上的,既是科学发展观在安全生产工作、煤矿安全领域的具体运用,也是煤炭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既是积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坚持安全发展,就是要把

19、煤矿企业的改革发展建立在安全状况不断改善、劳动者生命安全和健康得到切实保障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 建立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是把握工业化进程中安全生产的规律,推动安全生产“五要素”落实到位的重要步骤。 本质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人员本质、 设备本质安全、环境本质安全和配套的实施保障措施。这正是安全生产“五要素”落实到位的体现。推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就是推动安全生产“五要素”落实到位的具体实施。 (3) 建立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是保证煤炭企业具有持续、 有力竞争力的必然措施。煤炭企业必须实现本质安全,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经济上,安全状况直接决定着煤矿企业的生死存亡

20、,煤矿企业不论其经营规模大小,经济效益好坏,都经不起事故的折磨,只有减少甚至杜绝各种事故,才能创造宽松的安全环境,更好的保证企业的健康稳定。 (4) 开展煤矿本质安全研究, 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好转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我国煤矿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是煤矿安全基础脆弱、安全保障水平低、整体防灾抗灾能力差。以人-机-环境-管理系统协调为着眼点,从人员本质安全、设备本质安全、环境本质安全、管理本质安全四个方面消除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各种因素,可以从根本上减少事故的发生,实现企业的安全生产。1.3 国内外研究综述在本质安全概念明确提出之前,就有与此概念非常接近的概念,也就是所谓“可靠性”。可靠性工程最主

21、要的理论基础-概率论早在十七世纪初由伽利略、高斯等人建立起来,后来马尔科夫创立了随机概率论,这是可修复系统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可靠性工程另一门主要的理论基础-数理统计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形成本质安全( Intrinsic safety or Inherent safety)概念提出距今已过半个世纪,该概念源于20 世纪 50 年代世界宇航技术界,主要是指电气系统具备防止可能导致可燃物质燃烧所需能量释放的安全性(The safety of electrical systems in preventing energy release which might cause flammable substa

22、nces to ignite)。国外,本质安全理论近年在各个领域有了较大发展,1993 年美国化工安全中心(CCPS)出版了生产安全工程设计导则(Guidelines for Engineering Design for Process Safety),该书介绍了本质安全设计方法,强调了实现生产安全的最佳方法是在设计初始阶段考虑安全因素。1994 年 CCPS 成立了本质安全生产分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nd Workshop on Process Safety Management and Inherently Safe Processes),将本

23、质安全作为重要议题进行了讨论。1996年米歇根科技大学的Dan Crowl教授出版了 本质安全的化工生产:生命周期方法(Inherently Safer Chemical Process :A Life Cycle Approach)。该书重点阐述了如何在整个化工生产过程的生命周期中使用本质安全设计的近年来,CCPS 还与美国废物减少技术中心(the Center for Waste Reduction Technologies,CWRT)共同出版了安全健康环境应是生产设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Making EHS an Integral Part of Process Design),强调本质

24、安全应与预防、绿色化学等一起综合考虑。此外,CCPS 还开展了安全与化学工程教育项目(SACHE,Safet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Education)。SACHE 项目的主要内容包括:化工专业学生开发生产安全和本质安全方面的教材,资助本质安全研究。2001 年 10 月,美国 107 个、加拿大10 个、其他国家 6 个研究机构或大学作为会员加入了 SACHE项目中。除 CCPS 外,美国化学工程师协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s ),国家安全委员会(National Safety Council)、美国化工

25、协会(American Chemical Socirty,ACS )、环境保护署(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EPA)等机构都积极促进本质安全理论研究和应用。美国陶氏化学公司(Dow chemical)、埃克森化学公司( Exxon chemical)、联合碳化物公司(Union carbide)等公司也积极发展本质安全的工艺、产品和评价方法。加拿大化工学会(Canadian Society for Chemical Engineering,CSChe)、加拿大化工生产商联合会(Canadian Chemical Producers Association

26、,CCPA)及许多公司和组织也积极促进本质安全理论的研究、推广和应用3。欧盟为促进本质安全理论在化工工艺开发和设备设计中的应用,进一步改进化工企业在安全、健康、环境保护方面的绩效,于 19941997 年间组织有关研究机构和企业,开展了化工工厂本质安全设计方法研究(Inherent Safety Approaches to the Design of Chemical Process Plant,SIDE)项目。该项目主要目的是提高欧盟各成员国化工企业的本质安全、健康和环境保护绩效,通过开发一套化工生产本质安全环境保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化工工艺本质安全评价方法,促进本质安全方法的推广应用。1.

