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采区毕业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矿采区毕业设计.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矿井概况一、矿井的交通位置、开采范围及周边情况。湘东八矿矿井位于永兴县马田镇内。东西走向长3.53km,南北倾向宽1.56km,面积约5.06 km2。开采上限标高为+236m,下限标高为-400,现已开采至-180水平。地理坐标:东经117”,北纬27”。铁路有京广线、公路有107国道、矿区内有矿用窄轨铁路,往西经马田矿业公司矿部直抵马田煤业公司集中煤仓,往东经高泉塘可达新星,湘东八矿距京珠高速公路马田出口只有2km,距107国道有5km,本井田交通十分方便。二、矿区自然地理、水源和电源、区域经济和建设材料矿井地形属丘陵地形北高南低, 地表水系较发育,从北流向南,矿井涌水量随季节变化
2、而变化,雨季增大,旱季减少,大气降水和老窑水是矿井涌水的主要补给源。区内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降雨量最大为1870.90mm,最小为906.9mm历年最高气温41.5,最低气温-7.7, 年平均气温+16.118.2,适宜植物、农作物生长。矿井水源、电源条件满足矿井生产需要,生产建设用材料供应方便,当地社会经济条件良好。三、矿井开拓部署概述矿井采用底板斜井开拓。在井田中央布置一条主井和一条副井,采用中央边界式通风系统,抽出式通信网方式。矿井共划分为三个水平,一水平开采标高为+236m0,共布置11、12、13三个采区;二水平开采标高为0-200m,共布置21、22、23三个采区;三水平开采标高
3、为-200-400m,共布置31、32两个采区。一水平已开采完毕,二水平已采至-180m。三水平为接替水平,目前正在开拓准备中。四、矿井储量、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1、 矿井储量汇总表(单位:万t):水平煤层地质储量煤 柱 损 失开采损失可采储量备注B+C+D工业广场及井筒井田边界断层煤柱一水平530528.43020.626.4199.6二水平533531.230.321.730.7221.1三水平554047.16428.538.6361.8合计1180106.7124.370.895.7782.52、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矿井生产能力15万t/a,服务年限37年。第二章 采区位置、范围、煤层及开
4、采技术条件一、采区名称与位置本设计采区为湘东八矿三水平的第一个采区,即32采区。该采区位于湘东八矿第三水平西端,采区边界坐标由4个拐点构成,拐点坐标如下表:二、采区范围,走向边界及走向长度,上下部边界标高及垂高32采区东以F1断层为界,与32采区彼邻;南至矿井下部边界;西以矿井西部井田边界煤柱线为界,与湘东七矿彼邻;上以水平隔离煤柱线为界。采区走向长度1300m,倾斜长度798m,采区真面积约1.04km2。采区上部边界标高-200m,下部边界标高-400m,采区垂高200m。三、采区范围内的地面地物、地貌31采区地面处于平均标高+320m左右的丘陵地带,地面山坡坡度平缓,平均坡度12左右,植