27、4 论文研究内容针对我国目前煤矿生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论文提出了煤矿本质安全建设研究课题,通过对国内外事故致因理论、安全评价理论和本质安全理论论述,诠释了煤矿本质安全新的定义,结合国家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指导体系,利用安全学原理,4M理论,可靠性原理等知识,提出煤矿本质安全建设的目标和具体技术路线。通过本论文的研究,期望所建立的体系和评价方法能够被煤矿应用,从而促进我国煤矿企业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第2章 煤矿本质安全建设的理论体系2.1煤矿本质安全的定义本质安全可以分解为两大目标,即“零工时损失,零责任事故,零安全违章”长远目标;“人、设备、环境和谐统一”终极目标。2001 年初,徐矿集团

28、率先在煤炭行业提出创建煤矿本质安全的目标,总结凝练了本质安全的核心理念是力求通过“人、物、系统和制度”四大要素的高度和谐统一。 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不因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而发生事故”的目标。即人按规程操作,杜绝违章,物或设备在动态或静态状态下始终安全运行,系统实现“人机互补、人机制约”,制度不断规范,最终实现生产过程的管理零缺陷、零事故的本质安全目标。 2002 年,同济大学赵朝义博士运用人的行为理论、人机工程学及可靠性理论,对煤矿人-机-环境系统的本质安全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和研究,提出了煤矿本质安全定义与煤矿人、机、环境本质安全措施和方法。他认为煤矿本质安全是指将本质安全的内涵加以扩大

29、,已不是单纯指设备构造的本质安全设计,而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煤矿具有相当的安全可靠性,具有完善的预防和保护功能,具有良好的安全文化和安全氛围,以及科学的安全管理体制,使事故、灾害降低到规定的目标或可以接受的程度。2005 年,李瑞敬、王东江认为本质安全管理就是采取一定的技术、教育和行政等手段,使人自身重视安全,使机器、材料、环境等在任何非人为状况下,不会出现不安全因素,不会对人产生伤害的一种安全管理方法手段和理念2007年许正权提出本质安全也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4 型本质安全阶段,即基本安全阶段。处于该层次的本质安全主要指标是技术、设备可靠,环境安全。 型本质安全阶段,即规范安全阶段

30、。处于该层次的本质安全主要指标是达到行为规范、技术规范、管理规范、法律规范,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人应该满足以下要求:具有内在的安全意识;具备合格的安全技能;在自觉的安全意识引导下,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安全技能,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安全的完成规定的任务。主要解决的是程序性偏差所引起的安全问题。 型本质安全阶段,即文化安全阶段。处于该层次的本质安全主要指标是实现人的安全理念、生产系统、安全系统、管理系统、信息传输系统的高度和谐,是系统始终处于和谐临界点之上,安全文化如同看不见的手引导个体、组织系统迈向本质安全。主要解决的是系统性偏差所引起的安全问题。 2007年,刘海滨、李光荣等人,在分析了国

31、内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综述了煤矿本质安全的几种定义后,将本质安全煤矿界定为5:一种“不断追求系统安全极限”的管理理念-在相对可靠的技术、设备及环境下,通过有效的管理机制与方法,消除导致煤矿系统不安全的主要因素即人的不安全行为,从而使影响煤矿安全的各因素处于被约束与控制状态,最大化提升系统的可靠性,使煤矿灾害与事故发生率降至极低的、可接受的限度。本质安全有狭义与广义之分6。 狭义上的本质安全是指实现了人的本质安全、 物(设备系统)的本质安全等。对于煤矿企业而言,煤矿本质安全是通过追求人、机和环境的安全和谐统一,最终实现管理无漏洞、设备无故障、系统无缺陷、人员无“三违”、安全无事故