5、被茂蜜,有少量耕地,无水田;无村庄及其他建筑物。四、含煤地层及煤层特征1、矿井地质特征及构造天水井田位于源头冲背斜倾伏端,马田推覆体中部的马矿“入”字型构造中,基本呈一单斜构造,但地表次级褶皱发育。由东向西地层走向由北西转为东西到东北,倾角1020度,倾向南西至南东。天水井田内地表断裂不甚发育,在井田的北部边界地表中出露有马田推覆大断裂、马矿逆断层;西部边界有爱和山正断层;东部边界有寨岭断层及高泉塘走向断层。井田内仅发育一条龙塘正断层,对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2、含煤地层井田内含煤地层为二迭系(P2):上统和下统出露完整。二迭系上统:大隆组(P2d):灰色、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灰岩,顶部为黑色硅质灰
6、岩夹钙质泥岩,底部为硅质泥岩、钙质泥岩夹粉砂岩。厚60150m,平均110m。元冲组(P2X):上部为紫灰色至深灰色薄层状硅质泥岩,下部为黑色薄至中厚层状灰岩夹燧石层,厚30-110m,平均52m。二叠系下统:按岩性和生物组合不同,可分成斗岭组、当冲组及栖霞组。、斗岭组(Pldo):又分为上、中、下三段。上段(Pldo3):主要以灰黑色钙质泥岩夹石灰岩组成。偶夹钙质砾岩、粉砂岩及砂质泥岩,厚3-62m,平均为15m。中段(Pldo2):为主要含煤段,共含煤三层。上部含大量菱铁矿结构的泥岩、粉砂质泥岩、煤及厚层状中细砂岩组成;中上部主要为细砂岩、粉砂岩夹煤;下部为泥岩、砂岩夹煤组成。厚41-25
7、0m,平均133m。下段(Pldo1):以薄至中厚层状砂质泥岩、粉砂岩为主,上部夹条带状细砂岩;中部夹厚层状石英砂岩;底部主要为含卵形结核的泥岩。厚175-200m,一般为180m。、当冲组(Pld):铁灰色薄层状硅质灰岩夹黑色薄层状铁、锰、硅质泥岩。厚10-14m,平均12m。、栖霞组(Plg):灰至深灰色厚层状灰岩,上部夹钙质泥岩或泥灰岩,偶含遂石结核。厚8-25m,平均为15m。3、煤层及顶底板岩性、2煤直接顶为黑色泥岩及粉砂质泥岩,岩性比较破啐,随采随落。厚度2-50m,平均19m.老顶为薄层状石英细砂岩,层理极发育,厚0-20m,一般厚7m。底板以泥岩及粉砂质泥岩为主,厚0-12m,
8、岩性松软,巷道有底鼓现象。、5煤直接顶为粉砂质泥岩及粉砂岩,厚度0.3-47.5m,平均5.51m,开采后较易垮落,属于二级顶板。老顶为厚层状中至细粒砂岩,硅质或泥质胶结,厚3-48m,平均20m,普氏系数f=7-12。直接底板为粉砂岩及薄层细砂岩,厚0-16m,平均3m,普氏系数f=3-5。老底为细至中粒砂岩,岩性坚硬。、6煤直接顶板为泥岩或粉砂质泥岩,厚0.3-52m,平均10.08m。岩层破碎,开采中极易垮落,属一级顶板。老顶为细至中粒岩砂岩,一般不显层理,厚0-36m,平均5m,普氏系数f=610。直接底为粉砂岩,厚0-10m,一般3-4m,老底为细至中粒砂岩,岩性坚硬。4、煤层特征井
9、田内含煤三层,主要可采煤层为煤,煤、煤为局部可采煤层,但在31采区内不可采。5煤层特征如下:5煤:位于斗岭组中段的中部,上距煤约19102m,一般40m。顶底板属软性至中硬性岩石。煤厚013m,平均2.2m。夹石不连续成层。煤层形态为层状或似层状,连续性较好,但厚度变化幅度大,对煤层开采有一定影响。煤呈粉末状或碎片状,易于落煤。为比较稳定的主要可采煤层。可采煤层特征表煤层名称厚度(m)倾角(度)容重(t/m)3硬性加工性能煤层结构稳定程度顶底板最小最大平均夹矸层数(层)夹矸厚度(m)顶板底板0132.214.51.45特低强度粉末状或碎片状简单0.10.5比较稳定粉砂质泥岩、粉砂岩或细砂岩细砂
10、岩、粉砂岩5、煤质、牌号及用途5煤煤质牌号为变质程度较轻的无烟煤,低灰、低硫;5煤块煤少,机械强度低,需把煤粉制成炭化煤球,才能作为氮肥厂的原料。煤中有害杂质低,发热量高,为良好的动力用煤。煤质化验参数表煤层名称原精煤工业分析容重(t/m3)Wf(%)Ag(%)Vr(%)Sg(%)Pg(%)GDTg卡/克GDTr卡/克5原2.1910.487.930.820.014763685101.45精1.892.617.220.810.005五、开采技术条件1、矿井瓦斯 2005年8月,经马田矿业公司测定,湘东八矿井瓦斯绝对涌出量为6.78m3/min,相对涌出量为27.15m3/t,为高瓦斯矿井。2、
11、尘爆炸性经湖南煤矿煤炭质量监督检验站鉴定,煤层无煤尘爆炸危险性。3、煤层自燃倾向性在开采过程中,煤层自燃过,曾在1154工作面发生过一氧化碳超标和高温现象,煤层具有自燃倾向性。4、煤层顶、底板5煤直接顶为粉砂质泥岩及粉砂岩,厚度0.3-47.5m,平均5.51m,开采后较易垮落,属于二级顶板。老顶为厚层状中至细粒砂岩,硅质或泥质胶结,厚3-48m,平均20m,普氏系数f=7-12。直接底板为粉砂岩及薄层细砂岩,厚0-16m,平均3m,普氏系数f=3-5。老底为细至中粒砂岩,岩性坚硬。5、地质构造采区内地质构造简单,为单斜构造,无断层,褶皱。6、水文地质条件及涌水量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根据二水
12、平生产情况,预测31采区最大涌水量50m3/h,最小涌水量12m3/h,一般涌23 m3/h。第三章 采区储量一、采区参数1、根据矿井开拓部署,矿井共划分为8个采区,本设计采区为三水平的第一个采区,即31 采区,按照既定的的采区边界范围,采区走向长度1300m。采区上标高为-200m,采区下标高为-400m,煤层倾角14.5。2、根据采区地质说明书已知31采区5煤层倾角=14.5,采区垂高H=H上H下(m)=(-200)-(-400)=200(m),采区的倾斜长度近下式计算:H 200l-=-=798(m)sin sin14.5二、储量计算1、地质储量Z地LlMr(万t) =13007982.
13、21.45 =330.93(万t)式中:L采区走向长(m)l采区斜长(m)M煤厚(m)r煤的容重(t/m3)2、工业储量Z工Z地PZ地LbMr(万t) =3309300-(1300202.21.45) =322.63(万t)式中:b阶段隔水煤柱宽度,一般取2030m,因本采区为缓倾斜煤层,取b=20m3、设计储量m 2.2Z设Z工-=-=322.63(万t)M 2.2式中:m采高(m)采高应随煤层倾角增大而降低,一般规定是:0m为2.6m10m为2.4m20m为2.2m30m为2.0m设计采区煤层倾角为14.5,取采高为2.2m。4、可采储量Z可Z设C(万t) =322.6380% =258.
14、11(万t)式中: C采区回采率(%),规范规定中厚煤层80%。第四章 采区布置形式设计采区的走向长度为1300m,煤层倾角14.5,地质构造简单,矿井投产以来一直采炮采。因此根据采区的走向长度,地质条件和采煤工艺确定31采区的布置形式为对称式双面采区布置。第五章 区段划分一、区段划分原则1、确定的采面斜长,区段平巷宽度、区段煤柱宽度及沿空送巷的煤皮宽度等应符合有关规定或符合本矿实际。所取参数均应为整数,其中采面斜长应等于5的倍数。2、各区段采煤面的实际采煤长度应相等或相近。3、区段煤柱的回采率应不低于80%。二、区段划分方法1、计算采区可供划分区段的斜长lllb=798-20=778(m)式