32、的恒久性安全目标。广义上的本质安全,则是将上述人、物、环境、管理等诸多要素的本质安全有机地融合起来组成的集合体,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综合反映,是生产过程中诸多要素的最佳集合。神华集团神东分公司为贯彻“煤矿可以做到零死亡”、“生产过程中能够做到瓦斯不超限,超限就是事故”这两个理念7,实现创建本质安全企业。神华宁夏煤业集团构建本质安全煤矿的核心8-11是以预控管理为基础,针对生产中存在的危险因素积极主动预知、预防,并采取措施将风险降低到不能引起事故的区间内,实现由事后处理转向事前控制,从而建立起安全长效机制,形成治本之策。根本内涵是追求人、物、环境、技术、管理等要素优化匹配,通过实现人员无失误

33、、环境无隐患、设备无故障、管理无漏洞,消除潜在危险源,牢牢掌握煤矿安全管理的主动权。根据以上分析可知, 煤矿本质安全在我国目前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并在许多大型煤矿应用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煤矿本质安全目前并没有一个完全明晰的定义,而且在理论上也比较杂乱,因此,本人结合前面研究成果,提出“煤矿本质安全”新的定义如下:在相对可靠的技术、设备及环境下, 通过不断提高人-机-环境-管理各个要素的安全程度,追求人、设备、环境、管理等要素优化匹配,消除导致煤矿事故发生的因素即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从而使影响煤矿安全的各因素处于被约束与控制状态,最大化提升系统的可靠性,通过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

34、体系和先进的企业安全文化,使煤矿灾害与事故发生率降至极低的、可接受的限度,从而实现系统的本质安全。 2.2本质安全型煤矿的理论基础20世纪中,国内外研究提出了多种事故致因理论12。如格林伍德(Greenwood)和伍兹(woods)1919 年提出的“事故倾向性格”论,1936 年海因里希(H.W.Heinrich)提出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1916年由吉布森(Gibson)提出的“能量异常转移”论。近40年来,人们结合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观点、方法提出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事故模型和理论。1969 年瑟利(Surry)提出的瑟利模型,以人对信息的过程为基础描述事故发生因果关系的一种事故模型;与此

35、类似的理论还有 1972 年威格里沃思(Wigglesworth)的“人失误的一般模型”;1974 年劳伦斯(Lawrence)的“矿山人失误模型”;以及 1978 年安德森(Anderson)等人对瑟利模型的修正等等。上述理论把人-机-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看待,也有人将它们称为系统理论。动态和变化的观点是近代事故致因理论的又一基础。1972 年,本尼尔(Benner)提出了在处于动态平衡的生产系统中,由于“扰动”(Perturbation)导致事故的 p 理论;约翰逊(Johnson)于 1975 年发表了“变化-失误”模型; 1980 年塔兰茨(W.E.Talance)介绍了“变化论”

36、模型,1981年佐藤吉信提出了“作用-变化与作用连锁”模型。综合论的事故模型是目前世界上最为流行并被广泛接受的事故理论,我国以及美国、日本等国都主张按这种模式分析和处理事故。近二十年来,许多学者较一致地认为,事故的直接原因不外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失误)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或故障)两大因素作用的结果,即人与物两系列运动轨迹的交叉点就是发生事故的“时空”,“轨迹交叉论”应运而生。我国的安全同行专家在事故致因理论上的研究方兴未艾,认为事故是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是社会因素、管理因素和生产中危险因素被偶然事件触发而形成的伤亡和损失的不幸事件。“综合论”是在我国较为受重视的事故致因理论。事故管理模式以事故理

37、论为基础,它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安全理论的完善不断更新, 在实际应用中如杜邦公司以事故为“零”目标的管理模式、 马鞍山钢铁公司的“三不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管理模式、鞍钢0123”管理模式、中国石油的“2110”安全管理模式等。 1995 年陈宝智教授在对系统安全理论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事故致因的两类危险源理论13。该理论认为,一起伤亡事故的发生往往是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类危险源是伤亡事故发生的能量主体,是第二类危险源出现的前提,并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是第一类危险源造成事故的必要条件,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两类