15、中:b-区段隔水煤柱宽度2、初步确定:一区段采面斜长l上面=100m设计采区为中厚煤层,一般是中厚煤层取80100m,本设计取100m。区段平巷宽度B=2m(炮采面一般取2m)下的区段煤柱宽度l柱=20m(一般取1020m,煤薄取下限,煤厚取上限),沿空送巷的煤皮宽l皮(一般取23m)3、计算上区段的斜长l上 l上面l面l柱2B(m)=100+20+(22)=124(m)4、计算区段数nl 778N=-=-=6.3(个)l上面 1245、计算中、下区段的斜长l中、l下l中l中面l柱2B(m) =108+20+(22) =132(m)l下l中面B(m) =108+2 =110(m)式中:l中面l
16、上面l回柱(m) =124-16=108(m)l回柱l柱l皮B(m) =20-2-2=16(m)l中面中部采煤面斜长(m)l区段煤柱带采宽度(m)B煤柱补充风巷宽度(m)6、根据ll上n l中l下的原则,对上述各参数进行调整平衡,并最后确定l上、l中、l下、l面、l回柱、l皮等参数如下:l上=125(m)l中=130(m)l下=133(m)l面=100(m)l回柱=16(m)l皮=2(m)n=47、经过计算和作图,得出各区段的段高及区段平巷的标高,加上有关参数列表如下:区段编号段高(m)斜长(m)面长(m)风巷标高(m)机巷标高(m)运巷标高(m)30125100-206-232-236331
17、30124-236-265-26933130124-269-298-30233130124-302-330-33533130124-335-363-36832133147-368-400第六章 采区巷道布置1)采区上山应提出2个不同方案,经技术对比后,选定一个较优方案。方案对比的内容:巷道的掘进和维修量;巷道施工的难易和进度快慢;上山煤柱的宽窄;上山设备的多少;通风安全状况的好差;采区生产能力的大小。 上山条数:应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的相关规定及上山运输方式确定:a. 凡采用运输机或溜槽运输方式时,对于有煤与CH4突出或CH4高或煤易自燃或产量大(15万吨/年以上)的采区,应布置3条上山,即1条轨
18、道上山运料运矸兼进风,1条运煤上山兼行人,1条专用回风上山;对于其他条件下的采区可布置2条上山,即1条轨道上山运料运矸兼进风;1条运煤上山兼行人、回风。b. 凡采用矿车运输方式时,对于有煤与CH4突出或CH4高或煤易自燃或产量大的采区,应布置3条上山,即1条轨道上山,1条行人上山,1条专用回风上山;产量小时,也可只布置2条上山,即1条全能上山,1条专用回风上山。 上山的层位:应根据煤岩性质和煤层倾角确定:a. 上山坡度与煤层倾角一致时,应采用顺层方式布置;b. 上山应布置在稳定、坚硬、厚度适中的同一煤层或同一底板岩层中。 上山的坡度:应根据上山用途和运输方式确定:a. 采用矿车运输方式时,主提
19、升25;辅提升28;b. 采用搪瓷溜槽运输时:3035;c. 采用皮带机运输时,上山15,下山17;d. 采用刮板机运输时,25;e. 采用上链式刮板运输时,=2528。 上山的位置,应根据有利于通风、运输和行人确定:a. 采用3条上山布置时,运煤(或行人)上山应位于采区走向中央,专用回风上山应位于靠井田边界侧,轨道上山应位于靠井底侧;b. 采用2条上山布置时,应根据上山的运输方式,确定其上山的位置,采用运输机、溜槽运煤时,运煤上山应位于靠井底侧,而轨道上山应位于采区走向中央;采用矿车运煤时,轨道上山应位于靠井底侧,而回风上山应位于采区走向中央。 上山的断面形状和支护方式应根据煤岩类别确定(其
20、原则也适用于采区其他巷)a. 凡位于煤层中的上山,可根据煤岩的软硬分别采用梯形断面,矿用工字钢棚支护或矩形断面,锚杆支护;b. 凡位于岩层中的上山,应一律采用拱形断面,其中位于坚硬的茅口灰岩或石英砂岩的上山可采用裸体不支护,位于其他岩层的应采用锚喷支护。 布置参数a. 上山净高:岩石上山和中厚煤层上山不小于2.0m,薄厚落煤层上山不小于1.8m;b. 上山净宽一般为22.4m;c. 上山间距一般为20m;d. 岩石上山距煤层底板法线距不小于10m;e. 岩上山应位于硬岩层中部,其上下部硬岩厚度应不小于巷高。2)采区车场 上车场,一般采用平车场; 中车场,一般采用甩车场。其中,煤层轨上山布置时,
21、应采用顶板绕道式甩车式甩车场,岩石轨上山布置时,应采用石门底板绕道式甩车场。 下车场,应根据采区轨上山和运输大巷的煤岩层及采区运输方式及采区位置确定:a. 凡采用煤大巷和煤上山布置时,应采用平车场;b. 凡采用岩大巷和岩上山布置时,也应采用平车场;c. 凡采用岩大巷和煤上山布置时,应采用甩车场;d. 凡中部采区轨上山下车场一律采用顺向车场;e. 凡边界采区轨上山下车场,应视采区运输方式而定,采用矿车运输时应采用顺向车场,采用采区煤装车时,则应采用反向车场,以解决装车站的通风。 采区中、下车场的起坡方式:凡属主提升应采用双道起坡高低道布置方式,凡属辅提升应采用单道起坡方式。采区装车站,应根据底板
22、岩石大巷距煤层法线距确定:a. 岩石大巷距煤层法线距20m时,多采用石门装车方式;b. 岩石大巷距煤层法线距20m时,多采用大巷装车方式。 布置参数a. 平曲线半径 机车运输12.15m,串车运输6.9m,人力推车4.6m;b. 竖曲线半径 9,12,15m;c. 插入直径段长 23m(指平、竖向曲线间,道岔与平、竖曲线间的直线)d. 存车场长 大巷(石门)装车站空重车线长不少于1列车长,区段平巷车场长不少于1.5个列车长(主提升)或1列车(辅提升)轨道上山上、中、下车场长34个串车长(主提升)或23个串车长(辅提升)e. 绕道岩柱高度 顶板绕道不小于2m,底板绕道不小于3m。3)区段平巷 区
23、段中巷 应根据采区上山布置类型确定:a. 凡采用煤上山布置时,区段中巷必须采用双煤巷布置;b. 凡采用一煤一岩或二煤一岩上山布置时,区段中巷可采用双煤巷布置,也可采用单煤巷沿空留巷或沿空掘巷方式布置;c. 凡采用岩石上山或二岩一煤上山布置时,区段运输中巷必须采用底板岩石平巷和单煤巷分段掘进方式布置。 采区上、下平巷一律为单煤巷布置 布置参数a. 区段岩石中巷距煤层底板法线距不小于8m;b. 岩巷应位于硬岩层中部,且上、下部硬岩厚度不小于巷高;c. 沿空掘巷的煤皮宽23m;d. 巷道高度 岩石中巷不小于2m;煤层轨道中巷不小于2m,机 、风巷不小于1.8m(中厚煤层);落煤层的煤巷高度可降低0.
24、2m。4)区段石门(巷高不小于2m) 石门数:应与岩石上山条数相同; 相互位置:布置2条区段石门时,运输(回风)石门应高于轨道石门3m;布置3条区段石门时,运输(回风)石门应高于轨道石门3m和回风石门34m。5)采区石门(巷高不小于2m) 采区回风石门1条,应利用运输上山或回风上山上部连通总回风巷的石门,再补掘一段连通煤层回风巷的石门即可。不需要另掘1条全长的石门巷; 采区运输(进风)石门1条,应布置在采区煤的上风侧。6)煤柱尺寸 阶段煤柱2030m; 煤上山煤柱每侧各为20m; 区段煤柱1020m; 采区边界煤柱10m。7)采区硐室 绞车房a. 应根据设计的绞车型号设计其尺寸;b. 根据上车
25、场长度设计其位置。 变电站a. 根据供电设计确定的变压器,高爆和低爆开关的型号和数量设计其尺寸;b. 根据采区用电的中心确定其位置。 采区煤仓a. 根据上山运输机能力或大巷机车一列车的运革量计算煤仓容量Q。Q1上山运输机的小时运量(t)Q2大巷机车2列车运量(t)从中取其大值。b. 根据煤仓容量Q,计算煤仓体积V。V(m3)式中:K1煤仓有效系数,取0.9;K2松散煤的容量,取0.9t/m3。c. 根据煤仓体积V和选定的煤仓断面积S,计算煤仓长度LLI(m)式中:I为煤仓下部漏斗长度(m) 下山采区的泵房 水泵选型 a.工作泵能力F2=1.2Q正(m3/h);b.备用泵能力F备FI的70%;