38、危险源相互关联、相互依存。2001 年西安科技大学教授田水承教授提出组织失误是第三类危险源14,认定第三类危险源是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1995 年钱新明博士、陈宝智教授提出事故致因的突变模型15,何学秋教授提出安全科学的“流变突变”(RM)理论16,17,建立了该理论的物理、数学模型,并对模型的安全意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两种模型采用系统科学的最新方法研究事故理论,对事故致因进行了深度的剖析和描述。 上述各事故模型大多为逻辑模型,虽然是事故防范工作的理论基础,但无法对事故风险的辨识和控制提供具体的指导,突变模型和流变突变模型可以对事故做深入的剖析,是最有发展潜力的事故理论模型,但它们在预防事故

39、的实际应用方面尚需做进一步的研究。事故的分析理论对于研究事故规律,认识事故的本质,从而对指导预防事故有重要的意义,在长期的事故预防与保障人类安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人类的安全活动实践的重要理论依据。但是,仅停留在事故分析的研究上,一方面由于现代化工业固有的安全性在不断提高,事故频率逐步降低,建立在统计学上的事故理论随着样本的局限使理论本身的发展受到限制,同时由于现代工业对系统安全性要求不断提高, 直接从事故本身出发的研究思路和对策, 其理论效果和管理功能不能满足新的要求。第3章 建设本质安全煤矿的内容体系3.1人员的本质安全人是安全生产的主体,煤矿工作人员素质状况包括人员生理状

40、况(身体的健康状况、身体的疲劳程度)、安全心理状况(情绪的好与坏、是否有冒险心理、是否有麻痹心理等)、人员技术素质(文化水平、持证率、业务熟悉程度)、以及个人的安全工作状况等,直接影响着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运行。工作面各单元设备效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作人员的操作、维护及管理水平。这些都与工作面人员因素有着重要的关系。在一些大型的灾难性事故中,人为因素导致的伤亡事故约占伤亡事故总数的 7080%18,特别是在煤矿企业中,如淮北矿务局历年的死亡事故有 90%以上是由职工“三违”等人为失误因素造成。人的行为不确定性是安全生产中的一个最大的变数。建设煤矿本质安全的核心是实现人的本质安全,即实现人

41、的素质、生命价值和质量的提高。3.1.1 煤矿人员素质现状 目前煤矿人员素质较低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煤矿人员子系统由以下四部分组成,基层工作人员、一般管理人员、安全监察人员和领导人员。领导人员的学历大部分都在大专以上、持证率达标,安全监察人员文化素质和人数基本能满足要求,主要存在的问题在于一般管理人员和基层工作人员。由于 90 年代煤炭行业不景气,加上煤矿工作环境辛苦,致使大量技术人员离岗,而新就业分配而来技术人员少之又少,工程技术人员得不到补充,这就造成煤矿企业技术人员“断层”,新老交替失衡。近几年虽然煤炭行业销售转暖,但“矿区太穷、煤矿太险、矿工太苦”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这种情

42、况下,煤矿技术人员大量流失的状况并没有得到遏制。另外对煤炭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培养的重视不够,是导致煤矿技术人员匮乏的又一原因,因此造成煤炭企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力量的短缺,从而影响安全生产。 煤矿一线的采掘工人由三类人员构成:一是由中专、技校毕业生、复转军人、职工子弟等组成的正式合同工;二是从农村招来的农民协议工;三是以农民工为主的外包工程队。后两类人员普遍素质不高,大多数只有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煤矿工人素质低下,加上安全培训不到位,安全意识不够。由于受传统观念和行为的影响,员工接受新理念,满足新要求的意识和责任不强,不能正确对待当前的发展和安全生产形势,局限于过去的观念意识,习惯性“三违”现象存在,

43、明知故犯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人的安全生产行为的随意性强,井下的安全管理工作很难落实,往往是一人违规,全矿井遭殃。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和技术人才的匮乏是制约煤矿本质安全建设的最难以预防和控制的问题。3.1.2 人不安全行为的分类 一般来讲,人的不安全行为是指那些曾经引起过事故或可能引起事故的人的行为,它们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针对不同的用途和目的,可以采用人不安全行为的不同分类方法。如我国在 GB6441-19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中,将人的不安全行为详细划分为 13类,而美国杜邦公司在其行为安全观察程序中,将不安全行为分为5类。为了探究人不安全行为的致因,周刚,程卫民19从人的心理状态出发,将