26、c.FI+F备1.2Q大(m3/h) 式中:Q正、Q大分别为采区正常,最大涌水量 水泵参数: a.当Q正50 m3/h,且Q大100 m3/h时,可选用2台泵,一台工作,一台备用。 b.当Q正50 m3/h,应按规程规定,选用3台及以上水泵。即要有工作,备用,检修三种泵。泵房 长度 L=nL+(n+1)l (m) 宽度 B=B+b1+b2 (m) 高度 H=3.04.5 (m) 水泵工作轮直径350mm取3.0m 350mm,取4.5m式中:n水泵台数(台) l水泵机组间距,取1.5m L水泵机组总长度(m),可查产品样本 b1水泵基础边到水井侧墙壁距离,取0.8m。B水泵基础宽度(m),可查
27、产品图纸b2水泵基础边到轨道道侧墙壁距离,取1.5m。水仓 有数容量 V=4Q正(m3) 净面积S4m2(单轨巷道)(应分内、外水仓) 长度 K水仓有效利用系数,取0.9吸水井 直径一般为1.2m,个数应根据水泵排水量和台数设计,排水量100m3/h的泵,采用一泵一小井设计,排水量100m3/h的泵,可采用二泵一小井设计。第七章 采煤方法及回采工艺1)、采煤方法名称2)回采工艺采面炮眼布置形式,爆破说明书及爆破三视图(1:100);采面支护方式、材料、支护密度计算及采场支护平剖面图(1:200)采面装运煤方式及设备选型计算,确定采面和机巷需用运输机台数;采面移溜及机巷缩机尾的方法;回柱放顶及特
28、殊支架;采面作业方式及循环方式;采面正规循环作业图表。第八章 采区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1)、以采面循环产量A级为基础,计算采煤面班产A班、日产A日、月产A月及年产A年。A班=A循(t) A月=30A日K(t)A日=3A班(t) A=12A月10-4 (万t)式中K月正规循环率,一般取80%。2)、根据采掘出煤矿量计算采区生产能力ABAB7=K1K2(万吨/年)式中:K1掘进出煤系数,一般取1.1; K2工作面同时生产影响系数,1个面取1,工作面取0.95,3个面取0.93)、本着采区生产能力应为整数且应等于或略低于计算能力的原则,确定采区设计生产能力AB,即ABAB (万吨/年)4)、根据采
29、区可采储量的设计生产能力,计算采区服务年限T (年)第九章 采区主要生产安全系统1)、运输系统 运煤系统A、上山采用运输机连续运输方式时a.根据上山班最大小时出煤量进行运输机选型计算Q机Q大 (t/h)Q大=KQ均 (t/h)Q均= (t/h)式中:Q机运输机的额定生产能力(t/h) Q大、Q均上山班最大和班平均小时出煤量(t/h) 5.5上山班运煤时间(h)K上山出其不意煤不均衡系数 炮采K=1.3 机采K=1N采区内同时生产的采面数(个)b.根据上山需铺设运输机的长工度和每台运输机的设计铺设长度,确定上山运输机台数。c.进行轨道上山辅助提升绞车的选型计算(采用1t固定标准矿车) L绞L上山
30、+L上车+L其他 (m)F额F=n(Q+Qm)(sin+f1cos)+mpL上山(sin+f2cos) (kg)式中:L绞绞车的容绳量(m) L其他其他绳之和(包括滚筒至绞车房前壁长3圈绳长及检验绳长)0.8m绞车取10m;1.2m绞车取15m;1.6m绞车取20mL上山轨道上山斜长(m) L上车场上车场长度(m)40指包括上车场长和滚筒上不少于3个摩擦圈绳长之和(m)F额绞车额定最大牵引力(kg) F计算的绞车最大牵引力n串车数,一般为煤车2个,矸石车1个Q矿车载重 煤车0.850.9t,矸石车1.41.5(t)Qm一吨矿车自重取0.6tf1矿车滚动轴承阻力系数,取0.015;f2钢丝绳滑动
31、阻力系数,取0.02;mp钢丝绳自重,查绞车技术特征得到(kg/m3)上山的坡度(度)B、上山采用矿车运煤间隔运输方式时,可根据下述进行绞车选型的粗略计算a.根据采区设计生产能力,计算一次提升的煤车串车数;n= (辆)式中:A采区设计生产能力(万t/a); K1提升不均衡系数,取1.2; K2提升设备富裕系数,取1.1; T1年工作日数,取330天; T2日工作时数,取16小时; T3上山一次提升循环时间,对于单钩提升 双钩提升 2.5绞车提升速度m/s 25,501次和2次摘挂钩时间(s)b.根据一次提升的煤车串车数及重量,进行绞车选型:F额F=n(Q+Qm)(sin+f1cos)+mpL上
32、山(sin+f2cos) (kg)c.根据上山提升的需绳量,验算绞车的容绳量:L绞L上山+L上车场+L其他式中各符号同上运矸系统采用1t固定矿车,自掘进头装矸后经区段运巷运至各上中车场,自由采区轨道上山绞车放至采区下车场后运出。运料系统采用1t材料车或平板车装运材料及设备,经区段运巷、采区轨道上山及各车场运进或运出。2、通风系统A、采区风量计算a.根据采煤面的CH4涌出量计算采煤面的风量Q面 Q面=0.1q相对AK1 (m3/分) Q面=100q绝对K2 (m3/分)式中:q相对、q绝对采煤面的相对和绝对CH4涌出量(m3/t、m3/分) 0.1计算系数 A采煤面的平均日产量(t) K1,K2
33、通风系数,低CH4面,K1取1.3,变CH4面,K2取1.52.0。b.根据局扇额定吸风量计算掘进头的风量Q头 (m3/分) 式中:Q局局扇额定吸风量 JBT-51(5.5kW)取150 m3/分 JBT-52(11kW)取200 m3/分 n局扇同时运输台数(即需供风的掘进头数) k供风系数,岩巷1.2,半煤岩巷1.25,煤巷1.3c.根据经验数据确定硐室风量 Q硐采区变电所 6080 m3/分采区绞车房 100200 m3/分采区水泵房 100200 m3/分d.根据上述参数计算采区总进风量Q采Q采=(Q面+Q头+Q硐)K式中:Q面、Q头、Q硐采区内所有采煤面、掘进头、硐室风量之和 K采区
34、通风系数,取1.051.1B、通风系统1)、采区进风一律由轨道上山进风,采区回风应根据下述条件确定:凡属有煤与CH4突出危险或CH4高,或煤层及自燃应采用未用回风上(下)山回风;其他的可采用兼用回风上(下)山回风;2)、采掘工作面应尽量采用并联通风,不用或少用串联通风,有CH4突出危险的采掘面严禁串联通风。采用串联通风时,必须符合下述规定:只允许掘串掘、掘串采、采串采,不允许采串掘,且只能串1次;只允许同一区段同一翼、同一煤层上下2个采面串联;只允许同一煤层上下2个采面串联;只允许为构成新区段通风系统的掘进巷道的回风串入进风中,构成独立通风系统后,必须立即停止串联;被串联工作面(硐室)风流中的
35、CH4和CO2浓度都不得超过0.5%。c.通风设施的设置1)、为保证风流不短路、不串联,保证用风地点的风量,应在必要的地点设置风的风窗、风帘、风桥、密闭等构筑物。2)、每组风门必须有两道(包括正向风门和反向风门),一般应设在平巷内,而不设在倾斜巷道中。3)、调节采掘工作面风量的风窗,一般应设在进风侧,开采突出煤层采掘面时,严禁将风窗设在回风侧。3、排水系统上山采区采掘工作面的涌水应由区段轨道平巷水沟流入采区轨道上山(或回风上山)水沟,采区运输石门水沟,再经矿井水平运输大巷水沟流入井底水仓;下山采区采掘工作面的涌水应由区段轨道平巷流入采区轨道上山(或回风上山)水沟经下车场水沟流入采区水仓,再由采