44、人的不安全行为分为有意的和无意的两大类,即有意的不安全行为和无意的不安全行为。 (1) 有意的不安全行为。是指有目的、有意图,明知故犯的不安全行为,是故意的违章行为,如酒后上岗等。这些不安全行为尽管表现形式不同,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冒险”。之所以要冒险,是为了实现某种不适当的需要,抱着这些心理的人为了获得利益而甘愿冒受到伤害的风险。由于对危险发生的可能性估计不当,心存侥幸,在避免风险和获得利益之间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2) 无意的不安全行为。是指非故意的或无意识的不安全行为。人们一旦认识到了,就会及时地加以纠正。这类错误的表现情况比较多,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外部信息有误或人没有感知

45、到外部信息的刺激,如没有注意到异常情况的发生; 人体的生理机能有缺陷,如听力较差,色盲等; 因知识和经验缺乏而造成判断失误,如从业时间短,处理异常情况不当; 因操作技能欠缺而造成反应失误,如没有经过专业训练而上岗工作; 大脑意识水平低下,不能满足工作需求,如疲劳作业。上述因素可能单独导致不安全行为,也可能共同作用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发生。不管是有意的不安全行为还是无意的不安全行为,均可能带来极大的危害。3.1.3人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及产生的特点 职工能否实现安全行为取决于如下几个因素,即: (1) 是否有从事该项工作的能力及个人努力情况; (2) 个人对任务的知觉(对目标、所需活动以及对任务的其他

46、因素的理解); (3) 是否有完善、合理的激励机制; (4) 个人工作成绩与报偿情况及其是否满足需要之间的对应关系。 有关人不安全行为的另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个性心理特征、非理智行为和生活重大事件与人不安全行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个性心理特征包括个体稳定地、经常地表现出来的能力、性格、气质等心理特点的总和;非理智行为则是指那些“明知有危险却仍然去做”的行为,如侥幸心理、省能心理、逆反心理、凑兴心理等; 指人们在生活中发生的、对个人思想情绪影响较大的事件。 3.1.4 人失误的原因分析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201943年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类的基本需要可以归纳为五大类,并按它们发

47、生先后次序,逐渐上升。这五种需要是: 生理需要。包括衣、食、住、行、性等生理机能的需要。在一切需要中,生理需要是最优先的,只有在生理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才能考虑其他需要。因此,生理需要是人的基本动力。 安全、安定需要。要求劳动安全、人身安全、职业安定、生活有保障,这是在生理需要基本满足后的必然要求。 社交需要。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爱的需要;二是归属的需要。社交需要反映出人是社会的人,社交需要也是不可缺少的。 尊重需要。它包括自尊与他尊的需要。尊重体现人格与人的尊严,对人的独立、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我实现的需要。它是指人有实现自己能力与理想的需要。人机环境系统中人的行为可用行为心理学

48、提出的模式来表示: 刺激(S)-心理加工(O)-行为(R)。人为失误也称为人为差错,它是人所具有的一种复杂特性,人为失误可定义为人未能实现规定的任务,从而可能导致中断计划运行或引起财产或设备的损坏,按照系统安全的观点,人也是构成系统的一种元素,当人作为一种系统元素发挥功能时,会发生失误。人的失误是指人在规定的条件下,未能完成或未能及时完成规定。 煤矿人为失误发生的方式有如下类型: 人为失误按工种分类: 放煤失误:放煤太快过载停机;放煤过量而漏矸,造成卡溜、断链; 割煤失误;摇臂调高系统控制失误,割顶、割底打坏齿轮; 移架、推溜失误;操作顺序不对,咬架、漏矸、倾斜等; 端头支架失误;支护质量有问题或没能及时支护; 设备维护失败;配件更新不合理,维修不彻底; 铺网失误:铺网不及时,铺网质量有问题; 管理组织失误:交接班不及时、人员冗余度太大、决策失误等。因工艺方式的差异,工种也有区别,应根据具体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