36、区泵房的水泵经运输机下的(或回风下山)的排水管将水排至采区进风石门水沟,最后经矿井水平运输大巷水沟流入井底水沟流入井底水仓。4、供电系统(由机电技术人员设计)5、防尘系统采区主防尘水管一般可选用23寸钢管,且多铺设在运输上山或回风上山;采煤面的风、机巷及掘进巷道的防尘支管一般可选用7分或1寸钢管;采区进风石门前2030m,掘进垱头后3070m,采煤面上出口外2030m处应设置一道净化风流水幕;运输机头应至少设1个喷嘴喷雾。6、安全监控系统1)、必须按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设计;2)、安全监控系统必须具备甲烷断电仪和甲烷风电闭锁装置的全部功能;3)、各种传感器的设置规定CH4传感器监控地点数量监
37、测风流安设位置备注采煤面低CH4区1工作面风流距上出口煤壁10m内的回风巷1、传感器应悬挂在距顶板上300mm,距巷帮200mm的元淋水,无风筒漏风口,不是风筒出风口的安全地点。2、掘进头指煤巷,半煤岩巷和有CH4涌出的岩巷。3、报警,断电和复出的CH4浓度应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168条的规定。高CH4区2工作面风流工作面回风流距上出口煤壁10m内的回风巷距出风口1015m处回风巷CH4突出区3工作面风流工作面回风流工作面进风流距上出口煤壁10m内的回风巷距出风口1015m处回风巷距进口煤壁35m处机巷掘进头低CH4区1工作面风流距垱头5m内元直接风流的空间高CH4区及CH4突出区2工作面风流
38、工作面回风流距垱头5m内元直接风流的空间距回风口1015m处本巷内串联风采串采1被串联面的进风距进口机巷上35m处采面掘串采1被串联面的进风距进口煤壁35m处机巷掘串掘1被串联头的进风距该巷局扇35m处进风巷B、其它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应设在温度26的采掘面及温度30的机电硐室;风速传感器:应设在采区回风巷及总回风巷的测风站;CO传感器,应设在非自燃煤层采煤工作面回风巷放顶线以外1-2m处;设备开停传感器,应设在每台局扇处;风门开关传感器,应设在采区主要风门处;第十章 采区准备方式1)、上山贯通方式:一般是先贯通采区轨道上山,以便为后掘的其他上山或平巷的煤矸运输创造条件;为此,需安排2个掘进头分
39、别自上(矿井回风水平)而下(矿井运输水平)和自下而上相向掘进采区回风、运输石门、绞车房,并在轨道上山的中部贯通,以形成采区的负压通风系统。2)、一区段投产采煤面及其他工程的安排轨道上山贯通后,应增加一个掘进头的力量,可安排3个头施工,1个头掘进首先投产采煤面的回风平巷;1个头掘运输(回风)上山,采区煤仓、变电所、1个头掘一中车场及投产面的运巷、机巷和切眼;投产面的巷道投产后,可立即转掘一区段另一个采煤面相对应的巷道。3)、其他区段接替采煤面工程的安排采区安排1个面生产时,可安排12个头力量分别掘下区段采煤面的运巷、机巷、切眼和生产面的补充巷及下区段采煤面的回风巷(二期工程);采区安排2个面生产时,可安排2-3个头力量分别掘下区段2个面的运巷、机巷、切眼和2个生产面的补充巷及下区段采煤面的回风巷(二期工程)。第十一章 安全技术措施(应从实际条件出发制定,有针对性的安技措施,不限于下述内容)1)、防瓦斯事故措施;2)、防尘措施;3)、防顶板事故的措施;4)、提高采区回采率措施;5)、提高煤质和工程质量措施。10、采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内容:采区走向长度、倾斜长度、区段数、有采煤层数、煤厚、倾角、容重、硬度、采煤方法、采面数,同时生产面数、采石斜片、采场支护方式、上山运输方式、采区工业储量、可采储量、采区设计生产能力、服务年限、采区巷道总进尺、采区掘进度、采区回采率等。